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 15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文物研究張辛張辛,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1982年于北京大學獲歷史學學士,1985年獲歷史學碩士,1990年獲歷史學博士。學術(shù)專長為:商周考古、古代物質(zhì)文化研究、文物研究與鑒定、書畫理論與鑒定。代表論著有:中原地區(qū)東周陶器墓研究(科學出版社,2002),禮與禮器:古代禮器研究札記之一(考古學研究五,科學出版社,2002),說“左史”、“右史”(文獻第20輯,1984年)。今天的教室顯然有點“浪費”(笑),但我還是習慣于聽眾少而精的講座,因為我們考古系的學生本來就很少,而今天的人數(shù)已經(jīng)超出了考古系的人數(shù)。然而從另一個方面考慮,如果今天我與法

2、學家、經(jīng)濟學家一塊來,情況恐怕就不同了。我也有幸與一些經(jīng)濟學家、法學家一起做講座。經(jīng)濟學家現(xiàn)在是主角,他們主要是講如何操縱錢,講資本運作。那我講什么呢?我講如何操縱人,操縱人的思想,當然這不準確,準確地說,我主要講文化,講人文,講如何提高人的素質(zhì)問題。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應該有所反思。經(jīng)濟這個龐然大物的無情運作,本身就是對人性的扼殺,這是必然的。所以當今世界上出現(xiàn)一個普遍性思想潮流,就是回歸傳統(tǒng)。有識之士都在呼喚傳統(tǒng)。比方說,美國國會前年通過一個法律,把圣經(jīng)正式列入中小學生的教科書。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為什么還這樣做?這是在宣揚虛幻、迷信嗎?不是。它實際上是在宣揚善,(宗教本身就是善的,道德

3、的)在強調(diào)人文,強調(diào)傳統(tǒng)。若干年來,世界范圍內(nèi)興起的對中國文化,對儒家,尤其對道家思想的關(guān)注,也是同一性質(zhì)的問題?,F(xiàn)在經(jīng)濟界的有識之士,在強調(diào)公平與法律原則的同時,特別注重道德秩序的建設,也是一樣。因為現(xiàn)代社會的科技發(fā)展和資本運行。對人性的泯滅或摧殘是有目共睹的,而且日益嚴重。上述的一些現(xiàn)象實際是一種歷史的反思,一種有必要、有價值的反思?;貧w傳統(tǒng),實質(zhì)上就是呼喚人性,呼喚人文,呼喚道德。那么什么是傳統(tǒng)?一言以蔽之,即古來之道,就是我們的祖先帶領(lǐng)我們走過來的道路。此道由何而來,途徑何處?雖然已被時間磨滅,但卻是本然之存在。故古人說:“虛而無形謂之道”。于是便產(chǎn)生多種說法,儒家、易經(jīng)說“形而上者識

4、之道”、“一陰一陽謂之道”,道家直接說道是宇宙之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于是“道”在后來便抽象、升華為規(guī)律、法則之謂。所以先哲無時無刻不在關(guān)注和探討此“道”。其原因很簡單,道是人類社會之由來。傳統(tǒng)是社會發(fā)展之基礎。孔子說“述而不作”正是由此引發(fā),正是孔子歷史反思的結(jié)果。今天重溫孔子這句話,當有其非常重要的特殊意義?!笆龆蛔鳌?,意義很簡明,述者,闡述,引述;作者,創(chuàng)作,發(fā)明。古來一無歧義,但這里的關(guān)鍵是述什么?孔子思想也明確和一貫,即述古,所謂古,在孔夫子這里,就是先王之禮,先王之制,先王之器。此古難道不偉大,不高明?只有令人景之仰之,無可再造,不可復為??梢栽囅?,易、書、詩等古代圣

5、典,后人能作嗎?仰韶彩陶、龍山黑陶、三代玉器、青銅器,后人能作嗎?又誰敢放言,他寫字超過鐘、張、二王,他做詩超過李白、杜甫?誰如此發(fā)言,那他不是瘋子便是傻子。而誰要硬作,那只能如荀子所講:“人為之為偽”,只能是贗品。要知,特定的時代產(chǎn)生特定的產(chǎn)物,這是一條不爭的歷史規(guī)律??梢娍鬃铀?,意義深刻,絕不是什么保守,這里彰顯的只是對傳統(tǒng)的重視。因此,對于傳統(tǒng),對于古文化、古文物我們只能去關(guān)照、理解、研究,去發(fā)掘信息,吸取營養(yǎng),繼往開來,發(fā)揚光大,而來不得半點歷史虛無主義和狂妄自大。我們只有識古述古,融會貫通,才能真正有所作為,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沒有述就不會有作,述是基礎,述而后作才行,有了述,作才有本有

