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模板_第1頁
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模板_第2頁
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模板_第3頁
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模板_第4頁
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模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XXXXXXXXX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書提供者:XXXXXXXXXXXXXXXXXX日期:2013-03-22項目名稱:XXXXXXXXXXXX前 言項目名稱:XXB地塊項目節(jié)能目標: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第4.5.8條 在自然通風條件下,房間的屋頂和東、西外墻內表面的最高溫度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 50176的要求。設計依據(jù):湖北省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湖北地方標準(DB42/301-2005);夏熱冬冷地區(qū)居住建筑節(jié)能設計標準(JGJ134-2001);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93);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50378-2006);綠

2、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綠色建筑評價技術細則補充說明(規(guī)劃設計部分);綠色建筑設計自評估報告(居住建筑)第1 章高層屋頂和東、西向外墻的內表面溫度計算根據(jù)綠色建筑環(huán)境評價技術細則一般項第 4.5.8 規(guī)定,在自然通風條件下,房間的屋頂和東、西外墻內表面的最高溫度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 的要求。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93)第3.3.4 條規(guī)定:屋頂和東、西向外墻的內表面溫度,應滿足隔熱設計標準的要求。第5.1.1條規(guī)定:在房間自然通風情況下,建筑物的屋頂和東、西外墻的內表面最高溫度,應滿足下式要求: (5.1.1)式中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應按民用建

3、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二中(八)的規(guī)定計算;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應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1.1 東、西向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1.1.1 東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在自然通風條件下,非通風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按附錄式(附2.21計算):1、其中內表面平均溫度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22計算):室內計算溫度平均值();(1)、室內計算溫度平均值:=32.4+1.5=33.9其中,室外計算溫度平均值(),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武漢地區(qū)取值32.4;(2)、室外綜合溫度平均值按照附錄式(附2.14計算)其中,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W

4、/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值,取W(E)晝夜平均149.4 W/m2; 外表面換熱系數(shù),取19W/(m2K); 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附表2.6取0.5;(3)、東向外墻的傳熱阻:Ro= 1.55(m2.K/W)內表面換熱系數(shù):可計算出內表面平均溫度: =34.082、相位差修正系數(shù):(1)、與比值其中,室外空氣溫度波幅(),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武漢地區(qū)取值4.5; 太陽輻射當量溫度波幅():其中,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附表2.6取0.5;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最大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

5、的規(guī)范取值,W(E)16時取633W/m2;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取值,W(E)晝夜平均149.4W/m2; 外表面換熱系數(shù),取19W/(m2K);根據(jù)以上結果,的比值計算,為2.82。(2)、與差值室外空氣溫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間(h),通常取15; 太陽輻射照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間(h),通常?。簴|向,8;根據(jù)以上條件,(h)。(3)、查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表2.7,相位差修正系數(shù):東向0.696;3、室外綜合溫度波幅值,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5計算):4、室內計算溫度波幅值:5、圍護結構衰減倍數(shù),按民

6、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7計算): (1)、其中外墻熱惰性指標D值,按節(jié)能計算書中計算取2.92;(2)、外墻構造各層材料的表面蓄熱系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二中(七)1.的規(guī)定計算,由內到外逐層進行計算:1)第一層:石膏板D1=0.016<1,S1=5.28,R1=0.030,則:2)第二層:擠塑聚苯板D2=0.43<1,S2=0.32,R2=1.212,則: =0.763)第三層:鋼筋混凝土D3=1.981,S3=17.20,R3=0.115,則:Y3 =S3=17.204)第四層:水泥砂漿D4=0.241,S4=11.37,R4=0.022,則: =14.545

7、)第五層:外貼飾面磚D5=0.121,S5=12.72,R5=0.009,則: =14.15可以求出圍護結構衰減倍數(shù): =49.926、室內空氣到內表面的衰減倍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9計算):由此可以求出東向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 =34.08+(0.25+1.69)0.696=35.43 根據(jù)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可得武漢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 te.max=36.9。結論:在房間自然通風情況下,高層東向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小于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能夠滿足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93的要求。1.1.1 西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在自然通風條件下,非

8、通風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按附錄式(附2.21計算):1、其中內表面平均溫度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22計算):室內計算溫度平均值();(1)、室內計算溫度平均值:=32.4+1.5=33.9其中,室外計算溫度平均值(),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武漢地區(qū)取值32.4;(2)、室外綜合溫度平均值按照附錄式(附2.14計算)其中,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值,取W(E)晝夜平均149.4 W/m2; 外表面換熱系數(shù),取19W/(m2K); 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附表2.6取0.5;(3)、西向外

9、墻的傳熱阻:Ro= 2.92 (m2.K/W)內表面換熱系數(shù):可計算出內表面平均溫度:=34.082、相位差修正系數(shù):(1)、與比值其中,室外空氣溫度波幅(),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武漢地區(qū)取值4.5; 太陽輻射當量溫度波幅():其中,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附表2.6取0.5;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最大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取值,W(E)16時取633W/m2;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取值,W(E)晝夜平均149.4W/m2; 外表面換熱系數(shù)

