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蘇教選修史記選讀講義專題二第6課六國年表Word含答案_第1頁
高二語文蘇教選修史記選讀講義專題二第6課六國年表Word含答案_第2頁
高二語文蘇教選修史記選讀講義專題二第6課六國年表Word含答案_第3頁
高二語文蘇教選修史記選讀講義專題二第6課六國年表Word含答案_第4頁
高二語文蘇教選修史記選讀講義專題二第6課六國年表Word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第6課六國年表一統(tǒng)天下的奠基人秦襄公秦襄公,西周末秦國君主,公元前778前766年在位,莊公長子世父之弟。幽王之亂時,犬戎進攻鎬,秦襄公以兵救周。平王東遷,秦襄公出兵護送,以功封諸侯。東遷后,平王又把王室無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秦國,為日后秦國強大打下了基礎(chǔ)。其祖父秦仲于前822年為西戎所殺,其父莊公即位。時秦國力弱,狄戎為近患。襄公即位初,他將其妹繆嬴嫁與戎人豐王為妻,以分化戎人。前776年,襄公遷都于汧邑(今陜西隴縣),向東進逼。時周幽王寵褒姒,廢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伯服為太子,又屢次詐騙諸侯,失人心,于前771年為西戎、犬戎攻殺。襄公率兵救周有功,復派兵護送周平

2、王東遷。次年,他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又被賜封岐山以西之地,命其將此處戎人趕走。自此,秦國開始成為周的諸侯國。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在戰(zhàn)爭中陣亡,葬于故地西垂。端正認識,以啟后人六國年表秦統(tǒng)一天下后,采取“焚書坑儒”的殘酷政策,鉗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書被無情地銷毀,歷史在這里幾乎成為空白,僅存的秦記又不夠清楚完備,六國的歷史不為人所知,六國可以為后人借鑒的一些經(jīng)驗教訓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當時,一些學者不能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評價歷史。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司馬遷懷著高度的歷史責任感,以挽救歷史、還歷史以完整面目為己任,挺身而出,不辭辛苦,廣泛地搜集資料,去蕪存精,將六國史料整理成六國年表,上承春秋,

3、端正當時人們的一些錯誤認識,以啟后人。本文由序和表兩部分組成。序中慨嘆了東方諸國的腐朽沒落,概述了秦國的崛起過程,指出了秦滅六國的必然趨勢。表中將六國漸衰與秦國日強的過程對比排列,一目了然地告訴人們國家興衰存亡的根由,給后人以啟示。一、通假字1僭端見矣 同“現(xiàn)”,譯為“顯現(xiàn)出來”2今秦雜戎翟之俗 同“狄”,譯為“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民族”3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 同“境”,譯為“邊境,疆界”4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同“縱”,譯為“合縱”同“橫”,譯為“連橫”5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 同“擯”,譯為“排斥”6西方物之成孰同“熟”,譯為“成熟”二、古今異義1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古義:條件今義:事物發(fā)展

4、的狀況2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古義:指統(tǒng)一天下 今義:稱心如意;感到非常滿意3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古義:民間 今義:住戶;家庭;女子未來的丈夫家4然世異變,成功大古義:完成的功業(yè) 今義:獲得預期的結(jié)果5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古義:當時的事 今義:最近期間的國內(nèi)外大事三、一詞多義1修2信3表4舉5道6見7以四、詞類活用1名詞活用(1)名詞作狀語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東:往東矯稱蜂出,誓盟不信 蜂:像蜜蜂一樣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 耳:用耳朵(2)名詞作動詞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祭祀是后陪臣執(zhí)政,大夫世祿祿:享有俸祿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 王:建立王朝秦之帝用雍州興 帝:完成帝業(yè)之義傳曰“法后王”,何也

