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洞庭兵輸內史及公文傳遞之路線_第1頁
試探洞庭兵輸內史及公文傳遞之路線_第2頁
試探洞庭兵輸內史及公文傳遞之路線_第3頁
試探洞庭兵輸內史及公文傳遞之路線_第4頁
試探洞庭兵輸內史及公文傳遞之路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試探洞庭兵輸內史及公文傳遞之路線摘要湖南龍山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簡牘中記有郵路里程等內容,本文根據以上簡文,結合其它材料,全面復原“洞庭兵輸內史”以及洞庭郡屬下遷陵縣向外(如陽陵)傳遞公文的路線,發(fā)現(xiàn)秦朝以遷陵為中心,可通往洞庭郡屬下其它縣邑和周邊的巴、南郡、蒼梧等郡。從巴、南郡向北,又可通往關中或中原。簡文中的郵路最北至南郡鄢縣(起點),結合其它材料推測,從鄢北上可至宛縣,由宛分途,一支向西北,可達內史及秦都咸陽;另一支北上,可達中原陽陵。以上道路中既有官方文書中的郵路和馳道,也有民間所用水道以及橫穿分水嶺的間道,形成從內史、陽陵至洞庭、蒼梧郡的交通運輸網,秦朝借此得以加強對南楚邊地的控制。在以

2、上交通網中,索、臨沅的交通區(qū)位條件比遷陵等站點更好,是當時湘西北乃至整個沅湘流域的交通樞紐,這一優(yōu)勢使索或臨沅成為洞庭郡治的可能性較大。 關鍵詞里耶秦簡;洞庭兵輸內史;公文傳遞;郵路;交通運輸網 OnthePostalRouteandothercommunicationproblemsconcerningtheBamboo-SlipManuscraptsfromLiye Abstrcts:Bymeansofthetextualresearch,thispaperstudiesthepostalroutewritteninthebamboo-slipDocumentsfromLiyesite,H

3、unanProvince,andconcludesthatQianling遷陵wasatrafficnodeintheDongting洞庭region.ThereweremanypassagewaysfromQianling遷陵totheprefecturesarounditsuchasBa巴,Nan南andCangwu蒼梧,ect.,therewereotherpassagewaysfromYan鄢ofNan南toYangling陽陵ortoNeishi內史.AmongthecountiesseenintheBamboo-SlipManuscraptsfromLiye,Linyuan臨沅(o

4、rSuo索)wasaveryimportantcommunicationtransferstationofwhichtoaroundareasduringthattimes KeyWords:theQinBambooSlipDocumentsatLiye;QinDynasty;DongtingJun;thePostalRoute Biographies:ZhongWei(1973-),male,Master,LecturerofMaomingCollege,majoringinhistoricalgeography 湖南龍山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簡牘中記有郵路里程等內容,本文根據相關簡文,結合其它簡

5、文、史地文獻和考古資料,全面復原“洞庭兵輸內史”以及從洞庭郡屬下遷陵縣向外(如陽陵)傳遞公文的路線。 一、簡文所見郵路 里耶郵路里程檢記錄了從南郡屬縣“鄢”到洞庭郡屬縣“遷陵”所經站點及里程,相關簡文如下: 鄢到銷百八十四里, 銷到江陵二百卌里, 江陵到孱陵百一十里, 孱陵到索二百九十五里, 索到臨沅六十里, 臨沅到遷陵九百一十里。 囗囗千四百卌里。(J11652) 以上郵路地處漢水與沅水之間,先后穿越江、油、澧水,并沿用沅水、酉水等水道作為郵路的一部分。雖然這段路程總計“囗囗千四百卌里”,但將簡文中各里程數(shù)相加,其結果為:84+240+110+295+60+910=1699,與簡文殘存數(shù)“?

