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主觀要件_第1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16/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1.gif)
![犯罪的主觀要件_第2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16/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2.gif)
![犯罪的主觀要件_第3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16/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3.gif)
![犯罪的主觀要件_第4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16/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4.gif)
![犯罪的主觀要件_第5頁](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7/16/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be8c8ef9-b30e-46aa-a8e1-2a285cebd3fe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犯罪的主觀要件構成犯罪必須具備的要件,除了犯罪的客體、客觀要件和主體之外,還必須 有犯罪的主觀要件。也就是說缺少犯罪的主觀要件就構不成任何犯罪。犯罪的主觀要件就是指行為人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按照我國刑法第11、12和13條的規(guī)定,我國法律是不承認“客觀歸罪”的。就是說,行為人的行為即使給社會造成了損害結果, 但其主觀上沒有罪過,即不具 有故意或者過失,那就不能說他構成了犯罪。只有當一個人在客觀上實施了危害 社會的行為,并且達到了一定的嚴重程度;同時在其主觀上又有罪過,才能構成 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我們認定犯罪的原則是:行為人危害社會的客觀方面要件 和主觀方面要件的統(tǒng)一。因此,
2、在辦案中認真查清犯罪的主觀要件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刑法規(guī)定租刑法理論,犯罪的主觀要件包括犯罪的故意、犯罪的過失, 以及出于何種目的、動機、還有刑法認識上的錯誤等?,F(xiàn)將犯罪的主觀要件諸內容,分述于下:一。犯罪的故意刑法學上所說的犯罪的故意,就是指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明知其行為會 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結果發(fā)生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主 觀心理狀態(tài)下所實施的犯罪行為,就構成故意犯罪。依照法律規(guī)定故意犯罪的, 應當負刑事責任。犯罪的故意,是講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 故 意犯罪,是指在這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下實施的犯罪。犯罪故意和故意犯罪是有密切 的兩回事,不能混同。根據我國刑法
3、第11條的規(guī)定,犯罪的故意,有兩個特點:其一是,行為人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其二是,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持希 望或者放任的態(tài)度。這兩個特點必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故意犯罪。希望危害社會 結果的發(fā)生,或者放任危害社會結果的發(fā)生,是故意犯罪中兩種不完全相同的心 理狀態(tài)。在刑法理論上,稱前者為直接故意,后者為間接故意。(一)直接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它有兩個特征:一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 社會的結果;二是對這種危害社會結果的發(fā)生,抱著希望的態(tài)度。在社會生活中, 大部分故意犯罪,都是由這種直接故意所構成。例
