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1頁
醫(y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2頁
醫(y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3頁
醫(y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4頁
醫(yī)學免疫學重點整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臨床134班資料第一章 免疫學概論v 免疫術語免疫(immunity):機體免疫系統(tǒng)識別“自己”和“非己”,對自身成分產生天然免疫耐受,對非己異物產生排除作用的一種生理反應。v 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白細胞免疫分子中樞外周膜型分子分泌型分子胸腺骨髓法氏囊(禽類)脾臟淋巴結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皮膚相關淋巴組織¨ 固有免疫組成細胞 吞噬細胞 樹突狀細胞 NK細胞 NKT細胞 其他(嗜酸性粒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等)¨ 適應性免疫應答細胞T細胞B細胞TCRBCRCD分子黏附分子MHC分子細胞因子受體免疫球蛋白補體細胞因子v 免疫的主要功能免疫防御:防止外界病原體的入侵及清除已入

2、侵病原體及其他有害物質。免疫監(jiān)視:隨時發(fā)現(xiàn)和清除體內出現(xiàn)的“非己”成分,如腫瘤細胞、衰老凋亡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免疫自身穩(wěn)定:通過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調節(jié)兩種主要的機制來達到免疫系統(tǒng)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v 免疫應答的種類及其特點固有免疫(先天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分類 適應性免疫(獲得性免疫/特異性免疫)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概念:固有免疫是生物在長期進化中逐漸形成的,是機體抵御病原體入侵的第一道防線物質基礎:組織屏障:皮膚粘膜屏障、血腦屏障、血胎屏障固有免疫細胞:吞噬細胞、DC、NK細胞、NKT細胞、B1細胞、 dgT細胞固有免疫效應分子:補體系統(tǒng)、細胞因子、溶菌酶、抗菌肽、乙

3、型溶素作用特點:¨ 先天性(無需抗原激發(fā))¨ 作用在先(096小時)¨ 非特異性(模式識別受體)¨ 無記憶性適應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概念:適應性免疫應答是指體內T、B淋巴細胞接受“非己”的物質(主要指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為效應細胞,產生一系列生物學效應(包括清除抗原等)的全過程。物質基礎: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抗原提呈細胞(APC)作用特點:¨ 獲得性(需抗原激發(fā))¨ 作用在后(96小時后啟動)¨ 特異性(TCR/BCR)¨ 記憶性¨ 耐受性第二章 免疫器官和組織

4、v 免疫術語黏膜相關淋巴組織(MALT,mucosal-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概念:亦稱黏膜免疫系統(tǒng),主要指呼吸道、胃腸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層和上皮細胞下散在的淋巴組織,以及含有生發(fā)中心的淋巴組織,如扁桃體、小腸派爾集合淋巴結及闌尾等,是發(fā)生黏膜免疫應答的主要部位。MALT的組成:腸相關淋巴組織、鼻相關淋巴組織、支氣管相關淋巴組織MALT的功能及特點:¨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應答¨ 產生分泌型IgAv 免疫器官的組成和功能中樞免疫器官(初級淋巴器官)¨ 免疫細胞發(fā)生、分化、發(fā)育和成熟的場所¨ 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次

5、級淋巴器官)¨ 成熟淋巴細胞定居的場所,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 包括淋巴結、脾臟和黏膜相關淋巴組織骨髓的功能:¨ 各類血細胞和免疫細胞發(fā)生的場所¨ B細胞和NK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體液免疫應答發(fā)生的場所胸腺的功能:¨ T細胞分化、成熟的場所¨ 免疫調節(jié)¨ 自身耐受的建立與維持淋巴結的功能:¨ 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T占75%,B占25%)¨ 免疫應答發(fā)生的場所¨ 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 過濾作用脾的功能:¨ T細胞和B細胞定居的場所(T占 40%,B 占60%)&

6、#168; 免疫應答發(fā)生的場所¨ 合成生物活性物質¨ 過濾作用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的功能:¨ 行使黏膜局部免疫應答¨ 產生分泌型IgA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指定居在外周免疫器官的淋巴細胞由輸出淋巴管經淋巴干、胸導管或右淋巴導管進入血液循環(huán),經血液循環(huán)到達外周免疫器官后,穿越HEV,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組織的反復循環(huán)過程。第三章 抗原v 免疫術語Ag(抗原,antigen):是指所有能激活和誘導免疫應答的物質,通常指能被T、B淋巴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受體(TCR或BCR)識別及結合,激活T、B細胞增殖、分化、產生免疫應答效應產物(特異性淋巴細胞或抗體),并與效應產

7、物結合,進而發(fā)揮適應性免疫應答效應的物質。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指抗原被T、B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受體(TCR、BCR)識別及結合,誘導機體產生適應性免疫應答(活化的T/B細胞或抗體)的能力。免疫反應性(immunoreactivity):指抗原與其所誘導產生的免疫應答效應物質(活化的T/B細胞或抗體)特異性結合的能力。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時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應性的物質。(蛋白質、病原微生物、動物血清)半抗原(hapten):只有免疫反應性無免疫原性的物質,又稱不完全抗原。(某些多糖、脂類、藥物)抗原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決定免疫應