6、440”明顯不相符,表明簡文前應有缺文。 從其它簡文看,此路又與“洞庭郡兵輸內史”的路線有關聯(lián)。 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當傳者多節(jié),傳之必先悉行乘城卒(J1165正) 此處“巴、南郡、蒼梧”等郡是洞庭郡周圍的“旁近郡”,也有“輸甲兵”之責。與巴、南郡相比,洞庭、蒼梧兩郡與內史相距較遠。當后兩郡向內史“輸甲兵”時,會途經巴郡或南郡,則可能沿以上郵路西進或北上。可見,這條郵路是聯(lián)系內史與洞庭、蒼梧郡的重要通道。 又據已出簡文中出現(xiàn)大量追討貲線文書可知,陽陵與遷陵之間也有交通聯(lián)系。對簡文中的陽陵,我們認為當位于鄭國故地(今許昌市西北)1(P16-17),故遷陵到鄢的這段郵路也可能

7、會向北延伸至中原地區(qū)。 據以上分析,我們懷疑,“囗囗千四百卌里”是指從關中內史或中原陽陵到遷陵的郵路,其中鄢以上部分缺失,末行所缺二字當為“凡”。由于這段簡文無照片公布,具體情形不得而知,但我們的這一推測是合理的。 里耶出土的這枚郵路里程檢是迄今所見最早的郵置系統(tǒng)里程核定表。類似的里程檢也見于居延新簡和敦煌懸泉漢簡,其中的漢縣均分屬于河西各郡,以此例彼,可推知里耶秦簡中的郵路也當分屬于秦南郡和簡文所記“洞庭郡”。其中鄢、銷、江陵屬南郡無疑,遷陵應屬洞庭郡。至于江陵以南的孱陵、索、臨沅三縣,尚無法確定,但從目前材料看屬洞庭郡的可能性較大。顯然,以上郵路中“臨沅到遷陵”這段路程地處洞庭郡轄地,但途

8、經站點不詳,簡文未記其中站點,反映出這段路程相對次要一些;相比之下,鄢到臨沅的這段路程途經秦縣較多,除鄢、臨沅外,還有銷、江陵、孱陵、索等縣,說明當時此段路程沿線人口分布密集。此外,這些秦縣多地處水陸要沖,是重要的交通節(jié)點和區(qū)域中心城邑。故鄢至臨沅的這段路程對秦朝廷來說就很重要,當屬秦朝干道,而臨沅到遷陵的這段路程當屬支線驛道。 2007-04-06以江水(今長江中游河道)為限,以上郵路可分為江北和江南兩段,并都與馳道有關。 1、江北郵路 長江以北的漢水中游地區(qū)有兩條干道:一為江漢之間的陸路走廊,即從南陽盆地循南襄夾道南下,經鄧、鄢,抵江陵。其中,鄢到江陵的直線陸路是距離最短的路線,與今宜城至

9、江陵的國道相符。后代稱這條干道為秦楚大道,或荊州(荊襄)貢道。另一條江北干道是隨棗走廊,即從今湖北隨州至棗陽之間的陸路通道,西北接南陽盆地,東南連江漢平原。從古至今,這條陸路走廊一直是溝通長江中下游與關中或中原地區(qū)的重要通道。秦朝時期,以上兩條江北干道同樣重要,其間也有一些支線,如安陸與江陵之間就有支線陸路相連。此外,從鄢南下江陵,也可沿漢水揚水江水這條水路捷徑或沿漢水東側的支線陸路(經銷縣)繞行。 2、江南郵路 以上兩條江北干道越過長江后,又向沅湘流域延伸。戰(zhàn)國秦朝,秦人南下沅湘路線與楚人南漸大致相同。此前史地學家如史念海、王育民等先生均認為,秦人主要是從洞庭、湘江等水道南下長沙郡,即從漢水

10、下游的衡山郡,溯江水至洞庭,再溯湘水而上,可達長沙郡2(P52-53、P400)?,F(xiàn)從里耶秦簡得知,這條水道以西的陸路通道也很重要。 以上干道與秦始皇巡游路線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又和專供始皇巡游的馳道聯(lián)系起來。今咸陽市東北有馳道遺跡,據測量,寬約50米,比漢書所載“五十步”(按:秦制每步六尺,每尺合今23厘米,五十步合今69米3(P261)稍窄。從分布范圍看,秦馳道由咸陽向東作扇形展開,向東北方向可至冀北一帶,向東可至齊、魯一帶,向東南可至蘇、浙及鄂、湘、皖一帶。以上馳道與其它支線陸路相組合,就形成以秦都咸陽為中心的標準化陸路交通網。 秦朝后期,秦始皇利用馳道前往南郡或途經此地的巡游有以下兩次:

11、1、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首次巡游后,在歸途中先后途經衡山郡和南郡,其間路過安陸縣,即從衡山郡安陸南郡(江陵)。其回程可能是從沅澧下游的郵路返回南郡(江陵),由此北至鄢、鄧,再經武關道返回關中的秦都咸陽。2、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由隨棗走廊南下,再東巡江水下游。 二、遷陵通往洞庭郡、南郡的路線 以上郵路、馳道與簡文中的“兵輸”、“委輸”路線有關,將這些干道與其它支線陸路、水路組合在一起,就形成從關中內史或中原陽陵到洞庭、蒼梧郡的交通運輸網。一般而言,交通道路多圍繞某一交通中心發(fā)散開來。里耶秦簡所見的索、臨沅、遷陵等秦縣(邑)就是這樣的區(qū)域中心城邑。其中,索或臨沅的交

12、通區(qū)位條件應比遷陵更好。不過,遷陵在簡文中出現(xiàn)次數(shù)遠多于這兩縣,而且遷陵與以上郵路的關系也很重要,故本文將以遷陵為中心,來探討里耶秦簡牘涉及的交通路線問題。 從簡文內容看,遷陵是秦南郡通湘西驛道之終點。此縣即里耶古城,位于今湘西里耶鎮(zhèn),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東距自治州首府吉首120多公里,地處湘鄂渝黔四省交界處的山間盆地。此地位于酉水上、中游分界處,是天然的關口;由此向西延伸的間道是溝通沅湘與巴蜀兩地的一條捷徑,遷陵正好處于此道中間位置,是重要的軍事補給站,如簡文中記有遷陵向臨沅、益陽輸出弩臂,可見其軍事地位很重要。此外,由遷陵向東南方向,途經沅陵,再溯沅水而上,可至五嶺;由此向北,可

13、經酉水上游河谷或澧水上游的間道北至夷水(清江)、峽江,以達江陵。上述優(yōu)越的交通條件使遷陵具有重要的軍事戰(zhàn)略價值,是位于湘西這塊南楚邊地的一個重要軍事要塞和關口城邑。 從遷陵通往洞庭郡、南郡的道路中既有陸路,也有水道。 一、陸路 1、里程檢所記郵路 簡文中有鄢到臨沅的里程(如前引),將各里程數(shù)相加,可得鄢到臨沅的郵路距離為889里。按秦里1600尺,每尺合今23厘米,計每秦里合今368米,則以上里數(shù)約合今327公里(即654里),與今宜城到常德的直線距離大致相當??梢娗睾啝β烦痰挠涊d已達到相當精確的程度。 鄢至臨沅的這段郵路,從江漢至沅澧下游的陸路走廊中穿過,其中除銷前后這段路程外,其余路段均

14、屬當時的干道。原始社會晚期,這條陸路走廊已是長江中游原始人類的早期聚居地。澧縣彭頭山、城頭山、八十垱,公安雞鳴城、石首走馬嶺、荊門馬家垸、江陵陰湘城等一大批屈家?guī)X文化古城遺址均位于這一狹長地帶,因為這一地帶介于云夢、洞庭等湖沼與荊山武陵山脈這條地理階梯線之間,多屬沖積平原或臺地,便于原始人類生存和對外交通。商周至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這條走廊一直是南下的重要通道。不過,里耶秦簡中的郵路并不完全順著此路通行。因簡文所見“銷”位于今天門市東北的笑(宵)城遺址4(P2930),故知簡文中鄢到銷,再到江陵的郵路非走直線,而是繞道漢水以東,由今鐘祥京山天門這條支線,至銷縣,再經競(竟)陵,到達江陵。 江陵以南的

15、郵路仍沿這條陸路走廊穿過,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行書律可知,西漢初從南郡向南,越過江水,至索,有郵路相連,并延伸至“索南水”即沅水中上游或湘、資下游地區(qū),正與里耶秦簡中的郵路相符。 簡文中臨沅到遷陵的里程為910里,按前引尺寸,計這段里數(shù)約合今335公里(即670里),比今常德市至里耶鎮(zhèn)的直線距離稍長,當與郵路曲折有關。又據元和郡縣志可知,唐代朗州至溪州的路程為828(唐)里。按唐里1800大尺,每大尺30厘米,計每唐里合今540米,則以上里數(shù)約合今447公里(即894里),比秦里折合的今里數(shù)(670里)長,當與水道曲折有關。由此反證,秦朝“臨沅到遷陵”這段郵路可能是走沅陵以北的陸路,而非走唐代

