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_第1頁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_第2頁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_第3頁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_第4頁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古時候的人,由于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qū)的一小塊地方,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傳說,不過 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象 .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著生產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

2、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后才是 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xiàn).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xiàn)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 . 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 .他觀察天象,從 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xiàn)象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圓球狀的,為什么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那時候,由 于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fā)現(xiàn),特別是

3、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隊,環(huán)繞地球航行一周成 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jù)期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shù)學等科學知識,我國才出現(xiàn)"地球”這個譯名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利用,現(xiàn)在測得的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彳仝為6356千米,兩者相差為2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 ,縮小制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 1毫米 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簡單說:大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大地不是平的八地球是圓的照片,地球是球

4、體古時候人們認為天圓地方后來人們又認為大地彎曲呈弧形/公元前500年前后畢達哥拉斯設想大地是球形/約100年后亞里士多德通過推斷大地是球形/我國東漢年間提出地如雞中黃”15 16世紀 麥哲倫通過環(huán)球航行證實大地是球形17世紀牛頓推斷地球為扁球體卡西尼認為地球是個長球體18世紀法國科學家測量出地球為扁球體現(xiàn)在赤道半徑為6378140米,極半徑6356755米,扁率為1/人類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對于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反復曲折的過程。當初人們確認地球的形狀為圓球形,這是一個認識上的進步,有人比喻為第一級近似。到 18 世紀末,人們普遍認識到地球為極軸方向扁縮的橢球,這是第二級近似。為了數(shù)學上計算方便

5、,來代表地球的形狀。所謂旋轉橢球體是將一個橢圓以它的短軸為軸旋轉而成的球體。地球因自轉而變扁,這符合邏輯和事實,但地球不是流體,所以旋轉橢球體的光滑表面并不完全和地球真實形狀一致。地球表面有大陸和海洋, 地勢有高有低,其形狀是非常不規(guī)則的后來通過重力測量采用“大地水準體" (Geoid)這個概念來代表地球的形狀,這是第三級近似。,大地水準體是指由平均海面所封閉的球體形狀。海面上的重力位各處都是相等的,即海面在重力作用 下是一個等位面,把這個等位面延伸通過大陸,就形成一個封閉曲面,這個曲面叫大地水準面。由于地球 表面有71 %為海洋所占據(j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大地水準面代表了地球的形狀

6、,而且這個面是一個實際 存在的面。但它仍然是介于旋轉橢球體和地球真實形狀之間的一個中間形態(tài)。近年來,由于人造衛(wèi)星等空間技術的發(fā)展,大大地推動了關于地球形狀的深入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 數(shù)據(jù)。概括說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認識:(1)大地水準面不是一個穩(wěn)定的旋轉橢球面,而是有地方隆起,有地方凹陷,相差可達100m以上;(2)地球赤道橫截面不是正圓形,而是近似橢圓形,長軸指向西經20。和東經160。方向,長短軸之差為 430m;/(3)赤道面不是地球的對稱面,從包含南北極的垂直于赤道平面的縱剖面來看,其形狀與標準橢球體相比較,位于南極的南極大陸比基準面凹進24m;而位于北極的沒有大陸的北冰洋卻高出基準面

7、14m同時,從赤道到南緯60。之間高出基準面,而從赤道到北緯45。之間低于基準面。用夸大了的比例尺來看, 這一 形狀是一個近似“梨”的形狀。這一認識是到目前為止對于地球認識的一個新階段。這種認識說明地球的 形狀及反映這種形狀的內部物質狀態(tài)還未達到穩(wěn)定平衡狀態(tài)。當然,今后衛(wèi)星測量還必須結合大地測量、重力測量和天文測量等綜合手段,才能獲得進一步精確的數(shù)據(jù)。人類對地球形狀認識趣談山東郛城第一中學地理組劉海榮/現(xiàn)在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已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地球并不是一個正球體,而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 略鼓的不規(guī)則球體。但得到這一正確認識卻經過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在我國,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 存在著一種“

8、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蓋天說。隨著生產技術的發(fā)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各種知 識的積累,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有一些客觀現(xiàn)象是無法用早期的那種直觀而質樸的觀念來解釋的。實踐迫使人 們不得不修改原來的錯誤觀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設想。這就產生了 “渾天說”。著名的漢朝 科學家張衡在所作的渾天儀注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中黃,孤居于內,天大 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惫?世紀,球形大地的觀念就已經產生,但這畢竟沒有直接的證據(jù),所以人們對此并沒形成共 識。直到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完成環(huán)球航行,進一步證實地

