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懸液溫度甲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乙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懸液溫度甲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乙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10.010.511.011.512.012.513.013.514.0-2.0-1.9-1.9-1.8-1.8-1.7-1.6-1.5-1.4-0.0012-0.0012-0.0012-0.0011-0.0011-0.0010-0.0010-0.0009-0.000914.515.015.516.016.517.017.518.018.5-1.3-1.2-1.1-1.0-0.9-0.8-0.7-0.5-0.4-0.0008-0.0008-0.0007-0.0006-0.0006-0.0005-0.
2、0004-0.0003-0.0003 表9.2.4-2(續(xù))懸液溫度甲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乙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懸液溫度甲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乙種密度計溫度校正值19.019.520.020.521.021.522.022.523.023.524.024.5-0.3-0.10.0+0.1+0.3+0.5+0.6+0.8+0.9+1.1+1.3+1.5-0.0002-0.00010.0000+0.0001+0.0002+0.0003+0.0004+0.0005+0.0006+0.0007+0.0008+0.0009 25.025.526.026.527.027.528.0 28.5
3、29.029.530.0 +1.7+1.9+2.1+2.2+2.5+2.6+2.9+3.1+3.3+3.5+3.7+0.0010+0.0011+0.0013+0.0014+0.0015+0.0016+0.0018+0.0019+0.0021+0.0022+0.0023 4按下列公式計算土的顆粒粒徑:(9.2.4-3) (9.2.4-4) 式中: d土的顆粒粒徑,mm; K粒徑計算系數(shù),可直接查表9.2.4-3;
4、 T時水的動力黏滯系數(shù),查表16.1.4,(×10-6) kPaS; 土粒比重; T時水的比重; 4時水的密度,g/cm3; g重力加速度,cm/s2; Lt時的土粒沉降距離,cm;t沉降時間,s。 表9.2.4-3粒徑計算系數(shù)K值表9.2.4-3(續(xù)) 5按本標準9.1.4條2款的規(guī)定繪制顆粒大小分布曲線。如系與篩析法聯(lián)合分析,應將兩段曲線繪成一條平滑曲線。 6百分數(shù)的計算值精確至0.1%,顆粒粒徑的計算值精確至0.001。9.2.5密度計法試驗
5、的記錄格式見表9.2.5。表9.2.5顆粒分析試驗記錄表(密度計法)工程名稱 試驗 取樣編號
6、160; 計算 試驗日期
7、; 校核 試樣質量 30g 量筒號
8、160; 彎液面校正值 土粒比重 密度計號 比重校正值
9、160; 試驗時間下沉時間min懸液溫度密度計讀數(shù)R溫度校正值m分散劑校正值CDRMRH土粒落距cm粒徑mm小于某粒徑試樣質量的百分數(shù)% 9.3移液管法9.3.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粒徑小于0.075 mm的細粒土。9.3.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移液管:容
10、積25mL。 2燒杯:容積50mL。 3天平:稱量200g,最小分度值O.OOlg。 4其他同9.2.2條2、3、5、6、7款。9.3.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 稱過0.075mm篩的烘干試樣,黏土為10g15g,粉土試樣為20g,按9.2.3條15款的步驟制取懸液。 2按式( 9.2.4-3)計算粒徑為0.075,0.01,0.005,0.002mm和其他所需粒徑的土粒下沉10cm所需
11、的靜置時間。 3 測讀懸液溫度。用攪拌器在量筒內沿懸液深度上下攪拌約1min,取出攪拌器。 4開動秒表,根據(jù)各粒徑的靜置時間,提前約10s將準備好的移液管放入懸液中,浸入深度為10cm,用吸球吸取懸液5mL。每吸取一組粒徑的懸液后應重新攪拌,再吸取另一組粒徑的懸液。 5 將移液管下口放入燒杯,由上口倒入少量水,開閥門使水流入移液管,將管內的試樣懸液洗入燒杯。 6將燒杯內的懸液蒸發(fā)濃縮半干,在105110溫度下烘至恒量,稱試樣烘干質量。烘干時
