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丹參適應性栽培技術與應用_第1頁
豫西丹參適應性栽培技術與應用_第2頁
豫西丹參適應性栽培技術與應用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豫西丹參適應性栽培技術與應用    王麗麗豫西地區(qū)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晝夜溫差較大,光照充足,無霜期長,降水適中,是中藥材丹參的適生地。丹參種植適宜平地或向陽的低山坡,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透水透氣良好、靠近水源的沙壤土或輕壤土,土壤ph值為中性,無污染。搞好丹參適應性栽培,提高豫西地區(qū)丹參品質和栽培技術水平,意義重大。1 精細整地春季3月下旬-4月上旬進行。選擇紅薯、玉米、花生等為前茬,收獲后進行整地,深翻30厘米以上,結合整地施基肥,畝施有機肥2000公斤左右。耙細整平,做成高畦或平畦,畦寬1.3米。2 育苗移栽大田生產(chǎn)選用種苗

2、移栽。8月在苗床播種,條播,覆土0.5厘米,播后澆水,蓋土以見種子為度,播后蓋草保濕或加塑料薄膜,保持土壤濕潤,5天左右澆水一次,溫度保持在18-22度,約12天左右出苗。出苗后10天,第一次間苗、松土后,在晴天下午用0.5%的尿素和0.1%的磷酸二氫鉀混合液噴灑幼苗促壯。移栽時,選取根徑0.5厘米左右,長10厘米以上,外表鮮紅無疤痕、無病蟲害感染的種苗進行移栽。栽植前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蘸根處理10分鐘,晾干移栽。豫西地區(qū)丹參在10月或第二年4月中旬進行移栽。行株距為33厘米×25厘米;畝栽苗8000-10000株。3 中耕施肥生育期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

3、10-12厘米時進行,6月、8月各中耕一次。結合中耕追肥2-3次,第1次在丹參返青時結合灌水施提苗肥;第2次施促花肥,開花前7天開始,用0.1%的硼砂水噴葉2-3次,每次每畝噴施50公斤,以促進結實;開花初期,每畝追施碳酸氫銨20公斤以免植株早衰;生長后期,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液2次,每隔7-10天噴1次。4 合理澆水5-7月丹參需水較多,如遇干旱,土壤墑情較差時,應及時澆水滲透,忌大水漫灌。多雨天氣,應及時清溝排漬,做到雨止田干。8-10月是丹參地下部根迅速生長時期,如遇連陰雨天氣,土壤出現(xiàn)積水時,應及時排水,防止土壤含水過多,造成爛苗。5 摘蕾控苗及時摘除花蕾,促進根部生長。必須分次抹

4、去花蕾,在晴天上午10:00時-下午5:00時,通過手掐或剪刀剪除蕾芽。6 病蟲害防治丹參病蟲害主要有根腐病、蚜蟲、棉鈴蟲、蠐螬等根腐?。汉侠磔喿?,加強管理,防止積水,發(fā)現(xiàn)病株及時拔除。發(fā)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或75%百菌清600倍液噴射莖基部,每隔10天噴1次,連噴2-3次。蠐螬:深耕多耙,合理輪作施肥和灌水。大量發(fā)生時用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或90%敵百蟲1000倍液灌根,每穴5-10毫升。7 產(chǎn)品收獲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后或早春萌發(fā)前采挖,將挖出的丹參放原地曬至根上泥土稍干燥,剪去桿莖,蘆頭等地上部分,除去沙土(忌用水洗),避免清理過的藥材與地面和土壤再次接觸,裝運過程中不擠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