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劑辛溫解表劑_第1頁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_第2頁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_第3頁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_第4頁
解表劑辛溫解表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解表劑 辛溫解表劑麻黃湯 1發(fā)汗解表 宣肺平喘外感風寒表實證 惡寒發(fā)熱 頭身疼痛 無汗而喘 舌苔薄白 脈浮緊麻黃湯中用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 發(fā)熱惡寒頭項痛 喘而無汗服之宜大青龍湯 2發(fā)汗解表 兼清里熱1. 外感風寒 內(nèi)有郁熱證 惡寒發(fā)熱 頭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 脈浮緊2. 溢飲 身體疼重 或四肢浮腫 惡寒身熱 無汗 煩躁 脈浮緊大青龍湯桂麻黃 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 發(fā)表清里此方良桂枝湯 1解肌發(fā)表,調(diào)和營衛(wèi)外感風寒表虛證 頭痛發(fā)熱 汗出惡風 鼻鳴干嘔 苔白不渴 脈浮緩或浮弱桂枝湯治太陽風 桂芍甘草姜棗同 解肌發(fā)表調(diào)營衛(wèi) 汗出惡風此方功九味羌活湯 1發(fā)汗祛濕 兼清里熱外感風寒濕邪 內(nèi)有蘊熱

2、證 惡寒發(fā)熱 無汗 頭痛項強 肢體酸楚疼痛 口苦微渴 舌苔白或微黃 脈浮九味羌活用防風 細辛蒼芷與川穹 黃岑生地同甘草 發(fā)汗祛濕效力宏小青龍湯 2解表散寒 溫肺化飲外寒內(nèi)飲證 惡寒發(fā)熱 頭身疼痛 無汗 喘咳 痰涎清稀而量多 或干嘔 或痰飲咳喘 不得平臥 或身體疼重 頭面四肢浮腫 舌苔白滑 脈浮 小青龍湯治水氣 咳喘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 細辛半夏兼五味止嗽散 2宣利肺氣 疏風止咳風邪犯肺之咳嗽 咳嗽咽癢 咳痰不爽 或微惡風發(fā)熱 舌苔薄白 脈浮緩止嗽散桔草白前 紫菀荊陳百部研鎮(zhèn)咳化痰兼解表 姜湯調(diào)服不必煎辛涼解表劑銀翹散 1辛涼透表 清熱解毒 溫病初起 發(fā)熱 微惡風寒 無汗或有汗不暢 頭痛口渴

3、 咳嗽咽痛 舌尖紅 苔薄白或薄黃 脈浮數(shù)銀翹散主上焦疴 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 風溫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貝渴花粉 熱甚梔岑次第施桑菊飲 1疏風清熱 宣肺止咳風溫初起 邪客肺絡證 但咳 身熱不甚 口微渴 脈浮數(shù) 桑菊飲中桔梗翹 杏仁甘草薄荷繞 蘆根為飲輕清劑 熱盛陽明入母膏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辛涼疏表 清肺平喘外感風邪 邪熱壅肺證 身熱不解 咳逆氣急 甚則鼻煽 口渴 有汗或無汗 舌苔薄白或黃 脈浮而數(shù)麻杏甘石傷寒方 汗出而喘法度良辛涼宣泄能清肺 定喘除熱效力彰扶正解表劑 敗毒散 1散寒祛濕 益氣解表氣虛外感風寒濕證 憎寒壯熱 頭項強痛 肢體酸痛 無汗 鼻塞聲重 咳嗽有痰 胸膈痞滿 舌苔白膩

4、 脈浮而重按無力人參敗毒茯苓草 枳桔柴前羌獨穹薄荷少許姜三片 時行感冒有奇功參蘇飲 2益氣解表 理氣化痰虛人外感風寒 內(nèi)有痰濕證 惡寒發(fā)熱 無汗 頭痛 鼻塞 咳嗽痰白 胸脘滿悶 倦態(tài)無力 氣短懶言 舌苔白 脈弱參蘇飲內(nèi)用陳皮 枳殼前胡半夏齊干葛木香甘桔茯 氣虛外感最相宜瀉下劑 寒下劑1. 陽明俯實證 大便不痛 頻轉(zhuǎn)矢氣 脘腹痞滿 按之硬 甚或潮熱澹語 手足戢然汗出 舌苔黃燥起刺過焦黑燥裂 脈實2. 熱結旁流證 下利清水 色純清 其氣臭穢 臍腹疼痛 按之堅硬有塊 口舌干燥 脈滑實3. 里實熱證而見熱厥 痙病及發(fā)狂等大承氣湯 1峻下熱結大承氣湯力峻猛 專治陽明俯實證 痞滿燥實腑不痛 硝黃枳樸四藥攻

5、溫下劑溫脾湯 1攻下寒積 溫補脾陽陽虛寒積腹痛 臍腹絞痛 繞臍不止 大便不通 手足欠溫 苔白不渴 脈沉弦而遲 溫脾參附與干姜 甘草當歸硝大黃寒熱并用治寒積 臍腹絞結痛非常潤下劑麻子仁丸 1潤腸泄熱 行氣通便 脾約證 大便干結 小便頻數(shù) 脘痛脹痛 舌紅苔黃 脈數(shù)麻子仁丸小承氣 杏芍麻仁治便秘 胃熱津虧解便難 潤腸通便脾約濟濟川煎 2溫腎益精 潤腸通便腎虛便秘 大便秘結 小便清長 腰膝酸冷 舌淡苔白 脈沉遲濟川歸膝肉蓯蓉 澤瀉升麻枳殼從 腎虛精虧腸中燥 寓通于補法堪宗逐水劑 十棗湯 1攻逐水飲1. 懸飲 咳唾胸肋引痛 心下痞硬 干嘔短氣 頭痛目眩 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舌苔滑 脈沉弦 2. 水腫 一身

6、悉腫 尤以身半下為重 腹脹喘滿 二便不利 十棗逐水力量大 大戟甘遂與芫花懸飲水留胸肋痛 水腫脹滿實證佳攻補兼施劑 黃龍湯 2攻下熱結 益氣養(yǎng)血陽明俯實 氣血不足證 自利清水 色純清 或大便秘結 脘腹脹滿 腹痛拒按 身熱口渴 身倦少氣 澹語甚或循衣撮空 神昏肢厥 舌苔焦黃或焦黑 脈虛黃龍枳樸并硝黃 參歸甘桔棗生姜陽明俯實氣血弱 攻補兼施效力強增液承氣湯 2滋陰增液 瀉熱通便陽明溫病 熱結陰虧證 燥屎不行 或下之不通 口干唇燥 舌紅苔黃 脈細數(shù)増液承氣玄地冬 加入硝黃效力增熱結陰虧大便秘 增水行舟腸腑通和解劑 和解少陽劑小柴胡湯 1和解少陽1. 傷寒少陽證 往來寒熱 胸肋苦滿 默默不欲飲食 心煩喜