12、間不應少于8h。 7試驗應在恒溫室內進行,允許室溫變化范圍為±0.5。 8溫度計讀數(shù)精確至0.5,稱量精確至0.OOlg。9.3.4 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按下列公式計算小于某粒徑的試樣質量占試樣質量的百分數(shù); (9.3.4) 式中: 吸取25mL懸液中的試樣烘干質量,g; 吸
13、取懸液的體積( 25cm3); 懸液總體積(lOOOcm3)。 2按9.2.4條4款繪制顆粒大小分布曲線。 3計算值精確至0.1%。9.3.5移液管法試驗的記錄格式見表9.3.5。表9.3.5顆粒分析試驗記錄表(移液管法)工程名稱
14、0; 試驗 取樣編號
15、160; 計算 試驗日期
16、 校核 烘干試樣質量
17、60; 試樣處理說明 燒杯號 土粒比重 吸管體積
18、 量筒號 粒徑mm杯號杯加試樣干質量g杯質量g吸管內試樣干質量g 1000mL量筒內試樣干質量g小于某粒徑的試樣質量占試樣質量的百分數(shù)%
19、;10 界限含水率試驗10.1 液、塑限聯(lián)合測定法10.1.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粒徑不大于0.5 mm的細粒土。10.1.2本試驗采用液、塑限聯(lián)合測定儀,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圓錐儀:包括錐體、微分尺、平衡裝置,總質量應為76g±0.2g。 錐體錐角為300±0.20,錐尖磨損量不得大于0.3mm;微分尺量程不應小于22mm,最小分度值為0.1mm。 2 電磁塊:吸力不應小于1N。 3讀數(shù)顯示裝置:放大倍數(shù)
20、不宜小于10倍,成像清晰,并設有落錐后延時間5s的顯示裝置。 4試樣杯:內徑40mm,杯深30mm。 5升降座;可使試樣杯升降一定距離,并能微調。10.1.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取通過0.5mm篩的代表性土樣約400g,將土樣分成三份,分別加入不同數(shù)量的水,制備成接近液限、塑限以及介于二者中間狀態(tài)不同稠度的均勻土膏,其預計圓錐下沉深度分別約為4mm5mm、16mm18mm和9mm10mm。 2將士膏分別放入盛土皿中,置于密封的保濕容器內,浸潤靜置
21、約24h。 3取出盛土皿,將士膏用調土刀充分調拌均勻,密實地填入試樣杯中,試樣中應無明顯的氣泡存在。高出試樣杯的余土用削土刀刮平。 4接通聯(lián)合測定儀電源,固定錐體上涂以凡士林的圓錐儀。調節(jié)讀數(shù)顯示裝置,使初讀數(shù)為零。 5將試樣杯置放在升降座上,調節(jié)升降座,使圓錐儀錐尖剛好接觸土面。圓錐儀在自重作用下沉入土內,測讀圓錐儀下沉5s時的圓錐下沉深度。 6取出試樣杯,在杯中取1個試樣測定含水率,試樣質量不宜少于10g。 7按
22、本條36款的步驟,測讀其余兩個試樣的圓錐下沉深度和含水率。 8含水率的測定應符合7.1節(jié)烘干法含水率試驗的要求。 9圓錐下沉深度應精確至O.lmm。10.1.4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 1 以含水率為橫坐標,圓錐下沉深度為縱坐標,將三個圓錐下沉深度與相應的含水率在雙對數(shù)坐標紙上繪制關系曲線。按圖解法通過高含水率的一點將三點連成一直線,如圖10.1.4中的A線,直線上圓錐下沉深度為17mm所對應的含水率為液限,圓錐下沉深度為2mm所對應的含水率為塑限。圖10.1.4圓錐下沉
23、深度與含水率關系曲線 2當三點線性偏差較大時,應通過高含水率點與其余兩點分別連成兩條直線,在圓錐下沉深度為2mm處查得兩個含水率,當其差值不大于2%時,取兩點的中點與高含水率的點連成一直線,如圖10.1.4中的B線,按本條l款的方法分別在直線上查得液限和塑限。當兩點的差值大于2%時,應補做試驗。 3塑性指數(shù)和液性指數(shù)應按下列公式計算:(10.1.4-1)(10.1.4-2) 式中: 塑性指數(shù); 液性指數(shù);
24、 液限,%; 塑限,%; 天然含水率,%。 4液限和塑限以百分數(shù)表示,取百分數(shù)的整數(shù)值。液性指數(shù)精確至0.0l。10.1.5液、塑限聯(lián)合測定法試驗的記錄格式見表10.1.5。表10.1.5液、塑限聯(lián)合試驗記錄表工程名稱 試驗
25、160; 取樣位置 計算 試驗日期
26、 校核 試樣編號 圓錐下沉深度cm含水率 % 液限% 塑_限%天然含水率% 塑性指數(shù) 液性指數(shù) 10
