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一個“樂派”了得_第1頁
豈一個“樂派”了得_第2頁
豈一個“樂派”了得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6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豈一個“樂派”了得“樂派”概念是“流派”概念的派生物。任何文化、 藝術的“流派”概念,都是“小文化”概念。這即是說,所 謂文化或藝術的某一或某種“流派”,必然都是某一整體“大 文化”或整體藝術中的支流、 支派,其內涵絕無“整體”、“整 合”的含意。“流派”概念概括的只是整體中顯現(xiàn)出的局部 特征,否則就不成其為是一種流派了。因此,音樂流派中的“樂派”,也只能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整體音樂文化領域 中的其種局部性內容或某種類型獨特風格特征的概括標顯, 這在學術界和音樂學界應當是不言而喻的通行認識。如果我 們能夠承認這一認識前提,那么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整 體文化形象的某一文化(藝術)領域的整體內容

2、,一般都不 宜將之“統(tǒng)”而論之為“流派”或“樂派”,如果還是將之作為一種指引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大方向的“學術性”、“理念性”定位或倡議公開提出和發(fā)表,那就顯得更不嚴謹 和縝密了。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常見的“流派”概念使用狀況為例,所謂某種音樂文化類型中的某些“流派”,其基本特征或說是音樂“流派”能被大眾約定俗成認可或為樂界、學界 總結的基本標識,當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音樂流派的地域化特征顯現(xiàn)。中國民族眾多、幅員 廣闊,不同地域中生存、傳播的音樂文化,因其所依托的自 然環(huán)境和文化環(huán)境不盡相同,故而形成不同的音樂風格。其 中同一音樂類型和品種,因在不同地域中生存、傳播而滋生 出地域化風格

3、差別,即常常被樂壇、學界稱為“某派”“某派”,如中國箏樂界針對傳統(tǒng)箏曲的地方音樂風格差別,通 常就有所謂山東箏派、河南箏派、內蒙古箏派、東北箏派、 浙江箏派等不同“流派”區(qū)分;清代文人音樂家李芳園,在 其琵琶傳統(tǒng)曲目的匯編中,對其曲目的類型和風格差別,也 有影響不小的“南北派”分法;而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的“國粹” 古琴及其琴樂,在琴樂界則更是早有地域化流派分野認識, 此即所謂“金陵之頓挫,中浙之綢繆,常熟之和靜,三吳之 含蓄,西蜀之古勁,八閩之激昂”(黃曉珊希韻閣琴瑟合譜),僅江蘇地區(qū),明清之際即有著名的“虞山派”和“廣 陵派”之分;至近代,全國范圍內也有所謂“浦城、泛川、 九嶷、諸城、嶺南”諸派

4、之別??傊@些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音樂 文化各分支類型中的“流派”概念,都是地域化音樂特征的 一般性概括。二是音樂流派的個別化特征顯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類型品種多樣,地域風格各異,同一音樂類型或品種的操縱主體“音 樂人”,因其文化涵養(yǎng)不同、生存狀態(tài)不同、傳承譜系不同, 其表演、歌唱和演奏,即常常會有較突出的個人風格和小群 體風格生成。這種局部、個別化的音樂風格呈現(xiàn),也常常被 稱為“某派”“某派”。眾所周知的如近現(xiàn)代中國戲曲(京?。┍硌菟囆g領域的“譚(鑫培)派”、“言(菊朋)派”、“梅(蘭 芳)派”、“麟(周信芳)派”、“荀(慧生)派”、“程(硯秋) 派”等,即屬此列;晚清說唱(彈詞)音樂領域中“程(遇 乾

5、)”、“俞(秀山)”、“馬(如飛)”各派約定俗成的稱呼, 亦與此同理;而清末民初間器樂(琵琶)演奏領域中以華秋 蘋為首的無錫派、以李芳園為首的平湖派、以鞠士林為首的 浦東派、以沈肇初為首的崇明派、以汪昱庭為首的“汪派” 等等,則是因師承、譜系關系接續(xù)而生成的器樂表演群體派 別。這些在不同音樂實踐領域中生成的“流派”,其稱呼內涵顯然都是個人音樂風格和小群體音樂風格特征的一種彰 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流派”生成及劃分所依據(jù)和顯示的上述 兩個基本特征,都明確無誤地表明“流派”概念,都是“小 文化”概念,都是整體音樂文化類型中局部性音樂風格特點 形成的一種派別劃類和風格顯現(xiàn)。如果再聯(lián)系到“中華樂派”倡導者

