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識點_第1頁
《傳播學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識點_第2頁
《傳播學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識點_第3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播學教程最新版本新增知識點 現(xiàn)在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大多是基于專業(yè)書的版次問題, 復習的 時候我們用的都是舊版,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學校, 身邊的朋友們用的 都是新的版次,所以大家都有些模糊需不需要再去買新的版次。 但是現(xiàn)在再去看新書就有些耽誤時間, 所以我和筱麗姐一起把傳 播學教程新的版本增加的重要知識點和理論整理一下, 方便大家 記憶和背誦, 這樣對于復習舊版本的朋友們就不用再迷惑和焦慮 了一、個人信息處理的基模理論 (補充在人內傳播與人際傳播一章)1、概念:所謂基模,指的是人的認知行為的基本模式,或者叫心智結構、 認知結構或者認知導引結構, 日本學者稻葉哲郎稱之為人們在處 理新信息或認知判斷新

2、事物之際所使用 “知識的集束 ”。換言之,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信息或新事物、 遇到一個新事件或者進入一 個新的場所的時候, 我們過去相關的經(jīng)驗和知識會導引我們迅速 地對新的狀況作出認知、 推理和判斷, 并及時地做出態(tài)度或行為 反應。2、特點:1)基模是人與生俱來的行為模式之一,但是隨著人的成長可以 發(fā)展和改造。2)基模是一種知識分類體系, 呈層化結構, 類似于一個樹形圖。3)基模是知識的集束或有機的聯(lián)合?;V邪R、經(jīng)驗 以及對各種事物之間的關系的認識,也包含著價值甚至情感傾 向。4)基模的功能是在我們遇到新的信息時,通過動員和組織原有 的知識和經(jīng)驗、 補足新的要素來進行處理、 對新信息

3、的性質作出 判定,預測其結果,以確定我們對新信息的反應。因此,一般也 認為基模具有預測和決策控制功能。3、羅伯特 阿克塞爾羅德基于基模理論的信息處理過程模式1973 年,美國學者羅伯特在他的認知與信息處理過程的基模 理論一文中,提出一個信息處理過程模式:1)當我們接觸到一個新的事件或者信息時,我們頭腦中的相關 基模就會被激活,參與到信息處理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2)當新信息的各項特征與我們認知基模相吻合的時候,我們傾 向于按照原有的解釋和態(tài)度來對待它。3)當新信息與我們的認知基模有不吻合之處時,我們會對新舊 信息的各種特征進行比較, 補足新的信息, 確定新的解釋和態(tài)度。4)新信息的處理結果對認知基模會

4、產生兩種影響:如果處理結 果與原有基模相吻合, 會起到強化原有基模的作用; 如果有矛盾 之處,則會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的認知基模。5)作為每次信息處理的結果,無論是被強化的原有基模,還是 被改變形成的新基模, 都會作為分析、 推理或判斷的依據(jù)參與到 下一個信息處理過程中。應該指出, 這是一個描述基模在個人信息處理中的 “核對”作用的 一般過程模式。 但是由于每個信息的性質不同, 信息與我們的關 系不同, 我們對信息處理的重視程度和參與程度不同, 我們對原 有基模的自信程度不同, 所以我們的信息處理過程也是富于多樣 性的。二、分眾理論及其研究 (補充在社會轉型與受眾變遷一章)(一)分眾的概念、社

5、會觀和理論依托1、分眾:顧名思義,指的是受眾并不是同質的孤立個人的集合, 而是具備了社會多樣性的人群。2、分眾觀的核心內容: 1)社會結構具有多樣性,是多元利益的 復合體 2)社會成員分屬于不同的社會群體,其態(tài)度和行為受群 體屬性的制約 3)分屬于不同社會群體的受眾個人,對大眾傳播 有不同的需求和反應 4)在大眾傳播面前,受眾并不是完全被動的存在,他們在媒體接觸、內容選擇、接觸和理解上有著某種自 主性和能動性。3、分眾理論的社會觀:是一種多元主義的社會觀,把當代社會 看作是一個多元利益、 多種力量的集合體, 它擺脫了二元對立的 社會結構觀,以更多的變量來看待社會的發(fā)展和變化。4、理論依托:社會

