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民俗文化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滲透_第1頁
(推薦)民俗文化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滲透_第2頁
(推薦)民俗文化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滲透_第3頁
(推薦)民俗文化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滲透_第4頁
(推薦)民俗文化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滲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俗文化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滲透所謂民俗文化,鐘敬文定義其為“民眾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chuàng)造、傳承并享受的文化事象?!? 民俗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從來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近年來,隨著國家大環(huán)境上開始重視重煥民俗文化的風采,基礎教育界也逐漸開始重視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課堂上的滲透。然而,目前對民俗文化在教育上的功能的挖掘還有很多不足?!伴L期以來,在社會經(jīng)濟的轉(zhuǎn)型、國家政策的偏差、市場觀念的強化、外來文化的進入、大眾傳媒的興起等多種因素的合力下,民俗文化本身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就寫作教學而言,初中生作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寫作素材缺乏、思想情感低下、語言文字干癟等問題,民俗文化作為一種教學資源

2、本應該被充分利用,卻受到了師生的忽視,其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彰顯。那么,民俗文化該以哪些途徑滲透于初中寫作教學之中,使其有效地帶動寫作教學,進而完成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呢?一、拓展生活視野的外延內(nèi)涵從內(nèi)容性上來說,民俗文化滲透能有效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民俗文化產(chǎn)生的根基是日常生活,因此有著廣闊的外延和深刻的內(nèi)涵,體現(xiàn)出求真、崇善、尚美等永恒的精神追求。日常生活作文模式晚近代表人物山村俊太郎指出:“兒童的生活作文必須是使學生科學地認識生活現(xiàn)象,因而應重視觀察、調(diào)查、分析、比較等方法?!彼謱Υ烁爬椤傲私馍?,發(fā)現(xiàn)題材”八個字,可以說,生活中時時處處有寫作的題材。3 因此,民俗文化通過它龐大的體系,為

3、學生帶來一個豐富的生活世界,使學生看到真情的可愛、善良的可貴和美的價值,從而寫出好的作文。(一)關注家庭生活每個家庭都擁有一定的家庭傳統(tǒng),這些家庭傳統(tǒng)往往與一定的民俗文化相關。比如:家中晚輩會在長輩整數(shù)倍生日的時候為其做壽,這體現(xiàn)了我國的人倫禮儀和孝文化;南方家庭會在一定的時節(jié)采摘桂花并將其曬干,圍著火爐熏炒青豆,然后制成熏豆茶,內(nèi)含熏豆、桂花、陳皮、芝麻,這又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一些農(nóng)村家庭,板凳在他人坐過之后要在其上拍幾下,自己才能再坐,認為這樣才不會和他人吵架,這是一種民間禁忌文化,也體現(xiàn)了人們對人際和諧的重視。2 / 11初中學生與社會接觸不多,多數(shù)時間是在家庭之中度過的,家庭生

4、活是學生撰寫作文的素材的主要來源。(二)珍惜旅行見聞我國地域廣大,各地都有自己獨特而有趣的風俗習慣,這些寶貴的旅游資源也應該好好利用。比如:很多少數(shù)民族保留了自己的民俗文化,如潑水節(jié)、走婚形式、吊角樓等,涉及婚嫁、建筑、服飾、節(jié)慶等各個方面;旅行是讓學生走出校門開闊眼界的好機會,這些不同的旅行見聞,也成為學生寫作取材的一大途徑。(三)利用節(jié)日資源在緊張繁忙的學習之后,各類節(jié)假日是初中學生調(diào)節(jié)身心、閑暇放松的一大方式。而各種節(jié)日文化也充滿了民俗特色。比如:每年農(nóng)歷七月三十是地藏王菩薩誕辰,家家戶戶在晚上為其點香祭祀;乞巧節(jié)里,女子柏葉、桃枝煎湯沐發(fā),象征著用銀河圣水凈發(fā),希望獲得織女神保佑。相傳