8、答特異性的特殊化學基團,是抗原與T/B細胞抗原受體(TCR/BCR)或抗體特異性結合的最小結構與功能單位,又稱抗原決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乖Y合價(antigenic valence):1個抗原分子中能與抗體結合的抗原表位的總數(shù)稱為抗原結合價。(天然蛋白大分子為多價抗原,半抗原為單價抗原)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不同抗原之間含有的相同或者相似的抗原表位。交叉反應(cross-reaction):某些抗原誘生的特異性抗體或活化淋巴細胞,不僅可與自身抗原表位特異性結合,還可與其他抗原中相同或相似的表位反應。TD-Ag(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

9、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時依賴于T細胞的輔助,又稱T細胞依賴性抗原。TI-Ag(非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時無需T細胞的輔助,又稱非T細胞依賴性抗原??煞譃門I-1和TI-2 Ag。異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動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種屬之間的共同抗原。獨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每種特異性TCR、BCR或抗體的可變區(qū)含有具備獨特空間構型的氨基酸順序(互補決定區(qū),CDR),可作為抗原誘導自體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這類獨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組成

10、的抗原表位稱為獨特型(idiotype, Id)抗原,Id抗原所誘生的抗體稱抗獨特型抗體(AId)。SAg(超抗原,superantigen):某些抗原物質只需極低濃度(110ng/ml)即可非特異性激活人體總T細胞庫中2%20%的T細胞克隆,產生極強的免疫應答,稱為超抗原。佐劑(adjuvant):指預先或與抗原同時注入體內,可增強機體對抗原的免疫應答或改變免疫應答類型的非特異性免疫增強性物質。T細胞表位與B細胞表位特性的比較特性T細胞表位B細胞表位表位受體TCRBCRMHC分子必需無需表位性質蛋白多肽蛋白多肽、多糖、脂多糖、核酸等表位大小810個氨基酸(CD8+T細胞)1317個氨基酸(C

11、D4+T細胞)515個氨基酸57個單糖或57個核苷酸表位類型線性表位構象表位、線性表位表位位置抗原分子任意部位抗原分子表面v 抗原的分類根據(jù)誘生抗體是否需要Th細胞參與分類:TD-Ag(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時依賴于T細胞的輔助,又稱T細胞依賴性抗原。TI-Ag(非胸腺依賴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刺激B細胞產生抗體時無需T細胞的輔助,又稱非T細胞依賴性抗原??煞譃門I-1和TI-2 Ag。TD-Ag與TI-Ag的比較 TD-AgTI-Ag結構特點復雜,含多種表位含單一表位表位組成B

12、細胞和T細胞表位重復B細胞表位T細胞輔助必需無需MHC限制性有無激活的B細胞B2B1免疫應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體液免疫抗體類型IgG、IgM、IgA等IgM免疫記憶有無根據(jù)抗原與機體的親緣關系分類:異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指存在于人、動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種屬之間的共同抗原。¨ 例如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與人腎小球基底膜及心肌組織有共同抗原,可能與急性腎小球腎炎和風濕病的發(fā)病機制有關。異種抗原(xenogenic antigen):來自于另一物種的抗原。¨ 病原微生物¨ 外毒素、類毒素、抗毒素(特異性抗體+異種抗原)¨ 異種器官移植

13、物同種異型抗原(allogenic antigen):同一種屬不同個體間所存在的不同抗原,又稱同種抗原或同種異體抗原。¨ HLA抗原¨ 抗體的同種異型¨ 紅細胞血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血型抗原)自身抗原(autoantigen):能誘導特異性免疫應答的自身成分。¨ 改變和修飾的自身成分¨ 胚胎期未與免疫細胞充分接觸的自身成分獨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特異性TCR、BCR或抗體的可變區(qū)中具備獨特空間構型的、可作為抗原誘導自體產生相應的特異性抗體的氨基酸序列。根據(jù)抗原提呈細胞內抗原的來源分類:內源性抗原(endogen

14、ous antigen):在抗原提呈細胞內新合成的抗原(病毒蛋白、腫瘤抗原)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來源于抗原提呈細胞外的抗原(細菌、蛋白質)第四章 抗體v 免疫術語Ab(抗體,antibody):是免疫系統(tǒng)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細胞或記憶B細胞增殖分化成的漿細胞所產生的、可與相應抗原發(fā)生特異性結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組織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細胞膜表面,是介導體液免疫的重要效應分子。Ig(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是指具有抗體活性或化學結構與抗體相似的球蛋白。HVR(高變區(qū),hypervariable region):VH和VL各有

15、3個區(qū)域的氨基酸組成和排列順序高度可變,分別用HVR1 (CDR1)、HVR2 (CDR2)、HVR3 (CDR3)表示,共同組成抗體的抗原結合部位,決定著抗體的特異性,負責識別及結合抗原,從而發(fā)揮免疫效應。又稱CDR(互補決定區(qū),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調理作用(opsonization):細菌特異性的IgG(特別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與相應細菌的抗原表位結合,以其Fc段與巨噬細胞或中性粒細胞表面的IgG Fc受體(FcR)結合,通過IgG的“橋聯(lián)”作用,促進吞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ntib

16、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抗體的Fab段結合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與殺傷細胞(NK細胞表面、巨噬細胞等)表面的FcR結合,介導殺傷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mAb(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由單一雜交瘤細胞產生,針對單一抗原表位的特異性抗體。v 抗體的基本結構抗體的基本結構是由兩條完全相同的重鏈和兩條完全相同的輕鏈通過二硫鍵連接的呈“Y”形的單體,每條肽鏈含25個結構域(功能區(qū),約110個氨基酸),二級結構為“桶狀”結構。(一)重鏈和輕鏈¨ 重鏈(heavy chain,H):分