5、? 法:效法踵春秋之后 踵:繼承、緊接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 表:列表編排(3)名詞意動用法先暴戾,后仁義先:以為先,把放在首位后:以為后,把放在后面2形容詞活用(1)形容詞作動詞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雄:稱雄秦始小國僻遠僻遠:地處偏遠(2)形容詞使動用法務在強兵并敵 強:使強大(3)形容詞為動用法君子懼焉 懼:為感到害怕五、文言句式1判斷句非必險固便形勢利也(“非也”表判斷)2省略句營(于)岐雍之間 (省略介詞)3倒裝句狀語后置句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正常語序: 威于諸侯重)故禹興于西羌,湯起于亳。(正常語序:故禹于西羌興,湯于亳起)4被動句學者牽于所聞。(“于”表被動)5固定句式詩書所以復見者

6、,多藏人家。(“所以”表示原因,可譯為“的原因”)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以故”表示結(jié)果,可譯為 “因此”)何必上古。(“何必”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一定要”)此與以耳食無異。(“此與無異” 強調(diào)沒有不同,可譯為“這跟沒有不同”)1六國年表的編著特點是什么?明確:特點解析好處從結(jié)構(gòu)上看,序文與表文相輔相成它由兩部分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輔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體展開,序文對表文起畫龍點睛的作用,表文對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有助于從客觀上鳥瞰全局,從微觀上把握事態(tài),攬戰(zhàn)國總體形勢于掌中,收七雄風云于眼底 從表格上看,以時間為經(jīng)、國別為緯它以時間為經(jīng),蟬聯(lián)

7、而下,形成一條歷史發(fā)展的縱線。以國別為緯,依次排列,形成一條社會空間的橫線??v橫交織,旁行斜上,組成了一個綜述戰(zhàn)國史實的完整而又簡明的表格網(wǎng)絡。從標題上看,名曰六國,實記七雄這樣處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據(jù)秦記編成的,就以秦國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強調(diào)秦國,而擬定篇題時不把秦國計算在內(nèi)。至于以周為首,是奉周為正統(tǒng)的一種安排。這種安排使各國紀年歸于一個共同的旗號之下,年代順序更顯明晰。從記事上看,七雄為主,亦有附屬春秋諸侯進入戰(zhàn)國猶存者,分別歸入七雄中最后滅掉該國的年表欄內(nèi),亦即衛(wèi)附魏表,鄭附韓表,魯蔡附楚表,宋附齊表。2如何閱讀六國年表這類年表?明確:方法解析由左往右選擇看例如秦始皇二十一年,由左

8、往右看,在這一年秦派王賁攻打楚國,楚國被秦國奪取十城,燕國被秦國奪取薊,太子丹回國,燕王徙遼東;而其他四國則無大事。這樣閱讀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國在特定階段內(nèi)發(fā)生的大小事件。由上往下截取看例如秦始皇十七年至二十一年。這樣閱讀可以了解和掌握秦國和其他各國在同一時期內(nèi)發(fā)生的大小事件。單線看也就是從頭至尾專讀一表,如秦表或齊表。這樣可以梳理出該國從建立到滅亡的整個過程。綜合看就是由始至終,由序文到表文通盤閱讀。在六國年表的序文中,司馬遷簡明扼要地勾畫出了秦國歷史的發(fā)展線索,又提綱挈領(lǐng)地揭示了春秋到戰(zhàn)國的演變過程和階段性特點。對照看就是與本紀、世家、列傳、書兼觀并讀,參稽互察。這樣會發(fā)現(xiàn)司馬遷在編寫中產(chǎn)生

9、的矛盾現(xiàn)象和史實錯誤。例如,秦魏彫陰之戰(zhàn)是一場大戰(zhàn),秦斬魏軍四萬五千,年表說這次戰(zhàn)役發(fā)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記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3請根據(jù)年表說出秦滅六國的簡單過程。明確:時間經(jīng)過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秦派內(nèi)史騰領(lǐng)兵攻韓,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秦派王賁擊魏,俘虜魏王假,盡取其地,魏國滅亡。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秦派王翦、蒙武擊破楚軍,俘虜楚王負芻,楚國滅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派王賁擊趙,俘虜趙王嘉,趙國滅亡。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派王賁擊燕,俘虜燕王喜,拔遼東,燕國滅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派王賁擊齊,俘虜齊王建,齊國滅亡。4如

