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精選中醫(yī)內科汗證_第1頁
推薦精選中醫(yī)內科汗證_第2頁
推薦精選中醫(yī)內科汗證_第3頁
推薦精選中醫(yī)內科汗證_第4頁
推薦精選中醫(yī)內科汗證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自汗自汗盜汗盜汗1 一、概述一、概述n1.定義定義 n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3.范圍范圍2 1.定義:定義:n自汗、盜汗自汗、盜汗是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是指由于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證。n其中: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白其中:不因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而白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晝時時汗出,動輒益甚者,稱為自汗自汗;n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寐中汗出,醒來自止者,稱為盜汗,亦稱為盜汗,亦稱為寢汗。稱為寢汗。 3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1)早在)早在內經內經即對汗的生理及病理即對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確指出汗液為人體有了一定的認識,明確

2、指出汗液為人體津液的一種,并與血液有密切關系,所津液的一種,并與血液有密切關系,所謂謂血汗同源。血汗同源。n靈樞靈樞營衛(wèi)生會篇營衛(wèi)生會篇:“奪血者無汗,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奪汗者無血”。n并明確指出出汗是由于并明確指出出汗是由于陽氣蒸發(fā)陰液所陽氣蒸發(fā)陰液所致,致,素問素問宣明五氣篇宣明五氣篇說說:“陽加于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謂之汗”。4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內經內經還認識到有還認識到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分。生理性的出汗與氣溫高低及衣著厚生理性的出汗與氣溫高低及衣著厚薄有密切關系。薄有密切關系。n生理性生理性-靈樞靈樞五癮津液別五癮津液別說說:“天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

3、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n病理性病理性-素問素問舉痛論舉痛論曰:曰:“炅則炅則腠理開,榮衛(wèi)通,汗大泄腠理開,榮衛(wèi)通,汗大泄勞則喘息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汗出,內外皆越?!?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2)漢)漢張仲景張仲景金匱要略金匱要略水氣病水氣病脈證并治脈證并治首先記載了盜汗的名稱,首先記載了盜汗的名稱,并認為由虛勞引起者較多,并認為由虛勞引起者較多,“食已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氣也”。 6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3)宋)宋陳無擇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自汗論治汗論治對自汗、盜汗作了鑒別對自汗、盜汗作了鑒別:“無論無論昏醒

4、,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著汗出,即名盜汗,或云寢汗。汗出,即名盜汗,或云寢汗。 7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4)元代)元代朱丹溪在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丹溪心法自自汗汗說說:“自汗屬氣虛、血虛、陽自汗屬氣虛、血虛、陽虛、痰虛、痰盜汗屬血虛、陰虛。盜汗屬血虛、陰虛?!敝斓は獙ψ院埂⒈I汗病理屬性的概朱丹溪對自汗、盜汗病理屬性的概括,給后世以巨大的影響。括,給后世以巨大的影響。8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5)明代)明代張景岳在張景岳在丹溪心法丹溪心法基礎上,對汗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基礎上,對汗證進行了系統(tǒng)的整理,指出一般情況下指出一般情況下“自汗者屬陽虛自汗者屬陽虛”

5、、“盜汗者屬陰虛盜汗者屬陰虛” 9 2.歷史沿革歷史沿革n(6)王清任在)王清任在醫(yī)林改錯醫(y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湯所治之癥目所治之癥目中補充了針對血瘀所致自中補充了針對血瘀所致自汗、盜汗的治療方藥。說:汗、盜汗的治療方藥。說:“有用補氣、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血府逐瘀湯。” 10 3.范圍:范圍: n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甲亢、甲亢、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植物神經功能紊亂、風濕熱、風濕熱、結核病結核病等所致的盜汗、自汗,等所致的盜汗、自汗,亦可參考本篇辨證論

6、治。亦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11 二、病因病機二、病因病機(一)病因(一)病因n1.病后體虛病后體虛n2.情志不調情志不調n3.嗜食辛辣嗜食辛辣12 1.病后體虛病后體虛素體薄弱,病后體虛素體薄弱,病后體虛久患咳喘,耗傷肺氣久患咳喘,耗傷肺氣肺氣不足肺氣不足腠理開泄腠理開泄肌表疏松肌表疏松自汗自汗 13 2.情志不調情志不調憂思煩勞過度憂思煩勞過度損傷心脾陽氣,心虛不能斂營,汗液外泄損傷心脾陽氣,心虛不能斂營,汗液外泄耗傷陰精,虛火內生,迫津外泄耗傷陰精,虛火內生,迫津外泄忿郁惱怒,肝郁氣滯,日久化火忿郁惱怒,肝郁氣滯,日久化火-火熱逼津外泄火熱逼津外泄14 3.嗜食辛辣嗜食辛辣嗜食辛辣厚味嗜食