17、子量約為5075kD,由450-550個氨基酸殘基組成。按抗原性差異可分5類:a、g、m、d、e相應抗體也分為5類:IgA、IgG、IgM、IgD、IgE同一類抗體,據(jù)其鉸鏈區(qū)的氨基酸組成及重鏈二硫鍵數(shù)目、位置不同可分為不同的亞類。IgA分IgA1和IgA2IgG分IgG1IgG4重鏈名mgade希臘讀音MuGammaAlphaDeltaEpsilon對應抗體IgMIgGIgAIgDIgE¨ 輕鏈(light chain,L):分子量約為25kD,約由21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分k鏈和l鏈兩種,相應抗體分為k、l兩型。l型有l(wèi)1、l2、l3、l4四個亞型。(二)可變區(qū)和恒定區(qū)¨

18、; 可變區(qū):抗體分子中輕鏈和重鏈靠近N端氨基酸序列變化較大的區(qū)域。(V區(qū))分別占輕鏈的1/2和重鏈的1/4或1/5,分別稱為VL和VH。(variable region)高變區(qū)(HVR)或互補決定區(qū)(CDR)VH和VL各有3個區(qū)域的氨基酸組成和排列順序高度可變,稱為高變區(qū)或互補決定區(qū),分別用HVR1(CDR1)、HVR2(CDR2)、HVR3(CDR3)表示,共同組成抗體的抗原結合部位,決定著抗體的特異性,負責識別及結合抗原,從而發(fā)揮免疫效應。¨ 恒定區(qū):抗體分子中輕鏈和重鏈靠近C端氨基酸序列相對恒定的區(qū)域。(C區(qū))分別占輕鏈1/2和重鏈3/4或4/5,分別稱為CL和CH。(cons

19、tant region)(hinge region)(三)鉸鏈區(qū):位于CH1與CH2之間,含有豐富的脯氨酸,因此易伸展彎曲,有利于抗體的兩臂同時結合兩個相同的抗原表位;而且易被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水解。v 抗體分子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作用位點鉸鏈區(qū)近N端鉸鏈區(qū)近C端水解片段Fab×2+FcFab×2:VL和CL+VH和CH1單價與Ag結合Fc:一對CH2和CH3與細胞表面Fc受體結合F(ab)2+pFcF(ab)2:雙價與Ag結合廣泛用作生物制品pFc: 最終被降解,無生物學作用v 抗體的功能(1) 識別抗原:識別并特異性結合抗原(V區(qū)功能)a) 在體內有中和毒素

20、、中和病毒、阻止細菌黏附宿主細胞的作用b) 在體外用于免疫診斷c) 作為BCR(mIgM/mIgD),可以特異性識別抗原(2) 激活補體a) IgM、IgG1、IgG3以及IgG2與相應抗原特異性結合后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因構型改變而暴露出CH2(IgG)和CH3(IgM)結構域內的補體結合點)b) IgG4、IgA和IgE形成聚合物后可通過旁路途徑激活補體。(3) 結合Fc受體a) 調理作用細菌特異性的IgG(特別是IgG1和IgG3)以其Fab段與相應細菌的抗原表位結合,以其Fc段與巨噬細胞或中性粒細胞表面的IgG Fc受體(FcR)結合,通過IgG的“橋聯(lián)”作用,促進吞噬細胞對細菌的

21、吞噬。b) 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抗體的Fab段結合病毒感染的細胞或腫瘤細胞表面的抗原表位,其Fc段與殺傷細胞(NK細胞表面、巨噬細胞等)表面的FcR結合,介導殺傷細胞直接殺傷靶細胞。(4) 穿過胎盤和粘膜a) 穿過胎盤:IgG是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這種作用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被動免疫機制,對于新生兒抗感染具有重要意義。b) 穿過粘膜:SIgA可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是黏膜局部免疫的最主要因素。 v 各類抗體的特性和功能IgG:出生后3個月開始合成,3-5歲接近成人;是血清和胞外液中含量最高的Ig(75-80%);抗感染的“主力軍”;再次應答產生的主要抗體;唯一可通過胎盤的

22、抗體;可發(fā)揮調理作用、激活補體、ADCC作用等。IgM:分泌型:存在于血液中,五聚體,是分子量最大的抗體;抗原結合能力及激活補體的能力強于IgG;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體,臍帶血IgM水平升高提示胎兒有宮內感染;初次體液免疫應答中最早出現(xiàn)的抗體,是抗感染的“先頭部隊” ,可用于感染的早期診斷;是天然的血型抗體。膜結合型:mIgM,BCR之一,單體,未成熟B細胞表達IgA:血清型:單體,含量低分泌型:SIgA,二聚體。(secretory IgA)存在于胃腸道、支氣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淚液等外分泌液中,參與局部粘膜免疫,是抗感染的“邊防軍”。嬰兒可從母親初乳中獲得SIgA,是重要的自

