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識貫徹債權讓與中第三人的地位利益平衡抑或邏輯_第1頁
法律知識貫徹債權讓與中第三人的地位利益平衡抑或邏輯_第2頁
法律知識貫徹債權讓與中第三人的地位利益平衡抑或邏輯_第3頁
法律知識貫徹債權讓與中第三人的地位利益平衡抑或邏輯_第4頁
法律知識貫徹債權讓與中第三人的地位利益平衡抑或邏輯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水土保持監(jiān)測網(wǎng)絡,對全省水土流失動態(tài)進行監(jiān)測、預報,省人民政府定期將監(jiān)測、預報情況予以公告??h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水土保持監(jiān)督管理機構,應當建立執(zhí)法債權讓與中第三人的地位:利益平衡抑或邏輯貫徹由以上論述可知,債權的非人格化使債權的自由讓與成為可能,同時,各國立法為促進債權的財產(chǎn)化,也力求從債權人利益尤其是保護受讓人安全地位這兩個方面來進一步擴大債權的可讓與性。然而,這種制度安排只是假設了一種簡單模式,在債權讓與的這種模式中,只存在著讓與人和受讓人兩個抽象的人。但事實上,債權讓與并非如此簡單,第三人的介入往往使此種模式更趨復雜。一般而言,在有第三人介

2、入的債權讓與圖景中,我們可以比照買賣法律關系,將第三人描述為以下兩種:(注:此處借用了孫憲忠教授的分析模式,請參見其文:“物權法基本范疇及主要制度的反思(上)”,中國法學1999年第5期,頁54-55.)(1)受讓人將債權再讓與給他人,或無權利人將債權讓與給他人后,該他人對原讓與人或真正權利人而言為第三人。(2)與讓與人有法律關系的第三人,其典型例子就是雙重讓與。在此情形,會產(chǎn)生兩個以上的受讓人,而這些受讓人在法學上互為第三人。在第二種情形,會產(chǎn)生兩個以上相互為第三人的受讓人,在他們之間,誰能取得債權,應由一個法律標準來確定。這個標準的確定貌似簡單,實際上卻關涉民法體系中相關制度的協(xié)調一致,非

3、分析其后隱藏的制度價值莫能得出結論。因此,要對其做出回答,首先也須考察不同法律制度對債權讓與性質的不同認識。前已述及,法國法并不區(qū)分債權讓與行為和原因行為,債權的轉讓僅須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發(fā)生,債權應在轉讓合同有效成立時移轉。由此可知,在法國法上,純粹意思主義不僅在物權變動中得以體現(xiàn),而且在債權及其他無形權利的轉讓(變動)中也被一以貫之。據(jù)此,對于雙重讓與的情形,究竟由誰取得債權,在法國法上似乎應按轉讓合同之成立先后來確定,即最先成立之轉讓合同的受讓人取得債權,此乃債權在第一次轉讓合同有效成立時即已發(fā)生移轉之故也。(注:應指出的是,在不區(qū)分原因行為和債權讓與行為的立法例下,債權既然在第一個

4、買賣合同成立時即已移轉,那么原債權人再次出售其債權雖然在生活中會經(jīng)常發(fā)生,但在法律上應無可能,因為他此時已無權處分該債權。質言之,在法國立法例下,以同一債權為標的的買賣合同在邏輯上不可能復數(shù)地有效成立。這一點和后述德國立法例迥然相異。)法國法所采的意思主義,程序簡單,便利交易活動,是其優(yōu)點。但物權的變動或債權的轉讓欠缺足以由外界辨識的表征,對作為交易秩序整體之化身的第三人保護不周。因此,為保護交易安全,法國民法典第1141條規(guī)定,如果出賣人將標的物再讓與給第三人,而該第三人先于前買受人占有標的物,則前買受人不受保護。就債權的雙重讓與而言,可將此規(guī)定表述為:如果讓與人將債權再讓與給第三人,而該第

5、三人先于前受讓人占有債權,則前受讓人不受保護。同時,法典為進一步明確何時發(fā)生該條所謂的“占有”,在第1690條更設如下規(guī)定:受讓人,僅依其向債務人進行有關轉讓的通知,或依債務人在公證文書中接受轉讓的表示,始對第三人發(fā)生占有權利的效力。結合這兩條規(guī)定,可以推知,在發(fā)生雙重讓與的情形,雖然按照意思主義的規(guī)定,前一受讓人自轉讓合同成立之時起即取得債權,而后一轉讓合同應為無效(第1599條),并且讓與人應負權利存在之保證責任(第1692條);但如果后一受讓人依其向債務人所為的轉讓通知,或依債務人在公證文書接受轉讓的表示,而占有債權,則應由其取得債權。法國法的這種做法也為日本、(注:日本民法典第467條