6、源,作才順理成章,才能真正經(jīng)得起歷史考驗,也才能完成我們的歷史使命。現(xiàn)在有的人過于強調(diào)創(chuàng)新,這實際上與我們傳統(tǒng)的教育思想是背離的,我們北大的傳統(tǒng)在一定意義上說正是“述而不作”,我們現(xiàn)在缺乏的并不是創(chuàng)新意識,而恰恰是“述”。起碼人文學科是這樣。如果我們一味強調(diào)創(chuàng)新,那結(jié)果必是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勢必遺害無窮。我本人也搞點藝術(shù),有人說我是詩人,說我是“學者型書法家”。詩文書畫是中國典型的藝術(shù),都很強調(diào)傳統(tǒng)。我經(jīng)常對人講:如果你寫詩、作字與古人一樣,那難不難呢?的確非常之難。但如果與古人不一樣,那豈不太容易了嗎!在座的諸位如果從未拿過毛筆,那寫出字來,肯定與王羲之不一樣。難道這是創(chuàng)新嗎?(笑)。因此,述的

7、作用實際非常重要。對于從事人文學科研究的則更重要?,F(xiàn)在素質(zhì)教育越來越被強調(diào),為什么呢?這與長期以來西式教育的引進有關(guān),這就是學科越分越細,什么東西都專業(yè)化。這對于理科、對于社會科學是可以的,但對人文科學都是弊大于利。我們知道,北大歷史上有許多名教授,都是大師、大家,無一不是高素質(zhì)的,如嚴復、蔡元培,再如馮友蘭、朱光潛、王力,甚至經(jīng)濟學家陳岱孫,自然科學家丁文江、翁文灝,乃至王竹溪等都能寫一筆好字,寫一手漂亮的詩文??傊?,素質(zhì)是為人、為學的基礎。因為一個人不是孤立的,而是社會的,所以他的知識就應該是綜合的、聯(lián)系的?,F(xiàn)代教育把它們硬性割開,而且越割越細,越分越專,于是素質(zhì)必然越來越差。就勢必造成一

8、個現(xiàn)象:作家、專家越來越多,文化越來越少,離大師越來越遠。我們北大這樣的以文史哲為重心、為優(yōu)勢的最高學府也難能例外。因此我們今天講素質(zhì),就是要首先提供和重視“述”,就是要重積累。對于我們在座的新生來說,就是要耐住性子多讀書,沒有十年的硬工夫是不能開口、不能為文的。我們要對自己負責,對歷史負責。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躐等取巧。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提高素質(zhì),如何述呢?也就是說如何來認識傳統(tǒng)?來體悟“道”呢?我以為主要有兩條途徑。一個是務虛,一個是務實。所謂務虛,就是形上考察,就是從理論上來認識和考察中國文化。關(guān)于這一點我們將在下面進一步闡述。所謂務實,則是具象考察,也就是考察“器”,器物

9、的器。易系辭講:“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钡琅c器實際又是密切關(guān)聯(lián)的,形下之器必是形上之道的產(chǎn)物,形上之道呢?又必然通過形下之器反映或體現(xiàn)出來。明確地講,這里的器就是古代文物。古代文物不用說必是中國文化的特有產(chǎn)品,因此必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進一步講,古代文物是傳統(tǒng)的寫照,是祖先人文智慧的結(jié)晶。因此了解和認識古代文物對于認識傳統(tǒng),認識和了解中國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古人講“格物致知”,實際就是這個道理,而這一點正是我們今天討論的主題。好,言歸正傳,下面我們從形上到形下講以下幾個問題。第一,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禮樂文化;第二,中國古人典型的生活方式禮樂生活;第三,中國古代文物的基本特色器

10、以藏禮;第四,禮器是古代文物的最主要或核心構(gòu)成;最后,我們將簡單談談文物鑒定和收藏。老子說:“大象無形”。中國文化如此悠久,如此博大精深,要認識和把握簡直無從下手。怎么辦?我以為只有抓根本,找核心。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核心,從上個世紀之初,先哲們就開始了探討,這當然是由國門打開、西方文化流入而引發(fā)的。如梁啟超、蔡元培、李大釗等。梁啟超認為中國文化是“精神文化”;薛福成認為中國文化是“道的文化”;李大釗認為是“靜的文化”;北大講師梁漱溟認為是“倫理本位文化”;蔡元培認為是“尚中庸”的文化;陳獨秀也認為是“倫理(家族本位)文化”。錢穆則認為是“孝的文化”,后來又說中國文化以“一天人,合內(nèi)外”六字概括之;