23、然被動免疫。IgD:分為血清型和膜結合型(mIgD)mIgD為BCR之一,是B細胞分化發(fā)育成熟的標志¨ 未成熟B細胞僅表達mIgM¨ 成熟B細胞表達mIgM和mIgD¨ 活化B細胞mIgD逐漸消失IgE:正常人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體;親細胞抗體,可引起型超敏反應;與機體抗寄生蟲感染有關。第五章 補體系統(tǒng)v 免疫術語補體(complement,C)系統(tǒng):是廣泛存在于血清、組織液和細胞膜表面的一個具有精密調控機制的蛋白質反應系統(tǒng),包括30余種組分。MAC(膜攻擊復合物,membrane attack complex):由補體系統(tǒng)的C5b C9組成。膜攻擊復合物(C5b6

24、789n)牢固附著于靶細胞表面,最終造成細胞溶破而死亡。v 補體的三條激活途徑補體的三條活化途徑示意圖經典途徑(classical pathway):概念:激活物與C1q結合順序活化C1r、C1s、C4、C2、C3,形成C3轉化酶(C4b2a)與C5轉化酶(C4b2a3b)的級聯(lián)酶促反應過程。旁路途徑(alternative pathway):概念:又稱替代激活途徑,其不依賴于抗體,而由微生物或外源異物直接激活C3,在B因子、D因子和備解素(P)參與下,形成C3轉化酶和C5轉化酶,啟動級聯(lián)酶促反應的過程。凝集素反應/MBL途徑(lectin pathway / Mannose-Binding

25、Lectin:甘露糖結合凝集素):概念:指血漿中甘露糖結合凝集素(MBL)或纖維膠原素(ficosin,F(xiàn)CN)等直接識別病原體表面糖結構,依次活化MASP、C4、C2、C3,形成與經典途徑中相同的C3轉化酶和C5轉化酶的級聯(lián)酶促反應過程。三條補體激活途徑的比較 經典激活途徑旁路激活途徑MBL激活途徑激活物抗原-抗體(IgM和IgG1-3)形成的免疫復合物某些細菌、G-菌內毒素、酵母多糖、葡聚糖,凝聚的IgA、IgG4病原微生物表面的N氨基半乳糖或甘露糖起始分子C1C3MBL或FCN參與的補體成分C1、C4、C2、C3、C5C9C3、B因子、D因子P因子、C5C9MBL(FCN)、M

26、ASP、C4、C2、C3、C5C9抗體參與需要無需無需C3轉化酶C4b2aC3bBbC4b2aC5轉化酶C4b2a3bC3bBb3bC4b2a3b生物學作用及特點協(xié)助抗體產生免疫效應,在感染的后期或恢復期發(fā)揮作用,并參與抵御相同病原體再次感染機體。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在感染初期或初次感染發(fā)揮作用;存在正反饋放大環(huán)。參與非特異性免疫,在感染早期或初次感染發(fā)揮作用;對經典途徑和旁路途徑具有交叉促進作用。v 補體的生物功能(1) MAC介導細胞毒作用補體系統(tǒng)激活后,最終在靶細胞表面形成MAC,導致細胞溶解。¨ 參與宿主抗細菌、抗病毒及抗寄生蟲的防御機制;¨ 參與機體抗腫瘤免疫效應機

27、制;¨ 病理情況下導致自身組織細胞損傷與疾病。(2) 活性片段的生物學效應a) 調理作用補體激活產生的C3b、C4b和iC3b等片段直接結合于細菌或其他顆粒物質表面,通過與吞噬細胞表面相應補體受體結合而促進吞噬細胞對其吞噬。b) 炎癥介質作用過敏毒素作用:C5a、C3a和C4a可與肥大細胞或嗜堿性粒細胞表面相應受體結合,促使其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生物活性物質,介導局部炎癥反應。趨化和激活作用: C5a趨化和激活中性粒細胞c) 清除免疫復合物C3b與可溶性抗原-抗體復合物(IC)結合,同時黏附于CR1+的RBC和血小板表面,形成較大的復合物并隨血液被運送到肝臟和脾臟,被巨噬細胞吞噬、清除

28、,稱為免疫黏附。第六章 細胞因子v 免疫術語細胞因子(cytokine):是由免疫細胞及組織細胞分泌的在細胞間發(fā)揮相互調節(jié)作用的一類小分子可溶性多肽蛋白,通過結合相應受體調節(jié)細胞生長分化和效應,調控免疫應答。CSF(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能夠刺激多能造血干細胞和不同發(fā)育分化階段的造血祖細胞分化、增殖的細胞因子。IFN(干擾素,interferon):是由病毒或干擾素誘生劑刺激白細胞、T淋巴細胞、NK細胞等細胞分泌和產生的一類能干擾病毒感染和復制的糖蛋白。TNF(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在體內外直接殺死腫瘤細胞的、

29、能使腫瘤發(fā)生出血壞死的細胞因子。v 細胞因子的共同特點細胞因子的基本特征:¨ 小分子蛋白質(830kD);¨ 可溶性;¨ 高效性,在較低濃度下即有生物學活性;¨ 通過結合細胞表面相應受體發(fā)揮生物學效應;¨ 可誘導產生;¨ 半衰期短;¨ 效應范圍小,絕大多數(shù)為近距離發(fā)揮作用。細胞因子的作用方式:自分泌方式:作用于分泌細胞自身。旁分泌方式:對鄰近細胞發(fā)揮作用。內分泌方式:通過循環(huán)系統(tǒng)對遠距離靶細胞發(fā)揮作用。細胞因子的功能特點:¨ 多效性:一種細胞因子可對不同的細胞發(fā)揮不同作用。¨ 重疊性: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細胞

