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治療_第1頁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治療_第2頁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治療_第3頁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治療_第4頁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治療時間:2009年10月26日23:58 來源:好醫(yī)生網站  正方: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及處理策略 第三軍醫(yī)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何國祥對于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處理、以及臨界病變是否需要進行PCI,有時決策非常困難,也是一種挑戰(zhàn)。本文何國祥教授從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定義、危害、臨床意義及處理策略等幾方面做了詳細而又系統(tǒng)的闡述。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越來越受到關注,對于臨界病變的處理、以及臨界病變是否需要進行PCI?有時決策非常困難,也是一種挑戰(zhàn)。本文結合作者有關研究結果,就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和處理對策進行簡要討論。一、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定義冠狀動脈

2、臨界是指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小于50%;冠狀動脈造影時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小于50%;血管內超聲(IVUS)測得的面積狹窄率為40-60%。二、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患者所占的比例臨界病變一般占定量冠狀動脈造影(QCA)確定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的4-13%。不同的報告不盡一致,SIRIUS、TAXUS-IV、FUTURE-I及II等研究分別為9.5%、3.9%和13.2%。上述3項研究的病例數(shù)共2478例,其中臨界病變167例(6.7%)。三、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轉歸與危害68%-70%的AMI患者事前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系臨界病變,而IVUS測量的面積狹窄率在48%-61%。在1年時的MACE發(fā)生率約11%

3、,其中3支血管病變者達到12.8%。也有報告,即便使用藥物治療后1年,死亡、非致命性MI和需要再次血運重建者達22%。而采用DES治療后1年的NQ/NSTEMI為1.8%,TLR、TVR分別為0.6%和1.8%,MACE發(fā)生率DES組僅2.9%,BMS組則為20.6%。隨訪1年時的再狹窄率DES組為1.8%而BMS組為37.0%。四、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一)QCA對于偏心性狹窄病變的判斷具有局限性,IVUS則可彌補這一不足。(二)通過冠狀動脈壓力監(jiān)測導絲和相應設備測定的心肌血流儲備分數(shù)FFRmyo或冠狀動脈血流儲備(CFR)狹窄時最大心肌流量(Q)/正常最大心肌流量(QN)可以較好地了

4、解心肌微血管舒張功能狀態(tài),特別是有糖尿病、心肌肥厚、X綜合癥、心肌梗死后等情況時更重要。能夠很好地辨別非嚴重狹窄病變的意義、指導介入治療的選擇、評價治療對生理功能改善的意義。(三)研究結果表明,當CFR>2.0時,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通常是正常的,延遲作PCI是安全的;當<1.7時,201鉈心肌灌注顯像通常有充盈缺損。根據(jù)我院臨床研究的結果,以FFRmyo<0.75為界限值,根據(jù)ROC分析,以直徑狹窄率50%為截斷點,靈敏度=64%,特異性=84%,陽性預測值=64%,陰性預測值=84%,正確率為78%。根據(jù)QCA結果,以最小管腔直徑1.5mm為截斷點,靈敏度=69%,特異性=9

5、0%,陽性預測值=79%,陰性預測值=84%,正確率=83%。以直徑狹窄率50%和最小管腔直徑1.5mm聯(lián)合計算,靈敏度=89%。根據(jù)IVUS測量的結果,以面積狹窄率65%為截斷點,靈敏度=100%,陽性預測值=61%,特異性=72%,陰性預測值=100%,正確率=80%。如果以最小管腔面積4mm2為截斷點,靈敏度=93%,陽性預測值=62%,特異性=77%,陰性預測值=96%,正確率=80%。研究結果提示,冠狀動脈臨界狹窄患者的心肌血流儲備功能下降,部分病變(30%)低于界限值(FFRmyo<0.75),F(xiàn)FRmyo在判斷臨界狹窄病變有無功能意義方面有重要價值。QCA及IVUS測量指標

6、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臨界狹窄病變的功能意義。此外,偏心型斑塊者血管的膨脹性與斑塊本身的膨脹性顯著大于向心型斑塊組,增加了斑塊的脆性,可能導致斑塊薄弱處破裂。偏心型病變斑塊部分擴張程度較正常部分弱,造成管周各部分擴張程度不同,使得斑塊肩部受力不均,可能是斑塊肩部破裂的機制之一。五、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治療(一)藥物涂層支架(DES)與冠狀動脈臨界病變Moses等在2478例QCA中的167例(6.7%)臨界病變(直徑狹窄率<50%)中完成的多中心研究結果表明:院內MACE發(fā)生率:DES組和BMS組分別為1.1%和2.7%(P=0.45);1年為5.6%和25.4%(P<0.0003);

