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_第1頁
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_第2頁
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_第3頁
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_第4頁
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南 京 林 業(yè) 大 學研究生課程論文2015 2016學年 第1 學期課 程 號:13318課程名稱:植物分類研究法論文題目: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學科專業(yè):植物學學 號:3150052姓 名:張旭任課教師:段一凡 二一 六 年三月石蒜科植物研究進展摘要:石蒜科植物是具有極高藥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的球根花卉植物,本文著重對石蒜科的系統(tǒng)分類、親緣關(guān)系、分子系統(tǒng)學等方向的研究進展做了詳盡的闡述, 并且對石蒜科的研究進展展開總結(jié)和對其發(fā)展進程進行展望。關(guān)鍵詞:石蒜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進展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ycoris radiata plantsAbstract: Lycor

2、is radiata families of plants with high ornamental value and medicinal value of bulbous plants flowe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lycoris radiata system classification and genetic relationship,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molecular systematics direction has made the detailed elaboration, a summary of resea

3、rch progress of lycoris radiata division and the paper points out its development.Keywords: Amaryllidaceae ;Classification system ;The research progress引言: 石蒜科是多年生草本,以地下鱗莖或根莖渡過干旱季節(jié),花一般有艷麗的顏色和有強烈的香味,以吸引昆蟲授粉。其植物體的鱗莖、根莖具有食用、藥用等多種用途,石蒜科植物具有觀賞和藥用價值,尤其在環(huán)境美化中,其主要應(yīng)用領(lǐng)域為:切花用途、盆花及庭院用花、公園與校園等公共綠地中作林下地被以及道路綠化等;其

4、藥用方面研究更是做了大量研究 1-6。國外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開始了石蒜堿的研究 ,現(xiàn)在對石蒜藥用成分研究仍在繼續(xù) 7-10,近年來,Lee等報道從石蒜植物分離出一種新的生物堿11。1. 石蒜科研究進展1.1石蒜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進展 關(guān)于石蒜科分類地位問題一些學者做了大量工作, 并持有不同見解, 如A.Englar根據(jù)子房位置, 認為子房上位的為百合科, 子房下位的為石蒜科;又如Hutchinsom則認為花序的類型比子房位置更重要, 因此他將具有傘形花序和由苞片組成總苞的植物, 雖具有上位子房亦轉(zhuǎn)移至石蒜科中, 如蔥屬。而Cronquist根據(jù)植物外部形態(tài)相似性:均具地下莖( 鱗莖、球莖、根狀莖

5、等)、葉形、葉脈、花、果實和種子結(jié)構(gòu)相似性, 以及植物化學方面的證據(jù): 均含山族化合物( 皂角普和生物堿) , 因而認為石蒜科仍應(yīng)放在百合科內(nèi), 它不應(yīng)成立一個獨立的科12。 最新的APG系統(tǒng),將石蒜亞科、百子蓮亞科、蔥亞科都歸入石蒜科。1.2石蒜科形態(tài)學研究進展 石蒜科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極少數(shù)為半灌木、灌木以至喬木狀。植物多具鱗莖、根狀莖或塊莖。葉多數(shù)基生,全緣或有刺狀鋸齒?;▎紊?,或者排列成傘形花序、總狀花序等花序,通常具佛焰苞狀總苞1至數(shù)枚;花兩性,輻射對稱或為左右對稱;花被管和副花冠存在或不存在,而花被片和花冠的位置是其科內(nèi)分類的重要指標依據(jù);雄蕊著生于花被管喉部或基生,花藥背著或基著

