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化妝歷史ppt課件[共66頁]_第1頁
秦漢時期化妝歷史ppt課件[共66頁]_第2頁
秦漢時期化妝歷史ppt課件[共66頁]_第3頁
秦漢時期化妝歷史ppt課件[共66頁]_第4頁
秦漢時期化妝歷史ppt課件[共66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化妝簡史之之秦漢時期秦漢時期11第一節(jié)秦朝? 秦朝(公元前秦朝(公元前221221年公元前年公元前207207年),是中國歷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zhàn)國時代后期的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zhàn)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帝國。秦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帝國。? 秦王嬴政從公元前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230年到前年到前221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年秦始皇嬴政先后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tǒng)一,后北擊匈奴,后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tǒng)一,后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交通、文化及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采取了一系

2、列新的政策,大大對外開拓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tǒng),對后世亦產(chǎn)生頗大的影響。加強了全國之一統(tǒng),對后世亦產(chǎn)生頗大的影響。22一、妝容?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事物紀原?由于秦朝的歷史很短.僅僅15年。并且實行了法家的嚴刑峻法,把法家的功利主義與專制主義結(jié)合在一起,使得人民生活在極其殘酷的壓迫之下。因此,當時的勞動婦女對于化妝當是無暇顧及的,在文獻中也很少有記載。惟有宮中的殯妃,生活優(yōu)越,需整日妝扮以侍奉君主,才有化妝的可能。事物紀原中的“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一句,便可大致勾勒出當時的化妝是以濃艷為美的。33二、發(fā)型?在發(fā)式方面,秦俑的頭發(fā)都是長發(fā),復雜多樣的發(fā)式均是用

3、長發(fā)梳編而成,這和秦人蓄留全發(fā)的習俗是分不開的。秦人尊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的古訓,對發(fā)須極為珍惜,愛護備至。秦人不僅愛護頭發(fā),對頭發(fā)的梳理也是異常精心的。?據(jù)史料記載,秦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垂云髻等,4455三,衣著服飾?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廢周代六冕之制,只著“玄衣纁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綬。?秦代漢服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6677四、軍隊服裝?秦始皇兵馬俑再現(xiàn)了當時秦軍的風采88劍于

4、 的 頭 甲 身。頜 深 翹 , 穿下 紫 尖 下 雙, 色 履 著 重打 鹖 , 長 長八 冠 頭 褲 襦將字 , 戴 , ,軍結(jié) 桔 頂 足 外, 色 部 蹬 皮俑腋 冠 為 方 彩下 帶 雙 口 色佩 系 鶡 齊 鱗991010頭裹 外 身戴護 皮 穿雙腿 彩 長版, 色 襦中長足 花 (冠穿 邊 或級,方 的 外軍腰口 前 披官際齊 胸 右佩頭 甲 衽俑劍翹 , 褶。尖 腿 服履 上 )。,11111212手下持冠級劍?身穿官?腿 長吏一扎傭手行襦?持滕長?外披兵足器穿鎧?淺甲履?頭一戴長1313第二節(jié)漢朝?漢朝是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tǒng)王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

5、)、東漢(25年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又稱后漢,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兩漢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fā)展,文化科學異常活躍,對外交流意義重大。漢朝進一步奠定了漢民族的民族文化,西漢所尊崇的儒家文化成為當時和日后的中原王朝以及東亞地區(qū)的社會主流文化。到現(xiàn)今,“漢人”仍為多數(shù)中國人的自稱,而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華夏文字亦被定名為“漢字”。1414一、發(fā)型?在發(fā)式方面,雖然女子梳高髻依然很多,但多局限于宮廷苑囿。在民間則廣泛流行椎髻與墮馬髻等垂髻,既易于梳理、樸素大方,又嫵媚迷人。這種垂髻的大流行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是不多見的。而且,伴隨著高髻

