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考古文獻綜述_第1頁
史前考古文獻綜述_第2頁
史前考古文獻綜述_第3頁
史前考古文獻綜述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世紀回顧新石器時代考古卷嚴文明主編 科學出版社2008年4月陳星燦: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早期研究3-15趙輝: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fā)展譜系的研究19-34靳桂云:中國史前環(huán)境考古學研究,35-40張弛史前聚落與房屋的研究,41-58魏峻:中國史前埋葬習俗的研究59-68嚴文明: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69-78張弛:新石器時代石器的研究81-91趙輝:史前制陶工藝的研究92-101張弛:中國農(nóng)業(yè)起源的研究102-111李水城:中國史前彩陶的研究102-125韓康信:新石器時代骨骼人類學研究126-137朱乃誠:史前宗教遺存和習俗研究138-152袁靖:史前貝丘遺址研究,153-167

2、袁靖:新石器時代動物考古學研究168-174楊亞長:老官臺文化研究177-186趙春青:裴李崗文化研究187-195韓建業(yè):仰韶文化研究196-207石興邦:半坡遺址發(fā)掘記事 208-218張江凱:大汶口文化研究 219-234郭大順:紅山文化研究235-258劉軍:河姆渡文化研究 259-270王明達:良渚文化研究271-284高廣仁:山東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287-298趙輝:東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299-315田廣金、郭素新:岱海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316-329魏堅:河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330-346李水城:西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347-363張緒球、劉德銀:長江中游新石

3、器時代考古研究364-386何介鈞:湖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387-396曾騏、楊耀林:華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397-412王仁湘:西南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413-432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大事記(1901-1999)433-456顏 訚:從人類學上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的關(guān)系,考古1965第10期,第513516頁。蘇秉琦:遼西古文化古城古國一兼談當前田野考古工作的重點或大課題,文物1986年第8期。高煒:龍山時代的禮制,慶祝蘇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任式楠:中國史前城址考察,考古1998年1期。張光直: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斷代,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生活、讀

4、書、新知三 聯(lián)書店,1999年。朱乃誠: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存的新發(fā)現(xiàn)與新思考,東南文化,1999年3期。朱乃誠: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開始 ,華南及東南亞地區(qū)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巖遺址發(fā) 掘 30 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 58-72 頁 ,文物出版社 ,2006 年 1 月。錢耀鵬:資源、技術(shù)與史前居住方式的演變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 ,華南 及東南亞地區(qū)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巖遺址發(fā)掘 30 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157-169 頁,文物出版社 ,2006 年 1 月。呂烈丹:史前工具研究的若干問題 ,華南及東南亞地區(qū)史前考古紀念甑皮巖遺址發(fā) 掘 30 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 ,

5、282-297 頁 , 文物出版社 ,2006 年 1 月。賀剛:中國史前藝術(shù)神器的初步考察中國史前神器綱要 ,載何介鈞主編長江中 游史前文化暨第二屆亞洲文明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 ,岳麓書社, 1996 年 12 月。安志敏:關(guān)于我國若干原始文化年代的討論 ,考古 1972 年 1 期 李仰松:中國原始社會生產(chǎn)工具試探 ,考古 1980 年 6 期 陳星燦:關(guān)于中石器時代的幾個問題 ,考古 1990 年 2 期 李永憲等:我國史前時期的人體裝飾品 ,考古 1990 年 3 期 尹達:論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研究工作 ,考古 1955 年 2 期 安志敏:細石器文化 ,考古 1957 年 2 期 王思禮等