16、這條水路。 值得注意的是,秦朝的這段郵路本應途經沅陵,即沅、酉交匯處的窯頭古城址,此地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據推斷,戰(zhàn)國元(沅)陵當為楚郡治所,是沅水上中游地區(qū)的政治、文化中心,但里耶簡文卻未記載此縣,說明秦朝時期,沅陵縣可能已變得不大重要,或非郵路所經站點。 此外,簡文中遷陵向臨沅輸出弩臂的路線也與臨沅到遷陵這段郵路相符。 從功能看,鄢到遷陵的郵路既是軍事要道,也是重要的商業(yè)通道。首先,從古至今,江漢之間以及延伸到江南的陸路走廊一直是重要的軍事要道。戰(zhàn)國末至秦初,楚秦勢力對南郡(新地)、“青陽以西”等戰(zhàn)略要地(包括以上郵路)的爭奪一直很激烈。其次,湘西北有豐富的竹木、生漆、銅、鐵礦等資源,曾上貢

17、“辰砂”、“苞茅”等物品。又從簡文可知,遷陵曾向臨沅、益陽輸出弩臂等軍事物資。胡平生先生認為這是由于遷陵一帶具有得天獨厚的原材料優(yōu)勢。另一方面,在今常德、臨澧、溆浦、辰溪等地發(fā)掘的楚墓中,出土有本地并不出產的琉璃器和玉器,說明這應是從外地交換來的物品。商品交換又伴隨貨幣交換,在常德楚墓中曾發(fā)現(xiàn)有天平、法碼和蟻鼻錢。據此推斷,南郡通往湘西北的郵路也是重要的商業(yè)通道。 2007-04-062、遷陵至零陽的郵路 里耶秦簡中有遷陵“詣零陽”的文書:尉曹書二封,丞印。一封詣零陽。(J1163)此“尉”應指遷陵縣尉,則以上簡文可理解為:從遷陵縣發(fā)送一封郵書,順東北方向,可達澧水中游,再順澧水而下,送達郵書

18、目的地零陽(今慈利)。此線沿途有不少秦代遺物,如大庸發(fā)現(xiàn)“廿七年蜀守若西工師乘囗囗囗囗囗囗”銘文戈;酉水中上游的保靖四方城、古丈白鶴灣等地也發(fā)現(xiàn)有秦士卒墓,與里耶簡文及華陽國志所載史實相符。 澧水下游水道是東西走向,故從零陽出發(fā),可順澧水繼續(xù)向東,到達沅澧下游的陸路走廊,再由簡文中的郵路北上,就可與孱陵、江陵等秦縣相連;或由這條郵路南下,與索、臨沅等秦縣相連??梢?,將“詣零陽”的郵路與江陵以南的郵路相聯(lián)系,會發(fā)現(xiàn):從遷陵零陽索、臨沅益陽,是溝通湘西與湘中兩地的一條陸路捷徑。二、水路 從遷陵通往洞庭郡、南郡,也可利用水道。里耶秦簡中有南郡竟陵縣借遷陵公船的文書:廿六年八月庚戌朔丙子,司空守樛敢言

19、:前日言競(竟)陵蕩陰狼叚(假)遷陵公船一,袤三丈三尺,名曰柂(?),以求故荊績瓦,未歸船。(J1134正)說明遷陵與竟陵之間有水道相連,遷陵公船當順酉水而下,經沅水、洞庭入江水,此后或由揚水(荊漢運河)至竟陵,或繞道江、漢交匯口,再溯漢水至竟陵。這段路線中的“江水”是指長江中游的荊江河道,從古至今都是一條重要水道。由此向西,經峽江,可通巫、巴;由此向東,可連通云夢、洞庭。 以江水及洞庭為限,與簡文相關的水路又可分為江南和江北水道。 1、江南水道 酉水中下游河道 酉水又名酉溪,屬沅水中上游“五溪”之一。源出今湖北鶴峰縣西北,南流折東,至沅陵縣城南注入沅水,全長477公里,是沅水最大的支流。從河

20、川走向看,酉水上游河谷是南北走向,至里耶后,才轉而向東。本文討論的酉水主要指里耶以東的酉水中下游河道。簡文中的遷陵公船(名曰“柂”)被竟陵蕩陰狼借走,應從遷陵出發(fā),經酉水順流而下,再經沅水等水道,行至竟陵。 沅水下游河道 先秦時期,沅水是江漢各族包括三苗、濮、越、巴、楚等向西南遷移的主要通道。據鄂君舟節(jié)銘文,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的官商船隊已可由沅水溯流而上5。戰(zhàn)國晚期,莊蹻入滇路線也與沅水下游河道有關。史、漢、后漢書、華陽國志等文獻均記有莊蹻入滇之事,其路線主要有江水、沅水二說,另有漢水、夷水等說。其中沅水說較符合史實6(P354),莊蹻入滇當沿沅澧下游陸路走廊南下,再溯沅水向西至沅陵。此后,可橫