6、,通常內(nèi)向開裂;子房下位(最新的分類系統(tǒng)已將百合科子房上位的幾個屬植物也歸為石蒜科),每室具有胚珠多數(shù)或少數(shù),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或3裂。蒴果多數(shù)背裂或不整齊開裂,很少為漿果狀。他們的形態(tài)性狀使其有很強的觀賞價值13-16。 Meerow等Wotomilto等利用rbcL、trnL-F及matK 序列研究了石蒜科的系統(tǒng)發(fā)育, 一致認為石蒜科起源于非洲, 而石蒜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東亞的暖溫帶至亞熱帶, 在石蒜科中屬于較進化類群。Meerow等還探討了石蒜科及在其類群中性狀演化情況, 并對一些性狀的演化進行了分析17。他們認為石蒜科的一些性狀進化規(guī)律為:由有球到無球,有柄葉到無柄葉, 葉肉組織從沒有明

7、顯柵欄組織分化到有明顯柵欄組織分化, 有表皮毛到無表皮毛。這些形狀的變化都是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和種群漂流的共同作用結(jié)果。石蒜科的花對稱方式、雄蕊粘和及果實與種子形態(tài)在進化中的作用隨著時間的而推移,類群的不斷擴散和分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此外,石蒜科植物染色體數(shù)目n =11為最為原始的一種核型 18-20。 從花粉資料看, 石蒜科特別是石蒜屬的花粉形態(tài)特征與百合科一些屬的花粉極為相似, 如蔥屬(Allium),貝母屬(Fritillaris), 萱草屬(Hemerecalis),百合屬(Lilium), 黃精屬(Pelygonalum)。因而任秀芳認為Cronquist的觀點是比較正確的,特別是

8、石蒜屬植物是否應(yīng)放在百合科內(nèi), 有待進一步研究。從演化水平來看, 簡單萌發(fā)孔是原始的, 復合萌發(fā)孔是進化的。她觀察的13種石蒜屬花粉均為遠極單溝的萌發(fā)孔, 屬于簡單萌發(fā)孔, 屬內(nèi)種間差異很小, 所以石蒜屬花粉從萌發(fā)孔角度來看可能應(yīng)該屬于較原始的類群21。2. 石蒜屬植物研究進展2.1石蒜屬系統(tǒng)學研究進展 石蒜屬是具有較高觀賞價值和藥用價值的花卉植物,但石蒜屬的分類地位一直存在較多爭論,多種觀點并存 22。該屬植物種間差異不大、種內(nèi)形態(tài)差異較大,且某些種還存在多型現(xiàn)象,這給石蒜屬植物種間和種內(nèi)的分類和遺傳關(guān)系研究造成較大困擾。國內(nèi)外學者在形態(tài)、細胞學、分子、生理等方面對石蒜屬進行大量的實驗探究2

9、3-24。 分子學研究表明石蒜科(Amaryllidaceae)起源于非洲 25-26,但石蒜科的石蒜屬(Lycoris)卻主要分布在東亞,而石蒜屬植物主要分布在東亞的暖溫帶至亞熱帶, 并屬于石蒜科中屬于較進化類群。對石蒜屬的地位,Cronquist就認為石蒜屬應(yīng)該放入百合科內(nèi),因為它和百合科有很近的親緣關(guān)系。這也得到一些學者的同意。對于石蒜屬內(nèi)的安排,有學者提出應(yīng)該劃分為兩個組,即分別為“花為整齊花”和“花兩側(cè)對稱”。Traub和Moldenke根據(jù)花型和雄蕊長度提出將石蒜屬劃分為兩大亞屬。根據(jù)這些標準,石蒜 Lycoris radiata(秋季出葉),稻草石蒜 Lycoris strami

10、nea(秋季出葉),江蘇石蒜 Lycoris houdyshelli(秋季出葉),忽地笑Lycoris aurea(秋季出葉),玫瑰石蒜 Lycoris rosea(秋季出葉),中國石蒜 Lycoris chinensis(春季出葉),乳白石蒜 Lycoris albiflora(春季出葉),短蕊石蒜 Lycoris caldwellii (春季出葉)為一組,該組共同特點是“花非喇叭狀,左右對稱,花被裂片皺縮和反卷”;而鹿蔥 Lycoris squamigera (秋季出葉),安徽石蒜 Lycoris anhuiensis (春季出葉),香石蒜 Lycoris incarnata (春季出葉)