7、嘔 口苦 咽干 目眩 舌苔薄白 脈弦2. 婦人中風 熱入血室 經(jīng)水適斷 寒熱發(fā)作有時3. 瘧疾 黃疸等病而見少陽證 小柴胡湯和解功 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岑加姜棗 少陽百病此為宗蒿岑清膽湯 1清膽利濕 和胃化痰少陽濕熱證 寒熱如瘧 寒輕熱重 口苦膈悶 吐酸苦水 或嘔黃涎而黏 甚則干嘔呃逆 胸肋脹痛 小便黃少 舌紅苔白膩 間現(xiàn)雜色 脈數(shù)而右滑左弦俞氏蒿岑清膽湯 陳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殼兼碧玉 濕熱輕宣此法良調(diào)和肝脾劑 四逆散 1透邪解郁 疏肝理脾1. 陽郁厥逆證 手足不溫 或腹痛或泄利下重 脈弦 2. 肝脾不和證 脅肋脹痛 脘腹疼痛 脈弦四逆散里用柴胡 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 疏肝理脾奏效奇逍

8、遙散 1 疏肝解郁 養(yǎng)血健脾肝郁血虛脾弱證 兩脅作痛 頭痛目眩 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 或往來寒熱 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 乳房脹痛 脈弦而虛 逍遙散用當歸芍 柴苓術甘草姜薄疏肝養(yǎng)血兼理脾 調(diào)經(jīng)八味丹梔著痛瀉要方 2補脾柔肝 祛濕止瀉脾虛肝郁之痛瀉 腸鳴腹痛 大便泄瀉 瀉必腹痛 舌苔薄白 脈兩關不調(diào) 左弦而右緩者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術煎丸酌補瀉并用理肝脾 若作食傷醫(yī)便錯調(diào)和寒熱劑半夏瀉心湯 1寒熱平調(diào) 散結平痞寒熱互結之痞證 心下痞 但滿而不痛 或嘔吐 腸鳴下利 舌苔膩而微黃半夏瀉心黃連岑 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 辛開苦降效如神清熱劑 清氣分熱劑 白虎湯 1清熱生津 氣分熱盛證 壯熱面赤 煩渴引飲

9、汗出惡熱 脈洪大有力 白虎湯用石膏偎 知母甘草粳米陪 亦有加入人參者 躁煩熱渴舌生苔竹葉石膏湯 2清熱生津 益氣和胃 傷寒 溫病 暑病余熱未清 氣津兩傷證 身熱多汗 心胸煩悶 氣逆欲嘔 口干喜飲 虛贏少氣 或虛煩不寐 舌紅苔少 脈虛數(shù)竹葉石膏湯人參 麥冬半夏甘草臨 再加粳米同煎服 暑煩熱渴脈虛尋 清營涼血劑 清營湯 1清營解毒 逐熱養(yǎng)陰 熱入營分證 身熱夜甚 神煩少寐 時有澹語 口渴或不渴 斑疹隱隱 舌絳而干 脈細數(shù) 清營湯治熱傳營 脈數(shù)舌絳辨分明犀地銀翹玄連竹 丹麥清熱更護陰犀角地黃湯 1 清熱解毒 涼血散瘀 熱入血分證 身熱澹語 斑色紫黑 或吐血 衄血 便血 尿血 舌深絳起刺 脈數(shù) 或喜忘

10、如狂 或漱水不欲咽 或大便黑易解 犀角地黃芍藥丹 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 或益柴岑總伐肝 清熱解毒劑 黃連解毒湯 1瀉火解毒三焦火毒證 大熱煩躁 口燥咽干 錯語不眠 或熱病吐血 衄血 或身熱發(fā)斑 或身熱下利 或疫毒黃疸 或外科癰瘍疔毒 小便黃赤 舌紅苔黃 脈數(shù)有力黃連解毒湯四味 黃岑黃柏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 吐衄斑黃皆可為涼膈散 2瀉火通便 清上泄下上中二焦火熱證 煩躁口渴 面赤唇焦 胸膈煩熱 口舌生瘡 咽痛吐衄 或睡臥不寧 譫語狂妄 或便秘溲赤 舌紅苔黃 脈滑數(shù) 涼膈硝黃梔子翹 黃岑甘草薄荷饒竹葉蜜煎療膈上 中焦燥實服之消普濟消毒飲 1清熱解毒 疏風散邪 大頭瘟 頭面紅腫焮痛 目不能開

11、 咽喉腫痛 惡寒發(fā)熱 舌燥口渴 舌紅苔黃 脈浮數(shù)有力 普濟消毒岑連鼠 玄參甘桔藍根侶升柴馬勃連翹陳 僵蠶薄荷為未咀嘔加人參及大黃 大頭天行力能御清臟腑熱劑導赤散 1清心利水養(yǎng)陰 心經(jīng)火熱證 心胸煩熱 口渴面赤 意欲飲冷 口舌生瘡 或心熱移于小腸 小便赤澀刺痛 舌紅 脈數(shù) 導赤生地與木通 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 引熱同歸小便中龍膽瀉肝湯 1清瀉肝膽實火 清利肝經(jīng)濕熱 1. 肝膽實火上炎證 頭痛目赤 脅痛 口苦 耳聾 耳腫 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有力 2. 肝經(jīng)濕熱下注證 陰部腫癢 筋萎陰汗 小便淋濁 或婦女帶下黃臭 舌紅苔黃膩 脈弦數(shù) 有力 龍膽瀉肝梔岑柴 坐地車前澤瀉偕 木通甘草當歸合 肝經(jīng)濕

12、熱力能排 瀉白散 1清瀉肺熱 止咳平喘 肺熱咳喘證 氣喘咳嗽 皮膚蒸熱 日晡尤甚 舌紅苔黃 脈細數(shù) 瀉白桑皮地骨皮 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苓皆可人肺熱喘嗽此方施清胃散 1清胃涼血 胃火牙痛 牙痛牽引頭痛 面頰發(fā)熱 其齒喜冷惡熱 口氣熱臭 或牙宣出血 或牙齦紅腫潰爛 或唇舌腮頰腫痛 口干舌燥 舌紅苔黃 脈滑數(shù) 清胃散用升麻連 當歸生地牡丹全 或加石膏平胃熱 口瘡吐衄與牙宣玉女煎 2清胃熱 滋腎陰 胃熱陰虛證 頭痛 牙痛 齒松牙衄 煩熱干渴 舌紅苔黃而干 亦治消渴 消谷善饑等 玉女煎中地膝兼 石膏知母麥冬全 腎虛胃火牙痛效 去膝地生溫熱痊芍藥湯 1清熱燥濕 調(diào)氣和血濕熱痢疾 腹痛 便膿血 赤白相兼

