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實習報告_第1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實習報告_第2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實習報告_第3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實習報告_第4頁
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土壤資源調查與制圖實習報告指導老師:李道林專業(yè): 09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 小組編號:第五小組小組組長:王家寶資料主管:車威財務主管: 李玲玲 全體組員: 王家寶、車威、李玲玲、羅超、殷濤、王曉波、葛亞平、朱力毅、康英霞編寫報告:李玲玲、康英霞報告日期:2012年11月14日 前 言一、大蜀山區(qū)簡介大蜀山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境內,距合肥市中心約10公里,面積8500畝,海拔283米,是合肥近郊唯一的一座“大山”。大蜀山系大別山余脈,山勢東南高,西北低,呈橢圓形,由火山噴發(fā)等地質運動形成的殘丘。古火山應有的火山錐、火山瀑、火山巖、火山頸等火山遺跡至今保存完整。1962年,安徽電視臺在山頂上建發(fā)射臺,合肥市

2、最高的標志物,成為游人參觀游覽的一個新景點。此后,大蜀山周圍相繼建成了“雪霽山莊”、“玉蘭大道”、“蜀山畫廊”、“十二生肖園”、“合肥野生動物園”等新的景區(qū)。80年代初,大蜀山南麓建成一座宏偉壯觀的烈士陵園。1989年,大蜀山東麓建成一個70畝的櫻花園,栽植7個品種3500株櫻花,其中日本久留米市贈送的有300多株。1995年,“蜀山春曉”被評為新“合肥十景”之一。二、實習內容(1)調查方法:本次調查是以1:10000地形圖作為工作底圖,根據(jù)大蜀山區(qū)的地形地貌進行的鄉(xiāng)級土壤調查。首先是由富有經驗的李老師帶我們了解地形地貌,收集一些相關資料后,我們再分組實地考察,然后進行內業(yè)操作,由草圖轉繪地形

3、圖,再用透明紙描,最后制成圖。具體的工作安排按照工作性質可以分外業(yè)工作和內業(yè)工作。第一階段:( 外業(yè)工作)包括踏查和詳查,了解記錄實習地的地形,成土母質,地表水、地下水,植被及農業(yè)生產活動等情況。第二階段:包括外業(yè)工作內容和材料的整理和內業(yè)工作,在這個階段進行比土評土,制定土壤分類系統(tǒng),確定上圖基本單元,制作土壤草圖定界勾繪,拼圖,清圖,并完成編寫實習報告及土壤調查說明。(2)實習目的:1、學會修復土壤剖面,認識和分析土壤結構和土壤分層。 2、了解土壤質地,松緊度等。 3、學會用比色卡辨認土壤顏色 4、學會分析土壤性質及成土母質。 5、學會土壤性狀的野外觀察 , 包括成土條件的調查了解,對土壤

4、剖面形態(tài)的特征的觀察,深入了解土壤的性狀,綜合評價土壤肥力及生產性能。分析土壤形態(tài)各種演變過程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6、學會認識及運用地形圖,正確掌握土壤調查制圖的原理和方法。 7、學會識土、辨土、診斷土壤性質,掌握土壤分類。(3)實習工具包:剖面刀,米尺,剖面記載表,土壤比色卡,PH 比色卡,白瓷盤,鐵鍬等。大蜀山區(qū)的自然概況和土壤性態(tài)綜述一、成土因素分析(一)氣候1、氣溫:平均在 15.7,元月平均氣溫2.1,七月平均氣溫28。具有冬冷夏熱春秋適中的特點。全年10的積溫為4885.95052,持續(xù)225.6232天,無霜期227天左右。2、降水:平均降水量982.6,最高降水量1541.9

5、,最少降水量573。不同季節(jié)降水量變化量也很少,夏季占全年的42,冬季占全年的,月降水量以11,其中秋、冬,甚至春季也常常出現(xiàn)缺水現(xiàn)象。3、日照與輻射:歷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218小時,全年太陽輻射總量平均為119.1kcal/cm2 /a。4、災害性天氣:地上最常遇旱澇和低溫等,大的洪澇災害大約5年發(fā)生一次,大旱災大約六年一次,干旱洪澇同時發(fā)生相當5年一遇,低溫主要是“倒春寒”和“秋分寒”危害作物生長發(fā)育。綜上所述,合肥西郊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qū),其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適中、光照充足、無霜期較長、光熱、水資源比較豐富,適于多種農作物生長,但是由于氣候的過渡性和水熱資源的變異性,

