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江古城——難忘的記憶_第1頁
遷江古城——難忘的記憶_第2頁
遷江古城——難忘的記憶_第3頁
遷江古城——難忘的記憶_第4頁
遷江古城——難忘的記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遷江古城難忘的印記一天到晚游泳的魚沐浴著初冬難得的溫暖陽光,我們驅(qū)車從來賓市區(qū)的桂中大道出發(fā),沿著323省道西行,領略一路無限風光,前往興賓區(qū)遷江鎮(zhèn),探尋這座有近1400年歷史的古鎮(zhèn)。當汽車行至遷江鎮(zhèn)大村村民委扶濟村附近時,一座古塔巍然聳立在左前方,這就是遷江八景之一的文輝塔。文輝塔位于扶濟村南面約100米的紅水河北岸邊,該塔何時初建無法考究?,F(xiàn)存的文輝塔相傳為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由當?shù)氐奈渑e人黃文輝重建,所以叫做文輝塔。定為縣級文物保護點。文輝塔呈八角八面七層平座空心磚塔。塔高35米,內(nèi)徑2.72米,壁厚3米。從底層向上逐層收窄,塔頂以鐵鑄鍋為蓋。二層以上每層都有南北對開風門

2、,其余各面均有襯托假門。底層除南北對開的風門外,西面還有一風門,其余五面亦是假門。底層風門高2.2米,寬0.84米。塔基用寬大石板構(gòu)筑,呈八角形,大于塔座,塔內(nèi)一至六級設有佛龕。第一級有五龕,二級以上為六龕,現(xiàn)塔內(nèi)均無梯子可攀登。塔身及龕內(nèi),雕龍畫鳳,繕花綴鳥,色彩斑斕,使塔顯得巍峨秀麗,工藝精巧。關于文輝塔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當年在修建文輝塔時,做工有100人,吃飯才有99人,做工總是多1人,吃飯總是少1人,此人就是從天上下凡協(xié)助建塔的一位仙人。文輝塔是廣西歷史上第一座由壯族土官建造的古塔,造型古樸、技藝高超,具有典型的民族性和特殊性,同時也是一座功能獨特的鎮(zhèn)妖風水塔。瞻仰了文輝塔后,我們繼

3、續(xù)驅(qū)車前行,直奔遷江老街。由于遷江老街街道狹窄,而且年久失修,汽車不便駛?cè)?,于是駐車大路邊,移步前往。走進遷江老街,南勝街、新隆街、西門街、城內(nèi)街等街道依舊還在,只是時過境遷,當年街道的繁華早已不再。踏上青石砌成的碼頭臺階,走在曾經(jīng)繁華的街道小巷里,已經(jīng)無法體驗到當年的車水馬龍。歷經(jīng)歲月與風雨的洗禮,古鎮(zhèn)街道上的許多石板路經(jīng)受不起現(xiàn)代車輪的碾壓,到處出現(xiàn)裂縫甚至殘缺。原先住在這里的大多數(shù)居民都已經(jīng)到外面重新起房子,搬到外面居住生活,街道兩邊的許多房子都被遺棄了,有些遺棄的房子的墻上長滿了青藤野草,盡顯滄桑,甚至有一種不堪回首的悲涼,讓人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因為,只是因為這里經(jīng)歷了太多太多&

4、#183;·····最能勾起兒時記憶的算是東門渡了。東門渡位于遷江老街的東部,沿著南勝街一直往東走,走到街道的盡頭有個文武廟,從文武廟旁邊再往東走幾百米,就到了清水河邊,這就是當年繁忙的東門渡。20世紀80年代以前,清水河另一邊的高龍、王漢、龍林、古排、堯威、貴安、橫山塘、獨秀、新龍等村屯及良江鎮(zhèn)的部分村屯的村民趕遷江街都得經(jīng)過東門渡乘船才能到達遷江街。記得孩提時,母親每年都會把家里種養(yǎng)的的一些收成挑到遷江街賣掉換錢,我每次都纏著母親要一同走路趕街。先是從家走路20多公里的鄉(xiāng)村小道趕到東門渡東岸,然后乘船渡過清水河,趕往遷江街。東門渡河的兩岸都

5、是陡峭的河堤,每次上下河堤都得耗費一番體力,當年母親還挑著好幾十斤的小豬仔、米糠或紅薯藤等東西上下河堤,那艱辛更是不言自喻!那時候跟隨母親走上20多公里的路程趕到遷江街,如果到街上能夠吃到一碗素粉或者一兩個油炸饃,然后再走20多公里的路程返回,那種內(nèi)心深處的幸福感、滿足感真是無法言表!如今走在往昔的小道上,再也找不回當年跟隨母親趕路的那種心情了,有的只是漸漸淡忘的、留在內(nèi)心深處的記憶了。當我們返回走到南勝街,已是夕陽西下的時候,走在東西走向的南勝街上,落日余暉把我們的身影拉得老長老長。南勝街兩邊的騎樓也在金色的夕陽里熠熠生輝,似乎在告訴人們:這里曾經(jīng)的輝煌與繁華。322省道還是322省道,貫穿

6、遷江街,順著322省道向北望去,印山就在前方不遠處,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偌大的石磙已經(jīng)多年不用了,放置在路邊,被這些小孩爬上爬下,在上面磨得光滑光滑的。南勝街的一排排古老騎樓年久失修,墻面斑駁陸離,盡顯滄桑。還好,現(xiàn)在引起當?shù)攸h委政府的重視,正在進行修繕工作。 一上一下的石磨也是被現(xiàn)代的機械所取代,現(xiàn)在只能作為一種歷史記憶了,看到它就像看到當年的那種勞動場景一般。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口外面兩邊都有兩個這樣的石墩,具體時間做什么用我也不是很確定,據(jù)說是固定什么門柵欄用的,我也不是知道是不是。 這就是當年通往東門渡的道路,如今看到卻是這個樣子,多少有些讓人不敢相信!這就告訴你,那時的道路只是歷史而已。這里也是是當年通往東門渡的道路,如今看到卻是這個樣子,多少有些讓人不敢相信!這就告訴你,那時的道路只是歷史而已。從南勝街通往東門渡的這條小路雖然時過境遷、事過境遷,但兒時的記憶尤深,就多拍了幾張圖片,飽一下眼福。搭好架子,準備修繕??吹竭@個大門,讓人想起了很多很多的往事。各家各戶都在準備。路是新的路,但是看到這一面墻的時候,陳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