13、里急后重 肛門灼熱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弦數(shù) 芍藥岑連與錦紋 桂甘檳木及歸身別名導氣除甘桂 枳殼加之效若神白頭翁湯 1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熱毒痢疾 下痢膿血 赤多白少 里急后重 肛門灼熱 渴欲飲水 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 白頭翁湯治熱痢 黃連黃柏佐秦皮 清熱解毒并涼血 赤多白少膿血醫(yī)清虛熱劑 青蒿鱉甲湯 1養(yǎng)陰透熱 溫病后期 邪伏陰分證 夜熱早涼 舌紅苔少 脈細數(shù) 青蒿鱉甲地知丹 熱伏陰分此方攀夜熱早涼無汗者 養(yǎng)陰透熱服之安祛暑劑 祛暑解表劑香薷散 2祛暑解表 化濕和中陰暑 惡寒發(fā)熱 頭疼身痛 無汗 腹痛吐瀉 胸脘痞悶 舌苔白膩 脈浮三物香薷豆樸先 散寒化濕功效兼 若益銀翹豆易花 新加香薷祛暑煎祛暑

14、利濕劑 六一散 2清暑利濕暑濕證 身熱煩渴 小便不利 或泄瀉 六一滑石與甘草 解肌行水煎清燥 益元碧玉與雞蘇 砂黛薄荷加之好祛暑益氣劑 清暑益氣湯 1清暑益氣 養(yǎng)陰生津 暑熱氣津兩傷證 身熱汗多 口渴心煩 小便短赤 精神不振 脈虛數(shù) 王氏清暑益氣湯 西瓜翠衣荷梗襄知麥石斛西洋參 黃連竹葉草梗方溫里劑 溫中祛寒劑 理中丸 1溫中祛寒 補氣健脾 1. 脾胃虛寒證 腹痛綿綿喜溫喜按 嘔吐便溏 脘痞食少 畏寒肢冷 口淡不渴 舌質(zhì)淡苔白潤 脈沉細或沉遲無力2. 陽虛失血證 便血 吐血 衄血或崩漏等 見血色暗淡 質(zhì)清稀面色白 氣短神疲脈沉細活虛大無力 3. 中陽不足 陰寒上乘之胸痹 脾氣虛寒 不能攝津之病

15、后多涎唾 中陽虛損 土不榮木之小二慢驚理中丸主理中鄉(xiāng) 甘草人參術干姜嘔利腹痛陰寒盛 或加附子總扶陽小建中湯 1溫中補虛 和里緩急 中焦虛寒 肝脾失調(diào) 陰陽不和證 脘腹拘急疼痛 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 神疲乏力 虛怯少氣 或心中悸動 徐虛煩不寧 面色無華 或見手足煩熱 咽干口燥 舌淡苔白 脈細弦 小建中湯芍藥多 桂姜甘草大棗和 重用飴糖補中臟 虛勞腹痛服之瘥吳茱萸湯 1溫中補虛 降逆止嘔 1. 胃寒欲嘔證 食谷欲嘔 或兼胃脘疼痛 吞酸嘈雜 舌淡 脈沉弦而遲 2. 肝寒上逆證 干嘔吐涎沫 頭痛 巔頂痛甚 舌淡 脈沉弦 3. 腎寒上逆證 嘔吐下利 手足厥冷 煩躁欲死 舌淡 脈沉細 吳茱萸湯人參棗 重用生姜

16、溫胃好 陽明寒嘔少陰利 厥陰頭痛皆能保大建中湯 1溫中補虛 降逆止痛 中陽虛衰 陰寒內(nèi)盛之脘腹疼痛 心胸中大寒痛 嘔不能食 腹中寒 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 上下痛而不可觸近 舌苔白滑 脈細沉緊 甚則肢厥脈伏大建中湯建中陽 暑椒干姜參飴糖 陰盛陽虛腹冷痛 溫補中焦止痛強 回陽救逆劑 四逆湯1 回陽救逆 少陽病 心腎陽衰寒厥證 四肢厥逆 惡寒蜷臥 神衰欲寐 面色蒼白 腹痛下利 嘔吐不渴 舌苔白滑 脈微細 或太陽病誤汗亡陽者四逆湯中附草姜 陽衰寒厥急煎嘗 腹痛吐瀉脈沉細 急投此方可回陽 溫經(jīng)散寒劑 當歸四逆湯 1溫經(jīng)散寒 養(yǎng)血通脈 手足厥寒 或腰 股 腿 足 肩臂疼痛 舌淡苔白 脈沉細活沉而欲絕 當歸四

17、逆芍桂枝 細辛甘棗通草施血虛寒厥四末冷 溫經(jīng)通脈最相宜黃芪桂枝四物湯 2益氣溫經(jīng) 和血通痹血痹 肌膚麻木不仁 微惡風寒 舌淡 脈微澀而緊黃芪桂枝五物湯 芍藥大棗與生姜 益氣溫經(jīng)和營衛(wèi) 血痹風痹功效良表里雙解劑 解表清里劑葛根黃岑黃連湯 1解表清里表證未解 邪熱入里證 身熱 下利臭穢 胸脘煩熱 口干作渴 或喘而汗出 舌紅苔黃 脈數(shù)或促葛根黃岑黃連湯 甘草四般治二陽 解表清里兼和胃 喘汗自利保平康解表攻里劑 大柴胡湯 1和解少陽 內(nèi)瀉 少陽陽明合病 往來寒熱 胸脅苦滿 嘔不止 郁郁微煩 心下痞硬 或心下急痛 大便不解或協(xié)熱下利 舌苔黃 脈弦數(shù)有力 大柴胡湯用大黃 枳實岑夏白芍將 煎加姜棗表兼里 妙

18、法內(nèi)攻并外攘防風通圣散 2疏風解表 瀉熱通便 風熱壅盛 表里俱實證 憎寒壯熱 頭目昏眩 目赤睛痛 口苦而干 咽喉不利 胸膈痞悶 咳嘔喘滿 涕唾稠黏 大便秘結 小便赤澀 舌苔黃膩 脈數(shù)有力 并治瘡瘍腫毒 腸風痔漏 鼻赤 癮疹等 防風通圣大黃硝 荊芥麻黃梔芍翹 甘桔穹歸膏滑石 薄荷岑術力偏饒表里交攻陽熱盛 外瘍瘡毒總能消補益劑 補氣劑四君子湯 1補氣健脾脾胃氣虛證 氣短乏力 語聲低微 面色萎白 食少便溏 舌淡苔白 脈虛緩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祛痰補益氣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 或加香砂氣滯使參苓白術散 1益氣健脾 滲濕止瀉 脾虛夾濕證 氣短乏力 腸鳴泄瀉 面色萎黃 形體消瘦 胸