21、穿酉、烏分水嶺,由間道至巴涪水、江水,以“循江上”;也可經沅陵溯沅水而上,向西南夷方向直行。此處若以沅水作“江”,也可說通。石泉先生曾指出,古時沅水可稱“江”,并認為宋書王鎮(zhèn)惡傳中“這條位于武陵郡、水流很急而又并不深廣的江水,應是沅水上游,沅陵以西一段?!?(P69) 澧水及其支流 據水經澧水注,澧水出武陵充縣(今湖南大庸縣西)西,東過零陽縣(今慈利縣)北,有溇水自湖北鶴峰縣東南流來會,為澧水北源;又東北經石門(屬漢零陽縣,陳改曰石門縣),有渫水源出縣西北合諸水注入;又東過作唐縣(后漢置,隋改孱陵,故城在今安鄉(xiāng)縣北)北,有涔水出西北天門郡界(即今澧縣西北之龍洞峪),東南流入;又東至長沙下雋縣(

22、在今沅陵縣東北,另說在通城縣西)西北,東入于江。以上溇、渫、涔諸水都是澧水的支流,其流向大致都為西北東南走向。從這些水道向西北方向延伸,又可經分水嶺間道與夷水相通。 夷水(清江) 峽江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船只在此通行并不容易。于是夷水(清江)就替代峽江,成為溝通鄂西與巴渝兩地的重要水道。戰(zhàn)國早期以前,巴人廩君蠻沿夷水向西遷移,至巴渝一帶建立了巴國。戰(zhàn)國中期,蜀軍越過巴國,又可能由此道伐楚。莊蹻入滇也與此道有關,桑秀云、侯紹莊等學者都認為,莊蹻入滇應從今宜都出發(fā),沿清江、唐巖河、烏江、三岔河一線,到安順一帶攻下且蘭,再西南渡北盤江以達昆明8??梢?,夷水(清江)是從楚國腹地通往巴蜀和西南夷地區(qū)的一

23、條捷徑。 2、江北水道 漢水 先秦時期,漢水上游中下段的干流和部分支流,如旬河、任河、堵河等都具備通航條件。鄂君啟舟節(jié)記有這些河段的通航情況: 自鄂市,逾油(淯),上漢,就員(鄖),就蕓陽。逾漢,就漢;逾夏,入邔。 由上文知,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官商船隊可從南陽盆地或漢水中下游“上漢”,經鄖關進入漢中9(P193211,P212232),這是溝通楚國江漢腹地和漢中邊境的主要水道。 揚水(荊漢運河) 春秋晚期以前,長江中游荊江河道與漢水之間本無水路相連,江水中的商船要北出鄢、鄧,只有沿江入漢,繞道千里而行。此后孫叔敖開鑿揚水,才大大便利了江、漢之間的交通。史記河渠書、史記循吏列傳集解、水經沔水注均載

24、有此事。從水經注看,揚水當在楚靈王立章華臺之前就已開鑿。楚昭王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又利用和疏浚這一運道,史稱“子胥瀆”。故戰(zhàn)國以后,竟陵與江陵之間始有揚水相通。里耶簡中的遷陵公船很可能是經揚水行至竟陵,如此比繞道漢水下游要大大節(jié)省時間。 三、鄢以北延伸路線 從遷陵經郵路至南郡鄢縣后,再向北延伸,可分北線與西北線兩路,分別與關中及中原地區(qū)相通。 1、北線 里耶簡中有“軹以郵行河內”這枚郵書檢,當是秦河內郡的郵書因某種原因流落至遷陵,故知兩地之間有交通聯(lián)系,其中涉及鄢以北通往中原的路線。在前引“詣零陽”文書中,另有“一封詣昆陽邑”,說明遷陵與中原的昆陽邑之間也有郵件傳送,其中也涉及鄢以北通往中原