6、與會髻的一綹“垂髾”,隨風飄蕩,縹縹緲緲,體現(xiàn)出漢代女性特有的一種飄逸、灑脫之美。1515? 1、墮馬髻此髻像人從馬上墜落之勢,形態(tài)優(yōu)美,風靡京城,婦女紛紛效仿。1616?梳椎髻的滇族婦女(云南晉寧石寨山二十號墓出土銅俑)17172、分髾髻發(fā)式在髻尾留髾或編辮,并加一組織物為飾,垂于背部??赡苁鞘艿缴贁?shù)民族的影響。1818?3、九環(huán)仙髻自秦以來在貴族中較流行。鬟,婦女梳成環(huán)狀的發(fā)髻,所謂九環(huán)即將頭發(fā)套成較多的環(huán),以多為高貴。環(huán)中多以假發(fā)為飾,古稱為“髢”。每個環(huán)頂部有細金屬絲支撐,而且插飾珍珠、寶石等貴重裝飾品。19192020?漢代的梳妝盒2121二、化妝品? 漢代,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陸上

7、海上絲路的開通,使得化妝品的制作工藝得到長足進展,化妝品的原料也大大豐富。例如年代為西漢初期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中,便出土有兩個保存完好的妝奩,其中共放有大大小小九個盛放各種化妝品的小奩。內(nèi)中化妝品的質(zhì)地有粉狀的、油狀的和塊狀的。其具體配方和用途目前雖然暫時無法考證。但根據(jù)對漢代化妝史的研究,漢代化妝品的品種已經(jīng)非常全面,脂澤粉黛,一應俱全,基本上涵蓋了化妝品的所有主要門類。2222?(1)面脂?也可涂唇。漢劉熙釋名釋首面脂即涂面潤膚的香膏,飾中寫:“脂,砥也。著面柔滑如砥石也。”形容臉上涂上面脂之后,則柔滑如細膩平坦的石頭一般。漢史游急就篇“脂”唐顏師古注曰:“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

8、?!?(2)澤?等。是用以涂發(fā)的香膏。漢劉澤也稱蘭澤、香澤、芳脂熙釋名香入發(fā)恒枯悴,以此濡澤之也。釋首飾曰:“香澤,“漢史游急就篇“膏澤”唐顏師古注曰:“膏澤者,雜聚取眾芳以膏煎之,乃用涂發(fā)使?jié)櫇梢?。指以香澤涂發(fā)則可使枯悴的頭發(fā)變得有光澤。漢枚乘七發(fā):“蒙酒塵,被蘭澤?!奔粗复宋铩?323?(3)妝粉?妝粉,即妝面用的香粉,有白粉、紅粉之分。周代,人們就已經(jīng)知道以粉傅面了,當時用的粉,多半是用米粉制成的。秦漢時的妝粉除了米粉之外,還發(fā)明了鉛粉。秦漢之際,道家煉丹盛行,秦始皇就四處求募“仙丹”,以期長生不老。燒丹煉丹術的發(fā)展,再加上漢時冶煉技術的提高,使鉛粉的發(fā)明具備了技術上的條件,并把它作為化

9、妝品流行開來。鉛粉通常以鉛、錫等材料為之,經(jīng)化學處理后轉(zhuǎn)化為粉,主要成份為堿式碳酸鉛。鉛粉的形態(tài)有固體及糊狀兩種。固體者常被加工或瓦當形及銀錠形,稱“瓦粉”或“定(錠)粉”;糊狀者則俗稱“胡(糊)粉”或“水粉”。漢劉熙釋名釋首飾:“胡粉。胡,糊也,脂和之如糊,以涂面也?!币虼耍腥苏J為“胡粉”為胡人之粉,是不對的。鉛粉能使人容貌增輝生色,故又名“鉛華”。除了白色妝粉外,漢代還有紅色妝粉,用以妝頰。除了以粉傅面之外,漢代還有爽身之粉,通常制成粉末,加以香料,浴后灑抹于身,有清涼滑爽之效。多用于夏季。2424?(4)胭脂胭脂的歷史非常悠久,對其起始時間,古書記載不一。中華古今注曰:“燕脂蓋起自紂,

10、藍花汁凝作燕脂。”但宋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則稱:“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妝之始也?!睆囊寻l(fā)掘的考古資料看,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梳妝奩中已有胭脂等化妝品。此墓主人為當時一位馱候之妻,墓年代大約為漢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距秦滅不過四十年時間。可見,至遲在秦漢之際,婦女已以胭脂妝頰了。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為紅藍花。紅藍花亦稱“黃藍”、“紅花”,是從匈奴傳入我國的。漢代以來,漢匈之間有多次軍事力量的廝殺,如漢武帝三次大規(guī)模的反擊,匈奴右部渾邪王率眾四萬人歸附于漢朝;漢宣帝甘露三年呼韓邪單于歸臣于漢朝;光武帝建業(yè)廿四年,駐牧于南邊的匈奴日逐王比率眾到王原塞歸附。再加上官吏與民眾間的交往,都為漢

