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表層結構復雜區(qū)靜校正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_第1頁
淺表層結構復雜區(qū)靜校正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_第2頁
淺表層結構復雜區(qū)靜校正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_第3頁
淺表層結構復雜區(qū)靜校正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_第4頁
淺表層結構復雜區(qū)靜校正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淺表層結構復雜區(qū)靜校正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摘要:不同地區(qū)(沙漠、山地及黃土塬區(qū))的表層結構往往有其特殊的復雜性, 由此產生的靜校正問題是困擾野外采集和資料處理的關鍵技術難題。文章首先通過對淺表層結構的調查,掌握勘探區(qū)內黃土覆蓋區(qū)段淺表層地層的結構與速度特點,從實際資料的處理結果出發(fā),通過大量實驗及對比論證分析的方法,最終優(yōu)化選取層析靜校正方法取得了優(yōu)質的疊加剖面,從而為今后類似復雜地區(qū)的靜校正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處理方法。關鍵詞:低速帶,層析靜校正,折射靜校正,微測井The optimal selection and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the static co

2、rrection in the complex shallow surface structure areasAbstract :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different areas(desert, mountain and loess tableland area) often have its special complexity, the resulting static correction problem is the key technical problems that troubled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th

3、e datas.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urvey of the shallow surface structure structure , grasps its formation structure of the loess cover section and speed characteristic in the exploration area.And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data processing results, through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ments and comparing ana

4、lysis methods, the tomographic static correction method of the ultimately optimal selection has achieved a high quality stack section in finally.Thus it provides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for static correction problem of the future similar complex areas. Keywords:Low speed belt; Tomographic static

5、correction; Refraction static correction; Micro log 0 前言復雜地表地區(qū)如沙漠、山地及黃土塬區(qū),一般地表起伏變化劇烈,結構復雜,這種地表的不均勻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地震波的激發(fā)和接收響應。靜校正問題解決不好會嚴重制約后續(xù)資料處理技術的應用,如影響地質構造的準確成像,導致構造形態(tài)畸變、高點漂移等問題1。 結合當前靜校正方法的種類繁多,如模型靜校正,折射靜校正,利用反射波進行自動剩余靜校正,層析靜校正等等2。如何優(yōu)化選取顯得尤為重要,使用合適的靜校正方法和參數(shù),可以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及地表低(降)速帶厚度、速度橫向變化引起的地震波旅行時差問題,最

6、終確保疊加剖面的質量。1 靜校正方法原理及可行性分析 地震勘探解釋的理論都假定激發(fā)點與接收點是在一個水平面上,并且地層速度是均勻的。但實際上地面常常不平坦,各個激發(fā)點深度也可能不同,低速帶中的波速與地層中的波速又相差懸殊,所以必將影響實測的時距曲線形狀3。為了消除這些影響,對原始地震數(shù)據(jù)要進行地形校正、激發(fā)深度校正、低速帶校正等,這些校正對同一觀測點的不同地震界面都是不變的,因此統(tǒng)稱靜校正。折射波靜校正是利用生產記錄的折射初至信息計算靜校正量,既可以計算基準面靜校正,也可以計算剩余靜校正4。它的優(yōu)點在于利用了大量的折射初至信息,對每一個炮點或檢波點進行了多次覆蓋,具有較好的統(tǒng)計性,避免了插值引

7、起的誤差。這種方法不受靜校正量大小的限制,同時能解決長、短波長靜校正問題。是目前復雜地區(qū)用來解決靜校正問題的最主要的方法。但折射靜校正的應用基礎是折射分層,因此要求工區(qū)內存在穩(wěn)定明顯的折射層且容易判斷和識別。而在復雜地區(qū),由于近地表的變化對地震波場的改造明顯,使地震波場畸變,折射層的識別和判斷變得較為困難,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限制了折射靜校正在復雜地區(qū)的應用效果。層析靜校正技術是將近地表結構劃分為若干次級地質單元(網(wǎng)格劃分),根據(jù)預設的初始近地表速度模型,利用拾取的初至折射波旅行時,通過多路徑射線追蹤技術逐步迭代尋優(yōu),反演出合理的近地表速度結構5。本文利用的層析靜校正采用的是非線性層析反演,

