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感_第1頁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感_第2頁
讀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有感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最新資料推薦讀 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有感最開始接觸到“哲學”這個詞是因為曾經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 李小龍傳奇 ,我們都知道李小龍的功夫是蓋世傳奇, 但卻不一定知道李小龍在華盛頓大學讀書時主修的是哲學。 哲學與功夫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但卻極其完美地結合在了李小龍的身上。 哲學思想滲透在他一生的事業(yè)和生活中, 這可能也是為什么他能超越一般平庸的習武者, 成為一代功夫宗師。 我印象很深刻李小龍說過的一句話:哲學會告訴你人為什么活著!所以那時候在李小龍身上,我就感覺“哲學”這個詞,它充滿著神秘色彩。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 很神圣,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 這個假期終于有機會讀到了 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

2、 ,讓我對哲學有了很多認識和了解,也包括對自己的認知。 當然的有很多地方很難解讀, 似懂非懂。 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威的領域, 令人仰視它。 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 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讀了馮友蘭的 中國哲學簡史 ,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 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中國哲學簡史以 20 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 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馮友蘭對中國哲學的理解, 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睿智與哲人的洞見。 “哲學” 一詞源于古希臘文,由“愛”和“智慧”兩個單詞組成。 中國哲

3、學 分為古代哲學和現代哲學。古代哲學主要指“春秋百家爭鳴” “漢唐儒道釋合流”“宋代儒學的發(fā)展”“近代中西融合”四個階段?,F代哲學主要指“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和“對西方哲學的研究”。中國人的宇宙觀方面以易經與老莊為代表倫理社會觀是以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則以宣揚因果輪回、 眾緣唯心的道理與儒道互相輔助而成。 中國古代哲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獨特的思想價值觀遠遠走在歷史的前沿。馮友蘭教授在闡釋了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后,選取了諸子百家中代表性學說進行了詳盡的講解,其主要篇幅在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倫,法家重賞罰分明,道家重無為。每個朝代之初, 百廢待興,統(tǒng)治者大多勵精圖治, 道家“清虛自守”、“

4、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 就其用來作為恢復國力實行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導思想。 而到了統(tǒng)治中期, 社會需要穩(wěn)定秩序, 統(tǒng)治者大多采用 儒家倫理來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順父母, 臣民忠于君主。 盛極必衰,由于缺乏監(jiān)督和制約,絕對的權利導致絕對的腐敗,每個王朝的鼎盛便預示著她開始一步步的走向衰敗。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王朝末期,官吏貪污腐化,魚肉百姓。此時民怨沸騰, 統(tǒng)治者不得不采用 法家的重刑法 的那套辦法來維護風雨飄搖的統(tǒng)治。 而縱觀中國哲學, 無論儒家道家還是法家, 都把關注點放在具象的人倫關系上,所以被認為是典型的實用主義哲學。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

5、慧的學問, 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 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 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 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 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不在, 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 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馮友蘭教授在書中說到, 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1最新資料推薦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 高不可攀的學問, 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

6、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缺少是它們“浮出水面” ,“上升” 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 書中還說 “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 當人哲學化了, 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 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 他就是圣人。 ”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 也就不會再有失望。 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中國哲學并不是一塵不變的, 而是隨著時代不斷發(fā)展進步的, 如儒家學派就經歷了很多的發(fā)展, 也發(fā)生了很多演變。 我很感激這本書, 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 我們仍然需要了解哲學。 中國哲學以其獨特的魅力對不斷舶來的外來文化兼容并蓄直到今天。 回顧歷史,我們發(fā)現,其實中國文化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一直都具有這樣的韌性與海一般廣闊的精神。我相信,即使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時代,一個西方文化占主流文化的時代,中國哲學依舊能綻放它的光彩。 我們常常對生活帶著迷茫, 對世界存著質疑, 迫切地想知道所有事情的答案, 但是我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