11、,換錦花 Lycoris sprengeri (春季出葉),長筒石蒜 Lycoris longituba (春季出葉)為另外一組,其共同特點是“花喇叭狀,輻射對稱,花被裂片不皺縮反卷或微皺縮反卷”。但這樣劃分,明顯地將春出葉和秋出葉這一特點割裂看來。兩個組中都有春出葉和秋出葉類型。有些學者反對這樣的劃分方法27,但也有學者認為“基于來自分子與形態(tài)的38個性狀所建立的系統(tǒng)發(fā)育樹說明, 可知大的類群的劃分基本上是吻合的,并進一步提出“雄蕊與花被片的位置關(guān)系(即雄蕊明顯伸出于花被外, 還是不或略伸出于花被外)可將石蒜屬劃分為這樣兩個大類群”28。因此,至今石蒜屬植物的系統(tǒng)學研究仍沒有統(tǒng)一的定論。形態(tài)

12、學方面,由于石蒜屬植物花葉兩不相見的獨特習性,觀察其出葉期及雄蕊與花被片的位置關(guān)系等形態(tài)來鑒定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這種傳統(tǒng)的分類鑒定效果并不是很理想,難以鑒定。細胞學方面,由于新核型的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不能用傳統(tǒng)的斷裂理論或融合理論來解釋,石蒜核型的演化機制還沒有明確的定論,是由于環(huán)境影響造成的還是基因突變引起的仍需進一步探究29-31。2.2.石蒜屬植物親緣關(guān)系研究進展 分子標記是以形態(tài)學標記、細胞學標記以及生物化學標記為基礎(chǔ)發(fā)展起來的能夠直接反應(yīng)種質(zhì)資源遺傳物質(zhì)水平多態(tài)性的一種遺傳標記技術(shù)。分子標記是以生物大分子的多態(tài)性為基礎(chǔ)的遺傳標記,根據(jù)其基因組來源不同,可分為3 類:隨機DNA分子標記、目的

13、基因分子標記和功能性分子標記。前人利用分子標記的方法對石蒜種間和石蒜種內(nèi)的親緣關(guān)系做出了不少研究32-35。用核基因組分子標記(如RAPD、SSR等)的方法來判定親緣關(guān)系的遠近是目前較多的方法。袁菊紅通過SSR-PCR的方法研究中國石蒜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與種間親緣關(guān)系,篩選出18對擴增清晰、多態(tài)性好的引物對石蒜屬15個種和外類群中國水仙(Narcissus tazetta)進行了PCR擴增,采用非變性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改良的銀染法染色,結(jié)果表明供試的中國石蒜(Lycoris chinensis)具有高度的遺傳多樣性,多態(tài)性高。張露等通過PARD標記的方法鑒定親緣關(guān)系。將石蒜屬的13個種聚為2

14、大類:第一大類將石蒜、換錦花、稻草石蒜、玫瑰石蒜和紅藍石蒜5個種聚在一起, 表現(xiàn)出較近的親緣關(guān)系,第二類將中國石蒜、長筒石蒜、安徽石蒜、夏水仙、短蕊石蒜、短蕊石蒜、江蘇石蒜、乳白石蒜聚在一起,通過遺傳距離來判斷親緣關(guān)系的遠近,其中玫瑰石蒜和紅藍石蒜的親緣關(guān)系最近;而石蒜和長筒石蒜的遺傳親緣關(guān)系最遠, 石蒜和忽地笑其次。袁菊紅利用SSR-PCR分析中國石蒜屬植物的遺傳多樣性與種間親緣關(guān)系,提出將石蒜屬植物分為3種類型,即第I類包括安徽長筒石蒜的親緣關(guān)系很近;第類包括香石蒜、鹿蔥、換錦花、紅藍石蒜和玫瑰石蒜;第類由石蒜、矮小石蒜、稻草石蒜和江蘇石蒜組成。黃想安等用基于酶切的AFLP分子標記方法對石