7、9個月的再狹窄(RS)率:DES組1.8%,BMS組為34.0%(P<0.0001)。Abizaid等報告的結果:當臨界病變的冠狀動脈面積>4mm2時,事件率4%,TLR2.8%。另一組357例臨界病變經過1年隨訪,由IVUS檢查后確定行PCI者300例,發(fā)現(xiàn)事件(死亡、MI、TLR)率隨病變嚴重程度的減輕而降低,TLR也隨狹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DEFERII研究也證實DES能顯著提高無事件生存率。因此,有作者提出,對于臨界病變患者的處理應當非常慎重,應當從以往的單純“血動力學模式”轉變?yōu)楝F(xiàn)今的“生物學治療模式”。用IVUS評價的具有生理意義的臨界病變者用DEA治療后的TLR低于一

8、般介入治療組的事件。因而,如不考慮費用問題,應當考慮DES治療臨界病變。但對于癥狀不明顯、又無明確心肌缺血表現(xiàn)和證據(jù)者,F(xiàn)FRmyo或CFR并不提示心肌供血有嚴重障礙時,PCI應當是不必要的。然而,充分和正規(guī)的藥物治療仍然非常重要。(二)強化抗血小板治療與冠狀動脈臨界病變在使用PGIIb/IIIa受體拮抗劑的基礎上,合用氯吡格雷較不用組能進一步顯著降低事件率。所以,對于高危的ACS患者、或需要進行PCI者采用多重的強化抗血小板治療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三)RAS激活-炎癥-臨界病變與ACEI/ARBAngII在炎癥反應中起關鍵作用,也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物質和環(huán)節(jié),通過激活氧化應激,導致血

9、管內皮功能紊亂,促進臨界病變的不穩(wěn)定、引發(fā)臨床事件。抑制心臟RAS的益處:除對高血壓左室重構有逆轉作用外,能夠通過下列機制改善心肌缺血:促進冠狀動脈擴張,增加心外膜和微血管血流;刺激神經激素分泌,增加前列環(huán)素合成;并具有心梗后心臟保護效果:降低心肌梗死面積、減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促進心肌代謝、減輕心室重構。(四)他汀類藥物在治療臨界病變中的作用單獨使用下列藥物,危險性可降低25-30%,5年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阿司匹林15.0、受體阻滯劑11.3、ACEI8.4、調脂(他汀類)藥5.9。同時使用上述4種藥物,可使總的死亡危險性降低70%。因為臨界病變通常是偏心性的軟斑塊、不穩(wěn)定斑塊,他汀類

10、藥物除調脂作用外,其非降脂作用在穩(wěn)定斑塊中非常重要。反方:臨界病變PCI一定有錯嗎?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安貞醫(yī)院呂樹錚趙福海冠脈臨界病變(borderlinelesion)的界定:冠脈造影下狹窄程度在(50%75%)的病變即臨界病變。研究顯示約65%-70%的ACS由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所導致,而不穩(wěn)定斑塊即我們常說的易損斑塊(vulnerableplaque),其冠脈造影特征大部分表現(xiàn)為臨界病變。對這種病變進行介入干預,似乎大部分醫(yī)生會投贊成票,但結果如何還不清楚;此外還有相當比例的臨界病變是穩(wěn)定的纖維斑塊。這種病變是否值得做PCI,PCI是否可改變此類患者的臨床癥狀和近、遠期預后,目前尚無定論。是否

11、對它們進行介入干預是介入醫(yī)師經常面臨的問題。因此對臨界病變的研究成為學術界探討的熱點之一。現(xiàn)有臨界病變研究較少而且結果不盡一致,LegutkoJ等(PrzeglLek.)對一組94例ACS患者臨界病變研究后認為:在平均521天的隨訪中,藥物組(50例)有3例患者行TLR,PCI組(46例)3例發(fā)生支架內再狹窄(7%vs.8%,p=NS),MACE事件率(死亡、STEMI或NSTEMI)為(6%vs.5%,p=NS)。Jeffrey等(JAmCollCardiol2006;47:216471)對4個臨床研究結果進行薈萃分析表明:對QCA50%的狹窄病變隨機植入DES或BMS,共入選2478個病變