11、后又還有人認為是形上文化、德性文化等等,無疑都是中肯的。我以為這里不管是靜,是道,是形而上,實際可以概括為中庸,中國文化就是一種以中庸觀念為核心的天人合一的禮樂文化。中庸之道從五四以來,特別是“文革”中被批得體無完膚,那是政治家的行為。其實中庸是一種很高深的理論概念,可以視為中國傳統(tǒng)最高和核心的道德觀念,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禮記中庸篇講:“極高明而道中庸”。孔子說:“中庸之謂德矣,甚至矣乎!民鮮久矣!”準確地說,中庸是孔子的重大理論發(fā)現(xiàn),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由來已久的核心內(nèi)容和特質(zhì)的理論的總結(jié)。中庸包括兩個涵義:一是中,一是庸。中是最適宜之謂,也就是馮友蘭先生講的三個恰當:恰當?shù)南薅?、恰當?shù)牡匚?/p>

12、、恰當?shù)臅r間。庸呢?規(guī)律也,常也,常然之理,不易之則。如二程說庸是“天下之定理”。此常是代代相傳。亙古不變的,誰如果不這樣,那就是一個詞:失常。所以中庸被先哲視為上天宇宙和社會運行的大定律。又由此成為人們處理天人關(guān)系、人人關(guān)系的基本準則。先哲認為,中庸的最高典范?;蛘哒f最高明而中庸的只有兩個:一是大自然,一是祖先圣人。這千真萬確,你看宇宙大自然,一切都是那么協(xié)調(diào):日月星辰井然有序,萬物生生不息,何其玄妙,何其高明,古人稱之為“太和”。因此中國人對大自然持一種親和態(tài)度,中國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是法自然,師造化。我們祖先多么神圣、英明,他們?yōu)槲覀冞x擇了最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國;最適宜的生產(chǎn)方式農(nóng)業(yè);最適應的

13、生活方式心靈化的生活。我們的人種也是最適宜、最理想的黃種人。不是嗎?西方流傳著一個很古老的傳說,上帝當年造人,用泥巴捏出第一個人,放進爐子里燒,結(jié)果燒生了,拿出來,白人。捏第二個,放進去燒糊了,拿出來,黑人。第三個火候恰到好處,黃種人。(笑)因此中國人最重倫理,最講孝道。中國藝術(shù)也最重傳統(tǒng)、重師承。那么中庸的基本狀態(tài),或者說最高表現(xiàn)形態(tài)是什么呢?沒有別的,就是秩序與和諧。上天和人類社會都一樣。宗白華說:“宇宙是嚴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秩序與和諧是宇宙運行的基本準則和標準形態(tài)。印度詩哲泰戈爾說:“世界上還有什么事情比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更值得寶貴的?中國文化使人民喜愛現(xiàn)實世界,他們本能地找到了事

14、物的旋律的秘密,不是科學權(quán)力的秘密,而是表現(xiàn)方法的秘密。這是極其偉大的一種天賦,因為只有上帝知道這種秘密。我實在妒忌他們有此天賦,并愿我們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边@里的美麗精神、事物旋律的秘密就是秩序與和諧。而秩序就是禮的精神,和諧就是樂的精神。朱光潛講:一個理想的人,或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必須具備樂的精神和禮的精神。宗白華講:禮和樂是中國社會的兩大柱石,禮構(gòu)成社會的秩序條理,樂涵潤著群體內(nèi)心的和諧和團結(jié)力。然而禮和樂的最后根據(jù),則在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這就是樂記所說的“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天體之序已如上述。社會秩序是什么呢?就是五倫定位,就是古代所謂五常,父子、夫婦、君臣、上下

15、、朋友,諸如此類。人們只有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社會才有條不紊。否則,社會就亂了套,就是動亂,就是“文革”,就是戰(zhàn)爭。天體如果不合,那必然是星球大戰(zhàn),那還了得。人如果身心不和,那就是陰陽失衡,那就是疾病。羅素說,人類的沖突有三種,即人與自然的沖突、人與人的沖突和人自身的沖突。由此產(chǎn)生三種不同的文化:重物的文化、重神的文化和重人的文化。我們中國文化就是重人的文化,就是講秩序,講和諧,與天和,與人和,身心相和的禮樂文化。以上談的是中國文化。我們大家都知道,文物是古代物質(zhì)生活或精神生活的用具,因此了解和認識我們祖先的生活方式非常重要。錢穆先生說,各地文化精神的不同,窮其根源是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影響了它的

