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水戰(zhàn)方式_第1頁
三國時期水戰(zhàn)方式_第2頁
三國時期水戰(zhàn)方式_第3頁
三國時期水戰(zhàn)方式_第4頁
三國時期水戰(zhàn)方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國時期水戰(zhàn)方式的討論三國時期處于冷兵器時代,火炮、火槍之類的武器都沒有發(fā)明,甚至連火箭都是后來郝昭防御陳倉時首次使用的,在此前的赤壁之戰(zhàn)、濡須口之戰(zhàn)中都沒有出現(xiàn)火箭。那么三國時期的水戰(zhàn)是以什么方式為主呢?我現(xiàn)在能想到的水戰(zhàn)方式共有3種: 1.遠程弓箭互射。 這里只包括普通的弓箭,不包括火箭。因為在公元228年之前還沒有將火箭正式應用于軍事。而弓箭只能射殺甲板上的敵軍,對于躲在船艙里的敵軍是無法用弓箭射殺的,這種作戰(zhàn)方式是有其弊端的。 2.船艦的艦首裝上錐狀的撞角,撞沉敵船。 3.接舷戰(zhàn)。 今天要討論的主要問題就是,后面這兩種方式,哪一個是當時水軍作戰(zhàn)的主要模式?是撞擊式為主還是接舷戰(zhàn)為主?這

2、個問題我是在研究我壇壇友轉載的三國征戰(zhàn)史的時候產生的疑惑,原文如下: 東漢末年,水軍主要艦種是艨艟。艨艟船艏有一大椎,可以椎破敵船。荊州據(jù)長江上游,順水行舟,船速頗高,利于沖撞。揚州地處長江下游,逆水行舟,難于沖撞。但孫氏集團一向以驍勇剽悍著稱,江東水軍勇猛地進行接舷戰(zhàn)。西洋古代軍事史屢次證明,水戰(zhàn)中,接舷戰(zhàn)大大優(yōu)于撞擊戰(zhàn)。所以,江東水軍屢屢大破荊州水軍。 曹操到赤壁時,周瑜之所以氣壯,就是因為,荊州水軍在劉表手下尚且不是江東水軍的對手,新附曹操,不肯用命,更沒什么可怕的了。當然,赤壁之戰(zhàn),曹軍擁有絕對優(yōu)勢,若不是 公瑾雄烈,膽略兼人 ,就不可能擊敗蓋世梟雄曹操。后來,孫權與曹操直接照面,深刻

3、地體會到這一點。 首先我們要討論的就是艨艟這種船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用來撞擊對方大船的?大家知道艨艟就像現(xiàn)代的快艇一樣,個頭不大,船身狹長,速度快。東漢劉熙釋名釋船載:“外狹而長曰蒙沖,以沖突敵船也。” 這里的沖突敵船作何解釋呢?一種解釋是用來沖撞敵船,另外一種是沖鋒陷陣,突擊敵船。網上關于艨艟的資料不是很多,這里我還是比較認可第一種說法的。記得一年多以前在科教頻道看過一個關于三國時期東吳水軍研究的紀錄片,里面就提到艨艟斗艦船頭裝有尖銳的撞角,用來撞毀敵船,使其漏水,并說這種艨艟斗艦是當時東吳水軍的主力。指揮艦是一種樓船,高三至五層,頂部有一架小型投石機,由于艦船的載重量有限,不可能裝載太

4、多的石塊,所以不是主要的作戰(zhàn)方式,只是用來指揮其他船只的作戰(zhàn)。通俗的說,就是投石機射向哪艘敵船,艨艟就圍攻哪艘敵船。 研究古羅馬和古希臘的海戰(zhàn),可以看出剛開始他們的作戰(zhàn)方式也是以接舷戰(zhàn)為主,就像電影加勒比海盜里一樣,必須登上敵船。但是后來這種作戰(zhàn)方式在海戰(zhàn)中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撞擊式,直接撞沉敵船。 大約在公元前800年,當戰(zhàn)艦的撞角出現(xiàn)從而引起一場古代造船學的革命時,這一項革新就產生了。早期的海戰(zhàn)是人和人的海戰(zhàn),大都采取攻入敵部的辦法。而現(xiàn)在人們的目的則為破壞對方船只的部身;使船員遭受傷亡則成為次要的事。 戰(zhàn)艦撞角的出現(xiàn)大大增加了對速率和機動性的需要。因此,荷馬以前時代結構簡單的古希臘和羅馬

5、的戰(zhàn)艦不久就發(fā)展為具有狹長、低船身的船只,這種部的每一側具有可容納多達25名槳手的空間。 接舷戰(zhàn)只有海盜仍然以它為主要作戰(zhàn)方式,因為海盜的目的不是讓被打劫的船只沉沒,而是要截獲船上的錢財。軍事上當然是以摧毀敵軍為目的,所以撞擊式應該是主要方式。 所以我認為,艨艟的船頭上是裝有撞角的?,F(xiàn)在唯一的問題是孫權在征黃祖的時候,多次與黃祖進行了水戰(zhàn),而黃祖占據(jù)長江上游,順流而下,為什么以撞擊式為主要水戰(zhàn)方式的年代,黃祖卻多次被逆流而上的孫權擊??? 八年,權西伐黃祖,破其舟軍,惟城未克,而山寇復動。 十三年春,權復征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凌統(tǒng)、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吳主傳 在讀完董

