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解讀

《GB 17012-1997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這一國家標準,主要針對感染性腹瀉的診斷與治療提供了具體的指導方針。以下是其主要內容的概述:

診斷標準

  1. 臨床表現(xiàn):患者出現(xiàn)腹瀉為主要癥狀,通常定義為每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可伴有腹痛、惡心、嘔吐、發(fā)熱等癥狀。腹瀉根據(jù)病程可分為急性(不超過14天)、持續(xù)性(14-30天)和慢性(超過30天)。

  2. 實驗室檢查

    • 微生物學檢查:通過糞便培養(yǎng)尋找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志賀菌、大腸桿菌等。
    • 病毒學檢查:檢測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常見病毒。
    • 寄生蟲學檢查:查找如賈第蟲、阿米巴原蟲等寄生蟲。
    • 血清學檢查:輔助判斷某些病毒感染或特殊細菌感染。
    • 生化指標:監(jiān)測電解質平衡、血液中的白細胞計數(shù)等,評估脫水和炎癥程度。
  3. 流行病學資料:考慮患者的旅行史、食物攝入史、接觸史等,有助于指向特定的病原體。

處理原則

  1. 補液與電解質平衡:首要任務是預防和糾正脫水,輕度至中度脫水可通過口服補液鹽解決,重度脫水需靜脈補液。

  2. 病因治療:根據(jù)病原學檢查結果,針對性使用抗生素(對細菌性腹瀉)、抗病毒藥物或抗寄生蟲藥物。

  3. 對癥支持治療:包括控制發(fā)熱、緩解腹痛、補充營養(yǎng)等。對于兒童和老年人等高風險群體,更需密切監(jiān)測病情變化。

  4. 預防措施:加強個人衛(wèi)生,改善食品和飲水安全,提倡手衛(wèi)生,對患者進行適當隔離以防止傳播。

  5. 健康教育:提高公眾對感染性腹瀉的認識,包括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及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該標準旨在規(guī)范醫(yī)療實踐中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流程和治療策略,確?;颊吣軌虻玫郊皶r、有效的管理和治療,同時強調了預防措施的重要性,以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和傳播。


如需獲取更多詳盡信息,請直接參考下方經(jīng)官方授權發(fā)布的權威標準文檔。

....

查看全部

  • 廢止
  • 已被廢除、停止使用,并不再更新
  • 1997-10-06 頒布
  • 1998-10-01 實施
?正版授權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7012—1997_第1頁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7012—1997_第2頁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7012—1997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9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GB17012—1997-免費下載試讀頁

文檔簡介

?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前言

感染性腹瀉廣義系指各種病原體腸道感染引起之腹瀉。本標準則僅指除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規(guī)定的丙類傳染病。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原蟲等病原體引起之腸道感染,較常見的如沙門菌腸炎、腸致瀉性大腸桿菌腸炎、致瀉性弧菌腸炎、空腸彎曲菌腸炎、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腸炎、輪狀病毒腸炎、藍氏賈第鞭毛蟲腸炎等。其臨床表現(xiàn)均可有腹痛、腹瀉,并可有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處理原則亦相似,但不同病原體引起之腹瀉,在流行病學、發(fā)病機理、臨床表現(xiàn)及治療上又有不同特點。有的為炎癥型腹瀉,有的為分泌型腹瀉,最后確診須依賴病原學檢查。

感染性腹瀉是我國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尤以夏秋季更為多見,制定本標準對本組病的防治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的規(guī)定,制定本組疾病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本標準的附錄A是提示的附錄。

本標準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提出。

本標準由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流行病學微生物學研究所及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負責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張樹波、陳晶晶、肖東樓、沈寶銓、王勤環(huán)。

本標準由衛(wèi)生部委托技術歸口單位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負責解釋。

1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除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的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

本標準適用于各級醫(yī)療衛(wèi)生防疫機構對此范圍的感染性腹瀉的診斷及防治依據(jù)。

2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2.1炎癥型腹瀉inflammatorydiarrhea