6、關系論和個人差異論(二)媒介發(fā)展的分眾化趨勢 分眾不僅體現(xiàn)在受眾的社會關系結構之中,大眾傳播媒介的發(fā) 展,也呈現(xiàn)出專業(yè)化和分眾化的趨勢。美國學者J.C.梅里爾和R.L.洛文斯坦在 1971 年發(fā)表的媒介、訊息與人的新視角一 文中,提出了傳播媒介發(fā)展過程及其未來趨勢可以劃分為 “精英 媒體”、 “大眾媒體 ”和“專業(yè)媒體 ”三個階段。1)精英媒體階段 指早期的報紙和政黨報刊階段, 在這個時代, 教育普及程度很低, 媒體資源昂貴, 讀書看報還是少數(shù)社會精英 和富裕人群的奢侈品,而在內容上也是滿足這部分人的需求的。2)大眾媒體階段 大眾報刊、通俗讀物、大眾電影、廣播電視 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迎來了大眾媒體階

7、段。 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國民教育 已經(jīng)高度普及、 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的主流人群、 媒介接觸和使用 成本不斷降低、受眾的規(guī)模達到頂峰,因而在內容上,則是力圖 滿足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基本的信息需求。3)專業(yè)媒體階段 經(jīng)過近百年的發(fā)展, 大眾媒體達到飽和狀態(tài), 同時社會的個性化、 多樣化的需求越來越旺盛, 這種需求使得專 業(yè)媒體時代的到來成為必然。梅里爾等人的媒介發(fā)展三階段理論是符合當代媒介發(fā)展趨勢的, 特別是在今天, 互聯(lián)網(wǎng)為專業(yè)媒體或分眾媒體提供了最為廣闊的 空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任何有著特定信息需求的人,都可以找到自 己關注的媒體。然而我們不得不指出,在普遍的社會影響力上, 分眾媒體與大眾媒體仍是不能相提

8、并論的。三、大眾傳播與現(xiàn)實 “建構 ”新聞框架與框架效果 (補充在幾種 主要的大眾傳播效果理論一章中)在大眾傳播的所有信息中,新聞是公共性、公益性最強的信息, 這是因為,新聞是人們判斷環(huán)境變化并采取環(huán)境適應決策的主要 信息依據(jù),新聞報道涉及最廣泛的公眾利益。然而,既往的新聞 學和傳播學研究都表明,大眾傳媒的新聞報道并不是對現(xiàn)實的 “鏡子式 ”反映,而是根據(jù)一定的新聞立場和新聞價值標準對各種 事實進行取舍選擇和加工的過程, 這個過程, 實際上也是對現(xiàn)實 世界及其意義的一種重構或者 “建構 ”。(一)框架與媒介框架、新聞框架1、框架:戈夫曼認為,框架指的是人們用來認識和闡釋外在客 觀世界的認知結構

9、, 人們對于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驗的歸納、 結構和闡釋 都依賴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們能夠定位、感知、理解、歸納 眾多信息。2、基模分為個人框架和組織框架。1)個人框架:指的是我們每個人在 “關于存在、發(fā)生和意義這些 問題上進行連續(xù)不斷的選擇、強調和表現(xiàn)時所使用的準則 ”。2)組織框架: 指的是一個組織信息處理的認知結構或定性準則, 根據(jù)這種認知結構或這些準則對信息處理的結果, 則體現(xiàn)了一個 組織對該信息性質的基本判斷以及其動機、立場、傾向和態(tài)度。3、媒介框架:媒介機構信息處理的組織框架,適用于多種類型 的媒介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的研究,這個概念應用于新聞的選 擇、加工、新聞文本和意義的建構過程的研究,