19、脘痞悶 飲食不化 舌質(zhì)淡苔白膩 脈虛緩 亦可用治肺脾氣虛之痰濕而見咳嗽痰多證參苓白術扁豆陳 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 棗湯調(diào)服益脾神 補中益氣湯 1補中益氣 升陽舉陷1. 脾胃氣虛證 少氣懶言 體倦肢軟 飲食減少 面色白 大便稀薄 脈虛軟 2. 氣虛下陷證 脫肛 子宮脫垂 久瀉 久痢 崩漏 氣短乏力 舌淡 脈虛 3. 氣虛發(fā)熱證 身熱 自汗 渴喜熱飲 氣短乏力 舌淡 脈虛大無力補中益氣芪術陳 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nèi)傷功獨擅 亦治陽虛外感因玉屏風散 1益氣固表止汗 表虛子自汗 汗出惡風 面色白 舌淡苔薄白 脈浮虛 亦治虛人 腠理不固 易于感冒 玉屏風散用防風 黃芪相畏效想成 白術益氣更實衛(wèi) 表

20、虛自汗服之應生脈散 1益氣生津 斂陰止汗 1. 溫熱 暑熱傷氣耗陰證 汗多神疲 體倦乏力 氣短懶言 咽干口渴 舌干紅少苔 脈虛數(shù)2. 久咳肺虛 氣陰兩虛證 干咳少痰短氣自汗 口干舌燥 脈虛細生脈麥味與人參 保肺清心治暑淫氣少汗多兼口渴 病危脈絕急煎酌補血劑 四物湯 1補血和血 營血虛滯證 頭暈目眩 心悸失眠 月經(jīng)不調(diào) 或經(jīng)閉不行 臍腹疼痛 面色、唇爪無華 舌淡 脈細弦或細澀 四物地芍與歸穹 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和入四君子 氣血雙療功獨崇再加黃芪與肉桂 十全大補補方難當歸補血湯 2補氣生血 血虛發(fā)熱證 肌熱面紅 煩渴欲飲 脈洪大而虛 重按無力 亦治婦人經(jīng)期、產(chǎn)后血虛發(fā)熱頭痛 或瘡瘍潰后 久不愈合者

21、當歸補血東垣箋 黃芪一兩歸二錢 血虛發(fā)熱口煩渴 脈大而虛此方煎歸脾湯 1益氣補血 健脾養(yǎng)心 1. 心脾氣血兩虛證 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氣短乏力 食少 面色萎黃 舌淡 苔薄白 脈細弱 2. 脾不統(tǒng)血證 婦女崩漏 月經(jīng)超前 或淋漓不止 便血 皮下紫癜 舌淡 脈細 歸脾湯用術參芪 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 煎加姜棗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去 腸風崩漏總能醫(yī)氣血雙補劑八珍湯 3益氣補血 氣血兩虛證 面色萎白或無華 頭暈目眩 四肢倦怠 氣短懶言 心悸怔忡 飲食減少 舌淡苔薄白 脈細弱或虛大無力 見四物湯 炙甘草湯 1滋陰養(yǎng)血 益氣溫陽 復脈定悸1. 陰血不足 陽氣虛弱證 脈結代 心動悸 虛贏少氣 舌光少苔

22、 過舌干而瘦小 2. 虛勞肺痿 咳嗽 痰涎多 形瘦短氣 虛煩不眠 自汗盜汗 咽干舌燥 大便干結 脈虛數(shù) 炙甘草湯參姜桂 麥冬圣地與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 虛勞肺痿效如神 泰山磐石散 2益氣健脾 養(yǎng)血安胎墮胎 滑胎 胎動不安 或?qū)矣袎櫶ニ藜?面色萎白 倦怠乏力 不思飲食 舌淡苔薄白 脈滑無力 泰山磐石八珍全 去苓加芪岑斷連再益砂仁及糯米 婦人胎動可安全 補陰劑六味地黃丸 1補腎之陰精腎陰精不足證 腰膝酸軟 頭暈目眩 視物昏花 耳鳴耳聾 牙齒動搖 足根作痛 盜汗 遺精 消渴 骨蒸潮熱 舌燥咽痛 以及小兒鹵門不合 舌紅少苔 脈沉細數(shù) 六味地黃益腎肝 茱薯丹澤地苓專陰虛火旺加知柏 養(yǎng)肝明目杞菊煎若加五味

23、成都氣 再入麥冬長壽丸左歸丸 2滋陰補腎 填精益髓真陰不足證 頭暈目眩 腰膝酸軟 遺精滑泄 自汗盜汗 口燥舌干 舌紅少苔 脈細 左歸丸用大熟地 枸杞萸肉薯牛膝 龜鹿二膠菟絲入 補陰填精功效奇大補陰丸 1滋陰降火 陰虛火旺證 骨蒸潮熱 盜汗遺精 咳嗽咯血 心煩易怒 足膝疼熱或痿軟 舌紅少苔 尺脈數(shù)而有力 大補陰丸熟地黃 龜板知柏合成方 脊髓蒸熟煉蜜丸 滋陰降火效力強一貫煎 1滋陰疏肝肝腎陰虛 肝氣郁滯證 胸脘協(xié)痛 吞酸吐苦 咽干口燥 舌紅少津 脈細弱或虛弦 亦治疝瘕一貫煎中生地黃 沙參枸杞麥冬襄當歸川楝水煎服 陰虛肝郁是妙方益胃湯 2養(yǎng)陰益胃胃陰不足證 饑不欲食 口干咽燥 大便干結 舌紅少津 脈

24、細者 益胃湯能養(yǎng)胃陰 冰糖玉竹與沙參麥冬生地同煎服 甘涼滋潤生胃津 陰陽并補劑 地黃飲子 1滋腎陰 補腎陽 開竅化痰 喑痱 舌強不能言 足廢不能用 口干不欲飲 足冷面赤 脈沉細弱 地黃飲子山茱斛 麥味菖蒲遠志茯蓯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棗服龜鹿二仙膠 2滋陰填精 益氣壯陽真元虛損 精血不足證 全身瘦削 陽痿遺精 兩目昏花 腰膝酸軟 久不孕育 龜鹿二仙最守真 補人三寶精氣神 人參枸杞和龜鹿 益壽延年實可珍固澀劑 澀腸固脫劑真人養(yǎng)臟湯 1澀腸固脫 溫補脾腎久瀉久痢 脾腎虛寒證 大便滑脫不禁 甚或脫肛墜下 腹痛喜溫喜按 或下痢赤白 或便膿血 日夜無度 倦怠食少 舌淡苔白 脈沉細遲真人養(yǎng)臟訶粟殼 肉蔻