6、所涉及“樂派”構成的“四大支柱”內容討論,所謂音樂“流派”(即所謂“樂派”)事實上應當將之分野為四個局部性“流派”格局來加 以倡導和建構才更為合理。 此四個局部性“流派”格局,即: 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流派、音樂表演流派、音樂理論(學術) 流派和教育理念(模式)流派。其中屬于“音樂表演流派”的,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中 已經有多種顯現(xiàn),以上所述內容基本皆是,故不贅述;屬于“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流派(亦可稱為樂派)”的,在中國傳統(tǒng)器樂演奏領域中,相關“流派”顯現(xiàn)已經涵蓋了作品風 格內容,這即是說其中可稱之為“派”的演奏家或演奏家群 體,都已包含有相關音樂作品風格和傳承的認知,但在近現(xiàn) 代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其

7、“樂派”性質的個體和群體音樂創(chuàng) 作(作品),尚無公認和約定俗成的表征和顯現(xiàn),故而可謂 之是空白;屬于“音樂理論(學術)流派(亦可稱為學派 的,因當代中國音樂理論建設歷史不長,理論家們任重而道 遠,談其“學派”形成,還為時過早;屬于“音樂教育理念(模式)流派”的,我以為至今僅有雛形顯現(xiàn),只能粗略見 到表征某種程度音樂教育理念差別的“舊學”與“新學”分 野,從音樂教育理念系統(tǒng)構成角度來說,這一重要基礎領域 仍還處于“初級發(fā)展”階段。從學理層面來認識和分析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流派” ,任 何音樂“流派”的形成,都包含有積極性一面和消極性一面。從其積極性一面論之, “流派”的生成與發(fā)展,是整個 音樂文化操

8、縱主體中的一種音樂個體或小群體自覺意識的 覺醒,是對某一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整體慣性勢力存在和封閉生存 狀態(tài)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突破。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一次次的變革發(fā)展, 有哪一次不是或不包括對先前音樂傳統(tǒng)整體慣性存在的突 破?事實上任何一種“流派”之所以被大眾認可和被學術界 類型化,其主要因素就是因為這些“派別”都包含有一定程 度的創(chuàng)新意識顯現(xiàn)和革新行為運作。以戲曲界風行一時的 “梅派”為例,梅蘭芳在青衣唱腔上,兼容前輩眾家之長, 使“花衫”行當推陳出新;在劇目中大量使用新腔,于四平調 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罕見的 反四平 唱腔;同時又與琴師徐蘭源、 王少卿等合作,添加樂器、增設“行頭” ,豐富和發(fā)展了

9、文 武場(樂隊伴奏)音樂。正是由于梅氏以一位創(chuàng)新者姿態(tài)活 躍于中國戲曲舞臺并產生廣泛影響,其表演藝術和聲韻唱腔 風格,才會有所謂“梅派”藝術的類型化認知及其相關表演 藝術的研究和總結。由于音樂流派的形成和出現(xiàn),常常是音樂大群體中個體 或小群體音樂自覺意識的覺醒和音樂風格的外形化顯示,因 此任何一種“流派”存在,或多種“流派”的共存,都是對“大一統(tǒng)”音樂風格和“大一統(tǒng)”音樂格局構成的一種沖擊 和突破。多種音樂“流派”的產生與共存,既是推導音樂風 格多樣化局面形成的內在動因,同時也是音樂風格多樣化局 面形成的具體表現(xiàn)。從其消極性一面論之,包括音樂在內的所有藝術 “流派”, 又都注定是一種文化性質的

10、“歷史性”形態(tài)。這里可以打個 通俗比方:“流派”如同一桌富于個性特色的美味“宴席”,可以使我們津津樂道和盡情品嘗,但現(xiàn)實生活里卻終究“沒 有不散的宴席”。西方古典音樂“流派”發(fā)展至今,早就揭 示出這一事實:一個“流派”總是會被更新“流派”所取代, 這是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文化演進規(guī)律。因此,“流派”或所謂“樂派”,只是一種具有“史學”特色的概念, 它是獨特藝術風格已經形成和存在后的一種非主位性描述 和學術性劃類,“流派”并非是當事人可以自我表征當下存 在的一種學術“造物”,難道我們僅僅因為具有某種理想就 能輕易創(chuàng)立一個永恒不變的“流派”或“樂派”?任何“流派”所具歷史階段性特征,正是由于凡