16、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響到文化精神。這句話大體不錯,但似乎忽略了生產(chǎn)方式。人類的生活方式是由生產(chǎn)方式?jīng)Q定的。我們的祖先基于中國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選擇了農(nóng)業(yè)這一生產(chǎn)方式。正如錢先生所說,農(nóng)業(yè)文明是自給的內(nèi)足文明,不假外求。確實,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需要的土壤、氣候、水分等均由大自然安排好了,靠天吃飯嘛。當然,這些條件未必是最好的,但非常合適。自然條件太好的話,人類也就不可能誕生,類人猿會永遠生活在樹上,永遠不會跳到地上來。自然條件太好,文明也不會出現(xiàn),一個民族也不會有很強的生命力。中華民族生息于一個最適應的地方北溫帶,正是惡劣與優(yōu)越的連結(jié)地帶,黑格爾說是“廣闊的胸膛”。在溫暖的胸膛里生活,當然是安定的,保

17、守的,和平的,靜的,身心合一的。與海洋文明,游牧文明的很強的流動性、進取心、征服欲、工具感迥然不同。因此中國古人由來親和大自然,與大自然交朋友是有內(nèi)在根據(jù)的。農(nóng)業(yè)需要定居,農(nóng)業(yè)必須與自然規(guī)律相和,春種、夏長、秋收、冬茂,不能違背四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由此形成特有的耐性,形成規(guī)律化、有序的生活。這就是古人所謂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于是,“中國古代哲人以一種默而識之的觀照態(tài)度,去體驗宇宙間生生不已的節(jié)奏,由此使自己生活在一種音樂的節(jié)奏中,過著心靈化的生活,從容不迫地感到生活內(nèi)容有意義、有價值、充實而美。以和平的音樂的心境愛護現(xiàn)實,美化現(xiàn)實?!?宗白華語)。循天道,尚人文

18、,創(chuàng)造社會的秩序與和諧,使自己生活在禮樂之中??鬃印爸钦邩匪?,仁者樂山”正是其典型寫照。物我一體,內(nèi)外相和,憂樂圓融,身心合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樂,適可而止。并不刻意追求物質(zhì)和滿足,而是追求心靈和愉悅、精神的滿足。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典型的生活方式禮樂生活。我最近寫了兩篇論文,一是禮與禮器,一是由大一、渾沌說禮。禮是什么?禮就是秩序,就是關(guān)系定位。而首先是天人關(guān)系的定位。而天人關(guān)系定位的基礎則是天人相分,只有天人相分,才有人應對天持什么態(tài)度問題的提出,于是才有了中國人特有的天人合一觀念。于是中國文化才成為天人合一的禮樂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原始的、樸素的,而是抽象、升華的自覺觀念,有些

19、西方思想貶低天人合一,實際是不懂天人合一。錢穆先生在他96歲時寫了一篇所謂“千字大文章”,題目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未來可有的貢獻,堅持認為“天人合一觀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之歸宿處”,“天人合一是對世界人類未來求生存之貢獻”。是非常深刻的。其次是關(guān)于人人關(guān)系的定位,上面已講到。人倫定位的基礎當然是人人相分,也就是與他性分、與他人分和與群體分。最基礎的是男女之分,最關(guān)鍵的則是父子之分?!坝懈缸?,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措”。也因此才能告別蒙昧,實現(xiàn)三代文明。因此我們講禮生于分別,成之文明,禮是中國文明產(chǎn)生的重要標志。下面,我們談第三個問題,中國古代文物的基本特色。中國古人的典

20、型的生活方式既然是禮樂化生活,古代文物既為古代生活的用具,那么文物便不可能不打上禮樂文化的深刻烙印。這就是古人所謂“器以藏禮”。我認為“器以藏禮”就是中國古代文物最基本的特色。也就是說,古代文物無不體現(xiàn)出一種禮的精神和樂的精神。那么如何理解呢?我認為還得從根本處著眼,從古代文物所賴以產(chǎn)生的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入手。文物作為古代的生活實用品,其首先要求的必然是適用,適其所用,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核心觀念中庸思想基本要求。這里絕不首先求美求奇,求最好、最豪華,而只能是適宜、適中,也就是善。在適宜的基礎上,才盡可能有最佳的造型,才追求美,才最終達到文質(zhì)相得,內(nèi)外相合,真善相融,內(nèi)在美和