6、:對“黃河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不分布與分期”一文的意見(三篇) ,考古1958 年 2 期 惠元:偶談船形壺和細頸瓶 ,考古 1959 年 6 期 梁釗韜:我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分布和年代探討 ,考古 1959 年 9 期 安志敏:試論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 ,考古 1959 年 10 期 石興邦:黃河流域原始社會考古研究上的若干問題 ,考古 1959 年 10 期 佟柱臣:中國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的幾個特征 ,考古 1960 年 5 期 吳汝祚:甘青地區(qū)原始文化的概貌及其相互關(guān)系 ,考古 1961 年 1 期 王珍:略談船形壺 ,考古 1961 年 1 期 馬承源:略談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7、的關(guān)系 ,考古 1961 年 7 期 吳汝祚:從墓葬發(fā)掘來看仰韶文化的社會性質(zhì) ,考古 1961年 12期 李仰松:對我國釀酒起源的探討 ,考古 1962 年 1 期 方揚:仰韶文化合葬習俗的幾點補充解釋 ,考古 1962 年 3 期 許順湛:“仰韶”時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考古 1962 年 5 期 楊建芳:仰韶文化的幾個問題 ,考古 1962 年 5 期 王珍:略論仰韶文化的群婚和對偶婚 ,考古 1962 年 7 期 楊建芳:仰韶時期已進入父系社會了嗎 ,考古 1962 年 11 期 周慶基: 對“仰韶”時期已進入父系社會一文的意見, 考古 1962 年 11 期 楊子范等:試談龍山文化

8、 ,考古 1963 年 7 期 尹達: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考古 1963 年 11 期 唐云明:關(guān)于龍山文化的一些問題的討論 ,考古 1964 年 1 期 方揚:我國釀酒當始于龍山文化 ,考古 1964 年 2 期 李衍垣:關(guān)于“仰韶文化”的討論綜述 ,考古 1964 年 7 期 饒惠元:略談對于粵贛地區(qū)幾處新石器遺址的認識 ,考古 1965 年 10 期 安志敏:略談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問題 ,考古 1972 年 6 期 佟柱臣:從考古材料試探我國的私有制和階級的起源 ,考古 1975 年 4 期 李仰松:談?wù)勓錾匚幕漠Y棺葬 ,考古 1976 年 6 期 夏之乾:對仰韶文

9、化多人合葬墓的一點看法 ,考古 1976 年 6 期 嚴文明: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發(fā)現(xiàn) ,考古 1979 年 1 期安志敏:略論三十年來我國的新石器時代考古 ,考古 1979 年 5 期 安志敏:中國的新石器時代 ,考古 1981 年 3 期 佟柱臣:仰韶、龍山文化的工具使用痕跡和力學上的研究,考古 1982 年 6 期嚴文明:我國古代的陶支腳 ,考古 1982 年 6 期 安志敏:略論華北的早期新石器文化 ,考古 1984 年 10 期 許宏:略論我國史前時期甕棺葬 ,考古 1989 年 4 期 朱乃誠:史前墓葬分期排序研究方法的考察 ,考古 1991 年 3 期 張星德:紅山文化

10、分期初探 ,考古 1991 年 8 期 高蒙河:史前器座初探 ,考古 1993 年 1 期 任式楠:公元前五千年前中國新石器文化的幾項主要成就,考古 1995 年 1 期嚴文明:我國稻作起源研究的新進展 ,考古 1997 年 9 期 吳耀利: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陶三足器初論 ,考古 1997 年 3 期 任式楠:中國史前城址考察 ,考古 1998 年 1 期 任式楠: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五十年 ,考古 1999 年 9 期 任式楠:我國新石器時代聚落的形成與發(fā)展 ,考古 2000 年 11 期 陳洪波:魯豫皖古文化區(qū)的聚落分布與環(huán)境變遷 ,考古 2007 年 2 期 王建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史前人

11、口年齡構(gòu)成研究 ,考古 2007 年 4 期 李新偉:再論史前時期的棄室居葬 ,考古 2007 年 5 期 裴安平:史前聚落的群聚形態(tài)研究 ,考古 2007 年 8 期 羅二虎:論中國古代的系繩陶刀 ,考古 2007 年 12 期 趙賓福:嫩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生業(yè)方式研究 ,考古 2007 年 11 期 陳洪梅:甘青地區(qū)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擾亂葬辨析 ,考古 2006 年 1 期 楊建華:從聚落布局看史前宗教功能的演變 ,考古 2005 年 8 期 王?。汗?2000 年前后我國大范圍文化變化原因探討 ,考古 2004年 1 期 朱乃誠:中國陶器的起源 ,考古 2004 年 6 期 錢耀鵬:略論