27、.2碟式儀法液限試驗 10.2.1 本試驗方法適用子粒徑不大于0.5mm的細粒土。 10.2.2本試驗采用碟式液限儀,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l 碟式液限儀:由銅碟、支架及底座組成。銅碟為一球面,球半徑為54mm,中心深為27mm;支架應有對銅碟起落高度進行微調的裝置,搖柄每轉動一次,銅碟起落高度應為10mm;底座應為硬橡膠制成。 2專用劃刀:1/4圓弧的劃刀截面為等腰梯形,上底寬為2mm,高為10mm,兩腰線夾角為60°。10.2.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28、 1 取通過0.5 mm篩的代表性土樣約100g,放在調土皿中,按需要加水,所加水量使試樣稠度相當于銅碟下落擊數(shù)約35擊即可合攏,用調士刀充分調拌均勻。 2取部分試樣,平鋪于銅碟的前半部,鋪土時應防止試樣中混入氣泡,用調土刀將試樣修平,試樣中心厚度應為10mm。 3垂直銅碟轉動軸,通過試樣中心用劃刀自后向前將試樣劃成槽縫清晰的兩半??虅澆劭p時,可自后向前,再自前向后逐步加深,最后一次應自后向前并明顯接觸槽底??虅澊螖?shù)不應大于6次,并應盡可能減少劃槽次數(shù)。 4
29、60; 以每秒2轉的速率轉動搖柄,使銅碟反復起落,墜擊于底座上,數(shù)記擊數(shù),直至試樣兩邊在槽底的合攏長度為13mm為止,記錄擊數(shù)。 5在試樣合攏部位兩邊,取一個試樣測定含水率,試樣質量不宜少于10g。 6將銅碟中剩余試樣移至調土皿中,再加水用調土刀反復調拌均勻,按本條25款步驟進行不少于兩次的試驗。兩次試驗試樣的稠度應使試樣合攏所需的擊數(shù)分別約為15擊和25擊,測定各擊數(shù)下試樣的含水率。 7含水率測定應符合6.1節(jié)烘干法含水率試驗的要求。10.2.4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
30、 1以含水率為縱坐標,以擊數(shù)為橫坐標,將三個擊數(shù)與相應的含水率在半對數(shù)坐標紙上繪制關系曲線。按圖解法將三點連成一直線,直線上25擊對應的含水率為液限。 2液限以百分數(shù)表示,取百分數(shù)的整數(shù)值。10.2.5碟式儀法液限試驗的記錄格式同表10.1.5,應在表格中注明為碟式儀法液限試驗。10.3搓滾法塑限試驗10.3.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粒徑不大于0.5mm的細粒土。10.3.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毛玻璃板:面積不小于200mm×300mm;
31、0; 2直徑為3mm的金屬絲或縫隙為3mm的模板或卡尺。10.3.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取通過0.5mm篩的代表性土樣約100g,放在調土皿中加水調拌均勻,加水量應使試樣超過塑限,浸潤靜置約24h。 2將制備好的試樣在手中捏揉至不黏手,然后將試樣捏扁,如出現(xiàn)裂縫,表示含水率已接近塑限。 3取接近塑限的試樣一小塊,先用手搓成橢圓形,然后用手掌在毛玻璃板上輕輕搓滾。搓滾時手掌應均勻施加壓力于土條上,不得使土條在毛玻璃板上無力滾動。土條長度不宜超過手掌寬度,在搓滾時土條不應從手掌下任一邊
32、脫出。在任何情況下,土條不得產生中空現(xiàn)象。 4當土條直徑搓成3mm時產生裂縫,并開始斷裂,表示試樣此時的含水率即為塑限含水率。 5當土條直徑搓成3mm時不產生斷裂或土條直徑大于3mm時已開始斷裂,表示試樣的含水率高于塑限或低于塑限,都應重新取樣進行試驗。當土條在任何含水率下始終搓不到直徑3mm即開始斷裂,則該土無塑性。 6取合格斷裂土條3g5g,測定其含水率。含水率測定應符合本標準6.1節(jié)烘干法含水率試驗的要求。10.3.4搓滾法塑限試驗每組試驗的試樣應為兩個,兩個試樣試驗的差值,高液限
33、土不得大于2%,低液限土不得大于1%。取其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10.3.5搓滾法塑限試驗的記錄格式同表6.1.6,應在表格中注明為搓滾法塑限試驗。10.4收縮皿法縮限試驗10.4.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粒徑小于0.5mm的細粒土。10.4.2本試驗采用液、塑限聯(lián)合測定儀中的試樣杯作為收縮皿。10.4.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l 取通過0.5mm篩的代表性土樣約200g,放在調土皿中,加水制備成含水率約為液限的試樣,用調土刀充分調拌均勻。 2 在收縮皿內涂抹一薄層凡士林,將試樣分層
34、填入收縮皿中,每次填入后即將收縮皿在橡皮板上拍擊,直至驅盡氣泡為止。 3將填滿試樣后的收縮皿表面刮平,擦凈收縮皿,稱收縮皿和試樣總質量。 4將填滿試樣的收縮皿置于室內逐漸晾干,至試樣的顏色變淡時,放入烘箱中烘至恒量,稱收縮皿和烘干試樣總質量;計算試樣的含水率。烘干方法和含水率試驗應符合6.1節(jié)烘干法含水率試驗的要求。 5從收縮皿中取出烘干試樣,用蠟封法測定烘干試樣體積。烘干試樣體積測定應符合7.2節(jié)蠟封法密度試驗的要求。 6稱量精確至O.Olg。10.