11、匈兩民族文化習俗的溝通與傳襲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途徑。?2525?“胭脂”的制作、使用與推廣,也正是在這種大交流、大雜居的歷史背景下,漸漸傳入漢朝宮庭和我國與匈奴接壤的廣大區(qū)域的。史載漢武帝時,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國內(nèi),因花來自焉支山,故漢人稱其所制成的紅妝用品為“焉支”。“焉支”為胡語音譯,后人也有寫作“煙支”、“鮮支”、“燕支”、“燕脂”、“胭脂”的。在漢代,紅藍花作為一種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和美容化妝材料已經(jīng)廣泛地進入了匈奴人的社會生活之中,故霍去病先后攻克焉支、祁連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背擞眉t藍花作胭脂外,在江蘇、海州和湖南長沙早期

12、漢墓出土的物品中,還發(fā)現(xiàn)以朱砂作為化妝品盛放在梳妝奩里。朱砂的主要成份是硫化汞,并含少量氧化鐵、粘土等雜質(zhì),可以研磨成粉狀,供面妝之用。2626?(5)眉黛?即描眉用的石黛。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中寫:“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那么“黛”是什么呢?通俗文云:“染青石謂之點黛?!边@樣看來,黛是一種礦石,漢人叫做“青石”,也稱作“石黛”。其在礦物學上屬于“石墨”一類。因其質(zhì)浮理膩,可施于眉,故后又有“畫眉石”的雅號。這是中國的天然墨,在沒有發(fā)明煙墨之前,男子用它來寫字,女子則用它來畫眉。石黛用時要放在專門的黛硯上磨碾成粉,然后加水調(diào)和,涂到眉毛上。后來有了加工后的黛塊,可以直接兌水使用。

13、漢代的黛硯在南北各地的墓葬里常有發(fā)現(xiàn)。在江西南昌西漢墓就出土有青石黛硯,江蘇泰州新莊出土過東漢時代的黛硯,上面還粘有黛跡。廣西貴縣羅泊灣出土的漢代梳篦盒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已粉化的黑色石黛。2727?(6)唇脂漢代劉熙釋名釋首飾一書中也提到唇脂:“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說明點唇之俗最遲不晚于漢代。丹是一種紅色的礦物質(zhì)顏料,也叫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粘性,附著力欠佳,如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會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又滲入適量的動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備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澤,且能防止口唇皸裂,成為一種理想的化妝用品。唇脂的實物,在江蘇揚州,湖南長沙等地西漢墓葬中都有發(fā)現(xiàn),出土

14、時,還盛放在妝奩之中,盡管在地下埋藏了兩千多年,但色澤依然艷紅奪目。2828?(7)香料在妝飾文化中,對香的運用是一個很重要的部分。自古女子妝品,無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稱“香脂”,洗發(fā)之露稱為“香澤”,妝面之粉稱為“香粉”,而盛放梳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妝奩,又被稱之為“香奩”,香料與化妝品是密不可分的。香料不僅可以芳香身體,使人未見其面,便可先嗅其香,起到一種妝容服飾所無法達到的神秘、誘人之效。而且香料還有著驅(qū)蚊除穢、鎮(zhèn)靜安神、殺菌消毒等保健的功效。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就出土了眾多的香料,今天可以辨認出來的有花椒、桂、茅香、高良姜、姜、辛夷、杜衡、藁本、佩蘭等十余種,這些香料分別盛放在草藥袋、香囊

15、、枕頭、妝奩和熏爐中,為我們研究漢代的用香習俗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從一號墓出土香料看,西漢初期貴族所使用的香料都為國產(chǎn)的香草,比較常見,并無名貴香藥。因為它們是直接采自植物,故稱為天然香料。這些香草風干后縫于香囊中佩戴尚可,用于焚燒的話,燒出來的煙并不會很香。而可供焚燒的香料,如乳香、沉香、檀香、郁金香、蘇合香等,多為熱帶產(chǎn)物,不產(chǎn)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后世的名貴香料主要靠從西域和南海進口。漢武帝時期,在通西域、平南越之后,才打通陸上的絲綢之路,開辟了南方的海上交通。中國這時候才和世界取得較為廣泛的聯(lián)系,香料貿(mào)易也從這時起才提到日程上來。隨著香料品種的增多,人們已開始研究各種香料的作用和