12、磨制石器的起源及其基本類型 ,考古 2004 年 12 期 王仁湘:仰韶文化淵源研究檢視 ,考古 2003 年 6 期 張強祿:馬家窯文化與仰韶文化的關(guān)系 ,考古 2002 年 1 期 孔德安:淺談我國新石器時代綠松石器及制作工藝 ,考古 2002 年 5 期 高去尋:黃河下游的屈肢葬問題 ,田野考古報告第 2 冊 劉燿:龍山文化與仰韶文化之分析 ,田野考古報告第 2 冊 梁思永:龍山文化中國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田野考古報告第 7 冊 尹達: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分期問題 ,田野考古報告第 9 冊 佟柱臣:黃河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與分期 ,考古學報 1957 年 2 期 安志敏:古代的糙陶面

13、具 ,考古學報 1957 年 4 期 賈蘭坡:關(guān)于中國猿人的骨器問題 ,考古學報 1959 年 3 期 裴文中:關(guān)于猿人骨器問題的說明和意見 ,考古學報 1960 年 2 期 楊建芳:略論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分期 ,考古學報 1962 年 1 期 李純一:原始時代和商代的陶塤 ,考古學報 1964 年 1 期 蘇秉琦:關(guān)于仰韶文化的若干問題 ,考古學報 1965 年 1 期 嚴文明:論廟底溝仰韶文化的分期 ,考古學報 1965 年 2 期 佟柱臣:試論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qū)含有細石器的諸文化問題 ,考古學報 1979 年 4 期 汪寧生:從原始記事到文字發(fā)明 ,考古學報 1981 年 1 期 高

14、廣仁:史前陶鬶初論 ,考古學報 1981 年 4 期汪寧生:中國考古發(fā)現(xiàn)中的“大房子” ,考古學報 1983 年 3 期 安志敏:我國西部的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報 1987 年 2 期 安志敏:中國的史前農(nóng)業(yè) ,考古學報 1988 年 4 期 高天麟: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鼓辨析 ,考古學報 1991 年 2 期 高天麟:黃河流域龍山時代陶鬲研究 ,考古學報 1996 年 4 期 戴向明: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文化格局之演變 ,考古學報 1998 年 4 期 袁靖:論中國新石器時代居民獲取肉食資源的方式 ,考古學報 1999 年 1 期 陳星燦等:中國文明腹地的社會化進程伊洛河地區(qū)的聚落形態(tài)研究

15、,考古學報 2003 年2期 韓建業(yè):晉西南豫西西部廟底溝二期龍山時代文化的分期與譜系 ,考古學報 2006 年 2期 井中偉:蛋形甕研究 ,考古學報 2006 年 4 期 王建華: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史前人口性別構(gòu)成研究 ,考古學報 2008 年 4 期 金則恭:仰韶文化的埋葬制度 ,考古學集刊第 4 集 李紹連:試論中原和江漢兩地區(qū)新石器山東文化的關(guān)系 ,考古學集刊第 4 集 孔德安:論我國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考古學集刊第 12 集 辛怡華:仰韶文化時期的人口問題研究 ,考古學集刊第 14 集 羅二虎:中國古代系繩石刀研究 ,考古學集刊第 14 集 謝端琚等:黃河上游史前陶器符號與圖像研究 ,考古學集刊第 16 集 任式楠:長江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文化的交流 ,慶祝蘇秉奇考古五十年論文集 ,文物出版 社, 1989 年梁啟超:中國考古學之過去及將來 ,重華月刊 ,1931年 5月 1期 嚴文明: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簡史 ,史前考古論集 ,科學出版社, 1998 年 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