10、何看待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明確:(1)首先作者表達了對秦國暴政的不滿,秦國的歷代國君,以嚴明殘酷的政令聞名。其次作者也肯定了秦國的強大是一代一代君主殫精竭慮、苦心經(jīng)營的結(jié)果,他們子承父業(yè),招賢納士,銳意改革,積極尋求富國強兵的良策,探索統(tǒng)一大業(yè)的道路,從這一角度來講,六國滅亡也有其必然性。(2)作者認為秦國的成功是上天所助。以弱小之秦滅強大的六國,除了天助之外,別無可能。表現(xiàn)了作者對迷信思想的認可。(3)作者認為秦國雖然建國日短,但并不是一無可取,效法近己的秦比“法后王”更務實,這是一種獨到、深刻的見解,表現(xiàn)了司馬遷的遠見卓識和對歷史評價的客觀公正。總之,司馬遷對秦國的評價雖然有局限性,但更

11、多的是客觀公正的評價,對后世的史學著作有深遠的影響。焚書坑儒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 ),秦始皇采納李斯“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學誹謗朝政”的建議,下令焚燒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對不屬于博士館的私藏的詩書等書籍要限期交出燒毀;有敢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此即為“焚書”。第二年,兩個術(shù)士(修煉功法煉丹的人)侯生和盧生暗地里誹謗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調(diào)查,審理下來,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殺。此即為“坑儒” 。應用角度:這則材料可以運用到與“文化”“思想”“封鎖”“開放”等內(nèi)容有關(guān)的文章中。精彩片段輕視漫漫歷史潮流,統(tǒng)治

12、者似乎早已明白這一點,并且不斷地扼殺這溝通的生命。統(tǒng)一全國的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毀了多少欲言的喉嚨。明清時期“盛行”的文字獄,封閉了多少文人的嘴巴。東廠專權(quán)宦官,也以鞭打、夾指的酷刑意圖扼住百姓的喉嚨。一時間,百家爭鳴變成了萬馬齊喑,皇權(quán)也隨之搖搖欲墜。語言被扼殺,溝通只是愚臣庸君間阿諛奉承、丑陋嘴臉的代名詞。指鹿為馬秦二世時,趙高野心勃勃,日夜盤算著要篡奪皇位??沙写蟪加卸嗌偃四苈犓麛[布,有多少人反對他,他心中沒底。于是,他想了一個辦法,準備試一試自己的威信,同時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對他的人。一天上朝時,趙高讓人牽來一只鹿,滿臉堆笑地對秦二世說:“陛下,臣獻給您一匹好馬?!鼻囟酪豢矗南耄哼@哪

13、里是馬,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著對趙高說:“丞相搞錯了,此乃鹿也!”趙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說:“請陛下看清楚了,這的的確確是一匹千里好馬?!鼻囟烙挚戳丝茨侵宦梗瑢⑿艑⒁傻卣f:“馬的頭上怎么會長角呢?”趙高一看時機到了,轉(zhuǎn)過身,用手指著眾大臣們,大聲說:“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話,可以問問眾位大臣。”大臣們都被趙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這個趙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馬這不是明擺著嗎!當看到趙高臉上露出陰險的笑容,兩只眼睛骨碌碌地輪流盯著每個人的時候,大臣們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膽小又有正義感的人都低下頭,不敢說話,因為說假話,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說真話又怕日后為趙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堅持認

14、為是鹿而不是馬。還有一些平時就緊跟趙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擁護趙高的說法,對皇上說,“此乃千里好馬也!”事后,趙高通過各種手段把那些不順從自己的正直大臣紛紛治罪,甚至滿門抄斬。 “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不明是非。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國姓氏的由來張、王、李、趙、錢、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這些姓氏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碼事。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的。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F(xiàn)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2種類別:1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志符號而產(chǎn)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quán)制氏族社會以母親

15、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2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wèi)、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后代便姓蘇。據(jù)統(tǒng)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復姓由于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4以鄉(xiāng)、亭之名為氏。這類情況不多,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5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復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xiāng)、閭、里、野、官等