15、蒜屬13種(含2變種)植物的種間親緣關(guān)系開展研究,結(jié)果表明AFLP分子標記聚類結(jié)果顯示同一采集地的材料親緣關(guān)系更近,石蒜屬植物存在較豐富的遺傳多樣性36-38。至于非核基因組分子標記方面,龐磊用葉綠體DNA片段trns-trnfM序列來分析石蒜屬內(nèi)種間系統(tǒng)發(fā)育的關(guān)系,提出石蒜屬作為一個單系類群,系統(tǒng)樹上親緣關(guān)系近的類群聚為一支,雜交種與其可能的親本聚在一個分支內(nèi),同時也利用佐證了石蒜屬雜交和多倍化的物種形成方式。袁菊紅等通過對石蒜屬和近緣屬植物中國水仙trnL基因的部分序列和trnL-trnF間隔區(qū)的完整序列分析,提出供試的石蒜屬物種聚成3類,除稻草石蒜、忽地笑、香石蒜的系統(tǒng)位置有所不同之外,

16、與經(jīng)典分類結(jié)果基本相符39。2.3.石蒜屬植物形態(tài)學研究 除以上的用分子標記來討論石蒜屬各物種親緣關(guān)系外,一些形態(tài)學標記和化學標記也被使用40-42。鄧傳良等借助顯微和掃描電鏡技術(shù)觀測石蒜屬植物葉表皮微形態(tài)特征,通過測量的氣孔類型、氣孔密度、氣孔大小及氣孔指數(shù)從而判斷親緣關(guān)系的遠近,研究表明:夏水仙、乳白石蒜與紅藍石蒜,換錦花、長筒石蒜和安徽石蒜,石蒜與中國石蒜具有較近的親緣關(guān)系。袁菊紅利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對石蒜屬及中國水仙(石蒜屬的近源植物)共17份樣品的生物堿進行檢測分析,聚類結(jié)果表明:17份供測樣品分成三類,聚類的結(jié)果與傳統(tǒng)的分類結(jié)果相似。其中外形相似的忽地笑與中國石蒜、矮小石蒜

17、與石蒜有較遠的化學親緣關(guān)系,表現(xiàn)為對應(yīng)的HPLC圖差別明顯。在賀安娜的光合特性的石蒜屬植物聚類分析實驗中43,綜合考慮蒸騰速率、水分利用率、光合速率、氣孔導度、胞間CO2濃度、水分利用率、葉綠素含量等對供試的16個物種進行聚類分析,結(jié)果表明,通過石蒜屬植物的光合生理性狀將16個供測物種分為兩大類,陜西石蒜、長筒石蒜、香石蒜、玫瑰石蒜、鹿蔥、紅藍石蒜、江蘇石蒜、乳白石蒜、忽地笑、稻草石蒜、換錦花這11個物種聚為一類,而短蕊石蒜、石蒜、安徽石蒜、中國石蒜、黃長筒石蒜這5個物種聚為一大類群,分類結(jié)果支持分子學的分類方法。References:1 Uyeo, S., et al., Occurrenc

18、e of the alkaloids vittatine and haemanthamine in Lycoris radiata herb. Chemical &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66.2 Lee, J.Y., et al., A New Amaryllidaceae Alkaloid from the Bulbs of Lycoris radiata. Bulletin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 2014. 35(12).3 于淼, 于洋與劉林濤, 石蒜堿對人白血病細胞K562凋亡作用的研究. 哈爾濱商業(yè)大