指病原體侵襲腸上皮細胞,引起炎癥而導致的腹瀉。常伴有發(fā)熱,糞便多為粘液便或膿血便,鏡檢有較多的紅白細胞,如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彎曲菌腸炎等。

2.2分泌型腹瀉secretorydiarrhea

指病原體刺激腸上皮細胞,引起腸液分泌增多和/或吸收障礙而導致的腹瀉。病人多不伴有發(fā)熱,糞便多為稀水便。鏡檢紅白細胞不多,如腸產(chǎn)毒大腸桿菌腸炎、輪狀病毒腸炎等。

3診斷原則

引起腹瀉的病因比較復雜,除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體可引起感染性腹瀉外,其他因素,如化學藥品等還可引起非感染性腹瀉,故本組病人的診斷須依據(jù)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xiàn)和糞便常規(guī)檢查來綜合診斷。由于本組疾病包括范圍較廣,而上述資料基本相似,故病原確診須依據(jù)從糞便檢出有關病原體,或特異性核酸,或從血清中檢測出特異性抗體。

4診斷標準

4.1流行病學資料

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一般夏秋季多發(fā)。有不潔飲食(水)和/或與腹瀉病人、腹瀉動物、帶菌動物接觸史,或有去不發(fā)達地區(qū)旅游史。如為食物源性則常為集體發(fā)病及有共進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門菌(如鼠傷寒沙門菌等)、腸道致瀉性大腸桿菌(EPEC)、A組輪狀病毒和柯薩奇病毒等感染則可在嬰兒室內引起爆發(fā)流行。

4.2臨床表現(xiàn)

4.2.1腹瀉、大便每日≥3次,糞便的性狀異常,可為稀便、水樣便,亦可為粘液便、膿血便及血便,可伴有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發(fā)熱、腹痛及全身不適等。病情嚴重者,因大量丟失水分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甚至休克。

4.2.2已除外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

4.3實驗室檢查

4.3.1糞便常規(guī)檢查:糞便可為稀便、水樣便、粘液便、血便或膿血便。鏡檢可有多量紅白細胞,亦可有少量或無細胞。

4.3.2病原學檢查(詳見附錄A):糞便中可檢出霍亂、痢疾、傷寒、副傷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腸致瀉性大腸桿菌、沙門菌、輪狀病毒或藍氏賈第鞭毛蟲等?;驒z出特異性抗原、核酸或從血清檢出特異性抗體。

臨床診斷:具備4.2.1,4.2.2,4.3.1者,4.1供參考。

病原確診:臨床診斷加4.3.2。

5防治原則

5.1治療原則

5.1.1一般及對癥治療:尤其注意改善中毒癥狀及糾正水電解質的平衡失調。

5.1.2病原治療:針對引起腹瀉的病原體必要時給予相應的病原治療。

5.1.3營養(yǎng)治療:此類病人多有營養(yǎng)障礙,如病情允許,應繼續(xù)進食(喂養(yǎng))適宜的食物。

5.2多發(fā)、爆發(fā)疫情的處理原則

5.2.1立即隔離及治療病人。

5.2.2采樣做病原學和/或血清學檢查,盡快查明病原。

5.2.3盡快查明傳染來源,采取相應措施,切斷傳播途徑,阻斷疫情發(fā)展。

5.3預防原則

應以切斷傳播途徑為主,同時加強對傳染源的管理,采取綜合性預防措施,對重點人群、集體單位及臨時性大型工地應特別注意預防爆發(fā)和流行。

附錄A

(提示的附錄)

病原學診斷方法

A1沙門菌的檢驗

A1.1標本的收集

腹瀉流行或爆發(fā)時,依據(jù)患者的數(shù)量及分布范圍,決定采取標本的份數(shù)。所采集的糞便標本應盡快送檢。運送時間超過2h者,標本應放入Cary-Blair運送培養(yǎng)基中,在冰浴條件下送檢。