6、也帶有旱、澇、連陰雨、低溫等自然災害。(二)地形地貌1、殘丘:海拔283米,山麓海拔為60米。由于受地形影響,從山上往山腳依次分布著粗骨土、黃棕壤性土、普通黃棕壤及粘盤黃褐土,在山谷中與山坡上還分布著粗骨土及黃棕壤,其中輝綠玢巖和紅色砂巖較多。2、大蜀山周邊:除去殘丘其他地區(qū)多是波狀平原,海拔高度在3050米之間,相對高度515米,坡度25度。因流水切割剝蝕,形成崗、塝、沖依次降低。因此,崗上多為旱地,也有少量水稻田及菜園地;塝、沖一般為水旱輪作。(三)成土母質1、下蜀黃土:除護岸大蜀山山麓有少量分布外,所有波狀平原地區(qū)幾乎全被該母質所覆蓋,該類型母質層次深厚,質地粘重,透水性差,且自上向下粘

7、性增強,該母質發(fā)育而成的粘盤黃褐土,土體內常形成一層堅硬緊實的粘盤層,呈明顯的棱塊狀或棱柱狀結構,結構體表面被棕色的鐵錳膠膜或結核所覆蓋。又有人稱之為“黃泥板子”、“死黃土”或“馬肝土”。另一些崗地坡地的下蜀黃土,經流水沖刷,表土層中的粘性,鐵質等淋失,質地較輕,粉砂含量相對較高,形成了黃白土,死白土等。在塝和沖里的下蜀黃土,現(xiàn)有絕大多數(shù)已發(fā)育為不同亞類的水稻土,只有崗上仍為旱地。2、輝綠玢巖風化物:這種巖石與輝綠巖有所不同,它可看到明顯的斜長石斑晶。它的風化物可進一步細分為殘積物、坡積物、殘積坡積物。殘積物:主要分布在大蜀山山頂與山脊,由于雨水的沖刷作用,使得層次淺薄甚至于基石裸露,一般多為

8、發(fā)育石質土,土壤中礫石含量較高。坡積物:主要分布在大蜀山山麓或緩坡地帶,有從上而下層次逐漸加深,質地由輕變重的趨勢,砂粒與石礫的磨圓度不高,一般發(fā)育為粗骨土。殘積坡積物:分布在山麓和緩坡地帶,在樹林茂密的地方可能發(fā)育為黃棕壤。3、紅色砂巖風化物:面積較小,分布在環(huán)大蜀山山麓或山溝處,多呈暗紅或棕紅色,土層稍薄,質地偏砂。無石灰反應,微酸性,礦質營養(yǎng)元素缺乏,多與輝綠玢巖風化物一起,發(fā)育成SI-AL質粗骨土或黃棕壤性土。(四)植被 由于上述特定氣候條件的作用,產生了相應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1、自然植被:常綠闊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大蜀山上有部分針葉林,還有野生草叢,主要種類有白茅、蒲公英、狗尾巴

9、草等。自然植被除野生草叢外,原生植被已不復存在,主要為此生植被。2、人工植被:(1)木本類:主要有泡桐、楊樹、椿樹、刺槐、桑樹、核桃、柳樹、梨樹、棗樹、葡萄、石榴、法國梧桐、水杉、馬尾松、黑松、麻櫟、香樟、杉木等。(2)栽培作物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麥、大麥、玉米、山芋、蠶豆、豌豆、大豆等。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花生、芝麻、麻、藥、雜、蔬菜和瓜果等。水生作物:主要有蘆葦、蓮藉、菱角、蒲草、荸薺等。(五)地表水與地下水本區(qū)除降水外水源并不充分,穿波狀平原而過的僅有一條蜀山干渠。冬秋季節(jié)干渠基本干涸,田塝、沖地一般此時為旱作,崗、塝地地下水位很淺,沖地受塘池水影響,地下水位偏高,常形成淺馬肝田,

10、即青馬肝田。二、大蜀山及其周圍地區(qū)土壤形成過程和特點 (1)弱脫硅富鋁化過程 熱帶、亞熱帶土壤中發(fā)生的硅和鹽基遭受淋失、粘粒和次生礦物不斷形成、鐵鋁氧化物明顯聚積的過程。 含鉀礦物的快速風化,二氧化硅開始部分淋溶,并形成2:1:1或1:1型的粘土礦物。(2)腐質化過程 在多種植物作用下,土體中特別是土體表層進行著腐殖質的積累,由于植被類型、覆蓋度及有機質的分解不同,腐殖質的積累特點也不同,結果形成一些暗色的厚度不等的腐殖質層存在。 (3)旱耕熟化過程 它是指耕種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進行的土壤發(fā)育過程,耕作層性狀的改變是重要的熟化內容,包括土體構型的改變、土壤中存在的障礙因素的