25、的路線。 前文已述鄢以上簡文應有缺文,結合其它材料可作如下推斷:從鄢宛(南陽盆地),主要走“南襄隘道”,即由今襄樊沿唐白河谷地北上至南陽的一條天然隘道。宛位于南陽盆地中心,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這里是重要的冶鐵基地和商貿中心。由此分途,一支向西北,經丹淅通道及武關,入關中,達咸陽?!岸赐ケ攦仁贰焙陀穯栔睅牐ㄈ梗┏痰任臅伎勺C實,秦朝存在這一通道。由宛分出的另一支是經方城缺口北上,分若干支與縱橫交織的中原交通網相連,以通鄭、晉等國故地。其中,由宛至中原的昆陽邑、陽陵,是秦朝的一條官道。這幾條通往中原的路線均可追溯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陳偉先生對此曾有考證,認為由楚地北上中原之路主要分三條干線:1、楚人北上

26、朝聘通使所經,主要由方城缺口北至鄭都;別有一些支線,如潁水上游支線、“夏路”等;2、偏東一線,由召陵北上之路;3、由陳至宋通往中原之路10(P212218)。以上這條通往昆陽邑、陽陵的郵路就與后兩條楚國干線有關。 2007-04-062、西北線 從古至今,從關中武關宛(南陽盆地)江陵,一直是關中一帶的人南下江漢的重要通道。此路西北段多沿灞水、丹水等河谷而行。其中,靠近秦都咸陽的丹水發(fā)源于秦嶺南側,背端即是關中灞水源頭藍橋河所在的藍田谷,與丹水谷地僅一嶺之隔,此處是溝通秦嶺南北陸路交通的埡口。秦朝時期,由此沿秦嶺東段山口越過武關,向東南至宛,然后循南襄夾道、江漢陸路走廊南下,可抵江陵。唐代,以上

27、路線仍為重要驛道,稱藍田武關道。嚴耕望先生對其線路走向已有考證11(P637668),因歷史時期山川走向一般變化不大,故嚴氏所考唐代驛道路線與秦漢武關道當有重疊之處。 除此大道之外,石泉先生還提出另一條西北路線,即由今宜城南境溯蠻河(古沮水,亦稱“江”)西上,經南漳、???、房縣、竹山、竹溪,入陜西東南之平利縣,可達安康12(P421)。此路與戰(zhàn)國中晚期秦軍襲取楚“上庸之地”的路線有關,應屬間道,至今仍為民間通行大道,亦為公路所經。由安康再北上,經子午谷,可達關中。三、遷陵通往巴郡的路線 一、陸路 從遷陵向西通往巴郡的陸路多從黔江流域的山間河谷穿過,由于存在鮮為人知的分水嶺“間道”,文獻記載并不

28、詳細。 1、據文獻復原的軍事通道 戰(zhàn)國中晚期,秦滅巴國,設巴郡。此后,巴郡成為秦人從西、北方向東通往楚秦邊界的重要中轉站。秦人既可順江水而下至南郡,也可沿巫巴山地的間道攻襲鄢、郢,或者從巴郡直接向西,順烏江河谷上行一段,再翻過酉、烏分水嶺進入湘西,以達襲郢之目的。據郭仁成、戴亞東先生考證,周赧王七年(前308年),秦將司馬錯率軍路線是溯黔江而上,至唐河入口(龔灘)登陸,過酉陽縣,再東行,達酉水支流,然后順酉水而下。據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年(前277年),蜀守若伐楚,兵分兩路,其中取江南地也利用了以上路線。秦統(tǒng)一六國后,此路理應存在。雖然里耶秦簡未記遷陵以西的郵路,但據文獻可作合理推測。此前早有

29、學者如王育民先生指出這條路線的重要性,選釋也認為,當時秦人可由涪陵溯烏江而上到今天的貴州松桃一帶,由烏江入酉水不過幾十里,然后順酉水而下威脅楚的江南。 2、橫穿分水嶺的間道 遷陵以西,是酉、烏分水嶺。從遷陵通往巴郡,必然要橫穿此嶺。由此推測,此處應有顯為人知的間道。此外,夷水與延江水(即黔江或烏江)、夷水與澧水之間也有類似的橫穿分水嶺間道。水經注中某些篡誤水道的記載正好與此相合,由此得出以下合理推測13(P69-71):更始水,應理解為橫穿酉、烏分水嶺的間道;鳥飛水(大溪河),應理解為橫穿溇、夷分水嶺,從溇中至夷水,再向北至峽江的間道;“東入巴東南浦縣”的更始水(黑峒河),應理解為橫穿夷、烏分