21、形式美的統(tǒng)一。比如中國傳統(tǒng)建筑,無論廡殿頂、歇山頂,都由斗拱托出一個很大的屋檐,干什么用呢?其主要是或首先是為了保護墻體,因為中國建筑的特點是土木建筑。在此基礎上才求美觀、氣派等,于是又把屋檐卷起來,這樣既能保護墻體,又能美觀,又保證了采光。其實中國古代許多文化產(chǎn)品都具有這種特點。最根本和最后的原因還是在于中國傳統(tǒng)的特有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是什么呢?我同意這樣的觀點,那就是統(tǒng)貫天人的整體性或綜合性思維,而不是西方的那種分析性突出的思維。這種綜合性思維把天人聯(lián)系起來做整體考察,她不僅回答世界怎么樣或是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回答世界應該怎樣?!霸趺礃印睂儆谑聦嵳J識,“應該怎么樣”就屬于價值

22、判斷,很明顯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更重視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她主要考慮的不是真不真,而是善不善,也就是適宜不適宜。因此我們說中國文化確屬于一種德性文化,而與西方的科學性文化大異其趣。西方認識世界,把世界大卸八塊,分解成104部分或元素,而且把每種元素再分解為質(zhì)子、量子、電子、原子核等等,太累了不是?中國人不這樣干,中國人是以禮相待,合理取予,不是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而是親和、理解、調(diào)適。首先考慮對我們是否有用,適宜不適宜。也就是善與不善。因為我們追求的并不僅僅是物質(zhì)的外在需求,而更主要的是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所以一些學者把此稱作“內(nèi)在超越”或“德性實踐”。這就是綜合性思維,說到底還是中庸。因此,

23、正如宗白華先生早就指出的:我們的祖先,以一種“和平的音樂的心境”,把秩序與和諧,把禮的精神和樂的精神全面貫徹于日常生活,并進而裝飾到日用器皿,“使形下之器,啟示著形上之道”,使生活上最實用、最物質(zhì)的衣食住行及的用品,“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shù)領(lǐng)域,進入混然無間、靈肉不二的大節(jié)奏、大和諧”。于是中國玉器、絲帛、青銅器、漆器、碑刻、印章、瓷器、以至書畫等等獨具特色的藝術(shù)便應運而生。于是,我們古代的許多日常用具,也就是古代文物便不僅僅是人們役使的工具,而是可以與之交流對話,與之情思往還的靈物,它凝聚了人的真情實感的智慧。賦予了一種崇高的意義和優(yōu)美的造型。使之成為一種天地境界的象征,一種社會精神人格上的美

24、的象征。由此“中國人的個人人格、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宇宙生命的表征”??傊覀兺耆梢韵乱粋€結(jié)論,即中國古代文物的基本特色是“器以藏禮”。時間有限,我們不能進一步展開論述。下面我們轉(zhuǎn)入下一個話題,即禮器是中國古代文物的核心構(gòu)成。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古代文物林林總總、門類龐雜。如何認識,如何研究呢?或者說從何入手呢?我以為首要的或基本途徑還是要抓根本,找核心。也就是要首先把握它的基本的、最重要的、有代表性的核心構(gòu)成。那么這種核心構(gòu)成是什么呢?我認為不是別的,只能是禮器。理由非常簡單,因為中國文化是天人合一的禮樂文化,中國古人典型的生活方式是禮

25、樂化生活,甚至又常有人說中國是禮義之邦。禮器是什么?簡而言之,禮器就是行禮之器。通俗一點,就是禮物、禮品。如果給它一個理論定義,那就是:禮器是禮活動中國古典社會生活中最重要、最高尚的活動中所使用的特定器物。也就是向上天和祖先敬獻的特定的禮物及其敬獻時所使用或配備的特定器具。為什么如此定義?那必須首先搞清禮是什么?上面我們談到禮是調(diào)節(jié)天人關(guān)系,特別是人人關(guān)系的基本規(guī)范或準則。那她是如何產(chǎn)生?她的基本構(gòu)成是什么?古人行禮對象和行禮方式又是什么呢?我在禮與禮器一文中做了較深入的研究,今天我們有必要作以大致的了解。許慎說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是一種行為,什么行為?事神行為。為什么要