12、,其中167個為臨界病變,結果與BMS相比,30天MACE事件(死亡、MI、TVR)為(1.1%vs.4.0%,p=0.22),1年死亡率為(0%vs2.7%,p=0.11),MI為(3.4%vs.5.4%;p=0.49),TVR率DES組明顯低于BMS組(3.4%vs20.3%,p=0.0004),總的MACE事件(5.5%vs25.4%,p=0.0003)。Abizaid等的另一項研究以IVUS成像下最小管腔內徑>2mm或最小CSA>4mm2作為冠脈造影臨界病變患者不必接受介入治療的標準,結果未接受介入干預的300例患者在1年多的隨訪中,僅24例(8%)發(fā)生了心臟事件。對所有臨

13、床、造影和IVUS指標進行多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僅IVUS最小CSA4mm2是遠期事件的獨立預測因素。亞組分析顯示,最小CSA>4mm2者在隨訪期間的事件率最低,僅4.4%。因此,最小CSA4mm2這一IVUS分界值已成為國際介入界指導冠脈臨界病變介入治療與否的公認標準。2005;62:1-7我們認為:對于臨界病變的處理策略應結合臨床和客觀檢查證據(jù)綜合判定。臨床上如果患者有心肌缺血的主觀癥狀,這時應進行客觀的無創(chuàng)和有創(chuàng)檢查。 (1)如果狹窄為穩(wěn)定性斑塊所致,運動試驗陰性或運動核素心肌灌注掃描無心肌缺血證據(jù),此病變不宜做PCI。因PCI治療后2030的再狹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病變本身進展所致的心臟事件

14、發(fā)生率。(2)若為不穩(wěn)定斑塊或斑塊已發(fā)生破裂,該病變又為缺血的靶血管,即罪犯血管,則PCI可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對其近、遠期預后可能也有較好的作用。(3)對于那些造影顯示為不穩(wěn)定斑塊,運動試驗無缺血證據(jù)的臨界性病變是否行介入治療目前無一致性意見,此種情況下最好要結合IVUS和/或OCT檢查結果綜合判斷,若斑塊形態(tài)學呈明顯偏心性,OCT和IVUS及其虛擬組織學成像顯示:活動性炎癥(單核細胞/巨噬細胞侵潤),薄的纖維帽伴大脂質核心(纖維帽厚度100um,脂質池占斑塊總容積/面積的40%以上),內皮剝脫,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塊裂隙/裂縫形成;此外如果斑塊有表淺鈣化結節(jié),血管鏡呈黃色改變-黃色斑塊,

15、斑塊內出血,嚴重狹窄及內皮功能失調等。那么在強化降脂治療的基礎上,PCI在減少此類患者心臟事件方面可能優(yōu)于單純的藥物治療。若3個主支冠脈血管臨界病變CSA4mm2,左主干最小管腔內徑3mm或最小CSA6mm2,均應行PCI;FFR0.75是臨界病變應行介入治療的標準。對于無心肌缺血證據(jù)的、穩(wěn)定的臨界病變,控制危險因素及優(yōu)化的藥物治療穩(wěn)定斑塊即可,不必行介入治療。不必要的PCI不僅造成醫(yī)療資源的濫用,而且還有增加再狹窄,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我們正在進行的國家“十一五”子課題“不同冠狀動脈病變療效和衛(wèi)生經濟學研究”以及北京市科委課題“冠狀動脈易損斑早期診斷及中西醫(yī)結合早期干預研究”,分別針對

16、冠狀動脈臨界病變和易損斑塊進行研究,相信研究結果的問世將有助于以上問題的回答。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及處理策略來源:國際循環(huán)論壇  作者:何國祥  時間:2008-9-28 10:14:57 編者按:對于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處理、以及臨界病變是否需要進行PCI,有時決策非常困難,也是一種挑戰(zhàn)。本文何國祥教授從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定義、危害、臨床意義及處理策略等幾方面做了詳細而又系統(tǒng)的闡述。一、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定義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小于50%;冠狀動脈造影時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小于50%;血管內超聲(IVUS)測得的面積狹窄率為40-60%。

17、    對于臨界病變的處理、以及臨界病變是否需要進行PCI,有時決策非常困難,也是一種挑戰(zhàn)。二、 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患者所占的比例一般為定量冠狀動脈造影(QCA)確定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的4-13%。不同的報告不盡一致,SIRIUS、TAXUS-IV、FUTURE-I和II等研究分別為9.5%、 3.9%和13.2%,3項研究的病例數(shù)共2 478例,其中臨界病變167例(6.7%)。三、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轉歸與危害68%-70%的AMI患者事前冠狀動脈狹窄的程度系臨界病變,而血管內超聲(IVUS)測量的面積狹窄率在48%-61%。在1年的MACE發(fā)生率約11%,其中3