4、如某甲與某乙有仇,一天甲乘乙不備,突然從背后對乙猛刺一刀,刺中心臟,造成乙死亡。就是直接故意構成 的殺人罪。犯罪分子在犯罪時不僅明知自己的行為會造成危害社會的結果,而且還以自己的行為去追求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二)間接故意犯罪的間接故意,就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卻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狀態(tài)。它也有兩個特征:一是行為人明知其行為會發(fā)生 危害社會的結果;二是對這種結果的發(fā)生持放任的態(tài)度。 所謂放任,就是漠不關 心,聽之任之。例如,張某與李某打架吃了虧,決意報復,但張又明知自己打不 過李,于是張想以燒毀李家一間草屋的方式“報仇”。一天晚上,張點燃了李家的這間草屋。張明知李母住
5、在該草屋內,有可能會把李母燒死。但張置李母生死 于不顧,將這間草屋燒毀,結果李母被燒死。張對李母的被燒死,就是犯了間接 故意殺人罪。因為張某的目的在燒房報仇,并無殺害李母的犯罪意圖,只是由于 張報仇心切,對李母的可能被燒死,抱著一種放任態(tài)度:火起時她能逃出可免死, 逃不出燒死就活該??傊膽B(tài)度是聽其自然,不顧李母的死活,雖無殺害的 圖謀,卻對可能燒死人的結果不采取制止的措施。 明知有害,放任不管這就是犯 罪的間接故意。在社會生活中,由間接故意構感的犯罪盡管為數(shù)不多, 但是情節(jié)往往比較復 雜。通??赡茉趦煞N情況下發(fā)生:其一是,行為人在實施某種犯罪意圖時,放任了另一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比 如,前
6、述張某放火報仇燒死李母的案例,就是這種情況。其二是,行為人在實施某種非犯罪意圖時, 放任了某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例 如,某知青農場有個青年不愛勞動,紀律性很差。一天,他受到同班知青批評后, 就打起背包私自離場回家。沒走多遠,正好碰見本連連長。連長(系現(xiàn)役軍人) 問他背著背包到哪去。他答:“回家”。連長批評他“不能自由主義,擅自離場”。 他說:“我有我的自由!你管不著!”便奪路而走。他在前邊跑,連長在后邊追。 連長跑得慢,追不上。連長急了,命令他站住。他揚手說:“再見了!”連長喊 道:“不站住,我開槍了!”他又回頭說:“你敢,就打吧! ”連長本欲鳴槍嚇 唬他一下,由于軍人射擊要對準目標的習慣動作,
7、舉手開槍,槍響人倒。待連長 趕到跟前一看,該知青已被打死。該連長對其隨便開槍可能造成打死人的危害結 果,采取了聽之任之的放任態(tài)度,造成該知青死亡的結果,是應當承擔間接故意 殺人的法律責任的。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對手危害結果的發(fā)生 雖然都有預見,但是兩者之間都是有區(qū)別的。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1. 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預見的程度不同直接故意,行為人不僅可以預見到危害結果的可能發(fā)生,而且還可以預見到 危害結果的必然發(fā)生。比如,某甲用拳頭猛擊某乙的頭部,他知道自己用力過猛 有可能把某乙打死,但如某乙閃躲及時或反擊有力,也可能打不死。這里某甲對 其行為會造成某乙死亡的結果
8、,只預見到它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某甲用匕首直刺 某乙心臟,這時他對其行為會造成某乙死亡的結果,就不僅能預見到它的可能性, 而且也可預見到它的必然性。因為任何人的心臟被刺穿都必然要死亡,某乙也決 不會例外。這是直接故意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預見的程度。間接故意,行為人對其行為會危害社會的結果所能預見的程度,就與前述直接故意不同。間接故意的行為人,只能預見到危害結果的可能發(fā)生, 而不能預見 到危害結果的必然發(fā)生。這就是說行為人在當時的具體情況下,對于其行為會造 成的危害結果,究竟能否發(fā)生,還處在一種不肯定的狀態(tài)中。只有可能性,沒有 必然性。因而間接故意,也稱作可能故意。例如,甲、乙二人用汽槍在一所小學
9、門前打麻雀。甲見一只小麻雀落在該小學大門坎上,瞄準欲打。乙阻止說:“不 能打,別碰上了人”。甲答:“管他的,誰叫他這時出來!”隨即扣機發(fā)射,正 好這時有兩個小學生追逐出門,其中一個小學生被甲打瞎了左眼。 某甲對其射擊 行為會造成對他人傷害的結果,只是預見到它的可能發(fā)生,而不能預見其必然發(fā) 生。因為這兩個學生當時還未跑出來,甲不可能預見到這兩個學生此時必然要出 來,即使出來也不可能預見到必然會打瞎其眼。 這在當時只存在一種可能性,并 不存在必然性。2. 行為人對危害結果所持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不同。直接故意,行為人希望其危害社會結果的發(fā)生, 常常抱著追求或積極爭取的 態(tài)度。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的犯罪,不僅