25、當歸桂木香 術芍參甘為澀劑 久瀉脫肛早煎嘗四神丸 1溫腎暖脾 澀腸止瀉 脾腎虛寒之五更泄 五更泄瀉 不思飲食 食不消化 或久泄不愈 腹痛喜溫 腰酸肢冷 神疲乏力 舌淡苔薄白 脈沉遲無力 四神故紙與茱萸 肉蔻五味四般需大棗百枚姜八兩 五更腎泄火衰扶澀精止遺劑金鎖固精丸 2補腎澀精 腎虛不固之遺精滑泄 遺精 甚則滑泄 腰酸耳鳴 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 脈細弱 金鎖固精芡蓮須 龍骨蒺藜與牡蠣蓮粉糊丸鹽湯下 補腎澀精止滑遺桑螵蛸散 2調(diào)補心腎 固精止遺心腎兩虛之尿頻或遺尿 遺精證 小便頻數(shù) 或尿色白濁如米泔水 或遺尿 遺精 心神恍惚 健忘 舌淡苔白 脈細弱 桑螵蛸散治便數(shù) 參苓龍骨同龜殼菖蒲遠志當歸入 補

26、腎寧心健忘卻縮泉丸 2溫腎祛寒 縮尿止遺下元虛冷證 小便頻數(shù) 或遺尿不止 舌淡 脈細弱 縮泉丸治小便頻 膀胱虛寒遺尿斟烏藥益智各等分 山藥糊丸效更珍固崩止帶劑固沖湯 1固沖攝血 益氣健脾 脾氣虛弱 沖脈不固證 血崩或月經(jīng)過多 或漏下不止 色淡質(zhì)稀 心悸氣短 神疲乏力 面色白 腰膝酸軟 舌淡 脈微弱 固沖芪術山萸芍 龍牡倍櫚茜海蛸益氣健脾固沖脈 崩中漏下總能療安神劑 重鎮(zhèn)安神劑朱砂安神丸 1重鎮(zhèn)安神 清心瀉火 心火亢盛 陰血不足證 心神煩亂 失眠多夢 驚悸怔忡 舌紅 脈細數(shù) 朱砂安神動垣方 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 養(yǎng)陰清熱可復康補養(yǎng)安神劑天王補心丹 1滋陰養(yǎng)血 補心安神 陰虛血少 神志不

27、安證 心悸失眠 虛煩少疲 夢遺健忘 手足心熱 口舌生瘡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補心丹用柏棗仁 二冬生地當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 遠志茯苓共養(yǎng)神酸棗仁湯 2養(yǎng)血安神 清熱除煩虛煩不眠證 虛煩不安 頭目眩暈 咽干口燥 舌紅 脈弦細 酸棗仁湯治失眠 川芎知草茯苓煎 養(yǎng)血除煩清內(nèi)熱 安然入睡夢鄉(xiāng)甜養(yǎng)心湯 2補益氣血 養(yǎng)心安神 氣血不足 心神不寧證 神思恍惚 心悸易驚 失眠健忘 舌淡 脈細 養(yǎng)心湯用草芪參 二茯芎歸柏子尋半夏遠志兼桂味 再加酸棗總寧心開竅劑 涼開劑安宮牛黃丸 1清熱解毒 豁痰開竅邪熱內(nèi)陷心包證 高熱煩躁 神昏譫語 或舌謇肢厥 舌紅或絳 脈數(shù)有力 亦治中風昏迷小兒驚厥 屬邪熱內(nèi)閉者安宮牛黃丸最精

28、岑連梔子郁砂并更加雄角珠冰麝 退熱清心力更宏溫開劑 蘇合香丸 2溫通開竅 行氣止痛寒閉證 突然昏倒 牙關緊閉 不省人事 苔白 脈遲 亦治心腹卒痛 甚則昏厥 中風 中氣及感受時行瘴癘之氣等 屬寒凝氣滯之閉證者蘇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薰陸蓽檀芳犀冰術訶沉香附 衣用朱砂中惡風理氣劑 行氣劑越鞠丸 1行氣解郁 郁證 胸膈痞悶 脘腹脹痛 噯腐吞酸 惡心嘔吐 飲食不消越鞠丸治六般郁 氣血痰火濕食因芎蒼香附兼梔曲 氣暢郁舒痛悶伸柴胡疏肝散 2疏肝解郁 行氣止痛 肝氣郁滯證 脅肋疼痛 或兼脘腹脹痛 噯氣 善太息 或往來寒熱 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 苔薄 脈弦 柴胡疏肝芍川芎 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行氣兼活血 脅肋疼痛皆能除瓜萎瀉

29、薤白白酒湯 2通陽散結 行氣祛痰胸痹 胸滿而痛 甚至胸痛徹背 喘息咳唾 短氣 舌苔白膩 脈沉弦或緊瓜萎薤白治胸痹 益以白酒溫肺氣加夏加樸枳桂枝 治法稍殊名亦異半夏厚樸湯 1行氣散結 降逆化痰 梅核氣 咽中如有物阻 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 胸膈滿悶 或咳或嘔 苔白潤或滑膩 脈弦緩或弦滑 半夏厚樸與紫蘇 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氣聚成梅核 降逆開郁氣自舒枳實消痞丸 2 行氣消痞 健脾和胃 脾虛氣滯 寒熱互結證 心下痞滿 不欲飲食 倦怠乏力 大便失調(diào) 舌苔膩而微黃 脈弦 枳實消痞四君全 麥芽夏曲樸姜連 蒸餅糊丸消積滿 清熱破結補虛痊厚樸溫中湯 2行氣除滿 燥濕溫中脾胃氣滯寒濕證 脘腹脹滿或疼痛 不思飲食 四肢

30、倦怠 舌苔白或白膩 脈沉弦厚樸溫中陳草苓 干姜草蔻木香停 煎服加姜治腹痛 脘腹脹滿用皆靈暖肝煎 1暖肝溫腎 行氣止痛 肝腎不足 寒滯肝脈證 睪丸冷痛 小腹或少腹疼痛 或痛經(jīng) 畏寒喜暖 舌淡苔白 脈沉遲 暖肝煎中杞茯歸 茴沉烏藥姜肉桂 下焦虛寒疝氣痛 溫補肝腎此方推天臺烏藥散 2行氣疏肝 散寒止痛 肝經(jīng)寒凝氣滯之小腸疝氣 少腹痛引睪丸 偏墜腫脹 舌淡苔白 脈沉弦 亦治痛經(jīng) 瘕聚天臺烏藥木茴香 川楝檳郎巴豆姜 再用青皮為細末 一錢酒下同疝嘗加味烏藥湯 2行氣活血 調(diào)經(jīng)止痛 肝郁氣滯之痛經(jīng) 經(jīng)前或經(jīng)期少腹脹痛 脹甚于痛 或胸脅乳房脹痛 或經(jīng)行不暢 舌淡苔白 脈弦 加味烏藥湯砂仁 香附木香烏草倫配入玄