35、4.4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1 按下列公式計算烘干試樣體積: (10.4.4-1) 式中: 烘干試樣體積,cm3; 蠟封烘干試樣質量,g; 蠟封烘干試樣在水中的稱量,g; 烘干試樣質量,g; 水的密度,g/cm3; 蠟的密度,g/cm3。 2 按下列公式計算土的體縮率、縮
36、限和縮性指數(shù): (10.4.4-2) (10.4.4-3) (10.4.4.4) 式中: 土的體縮率,%; 土的縮限,%; 縮性指數(shù); 收縮皿容積,cm3; w試樣含水率,%。 3體積計算值精確至O.Olc
37、m3,體縮和縮限計算值精確至0.1%。10.4.5收縮皿法縮限試驗每組試驗的試樣應為兩個,兩個試樣試驗的差值,高液限土不得大于2%,低液限土不得大于1%。取其算術平均值。10.4.6收縮皿法縮限試驗烘干試樣體積試驗的記錄格式見表7.2.6,體縮和縮限的記錄格式見表1O.4.6。 表10.4.6收縮皿法縮限試驗記錄表工程名稱
38、 試驗 取樣位簧
39、0; 計算 試驗日期 校核
40、 試驗編號收縮皿編號試樣質量g試樣烘干質量g含水率% 收縮皿容積cm3烘干試樣體積cm3體縮率%平均值%縮限%平均值%液限%縮性指數(shù)% 1 1 濕 化
41、; 試 驗11.0.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具有結構性的黏性土。11.0.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浮筒:長頸錐體,下有掛鉤,頸上有刻度,刻度值為O100,最小分度值為5。 2 網板:金屬方格網,尺寸為10cm×10cm,網眼尺寸為lcm×lcm,可掛在浮筒下端。 3玻璃水槽:水槽內尺寸高約70cm,寬約15cm,長度視需要而定。11.0.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l 按工程需要取原狀土或制各成所需狀態(tài)
42、的擾動土,用切土刀取邊長為5cm的立方體試樣。 2應按7.1節(jié)環(huán)刀法密度試驗的要求,測定土的含水率和密度。 3將試樣置于網板中央,網板掛在浮筒下,手持浮筒頂端,迅速將掛有試樣的浮簡放入裝滿水的水槽中。 4立即測記浮筒齊水面處的刻度讀數(shù)和開始時間。 5試驗開始后按l,3,5,10,30,60min進行讀數(shù),1h后,按每隔1h讀一次數(shù)。根據(jù)試樣崩解速度,可適當縮短或增加讀數(shù)的時間間隔。 6在每次讀數(shù)的同時,應描述試樣的崩
43、解情況,包括氣泡的冒出情況、崩解物的形狀及大小、網板上殘留試樣的形狀、試樣在水槽底部堆積情況等。 7當試樣完全通過網板落下后,試驗即告結束。如試樣在水中長期不崩解或僅有局部崩解時,應描述試樣在水中的情況。試樣在水中浸泡時間不宜少于72h。 8讀數(shù)應估讀至1。11.0.4試樣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 l 按下列公式計算土的崩解量: (11.0.4) 式中:
44、160; 土在時間t時的崩解量,%; 時間t時的刻度讀數(shù); 試驗開始時的刻度讀數(shù)。 2計算精確至1%。11.0.5濕化試驗的記錄格式見表11.0.5。表11.0.5濕化試驗記錄表工程名稱_ 儀器編號_
45、160; 試驗_取樣位置_ 試驗用水_ 計算_ 土樣說明_&
46、#160; 試驗日期_ 校核_試樣編號_ 密度_ g/cm3
47、; 含水率_ %時間d:h:min試驗時簡h:min讀數(shù) 讀數(shù)差 朋解量% 崩解情況 12收 縮 試 驗12.0.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黏質土類的細粒類土。12.0.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收縮儀:由輕質金屬材料制成的底座和支
48、架、墊塊、多孔板、測板及百分表組成。多孔板直徑70mm,厚4mm,孔的總面積應大于板面積的50%:測板直徑10mm,厚4mm,百分表最小分度值0.Olmm。 2環(huán)刀:直徑61.8mm,高20mm。 3天平:稱量500g,最小分度值O.lg。12.0.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 按工程需要取原狀土或制備成所需狀態(tài)的擾動土,采用環(huán)刀按指定方向切取代表性試樣,測試樣質量及含水率。環(huán)刀法取樣應符合7.1節(jié)環(huán)刀法密度試驗的要求。 2從環(huán)刀中推出試樣
