長方形、正方形教學設計_第1頁
長方形、正方形教學設計_第2頁
長方形、正方形教學設計_第3頁
長方形、正方形教學設計_第4頁
長方形、正方形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長方形、正方形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技能1讓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并能熟練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2讓學生學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3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間想象力。(二)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活動,進行歸納,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初步了解數學的價值,發(fā)現日常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并有探究的欲望。二、教學問題診斷分析長方形、正方形周長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理解了周長概念,掌握了簡單的測量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周長的認識教學中,學生已經對

2、長方形、正方行的周長有了初步的認識,不排除有部分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理解不透徹,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帶來一些阻力,可以通過舊知復習來排除。讓學生經歷探索過程,進行猜想驗證,通過歸納總結,概括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公式,體會數學的簡潔性和抽象性。 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讓學生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能熟練地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教學難點:讓學生學會解決有關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簡單實際問題。四、教學準備教具:課件、長方形和正方形。學具:長方形和正方形、直尺、繩子、方格紙。五、教學過程(一)舊知復習,相機導入1回憶舊知(1)我們已經學習了“周長”,誰能運用教室里黑板的表面,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3、? 指名說一說,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并傾聽。讓其他同學看清從哪開始,繞邊一周,回到起點,頭尾相接,手指要緊貼黑板的邊緣。如告訴學生不能說黑板的周長,而應該說成“黑板面”的周長。(2)課件出示:例4中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指名用手比劃出它們的周長。2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復習周長的相關知識,充分喚起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學生在用手比劃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同時,悄無聲息地搭建了新舊知識間的橋梁,為接下來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好了知識上和情感上的準備。(二)自主探究,發(fā)現新知1操作活動(1)觀察猜測看課件:如果把這個長方形和這個正

4、方形的周長進行比較,你認為是什么結果?學生的回答可能有三種情況:a.長方形的周長長一些,b.正方形的周長長一些,c.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長。我們認為可能出現這3種結果,到底誰的猜測正確呢?我們必須要進行驗證。(2)動手驗證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和例4一樣大小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驗證的工具。先和同桌指一指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分別是指哪里的長度,再同桌合作驗證并做好記錄。(3)匯報小結交流匯報。哪個小組愿意向大家匯報一下你們組的驗證結果,并說說你們是用什么辦法進行驗證的?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用繩子繞圖形一圈,測量出繩子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把圖形放在尺子上滾動一圈,讀出尺子所對準的刻度就是圖形的周

5、長。將圖形放在方格紙中,數一數周長有多少格就是多少厘米。用尺子分別量出圖形每條邊的長度,再相加算出圖形的周長是多少。比較優(yōu)化。你覺得哪一種方法比較好?為什么?(先量再計算的方法,測量起來比較快,結果比較準確,使用起來更方便。)【設計意圖】通過先觀察猜測,再動手驗證的操作活動,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學生測量周長的操作技能,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2探究活動(1)探究長方形周長測量數據。師課件出示新的長方形:師:計算長方形的周長,需要測量哪幾條邊?為什么?(只要測量出長方形的一條長和一條寬,根據長方形對邊相等的特征)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長方形,動手測量。計算周長。怎么求長方形的周長呢?請你自己

6、在隨練本上算一算。交流匯報。你用什么方法計算的,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學生出現的算法可能有:101066,10+6+10+6,10262,(106)2。觀察分析。 師:你能根據你的觀察,說出這些算式分別是什么意思嗎?根據學生回答,用箭頭表示出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課件動態(tài)演示:復制出長方形四條邊,然后合并起來的過程,展示學生的四種不同算法。在理解前三個算式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第四個算式表示的意思。比較優(yōu)化。上面這幾種計算方法,你喜歡哪種?請說說你的理由。得出結論。長方形周長=長2+寬2,長方形周長=(長+寬)2【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課件動態(tài)演示,讓學生觀察不同

7、的算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經歷思考與分析,運用箭頭圖展示分析結果,學生很快就明白那種計算方法最好,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化意識。即時練習。經過探究,我們已經會計算長方形的周長了,在實際練習時,要根據具體題目選擇合適的方法。但無論運用哪一種方法進行計算,都必須知道什么條件?(長方形的長和寬)課件出示: 學校有一個花壇,長10米,寬7米,求花壇的周長。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再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設計意圖】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及時練習鞏固,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吸收,強化學習效果,并為學習正方形的周長做準備。(2)探究正方形周長課件演示:將上面的長方形的長逐漸縮短,變成正方形的過程?,F在是什么圖形

8、了?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正方形。你能用自己的方法計算出這個正方形的周長嗎?那只要測量它的幾條邊呢?請你自己測量并計算一下這個正方形的周長是多少。交流匯報。誰來展示一下自己的方法?學生出現的算法可能有:6+6+6+6, 62+62,(6+6)2,64教師要肯定學生的想法,并讓學生說說每種方法表示的意思。自主優(yōu)化。 師:用第四種方法計算的同學請舉手。你為什么采用這種方法計算呢?(64這種方法好,因為比較簡便,做起來快。)仔細觀察這四種方法,他們表達的意思一樣嗎?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出:正方形周長邊長4。師: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必須要知道什么條件?(要計算正方形的周長必須知道它們的邊長。)【設計意圖】學生已

9、經經歷了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有了一定的基礎,由于學生生活經驗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樣的。通過課件演示把長方形的長逐漸縮短變成正方形的過程,學生已經感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放手讓他們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長,通過大多數學生的認可,自主得出計算方法。看似教師“無為”,實則“有為”。教師想方設法設置好探究的環(huán)節(jié),充分讓學生感受研究性學習的樂趣,享受成功的體驗。這樣設計也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學習的機會,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的研究能力。即時練習。課件出示:一塊正方形土地,邊長是8米,要在它的四周圍上籬笆,籬笆至少長多少米?先讓學生

10、明白:要求籬笆的長度,其實就是求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在隨練本上做一做。3再次驗證還記得剛開始上課時老師出示的長方形和正方形嗎?現在你能運用我們剛學的知識,很快地比較出它們的周長嗎?課件出示圖形及表格:學生拿出相應的學具。長方形長正方形邊長寬周長周長結論【設計意圖】再次驗證,與課首相呼應,通過簡潔明了的表格,引導學生有序思考,明確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既鞏固了新知,又稍有提高,讓學生感受了表格的特點,增加了一種習題答案的呈現方式。(三)實踐應用,綜合提升1基本練習(1)完成教材第85頁的做一做。讓學生互相說說,求花邊的長就是求什么?【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培養(yǎng)學

11、生的分析思考能力。(2)完成教材87頁第1題。讓學生在測量時,盡量減少誤差。2提升練習(1)選擇。課件出示王伯伯有一塊一面靠墻的長方形菜地,長10米,寬6米,如果要圍上籬笆,籬笆至少要多少米?A.(106)2 B.(106)210 C.1062 D.1026“一面靠墻”“至少”是什么意思?怎樣圍才能做到籬笆長度最少?【設計意圖】因為本節(jié)課剛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學生的理解還不太透徹。通過選擇,出示幾個算式,引領學生不斷思考,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提升。另外讓學生明白,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要具體思考,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2)完成教材第87頁的第3題。先讓學生自己試一試,再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做的?為什么可以做?【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