31、胡工六味 經(jīng)前脹痛效堪珍降氣劑蘇子降氣湯 1降氣平喘 祛痰止咳上實下虛之喘咳證 喘咳痰多 短氣 胸膈滿悶 呼多吸少 大便不爽 或腰疼腳軟 或肢體浮腫 舌苔白滑或白膩 脈弦滑蘇子降氣半夏歸 前胡桂樸甘草煨上實下虛痰嗽喘 煎加姜棗蘇葉隨定喘湯 1宣降肺氣 清熱化痰 風寒外束 痰熱內(nèi)蘊之哮喘 咳喘痰多氣急 痰稠色黃 或微惡風寒 舌苔黃膩 脈滑數(shù)定喘白果與麻黃 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岑同甘草 外寒痰熱喘哮嘗旋覆代赭湯 1降逆化痰 益氣和胃 胃虛痰氣逆阻證 心下痞硬 噫氣不除 或反胃嘔吐 舌淡 苔薄白或膩 脈虛弦或滑 旋覆代赭用人參 半夏姜甘大棗臨重以鎮(zhèn)逆咸軟痞 痞硬噫氣力能禁橘皮竹茹湯 2降逆止嘔 益

32、氣清熱 胃虛有熱之嘔逆 嘔逆火干嘔 虛煩少氣 口干 舌紅 苔薄黃 脈虛數(shù) 橘皮竹茹治嘔逆 人參甘草棗姜齊胃虛有熱失和降 久病之后更相宜理血劑 活血祛瘀劑 桃核承氣湯 1破淤瀉熱 下焦蓄血證 少腹急結 小便自利 至夜發(fā)熱 或其人如狂 甚則譫語煩躁 以及血瘀經(jīng)閉 痛經(jīng) 脈沉實而澀者 桃仁承氣五般施 甘草硝黃并桂枝 瘀熱互結小腹脹 蓄血如狂最相宜 血府逐淤湯 1 活血化瘀 行氣止痛 胸中血瘀證 胸痛 頭痛 痛如針刺而有定處 或呃逆 或飲水即嗆 干嘔 或內(nèi)熱瞀悶 或心悸怔忡 失眠多夢 急躁易怒 入暮潮熱 唇暗或兩目暗黑 舌質(zhì)暗紅 或舌有瘀斑 瘀點 脈濕或弦緊血府當歸生地桃 紅花枳殼膝芎饒柴胡赤芍甘桔梗

33、 血化下行不作癆通竅全憑好麝香 桃紅大棗老蔥姜 川芎黃酒赤芍藥 表里痛經(jīng)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 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 香附開郁血亦安少腹逐瘀芎炮姜 元胡靈脂芍茴香 蒲黃肉桂當沒藥 調(diào)經(jīng)止痛是良方身痛逐瘀膝地龍 香附羌秦草歸芎 黃芪蒼柏量加減 要緊五靈桃沒紅 補陽還五湯 1補氣活血通絡氣虛血瘀治中風 半身不遂 口眼斜 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失禁 舌暗淡苔白 脈緩無力 補陽還五赤芍芎 歸尾通經(jīng)佐地龍 四兩黃芪為主藥 血中瘀滯用桃紅復元活血湯 2活血祛瘀 疏肝通絡跌打損傷 瘀血阻滯證 瘀阻脅下 痛不可忍 復元活血湯柴胡 花粉當歸山甲俱桃仁紅花大黃草 損傷瘀血酒煎去溫經(jīng)湯 1溫經(jīng)散寒 祛瘀養(yǎng)血 沖任虛

34、寒 瘀血阻滯證 漏下不止 淋漓不暢 血色暗而有塊 或月經(jīng)超前或延后 或逾期不止 或一月再行 或經(jīng)停不至 而見少腹里急 腹?jié)M 傍晚發(fā)熱 手心煩熱 唇口干燥 舌質(zhì)暗紅 脈細而澀 亦治婦人宮冷 久不受孕溫經(jīng)湯用桂萸芎 歸芍丹皮姜夏冬 參草阿膠調(diào)氣血 暖宮祛瘀在溫通 生化湯1 養(yǎng)血祛瘀 溫經(jīng)止痛 產(chǎn)后瘀血腹痛 產(chǎn)后惡露不行 小腹冷痛 脈弦或遲細 生化湯宜產(chǎn)后嘗 歸芎桃草酒炮姜 惡露不行少腹痛 溫養(yǎng)活血最見長止血劑 十灰散 1涼血止血 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 咳血 吐血 嗽血 衄血 血色鮮紅 舌紅 脈數(shù) 十灰散用十般灰 柏荷茅茜丹櫚煨二薊梔黃各炒黑 上部出血勢能摧咳血方 2清肝寧肺 涼血止血 肝火犯肺治咳血

35、 咳嗽痰稠帶血 咯吐不爽 心煩易怒 胸脅作痛 咽干口苦 頰赤便秘 舌紅苔黃 脈弦數(shù) 咳血方中訶子收 瓜萎海粉山梔投青黛蜜丸口噙化 咳嗽痰血服之瘳小薊飲子 1涼血止血 利水通淋熱結下焦之血淋 尿血 尿中見血 小便皮頻數(shù) 赤澀熱痛 或血尿 舌紅 脈數(shù)小薊飲子藕蒲黃 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 血淋熱結服之良槐花散 2清腸止血 疏風行氣腸風 臟毒 便前出血 或便后出血 或糞中帶血 以及痔瘡出血 血色鮮紅 或晦暗 舌紅苔黃 脈數(shù)槐花散用治腸風 側(cè)柏黑荊枳殼充 為末等分米飲下 寬腸涼血逐風功 黃土湯 1溫陽健脾 養(yǎng)血止血 陽虛失血 大便下血 先便后血 或吐血 衄血 及婦人崩漏 血色暗淡 四肢不濕 而色

36、萎黃 舌淡苔白 脈沉細無力 黃土湯將遠血醫(yī) 膠苓地術附甘齊溫陽健脾能攝血 便血崩漏服之宜治風劑 疏散外風劑川穹茶調(diào)散 1疏風止痛 外感風邪頭痛 偏正頭痛或巔頂頭痛 目眩鼻塞 或惡寒發(fā)熱 舌苔薄白 脈浮 川芎茶調(diào)散荊防 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 偏正頭痛悉能康大秦艽湯 2祛風清熱 養(yǎng)血活血 風邪初中經(jīng)絡證 口眼斜 舌強不能言語 手足不能運動 風邪散見 不拘一經(jīng)者 大秦艽湯羌獨防 芎芷辛岑二地黃石膏歸芍岑甘術 風邪散見可通嘗消風散 2疏風除濕 清熱養(yǎng)血 風疹 濕疹 皮膚瘙癢 疹出色紅 或遍身云片斑點 抓破后滲出津水 苔白或黃 脈浮數(shù) 消風散內(nèi)用荊防 蟬蛻胡麻苦參蒼石知蒡通歸地草 風疹濕疹服之康