10、則成為新聞框架。4、從以下幾方面認識新聞框架:1)新聞框架是新聞媒體對新聞事實進行選擇性處理的特定原則 (或準則),這些原則是來自于新聞媒體的立場、編輯方針以及 對新聞事件的利益關系, 同時又受到新聞活動的特殊規(guī)律 (如新 聞價值的規(guī)律)的制約。這些原則,規(guī)定著一家媒體對新聞事件 的基本態(tài)度和本質判斷。2)在一定的新聞文本中,新聞框架通過一定的符號體系(定性 的關鍵詞或具有特定意義的圖像符號等) 表現(xiàn)出來, 這些符號形 成對新聞事件意義的建構。3)在新聞報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種必然。一般來說,新聞事 件大都具有復雜的多種屬性,由于時效性和新聞文本特性的要 求,新聞記者不可能在一篇報道中事無巨細

11、地羅列這些屬性, 而 只能抓住時間的若干主要屬性,并把它納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 新聞要簡明扼要地向受眾提示新聞事件的性質和意義。4)新聞框架作為媒體為新聞事件定性的主導性框架,對受眾認 識、理解新聞事件以及對新聞事件做出反應具有重要的影響, 這 種影響也成為框架效果。(二)關于框架的實證研究1、恩特曼在對美國主流媒體在報道兩大類似事件時所采用的不 同新聞框架的比較分析這一研究中發(fā)現(xiàn)有兩種機制對新聞框架 的建構與實現(xiàn)有著重大意義。第一種機制是報道規(guī)模控制,是通過報道量和報道順序的控制, 來放大或淡化某個新聞事件的重要性或影響。第二種機制是具體信息的呈現(xiàn), 恩特曼認為至少有四種顯著因素 幫助美國主

12、流媒體建構了不同的新聞框架:1)行為主體 新聞事件的實施人、責任人或機構2)身份認定 對空難受害者身份屬性的提示和定性3)歸類打包 將新聞事件歸類于不同性質的范疇,帖附標簽的 過程4)引申泛化 對新聞事件的實質做一般意義上的闡釋恩特曼的研究證明, 媒體的新聞立場、 新聞事件與媒體所在國的 利害關系,是美國主流媒體對兩個類似事件采用完全不同的新聞 框架的主要原因,同時不同的新聞框架,是通過一些巧妙的、不 易為人察覺的信息呈現(xiàn)策略來實現(xiàn)的。2、加姆森認為, 新聞框架的建構包含了兩層含義, 第一層是 “框 限”,即決定新聞取材范圍,主要使用選擇策略,選擇不同的事 實或事物不同屬性加以提示或凸顯;第二

13、層是 “內在結構 ”,這里 主要使用重組策略, 即在入選的報道內容各要素之間, 按照一定 的邏輯進行系統(tǒng)的聯(lián)系與組合,由此建構新聞文本的完整意義。3、總體而言,新聞框架的研究包括了三個領域:一是媒介的生 產框架研究, 二是新聞文本的框架建構研究, 三是涉及新聞框架 的影響和效果問題,也與受眾框架有緊密聯(lián)系。(三)框架效果和受眾框架1、框架效果:框架是我們處理信息的認知結構,運用什么樣的 框架處理信息, 會影響到我們對信息的處理結果, 對事物的價值 判斷、態(tài)度及行為反應,這種影響,被稱為框架效果。恩特曼認為,新聞框架具體有 4 種功能:提供問題定義、闡釋事 件原因、提供道德評價、示意解決方案,然

14、而所有這些功能都只 能在與受眾框架的互動過程中, 通過受眾框架的過濾才能發(fā)揮效 果。2、受眾框架:即受眾個人接觸和處理大眾傳播信息的認知結構 和詮釋規(guī)則, 這種結構和規(guī)則來自于受眾過去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積 累、既有的價值觀和態(tài)度、行為取向,并引導著受眾個人處理新 的信息。 傳播效果研究的許多成果都表明, 受眾在大眾傳播的信 息面前并不是完全被動的, 他們對大眾傳播信息的反應受到既有 傾向、群體規(guī)范、社會關系網(wǎng)絡、選擇性接觸等因素的影響和制 約,而這些因素也是受眾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四、第三人效果 對大眾傳播影響力的一種認知傾向 (補充在幾 種主要的大眾傳播效果理論這一章)傳播學中的 “第三人效果