16、特點,并利用多種香料的配伍調(diào)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氣,于是出現(xiàn)了“香方”的概念,即指由多種香料依香方調(diào)和而成的“合香”。從天然香料演進到合成香料,這是用香方式的一個重要發(fā)展。29?29三、化妝造型?漢代由于化妝品制作技術的成熟與對女性美觀念的轉(zhuǎn)變,使得妝型大大豐富,是中國古代化妝史從先秦的的素妝時代步入后世的彩妝時代的重要轉(zhuǎn)折期。在面妝方面,由于紅藍花的引進,使胭脂的使用日益普及,婦女們一改周時的素妝之風,而開始盛行各式各樣的紅妝。在眉妝方面,則一掃周代單調(diào)的纖纖峨眉妝,而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頗為“大氣磅礴”和“以為媚惑”的眉式。再加上花鈿與面靨的趨于成俗,都顯示出漢代女性對美的一種無拘無束的追求。而且,自

17、漢以后至魏晉、隋唐,屢屢出現(xiàn)的男子涂脂敷粉的現(xiàn)象,既表明了化妝術的日益普及,也表明了這一時期人們對美的一種寬容之心。但從審美風格上看,漢代的妝型總體上還是以柔和典雅為美。3030?(1)漢代面妝?從漢代開始,女子們便不再以周代的素妝為美了,而流行起了“紅妝”,即不僅止乎敷粉,而且還要施朱,即敷搽胭脂。?漢時婦女頰紅,濃者明麗嬌研,淡者幽雅動人。依敷色深淺,范圍大小,妝制不一,產(chǎn)生出各種妝名。如“慵來妝”,襯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淺畫雙眉,鬢發(fā)蓬松而卷曲,給人以慵困,倦怠之感,相傳始于漢武帝時,為武帝之妃趙合德創(chuàng)。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為卷發(fā),號新髻;為薄眉,號遠山黛;施小朱

18、,號慵來妝?!?再如“紅粉妝”,顧名思義,即以胭脂、紅粉涂染面頰。漢代古詩十九首之二便寫道:“娥娥紅粉妝,纖纖出素手?!逼渌讱v代相襲,經(jīng)久不衰。3131?(2)漢代眉妝?兩漢時期可以說是上承先秦列國之俗,下開魏晉隋唐之風,開辟了中國畫眉史上的第一個高潮。?漢王朝時,涌現(xiàn)出了很多致力于修眉藝術的帝王與文人。在西漢以漢武帝為首,二儀實錄說他:“令宮人掃八字眉”。在東漢則以明帝為魁,史稱“明帝宮人,拂青黛蛾眉”。有了帝王的提倡,普通士庶自然也跟著對女子的妝飾重視起來。著名的張敞畫眉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個時期。據(jù)漢書張敞傳載:“敞為京兆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嫵?!迸c他有隙者向漢宣帝造密,宣帝召見并責

19、問他,張敞答“臣聞閨房之內(nèi),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使宣帝很滿意。從此這就成為流傳久遠的夫妻恩愛典故。另一位漢代的大才子司馬相如也是一位“眉癡”西京雜記說:“司馬相如妻卓文君,眉如遠山,時人效之,畫遠山眉。”(一本作“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這正所謂佳人才子,相得益彰了。后來漢成帝的愛妃趙飛燕,讓她的妹妹趙合德也仿照文君“為薄眉,號遠山黛”??梢娦廾嫉娘L氣的確盛行于兩漢。3232?漢代流行于貴族女子之中的眉妝,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八字眉、遠山眉和蛾眉之外,當屬長眉最為流行了。長眉是在蛾眉的基礎上變化而來的,它的特點是纖巧細長。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臉上即是長眉入鬢。除長眉外,漢代婦女也曾畫過闊眉

20、(又稱“廣眉”、“大眉”),據(jù)說這種風氣首先出自長安城內(nèi),后傳遍各地。謝承的后漢書里就載有:“城中好廣眉,四方畫半額”的俗語,甚至“女幼不能畫眉,狼藉而闊耳”。在文人作品中也有這類描述。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若夫青琴宓妃之徒靚妝刻飾長眉聯(lián)娟”。吳均與柳惲酬答詩中的“纖腰曳廣袖,半額畫長蛾”,都是對長眉的描寫。由此可見,恢宏壯美的漢文化表現(xiàn)在眉妝上也同樣是大氣磅礴。從廣州郊區(qū)漢墓出文物中的女樂形象上便可以看到這種眉式,頗有特色的是兩邊的女樂眉形還不一邊高。前面提到的八字眉便是在長眉的基礎上進一步演變而來的,因眉頭抬高而眉梢部分壓低,形似“八”字而得名。湖北云夢西漢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3333?

