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1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_第1頁
必修一1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_第2頁
必修一1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_第3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1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必修一 4.1 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武漢市第二十中學 朱輝一、課標解讀:課標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外力因素;運用示意圖說明巖 石圈物質循環(huán)過程?!皹藴省敝卦诘乇硇螒B(tài)變化的原因分析,使學生學會分析常見地表形 態(tài)及其變化的主要原因?!皹藴省币髮W生要能熟練閱讀“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示意圖”,同 時能繪簡單的示意圖說明巖石圈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二、教材分析:本節(jié)教材先從宏觀和中觀的尺度闡述內、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當今全球海陸分布的基 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側重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以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 影響,重點放在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tài)影響的過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態(tài)的變化。所以在

2、這 一節(jié)的教學中不必涉及過多的微觀的地貌形態(tài)的名稱。本節(jié)教材把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放在內、 外力作用之后才來講述,主要依據(jù)是:在巖石圈物質的復雜變化過程中,巖石要實現(xiàn)轉化, 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內力作用促使地殼上升(隆起)和下降(拗陷),另一個是外力 作用對巖石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否則是難以進行的。先講述內、外力作用,可以為 學生更好地理解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奠定基礎。三、學情分析:本節(jié)內容對于高一的學生來講,是嶄新的,雖然初中教材有與本部分的內容相關的海陸 變遷的知識,但很多學生初中基礎很差,所以本節(jié)課還是以教材為基礎。另外,本課教學中 涉及到的內力作用的各種表現(xiàn)形式,學生一般沒有親身的經歷,

3、可以新近發(fā)生的事件作為案 例,增強學生的親近感;各種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和地貌景觀,多數(shù)高中學生外出旅 游的經歷不多,很多地貌景觀沒有親眼見過。為彌補學生感性認識方面的不足,本節(jié)課的教 學應充分借助多種媒體(如圖片、動畫、錄像等)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在獲得充分 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展開對原理的學習。四、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 說明內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及其表現(xiàn)形式,理解地殼運動是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作用方式。2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和表現(xiàn)形式,理解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的概念和種類,并嘗試對常見地貌景觀進行成因的判斷與分析。3理解內、外力作用的相互關系,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地

4、表形態(tài)的演化的。4 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與巖漿之間的相互轉化過程,會用圖文資料說明巖 石圈物質循環(huán)的過程過程與方法:1 結合各種圖片和視頻,理解內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2 學會利用多幅景觀圖和示意圖來判斷地貌類型,并分析其成因。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1 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fā)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2 樹立事物之間是普遍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五、教學重點:1 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tài)2 外力作用各表現(xiàn)形式相互之間的關系。3 巖石圈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六、教學難點:1 外力作用各表現(xiàn)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tài)。2 內力、外力作用的關系。七、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flash八、課時安排:1課時(40分鐘) 九、教學過程:教學內容設計導入新課:投影各種地貌景觀圖片?!窘處煛窟@些各異的地貌形態(tài)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們會不會發(fā)生變化呢?講 授 新 課【板書】第一節(jié)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地殼是不斷變化的, 地殼表面形態(tài)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地球上滄海桑田的 變化,千姿百態(tài)的地表形態(tài), 都是地質作用的結果。 地質作用主要有兩種形式: 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們先學習內力作用。【板書】一、內力作用【探究活動一】案例1: “滄海變屋脊”一一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播放喜馬拉雅山的形成的視頻,設問:1、喜馬拉雅山形成的能量來源于哪里?2、地殼運動的方向是水平的還是垂直

6、的?3、你能否以書本代替地殼(巖石圈)來演示一下這個過程?教師演示:老師將書平放在講臺上,并在面向學生的那一側上用紅粉筆在兩邊和中間分別畫上三點,接著演示。提醒同學注意觀察那三點的運動狀況。注意觀察書邊上的三點分別在作什么方向的運動?案例2: “海邊石柱話滄?!币灰荒遣焕账购_叺拇罄硎^察課本活動圖片,思考:1、 公元79年-15世紀,那不勒斯海灣海岸處于哪種運動狀態(tài)中,你的判斷依 據(jù)是什么?(參考回答:海岸處于下沉運動狀態(tài)中,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底部被火山灰覆蓋部分看不到了。)2、公元15- 18世紀,那不勒斯海岸處于哪種運動狀態(tài)中,你的判斷依據(jù)又是 什么?(參考回答:海岸處于上升運動,原因

7、是那時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洋 生物鉆孔的痕跡。)3、那不勒斯海岸地殼運動的歷史說明了地殼運動具有那些特征?(參考回答:地殼運動具有垂直方向的運動,具有周期性特征。)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 內容,詳細分析, 同時通過學生活 動、演示及分小組討論來得出結論列表比較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運動方向平行于地球表面垂直于地球表面表現(xiàn)形式地殼水平位移,巖層彎曲變形地殼抬升或下沉產生結果褶皺山系,裂谷或海洋地表咼低起伏,海陸變遷實例喜馬拉雅山、大西洋青藏咼原、臺灣海峽小結:在地殼運動中,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同時存在的,它們總是相互作用、 相互影響。但是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區(qū)域, 這兩個方向的運動是有主次