11、消除,土壤水、氣、熱狀況等養(yǎng)料的協(xié)調與補給。 (4)水耕熟化過程 它是指耕種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影響下進行的土壤發(fā)育過程,耕作層性狀的改變是重要的熟化內容,包括土體構型的改變、土壤中存在的障礙因素的消除,土壤水、氣、熱狀況等養(yǎng)料的協(xié)調與補給。 (5)粘化過程 是指礦物質由粗變細而形成顆粒的過程,一般在土體深度2050CM發(fā)生強烈的原生礦物分解和次生粘粒礦物的形成或表層粘粒垂直向下淋溶淀積,使下層土體中粘粒含量明顯增加,形成粘盤。 (6)白土化過程 由于垂直水流與側面水流對土壤粘粒、鐵錳等的漂洗,使鐵錳粘粒礦物發(fā)生側滲,從而造成滲透性差、土表滯水、上層土壤變白的過程。 三、土壤類型與

12、分布規(guī)律1、主要土壤類型有:石質土、粗骨土、黃棕壤、黃褐土、水稻土。2、土壤分布規(guī)律: (1)石質土:分布在大蜀山海拔145米以上的近頂部,土壤呈酸性反應,母質為輝綠玢巖殘積物,土壤亞類為硅質石質土。土壤受雨水沖刷嚴重,土層淺薄,A層小于30,土體結構為AR型,有的地方甚至于基巖裸露,目前利用困難。 (2)粗骨土:主要分布在大蜀山東北面中下部斜坡地帶,母質為輝綠粉巖坡積物,屬于硅質粗骨土亞類,因地表流經沖刷,表土流失,剖面層發(fā)育不全,沒有B層,土層結構ACR 型,A層以下即為紅色砂巖風化物,土層平均深度在17厘米左右,有薄、中、厚三層,分別以30、60為界,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應,土壤質地較粗

13、,養(yǎng)分缺乏僅適合多種樹木的生長。 (3)黃棕壤:分布在大蜀山坡麓及和樹林茂盛的緩沖地帶,母質為綠粉巖風化物及紅色砂的殘積坡積物,多發(fā)育為普通黃棕壤亞類。土體內砂石含量多,砂土至中壤,土體結構ABC型,目前大多為林地。(4)黃褐土:分布在坡狀平原的崗土上及位于大蜀山海拔90米以下的山麓地帶,母質為下蜀黃土,粘盤黃褐土亞類,此類土壤,一般土層深厚,質地粘重,地下水位低。在心土層部位所形成的粘盤層,以棕褐色為主,呈棱柱狀或棱塊狀結構,結構體表面有褐色鐵錳膠膜和數(shù)量不等的鐵錳結核,粘盤層影響地下水的上升和下滲,使土壤儲水能力降低,不利于抗旱,在剝蝕嚴重的崗坡上,粘盤層往裸露表面,影響耕作和作物根系的伸

14、展,對作物的生長極為不利,土壤微酸性至中性,土體結構ABC型。(5)水稻土:分布于波狀平原,本次實習沒有深入研究,水稻土所在地必須種植水稻10年以上,分為耕作層、犁底層、水耕熟化層(W)和G層,母質為下蜀黃土。四、土壤分類系統(tǒng)、原則與命名 高級分類系統(tǒng)以發(fā)生學觀點命名,基層分類命名(土屬土種)主要以群眾名稱為主,從群眾的命名中提煉出來,消除同土異名、異土同名現(xiàn)象,力求簡練規(guī)范。此次分類系統(tǒng)分四級:土類、亞類、土屬、土種,其分類原則如下: 1、土類:是根據(jù)成土因素、成土過程和由此發(fā)生的土壤屬性來劃分,同土類的土壤應該具有相同的成土條件及主導的成土過程。土類之間,不論在發(fā)展過程上或形態(tài)和屬性上,都

15、有質的區(qū)別。因此,土類是土壤分類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分類級。 2、亞類:是反映土類范圍內較大的差異性,它可根據(jù)在該土類的主導成土過程的基礎上,突出次要的,或新發(fā)展的成土過程來劃分。 3、土屬:是亞類和土種兩級的接應單位,有承上啟下的分類學意義,劃分土屬的標準須根據(jù)亞類或土類的某重要條件而定。4、土種:是以土類的特定“土體構型”為基礎的基層分類單元。土種土體構型反映了主導成土過程作用和重要屬性,從而規(guī)定了土壤特定的發(fā)生類別,但在土壤發(fā)育程度上,則因母質、地形、水文條件等方面的差異,可形成土層厚度、腐殖質厚度、淋溶程度等方面的不一致,而明顯影響土壤利用,可劃分土種。土種的分類指標(1)同一種土種