49、,置試樣子多孔板上。在收縮儀底座上放置墊塊,將試樣和多孔板放在墊塊上,在試樣中心位置放上測板,安裝百分表。應使百分表、測板、試樣及多孔板的中心處于同一軸線上。 3稱收縮儀和試樣的總質煎,測讀百分表初始讀數(shù)。稱量時應保持百分表讀數(shù)不變。 4試驗初期,宜視收縮變形速率,每隔1h4h測讀百分表讀數(shù)并稱收縮儀和試樣的總質量一次。在收縮變形直線段時,讀數(shù)不應少于4次。48h后,宜每隔6h24h測讀一次,直至兩次讀數(shù)不變,試驗結束。 5試驗時的環(huán)境溫度,不宜大于30。
50、0; 6取出試樣,測試樣烘干后的質量和體積。烘干試樣質量和烘干試樣體積的試驗方法,應符合6.1節(jié)烘干法含水率試驗和7.2節(jié)蠟封法密度試驗的要求。 7稱量精確至0.lg,百分表讀數(shù)精確至O.Olmm。12.0.4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 l 按下列公式計算時間f時試樣的含水率: ( 12.0.4-1) 式中: 時間t時的試樣含水率,%; 時間t時的試樣質量,g;
51、60;試樣烘干質量,g。 2按下列公式計算時間t時試樣的線縮率: (12.0.4-2) 式中: 時間t時的試樣線縮率,%; 時間t時的百分表讀數(shù),mm; 百分表初始讀數(shù),mm; 環(huán)刀高度,mm。 3 以線縮率為縱坐標,含水率為橫坐標,繪制關系曲線,如圖12.0.4
52、所示。延長I、階段直線段相交,則交點相應的橫坐標含水率值,即為土的縮限,I階段直線段斜率的絕對值為土的收縮系數(shù)。 4按下列公式計算土的體縮率: (12.0.4-3) 式中: 土的體縮率,%; 環(huán)刀容積,cm3;烘干試樣體積,按式(10.4.4-1)計算,cm3。 圖12.0.4線縮率與含水率關系曲線 5 收縮試驗縮限和體縮率精確至0.1%,收縮系數(shù)取兩位有效數(shù)字。12.0.5收縮試驗的記錄格式見表12.0.5。表12.0.5 收縮試驗記錄表工程名稱
53、60; 試群編號 試驗 &
54、#160; 取樣位置 環(huán)刀高度_ mm 計算
55、160; 土樣說明 試驗日期
56、60; 校核 時間d:h百分表讀數(shù)O.Olmm 線縮mm 線縮率%收縮儀質量g收縮儀+試樣質量g試樣質量g含水率% 13 砂的相對密度試驗13.0.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粒徑不大
57、于5mm且能自由排水的砂類土。13.0.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量簡:容積500cm3及l(fā)OOO cm3兩種,后者內徑應大于6cm。 2長頸漏斗:頸管的內徑1.2cm,頸口應磨平,錐形塞直徑為1.5cm的圓錐體,鑲于鐵桿上。 3砂面拂平器:十字形金屬平面焊接在銅桿下端。 4金屬容器附套環(huán):容積250 cm3,內徑5cm;容積1000 cm3,內徑10cm;高度均為12.7cm。 5振動叉。
58、160; 6擊錘:錘質量1.25kg,落高15cm,錘底直徑5cm。 7天平:稱量1000g,最小分度值lg。 8 臺秤:稱量5000g,最小分度值lg。13.0.3最小干密度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 取代表性的烘干試樣約1500g,用手搓揉或用橡皮碾在橡皮板上碾散,并拌和均勻。 2將錐形塞桿自漏斗下口穿入,并向上提起,使錐體堵住漏斗管口,一并放入體積1000cm3量簡中,使其下端與量筒底相接觸。
59、60; 3稱取試樣700g,均勻倒入漏斗中,將漏斗與塞桿同時提高,移動塞桿使錐體略離開管口,塞桿錐體底面應保持高出土面lcm2cm,使試樣緩慢且均勻分布地落入lOOOcm3量筒中。若試樣中不含大于2mm的顆粒時,可取試樣400g用500cm3的量筒進行試驗。 4試樣全部落入量筒后,取出漏斗與錐形塞,用砂面拂平器將砂面拂平,測讀砂樣體積。 5用手掌或橡皮板堵住量筒口,將量筒倒轉并緩緩地轉回到原來位置,將土面拂平,重復數(shù)次,記下試樣在量筒內所占體積的最大值。 6稱量精確至lg,體