8、之分 的??傮w上地殼的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以垂直運動為輔。內力作用在地表形 成大陸與洋底、山脈與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態(tài)的基本格局,使地表產生了高低 不平。除了地殼運動,內力作用還有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案例3:播放巖漿活動的視頻,講解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巖漿活動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左圖,一種是地殼深處的巖漿噴出地表,冷卻 形成噴出型巖漿巖,一般在地表遺留下圓錐形的火山。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國 的長白山等。另一種形式是巖漿沿著裂隙“侵入”地殼,沒能噴出地表,對地 表形態(tài)不造成明顯的影響,這類巖漿冷卻凝結后形成侵入型巖漿巖。圖6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示意圖請大家注意:在左側圖中我加了個黑圓圈。在巖漿侵入地殼

9、的過程中,巖漿和 已形成的巖石相接觸,看右上圖,圖中右則為巖漿,在高溫高壓下,已形成的 沉積巖在接觸巖漿處發(fā)生了明顯的“變質”。如右下圖,如果這種沉積巖是石灰?guī)r,我們可以看到,當巖漿侵入后,在高溫高壓下,“變質”成了大理巖。【板書】1、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方式)(1 )水平運動-斷裂帶和褶皺山脈(2)垂直運動-地勢起伏和海陸變遷2、巖漿活動3、變質作用承接: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內力作用奠定了地貌的基本格局,但是外 力作用也一刻沒有停止過, 那么什么是外力作用呢?它又有哪幾種形式?它們 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呢?【板書】二、外內作用【教師】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會引起地表形

10、態(tài)的變化,這些作 用統(tǒng)稱為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太陽輻射能。它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主 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呢?【探究活動二】案例1:風化作用一一展示花崗巖球狀風化殼弓I導學生歸納總結:風化作用的概念:在溫度、水以及生物的影響下,地 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經常發(fā)生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等的巖石碎塊或砂粒,這種作用稱之為風化作用。風化作用為其它外力創(chuàng)造了條件。案例2 :侵蝕、搬運、堆積作用一一實驗演示和圖片展示結合演示實驗:在一個大托盤內盛些沙子,將沙子堆成山的形狀,將托盤放到水龍頭下,分別用細小的水流和較大的水流沖刷,觀察水對沙子的作用?設問:1、水對沙子

11、有何作用?2、水流大小對沙子的作用有何不同?3、被水沖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何關系?【板書】二、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1) 風化作用風化地貌(2) 侵蝕作用侵蝕地貌(3) 堆積作用堆積地貌列表比較內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內、外力作用的關系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tǒng)一。在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中, 內力作用是主要方面的。承接:內、外力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它們存在 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 巖漿巖、變質巖、沉積巖的相互轉化。板書:三、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探究活動三】視頻動畫演示三大巖石的形成,設問:1、巖石圈有哪三大

12、類巖石?三大類巖石與巖漿是怎樣進行相互轉化的?2、在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中,各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名稱?哪些環(huán)節(jié)是屬于內力作 用?哪些環(huán)節(jié)是屬于外力作用?課堂活動:學生繪制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圖。課 堂 小 結通過本節(jié)學習,我們了解了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有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有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外力作用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地表形態(tài)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小結明晰學生的思路上海世博會冰島館外墻采用冰島某類巖石制成,極具冰島特色和立體感。冰島館的主題反映冰島人與孕育冰島的大自然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同時也反映冰島人利用水力、地熱等天然無污染能源的智慧。下圖為“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

13、示意圖”, 讀圖回答13題。鞏 固 練 習1 題干中的某類巖石是指()。A .甲 B .乙 C .丙 D .丁2 圖中代表的地質作用分別是()。A 變質作用、巖漿冷凝、外力作用、高溫熔融B 外力作用、高溫熔融、變質作用、巖漿冷凝C.巖漿冷凝、變質作用、高溫熔融、外力作用D 高溫熔融、外力作用、巖漿冷凝、變質作用3昆侖玉和大理巖的形成過程同屬圖中的()。A . B . C . D .檢驗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課本活動課后鞏固后作業(yè)教學 反 思本堂課在時間上非常緊張。但我首先從學情調查入手,“知己知彼”,同時分散知識難點(如板塊構造、風化等),為深入學習作好準備。由于內力作用過于宏觀或過于微弱,外力作用學生接觸較多,因此在展開學習時,我的組織 方式是內力作用以學生“找”為主,教師多舉生活中的例子“促”學生理解; 夕卜力作用以學生的“說”為主,教師適時提出一些具有“導”向性的問題,幫 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本堂課能緊扣雙基,關注學生學習生態(tài);運用豐富的圖 表和資料,注重知識和技能的練習與培養(yǎng),滲透情感教育;通過多樣的討論過 程,培養(yǎng)合作意識。不過,從課堂實踐的效果來看,前半段時間學生積極參與,效果和效率都 很好,。后半段時間中,如果能把一些抽象的問題(如沙洲是怎么形成的,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