37、 牽正散 2祛風化痰 定搐止痙破傷風 牙關緊急 口撮唇緊 身體強直 角弓反張 甚則咬牙縮舌 脈弦緊牽正散是楊家方 全蝎僵蠶白附襄服用少量熱酒下 口服斜療效彰小活絡丹 2祛風除濕 化痰通絡 活血止痛風寒濕痹 肢體筋脈疼痛 麻木拘攣 關節(jié)屈伸不利 疼痛游走不定 亦治中風手足不仁 日久不愈 經(jīng)絡中有濕痰瘀血 而見腰腿沉重 或腿臂間作痛小活絡丹用二烏 地龍乳沒膽星俱中風手足皆麻木 痰濕流連一服驅(qū)平息內(nèi)風劑羚角鉤藤湯 1涼肝息風 增液疏筋 熱盛動風證 高熱不退 煩悶躁擾 手足抽搐 發(fā)為痙厥 甚則神昏 舌絳而干 或舌焦起刺 脈弦而數(shù) 俞氏羚角鉤藤湯 桑葉菊花鮮地黃芍草茯神川貝茹 涼肝增液定風方鎮(zhèn)肝熄風湯

38、1鎮(zhèn)肝息風 滋陰潛陽 類中風 頭目眩暈 目脹耳鳴 腦部熱痛 心中煩熱 面色如醉 或時有噫氣 或肢體漸覺不利 口眼漸形斜 甚或眩暈顛仆 昏不知人 移時始醒 或醒后不能復原 脈弦長有力 張氏鎮(zhèn)肝熄風湯 龍牡龜牛治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 茵陳川楝麥芽襄天麻鉤藤飲 2平肝息風 清熱活血 補益肝腎 肝陽偏亢 肝風上擾證 頭痛 眩暈 失眠 舌紅苔黃 脈弦或數(shù) 天麻鉤藤益母桑 梔岑清熱決潛陽 杜仲牛膝益腎損 茯神夜交安服良大定風珠 1滋陰息風 陰虛風動證 溫病后期 神倦瘈疭 舌絳苔少 脈氣虛弱 時時欲脫者大定風珠雞子黃 膠芍三甲五味襄 麥冬生地麻仁草 滋陰息風是妙方 治燥劑 輕宣外燥劑杏蘇散 1水煎溫服 外感涼

39、燥 惡寒無汗 頭微痛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 苔白 脈弦 杏蘇散內(nèi)夏陳前 枳桔苓草姜棗添清宣溫潤治涼燥 嗽止痰化病自痊清燥救肺湯 1清燥潤肺 益氣養(yǎng)陰 溫燥傷肺重證 身熱頭痛 干咳無痰 氣逆而喘 鼻燥 胸滿脅痛 心煩口渴 舌干少苔 脈虛大而數(shù) 清燥救肺參草杷 石膏膠杏麥胡麻 經(jīng)霜收下干桑葉 清燥潤肺效堪夸滋潤內(nèi)燥劑麥門冬湯 1滋養(yǎng)肺胃 降逆下氣 1. 虛熱肺痿 咳唾涎沫 短氣喘促 咽干口燥 舌紅少苔 脈虛數(shù)2. 胃陰不足證 氣逆嘔吐 口渴咽干 舌紅少苔 脈虛數(shù)麥門冬湯用人參 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 清養(yǎng)肺胃此方珍 養(yǎng)陰清肺湯 1養(yǎng)陰清肺 解毒利咽陰虛肺燥之白喉 喉間起白如腐 不易拭去 延后腫

40、痛 初起或發(fā)熱或不發(fā)熱 鼻干唇燥 或咳或不咳 呼吸有聲 似喘非喘 脈數(shù)無力或細數(shù) 養(yǎng)陰清肺是妙方 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 時疫白喉急煎嘗百合固金湯 1滋潤肺腎 化痰止咳 肺腎陰虛 虛火上炎證 咳嗽氣喘 痰中帶血 咽喉燥痛 頭暈目眩 午后潮熱 舌紅少苔 脈細數(shù) 百合固金二地黃 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 喘咳痰血肺家傷玉液湯 2益氣滋陰 固腎止渴消渴之氣陰兩虛證 口常干渴 飲水不解 小便頻數(shù)量多或小便渾濁 困倦氣短 舌嫩紅而干 脈虛細無力 玉液山藥芪葛根 花粉知味雞內(nèi)金消渴口干溲多數(shù) 補脾固腎益氣陰祛濕劑 燥濕和胃劑平胃散 1 燥濕運脾 行氣和胃濕滯脾胃證 脘腹脹滿 不思飲食 口淡無味

41、惡心嘔吐 噯氣吞酸 肢體沉重 怠惰嗜臥 常多自利 舌苔白膩而厚 脈緩 平胃散用蒼術樸 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散滿驅(qū)瘴嵐 調(diào)胃諸方以此擴 若合小柴名柴平 煎加姜棗能除瘧又不換金正氣散 即是此方加夏藿藿香正氣散 1 解表化濕 理氣和中 外感風寒 內(nèi)傷濕滯證 霍亂吐瀉 惡寒發(fā)熱 頭痛 胸膈滿悶 脘腹疼痛 舌苔白膩 脈浮或濡緩 以及山嵐瘴瘧 水土不服等 藿香正氣大腹蘇 甘桔陳苓術樸俱 夏曲白芷加姜棗 感傷嵐瘴病能驅(qū)清熱祛濕劑 茵陳蒿湯 1清熱利濕退黃 濕熱黃疸 一身面目俱黃 黃色鮮明 身熱 無汗或但頭汗出 口渴欲飲 服微滿 小便短赤 舌紅苔黃膩 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有力 茵陳蒿湯治膽黃 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

42、入 陰黃附子與干姜 亦有不用茵陳者 加草柏皮梔子湯 八正散 1 清熱瀉火 利水通淋濕熱淋證 尿頻尿急 溺時澀痛 淋漓不暢 尿色渾赤 甚則癃閉不通 小腹急滿 口燥咽干 舌苔黃膩 脈滑數(shù) 八正木通與車前 萹蓄大黃滑石研 草梢瞿麥兼梔子 煎加燈草痛淋蠲三仁湯 1清利濕熱 宣暢氣機濕溫初起或暑溫夾濕之濕重于熱證 頭痛惡寒 身重疼痛 面色淡黃 胸悶不饑 午后身熱 苔白不渴 脈弦細而濡三仁杏蔻薏苡仁 夏樸通草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 濕溫初起法堪遵甘露消毒丸 2利濕化濁 清熱解毒 濕溫時疫 邪在氣分 濕熱并重證 發(fā)熱倦怠 胸悶腹脹 肢酸咽痛 身目發(fā)黃 頤腫口渴 小便短赤 泄瀉淋濁 舌苔白膩或黃膩或干黃 脈濡數(shù)