26、事神?致福,要求得超社會的力量神的福佑??梢姸Y是由事神而來。許慎的說法是正確的。我們上面講過,中國文明是靠天吃飯的農(nóng)業(yè)文明,同時這也是我們祖先所做的自然而高明的選擇,于是人們必然要力求交好上天大自然,必然要回報祖先之恩澤。如可交好?如何回報?空口無憑,必須有所表示,必須要有禮物,要有一定的詞令、動作等。而這種表示必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行為,必須具有某種特定性。于是禮行為便發(fā)生了,禮的本義或特質(zhì)就是報。當然最初的事神行為往往是偶發(fā)的、無序的,甚至是盲目的。久而久之才逐步明確、規(guī)范和固定下來,形成一定的規(guī)矩或程式。而一旦中國歷史或思想史上一個大的事件絕地天通發(fā)生了,禮于是便正式形成了。所謂

27、“絕地天通”,就是國語楚語所記載的顓頊帝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無相侵瀆”,禁止民神自由往來。而交通天神的權(quán)力被“大人”、被統(tǒng)治者所壟斷。這就意味著此前巫覡之流無序的、盲目的、隨意的事神行為被人為地(政治地)規(guī)范化,而最終成為規(guī)范人們社會行為的準則,故荀子說:“禮者,人道之極”。那么三代君王是如何規(guī)范溝通天人的事神行為呢?也就是說禮最后基本構(gòu)成是什么呢?今天只講結(jié)論。禮的構(gòu)成基本分兩種:一是國家制度意義的禮,二是社會交際意義的。我們所關(guān)注的主要是前者。而前者主要是“吉、兇、賓、軍、嘉”五禮,其中最重要的則是吉禮。吉禮主要為兩大系統(tǒng),其一即天道系統(tǒng),其二為祖先人道系統(tǒng)。兩大

28、系統(tǒng)的行禮方式和所使用的禮器有所不同。天道系統(tǒng)之禮主要以燎祭為主,還包括埋、沉等,可概稱郊、社;人道宗廟系統(tǒng)之禮則主要以裸和饋獻為主,包括四時祭等,可概稱禘。天道系統(tǒng)之禮所使用的禮器主要是玉器,還有絲帛等;人道系統(tǒng)所用禮器則主要是酒醴、犧牲和黍稷。玉器是最早和最重要的禮器,也就是說它是最早被用為溝通天人的主要媒介。這是我們祖先的一種非常高明和非常宜的選擇。中國人尚玉,中華民族成為尚玉的民族,其根本原因正在這里。為什么我們祖先歷史地選擇玉作為溝通天人的主要禮器呢?根本的原因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在于玉石的特殊的物理性質(zhì):內(nèi)堅外柔,清明溫潤,紋理美麗,聲音悠揚??傊湃艘曈駷樯酱ㄖ?,是大自然的鐘靈造

29、化。二是在于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石崇拜”。因為石器是人類最早制造的勞動工具,是史前社會生產(chǎn)力的主要代表,它主宰了人類社會99%以上的歷史。于是人們將其中最溫潤、最美麗、最圣潔的玉精選出來,作為向天神敬獻的禮物無疑是最為理想,最為適宜的,這是古人“石崇拜”的直接升華。犧牲和黍稷均為人生存必需品,因此被用來作為向祖先祭獻的禮品。但作為祭品是有特殊規(guī)定的。對于犧牲主要是:(1)毛色純正,肢體完具;(2)“毋用牝”,甲骨文中所載祭禮用牛常寫作“ ”(牡)便是證明;(3)用犢,齒高不用。對于黍稷基本標準有二:(1)潔,(2)必為原糧、粗糧,但不用稻,稻子是不能下咽的,司馬遷以“飯稻羹魚”比喻南方之不開

30、化,很有道理,值得思考。也不用粱,粱是精米。祭祀宗廟祖先為什么選用酒醴呢?這與蟬有直接關(guān)系。我們知道蟬在古人眼里近乎神蟲,紅山、良渚、石家河及殷墟均發(fā)現(xiàn)玉質(zhì)蟬造像,青銅器上也有蟬紋。為什么呢?原因有兩個:(1)蟬“飲而不食”。飲什么呢?飲清露,此清露即酒,禮記說酒是“天降膏露,地出醴泉”;(2)蟬有特殊的生命史:蛻皮、羽化、登天。這就涉及中國人的終極生命關(guān)懷問題,中國人不是從彼岸世界尋求解脫,而是在現(xiàn)實世界學做圣賢,死后像蟬一樣,羽化升天,浮稱游于塵埃之上,繼續(xù)關(guān)注社會,關(guān)注其后代。酒醴功用主要是:(1)裸享,降神;(2)由尸代表祖先飲用;(3)參祭者飲用。參祭先人飲用的目的主要是要達到一種迷

