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Word版_第1頁
201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Word版_第2頁
201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Word版_第3頁
201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Word版_第4頁
201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第四章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Word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12屆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第四章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章末綜合檢測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地層是地殼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成層巖石的總稱。正常情況下,下面的巖層總是比上面的巖層古老?;啾4嬗诔练e巖層中,相同時代的地層中往往保存著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讀圖,回答12題。1圖中()A甲層深度約2 900千米B乙層由外力作用形成C丁層的時代最古老 D共有十個時代的地層2地點3地層的形成過程可能是()A沉積作用地殼上升侵蝕作用地殼下沉沉積作用B侵蝕作用地殼下沉沉積作用地殼上升侵蝕作用C沉積作用地殼下沉沉積作用地殼上升侵蝕作用D侵蝕作用地殼上升侵蝕作用地殼下沉沉積作用讀某地地質剖面圖,回答34題。

2、3下列地質事件由先到后發(fā)生的順序為()斷層的發(fā)生 砂巖沉積 頁巖沉積巖漿的侵入 頁巖層與石灰?guī)r層間侵蝕面的侵蝕作用A BC D4關于圖中內容的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頁巖因屬于變質巖而不可能含有化石B花崗巖屬于噴出巖,砂巖屬于沉積巖C圖中斷層的形成是內力作用的結果,侵蝕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D從地殼運動角度分析,該地地殼一直是上升隆起的下圖為某區(qū)域等高線(單位:米)及地層示意圖。讀圖完成56題。5該區(qū)域的地質構造與地形是()A背斜山嶺 B背斜谷地C向斜山嶺 D向斜谷地6圖示區(qū)域各地層的巖石()A由先成巖石高溫高壓變質而成 B堅硬而致密,是理想的建筑材料C記錄著地球的歷史 D質地疏松多孔,屬于巖

3、漿巖下圖為我國季風區(qū)某地地質剖面圖,讀圖完成78題。7圖中地質構造()A只有甲處是背斜 B只有乙處是向C乙處地表中部易被侵蝕 D丙處巖石頂部受擠壓,易形成斷層8關于圖中河流和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甲處河流徑流季節(jié)變化比丙處小 丙處河流徑流季節(jié)變化比甲處小該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碧蓮玉筍”景觀 該地區(qū)不會出現(xiàn)石鐘乳景觀AB CD讀下圖,回答910題。9圖中所示的長江上游金沙江河段,常見的河流地貌是()A河漫灘平原 B三角洲C峽谷 D山麓沖積扇10圖中雅魯藏布江地區(qū)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漫灘平原的最主要原因是()A地形乎坦 B海拔較低,氣溫較高C水源充足 D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某研究性學習小組調查了我國東部某河

4、流河段的情況,并繪成該河段示意圖甲,EF河段河床剖面示意圖乙和A、B兩水文站測得的水位變化圖丙。據此回答1112題。11圖甲中AB段河流()A由西北流向東南 B由東流向西 C水位A處低于B處 D不能確定12下列關于甲、乙圖河床剖面的敘述,正確的是()AF岸對應C岸,以侵蝕作用為主 BE岸對應C岸,以堆積作用為主CF岸對應D岸,以堆積作用為主 DE岸對應D岸,以侵蝕作用為主二、綜合題(共52分)13(26分)(2014黃岡中學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奧卡萬戈三角洲(圖中的A三角洲),亦稱“奧卡萬戈沼澤”,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三角洲,由奧卡萬戈河注入卡拉哈里沙漠而形成。材料2:奧卡萬戈

5、及其周邊地區(qū)區(qū)域圖。(1)據材料1和材料2,試從外力作用角度描述A三角洲的形成過程。(8分)(2)據材料2,分析甲、乙兩地區(qū)沙漠成因的差異。(8分)(3)據材料2,從聚落規(guī)模、聚落發(fā)展兩個角度比較丙、丁聚落,并分析原因。(10分)14(26分)下面為“我國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1)填表比較甲、乙兩地形區(qū)主要外力作用形式的差異及其對應的地貌形態(tài)。(8分)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對應的地貌形態(tài)甲乙(2)圖中河大拐彎地帶形成世界最大的峽谷,該峽谷的主要成因是 。(2分)(3)乙地形區(qū)的東南邊緣和中部都有典型的谷地發(fā)育,其中東南部多峽谷而中部谷地較為寬廣,兩者差異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6、(8分)(4)圖中山脈的走向是_,該山脈是我國西部兩大盆地的分界線。山脈北側的盆地中多半為固定沙丘,而南側多為流動沙丘,試根據所學知識分析這種差異形成的自然原因。(8分)解析:第1題,圖中顯示乙層中含有化石,則屬于沉積層,是由外力作用堆積、固結成巖形成的,故B正確。依據材料中信息,甲層位于最下面,則甲層時代最古老,但不能判斷其深度;依圖中信息,該圖中可能共有四個地層。第2題,地點3缺失了乙層,且圖中三個地層都有化石,說明是沉積層;則其過程可能是先經歷沉積作用,然后地殼上升,使乙層被外力侵蝕掉,然后地殼再次下沉,又經歷沉積作用形成丙、丁兩層;故A正確。答案:1.B2.A解析:第3題,沉積巖底層沉