10、主觀惡性大,而且社會危害性也往往較大, 在處刑上自然也要重一些。而間接故意,行為人對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只是抱著一 種放任的態(tài)度,發(fā)生或者不發(fā)生,均漠不關心。其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一般 說來也相對的小些。在處刑上相對也要輕一些。當然,這里的大、小,輕、重要結合具體案件來分析。二、犯罪的過失刑法學上所說的犯罪的過失,就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應當預見自 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 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造成的犯罪, 叫做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guī)定的,行為人才負刑事責任。犯罪的過失與 過失犯罪,也是兩個既有密切
11、,又有原則區(qū)別的不同概念,不可混淆。根據我國刑法第12條的規(guī)定,依據行為人實施行為時主觀心理狀態(tài)的不同, 犯罪的過失也分兩種,即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 (或者叫輕信能夠避 免的過失)。過失犯罪,有其前提和結果:前提是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 危害社會的結果,是應當預見也能夠預見或者已經預見; 結果是必須對社會造成 了嚴重危害。無論哪一種過失犯罪,都必須具有上述前提和結果。缺乏上述前提 或結果,便不能構成過失犯罪。(一)疏忽大意的過失所謂疏忽大意的過失,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 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以致發(fā)生這種危害結果的心理狀態(tài)。 疏忽大 意的過失有兩
12、個明顯特點:其一是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 的結果;其二是行為人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這種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以致發(fā)生了這種結果。比如,某火車站一位扳道員,有一天在上班時間同一位退休老工人 在值班房外聚精會神地下棋,忘記了及時扳道岔,致使兩列火車相撞,造成嚴重 傷亡和損失。該扳道員就犯了疏忽大意的過失罪, 應負刑事責任。疏忽大意過失 犯罪的成立,是以行為人應當預見也能夠預見其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為 前提的;如果行為人在某一具體情況下根本不可能預見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就構不成疏忽大意的過失犯罪。例如,某一汽車司機開一輛長途客車通過一個峽谷時, 正好碰上山崩滾石將汽車撞翻,造成了嚴重
13、傷亡。由于司機根本不可能預見到山 崩的發(fā)生,因此他對其駕車過谷行為引起的危害后果不負刑事責任。(二)過于自信的過失,也稱輕信能夠避免的過失。所謂過于自信的過失,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 會的結果,由于他過于自信或者說輕信能夠避免, 以致發(fā)生了這種結果的心理狀 態(tài)。過于自信的過失也有兩個特點:其一是行為人已經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 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其二是由于他過于自信或者輕信能夠避免, 以致發(fā)生了這種 結果。構成過于自信過失罪的必須同時具備上述兩個特點。就是說過于自信的過失,行為人已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只是由于他過于自信或者輕信能夠避免,而沒有采取必要
14、的措施防止這種結果的發(fā)生, 以致造成了危 害社會的嚴重結果。例如,某地有位老司機開一輛大轎車接各公社黨委書記到縣 里開會,途經一個渡口,按渡口管理規(guī)定,車內乘客必須下車,然后人、車分渡。 由于開會時間快到了,車上的人都想趕快過河,司機以其經驗豐富,要求人與車 一起渡。渡口管理人員堅持按制度辦事。 該司機自稱他有經驗,公社書記們也說 “信得過”這位老司機。管理人員仍不同意,管區(qū)黨委書記也在車上,他出面作 保,說“要是出了事我負責”。當車由岸上下達渡船時,由于載重量過大,再加 上汽車由岸下河的沖力,渡船當即發(fā)生傾斜。這位司機來了個急剎車,車上的人 統(tǒng)統(tǒng)驚起,倒向車的前部。渡船失去平衡,人車一起滑進
15、急流。該車只有中間一 道門,里面人擠外面水壓使得門打不開。 除司機從駕駛門逃出得救外,全車乘客 被淹死。這個司機就應負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的刑事責任。綜上所述,行為人犯罪時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有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等四種不同情況。可歸納如下:1. 明知其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希望造成危害后果的,為直接故意;2. 明知其行為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雖不希望其發(fā)生,卻又放任其發(fā)生的, 為間接故意;3.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 由于疏忽大意沒有預見因 而造成危害結果的,為疏忽大意的過失;4. 已預見可能發(fā)生危害結果,但不希望其發(fā)生,由于輕信能夠避免致使危