19、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2).4 文祝友等, 超聲波法提取野生石蒜中加蘭他敏. 中國野生植物資源, 2014(01).5Jian L, Miao Y, Qiang C,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Anti-leukemia Effect of Lycorine, 中國海南??? 2013C.6Anionic Cyclization Approach toward Perhydroindoles: Total Synthesis of Montanine-Type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J. 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 1999(S1):117.7SHAO, Zhi-Hui C, Jing-Bo W, et al. A Facile Synthesis of Pyrrolidine Derivatives 2004C.8He M, Qu C, Deng Z, et al. Synthesis and Neurotrophic Activity Evaluation of Amaryllidaceae Alkaloids, 2013C.9Ji-Qiang C, Jian-Hua X, Deng-Hui B, et al.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2013C.10Cl

21、oning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lectin gene from Pinellia ternataJ. Cell Research, 2003(04):301-308.11Bilge S, LkayOman, Nurgün E L. New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some Turkish plants, Nanjing,China, 2004C.12 袁菊紅, 中國石蒜屬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guān)系的SSR分析. 亞熱帶植物科學, 2011(04).13 張波與袁娥, 石蒜屬植物的觀賞價值及在環(huán)境美化

22、中的應(yīng)用. 金陵科技學院學報, 2006(01).14 李健等, 石蒜科植物中生物堿的藥理作用研究.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02).15 李萬林, 鐘姣姣與常浩生, 石蒜中總生物堿提取工藝的研究. 江西飼料, 2014(02).16 朱桂梅等, 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fā)光法測定石蒜鱗莖中的石蒜堿. 分析試驗室, 201417 Meerow, A.W., et al., Systematics of Amaryllidaceae based on cladistic analysis of plastid sequence data. American Journal of

23、Botany, 1999. 86(9).18Chromosome report of Lycoris Herb. (Amaryllidaceae)J. 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011(02):164.19 袁菊紅, 胡綿好, 夏冰. 利用SRAP標記分析中國野生石蒜的遺傳多樣性J. 云南植物研究, 201020 姜小鳳, 石蒜屬植物雜交育種技術(shù)的研究, 2013, 浙江農(nóng)林大學.21 Hayashi, A., et al., Genetic variations in Lycoris radiata var. radiata in Japa

24、n. Genes & Genetic System, 2005. 80(3): p. 199-212.22 鄧傳良與周堅, 石蒜屬植物分支系統(tǒng)學分析. 植物研究, 2005(04).24 Zhou, S., et al., Karyotypes of six populations of Lycoris radiata and discovery of the tetraploid. Acta Phytotanonomica Sinica, 2007.23LEE B, KIM M. On the Origin of Lycoris chejuensis (Amaryllidaceae)

25、25 黃想安等, 石蒜屬種間親緣關(guān)系A(chǔ)FLP分析. 中草藥, 2011.26 張露等, 石蒜屬種間親緣關(guān)系RAPD分析. 遺傳學報, 2002(10).27左慧, 楊志玲, 楊旭, 等. 紅花石蒜遺傳多樣性的ISSR分析J.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08(06).28 周守標等, 六個石蒜居群的核型及四倍體石蒜的發(fā)現(xiàn)(英文). 植物分類學報, 2007.29Hayashi A, Saito T, Mukai Y, et al. Genetic variations in Lycoris radiata var. radiata in JapanJ. Genes & Genetic Systems, 2005,80(3).30 袁菊紅等, 應(yīng)用HPLC圖譜進行石蒜屬種間關(guān)系與分類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 2007(11).31 楊志玲, 馮剛利, 譚梓峰, 等. 紅花石蒜ISSR-PCR反應(yīng)體系的建立J. 林業(yè)科學研究, 2006(04).32 鄧傳良與周堅, 石蒜屬植物葉微形態(tài)特征研究. 西北植物學報, 2005(02).33 蹇黎, DNA分子標記技術(shù)在石蒜屬植物中的應(yīng)用. 種子, 2012(03).34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Agamous homologous gene Ntag in Chin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