60、積精確至5cm3。取上述兩種方法測得的較大體積值,計算最小干密度及最大孔隙比。13.0.4 最大干密度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l取代表性的試樣約4000g,按13.0.3條1款規(guī)定制備試樣。 2分三次倒入金屬容器進行振擊。先取試樣600g800g,倒入1000cm3容器內,其數(shù)量應使振擊后的體積略大于容器容積的1/3,用振動叉以每分鐘各150次200次的速度敲打容器兩側。并在同一時間內,用擊錘于試樣表面每分鐘錘擊30次60次,直至砂樣體積不變?yōu)橹?。錘擊時,粗砂可用較少擊數(shù),細砂應用較多擊數(shù)。
61、0; 3重復上述步驟,進行后兩次的裝樣、振動和錘擊。第3次裝樣時應先在容器口上安裝套環(huán)。 4最后1次振畢,取下套環(huán),用修土刀齊容器頂面刮去多余試樣,稱其質量。 5若試樣中不含大于2mm的顆粒時,可取試樣1000g用250 cm3的金屬容器進行試驗。 6進行平行試驗時,試樣不宣重復使用。 7稱量精確至1g,體積精確至1cm3。13.0.5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l 按下列公式計算土的干密度:(13.0.5-1)(13.0.5-
62、2)式中: 土的最小干密度, g/cm3;土的最大干密度,g/cm3;試樣干質量,g;試樣體積最大值,cm3;金屬容器容積,cm3。2按下列公式計算孔隙比: (13.0.5-3) (13.0.5-4) 式中:土的最大孔隙比;土的最小孔隙比;水的密度,g/cm3;土粒比重。3按下列公式計算相對密度: (13.0.5-5) (13.0.5-6) 式中: 相對密度;
63、天然孔隙比或填土的相應孔隙比; 天然干密度或填土的相應干密度,g/cm3。 4密度計算值精確至0.01g/cm3,孔隙比和相對密度計算值精確至0.01。13.0.6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干密度試驗應進行兩次平行試驗,兩次試驗密度的差值不得大于0.02 g/cm3,取其算術平均值。13.0.7最大干密度和最小干密度試驗的記錄格式見表13.0.7。表13.0.7砂的相對密度試驗記錄表工程名稱_
64、; 土粒比重_ 試驗_ 土樣編號_ 金屬容器容積_ cm3&
65、#160; 計算_ 土樣說明_ 試驗日期_ 校核_
66、; 最小干密度最大干密度 試樣編號 試樣質量g 試樣體積cm3 干密度g/cm3 孔隙比 試樣質量g 干密度g/cm3 孔隙比 天然干密度 g/cm3天然孔隙比 相對密度
67、60; 14 擊實試驗14.0.1 本試驗方法分為輕型擊實和重型擊實。輕型擊實適用于粒徑不大于5mm的黏性細粒類土,重型擊實適用于粒徑不大于20mm的黏性粗粒類土。14.0.2輕型擊實試驗的單位體積擊實功為592.2kJ/m3,單位面積沖量3kN·S/m2;重型擊實試驗的單位體積擊實功為2687.9 kJ/m3,單位面積沖量7
68、3kN·S/m2。14.0.3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擊實儀:由擊實筒、套簡、擊錘、導筒等組成。擊實儀的主要技術指標應符合表14.0.3的規(guī)定。表14.0.3擊實儀技術指標 試驗方法 錘底直徑mm 錘質量 kg落高 mm 擊實簡尺寸 護簡 高度 mm 內徑
69、60; mm 簡高 Mm 體積cm3輕型 5l 2.5 305 102 116 947.4 50 重型 5l 4.5 457 152 &
70、#160; 116 2103.9 50 2臺秤:稱量10kg,最小分度值5g。 3篩:孔徑5,20mm。 4推土器:宜用螺旋式千斤頂或液壓式千斤頂。14.0.4試樣制備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干法制備試樣時,按5.1.3條要求制備土樣。用四分法取代表性土樣約20kg50kg(輕型約20kg、重型約50kg),風干碾碎后過篩(輕型過5mm篩,重型過20mm篩