30、水嶺的間道,故延江水注中“更始水”的記載可理解為:作為橫穿酉烏分水嶺間道的“更始水”向北延伸,又越過夷水,與峽江相連??梢姡艜r從夷水源頭穿越分水嶺,可至黔江(烏江),在此與橫穿酉、烏分水嶺的間道相交。 二、水路 1、延江水(烏江)下游河道 延江水(烏江)的水流雖較湍急,卻仍可橫渡或直航,尤其下游河道,是從枳縣通往西南夷地區(qū)的重要水道。范同壽先生曾指出,莊蹻自楚都郢循長江而上,到枳縣(今四川涪陵)后,又溯延江水(今烏江),經思南,至甕安,到達且蘭國境,之后入滇。此說是可信的,戰(zhàn)國中晚期,秦人早已占領巴蜀,故楚軍到達枳縣后,當避開秦人分布較多的巴蜀南境,改由西南夷境內的延江水入滇。 2、江水(巴

31、郡江州枳) 從古至今,峽江道都是溝通巴蜀與江漢兩地的重要水道。近年來,三峽庫區(qū)出土了大量從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文化遺址,說明峽江道在遠古時已被開通。戰(zhàn)國時期,這條水道又是重要的軍事通道。據史記張儀列傳,秦軍從巴蜀出發(fā),經捍關向東,穿越巫郡、黔中,可至江漢之間的楚國腹地。東漢初年,公孫述據巴蜀稱帝,曾派兵出江關,進襲南郡。其行軍路線即從巴蜀江關(魚復)巫夷陵夷道江漢楚國故地。秦朝峽江道的情形當與此相同,其中枳縣至巴郡治所江州的水道,是從黔江流域通往巴郡的必經水路。 三、巴郡以北延伸路線 從遷陵向西至巴郡后,再向北延伸,經蜀郡、漢中,可達內史。其中漢中位于秦嶺與大巴山之間,最早歸蜀國所有。戰(zhàn)國中期,秦

32、國奪取此地,設漢中郡。巴、蜀郡則當在漢中郡之后所設。 商周時期,古蜀人已架設棧道打通大巴山、秦嶺,將巴蜀與關中相連。據載,橫穿秦嶺的古道主要有:故道(陳倉道)、褒斜道、駱谷道(黨駱道)、子午道。橫穿大巴山的古道主要有:劍閣道(金牛道)、巴嶺道(米倉道)和洋巴道14(P201226、P249257)。以上古道打通時間不一,但多可追溯至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通過以上棧道,巴蜀與內史之間可保持密切聯(lián)系。戰(zhàn)國中晚期,巴蜀已是秦國屬地,由棧道構成的這些通道對秦人來說,就比楚西境的武關道(當時尚在楚秦交界處)更易通行;只有在秦滅楚之后,武關道才成為主要干道。巴蜀以北的這些路線多用于遷徙刑徒,據史記貨殖列傳,卓氏先

33、人從趙國遠遷至蜀國的臨邛縣即走此路。睡簡封診式“遷子”也記有相關內容,可知將罪犯遷至“蜀邊縣”早已成秦國制度。如此看來,“洞庭兵輸內史”也可能會沿用遷陵以西的這條路線。 除以上大道外,漢水以南的巫巴山地還有許多間道。此地原為庸國所有,后被巴、楚分占。從峽江的巫山北越巫溪等隘道,沿渚河谷地至庸,為古代巴、楚間重要通道。將此道與酉水上游河谷等間道聯(lián)系起來考慮,發(fā)現(xiàn)秦人可從遷陵北上,經以上各間道,分別穿越夷水、江水、漢水,到達漢中,再向北經棧道通往關中內史。四、遷陵通往蒼梧郡的路線 一、陸路 從遷陵通往蒼梧郡的陸路主要是從臨沅、益陽至湘水下游的臨湘(長沙),再由此南下五嶺。公元前222至214年間,

34、秦始皇出兵攻打南越。據淮南子人間訓,其行軍路線有五,其中有三條路線是通過湘江河谷南下,說明這是從南郡、洞庭郡通往蒼梧郡以至南越的主要路線。據里耶秦簡中的遷陵輸“弩臂”文書可知,遷陵臨沅,遷陵益陽,是秦朝重要的委輸路線。由于臨沅位于遷陵、益陽之間,故推測,遷陵臨沅益陽,是當時溝通湘西與湘中兩地的一條重要通道。其中,臨沅益陽,是與臨沅以北郵路相連的干道,當屬馳道。據湖南地方志記載,零陵縣有“秦馳道”,在“縣東八十里,闊五丈余,類今之河道,兩岸如削,夷險一致。史記秦始皇命天下修道,以備游幸,即此?!比舸藯l材料屬實,則說明秦始皇時期所修馳道,由北而南縱貫湖南,直達湘江上游和五嶺。通過這條干道,蒼梧郡與