43、或滑數(shù) 甘露消毒蔻藿香 茵陳滑石木通菖岑翹貝母射干薄 暑疫濕溫為末嘗連樸飲 2清熱化濕 理氣和中 濕熱霍亂 上吐下瀉 胸脘痞悶 心煩躁擾 小便短赤 舌苔黃膩 脈滑數(shù) 連樸飲內(nèi)用豆蔻 菖蒲半夏蘆根梔胸脘痞悶兼吐瀉 濕熱為病皆可醫(yī)當歸拈痛湯 2利濕清熱 疏風止痛濕熱相搏 外受風邪證 遍身肢節(jié)煩痛 或肩背沉重 或腳氣腫痛 腳膝生瘡 舌苔白膩或微黃 脈濡數(shù)當歸拈痛羌防升 豬澤茵陳岑葛朋 二術苦參知母草 瘡瘍濕熱服皆應利誰滲濕劑五苓散 1利水滲濕 溫陽化氣1. 蓄水證 小便不利 頭痛微熱 煩渴欲飲 甚則水入即吐 舌苔白 脈浮 2. 痰飲 臍下動悸 吐涎沫而頭眩 或短氣而咳者 3. 水濕內(nèi)停證 水腫 泄瀉

44、 小便不利 以及霍亂吐瀉者等五苓散治太陽腑 澤瀉白術豬苓茯膀胱化氣添官桂 小便通利水飲除豬苓湯 2利水滲濕 清熱養(yǎng)陰水熱互結傷陰證 小便不利 發(fā)熱 口渴欲飲 或心煩不寐 或咳嗽 或嘔惡 舌紅苔白或微黃 脈細數(shù) 亦治血淋 小便濕痛 點滴難出者 豬苓湯用豬茯苓 澤瀉滑石阿膠并 小便不利兼煩渴 利水養(yǎng)陰熱亦平 防己黃芪湯 2益氣祛風 健脾利水 表虛之風水或風濕證 汗出惡風 身重或腫 或肢節(jié)疼痛 小便不利 舌淡苔白 脈浮 防己黃芪金匱方 白術甘草棗生姜 汗出惡風兼身重 表虛濕盛服之康五皮散 2利水消腫 行氣健脾 水停氣滯之皮水證一身悉腫 肢體沉重 心腹脹滿 上氣喘急 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腫 苔白膩 脈沉

45、緩五皮散用五般皮 陳茯姜桑大腹齊或以五加易桑白 脾虛膚脹此方施溫化寒濕劑苓桂術甘湯 1溫陽化飲 健脾利水 痰飲病中陽不足證 胸脅支滿 目眩心悸 短氣而咳 舌苔白膩 脈弦滑或沉緊 苓桂術甘化飲劑 溫陽化飲又健脾 飲邪上逆胸脅滿 水飲下行悸眩去真武湯 1溫陽利水1. 陽虛水泛證 肢體浮腫 腰以下為甚畏寒肢冷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下利 或咳 或嘔 舌淡胖 苔白滑 脈沉細2. 太陽病發(fā)汗太過 陽虛水泛證 汗出不解 其人仍發(fā)熱 心下悸 頭眩 身瞤動 振振欲擗地真武湯壯腎中陽 茯苓術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 悸眩瞤剔保安康實脾散 1溫陽健脾 行氣利水脾腎陽虛 水濕內(nèi)停之陰水 身半以下腫甚 手足不溫

46、 口中不渴 胸腹脹滿 大便溏薄 舌苔白膩 脈沉弦而遲者 實脾苓術與木瓜 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樸 虛寒陰水效堪夸祛暑化濁劑萆薢分清飲 2溫腎利濕 分清化濁虛寒白濁 小便頻數(shù) 渾濁不清 白如米泔 凝如膏糊 舌淡苔白 脈沉萆薢分清石菖蒲 萆薢烏藥益智俱或益茯苓鹽煎服 通心固腎濁精驅(qū)完帶湯 1補脾疏肝 化濕止帶 脾虛肝郁 濕濁下注之帶下證 帶下色白 清稀無臭 肢體倦怠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脈緩或濡弱完帶湯中用白術 山藥人參白芍輔蒼術車前黑荊穗 陳皮甘草與柴胡祛風勝濕劑羌活勝濕湯 2祛風勝濕止痛 風濕在表之痹癥 肩背痛不可回顧 頭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 難以轉(zhuǎn)側(cè) 苔白 脈浮羌活勝濕羌獨芎 甘蔓藁木及防

47、風 濕氣在表頭腰重 發(fā)汗升陽有奇功獨活寄生湯 1祛風濕 止痹痛 益肝腎 補氣血 痹癥日久 肝腎兩虛 氣血不足證 腰膝疼痛 肢節(jié)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 畏寒喜溫 心悸氣短 舌淡苔白 脈細弱獨活寄生艽防辛 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 冷風頑痹屈能伸祛痰劑 燥濕化痰劑二陳湯 1燥濕化痰 理氣和中 濕痰證 咳嗽痰多 色白易咳 惡心嘔吐 胸膈痞悶 肢體困重 或頭眩心悸 舌苔白滑或膩脈滑二陳湯用半夏陳 益以茯苓甘草成 兼加生姜與烏梅 一切痰飲此為珍導痰湯內(nèi)加星枳 頑痰膠固力能馴若加竹茹與枳實 湯名溫膽可寧神溫膽湯 1理氣化痰 清膽和胃膽胃不和 痰熱內(nèi)擾證 膽怯易驚 虛煩不寧 失眠多夢 嘔吐呃逆 癲癇等 苔

48、膩微黃脈弦滑溫膽湯中岑夏草 枳竹陳皮加姜棗 虛煩不眠證多端 此系膽虛痰熱擾清熱化痰劑 清氣化痰丸 1清熱化痰 理氣止咳 痰熱咳嗽 咳嗽 痰稠色黃 咯之不爽 胸膈痞悶 甚則氣急嘔惡 舌質(zhì)紅 肺失宣降 脈滑數(shù) 清氣化痰膽星蔞 夏岑杏陳枳實投 茯苓姜汁糊為丸 氣順火清痰熱療小陷胸湯 2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 痰熱互結之小結胸證 心下痞悶 按之則痛 或心胸悶痛 或咳痰黃稠 舌紅苔黃膩 脈滑數(shù) 小陷胸湯連夏蔞 寬胸開結滌痰周 邪深大陷胸湯治 甘遂硝黃一瀉柔滾痰丸 2瀉火逐痰 實熱老痰證 癲狂昏迷 或驚悸怔忡 或咳喘痰稠 或眩暈耳鳴 或繞頸結核 或口眼蠕動 或不寐 或夢寐奇怪之狀 或骨節(jié)卒痛難以名狀 或噎息煩悶 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shù)有力滾痰丸用青礞石 大黃黃岑與沉香百病多困痰作祟 頑痰怪癥力能狂潤燥化痰劑 貝母瓜萎散 2潤肺清熱 理氣化痰 燥痰咳嗽 咳嗽嗆急 咯痰不爽 澀而難出 咽喉干燥 苔白而干 貝母瓜蔞天花粉 橘紅茯苓加桔梗肺燥有痰咳難出 潤肺化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