15、”理論和實證研究揭示了這樣一種現(xiàn)象: 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特別是負面信息的影響之際, 人們通常會 認為這些信息對 “我”或“你 ”未必起多大作用,然而會對 “他”產生 很大影響。(一)“第三人效果 ”的概念及其理論緣起 1、理論提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 W.P. 戴維森于 1983 年發(fā)表 的傳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中提出: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 力之際存在著一種普遍的感覺定勢, 即傾向于認為大眾媒介的信 息(尤其是說服性信息或宣傳以及負面信息)對 “我”或“你 ”未必 有多大影響,然而會對 “他 ”人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由于這種感 知定勢的作用, 大眾傳播的影響和效果, 通常不是在傳媒指向的 表

16、面受眾中直接發(fā)生的, 而是通過與他們相關的 “第三人 ”的反應 行為實現(xiàn)的。2、從三個方面來把握 “第三人效果 ”1)它指的是一種普遍的感知定勢,即在評價大眾傳播的影響之 際,通常會認為最大效果不是發(fā)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發(fā)生在 “他 人”(廣義上的第三人)身上。作為這種感知定勢的 “第三人效果 ”, 意味著人們在判斷大眾傳播的影響時存在著雙重標準:傾向于 “高估 ”媒介傳播對他人的影響而 “低估 ”對自己的影響。2)“第三人效果 ”也是一種說服或宣傳技巧,類似于我國的 “聲東 擊西”、“欲擒故縱 ”、“圍魏救趙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等成語 中所蘊含的操控謀略。追求 “第三人效果 ”的說服

17、性傳播,定位的 致效人群并不是作為內容對象的 “表面受眾 ”,而是與他們相關的 “第三人 ”。3)“第三人效果 ”指的是大眾傳播的現(xiàn)實影響的一種發(fā)生機制。 正如戴維森所關注的, 在許多時候, 對大眾傳播內容產生實質性 反應的,往往不是 “表面受眾 ”,而是他們的相關者。(二)對“第三人效果 ”的理論和實證研究1、 “第三人效果 ”產生的心理學依據(jù)人都有高估自己的傾向, 在大眾傳播面前認為自己更有主見, 對 媒體影響更多抵抗力,更不容易接受負面信息影響。2、 “第三人效果 ”產生的制約因素1)信息的性質:媒介信息從其產生的社會影響的性質而言大致 可歸納為兩類:正面信息和負面信息。由于 “自我強化

18、 ”作用,人 們在評估負面信息的影響之際傾向于認為對別人的影響大, 容易 產生 “第三人效果 ”;而在評估正面信息的影響之際,則會出現(xiàn)相 反的傾向,即認為信息對自己的影響大。2)信源的性質:信源的性質對 “第三人效果 ”的影響分為兩個方 面:一是信源的可信度,圍繞低可信度信源提供的信息,更容易 產生 “第三人效果 ”;二是信源的說服動機強弱程度,越是說服或 宣傳色彩強烈的信息(如廣告或競選宣傳),越容易引發(fā) “第三 人效果 ”。3)社會距離:社會距離即人們感覺與他人的遠近親疏的社會關 系或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 第三人效果研究證明: 人們傾向于認為媒 介信息對與自己社會距離大的人的影響較大, 而對自己比較熟悉 的人或群體影響相對較小。4)個人因素:一是年齡因素,隨著年齡增長,人們學會運用多 元渠道吸納信息, 年長者會自認為更加懂得如何判斷大眾媒介的 影響,而且對媒介的說服意圖更有免疫力。二是學歷因素,學歷 越高者更傾向于認為媒介信息對他人的影響大于對自己的影響。 三是預存立場因素, 媒介信息的觀點越是與自己的既有立場和態(tài) 度不一致,越會高估對其他人的影響力。四是自我關聯(lián)程度,與 媒介信息所涉及的問題關系越密切, 越傾向于認為他人會受到影 響。五是對相關信息的專業(yè)感。3、“第三人效果 ”可能引發(fā)的社會行為1)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負面信息容易引發(fā)受眾的 “第三人效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