7、辛辣厚味素體濕熱偏盛素體濕熱偏盛濕熱內蘊濕熱內蘊濕熱內盛濕熱內盛邪熱郁蒸,津液外泄邪熱郁蒸,津液外泄自汗自汗盜汗盜汗 15 (二)病機(二)病機n基本病機:總屬陰陽失調,腠理不固,基本病機:總屬陰陽失調,腠理不固,營衛(wèi)失和,汗液外泄失常。營衛(wèi)失和,汗液外泄失常。n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但虛多實少,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但虛多實少,一般自汗多為氣虛,盜汗多為陰虛。一般自汗多為氣虛,盜汗多為陰虛。n屬實證者,多由肝火或濕熱郁蒸所致。屬實證者,多由肝火或濕熱郁蒸所致。 16 三、診斷與病證鑒別三、診斷與病證鑒別(一)診斷依據(一)診斷依據n1.不因外界環(huán)境影響,在頭面、頸胸,或四肢、不因外界環(huán)境影響

8、,在頭面、頸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全身出汗者,晝日汗出溱溱,動則益甚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為盜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為盜汗。n2.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盜汗。作為其它除外其它疾病引起的自汗、盜汗。作為其它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自汗、盜汗,因疾病不同,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的自汗、盜汗,因疾病不同,各具有該疾病的癥狀及體征,且出汗大多不居各具有該疾病的癥狀及體征,且出汗大多不居于突出地位。于突出地位。n3.汗出病因:有病后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汗出病因:有病后體虛、表虛受風、思慮煩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汗、勞過度、情志不舒、嗜食辛辣等易于引起自

9、汗、盜汗的病因存在。盜汗的病因存在。17 病名病名出汗特點出汗特點伴見癥狀伴見癥狀自汗自汗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白晝時時汗出,動則益甚甚多見氣虛不固的癥狀多見氣虛不固的癥狀盜汗盜汗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寐中汗出,醒后即止多見陰虛內熱的癥狀多見陰虛內熱的癥狀脫汗脫汗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又稱絕汗,為病勢危急又稱絕汗,為病勢危急之象之象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聲低息微,精神疲憊,四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肢厥冷,脈微欲絕,或散大無力大無力戰(zhàn)汗戰(zhàn)汗急性熱病過程中,突然急性熱病過程中,突然惡寒戰(zhàn)栗,全身汗出,惡寒戰(zhàn)栗,全身汗出,為正邪交爭之象。為正邪交爭之象。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發(fā)熱、口渴、

10、煩躁不安。若汗出后,熱退脈靜,氣若汗出后,熱退脈靜,氣息調暢,為正復病愈之象息調暢,為正復病愈之象黃汗黃汗汗出色黃如柏汁,染衣汗出色黃如柏汁,染衣著色,濕熱郁蒸之表現(xiàn)著色,濕熱郁蒸之表現(xiàn)多見口中粘苦,渴不欲飲,多見口中粘苦,渴不欲飲,小便不利,苔黃膩,脈弦小便不利,苔黃膩,脈弦滑等癥?;劝Y。18 四、辨證論治四、辨證論治n(一)辨證要點(一)辨證要點n(二)治療原則(二)治療原則n(三)分證論治(三)分證論治19 (一)辨證要點(一)辨證要點n1.辨自汗、盜汗:辨自汗、盜汗: n2.辨陰陽虛實: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辨陰陽虛實:自汗多屬氣虛不固,盜汗多屬陰虛內熱。但因肝火、濕熱等邪汗多屬陰虛內

11、熱。但因肝火、濕熱等邪熱郁蒸所致者,則屬實證。熱郁蒸所致者,則屬實證。20 (二)治療原則(二)治療原則n虛證:治以益氣、補血、養(yǎng)陰,調和營衛(wèi);虛證:治以益氣、補血、養(yǎng)陰,調和營衛(wèi);n實證:清肝泄熱、化濕和營;實證:清肝泄熱、化濕和營;n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虛實夾雜者,則根據虛實的主次而適當兼顧。n此外,由于汗證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此外,由于汗證均以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為共同病變,同病變,故可酌加固澀斂汗之品故可酌加固澀斂汗之品,如麻黃根、,如麻黃根、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干、牡蠣等,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癟桃干、牡蠣等,以增強止汗的作用。以增強止汗的作用。21

12、 (三)分證論治(三)分證論治1.肺衛(wèi)不固證肺衛(wèi)不固證n主癥:汗出惡風,易于感冒,稍勞汗出尤甚;主癥:汗出惡風,易于感冒,稍勞汗出尤甚;n兼肺氣虛癥狀:體倦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蒼兼肺氣虛癥狀:體倦乏力,氣短懶言,面色蒼白少華;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白少華;或半身、某一局部出汗,周身酸楚。n舌脈:苔薄白,脈細弱。舌脈:苔薄白,脈細弱。n證機概要:證機概要: 肺氣不足,表虛失固,汗液外泄。肺氣不足,表虛失固,汗液外泄。n治法:益氣固表。治法:益氣固表。22 代表方:玉屏風散加減代表方:玉屏風散加減 加減加減n(1)氣虛甚體倦乏力,氣短懶言者,加黨參、)氣虛甚體倦乏力,氣短懶言者,加黨參、