A1.2分離方法

一般取糞便接種一個強選擇性培養(yǎng)基(如SS瓊脂),一個弱選擇性培養(yǎng)基(如麥康凱平板),37℃培養(yǎng)。從培養(yǎng)物挑選可疑菌落作進一步生化鑒定。

A1.3血清學鑒定

系用O、H、Vi因子血清與待檢菌株作玻片凝集試驗,先用O因子血清確定其所屬O群及其O抗原的各種成分,再用H因子血清檢查其第一相和第二相的H抗原以確定血清型,必要時還要用Vi血清檢查。

A1.4菌型的判定和結果報告

綜合生化反應和血清學檢查結果,查對抗原表,判定菌型并報告結果。

A2腸致瀉性大腸桿菌檢驗

A2.1患者糞便標本的收集(同A1.1)

A2.2分離培養(yǎng)

用接種環(huán)蘸取新鮮糞便標本接種于下列培養(yǎng)基:

a)麥康凱瓊脂或伊紅-美藍瓊脂等對大腸桿菌抑制性較弱的選擇性鑒別培養(yǎng)基,大腸桿菌發(fā)酵乳糖,在麥康凱瓊脂呈桃紅色不透明菌落;

b)山梨醇麥康凱瓊脂(以1%山梨醇代替乳糖),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及某些腸致病性大腸桿菌遲緩發(fā)酵山梨醇,菌落為無色;

c)血瓊脂平板,用于觀察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的溶血及與其他菌落的鑒別。

標本接種培養(yǎng)基后,37℃培養(yǎng)18~24h觀察結果。

A2.3初步鑒定

挑取可疑菌落作生化反應及與大腸桿菌多價血清作玻片凝集試驗,陽性者作進一步鑒定。

A2.4鑒定

A2.4.1腸致病性大腸桿菌(EPEC)

a)標本:嬰幼兒水樣或蛋花湯樣便;

b)生化反應符合大腸桿菌特征;

c)血清學鑒定符合EPEC血清型(表A1)。

表A1常見腸致瀉性大腸桿菌的O血清群及血清型

A2.4.2腸產(chǎn)毒性大腸桿菌(ETEC)

a)標本:霍亂樣水樣便;

b)生化反應符合大腸桿菌特征;

c)血清學鑒定符合ETEC血清型(表A1);

d)檢出大腸桿菌不耐熱腸毒素(LT)和/或耐熱腸毒素(ST)。測定LT可用兔腸段結扎試驗、皮膚試驗、ELISA、Biken試驗、平板免疫溶血試驗、DNA探針雜交和聚合酶鏈反應(PCR)等方法,各實驗室可根據(jù)其條件及習慣選用其中之一。

A2.4.3腸侵襲性大腸桿菌(EIEC)

a)標本:細菌性痢疾樣便;

b)生化反應:不發(fā)酵或遲緩發(fā)酵乳糖,不產(chǎn)氣,除O(下標始)124(下標終)外無動力,酒石酸鹽陰性,賴氨酸脫羧酶陰性;

c)血清學鑒定符合EIEC血清型(表A1);

d)豚鼠角膜結膜試驗(Sereny試驗)或Hela細胞侵入試驗陽性。

A2.4.4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a)標本:早期為水樣便,后為血便;

b)生化反應:遲緩發(fā)酵山梨醇,在山梨醇麥康凱瓊脂平板上菌落呈白色;

c)血清學鑒定:其血清型為O(下標始)157(下標終):H,或O(下標始)26(下標終):K(下標始)62(下標終):H(下標始)11(下標終)(表A1);

d)產(chǎn)生Vero細胞毒(VT)。

A3致瀉性弧菌的檢驗

A3.1患者糞便標本的收集(同A1.1,標本在室溫條件下運送和保存)。

A3.2分離培養(yǎng)

A3.2.1直接分離:采得的標本可直接劃種于分離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過夜。培養(yǎng)基可選用非選擇性或選擇性培養(yǎng)基,常用的非選擇性培養(yǎng)基有營養(yǎng)瓊脂和含5%羊血球瓊脂,選擇性培養(yǎng)基有弧菌瓊脂、慶大霉素瓊脂、4號瓊脂、TCBS等。