30、因子具有同樣或類似的生物學作用。¨ 協(xié)同性:一種細胞因子可增強另一種細胞因子的功能¨ 拮抗性:一種細胞因子可抑制另一種細胞因子的功能¨ 網絡性:免疫細胞通過具有不同生物學效應的細胞因子之間相互刺激、彼此約束,形成復雜而又有序的細胞因子網絡,對免疫應答進行調節(jié),維持免疫系統(tǒng)的穩(wěn)態(tài)平衡。v 細胞因子的免疫學功能(每條舉一例說明)(1) 調控免疫細胞的發(fā)育、分化和功能a) 調控免疫細胞在中樞免疫器官的發(fā)育、分化¨ IL-3、SCF作用于多能造血干細胞和多種定向祖細胞;¨ GM-CSF可作用于髓樣細胞前體及多種髓樣譜系細胞;¨ G-CSF促進

31、中性粒細胞分化和吞噬功能;¨ M-CSF促進單核/巨噬細胞的分化和活化;¨ IL-7是T、B細胞發(fā)育過程中的早期促分化因子;¨ IL-15促進NK細胞發(fā)育分化;¨ EPO促進紅細胞生成;¨ TPO和IL-11促進巨核細胞分化和血小板生成。b) 調控免疫細胞在外周免疫器官的發(fā)育、分化、活化和功能¨ IL-4、5、6、13等可促進B細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多種細胞因子調控B細胞分泌Ig的類別轉換;¨ IL-2、7、18活化T細胞并促進其增殖;¨ IL-12和IFN-誘導Th0向Th1分化;¨ I

32、L-4促進Th0向Th2分化;¨ TGF-促進調節(jié)性T細胞的分化,TGF-和IL-6共同誘導Th17的分化,IL-2、6和IFN-促進CTL的分化并增強其殺傷功能,IL-23促進Th17的增殖和功能維持;¨ IL-15刺激NK細胞增殖;¨ IL-5刺激嗜酸性粒細胞分化為殺傷蠕蟲的效應細胞。(2) 調控機體的免疫應答a) 抗感染作用抗菌免疫:¨ IL-1、6、8、12和TNF-引起炎癥反應;¨ IL-12激活NK細胞;¨ IL-8趨化中性粒細胞進入感染部位;¨ IL-1和TNF-誘導DC分化成熟;¨ IFN-上調DC

33、 MHC類和類分子表達;¨ IL-1、2、4、5、6分別促進T、B細胞活化增殖分化;¨ IL-12誘導CD4+T細胞分化為Th1細胞??共《久庖撸?#168; IFN-、誘導細胞產生抗病毒蛋白;¨ TNF-、LT直接殺傷病毒感染細胞;¨ IFN-、激活NK細胞殺傷病毒感染細胞;¨ IL-2、12、15、18促進NK細胞的殺傷作用;¨ IL-1、TNF-、IFN-激活單核/巨噬細胞,增強其吞噬和殺傷功能。b) 抗腫瘤作用¨ TNF-、LT直接殺傷腫瘤細胞;¨ IFN-、IL-4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IL-1

34、、2、15、IFN-誘導NK細胞和CTL殺傷活性;¨ IFN-誘導腫瘤細胞表達MHC類和類分子。c) 誘導細胞凋亡¨ TNF-、LT直接殺傷腫瘤細胞和病毒感染細胞;¨ 活化T細胞表達的FasL與靶細胞表面Fas結合,誘導靶細胞凋亡。d) 免疫負調節(jié)功能IL-10和TGF-等通過直接抑制免疫細胞的功能或誘導調節(jié)性T細胞間接發(fā)揮免疫抑制功能。(3) 其他功能(了解)¨ 刺激造血¨ 刺激創(chuàng)傷組織修復¨ 促進血管的生成v 細胞因子的分類(了解)¨ 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

35、timulating factor,CSF)¨ 干擾素(interferon,IFN)¨ 腫瘤壞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家族¨ 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GF)¨ 趨化因子(chemokine)第七章 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v 免疫術語人白細胞分化抗原(human leukocyte differientation,HLDA):人白細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細胞在分化成熟為不同譜系、各個細胞譜系分化不同階段,以及成熟細胞活化過程中,表達的細胞表面分子。CD(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

36、iation):應用以單克隆抗體鑒定為主的方法,將來自不同實驗室的單克隆抗體所識別的同一種分化抗原歸為同一個分化群,簡稱CD。細胞黏附分子(cell adhesion molecule,CAM):是介導細胞間或細胞與細胞外基質間相互結合的分子。v 黏附分子的功能¨ 參與免疫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活化;(T細胞與APC之間通過黏附分子疏松結合)¨ 參與炎癥過程中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黏附;¨ 淋巴細胞歸巢。(淋巴細胞歸巢受體與內皮細胞的血管地址素配體相互結合)第八章 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v 免疫術語MHC(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