10、,取19W/(m2K);根據(jù)以上結果,的比值計算,為2.82。(2)、與差值室外空氣溫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間(h),通常取15; 太陽輻射照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間(h),通常?。何飨颍?6;根據(jù)以上條件,(h),因此需按以下公式計算 以確定 : = ( T sa +0 ) ( ti +i ) T sa 室外綜合溫度最大值的出現(xiàn)時間(h),西向取16; ti室外空氣溫度最大值的出現(xiàn)時間(h),通常取16;0 多層圍護結構延遲時間,計算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2.18: 8.78.7+9.72×2=115(40.5×2.92-arctg +arctg4.444.44+19×2)=

11、8.15i室內空氣到內表面的延遲時間,計算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2.20:=1.39由此, = ( T sa +0 ) ( ti +i )=16+8.15-16-1.39=6.76(3)、查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表2.7,相位差修正系數(shù):西向0.720;3、室外綜合溫度波幅值,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5計算):=12.384、室內計算溫度波幅值:5、圍護結構衰減倍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7計算): (1)、其中外墻熱惰性指標D值,按節(jié)能計算書中計算取2.92;(2)、外墻構造各層材料的表面蓄熱系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二中(七)1.的規(guī)定計算,由內到外逐層

12、進行計算:1)第一層:石膏板D1=0.016<1,S1=5.28,R1=0.030,則:2)第二層:擠塑聚苯板D2=0.43<1,S2=0.32,R2=1.212,則: =0.763)第三層:鋼筋混凝土D3=1.981,S3=17.20,R3=0.115,則:Y3 =S3=17.204)第四層:水泥砂漿D4=0.241,S4=11.37,R4=0.022,則: =14.545)第五層:外貼飾面磚D5=0.121,S5=12.72,R5=0.009,則: =14.15可以求出圍護結構衰減倍數(shù): =49.926、室內空氣到內表面的衰減倍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9計算)

13、:由此可以求出西向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 =34.08+(0.25+1.69)0.72=35.48 根據(jù)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可得武漢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 te.max=36.9。結論:在房間自然通風情況下,高層西向外墻內表面最高溫度小于夏季室外計算溫度最高值,能夠滿足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GB50176-93的要求。1.2 屋頂內表面最高溫度計算在自然通風條件下,非通風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按附錄式(附2.21計算):1、其中內表面平均溫度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22計算):室內計算溫度平均值();(1)、室內計算溫度平均值:=32.4+1.5=33.9其中,室外計算

14、溫度平均值(),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武漢地區(qū)取值32.4;(2)、室外綜合溫度平均值按照附錄式(附2.14計算)其中,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值,取W(E)晝夜平均149.4 W/m2; 外表面換熱系數(shù),取19W/(m2K); 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附表2.6取0.5;(3)、屋頂?shù)膫鳠嶙瑁篟o= 2.71 (m2.K/W)內表面換熱系數(shù):可計算出內表面平均溫度:=342、相位差修正系數(shù):(1)、與比值其中,室外空氣溫度波幅(),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2采用武漢地區(qū)取值4.5; 太陽

15、輻射當量溫度波幅():其中,太陽輻射吸收系數(shù),按附表2.6取0.5;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最大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取值,H12時取961W/m2; 水平或垂直面上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W/m2),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三附表3.3采用武漢地區(qū)的規(guī)范取值,H晝夜平均312.0W/m2; 外表面換熱系數(shù),取19W/(m2K);根據(jù)以上結果,的比值計算,為2.82。(2)、與差值室外空氣溫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間(h),通常取15; 太陽輻射照度最大值出現(xiàn)時間(h),通常?。核剑?2;根據(jù)以上條件,(h)。(3)、查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表2.7

16、,相位差修正系數(shù):水平0.94;3、室外綜合溫度波幅值,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5計算):4、室內計算溫度波幅值:5、圍護結構衰減倍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式(附2.17計算): (1)、其中屋頂熱惰性指標D值,按節(jié)能計算書中計算取3.97;(2)、屋面構造各層材料的表面蓄熱系數(shù)按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guī)范附錄二中(七)1.的規(guī)定計算,由內到外逐層進行計算:1)第一層:石灰水泥砂漿D1=0.25<1,S1=10.75,R1=0.023,則:2)第二層:鋼筋混凝土D2=1.481,S2=17.20,R2=0.069,則:Y2=S2=17.203)第三層:水泥砂漿D3=0.371,S3=11.37,R3=0.032,則: = 13.764)第四層: 雙面水泥基聚氨酯泡沫塑料D4=1.111,S4=0.43,R4=2.357,則:Y4=S4=0.435)第五層:C20細石混凝土D5=0.401,S5=17.20,R5=0.023,則:Y5=7.166)第六層:水泥砂漿D6=0.0221,S6=11.37,R6=0.22,則:Y6=13.82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