31、離、渾沌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與祖先交流。以上玉器、酒醴、犧牲、黍稷是向上天和祖先祭獻并試圖使之接受的主禮器。在行禮時還需要特定的禮服,古籍上叫“郊廟之服”或“禋潔之服”。既為禮服必用圣潔的原料,什么原料,非絲帛莫屬。因為絲是蠶吐的,既潔白又輕柔。蠶絲是大自然的造化,蠶是中國人最早飼養(yǎng)的神蟲。新石器時代就有蠶造像,甲骨文中多次出現(xiàn)“(王)省于蠶”、“蠶示三?!钡挠涊d,甚至“以蠶神與上甲微(商祖先)并祭”。可見被崇拜的程度。原因何在?其一就是蠶能吐絲;其二則是與蟬一樣有特殊的生命史:蛻皮、羽化、升天。向祖先祭獻的禮品必須由特殊的器具來盛放。這種特殊的盛具主要是青銅器,因為青銅器是當時的高新技術(shù)產(chǎn)品,

32、受到全社會的珍視和好奇。青銅器主要分四大類:(1)犧牲之盛,即鼎鬲之屬;(2)酒醴之盛,即觚、爵、斝、罍之屬;(3)黍稷之盛,即簋、簠、敦之屬。(4)沐水之盛,為示虔誠,行禮前必沐浴。這就是盤、匜之屬。為營造祭禮的隆重氣氛,還有兩種禮器必不能少,一是樂器,二是仗器。前者主要以青銅制造,如鐘、鐸、鐃等,也有皮鼓、石馨、竹瑟等之類。后者有玉鉞、銅鉞、銅斧、銅戈等。總之,禮器是禮的物質(zhì)構(gòu)成或體現(xiàn),構(gòu)成了一個功能齊備的龐大而成熟的系統(tǒng)。于是成為中國文化的直接表征和特殊載體,同時也是考古學材料的重要構(gòu)成。因此我們說禮器是中國古代文物中的核心構(gòu)成,是文物研究中的最重要部分。好了,禮器今天就講到這。最后,我

33、們簡單談談文物鑒定和收藏。文物鑒定是文物研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可回避。因為如果不辨真?zhèn)?,不明生坑、熟坑,文物研究恐怕是不可能全面展開的,或者說起碼會遇到困難。所以文物鑒定的重要性不可輕視。文物鑒定是一個很專門、也很古老的學問或行當。它從造假出現(xiàn)之日就開始了。前輩鑒定專家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我們也不能無視,因為這是一筆財富。關(guān)于鑒定我們不能展開來說,同學們不要奢望通過今天一次課就能鑒別古董,就能到潘家園撿漏,發(fā)筆小財。這是不可能的。天上絕不可能掉餡餅。鑒定是很專門的行當,許多專家都是從小當學徒,幾十年打磨出來的。而且他們那時候可見的東西多,所以眼界寬,眼力好。今天情況不同了。那么我們今天應如何

34、掌握鑒定知識呢?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第一,格物致知,要親近文物,熱愛文物,了解文物,與文物交朋友,做知己。這就首先需要具備相應的文物知識,先從理論上系統(tǒng)地學習文物知識,真正把握文物的性質(zhì)、功用、文化意義及其歷史等。然后慢慢建立感情,與之情感交融。因為文物是有思想感情的,是有生命的,它凝聚了古人的情感和智慧,它是古人用虔誠而充沛的感情制作出來的。我們必須認識和體驗到這一點,這樣才能與之心靈溝通,與之交流。贗品是后代造假者為賺錢而做的,根本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實感,時代背景也變了,再加上他的文化水平有限,也未必全面了解文物。因此必然露出匠氣、傻氣、火氣、燥氣。第二,文物鑒定必須要有參照系,這種參照物

35、就是考古學文化材料??脊虐l(fā)掘材料一是有地層依據(jù),二是有類型學的科學研究依據(jù),她完全可以成為文物鑒定的可靠參照物。因此文物鑒定者必須懂考古,必須認真觀察真文物是什么樣子,具備什么特征?形制如何演變?材質(zhì)如何?工藝技術(shù)如何?以及伴出物如何等等。一句話,文物鑒定必須以考古學為基礎,這是時代對文物鑒定學提出的新要求或必然要求。也是我們成為鑒定專家的必由之路。第三,要借助現(xiàn)代科技手段,如14C、熱釋光等。應該把傳統(tǒng)目鑒與現(xiàn)代科技手段結(jié)合起來。當然這里有許多工作要做,比如技術(shù)專家必須懂得相應的考古文物知識等。今天不多講。收藏是舊時候主流社會中人的一種普遍愛好和行為。盛世搞收藏,今天確是收藏的好時候,拍賣會