16、害 結果發(fā)生的,為過于自信的過失。上述這四種主觀心理狀態(tài),是行為人實施危害社會行為時構成刑事犯罪的主 觀要件,也是他們承擔刑事責任的主觀原因,即所謂罪過。不具有這些罪過的行 為,即使其在客觀上給社會造成了危害結果,行為人也不承擔刑事責任。對此, 我國刑法第13條作了明確規(guī)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 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認為 是犯罪”。這在刑法理論上稱為“意外事件”ZW()刑法理論中的意外事件,是指行為人的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 害結果,但不是出于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見或者不能抗拒的原 因引起的損害。ZW.與意外事件
17、有關的行為人不負刑事責任。 例如,某市干部 一天晚上用煤油燈照明開會,開會中間燈沒油了,有位干部找來當天新買的煤油 直接給燈加油。當煤油倒出接近明火時,突然爆發(fā)一大火球,竄到與會議室相通 的另一間房屋里,把正在那里學習的兩位女同志燒死了。 經化驗鑒定,新買煤油 里在油脂公司時已摻有汽油了。這位添油的干部事前既不能預見新買煤油里摻有 汽油,爆發(fā)火球時也無力抗拒。所以,他不應對這兩位女干部被燒死負刑事責任。 這是因為行為人對危害社會結果的發(fā)生, 不僅沒有預見,而且事實上也不可能預 見又不能抗拒,就是說行為人在主觀上沒有任何罪過。按照構成犯罪必須是主、 客觀相一致的原則,“意外事件”正缺少了這個犯罪
18、主觀方面的要件,因而也就構不成犯罪,行為人當然就不承擔刑事責任。三、犯罪的目的和動機作為犯罪主觀方面重要因素之一的犯罪目的和動機, 在某些犯罪中也占有重 要的地位,對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義。在直接故意犯罪中,行為人對于危害社會的結果抱有希望其發(fā)生的主觀心理 態(tài)度,必然具有某種犯罪的目的和動機。對于某些特定的犯罪來講,法律還把某種目的規(guī)定為構成該種犯罪的必備條 件。比如反革命罪,我國刑法便根據反革命罪的固有特點, 規(guī)定了它必須有“以 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 無此目的的犯罪都不屬反革 命罪。為了正確適用刑法,刑事審判機關在辦案中不僅要查明被告人實施危害社會 行為時主觀上是否具
19、有犯罪的故意或過失;對于直接故意犯罪人還必須查明其犯 罪目的和動機。(一)犯罪的目的所謂犯罪的目的,就是指行為人在實施犯罪行為時所期望達到的危害結果。 比如,反革命分子實施反革命行為的目的, 是意圖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和社 會主義制度;殺人犯實施殺人行為的目的,是意圖使受害人死亡;盜竊犯罪的目 的,在于意圖把公私財物非法占有等。犯罪的目的,一方面直接反映著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程度,另一方面也決定著犯罪的性質。例如,“推翻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和社會 主義制度”的目的,便決定了犯罪行為的反革命性質。就是在一般刑事犯罪中, 有些罪名的確定和這種罪與那種罪的劃分,也往往以犯罪目的的不同為依據。比
20、 如,故意殺人未遂罪與故意傷害(致死)罪,如若只從犯罪行為及其危害后果看, 那就難免在定罪上發(fā)生混淆。這兩種罪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它們故意的內容不同, 表現(xiàn)在各自的目的上的不同。這是因為故意殺人罪的目的,是行為人意圖使受害 人死亡,即使由于主、客觀原因未能把受害人殺死,那也是故意殺人,只不過是 未遂罷了,不以受害人未死而改變他的殺人罪性質。而故意傷害罪的犯罪目的, 是行為人意圖使受害人身體健康蒙受損傷, 即使由于行為人失手,致使受害人死 亡,那也只能是故意傷害致死;而不能以受害人死了,就改變它故意傷害罪的性 質。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間接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不存在犯罪目 的問題。這是因為