7、積早于上層,故圖示地區(qū)首先是石灰?guī)r沉積后抬升受外力侵蝕,留下侵蝕面,后又有地殼下沉,依次沉積頁巖、砂巖;再有巖漿活動侵入沉積巖形成花崗巖,斷層發(fā)生使沉積巖和花崗巖錯開;最后地層上升受外力侵蝕,花崗巖出露地表。第4題,頁巖屬于沉積巖,可能含有化石;花崗巖屬于侵入巖;從地殼運動角度分析,該地地殼既有上升,又有下沉。答案:3.C4.C解析:第5題,由圖可知,圖示巖層年齡中間老兩翼新,地質構造為背斜;等高線凸向數值高的地方,地形為谷地,故為背斜山谷。故選B項。第6題,由圖例可知,圖中巖石含有化石,故為沉積巖,其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結果。A項是變質巖,是受變質作用形成的,A項錯誤;理想的建筑材料是大理巖,屬

8、于變質巖,B項錯誤;沉積巖能反映當時的地理環(huán)境,記載著地球的歷史變遷,故C項正確。答案:5.B6.C解析根據圖中巖層彎曲方向可判斷,甲、丙為背斜構造,乙為向斜構造。甲處河水補給地下水;丙處河流地下水補給河水,其徑流的季節(jié)變化比甲處小。該地區(qū)有石灰?guī)r分布,在該地區(qū)可能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7.B8.B解析第9題,長江上游金沙江河段地勢落差大,水流急促,流水下蝕作用強,發(fā)育成峽谷地貌。第10題,河漫灘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農業(yè)的發(fā)展。答案9.C10.D解析第23題,由圖丙可以看出,B水文站測得的水位變化比A水文站測得的水位變化平緩,兩水文站之間有湖泊,湖泊對河流干流有調節(jié)作用,因此B水文站位于A

9、水文站的下游,河流由西北流向東南。第24題,圖甲中EF處河道彎曲,E岸侵蝕嚴重,F(xiàn)岸堆積,圖乙中C岸以堆積作用為主,D岸以侵蝕作用為主。答案23.A24.D13、解析:(1)從泥沙來源、地形方面分析三角洲的形成。(2)甲位于熱帶大陸西岸,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沿岸寒流影響;乙地位于內陸,受山地阻擋,水汽難以進入,降水少形成荒漠。(3)從河流、交通線等方面分析。答案:(1)形成過程:A處的三角洲是由奧卡萬戈河上游流域發(fā)生水土流失,土壤被流水侵蝕進入河流,并通過流水搬運作用,搬運至卡拉哈里沙漠北部的沼澤地,由于地形平坦,流速減緩,泥沙沉積形成的。(2)甲地終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且受到沿岸寒流影響;乙地

10、沙漠則因為處于內陸,且受到周邊高原的阻擋,水汽難以進入。(3)丁聚落比丙聚落規(guī)模大,發(fā)展?jié)摿?前途)大。原因:丁聚落附近有河流流經,水源充足,而丙聚落處于沙漠地區(qū),水源不足;且丁聚落有交通線路經過。14.解析:該地形剖面圖是我國沿90E附近的地形剖面圖,乙應為青藏高原,外力作用以冰川侵蝕、流水侵蝕為主。甲為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外力作用以風力侵蝕、風力堆積為主。河應為雅魯藏布江,其大拐彎地帶形成世界最大的峽谷,是流水侵蝕的結果,山應為天山,東西走向,天山之南的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多流動沙丘,天山之北的準噶爾盆地西部有一些山口,來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氣流可以深入,降水稍多,多半為固定沙丘。答案:(1)主要外力作用形式對應的地貌形態(tài)甲風力侵蝕和風力堆積為主風蝕地貌和風積地貌(或答具體類型)乙流水侵蝕和冰川侵蝕為主河谷地貌和冰川地貌(或答具體類型)(2)流水侵蝕。(3)青藏高原中部谷地多為冰川侵蝕而成,呈“U”型;東南部谷地多為河流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