9、球確實是個球體:、 從此,人們才一把我們居住的“大地”稱為“地球”。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的實現(xiàn),是人類最終證實地球是個 大圓球的里程碑。當時西班牙國王送給航海家們一個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人類共同擁有,然而又不被人 們真正認識的彩色地球的模型地球儀。上面刻著一行寓意深刻的題字“你首先擁抱了我”。大地是圓球形狀,到了 16世紀,已經沒有什么可以爭論的了。但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并沒有終 止。地球是個怎樣的球體呢,是渾圓體還是橢圓體,是扁球體還是長球體,是規(guī)則的還是不規(guī)則的?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于 17世紀80年代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他從這個理論出發(fā),提出地球由于 繞軸自轉,因而就不可能是正球體,而只能是

10、一個兩極壓縮,赤道隆起,像桔子一樣的扁球體。也就是說 地球的半徑隨緯度的增加而變短,赤道的半徑最長,極半徑最短。法國天文學家里希爾在南美洲進行天文 觀測時發(fā)現(xiàn),擺鐘是受地面重力作用才擺動的,在法國巴黎和在南美洲擺動的周期不同。他認為這是因地 面上重力不同引起的,并進而說明地面重力變化的情況。他的推測與牛頓的理論完全吻合,里希爾便正式 提出了自己的結論??墒钱敃r的巴黎科學院的權威接受不了地面重力會有變化的客觀事實。在地球形狀上,反對牛頓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當時巴黎科學院所屬的巴黎天文臺第一任臺長卡西尼父子。他們曾對從巴黎 到其以北的城市敦刻爾刻之間的子午線進行過很不精確的弧度測量。他們的測量結果與

11、里希爾的結論完全 相反。因而伏爾泰在文章里說:“關于地球的形狀,在倫敦認為是個桔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象成一個西 瓜?!钡搅?18世紀30年代,關于地扁和地長的爭論更加激化。法國巴黎科學院分為兩派,擁護牛頓在理 論上確定的扁球學說的人,在科學院內形成了強大的力量。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派出兩 個遠征隊,再一次去實測子午線的弧度。一個隊到北緯66度的拉普蘭地區(qū),另一隊遠涉重洋到南美洲的秘 魯?shù)貐^(qū)(南緯2度)。這是18世紀科學史上一大壯舉。南美遠征隊經過10年工作,才回到巴黎。這次精密的子午線測量結果一公布,便轟動了巴黎科學院,也轟動了整個科學界,因為他們用事實證明了牛頓的 扁球說理論是

12、完全正確的。為此伏爾泰風趣地寫道:兩個遠征隊用最雄辯的事實,“終于把兩極和卡西尼 都一起壓下去了”。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應該說是公元前3世紀的希臘地理學家埃拉托斯特尼。他成功地用三角測量法測量了阿斯旺和亞歷山大城之間的子午線長,算出地球的周長約為25萬希臘里(39600千米),與實際長度只差340千米,這在2000多年前實在是了不起的。20世紀50年代后,科學技術發(fā)展非常迅速,為大地測量開辟了多種途徑,高精度的微波測距,激光 測距,特別是人造衛(wèi)星上天,再加上電子計算機的運用和國際間的合作,使人們可以精確地測量地球的大 小和形狀了。通過實測和分析,終于得到確切的數(shù)據(jù):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徑為千米,極

13、半徑為千米,赤道 周長和子午線方向的周長分別為 40075千米和39941千米%測量還發(fā)現(xiàn),北極地區(qū)約高出米,南極地區(qū)則 低下2430米??雌饋?,地球形狀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極有點放尖,像 個“梨蒂”;南極有點凹進去,像個“梨臍”,整個地球像個梨形的旋轉體,因此人們稱它為“梨形地球”確切地說,地球是個三軸橢球體。,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教學設計教學背景分析:本課是學生學習地球概貌等知識后,雖然對地球有很多感性認識,但是對于地球的直觀感受和間接資 料實際上是通過不同認識方法和認識手段獲得的。因此,本課的教學以人類認識地球的歷程為主線索展開,經歷“平面-凸面-球體赤道略鼓、