16、土壤其基本形狀、改土培肥措施一致,同一土種具有類似的土種構型,土壤發(fā)育程度和肥力特征,以70厘米以上土層作為重要劃分依據(jù),70厘米以下是次要劃分依據(jù)。(2)對于地帶性土壤就看土體構型的差異,即土體構造中是否有異質土層。 l 按特殊異質土層:下蜀黃土下的粘盤層、白化過程形成的白土層和水稻土中的潛育層,若土層厚度小于10厘米可忽略不計。l 按其出現(xiàn)部位的不同:上位(030)、中位(3060)、下位(60以下)l 按耕層土壤肥力劃分:肥力高等、中等和低等。對于連續(xù)種植蔬菜5年以上的土種稱菜園土,土壤肥力高,通體顏色深。l 對于丘陵山地按土層厚?。ˋ+B層):薄土層(30)、中土層(3060)、厚土層

17、(60以上)。l 水稻土中按潛育層氧化還原程度分強、中、弱。土種的命名:(1)旱地:分為耕地(某某土)和自然土(某某壤) (2)水地:某某田如馬肝田七、剖面土壤特性1. 大蜀山山頂(主剖面5-4): C層有大量結合物Si-Fe質,白土化過程,鐵錳側滲,薄層硅鐵質酸性粗骨土;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1510YR2/2黑棕潮濕砂壤微聚團體稍緊少量無根系無6.0C15-607.5YR3/4暗棕潮濕輕壤核狀稍松少量有(Fe、Mn)石塊少量氣泡6.52. 大蜀山接近山頂(主剖面5-5): 未發(fā)育完全的粗骨土,輝綠玢巖,中層硅鐵質酸性粗骨土;發(fā)生層深

18、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357.5YR3/2黑棕潮濕砂壤微聚團體稍松少量無根系無6.0C35-1207.5YR2/3極暗棕潮濕砂壤塊狀緊實少量無石頭少量氣泡6.53. 大蜀山山腰(主剖面5-9):中層硅鐵質酸性黃棕壤性土;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B0-5010YR3/4暗棕濕潤輕壤核狀稍緊少量無根系少量氣泡6.0C50-7010YR3/2黑棕濕潤中壤核狀稍緊少量無石頭無6.54. 大蜀山西北山腳(主剖面5-1):B2層出現(xiàn)粘盤層,為下位粘盤黃褐土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

19、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1010YR3/4暗棕潮濕砂壤微聚團體稍松少量無無無6.0B110-6010YR3/3暗棕濕潤輕壤核狀稍緊中量無無少量氣泡6.5B260-7010YR3/2黑棕濕潤輕壤核狀稍緊少量無無少量氣泡6.5C70cm以下5. (主剖面5-14):B1層與B2層相似接近,所挖剖面深度還未到達C層下位粘盤黃褐土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1810YR4/4棕濕潤輕壤微聚團體稍緊少量無無無6.0B118-6510YR5/5黃棕濕潤中壤核狀緊實少量有無少量氣泡6.0B265-8010YR7/6亮黃棕濕潤中壤核狀緊實無無無少量氣泡6.0

20、C80以下6.(主剖面5-16):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2010YR5/3濁黃棕濕潤輕壤微聚團體稍緊少量無無無5.5B20-7010YR4/2灰黃棕濕潤中壤塊狀極緊實少量無有(Fe結合)少量氣泡6.0C70-10010YR6/6亮黃棕濕潤中壤塊狀極緊實無無無少量氣泡5.57.(主剖面5-18):中位馬肝土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2010YR4/4棕濕潤輕壤核狀稍緊少量無無無5.5B20-5010YR4/2灰黃棕濕潤中壤塊狀緊實少量有石塊少量氣泡6.0C50-7010YR6/6亮黃棕濕潤

21、中壤塊狀極緊實無無無少量氣泡6.08.(對照剖面5-8): 厚層硅鋁質酸性黃棕壤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157.5YR3/2黑棕潮濕砂壤微聚團體稍松少量無無無5.5B15-657.5YR3/4暗棕濕潤輕壤核狀稍緊少量無石塊無6.0C65以下7.5YR4/6棕濕潤輕壤核狀稍緊少量無無無6.09. (對照剖面5-2):B層和C層之間有大量石塊,黃棕壤,中層硅鋁質酸性黃棕壤發(fā)生層深度(cm)顏 色濕度質地結構松緊度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鹽酸反應PHA0-127.5YR2/2黑棕潮濕砂壤微聚團體稍松少量無無無5.5B12-557.5YR3/4暗棕潮濕輕壤微聚團體稍緊中量無石塊(輝綠玢巖)無6.0C5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