37、ity complex):是一組決定移植組織是否相容、與免疫應答密切相關、緊密連鎖的基因群。 錨定殘基(anchor residue):HLA分子的抗原肽結合槽與抗原肽互補結合,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與抗原肽結合的關鍵部位,稱錨定位;在該位置抗原肽與HLA分子結合的氨基酸殘基稱為錨定殘基。MHC限制性(MHC restiction):指T細胞以其TCR實現(xiàn)對抗原肽和自身MHC分子進行雙重識別,即T細胞只能識別自身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v 經典的MHC I類和II類基因的結構HLA基因復合體位于人第6號染色體短臂。經典的HLA類基因集中在遠離著絲點的一端,包括B、C、A三個座位,其產物是HLA類

38、分子(鏈)。(輕鏈稱為2微球蛋白,由第15號上的染色體基因編碼)經典的HLA類基因在復合體中位于近著絲點一端,由DP、DQ、DR三個亞區(qū)組成,每一亞區(qū)又包括A和B兩種基因座位,分別編碼HLA類分子的鏈和鏈。其產物是HLA類分子。v HLA類和類分子的結構、組織分布和功能特點。HLA I類分子的結構:重鏈(鏈):由第6號染色體經典HLA I類基因編碼(B/C/A)胞外含1、2、3結構域。輕鏈(2m):由第15號染色體基因編碼,胞外含一個結構域??乖慕Y合區(qū):由1和2組成,結合內源性抗原肽。兩端封閉,容納810個氨基酸殘基。決定HLA I類分子多態(tài)性免疫球蛋白樣區(qū):由3和2m組成,二級結構為Ig折

39、疊。氨基酸組成和排列順序高度穩(wěn)定,非多態(tài)區(qū)2m有助于HLA I類分子的結構穩(wěn)定和表達3與T細胞表面CD8識別跨膜區(qū):將HLA I類分子錨定在細胞膜上胞質區(qū):參與信號傳遞HLA類分子的結構:鏈和鏈:由第6號染色體經典HLA類基因編碼(DP/DQ/DR)抗原肽結合區(qū):由1和1組成,結合外源性抗原肽。兩端開放,容納1317個氨基酸殘基。決定HLA類分子多態(tài)性,主要表現(xiàn)在1免疫球蛋白樣區(qū):由2和2組成二級結構為Ig折疊氨基酸組成和排列順序高度穩(wěn)定,非多態(tài)區(qū)2與T細胞表面CD4識別跨膜區(qū):將HLA類分子錨定在細胞膜上胞質區(qū):參與信號傳遞組織分布:HLA 類分子分布于所有有核細胞表面;HLA 類分子主要表

40、達于專職抗原提呈細胞(B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胸腺上皮細胞和活化的T細胞表面。HLA分子類別分子結構肽結合結構域表達特點組織分布功能類( B 、A 、C)、2m12(封閉型)共顯性所有有核細胞表面識別和提呈內源性抗原肽,與輔助受體CD8結合,對CTL的識別起限制作用。類(DP、DQ、DR)、11(開放型)共顯性APC、活化的T細胞識別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與輔助受體CD4結合,對Th的識別起限制作用。v HLA與抗原肽的相互作用作用的分子基礎錨定殘基:HLA分子的抗原肽結合槽與抗原肽互補結合,其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與抗原肽結合的關鍵部位,稱錨定位;在該位置抗原肽與HLA分子結合的氨基酸殘基

41、稱為錨定殘基。共同基序:HLA分子結合的抗原肽具有特定的相同或相似的氨基酸基本序列。相互作用的特點專一性:特定的HLA分子選擇性地結合具有某共用基序的抗原肽。包容性:一種類型HLA分子可以識別一群帶有特定共用基序的肽段。v HLA分子的功能(1) 作為抗原提呈分子參與適應性免疫應答¨ MHC限制性;¨ 參與T細胞在胸腺中的選擇和分化;¨ 決定疾病易感性的個體差異;¨ 參與構成種群基因結構的異質性。(2) 抗原提呈作用¨ CD8+T細胞識別MHC-I類分子提呈的內源性抗原肽。¨ CD4+T細胞識別MHC-II類分子提呈的外源性抗原肽。(

42、3) 作為調節(jié)分子參與固有免疫應答¨ 經典的類基因編碼補體成分,參與炎癥反應和對病原體的殺傷;¨ 非經典類基因和MICA基因產物可調節(jié)NK細胞和部分殺傷細胞的活性;¨ 炎癥相關基因參與啟動和調控炎癥反應,并在應激反應中發(fā)揮作用。第九章 B淋巴細胞v 免疫術語等位排斥(allalic exclusion):指B細胞中一條染色體上的重鏈(或輕鏈)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另一條同源染色體上重鏈(或輕鏈)基因的重排。保證一個B細胞只表達一種輕鏈和一種重鏈。同型排斥(isotype exclusion):是指輕鏈和輕鏈之間的排斥,輕鏈基因重排成功后抑制l輕鏈基因的重排,保證一個

43、B細胞只表達其中一種輕鏈。v B細胞的表面分子BCR復合物:由識別和結合抗原的mIg和傳遞抗原刺激信號的Ig/Ig異二聚體組成。mIg (BCR,B cell recetptor):結構兩條完全相同的H鏈和兩條完全相同的L鏈組成。以單體形式存在。功能B細胞特征性表面標志,直接識別結合特異性抗原表位。Iga/Igb:結構Iga/Igb異二聚體由CD79a和CD79b兩條肽鏈組成,屬IgSF。通過靜電吸引與BCR形成穩(wěn)定的BCR復合物。其胞漿區(qū)有ITAM。功能轉導特異性抗原與BCR結合所產生的第一信號。B細胞共受體:CD19/CD21/CD81復合體¨ CD19胞質區(qū)可傳遞活化信號;&#