5、這天的露水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因此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抹在眼上,可使人眼目清明;六月初六天貺節(jié),家家戶戶親手包餛飩吃,還要讓孩子下到河水里戲水玩耍,以此希望能平安度過盛夏,免災去難。這些有趣的節(jié)日活動,成為人們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美好點綴,也有豐富的寓意。學生在玩耍的同時,也在積累著最生動的第一手寫作素材?!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取材是寫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寫作源于生活,靈感的顯現(xiàn)都蓄積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平時多關注、感受生活,多利用身邊的民俗文化,才能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二、珍視本土元素的無限活力從思想性上來說,民俗文化滲透有利于重現(xiàn)本土的精神魅力。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集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形式,

6、是群眾思想的反映,因此,民俗文化必然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勤勞勇敢、善良質(zhì)樸等精神風貌,值得珍視。歌德說:“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只有根植于本土、出自本國的一般需要,而不是猴子式摹仿外國的東西,才是好的。”4 因此,民俗文化滲透于作文教學,有助于學生在珍視本土文明的基礎上建設健康的本土文化,形成積極的價值觀念,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從而使其作文具備思想上、立意上的獨特性。(一)獲得感性認識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多方位地感受民俗文化,嘗試著通過視聽等多重感受來引起心靈的共鳴,獲得對生活之美的感性認識。學生對我國民俗文化不感興趣,實質(zhì)是對此不夠了解導致。如果多作了解,會發(fā)現(xiàn)其非常具有欣賞價值。很多民俗文化

7、產(chǎn)物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北方的窗花剪紙藝術,圖案惟妙惟肖,具有強烈裝飾效果;南方農(nóng)村的灶頭畫,內(nèi)容多為吉祥圖案,色彩繽紛喜氣,是民間藝術珍品;江南一帶的藍印花布,做成各種服飾和壁畫,藍白相間,顯得素雅潔凈、別具一格。(二)形成理性認識教師還應幫助學生將中西方的傳統(tǒng)文化進行比較思考,從而對此形成理性認識。學生熱衷于外來文化,是緣自追求新鮮與時尚的心理需求,通過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吸取外來文化也應適度,本末倒置的結(jié)果只能是不倫不類。比如,學生喜愛西方節(jié)日,卻淡忘了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佳節(jié)。如果讓學生了解中西節(jié)日產(chǎn)生的文化淵源和歷史背景,就能懂得“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的道理了,身在中國,本土節(jié)日才最

8、應景和適宜。再如,學生在穿著上喜歡模仿國外各種混搭、嬉皮的打扮,并以之為美。如果讓學生多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服飾,就能認識到,各國有各國的美的事物,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只有中國有旗袍、中山裝,只有中國有納底布鞋、藍印花布,我們應為這獨一無二而感到驕傲。(三)提高鑒別能力教師要加強指導,幫助學生學會鑒別民俗文化的良莠。對于民俗文化中的糟粕,有的學生一并皆收,缺乏鑒別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索性剝?nèi)テ渖衩氐拿婕?,比起遮遮掩掩的態(tài)度,教學效果更好。比如東北二人轉(zhuǎn)說唱藝術,學生往往由好奇心觸動而去學習、模仿,結(jié)果把其中一些帶有不良思想的內(nèi)容也一并掌握了。教師應讓學生明白,二人轉(zhuǎn)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是值得肯定的,但是

9、內(nèi)容上的一些俗氣、情色的表現(xiàn)卻是不宜學習的。也有的學生會以偏概全,認為民俗文化整體都太“煩瑣”、太“不科學”、太“俗氣”,要一并加以擯棄。教師則應讓學生認識到,有一些不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民俗,終究會被時代拋在身后,但是能與中華民族一路相依相攜走來而經(jīng)久不衰的,都有其值得珍視的價值,是民族精神的內(nèi)核所在。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是寫好作文的必備條件。只有讓學生重建對民俗文化的認識,喚醒沉睡的本土記憶,才能形成對民俗文化的熱愛。有了這份熱愛,才能從民俗文化中汲取健康向上的精神資源。三、回歸本土語言的雋永之美從形式美上來說,民俗文化滲透能回歸本土語言的雋永之美。民俗文化扎根于本國土壤,吸收著本土的養(yǎng)料和氣息,