21、間接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中的行為人,都不期望危害社會結果的發(fā)生。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刑法中有關犯罪目的的規(guī)定,一般都是在有外表相似 行為存在的情況下,為了嚴格區(qū)別犯罪與不犯罪、 這種罪與那種罪的界限,才特 意標明的。如刑法第168條規(guī)定的賭博罪,必須是“以營利為目的”。否則,打 打撲克,消遣消遣,就不能認為是犯罪。反之,如果“以營利為目的”,打撲克 也可以構成賭博罪。大多數(shù)直接故意犯罪,刑法條文并沒有明確標出其目的性, 只要符合構成直接故意犯罪的一般條件,就可以認定。但在剖析其構成要件時, 明確其犯罪目的,對正確定罪量刑是有益處的。(二)犯罪的動機犯罪的動機,是指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心起因
22、。 這種內心起因,是 促使行為人實施犯罪的推動力。犯罪的動機和犯罪的目的,既有著密切,也有著原則區(qū)別。比如說故意殺人 罪,行為人的犯罪動機可能是貪財、仇恨或奸情等,它的犯罪目的,貝規(guī)為了使 受害人死亡。再如財產犯罪的目的,都在于非法占有公私財物,而其動機,則可 能是貪圖享受、腐化墮落、聚斂財富,也可能是經濟困難、生活所迫而侵犯公私 財產的所有權。由此可以看出,犯罪的目的比較集中,可以借以區(qū)分不同犯罪; 犯罪動機則更為復雜,一般說可以在同種犯罪中區(qū)分其情節(jié), 分辨主觀惡性,量 刑時區(qū)別對待。如果我們在分辨犯罪的目的和動機時, 發(fā)生了混淆,則勢必要造成定罪定性 上的錯誤,量刑出現(xiàn)偏差。比如說特務分
23、子,向敵特機關提供情報,領取特務經 費,那就不能把他的索錢動機,誤當作犯罪目的,按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來 處理;否則,就會造成定性上的原則錯誤,輕縱敵人。所以,對于犯罪的目的和 犯罪的動機,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劃分清楚,防止差誤。四、刑法上的錯誤所謂刑法上的錯誤,實際上是指刑法認識上的錯誤,它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 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的錯誤理解。 因此,它也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時的一種主 觀心理狀態(tài)。刑法上的錯誤,就其性質而論,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法律上的錯誤; 二是事實上的錯誤。研究刑法上的錯誤,主要是解決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行為的 法律性質和事實情況發(fā)生誤解時的法律責任問題。(一)法律上的錯
24、誤所謂法律上的錯誤,就是指行為人在其主觀上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 有不 正確的理解。行為的違法性,是構成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行為不觸犯刑法,自然不能視 為犯罪。所以,構成犯罪的行為,都必然違反刑事法律?!耙苑蔀闇世K”,就 是衡量行為是不是違法以及違什么法, 它既不能以行為人的認識為準,也不能以 司法人員的感覺為斷,歸根到底一斷于法。行為人對其行為在法律上的性質有不 正確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1. 某種行為在刑法上并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由于誤解法律而認為是犯 罪。比如一對男女發(fā)生通奸關系,事后怕被人告發(fā)受處罰,主動向政府自首。這 種行為是應予批評教育或受紀律處分的,但它并未觸犯刑法,也就不構成犯罪, 不能追究刑事責任。2. 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并不構成犯罪, 但實際上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人二手車轉讓合同范本
- 上海市二手汽車買賣合同樣本
- 個人公積金貸款合同條款詳解
- 個人抵押合同模板大全
- 不履行勞動合同起訴書范本
- LED顯示屏采購合同范本
- 二手房屋買賣合同模板
- 個人資金借貸合同協(xié)議
- 業(yè)主裝修合同樣本權威版
- 個人信用貸款合同標準文本
- 2023年鐵嶺衛(wèi)生職業(yè)學院高職單招(數(shù)學)試題庫含答案解析
- 電力安全工作規(guī)程(電網建設部分)2023年
- 呆死帳的發(fā)生與預防課件
- 10000中國普通人名大全
- 起重機械安裝吊裝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表
- 華北理工兒童口腔醫(yī)學教案06兒童咬合誘導
- 中國建筑項目管理表格
- 高一3班第一次月考總結班會課件
- 公共政策分析導論教學課件匯總完整版電子教案
- 我國油菜生產機械化技術(-119)
- 大跨度斜拉橋上部結構施工技術(圖文并茂)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