21、漢代還流行過一種驚翠眉,但很快被梁冀之妻發(fā)明的“愁眉”取代了。愁眉脫胎于“八”字眉,眉梢上勾,眉形細而曲折,色彩濃重,與自然眉形相差效大,因此需要剃去眉毛,畫上雙眉。后漢書梁冀傳言:“(冀妻孫)壽色美而善為妖態(tài),作愁眉啼妝、墮馬髻、折腰步,齲齒笑,以為媚惑。”(這里的啼妝指的是以油膏薄拭目下,如啼泣之狀的一種妝式,流行于東漢時期,是我國古代少有的幾種眼妝之一。)此舉影響很大。?關于漢代女子妝眉的方法,除了描畫之外,還需要借助工具修飾。漢劉熙釋名釋首飾:“黛,代也,滅眉毛去之,以此畫代其處也”。即古人畫眉是先拔去眉毛,然后再描畫上去的。在馬王堆一號漢墓中的五子漆奩中就發(fā)現(xiàn)有一把角質(zhì)鑷,長17.2

22、厘米。鑷片可以隨意取下和裝上,柄制作精細,并刻有幾何紋飾。但是,古代女子也并不都是先拔去眉再畫之的,只是畫一些特殊造型的眉時,才不得己拔去,和現(xiàn)代人其實是一樣。東漢時期漢明帝的明德馬皇后端莊秀麗,東觀漢記中記載:“她眉不施黛,獨左眉角小缺,補之如粟?!笨梢?,也有很多女性是崇尚眉型的自然美的。3434?(3)漢代唇妝點染朱唇是面妝的又一個重要步驟。因唇脂的顏色具有較強的覆蓋力,故可改變嘴型。因此,早在商周時期,中國社會就出現(xiàn)了崇尚婦女唇美的妝唇習俗,如戰(zhàn)國楚宋玉神女賦:“眉聯(lián)娟以娥揚兮,朱唇的其若丹?!币再澷p女性之唇色如丹砂,紅潤而鮮明。中國古代女子點唇的樣式,一般以嬌小濃艷為美,俗稱“櫻桃小口

23、”,漢代即已成俗。女子在妝粉時常常連嘴唇一起敷成白色,然后以唇脂重新點畫唇形。唇厚者可以返薄,口大者可以描小。例如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木俑的點唇形狀便十分像一支倒扣的櫻桃。?3535?(4)漢代面飾面飾,即粘帖或繪制于面頰上的妝飾,是中國古代女子化妝中很重要的一個門類。其在先秦時就已有濫觴,至漢代逐漸趨于成俗。A.花鈿花鈿,亦稱面花或花子,是一類可以粘貼在臉面上的薄型飾物,大多以彩色光紙、云母片、昆蟲翅膀、魚骨、魚鰾、絲綢、金箔等為原料,制成圓形、三葉形、菱形、桃形、銅錢形、雙叉形、梅花形、鳥形、雀羽斑形等諸種形狀。當然,也有直接畫于臉面上的,色彩斑斕,十分精美?;ㄢ殻卜褐该娌繆y飾,在這里

24、特指飾于眉間額上的妝飾。面飾花鈿之俗,在楚時已有之,長沙戰(zhàn)國楚墓出土的彩繪女俑臉上就點有梯形狀的三排圓點,在信陽出土的楚墓彩繪木俑眼皮之上也點有圓點,當是花鈿的濫觴。秦朝“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宮人梳仙髻,貼五色花子,畫為云虎鳳飛升?!闭f明秦時貼花鈿已開始趨于成俗了。漢承秦制,又受楚文化影響至深,因此,花鈿在漢代也應該有所承襲。36?36?B.面靨面靨,又稱妝靨。靨指面頰上的酒渦,因此面靨一般指古代婦女施于兩側(cè)酒窩處的一種妝飾。古老的面靨名稱叫“的”(也作“旳”)。指婦女點染于面部的紅色圓點。?商周時期便已有之,多用于宮中。早先用作婦女月事來潮的標記。古代天子諸侯宮內(nèi)有許多后妃,當某一后妃月事來臨