A3.2.2增菌后分離:收到標本后在直接分離的同時接種堿性蛋白胨水,于37C增菌6~8h后劃種選擇性培養(yǎng)基或非選擇性培養(yǎng)基,37℃培養(yǎng)過夜。

A3.3初步鑒定

挑選可疑菌落作氧化酶、動力、O/129敏感性檢查及O1和O139霍亂弧菌診斷血清玻片凝集試驗。符合弧菌性狀但在O1和O139霍亂弧菌診斷血清不發(fā)生凝集者進一步作系統(tǒng)鑒定。在O1或O139診斷血清發(fā)生凝集者可報告檢出O1或O139群霍亂弧菌,按相應標準處理。

A3.4鑒定

對檢出的弧菌進一步作系統(tǒng)鑒定,按表A2判定結果。

表A2致病性弧菌鑒定表

A4空腸彎曲菌的檢驗

A4.1標本的收集(同A1.1)

A4.2標本的檢查

急性期患者的糞便可直接作涂片檢查,革蘭氏染色或用0.3%堿性復紅單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陰性、細長、彎曲、呈S形或“海鷗展翅”狀、無芽胞。液體標本在暗視野顯微鏡下可見“射標運動”樣的動力。

A4.3分離培養(yǎng)

本菌為微需氧菌,在含有5%氧氣時生長最好,此外,還需要二氧化碳,可以使用:①混合氣體法;②燭缸培養(yǎng)法。分離用的培養(yǎng)基有布氏瓊脂培養(yǎng)基、Campy-BAP培養(yǎng)基、Skirrow培養(yǎng)基、卵黃鹽水培養(yǎng)基、巧克力豬血水瓊脂及代血鐵鹽培養(yǎng)基等。為抑制雜菌生長,提高檢出率,可于培養(yǎng)基中加入萬古霉素(6mg/L)、兩性霉素(2mg/L)、磺胺增效劑(5mg/L)、多粘菌素B(4mg/L)。

A4.3.1直接分離培養(yǎng):使用布氏瓊脂等進行分離培養(yǎng),取數(shù)接種環(huán)糞便劃線涂于分離平皿上,在37C或42℃微需氧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1~3天,如未見生長,應繼續(xù)培養(yǎng)1~2天,空腸彎曲菌和結腸彎曲菌在42℃條件下培養(yǎng),胎兒彎曲菌應置37C培養(yǎng)。

A4.3.2增菌后分離培養(yǎng):將大約0.1g糞便標本置液體增菌培養(yǎng)基內,于42℃微需氧條件下培養(yǎng)2~3天,然后再用前述的一種培養(yǎng)基分離培養(yǎng)。

A4.3.3初步鑒定:根據(jù)過氧化氫酶的產(chǎn)生,彎曲菌可分兩個群,產(chǎn)生過氧化氫酶的有胎兒彎曲菌和空腸/結腸彎曲菌,不產(chǎn)生過氧化氫酶的有唾液彎曲菌。從分離培養(yǎng)基上挑取可疑菌落,結合顯微鏡形態(tài)觀察,用相差顯微鏡觀察動力。同時以培養(yǎng)物涂片,革蘭氏染色后證實為革蘭氏陰性的小桿菌,同時作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試驗均為(+),對符合彎曲菌屬特性的培養(yǎng)物可做進一步鑒別。

A4.4生化試驗

不發(fā)酵也不氧化糖類,V-P、甲基紅、靛基質、檸檬酸鹽、尿素、丙二酸鹽、明膠。霍亂紅試驗均為陰性。賴氨酸和鳥氨酸脫羧酶陰性,不分解精氨酸,無脂酶活性,不產(chǎn)生色素。氧化酶、過氧化氫酶陽性。在TTC培養(yǎng)基上菌苔呈紫色有光澤,甘氨酸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似霧狀。