16、字,表示不同環(huán)境的居住地點。6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jù)統(tǒng)計有五六百個,其中復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姓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7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8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9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數(shù)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11以謚號為氏。12因賜姓、避諱而改姓。(時間:40分鐘

17、滿分:55分)一、基礎(chǔ)知識(25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A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義后:然后B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 尊:敬祀C傳曰“法后王”傳:古籍的統(tǒng)稱D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端:頭緒解析:選AA項,后:意動用法,把放在后。2下面各項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而穆公修政,東竟至河B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C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D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解析:選CA項,“竟”同“境”,即國境;B項,“從”同“縱”,“衡”同“橫”;D項,“賓”同“擯”,排斥。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組是()A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B不敢道,此與以

18、耳食無異C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D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解析:選D“舉”是“全,都”的意思,沒活用,其他幾句都是活用。4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諸夏賓之,比于戎翟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B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 C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師道之不傳也久矣D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能約束也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解析:選BA項,前一個“于”是引入對象,后一個“于” 在被動句中引出動作的主動者。B項,兩個“而”都是連詞,表示承接關(guān)系。C項,前一個“之”代詞,后一個“之” 取消獨立性。D項,前一個“雖”是“即使”的意思,后一個“雖”是“雖然”的意思。5下

19、列對課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段敘述了秦統(tǒng)一天下的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秦國暴政的不滿,正因為如此,作者認為秦國能統(tǒng)一天下是上天的幫助。B第二段借助別人之說,說明秦統(tǒng)一天下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無關(guān)。C第三段敘述創(chuàng)設(shè)六國年表的原因,第四段交代六國年表的內(nèi)容及寫此表的用意。D在序文中,作者從自己的需要出發(fā),簡單概述秦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的史實,表達秦暴戾、不施仁義卻卒并天下是上天所助的看法。解析:選BB項,原文是借別人之說,說明秦統(tǒng)一天下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guān)。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征伐會盟,威重于諸侯。(3分)譯文:_(2)矯稱蜂出,誓盟不信,雖置質(zhì)剖符猶不

20、能約束也。(3分)譯文:_(3)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4分)譯文:_參考答案:(1)無論征伐還是會盟,威勢都在諸侯之上。(2)盜用名義的事件蜂擁而出,誓詞盟約毫無誠意,即使互派人質(zhì),剖符為憑,還不能相互約束。(3)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后王距離自己近,當代民俗的變化也和后王那個時期差不多,議論近實而易于實行容易推行。二、文言文閱讀(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云??鬃有蛄泄胖适ベt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余以所聞,由、光義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

21、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軼詩可異焉。其傳曰: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yǎng)老,“盍往歸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狈龆ブ?。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彼祓I死于首陽山。由此觀

22、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比舨?、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潔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黨數(shù)千人,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軌,事犯忌諱,而終身逸樂,富厚累世不絕?;驌竦囟钢瑫r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余甚或焉。倘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币喔鲝钠渲疽?。故曰:“富貴如可求,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薄皻q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迸e世混濁,清士乃見

23、。豈以其重若彼,其輕若此哉?選自史記老子伯夷列傳注由、光:人名,指許由、務光。希:稀少。木主:死人的牌位。爰:于是;就。徂:通“殂”,死亡。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扶而去之去:使離開B天下宗周 宗:祭祀C我安適歸矣 適:往,到D余甚或焉 或:通“惑”解析:選BB項,宗:歸順。8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B若至近世,操行不軌曾不若孀妻弱子C且七十子之徒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其孰能譏之乎解析:選AA項,均為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B項,至于;比得上。C項,再說;尚且。D項,指示代詞

24、,那;表反問語氣。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贊揚了許由、務光的高尚氣節(jié),贊美了叔齊、伯夷互讓王位的行為,并含蓄地批評了吳太伯、伯夷這類人的消極避世行為。B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后,向東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認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弒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糧而餓死。C伯夷、叔齊及好學的顏回早早去世,而殘暴橫行、濫殺無辜的盜跖這類人往往壽終正寢,這使作者頗感困惑,因而質(zhì)疑天道的公正性。D作者認為因為世俗混濁不堪,清高的人才會顯現(xiàn)出來,并不是因為重視富貴就能成為世俗之人,輕視富貴就能成為清高之人。解析:選AA項,“含蓄地批評了吳太伯、伯夷這類人的消極避世