8、通過正、反演迭代的方法得到速度分布,是解決近地表復雜、初至波動校正非線性的靜校正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層析反演能較好地解決速度橫向變化問題,因而在反演近地表結構中得到廣泛運用。層析反演同其他反演方法相比,能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模型,因此,能取得好的靜校正效果。通常層析反演是利用射線追蹤來計算模型的初至旅行時,再與觀測記錄的初至旅行時進行比較、攝動,最后得到滿足精度的近地表模型6。進行層析反演時,首先需要建立一個初始模型,并盡量向實際的近地表模型靠近。如果初始模型不合適,不僅收斂速度慢,而且迭代次數(shù)多,同時收斂結果有可能與實際模型相差甚遠。因此,層析反演初始模型的建立就顯得很重要。層析靜校正可以較好的

9、適應淺表層速度結構的縱、橫向變化,擺脫了折射靜校正法假設地下存在一個穩(wěn)定折射界面的前提,能更好的適應復雜多變的客觀實際地質情況,是目前比較理想的靜校正技術7。3 實例分析本次三維地震勘探區(qū)位于山西省沁水煤田西部,沁源礦區(qū)安沁井田中部西邊界附近。本區(qū)地表出露有黃土、現(xiàn)代坡積物以及基巖和其風化層?;痉植家?guī)律為:山體上覆蓋著薄層黃土和風化巖石,河谷地帶主要是礫石和坡積物。這種地表的不均勻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地震波的激發(fā)和接收響應。本區(qū)深層石炭二疊系含煤地層沉積穩(wěn)定,巖性組合及地球物理性質規(guī)律較穩(wěn)定,主要標志層及煤層的測井曲線特征明顯、形態(tài)獨特,物性差異明顯。3.1 淺表層結構調查方法及成果分析

10、針對勘探區(qū)淺表層地質地貌特征,本次淺表層結構調查在黃土覆蓋的兩點采用簡易巖芯錄井、微測井兩種手段聯(lián)合進行。(1)、簡易巖芯錄井在試驗鉆孔井中每隔0.5m進行土層取樣,觀測記錄其顏色、硬度、濕度、成分等,了解黃土層垂向結構變化情況,其中: 試驗點2: 2m以內為干燥松散表土層,2-6m之間為干黃土,6-15m為干紅土,15m以深為基巖。試驗點3: 5m以內為干燥松散表土層,5-9m之間為干黃土,9-10.5m為濕黃土,10.5-11.5m為干紅土,12-14m為濕紅土,14-21m為干紅土及風化砂巖,21m以深為基巖。(見圖3-1)干紅土濕紅土干黃土圖3-1 S3點錄井取樣巖芯照片F(xiàn)igure

11、3-1 The log sampling picture of rock core in s3通過巖芯錄井分析,總結出以下規(guī)律:黃土覆蓋區(qū)厚度一般在15-20m左右,具有明顯的分層現(xiàn)象,表層一般為2-6m的干黃土,6-15m為紅土層,存在含水性差異,20m以深為基巖。(2)、微測井本次微測井調查采取井中激發(fā)、地面接收的方式進行,地面分別布設10Hz、60Hz 2組檢波器,每組4道,檢波器到井口的距離分別為1m、3m,自井底往上每隔1m采樣記錄一次。利用記錄初至信息,計算出垂直T0時,根據(jù) T0時和炮檢距離(即深度)繪制時深曲線。然后利用時深曲線計算、劃分速度界面,從而得到近地表速度結構。試驗點

12、2微測井解釋成果該試驗孔井深15m,地震記錄及解釋成果見圖3-2及表3-1。該點5m以淺由于炮檢距太小微測井記錄信噪比低,質量差,此段地層可根據(jù)巖性錄井成果確定。0-6m為為低速干黃土層, 6-15m為干紅土層,相應微測井所得波速為869m/s, 15m以深進入基巖,速度大于3000m/s。 869.01m/s 圖3-2 試驗點2微測井記錄及解釋成果圖Figure 3-2 The figure about recor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 log from the test 2表3-1 試驗點2微測井解釋成果表 Table 3-1 The in