18、支血管病變者達到12.8%,也有報告,即便使用藥物治療后1年,死亡、非致命性MI和需要再次血運重建者達22%。而采用DES治療后1年的NQ/NSTEMI為1.8%,TLR、TVR分別為0.6%和1.8%,MACE發(fā)生率DES組僅2.9%,BMS組則為20.6%。隨訪1年時的再狹窄率DES組為1.8%而BMS組為37.0%。四、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臨床意義    (一)QCA對于偏心性狹窄病變的判斷具有局限性,IVUS則可彌補這一不足。    (二)通過冠狀動脈壓力監(jiān)測導絲和相應設備測定的心肌血流儲備分數(shù)FFRmyo或冠狀動脈血流儲備(C

19、FR)狹窄時最大心肌流量(Q)/正常最大心肌流量(QN)可以較好地了解心肌微血管舒張功能狀態(tài),特別是有糖尿病、心肌肥厚、X綜合癥、心肌梗死后等情況時更重要。能夠很好地辨別非嚴重狹窄病變的意義、指導介入治療的選擇、評價治療對生理功能改善的意義。   (三)研究結果表明,當CFR >2.0時,冠狀動脈造影結果是正常的,延遲作PCI是安全的;當<1.7時,201鉈心肌灌注顯像通常有充盈缺損。根據(jù)我院臨床研究的結果,以FFRmyo<0.75為界限值,根據(jù)ROC分析,直徑狹窄率50%為截斷點,靈敏度=64%,特異性=84%,陽性預測值=64%,陰性預測值=84%,正

20、確=78%。     根據(jù)QCA結果,最小腔直徑1.5mm為截斷點,靈敏度=69%,特異性=90%,陽性預測值=79%,陰性預測值=84%,正確率=83%。    以直徑狹窄率50%和最小腔直徑1.5mm聯(lián)合計算,靈敏度=89%。    根據(jù)IVUS結果,面積狹窄率65%為截斷點,靈敏度=100%,陽性預測值=61%,特異性=72%,陰性預測值=100%,正確率=80%。     最小管腔面積4mm2為截斷點,靈敏度=93%,陽性預測值=62%,特異性=77%,陰性預測值=9

21、6%,正確率=80%。     研究結果提示,臨界狹窄患者心肌血流儲備功能下降,部分病變(30%)低于界限值(FFRmyo<0.75),F(xiàn)FRmyo在判斷中度狹窄病變有無功能意義方面有重要價值。QCA及IVUS測量指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預測臨界狹窄病變的功能意義。    此外,偏心型斑塊組血管的膨脹性與斑塊的膨脹性顯著大于向心型斑塊組,增加了斑塊的脆性,可能導致斑塊薄弱處破裂。偏心型病變斑塊部分擴張程度較正常部分弱,造成管周各部分擴張程度不同,使得斑塊肩部受力不均,可能是斑塊肩部破裂的機制之一。五、冠狀動脈臨界病變的治療藥物涂層支

22、架(DES)與冠狀動脈臨界病變:Moses等在2 478例QCA中的167例(6.7%) 臨界病變(直徑狹窄率 <50%)中完成的多中心研究結果表明:院內MACE發(fā)生率:DES組和BMS組分別為1.1%和2.7% (P=0.45);1年為5.6% 和25.4%(P<0.0003);9個月的再狹窄(RS)率:DES組 1.8%,BMS組為 34.0 %(P<0.0001);Abizaid等報告的結果:當臨界病變的冠狀動脈面積> 4 m m2時,事件率4%,TLR 2.8%。另一組357例臨界病變經過1年隨訪,由IVUS確定行PCI者300例,發(fā)現(xiàn)事件(死亡、MI、TLR)率隨病變嚴重程度的減輕而降低,TLR也隨狹窄程度的加重而增高。DEFER II 研究也證實DES能顯著提高無事件生存率。因此,有作者提出,對于臨界病變患者的處理應當非常慎重,應當從以往的單純“血動力學模式”轉變?yōu)楝F(xiàn)今的“生物學治療模式”。用IVUS評價的具有生理意義的臨界病變用DEA后的TLR低于一般介入治療的事件。然而,如不考慮費用問題,應當考慮DES治療臨界病變。但對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