A4.5血清學分型

生化反應確定為空腸彎曲菌以后,可采用被動血凝試驗或玻片凝集試驗進行血清學分型。

A5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的檢驗

A5.1標本的收集(同A1.1)

A5.2分離方法

可直接接種于SS瓊脂或麥康凱培養(yǎng)基等選擇性瓊脂平皿上,22~30℃培養(yǎng)24~48h。同時取約1g標本接種于10mLpH7.4~7.6PBS,混勻后放0~4℃,培養(yǎng)1日和3周時取增菌培養(yǎng)物按上法分離培養(yǎng),同時再轉種于改良氯化鎂孔雀綠增菌液或其他增菌液,22~30℃培養(yǎng)1~2日后分離。

A5.3挑選可疑菌落

耶爾森菌生長在麥康凱(MAC)培養(yǎng)基上,25℃24h達1~2mm,48h可達3mm,菌落為灰白色或桃紅色,不發(fā)酵乳糖,部分菌株有一個不整齊的透明邊緣,如用解剖鏡或顯微鏡觀察菌落,更易于識別。挑選半透明、光滑、不帶青色光澤的菌落。耶爾森菌生長在SS培養(yǎng)基上菌落類似MAC培養(yǎng)基上的菌落,但稍小,菌落光滑,無色,大小類似痢疾桿菌菌落??煞N三糖鐵培養(yǎng)基,經(jīng)1天、2天、7天各觀察一次,取在斜面和底層產(chǎn)酸不產(chǎn)氣,H(下標始)2(下標終)S陰性者進一步進行鑒定。

A5.4生化鑒定

耶爾森菌的鑒定主要依靠生化反應,其特征為氧化酶、苯丙氨酸脫氨酶、賴氨酸和精氨酸脫羧酶呈陰性,在22~25℃下多數(shù)菌株有動力,少數(shù)菌株無動力;在37℃下無動力,甲基紅、尿素酶、硝酸鹽還原,鳥氨酸脫羧酶和β-半乳糖苷酶呈陽性,能發(fā)酵甘露醇、甘露糖、山梨醇和L-樹膠醛糖。

A5.5血清學檢查

本菌具有菌體O抗原和鞭毛H抗原。用現(xiàn)在國際常報告的80多個O抗原因子,可將本菌分成不同血清型。目前我國已報告的血清型有54個。

A6輪狀病毒檢驗

A6.1糞便標本的收集

收集患者早期腹瀉糞便約10g或10mL,置無菌試管內,冰壺冷藏運送至實驗室,-20℃保存至檢驗。

A6.2標本可采用下列兩方法之一檢驗

A6.2.1ELISA檢測法:國內已有商品試劑盒供應,也可自行配制,試驗按常規(guī)法進行。

A6.2.2輪狀病毒RNA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檢測法: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依據(jù)電泳圖型判定結果。

A6.2.2.1輪狀病毒:A組輪狀病毒是嬰幼兒病毒腹瀉的主要病原,電泳圖可見11條RNA區(qū)帶,分四組,其排列為4.2.3.2。依據(jù)第Ⅳ組10和11RNA片段電泳距離不同,把輪狀病毒分為兩個亞群:亞群I為短型(S型),兩片段距離短;亞群Ⅱ為長型(L型),兩片段距離長。

A6.2.2.2成人腹瀉輪狀病毒:為B組輪狀病毒,主要引起青壯年腹瀉。11條RNA電泳圖的分布模式為4.2.1.1.1.1.1(或描述為4.2.2.3),第7.8.9節(jié)段明顯分開,易于與一般輪狀病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文本僅供個人學習、研究之用,未經(jīng)授權,嚴禁復制、發(fā)行、匯編、翻譯或網(wǎng)絡傳播等,侵權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標準均為PDF格式電子版文本(可閱讀打?。驍?shù)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經(jīng)售出,不提供退換貨服務。
  • 3. 標準文檔要求電子版與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載的文檔中可能包含空白頁,非文檔質量問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