13、甘草以益氣;甘草以益氣;n(2)氣虛加重出現(xiàn)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氣虛加重出現(xiàn)形寒肢冷者,加附子、桂枝溫陽;枝溫陽;n(3)兼脾氣虛,癥見食少便溏,為子病及母,)兼脾氣虛,癥見食少便溏,為子病及母,加炒山藥、茯苓、扁豆健脾止瀉。加炒山藥、茯苓、扁豆健脾止瀉。n(4)氣虛及血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者,加當)氣虛及血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者,加當歸、白芍、何首烏養(yǎng)血。歸、白芍、何首烏養(yǎng)血。 23 附:脾氣虛弱n主癥:易汗出,四肢尤多,或主癥:易汗出,四肢尤多,或當心一片當心一片汗多汗多,勞累或食后更甚。,勞累或食后更甚。n兼癥:食少神疲、氣短,面色萎黃。兼癥:食少神疲、氣短,面色萎黃。n舌脈:舌淡有齒齦

14、,苔薄白,細弱。舌脈:舌淡有齒齦,苔薄白,細弱。n治法:補中益氣。治法:補中益氣。n方藥:補中益氣湯。方藥:補中益氣湯。24 n類證治裁類證治裁“當心汗,為思慮傷脾。當心汗,為思慮傷脾?!眓醫(yī)宗必讀醫(yī)宗必讀“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脾虛者,壯其中氣,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益氣湯、四君子湯?!眓醫(yī)學入門醫(yī)學入門“但升柴俱易蜜水炒過,以但升柴俱易蜜水炒過,以殺升發(fā)之性,又欲其引參、芪至肌表,殺升發(fā)之性,又欲其引參、芪至肌表,故不可缺也。故不可缺也。”n加減:汗多加止汗藥;便溏加健脾止瀉加減:汗多加止汗藥;便溏加健脾止瀉藥。藥。25 (三)分證論治(三)分證論治2.心血不足證心血不足證n主癥:自汗或盜

15、汗,心悸少寐。主癥:自汗或盜汗,心悸少寐。n兼心血虛癥狀:神疲氣短,面色不華,健忘兼心血虛癥狀:神疲氣短,面色不華,健忘n舌脈:舌質淡,脈細。舌脈:舌質淡,脈細。n證機概要:心血耗傷,心液不藏。證機概要:心血耗傷,心液不藏。n治法:養(yǎng)血補心。治法:養(yǎng)血補心。n代表方:歸脾湯加減。代表方:歸脾湯加減。 26 加減:加減:n(1)汗出多者,加五味子、牡蠣、浮?。┖钩龆嗾撸游逦蹲?、牡蠣、浮小麥收澀斂汗。麥收澀斂汗。n(2)血虛甚者,癥見面色不華,心悸少)血虛甚者,癥見面色不華,心悸少寐,加制首烏、枸杞子、熟地以補益精寐,加制首烏、枸杞子、熟地以補益精血。血。27 (三)分證論治(三)分證論治3.陰

16、虛火旺證陰虛火旺證n主癥:夜寐盜汗,或有自汗。主癥:夜寐盜汗,或有自汗。n兼陰虛火旺癥狀: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兼陰虛火旺癥狀:五心煩熱,或兼午后潮熱,兩顴色紅,口渴;兩顴色紅,口渴;n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舌脈: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n證機概要:虛火內熾,逼津外泄。證機概要:虛火內熾,逼津外泄。n治法:滋陰降火。治法:滋陰降火。n代表方:當歸六黃湯加減。代表方:當歸六黃湯加減。 28 常用藥常用藥n當歸、生地黃、熟地黃當歸、生地黃、熟地黃滋陰養(yǎng)血,壯滋陰養(yǎng)血,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水之主,以制陽光n黃連、黃芩、黃柏黃連、黃芩、黃柏苦寒清熱,瀉火堅苦寒清熱,瀉火堅陰陰n黃芪黃芪益氣固表。益氣固表。

17、 29 加減:加減:n(1)汗出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汗出多者,加牡蠣、浮小麥、糯稻根、五味子、山萸肉固澀斂陰止汗;根、五味子、山萸肉固澀斂陰止汗;n(2)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潮熱甚者,加秦艽、銀柴胡、白薇清退虛熱;清退虛熱; n(3)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潮熱、)以陰虛為主,而火熱不甚,潮熱、脈數(shù)等不顯著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補脈數(shù)等不顯著者,可改用麥味地黃丸補益肺腎,滋陰清熱。益肺腎,滋陰清熱。30 (三)分證論治(三)分證論治4.邪熱郁蒸證邪熱郁蒸證n主癥: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黃染;主癥:蒸蒸汗出,汗黏,或汗液易使衣服黃染;n兼濕熱內蘊癥狀: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兼濕熱內蘊癥狀:面赤烘熱,煩躁,口苦,小便色黃;色黃;n舌脈:舌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舌脈:舌苔薄黃,脈象弦數(shù)。n證機概要:濕熱內蘊,逼津外泄。證機概要:濕熱內蘊,逼津外泄。n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治法:清肝泄熱,化濕和營。n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代表方:龍膽瀉肝湯加減。 31 加減:加減:n(1)肝膽火勝,里無濕熱者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