25、行為”錯誤,作者對他們是贊揚的態(tài)度。10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賢人,如吳太伯、伯夷之倫詳矣。(5分)譯文:_(2)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fā)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shù)也。(5分)譯文:_參考答案:(1)孔子依次論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賢人,如吳太伯、伯夷這些人,都非常詳細。(2)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適宜的機會才肯說話,走路不敢經(jīng)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fā)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災禍的人,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參考譯文:太史公說:我登上箕山,說是山上可能有許由的墳墓。孔子依次論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賢人,如吳太伯、伯夷這些人,都非常詳細。

26、我認為所聽到的許由、務光的德行是最高尚的,但是經(jīng)書里連一點大略的文字記載也見不到,這是為什么呢?孔子說:“伯夷、叔齊不記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也就少了。”“他們追求仁德,就得到了仁德,又有什么怨恨呢?”我對伯夷的意志深表同情,看到他們未被經(jīng)書載錄的遺詩,又感到很詫異。他們的傳記上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想要立叔齊為國君,等到父親死了,叔齊要把君位讓給伯夷。伯夷說:“這是父親的遺命?。 庇谑翘幼吡?。叔齊也不肯繼承君位逃走了。國人只好擁立孤竹君的次子。這時,伯夷、叔齊聽說西伯昌能夠很好地贍養(yǎng)老人,就想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到了那里,西伯昌已經(jīng)死了,他的兒子武王追尊西伯昌為文王,并把他的木

27、制靈牌載在兵車上,向東方進兵去討伐殷紂。伯夷、叔齊勒住武王的馬韁諫諍說:“父親死了不葬,就發(fā)動戰(zhàn)爭,能夠說是孝順嗎?作為臣子去殺害君主,能說是仁義嗎?”武王身邊的隨從人員要殺他們。太公呂尚說:“這是有節(jié)義的人啊。”于是攙扶著他們離去。等到武王平定了商紂的暴亂,天下都歸順了周朝,可是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是恥辱的事情,他們堅持仁義,不吃周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上,撫靠采摘野菜充饑。到了快要餓死的時候,作了一首歌,那歌辭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那里的薇菜。以暴臣換暴君啊,竟認識不到那是錯誤。神農(nóng)、虞、夏的太平盛世轉(zhuǎn)眼消失了,哪里才是我們的歸宿?哎呀,只有死啊,命運是這樣的不濟!”于是餓死在首陽山。從這

28、首詩看來,他們是怨恨還是不怨恨呢?有人說:“天道是沒有偏私的,總是經(jīng)常幫助好人?!毕癫?、叔齊應該說是好人呢,還是不該說是好人呢?他們?nèi)绱说胤e累仁德,保持高潔的品行,卻最終餓死!再說,孔子七十名得意的學生里,只有顏淵被推重為好學,然而顏淵總是窮困纏身,連粗劣的食物都吃不飽,最終過早地死去了。天對好人的報償又是怎樣的呢?盜跖成天殺無辜的人,烤人的心肝當肉吃,兇殘放縱,聚集黨徒幾千人在天下橫行,竟然長壽而終,這是遵循的什么道德呢?這是極大而又顯著的事啊。至于說到近代,那些不走正路、專門違法犯禁的人,卻能終生安逸享樂,過著富裕優(yōu)厚的生活,世世代代都不斷絕。而有的人,選好地方才肯邁步,適宜的機會才肯說話,走路不敢經(jīng)由小路,不是公正的事決不發(fā)憤去做,像這樣小心審慎而遭災禍的人,數(shù)都數(shù)不過來。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謂天道,那么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孔子說:“思想不一致的人,不能相互商量?!币仓挥懈魅税粗约旱囊庵拘惺隆K运终f:“假如富貴是可以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