13、terpretation out table of micro log from the test 2層序深度(m)縱波層速度(m/s)10-655026-15869.01 試驗點3微測井解釋成果該點井深21m,記錄及成果見見圖3-3、表其解釋3-2。該點近地表黃土可以劃分為3個層,0-5m為低速土層,速度為544m/s;5-15m速度約1812m/s,為高速土層,即濕紅土層;15-21m為較高速土層,即干紅土層,速度約為896.30m/s;21m以深進入基巖,速度大于3000m/s。 896.30m/s 1812.74m/s 543.82m/s圖3-3 試驗點3微測井記錄及解釋成果圖Figu

14、re 3-3 The figure about recor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micro log from the test 3表3-2 試驗點3微測井解釋成果表 Table 3-2 The interpretation out table of micro log from the test 3 層序深度(m)縱波層速度(m/s)10-5543.8225-151812.74315-21896.30通過現(xiàn)場踏勘并采取以上淺表層速度結構聯(lián)合調查,相互補充,得出以下調查結論:(1)、勘探區(qū)黃土覆蓋層厚度一般在15m以上,不同深度黃土層的粘土含量及含水性及硬

15、度垂向上存在明顯差異,橫向上復雜多變。紅土層以下的砂泥巖一般已嚴重風化。(2)、調查成果表明:濕紅土層的縱波速度較高,一般在1800m/s,與上部干黃土速度(800m/s左右)差異大,可以考慮作為黃土覆蓋地區(qū)的激發(fā)層位。在勘探區(qū)基本為基巖出露的情況下,一般能夠實現(xiàn)打穿風化層,進入下部完整巖層中激發(fā),可獲得品質較高的野外單炮原始資料。因而,風化層下基巖激發(fā)為本次勘探的重要激發(fā)層位。3.2 復雜山區(qū)靜校正方法的優(yōu)化選取及應用本區(qū)為山區(qū)地貌,受地形劇烈起伏及淺表層橫向變化影響,地震記錄初至時間跳動很大,靜校正問題比較嚴重(圖3-4),靜校正問題是制約地震數(shù)據(jù)可靠成像的重要因素。 圖3-4 勘探區(qū)典型

16、原始記錄 Figure 3-4 The typical original record group in exploration area 目前煤田地震資料處理中多采用的是一次性校正到統(tǒng)一基準面的初至折射靜校正方法8,在一些地區(qū)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該方法存在兩個方面的缺陷:一是:當靜校正問題非常突出時,一次性校正到統(tǒng)一基準面改變了地震反射波的時距曲線規(guī)律、對速度分析和反射點空間位置偏移存在影響;二是:初至折射靜校正法的假設前提為地下存在一個穩(wěn)定的折射界面,當折射波界面不穩(wěn)定、初至波信息十分復雜時,初至折射靜校正方法的效果往往不太理想9。 本次處理中,對初至折射靜校正方法和層析靜校正方法進行對

17、比試驗,根據(jù)效果選取合適的靜校正方法。為了解決好本工區(qū)的靜校正問題,在處理試驗中,選擇了兩種靜校正技術:(1)Omega處理系統(tǒng)的層析靜校正方法(ToMo);(2)SeismicStudo的折射靜校正。其中,ToMo采用的是非線性層析反演,通過正、反演迭代的方法得到速度分布,是解決近地表復雜、初至波動校正非線性的靜校正問題的有效技術手段(圖3-5)。圖3-5 層析反演靜校正方法的成像原理示意圖Figure 3-5 The imaging principle of tomographic inversion static correction method 不管是ToMo還是SeismicStu

18、do,準確的初至拾取是關鍵,初至拾取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層析反演或折射靜校正的效果,其實施過程如下:首先,選擇一定數(shù)量的單炮記錄進行相對準確的初至拾取,然后根據(jù)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式識別技術對所有單炮記錄進行自動拾取,稱為初次拾取,通過層析反演計算,得到初次靜校正值10;其次,將該初次靜校正值應用于原始單炮記錄并和初次拾取值累加,在此基礎上,對每一炮的初至拾取進行準確修改,稱為準確拾??;最后,在初至拾取時間值中減去初次靜校正值,進行層析反演計算,獲得最終靜校正值(圖3-6、7)。圖3-6 層析靜校正技術流程Figure 3-6 The technology process of tomographic st

