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20200915024309)_第1頁
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20200915024309)_第2頁
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20200915024309)_第3頁
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20200915024309)_第4頁
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20200915024309)_第5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3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初中學習資料整理總結初中文言文常用虛詞整理、之(一)代詞(1)作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如: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論語 > 十則)(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可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學而時之,不亦說乎?( <論語>十則) 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狼)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論語 > 十則) 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zhàn)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3)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

2、樞密韓太尉書)(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2 .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第1頁共10頁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3 .音節(jié)助詞。用來調整音節(jié),無義,一般不翻譯。如: 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悵恨久之(陳涉

3、世家)4 .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 何陋之有?(陋室銘) 宋何罪之有?(公輸) 菊之愛,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 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三)作動詞 可譯為“到”、“往”。如: 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二、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I.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2 .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 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4、 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3 .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 “卻”。如: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 .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 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敏而好學。( 論語 十則)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5、 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 “所以”“因而”。 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三、其(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 .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狼)2 .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3. 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 “

6、我(自己)”或者“你的” “你”。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zhàn))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4 .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 “那些”“那里”。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 “這個”“這些”。 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 今存其本不忍廢。(其:這) 6.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其一犬坐于前(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

7、其一富。(為學)(二)用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 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 “或許” “恐怕” “可要” “怎么” “難 道”等,或省去。如: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ㄆ洌嚎梢?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婀賯餍颍?2 .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 個“其”可譯為“恐怕”。3 .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以殘年余力,

8、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三)用作連詞。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2 .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四)助詞,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離騷)【何其】譯為“多么”。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

9、傳序) 四、以(一)介詞 1 .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 師表)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2 .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 “按照”“依靠”等。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 章) 以我酌油知之。(賣油翁)3 .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 屠懼,投以骨(狼)遂許先

10、帝以驅馳(出師表) 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4、介紹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登泰山記)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 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 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誠直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2 .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 .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 黔無驢

11、,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五、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1.表示動作發(fā)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 .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 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

12、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女口: “受制于人”的“于”4 .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5. 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六、何(一)用作疑問代詞。1 .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六國論) 2 .作動詞或介詞的賓

13、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zhàn))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 3 .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二)用作疑問副詞。1 .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zhàn))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 .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婀賯餍颍ㄈ┳髡Z助詞,相當于“啊”。新婦車在后,隱隱何甸甸。(孔雀東南飛)(四)何:通“呵”,喝問。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 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怎么辦” “為什 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 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記) 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