10、其中的語言民俗自然集華夏精華于一體,閃耀著本民族的特有光輝。我國教育家陶行知認為“整個的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不消談什么聯(lián)絡,而他的血脈是自然流通的?!? 生活中的語言是最富有活力的,也是和作文語言相通的。因此,民俗文化(特別是其中的語言民俗)能豐富學生的作文語言,使之在廣泛吸收各類新興語言的同時,能保持內(nèi)在的本土特色和雋永之美。(一)巧用方言俗語一些地方流傳的方言,往往使作文語言更有趣生動,別有風味。如上海方言“敲竹杠”,原是指殖民時期外國軍官敲生意人用來放零錢的竹管,意思是要交錢了,現(xiàn)在用來指敲詐。北方話“得瑟”,是“得意洋洋”之意。諺語和歇后語等,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可信度。如嘉

11、興農(nóng)諺“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說的是當?shù)卮禾斓臍夂蛱攸c。哲理農(nóng)諺“搖船叫替班,一世勿出山”,指做人做事要學會獨立才能成功。一些歌謠、民間詩歌,又是抒情散文的好參考,能增強情感的渲染力。如北朝樂府民歌敕勒川:“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表現(xiàn)出草原開闊明朗的景象。又如兒歌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里”表現(xiàn)出一種童趣,格調(diào)清新活潑。(二)融入傳說故事民間傳說是在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基礎上、依托百姓奇幻的想象力、通過一定的夸張手法創(chuàng)作而成的,涉及人物傳說、史事傳說和地方風物傳說等幾類。比較有名的傳說故事有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劉三姐的傳說等,還有很多地方性較強的故事。它們內(nèi)容曲

12、折生動、引人入勝,是豐富學生作文內(nèi)容的好幫手。神話故事是在遠古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的情況下人們?yōu)榱颂剿髯匀弧⒄鞣匀缓透淖冏匀欢鴦?chuàng)作產(chǎn)生的口頭民間藝術,分為創(chuàng)世神話、神佛神話、英雄神話等幾類。耳熟能詳?shù)纳裨捁适掠斜P古開天、八仙過海、西游記等,它們也具有很強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以成為學生寫作文時引出主題、輔正論述的材料。(三)借用曲藝內(nèi)容多樣的曲藝表演就像一朵朵藝術奇葩,盛開在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元宵節(jié)里有猜燈謎活動,燈謎語言押韻,多用比喻、擬人、對偶等修辭手法,讀來朗朗上口,而且俏皮風趣,也可以運用到作文之中。如“紅娘子,上高樓。心里疼,眼淚流”,指的就是蠟燭。相聲是節(jié)日必不可少的曲藝節(jié)目,同樣以幽默

13、而取勝,相聲中的一些經(jīng)典話語也可以成為作文中的點綴。如“外邊小雨屋里中雨,外邊大雨屋里暴雨,有時候雨實在太大了,全家人都上街上避雨去了”,是一種夸張手法。另外還有快板、評書、戲劇等藝術表演的語言,大都韻味悠長,富有表現(xiàn)力,學生既可以借用,也可以仿寫。語言是文章的“面子”,活潑生動的寫作語言能使一篇好的作文錦上添花。民俗語言流傳千古而能保留至今,充分說明了它的生命力之頑強,是中學生寫作的重要參考。綜上所述,在初中寫作教學中滲透相關民俗文化內(nèi)容,可以起到充實寫作內(nèi)容、深化思想情感、豐富語言表達等作用,是基礎課程改革過程中值得重視的一大舉措。同時,民俗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產(chǎn)物,是語文資源開發(fā)利用的寶貴“礦藏”,對寫作教學之外的閱讀教學、綜合實踐教學等均有一定作用?!扒∪缙浞值剡\用好民俗文化資源,不僅能豐富語文課堂教學的內(nèi)涵,還能培養(yǎng)學生深入探究的思維品質(zhì),提升其審美能力?!? 若利用得好,民俗文化就是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有利于語文整體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參考文獻:1 鐘敬文. 民俗學概論M. 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3.2 黃玫. 挖掘民俗文化資源構建特色語文教學J. 中學語文,2007(9):9.3 方明生. 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學思想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