35、關中內史及秦都咸陽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此外,蒼梧郡“兵輸內史”也可繞道湘西,經遷陵通往巴郡的路線,北上關中。 2007-04-06二、水路 今湖南境內的湘、資、沅、澧諸水多為南北走向,或為西南東北走向,其下游又多向洞庭方向匯集。于是以上水道就成為溝通江漢與五嶺的重要水路。據鄂君啟舟節(jié)銘文,戰(zhàn)國中晚期,湘、資、沅、澧諸水都是楚國南境重要的商業(yè)航道。 上江,內(入)湘,庚偞(左從貝),庚涉(右從邑)陽;內(入)耒,庚郴;內(入)資、沅、澧、油。 可見早在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的官商船隊就經由以上水道,遠達沅湘上游及五嶺地區(qū)經商,最遠可達涉(右從邑)陽等五嶺關口。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水道中,有關湘水沿岸城邑的記

36、載較詳,反映出當時湘水比其它幾條水道更為重要,是楚人南下五嶺的主要水道。由于秦距楚不遠,故推測秦人南下五嶺也可能經由湘、資、沅、澧這幾條水道。 1、湘水 在秦軍南下攻取南越的過程中,湘水河道主要起到運輸糧食等軍事物資的重要作用。為了將湘水與珠江水系相連通,秦軍修建了聯(lián)結湘、漓諸水的靈渠。此渠開鑿后,使得湘江成為秦漢時期溝通中原與南越的重要水路。北人由此水路南下,南海諸郡及海外出產的珍稀物品也由此路北運中原。 2、沅水上中游河道 沅水中上游河道是從遷陵經沅陵通往蒼梧郡的一條捷徑。據楚辭涉江可知,屈原乘舲船溯沅水而上,到達沅陵以南的溆浦。這里屬“南夷”之地,是傳統(tǒng)認為的楚黔中郡腹地。又據考古發(fā)現(xiàn)推

37、斷,戰(zhàn)國晚期,秦勢力也已到達溆水流域,秦黔中郡的遷移可能與此有關。漢代以后,沅水上中游河道仍是進出五溪地區(qū)的主要通道。東漢初,馬援、劉尚先后率軍攻打武陵蠻,都由此水路攻進五溪。當時由臨沅(東漢武陵郡治所)溯沅水而上,最遠可至上游的武溪。既然戰(zhàn)國晚期、東漢這兩個不同歷史時期,沅水上中游河道都是從兩湖地區(qū)通往五溪蠻聚居地的重要水道。故可推測,秦朝這條水路也是南下五嶺的重要通道,當屬間道,與軍事有關。 3、資水 據上引舟節(jié)銘文,資水也是楚人南下五嶺的重要水道。后世文獻如水經資水注、方輿紀要均載,從洞庭出發(fā),溯資水而上,可達零陵。這也是秦朝溝通江漢與五嶺的一條水路捷徑。 五、結語 以上我們全面考察了里

38、耶秦簡牘涉及的交通路線問題,發(fā)現(xiàn)秦朝從遷陵出發(fā),可經水、陸干道或間道,分別通往洞庭郡屬下其它縣邑及周邊的巴、南郡、蒼梧等郡。 1、遷陵通往洞庭郡、南郡的路線 從遷陵出發(fā),有三條陸路通往南郡(穿越洞庭郡),分別是:遷陵(沅陵)臨沅索孱陵江陵銷鄢;遷陵零陽孱陵江陵;從遷陵經酉水上游河谷北上,橫穿夷、酉分水嶺,由間道至夷水,再順夷水而下至夷道,以達江陵。 從遷陵至南郡也有水路,其中,酉水沅水洞庭江水揚水漢水,是從遷陵到南郡竟陵的主要水路。此外,澧水及各支流、夷水(清江)等水道,可與以上陸路相結合,共同構成遷陵與南郡之間的交通運輸網。 簡文中的郵路最北至南郡鄢縣(起點),結合其它材料推測,從鄢北上經南襄隘道,可至宛縣(南陽盆地)。由宛分途,一支向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