11、是“流 派”都會要鞏固和傳承自身被類型化的模式,這就會自然伴 隨出現(xiàn)程度不同的消極性因素?!傲髋伞钡倪@種自生消極性, 主要的也是最常見的表現(xiàn)方式,就是局部利益的保護態(tài)度和 排它心理的策略化選擇。并且,任何一種“流派”,如果堅 持固守不變的個別性風格,它終究又會形成新的慣性勢力而束縛新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多元文化的借鑒與融合。這一現(xiàn)象在中 國傳統(tǒng)音樂各類“流派”形成、生存和鞏固的過程中,絕不 鮮見,所謂常見的門派之爭、各立山頭;秘不示譜、譜不外 流;徒不二師、藝不外傳;以至于在專藝者當中造成 “偷學” 之風、“竊學”之風(有學者總類之為“剽學”)盛行的種種現(xiàn)象,就是它自生消極性的后果顯現(xiàn)。有鑒于“流派”

12、的“小文化”內涵,以及凡“流派”生 成都具有地域化特征、個別化特征、歷史階段性特征和自生 消極性顯現(xiàn),故而筆者認為:盡管“流派”或“樂派”形成,是藝術和相關學術領域 發(fā)展過程中必然要產生的文化事象,其存在也是多元文化規(guī) 律顯現(xiàn)的基本內容;同時“中華樂派”概念的提出,也具有 相當積極意義,是一種自覺意識覺醒和突出的顯現(xiàn)。但是,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整體音樂和對這個整體音樂的發(fā)展方 向進行設計,是不宜以“樂派”而論之的,更不宜輕易、理 想地將之命名或概括為一種“樂派”來加以提倡。從學術層 面來說,我們應當將“流派”、“樂派”、“學派”之類代表局 部文化特色的音樂形態(tài)生存和發(fā)展空間,交還給一個民族、

13、 一個國家各個比較具體的音樂領域或類型中去自行完成、自 行顯現(xiàn),讓其成為推動音樂文化多元發(fā)展的一種動力,而不 是成為整體音樂構成發(fā)展的統(tǒng)一模式和終極目標,這樣才更 有利于中華民族音樂風格多樣化和音樂文化多元化共存局 面的形成?!爸腥A樂派”倡導者提出“四大支柱”內容分項及其整 合構思,雖然是可取和很有創(chuàng)意的,但是,這絕不是一個局 部性“流派”或“樂派”可以擔當?shù)暮甏笕蝿?。況且從學術 思想的嚴謹性和邏輯性評估,“樂派”本身只能是四大支柱中某一音樂文化類型整體中派生出的一種局部性特種風格, 它何以可能去整合產生它的“母項”文化,去完成一項偉大 的全民族音樂文化的“整合”?事實上任何一項“大文化”形態(tài)

14、和類型的整合企圖,常 常是要以犧牲和淹沒“小文化”形態(tài)和類型個性特色為其代 價的,這對于非整體音樂文化性質的真正屬于不同音樂風格 的“流派”展現(xiàn)和多元音樂文化共存的提倡來說,不啻是一 種悖論,這也許是當初“中華樂派”四大支柱構成整合思路 設想時,當事者所未能料及和設想到的理念缺失。至于倡導“中華樂派”建立的專家學者,對中華民族音 樂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和未來,十分關心,并傾注了很大熱情, 這是值得我輩尊敬和學習的。當事者所涉及創(chuàng)立具有中華民 族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內涵的整體音樂建設思路,以及多出 代表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形象的音樂人材、多出代表中華民族 優(yōu)秀文化音樂風格的音樂作品這樣的構想,筆者也是十分支 持和贊同的。我們的音樂教育和我們的音樂創(chuàng)作,從總體上 說的確在指導思想和學術理念上還有不少問題和偏差,這需 要進一步深入和縝密研究討論,特別是音樂教育模式單一化、 陳舊化以及對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忽視和淡失,已經到了從根基 上影響國內優(yōu)秀中國音樂作品和優(yōu)秀音樂人材誕生的地步。 因此,在“中華樂派”論者的“四大支柱”整合構思中,我 認為音樂教育應當是第一位、基礎性和關鍵性的。在音樂教 育領域加大力度、對其進行創(chuàng)新改革的設想,筆者表示完全 支持并全力聲援。然而,正因為“中華樂派”倡導者的初衷,是著眼于中 華民族音樂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