71、),將篩下土樣拌勻,并測定土樣的風干含水率。根據(jù)土的塑限預估最優(yōu)含水率,并按5.1.4條24款的步驟制備5個不同含水率的組試樣,相鄰兩個含水率的差值宜為2%,其中應有2個大于塑限,2個小于塑限,1個接近塑限。 2 采用濕法制備試樣時,取天然含水狀態(tài)的代表性土樣20kg50kg,按本條1款步驟取土,并測定土樣的天然含水率。根據(jù)土的塑限預估最優(yōu)含水率,按本條1款的原則選擇至少5個不同含水率的土樣,分別將天然含水率的土樣晾干或加水至要求含水率進行制備。14.0.5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將擊實儀平穩(wěn)置于剛性基礎上,
72、擊實筒與底座連接好,安裝好護筒,在擊實簡內均勻涂一薄層潤滑油。稱取一定量試樣,倒入擊實筒內,分層擊實。輕型擊實試樣為2kg5kg,分3層,每層25擊;重型擊實試樣為4kg10kg,分5層,每層56擊。錘擊點應均勻分布在土面上。每層試樣高度宜相等,兩層交界土面應刨毛。擊實完成后,土面超出試樣筒高度應小于6mm。 2卸下護筒,用直刮刀修平擊實簡頂部的試樣,拆除底板,試樣底部若超出筒外,也應修平。擦凈筒外壁,稱筒與試樣的總質量,并計算試樣的濕密度。 3用推土器將試樣從擊實筒中推出,從試樣中部取2個代表性試樣測定含水率。含水率的測
73、定應符合6.1節(jié)烘干法含水率試驗的要求。 4對不同含水率的試樣按本條l3款步驟依次進行擊實。14.0.6試驗成果整理應符合下列要求: 1根據(jù)各點試樣測定的含水率,按式(7.1.4-2)計算試樣的干密度。2以干密度為縱坐標,含水率為橫坐標,繪制干密度與含水率關系曲線,如圖14.0.6所示。取曲線的峰值點對應的縱坐標值為土的最大干密度,與其對應的橫坐標值為土的最優(yōu)含水率。當關系曲線不能給出峰值點,應另取試樣進行補點試驗。圖14.0.6干密度含水率關系曲線 3根據(jù)各擊實試樣的干密度和土的比重值
74、計算試樣的飽和含水率,并在圖上繪制飽和曲線。按下列公式計算試樣的飽和含水率:(14.0.6) 式中:飽和含水率,%;土粒比重; 水的密度,g/cm3。 4干密度計算值精確至O.Olg/cm3,飽和含水率計算值精確至0.1%。14.0.7擊實試驗記錄表見表14.0.7。表14.0.7擊實試驗記錄表工程編號 擊實功能
75、; 擊實簡體積 試驗 土樣編號 擊實次數(shù) 土的比重
76、; 計算 儀器編號 擊實筒質量 試驗日期 校核 &
77、#160; 試驗序號 筒加試樣 質量g 濕土質量 g 濕密度 g/cm3 含水率 %干密度 g/cm3 最大干密度 g/cm3&
78、#160; 最優(yōu)含水率= % 飽和度= % 15 毛管水上升高度試驗15.1 直接觀測法15.1.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粗砂和中砂。15.1.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l 毛管儀:包括支架、玻璃杯及厚壁玻璃管。厚壁玻璃管內徑為2cm3cm,長約100cm,刻度最小分度值0.5cm,零點在下端,底端用金屬網包住,見圖15.1.2。
79、160; 2天平:稱量2000g,最小分度值O.Olg。1支架;2玻璃杯;3-厚壁玻璃管圖15.1.2毛管儀15.1.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 取代表性的風干砂土約1500g,碾散后拌勻,借漏斗分數(shù)次裝入玻璃管中,并用搗棒輕輕搗實,使其密度均勻,并達到所需的干密度。 2將玻璃管垂直插入玻璃杯中,管身用支架固定。 3注水入玻璃杯中,水面應高出管底0.5cml.Ocm。測讀水面高度并在試驗過程中應保持水面不變。 4注水入杯后,經過5,10,
80、20,30,60min,以后每隔數(shù)小時,根據(jù)玻璃管中砂土顏色的深淺,測記各該時間毛管水上升最高點至水面的高度,直至上升穩(wěn)定為止。估讀至O.lcm。15.1.4 直接觀測法毛管水上升高度試驗的記錄表格式見表15.1.4。表15.1.4毛管水上升高度試驗(直接觀測法)工程名稱 &
81、#160; 試驗 取樣位置
82、; 計算 土樣說明
83、0; 校核 試樣編號 試樣編號
84、160; 試樣狀態(tài) 儀器編號 儀器編號 試驗時間 毛管水上升高度 cm 試驗時間 毛管水上升高度 cm 15.2土樣管法15.2.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細砂和毛管水上升高度較小的細粒類土。15.2.