44、168; CD21即CR2,可結合C3d,也是EB病毒受體。功能:增強BCR與抗原結合穩(wěn)定性;提高B細胞對抗原刺激的敏感性;傳遞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CD40:成熟B細胞表達,對B細胞分化成熟和抗體產生起重要作用。與活化T細胞表面CD40L(CD154)結合,提供B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 CD80/CD86:靜息B細胞不表達或低表達,活化B細胞表達增強。與T細胞表面CD28結合,提供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與T細胞表面CTLA-4結合,提供抑制T細胞活化信號。v B細胞活化的雙信號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抗原刺激信號) 由BCR特異性結合抗原產生,經由Ig/Ig以及共受體向細胞內轉導;B細胞活化的第

45、二信號(共刺激信號)由B細胞和Th細胞表面的共刺激分子間相互作用產生,主要是CD40CD40L,其次是(CD80/CD86)B7CD28,ICAM-1LFA-1v B細胞的分類性質B1細胞B2細胞CD5分子表達+-更新的方式自我更新由骨髓產生自發(fā)產生Ig高低分泌的Ig類別IgMIgGIgGIgM針對的抗原碳水化合物類蛋白質類特異性多反應性特異性體細胞高頻突變低/無高免疫記憶少/無有產生時間胎兒期出生后免疫學功能固有免疫應答適應性免疫應答v B細胞的功能¨ 產生抗體介導體液免疫應答中和作用、激活補體、調理作用 、ADCC、介導型超敏反應、穿過胎盤和粘膜等。¨ 提呈抗原由活化B

46、細胞提呈抗原,對可溶性抗原提呈尤為重要。¨ 免疫調節(jié)功能v 抗原識別受體多樣性產生的機制(了解)¨ 組合多樣性(重鏈的V-D-J重排和輕鏈的V-J重排)¨ 連接多樣性(密碼子錯位、框移錯位、N序列插入)¨ 受體編輯(重組激活酶基因重新活化,輕鏈V-J再次重排)¨ 體細胞高頻突變(成熟B細胞編碼V區(qū)CDR部位基因點突變)第十章 T淋巴細胞v 免疫術語陽性選擇(positive selection):在胸腺皮質中,同胸腺上皮細胞表面抗原肽-自身MHC類或類分子復合物以適當親和力發(fā)生結合的DP細胞可繼續(xù)分化為SP細胞,其中與類分子結合的DP細胞CD8

47、表達水平升高,CD4表達水平下降直至丟失,而與類分子結合的DP細胞CD4表達水平升高,CD8表達水平下降最后丟失;不能與抗原肽-MHC/類分子結合或結合親和力過高的DP細胞發(fā)生凋亡。通過陽性選擇,T細胞獲得了對抗原識別的MHC限制性。陰性選擇(negative selection):SP細胞在皮髓質交界處及髓質區(qū),與胸腺樹突狀細胞、巨噬細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類或類分子復合物發(fā)生高親和力結合者發(fā)生凋亡(少部分分化為調節(jié)性T細胞),而不能結合的SP細胞存活成為成熟T細胞并進入外周免疫器官。通過陰性選擇,清除自身反應性T細胞,使T細胞對自身抗原形成中樞免疫耐受。v T細胞的表面分子TCR-CD3

48、復合物:由識別和結合抗原的TCR和傳遞抗原刺激信號的CD3組成TCR (T細胞抗原受體,T cell recetptor):結構TCR是由兩條不同肽鏈構成的異二聚體。含V區(qū)和C區(qū)。由a、b鏈構成的稱abT細胞(9599%);由g、d鏈構成的稱gdT細胞(15%)。功能所有T細胞表面的特征性標志。識別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pMHC),具有雙重特異性。CD3:結構CD3分子有五種肽鏈,、和鏈,由三種二聚體(、或二聚體)組合而成;通過鹽橋與TCR形成穩(wěn)定的TCR-CD3復合物。其胞漿區(qū)有ITAM。功能轉導TCR識別抗原產生的活化信號。CD4/CD8(TCR共受體):成熟T細胞只表達CD4或CD8

49、,即CD4+T細胞或CD8+T細胞。CD4:結構單鏈跨膜蛋白分布表達于6065%abT細胞及部分NKT細胞。功能可與MHC-類分子2結構域結合,增強T細胞與APC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輔助TCR識別外源性抗原肽,促進T細胞活化第一信號的產生。胞質區(qū)連接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參與第一信號轉導。是HIV的gp120的受體。CD8:結構和肽鏈組成的異二聚體分布表達于3035% ba T細胞和部分dg T細胞。功能可與MHC-類分子3結構域結合,增強T細胞與靶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輔助T細胞識別內源性抗原肽,促進T細胞活化第一信號的產生。胞質區(qū)連接酪氨酸蛋白激酶p56Lck,參與第一信號轉導。CD2