19、atic correction圖3-7 初至拾取及質量控制圖Figure 3-7 The chart of the initial picking up and quality controling初至拾取完成之后,接下來的工作便是層析靜校正反演和折射靜校正計算,在試驗過程中,通過對比ToMo和SeismicStudio兩種方法的疊加成像效果、反演得到的三維靜校正值平面分布與地表高程的對應關系以及應用層析靜校正前后單炮記錄的初至和反射波特征,優(yōu)選靜校正的計算方法。層析靜校正折射靜校正 圖3-8不同靜校正方法單炮效果對比圖Figure 3-8 The effect contrast figure

20、 of different static correction methods.折射靜校正層析靜校正圖3-9 不同靜校正方法的疊加剖面效果對比圖Figure 3-9 The effect comparison chart of the stacked section in different static correction methods 圖3-10 層析靜校正前后典型單炮記錄對比圖Figure 3-10 The contrast chart of typical single cannon record in the tomographic static correction由以上不同靜

21、校正方法得到的單炮和疊加剖面效果(圖3-8、3-9、3-10),可以明顯看出層析靜校正明顯優(yōu)于折射靜校正,尤其是應用ToMo層析反演靜校正前后的單炮記錄,初至波呈線性變化,反射波同相軸可識別且時距關系呈雙曲線,效果較好;而折射靜校正在局部明顯存在較大的低頻誤差,不僅疊加剖面上反射構造形態(tài)局部產生扭曲,而且剖面信噪比也低于層析靜校的結果。因此,我們最終選擇了ToMo層析反演靜校正方法完成了本區(qū)復雜的靜校正工作。4 結論在地形起伏劇烈和低速帶速度橫向變化大的復雜山區(qū),如何優(yōu)化選取合適的靜校正方法是得到優(yōu)質疊加剖面的關鍵一步,而低速帶速度反演問題又是做好靜校正的前提。所以,在野外復雜地區(qū)要綜合利用各

22、種處理技術手段,才能得出更好的解釋成果。針對近地表復雜地區(qū)存在的靜校正問題, 經(jīng)過理論分析和實際資料的處理, 本文提出了綜合低速帶調查方法反演近地表模型及對比分析折射靜校正與層析靜校正在復雜山區(qū)中的應用。該方法借用資料處理中的一些做法, 技術思路簡潔、獨特, 很好地解決了嚴重靜校正問題, 取得了滿足要求的疊加和偏移成果資料。參考文獻:1 井西利, 楊長春. 求解地震靜校正問題的雙尺度反演方法J. 地球物理學報, 2006, 49(5): 1460-1466. Jing X L, Yang C C. A dual scale inversion algorithm for surface con

23、sistent staticsJ. Chinese J. Geophys. (in Chinese), 2006, 49(5): 1460-1466. 2 林依華, 張中杰, 尹成等. 復雜地形條件下靜校正的綜合尋優(yōu)J. 地球物理學報, 2003, 46(1): 101-106.Lin Y H, Zhang Z J, Yin C, et al. Hybrid optimization of static estimation in complex topographyJ.Chinese J. Geophys. (in Chinese), 2003, 46(1): 101-106. 3 井西利,

24、 楊長春, 李幼銘等. 地震靜校正全局最優(yōu)化問題的求解J. 地球物理學報, 2002, 45(5): 707-713.Jing X L, Yang C C, Li Y M, et al. A global optimized algorithm for seismic residual statics correctionsJ.Chinese J. Geophys. (in Chinese), 2002, 45(5): 707-713. 4 劉伊克,常旭,王輝.三維復雜地形近地表速度估算及地震層析靜校正J.地球物理學報,2001,44(2) :272278Liu Y K, Chang X, W

25、ang H. Seismic tomographic statics under 3D complex surface. Chinese J . Geophys . (in Chinese) , 2001,44( 2) :272278. 5 尹奇峰, 潘冬明, 夏暖等. 基于模型正演的折射靜校正方法研究與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 2011, 26(2): 687-693.Yin Q F, Pan D M, Xia N, et al.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refraction static correction method based on forward modellingJ.Progress in Geophys. (in Chinese), 2011, 26(2): 687-693. 6 王彥春, 余欽范, 段云卿等. 折射波靜校正方法在復雜地表地區(qū)的應用J. 物探與化探, 1999, 23(6): 428-434. Wang Y C, Yu Q F, Duan Y Q, et al. The application of refraction static correction in complex areas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