85、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土樣管毛管儀:玻璃筒,直徑4cm6cm,高約12cm,底端配有能塞緊的鋪有篩布的橡皮塞;細玻璃管:測壓管:直徑0.5cml.Ocm,長約100cm;鋼尺:刻度最小分度值為O.lcm,裝置時零點與試樣底面齊平,見圖15.2.2。 2天平:稱量2000g,最小分度值O.lg。 3切土筒:直徑略小于玻璃筒。 l-供水瓶;2-玻璃管:3-三通接頭;4-橡皮管;5-測壓管;6-直尺;7-管夾;8-排氣管;9一細玻璃管:10-試樣;1l-玻璃
86、筒:12-橡皮塞圖l5.2.2土樣管毛管儀15.2.3試驗應按下列步驟進行: 1 取代表性的風干土樣500g600g,研散拌勻,按要求的干密度稱量分數(shù)次倒入玻璃簡中,并逐次用棒搗實,使其密度均勻,直至達8cm高為止。 2采用原狀試樣時,用切土筒銳端切取試樣約8cm高,并將試樣推入玻璃筒中,使距玻璃筒端約2cm。四周孔隙用蠟密封,使不漏氣。將裝有試樣的玻璃(或金屬)筒下口用鋪有篩布的橡皮塞塞緊,若土中含有較多的細顆粒,應在篩布上鋪置厚約lcm的粗砂緩沖層,此時細玻璃管頂端要與緩沖頂端齊平。
87、 3關管夾A、B、C,使供水瓶充滿水。開管夾A、B,使水緩緩地經測壓管上升至試樣底部,排盡管內空氣至排氣管流出的水中無氣泡時,關管夾A、B。 4 徐徐間斷開或關管夾B,使水緩緩地自下而上地飽和試樣,至試樣表面見水時,關管夾B。 5徐徐開管夾C,使測壓管水面逐漸下降,至管內水面停止下降或開始升高時,記下此時測壓管中水面讀數(shù),即為毛管水上升高度。 6重復本條35款,取兩次測定結果的算術平均值,精確至0.1 mm。如二次試驗結果相差太大,應重復試驗。15.2.4土樣管法
88、毛管水上升高度試驗記錄格式見表15.2.4。表15.2.4毛管水上升高度試驗(土樣管法)工程名稱_
89、; 試驗_ 取樣位置_
90、160; 計算_ 土樣說明_
91、0; 校核_ 試驗日期 土樣編號 儀器編號 毛管水上升高度 cm 平均值 cm 試樣干密度 g/cm3 孔隙比 16 滲 透 試 驗16.1 常水頭滲透試驗16.1.1 本試驗方法適用于粒徑不大于20mm的粗粒類土。16.1.2主要儀器設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常水頭滲透儀:儀器封底圓筒高為40cm,直徑為10cm;金屬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版?zhèn)€人信用借款合同(附逾期罰息及信用修復條款)4篇
- 二零二五年度農業(yè)機械租賃收益分成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臨時雇傭服務合同規(guī)范文本
- 二零二五版木材加工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通信設備租賃擔保服務協(xié)議2篇
- 個人攝影服務2024年度合同9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產買賣合同標的及相關定義3篇
- 2025年度采石場礦山生態(tài)環(huán)境恢復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度智能交通信號燈安裝與維護合同3篇
- 2025版文化產業(yè)項目咨詢與投資合作委托協(xié)議3篇
- 2025年度公務車輛私人使用管理與責任協(xié)議書3篇
- 售后工程師述職報告
- 綠化養(yǎng)護難點要點分析及技術措施
- 2024年河北省高考歷史試卷(含答案解析)
- 車位款抵扣工程款合同
- 小學六年級數(shù)學奧數(shù)題100題附答案(完整版)
- 高中綜評項目活動設計范文
- 英漢互譯單詞練習打印紙
- 2023湖北武漢華中科技大學招聘實驗技術人員24人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 一氯二氟甲烷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
- 母嬰護理員題庫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