25、,不能接受帝王“御幸”,而又不便啟齒時,只要面部點“的”,女史見之便不列其名。漢劉熙釋名釋首飾:“以丹注面曰旳。旳,灼也。此本天子諸候群妾當以次進御,其有月事者止而不御,重(難)以口說,故注此丹于面,灼然為識,女史見之,則不書其名于第錄也?!奔凑f的是此。但久而久之,后妃宮人及舞姬看到面部點“的”有助于美容,于是就打破月事界限而隨時著“的”了,“的”的初衷便慢慢被美容所代替,成為面靨的一種,并傳入民間。3737?(5)漢代男子化妝?化妝自古并不只是女人的專利,男子也有化妝,只是不似女子般繁復齊全而已。?漢朝時,不但女子傅粉,男子亦然。漢書廣川惠王劉越傳:“前畫工畫望卿舍,望卿袒裼傅粉其旁。”漢書

26、佞幸傳中載有:“孝惠時,郎侍中皆冠鵔鸃、貝帶、傅脂粉。”后漢書李固傳中也載有:“順帝時諸所除官,多不以次,及固在事,奏免百余人。此等既怨,又希望冀旨,遂共作文章虛誣固罪曰:大行在殯,路人掩涕,固獨胡粉飾貌,搔頭弄姿,槃旋偃仰,從容冶步,曾無慘怛傷悴之心?!边@雖是誣蔑之詞。但據(jù)濃德符萬歷野獲編所記:“若士人則惟漢之李固,胡粉飾面?!笨梢姡罟滔卜蠓郛攲賹嵡?。也可看出當時男子確有敷粉之習尚。雖然漢時男子敷粉屬實,但或列入佞幸一類,或冠以誣蔑之詞,說明男子敷粉自古便不為禮教所推崇。3838?(6)漢代妝飾用香習俗香料的使用在漢代是涵蓋生活的諸多方面的,如飲食、保健、宗教、防腐等都離不開對香料的依賴。

27、但妝飾用香主要還是出自芳香身體內(nèi)外的需要。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人們是把陰干的香草盛在精美的香囊里,將之佩戴在身上,香氣就會更持久的保留。讓身體散發(fā)動人的香氣,緊緊依靠佩戴香囊還是不夠的。在先秦時,古人就已經(jīng)懂得在加熱洗澡水的時候,將香草投入其中,煮成香噴噴的“香湯”,用來清洗并芳香身體。除了沐浴香湯,將香料參入化妝品,直接涂抹于身上則是更為重要的。自古女子妝品,無不含香。面脂口脂也稱“香脂”,洗發(fā)之露稱為“香澤”,妝面之粉稱為“香粉”,而盛放梳刷鏡篦、胭脂油粉的梳妝奩,又被稱之為“香奩”為了身香,除了外用,還有內(nèi)服。應劭漢宮曰:“侍中刁存,年老口臭,上出雞舌香含之?!奔匆噪u舌香掩蓋口臭。3939

28、四、衣著服飾?漢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襲秦制。?漢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漢代因為織繡工業(yè)很發(fā)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綾羅綢緞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也有長袍,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漢代服飾的職別等級,主要是通過冠帽及佩綬來體現(xiàn)的。不同的官職有不同的冠帽。因此,冠制特別復雜,有16種之多。漢代的鞋履也有嚴格的制度:凡祭服穿舄、朝服穿率、出門穿屐。婦女出嫁,應穿木屐,還需在屐上畫上彩畫,系上五彩的帶子。4040袍4141? 禪(通“單”)衣? 深衣4242? 裙?袴漢代有“窮袴”,即有襠的褲。窮袴前后有襠,不可交通穿著。秦漢時期的士庶下伸出穿裙外,多穿褲和窮袴。4343第三節(jié)第三節(jié) 秦漢時期的影視作品秦漢時期的影視作品秦朝? 大秦帝國? 電影 神話? 電視劇 神話? 古今大戰(zhàn)秦俑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