6、第1項和法國民法典第1690條的規(guī)定相仿:“指名債權的讓與,非經(jīng)讓與人通知債務人或經(jīng)債務人承諾,不得以之對抗債務人及其他第三人。”盡管日本民法并未將債權讓與視為買賣合同的一種,但該項規(guī)定的適用,和其民法典就物權變動所做的規(guī)定(第176-178條)一樣,乃基于相同的機理。既然學界一般認為日本民法在物權變動方面的立法模式,只不過是采納法國民法后來發(fā)展出來的一些理論和原則的結果,所以本文在債權讓與方面就法國立法例所做的剖析,基本上也應適用于日本民法的情形。)意大利等國民法典所采。法國法系的這種做法,貌似簡便易行,但和其物權變動理論一樣,由于未有效區(qū)分買賣合同和債權讓與本身,同時又以純粹的意思主義決定

7、債權的移轉,所以在法理上難見圓通,這主要發(fā)生在雙重讓與的情形:甲在將債權出售給乙后,乙即取得債權,設若甲再將債權出售給丙,則該轉讓合同應為無效(第1599條),丙不能取得債權;但由于第1690條和第1141條之故,丙之權利在這兩個條文所預設的條件滿足時可優(yōu)先于乙之權利,于是乙依在先合同取得的權利頓成泡影,而甲丙之間原本無效的轉讓合同卻搖身變?yōu)橛行Ш贤?。最終,前述“最先成立之轉讓合同的受讓人取得債權”的規(guī)則被否定。(注:法國立法例上這一法理上的不圓通性,在物權變動方面表現(xiàn)更為明顯。孫憲忠:論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頁44、70.)這種邏輯上存在悖論的解決方案實際上采用了經(jīng)院主義的辨證推理

8、方法。該方法經(jīng)常被應用于具體的法律問題,以便調和權威性文本中的矛盾,并從中得出新的學說和規(guī)則。根據(jù)這種方法得出的結論往往可以對原初的命題加以限定或放棄。(注:哈羅德?J?伯爾曼: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tǒng)的形成,賀衛(wèi)方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版,頁177-180.該書中列舉了一些具體應用的例子,這些例子和法國法對雙重讓與貌似矛盾的處理方案頗為相似。)顯然,在債權讓與制度方面,法國法雖以純粹意思主義為其制度基石,但為了保護第三人的利益,它又以第1690條和第1141條的規(guī)定對純粹意思主義做出限定乃至否定。此種方案的副作用是削弱了對第一受讓人之利益的保護,并犧牲了邏輯上的合理性。于是,任何

9、人在受讓債權時,雖然在名義上能于轉讓合同有效成立的同時取得債權,但他若要避免第1690條和第1141條的適用而遭受不利,以真正有效地取得債權,就必須主動通知債務人,或盡其努力促成債務人以公證書做出接受轉讓的表示。這就是法國民法典第1690條和第1141條所具有的“消極強制”作用。德國立法例區(qū)分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就物權變動而言,其實益頗多。(注:孫憲忠教授對此有精辟的分析,請參見其文:“再談物權行為理論”,論物權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頁155以下。)但就債權讓與來說,雖然它有效區(qū)分了債權契約性質的原因行為(如買賣、贈與等)和準物權行為性質的債權讓與本身,從而解決了上述法國法中的一些邏輯悖

10、論,但其優(yōu)越性畢竟不似物權行為理論,難為第三人利益提供有效保護。究其原因,在于物權行為采形式主義立法例,有明確的外部表征(以交付或登記為其成立或生效要件),(注:關于交付或登記是物權行為的成立要件抑或生效要件,學界有不同觀點。謝在全,民法物權論(上冊),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頁68注釋1.)即彰顯物權得喪的公示方法,而債權讓與雖為準物權行為,但無外部表征的要求,其成立或生效并不以交付債權證書或進行登記為要件。此故,在債權人為第一次讓與后,受讓人即已取得債權,而第三人又未能從外部認知債權發(fā)生移轉的事實,不免淪為債權交易的犧牲品。如此,該制度對第三人利益和交易安全照顧難謂周到,有妨礙債權的流通性并進而影響債權財產(chǎn)化之嫌。以上所述似乎要求采此立法例的國家應為第三人的利益設計妥當規(guī)則。但綜觀這些國家的立法,卻無一像法國立法例那樣,以通知債務人或債務人的承諾作為保護第三人利益的手段。究其原因,應在于德國法系舍棄第三人利益的保護,而追求處分行為之性質和次序原則的邏輯貫徹。設想在雙重讓與中,按照處分行為的次序原則,受讓在先者取得債權,若以未為通知為由否定其效力,從而使受讓在后但已為通知者取得債權,則無異于否認處分行為一經(jīng)成立即生權利變動之效力的原則以及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