14、兩極稍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了解認識地球的形狀 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而不斷發(fā)展學生的認識,體驗認識過程,發(fā)展認識事物的能力;教學中以學 生身邊的事物一一書本和筆作為模擬實驗的材料,大大簡化了實驗要求,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參與到每一次 活動中來。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a)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程;b)知道不同時期人們對地球有不同的認識。2、過程與方法:由直觀感覺到理性模擬實證,逐漸認識地球的形狀。學習認識事物的兩種視角。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無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 認真學習的態(tài)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教

15、學重點:人類認識地球形狀過程中的假設與實證。教學難點:通過學習體會出人類對自然事物的認識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學準備:學生準備:人類對地球認識的相關資料。教師準備:、)與資料板書設計:人類認需地球的歷史假設 平面凸面球體實證 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guī)則的球體教學過程設計: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炎話:人類最古老、最年輕的科學,大概莫過于天文學和宇宙學了。很難想象當我們的祖先剛剛 直立起來的時候,面對如此浩瀚而遼闊、深邃而宏大的天空,該會發(fā)出怎樣的驚嘆和疑問,激起 怎樣的遐思和浮想。人類對大自然的一切認識,都是從地球開始的。說起地球,我們心中就會涌明確研究對星無限溫熱的感情。雖然在茫茫宇宙

16、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滄海一粟,但她卻是我們人類可愛的故象:宇宙太鄉(xiāng),唯一的家園。作為地球的兒女,我們對于這顆養(yǎng)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陽系-地球引入'談對地球的認識:形狀、生命、顏色等研究視角:等從地球外看地照片。外太空球拍攝。問題在古代人眼中地球是什么樣的?研究視角:并解:天圓地方說從地球內看地(一)與印度人的地球觀。描述古印度球問題:這種認識有無科學依據(jù)?/人地球觀視線范圍限制0平面圖片古代巴比倫人的生活環(huán)境。/沒有科學依據(jù)導致錯誤理解問題古巴比倫人看海洋和大地感覺是什么形狀的?地球是平面小結:最早人們認為地球是一個平面。地平天圓(天圓地方)(二)“球是 0曲面并解:覆盆說過渡隨

17、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可以駕駛帆船出海。/圖片帆船出海船帆變化圖/問題你發(fā)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如果地是平的會是這樣的現(xiàn)象嗎 ?能證明嗎?模擬書本-地面,筆桿-船身,筆頭-桅桿結論總結得出結論。遠航船只船 身先消失歸航船只桅 桿先出現(xiàn)思考討論,得 出結論。如果是平的, 船身和桅桿 都不會消失。因此,地面不 是平的。從帆船現(xiàn)象對 地球是平面質 疑反證法實驗得出地面 不是平面而是 曲面(三)如是問題究竟是凸面還是凹面?能不能用事實說明?演示用書本模擬結論總結得出結論?;顒佑脮?本模擬結論地面 是凸面曲面的兩種可 能:凸面和凹 面用書本來模擬 證明地面是凸 面(四)Q球是,寸閉體過渡隨著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可以

18、做遠距離航行。例如1519年,麥哲倫從西班牙出發(fā)一直向珥,卻回到了西班牙。問題地球如果僅僅只是一個凸面能回到出發(fā)地嗎?結論總結得出結論?;顒佑脮?本模擬結論地面 是閉合的從凸面到一個封閉的體(五)Q球是F球體出示將書本卷起,成一個圓柱體。問題地球就是這個樣子的嗎?(圓柱體)/演示向不同的方向運動能否回到出發(fā)點?/結論不是的結論地球 是球體封閉體種類考 證問題從外太空看地球是球形的,但古代的人只能在地球上看天空,人們看到了什么?它們是什么形狀的?總結投影面是圓的,其形狀可能是球體;如果從各個角度看到的投影面都是圓的,則可以證明 是球體。出示雞蛋、乒乓球。/問題地球像乒乓球呢?還是像雞蛋 ?總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問題太陽、月亮以及其他行星又是什么形狀呢?爾再借哪些證據(jù)確定它是球體?模擬月食問題知道這種現(xiàn)象叫什么嗎?與代人認為天狗把月亮吃了,真的嗎?如何形成的呢?提示太陽、月亮和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