50、8:結構兩條相同肽鏈組成的同源二聚體分布表達于90% CD4+T細胞、50% CD8+T細胞表面。功能是最重要的協(xié)同刺激分子,與專職性APC表面的CD80/CD86(B7-1/B7-2)分子結合,誘導產生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CTLA-4:分布活化的CD4+T和CD8+T細胞表面。功能與APC表面的CD80/CD86(B7-1/B7-2)分子結合,親和力顯著高于CD28。胞質區(qū)有ITIM(免疫受體酪氨酸抑制基序),下調或終止T細胞活化。CD40L:分布活化的CD4+T細胞。功能與APC表面的CD40結合,促進APC活化;APC活化后B7分子表達和細胞因子分泌增加,反過來再促進T細胞的活化;與B

51、細胞表面的CD40結合,誘導產生B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抗體生成和抗體類別轉換,誘導記憶B細胞產生。除此之外還有:ICOSICOSL、CD2(LFA-2)CD58(LFA-3)、LFA-1ICAM-1、ICAM-1LFA-1、PD-1PD-L1/PD-L2(抑制T細胞的增殖)v T細胞活化的雙信號T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抗原刺激信號)由TCR識別APC提呈的抗原肽-MHC分子復合物產生;經由CD3轉導信號,CD4或CD8起輔助作用;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共刺激信號)由T細胞和AP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間相互作用產生,最重要是CD28-CD80/CD86。v T細胞的分類根據(jù)所處的

52、活化階段分類:初始T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T細胞初始T細胞(naïve T cell):是指從未接受過抗原刺激的成熟T細胞。¨ CD45RA+,CD62Lhigh;¨ 存活期短;¨ 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主要功能是識別抗原。效應T細胞(effector T cell):是指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能發(fā)揮免疫效應的T細胞。¨ CD45RO+,表達高水平高親和力IL-2R ;¨ 存活期短;¨ 向外周炎癥部位或某些器官組織遷移,不再循環(huán)至淋巴結。記憶T細胞(memory T cell,Tm):由效應T細胞分化而來,或由初始T細

53、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直接分化而來的介導再次免疫應答的T細胞。¨ CD45RO+;¨ 長期存活(數(shù)年);¨ 參與淋巴細胞再循環(huán),介導再次免疫應答。根據(jù)TCR類型分類:ab T細胞:即通常所稱的T細胞,占脾臟、淋巴結和循環(huán)T細胞的95%以上。¨ 60%65%為CD4+CD8-,30%35%為CD4-CD8+。gd T細胞:¨ 大多數(shù)為CD4-CD8-,少數(shù)為CD8+。¨ 主要分布于皮膚和黏膜組織。¨ TCR缺乏多樣性,只能識別多種病原體表達的共同抗原成分: 感染細胞表面CD1分子提呈的糖脂或磷脂類抗原; 某些病毒蛋白或表達于感染細胞

54、表面的病毒蛋白; 某些腫瘤細胞表面的MICA和MICB分子; 感染細胞表達的熱休克蛋白。識別抗原無MHC限制性。¨ 抗感染、抗腫瘤、免疫調節(jié)作用和介導炎癥反應。特征ab T細胞gd T細胞TCR多樣性多較少分布 外周血60%70%5%15%組織外周淋巴組織皮膚表皮和黏膜上皮表型 CD3CD2100%100%CD4+CD8-30%35%1%CD4-CD8+60%65%30%35%CD4-CD8-5%50%特征ab T細胞gd T細胞識別抗原817個氨基酸HSP、脂類、多糖提呈抗原經典MHC分子MHC類樣分子MHC限制有無輔助細胞Th細胞無殺傷細胞CTLgd T殺傷活性根據(jù)CD分子分亞群

55、:特征CD4+細胞CD8+細胞表型CD3+CD4+CD8- CD3+CD4-CD8+ 比例60%65%30%35%識別抗原內源性抗原肽(1317個氨基酸)外源性抗原肽(810個氨基酸)MHC分子限制性MHC類分子MHC類分子分化結果Th細胞CTL(細胞毒性T細胞)根據(jù)功能特征分亞群:輔助T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調節(jié)性T細胞輔助T細胞(Th,helper T cell):按分泌的細胞因子可分為Th1、Th2、Th3、Th17、Tfh(1) Th1細胞促進細胞免疫分泌Th1型細胞因子(IFN-g、TNF、IL-2等),增強細胞介導的抗感染免疫,特別是抗胞內病原體的感染。¨ IFN-g活化

56、巨噬細胞,增強殺傷能力,促進IgG的生成,通過調理作用和激活補體進一步促進吞噬;¨ IL-2、IFN-g和IL-12增強NK細胞的殺傷能力;¨ IL-2、IFN-g刺激CTL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TNF誘導靶細胞凋亡,促進炎癥反應;¨ 參與遲發(fā)型超敏反應和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2) Th2細胞分泌Th2型細胞因子(IL-4、IL-5、IL-6、IL-10及IL-13等)。¨ 輔助體液免疫應答:分泌IL-4、IL-5、IL-6、IL-10等細胞因子促進B細胞的增殖、分化和抗體生成。¨ 參與超敏反應性炎癥:分泌IL-4、IL-5誘導IgE的生成和嗜酸性粒細胞的活化,在變態(tài)反應和抗寄生蟲感染中發(fā)揮重要作用。(3) Th3細胞:主要分泌大量TGF-b,發(fā)揮免疫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