36、火就是明證。但是收藏必須建立在鑒定基礎上。因為當今社會又是一個浮躁的社會,是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唯利是圖之輩無所顧忌,假貨贗品滿天飛,充斥市場。因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我這里只提醒大家二點:一是要有平常心,不要存半點僥幸心理,不要干違背常識的事情;二是不要過于自信,隔行如隔山。據(jù)我所知,一些高知、教授經(jīng)常上當,主要原因就是自信;一些大款上當,主要原因還是自信。最后,我還想告訴大家,鑒定不是真?zhèn)味直愀爬ǖ昧说?,而是四個字:真、偽、優(yōu)、劣。真?zhèn)喂倘恢匾梢詫儆谑孜?,但?yōu)劣何嘗不重要?有的贗品未必不好,未必不值得收藏。如米芾仿王羲之的字,張大千造的八大山人的畫等等,同樣有價值。我本人也搞點收藏,我

37、比較看重后者,只要精美,只要有藝術(shù)含量就可以收藏。收藏是件好事、雅事,利國利民,有利于文物保護。國家無力,也不必要把全部文物收羅起來,保藏起來。藏之于民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只要把住國門,盡量減少流失,就完全可以公開鼓勵民間收藏。至于不少人擔心的,這樣會不會導致盜掘盛行,我看是兩回事。關(guān)鍵是法制是否健全,行政措施是否得力。好了,今天就談到這里,剩下的時間,我們可以交流一下。(熱烈鼓掌)(現(xiàn)場答問)問:我們在書上看到一件玉器,正好在市場上碰到同樣之物,能否判定它是真是假呢?答:我肯定勸你不要動心,最省事也是最聰明的辦法就是不要買。因為1995年以后,造假成風,充斥市場(古舊市場)的99%是贗品,如河

38、南造、阜陽造,玉器如此,瓷器如此,青銅器也如此。還是那句話:“天上不會掉餡餅?!碑斎?,如果你硬買,誰也管不了。因為收藏必然要交學費。問:對于外流文物,我們能采取什么措施?是否能把它們追回?答:我不是行政官員,不是決策者。但我要說,你的愛國心情可嘉。但是歷史造成的一些現(xiàn)象,有許多是不能改變的,據(jù)說有國際法的規(guī)定性。比如,大英博物館對世界各地的文物都收藏,不可能各個國家都把自己的文物要回去吧。前年某一大集團花幾千萬元從拍賣會買回來原屬圓明園的幾個青銅的猴頭馬面。我認為這完全是敗筆,很可能是打著國家的旗號的某種炒作。這哪里是什么愛國?這與文物保護也搭不上界。要收藏青銅器就收藏三代青銅器,外國人設計制

39、造的水龍頭,哪能值那么多錢?把當年外國人偷走的東西,再花重金買回來,這不是雙重損失嗎?問:請問張教授,對于在社會上普及文物知識持什么態(tài)度?答:我當然大力提倡,我自己也正在努力這樣做。在全社會普及文物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這有利于文物的保護,有利于提高國人的文物保護意識。這比單有政府部門的硬性作為更有效。一旦國人普遍認識到文物有多方面的價值,那他就不可能像“文革”時期那樣隨意破壞了。同時普及文物知識也有利于已經(jīng)形成的文物市場的良性發(fā)育。問:您對國家基本建設與文物保護的沖突問題有什么看法?答:國家基本建設,挖出來很多文物,也毀壞了很多文化遺址,這是事實。考古文物部門無可奈何,建設要進行嘛。這里的關(guān)鍵是

40、如何處理這一矛盾,如何采取措施盡量保護文物。其實過去許多考古發(fā)現(xiàn),甚至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都是基本建設中搞出來的,如馬王堆、如江陵馬山磚廠等。文物考古事業(yè)缺乏資金是人所共知的,我們完全可以運用文物法賦予我們的權(quán)力,借機利用可能的國家基本建設的一部分資金推動我們的文物保護工作,推動我們的考古學研究??傊瑖医ㄔO要進行,我們應盡可能保護文物不受損失,盡可能讓一些文化遺址、名勝古跡保存下來,留傳下去。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

41、e responsibility of leadership, such as concerning administrative sanctions should be dealt with by the personnel Department of the company. (3) personal injury accident occurs, the direct punishment 500-1000, who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accident responsibility, give notice of criticism and 50-100 economic sanctions against them. (4) to conceal the ac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