6、襲傳之后,我卻產生了很大的疑惑: 從征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zhàn)。蒙勒前鋒,親梟就首,將士乘勝,進攻其城。祖聞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呂蒙傳 建安十三年,權討黃祖。祖橫兩蒙沖挾守沔口,以栟閭大紲系石為碇,上有千人,以弩交射,飛矢雨下,軍不得前。襲與凌統(tǒng)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人被兩鎧,乘大舸船,突入蒙沖里。襲身以刀斷兩紲,蒙沖乃橫流,大兵遂進。祖便開門走,兵追斬之。明日大會,權舉觴屬襲曰:“今日之會,斷紲之功也?!倍u傳 后權復征江夏,統(tǒng)為前鋒,與所厚健兒數(shù)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數(shù)十里。行入右江,斬黃祖將張碩,盡獲船人。還以白權,引軍兼道,水陸并集。時呂蒙敗其水軍,而統(tǒng)先搏其城,於是大獲。

7、凌統(tǒng)傳 讀董襲傳讓我一下子又懵了,怎么水戰(zhàn)以弓箭攻擊為主?會不會僅僅是在這一戰(zhàn)中,黃祖利用了弓箭手把守要道?為什么黃祖順流而下撞沉孫權的船只更加容易,而他卻要用弓箭攻擊的方式?我無法回答,腦子已經亂了。可能是因為黃祖的水軍作戰(zhàn)不夠勇猛,不如東吳水軍訓練有素,在撞擊戰(zhàn)中無法占得優(yōu)勢,而黃祖是防守一方,用弓箭手把守要道更加容易。 還有一個問題,樓船在當時的地位如何?僅僅是指揮艦?樓船在當時的數(shù)量多嗎?樓船的作戰(zhàn)方式是撞擊還是射箭?會不會出現(xiàn)接舷戰(zhàn)?在百度上查閱樓船的資料,比艨艟的資料多得多。東吳當時的確造了幾艘樓船,但是我認為其數(shù)量有限,應該不是作戰(zhàn)的主力。畢竟當時東吳還不是很富強,國力有限,造不

8、出那么多的樓船。除了指揮艦之外,應該只有兩三艘樓船作戰(zhàn)斗艦。 晉滅吳時,史書記載王濬曾經建造大型樓船: 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人。以木為城,起樓櫓,開四出門,其上皆得馳馬來往。 這時的晉朝國力正盛,應該是有能力造出大量樓船作為主力戰(zhàn)艦的。而此時的水軍作戰(zhàn)方式也有所改變,因為火箭已經廣泛應用于軍事,古代船艦的木質結構很容易被火箭點燃,所以到了公元228年之后,水戰(zhàn)的模式漸漸由撞擊戰(zhàn)改為箭矢戰(zhàn)。 以上只是本人對于三國時期水戰(zhàn)的一點個人理解,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大家一起參與討論。棋長一尺先生對于古代戰(zhàn)爭有一定研究,希望能夠給予批評和指正。江西麒麟先生對于東吳歷史比在下了解得清楚,應該能夠提出更加有價值的

9、觀點。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在古代征戰(zhàn)方面,我沒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里僅僅說一下自己粗淺的看法,僅供參考。在三國時代,船運行的動能主要是依附于風力、水力,人力也有一定作用。但是還沒有比較精巧的機關設計來作為主要動能來源。因此船速應該不是很大,尤其是當逆風逆水時,想達到直接撞沉對方船只的效果,恐怕很難。艨艟是一種速度快,個頭小,船身長的突擊型戰(zhàn)船。從物理的角度上講,要速度快、個頭小,從當時的技術角度分析,船的重量應該不會特別大。重量不大,動能有限,沖擊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艨艟的主要作用應該是沖突敵船,兼有撞擊的能力,但并沒有像電影中顯示的那樣具有威力,可以直接把船撞沉。當然,在特定的條件下,撞

10、沉敵船是有可能的,但應該不是其主要的進攻方式。所以我認為,三國水戰(zhàn)的方式只有兩種,即:遠程弓箭,接舷戰(zhàn);突擊敵船兼沖撞,接舷戰(zhàn)。在東吳的水戰(zhàn)戰(zhàn)船有很多種類,從兩種水戰(zhàn)方式上來討論的話,這里僅舉樓船和艨艟為例。樓船,水上碉堡性質。吳國最大的戰(zhàn)船設樓五層,在遇敵時,主要的進攻方式是遠程弓箭射殺,形成立體攻勢。在遠距離的情況下大幅削弱對方的抵抗力量。(從游戲的角度講,就是遠程堡壘)由于樓船主要是遠距離射擊,而非近戰(zhàn)肉搏。樓船上的兵將,遠比在艨艟等突擊性的戰(zhàn)船上安全。所以樓船也會被作為指揮艦使用。艨艟,艨艟是一種輕巧、速度快的突擊性戰(zhàn)船。在遇敵時,進攻方式是快速接近敵船,避免被弓箭攻擊,而不單純依賴于

11、弓箭的射擊。(從游戲的角度講,就是敏捷型近戰(zhàn))。艨艟的撞角和狹長的船身,不完全是用來撞翻敵船的,更大的作用在于突擊敵陣,將對方船陣打散,失去船與船之間的聯(lián)系。水戰(zhàn)不比陸戰(zhàn),一旦船陣被打散,兵力想像陸戰(zhàn)一樣集結起來要困難的多。另外撞角在沖撞時可以引起敵船的混亂。艨艟撞擊后,即為接舷戰(zhàn)。接舷戰(zhàn)和弓箭是水戰(zhàn)的主要進攻方式,直到隋唐年間,接舷戰(zhàn)都沒有被淘汰。而撞擊戰(zhàn),目的是為了接舷戰(zhàn),并不是撞完就跑,讓敵船自沉。一旦進行接舷戰(zhàn),誰的水性好(不暈船,不怕進水),誰的兵將更勇猛就是水戰(zhàn)的關鍵了。前者是曹操赤壁之戰(zhàn)失利的原因之一。后者是黃祖老吃敗仗的原因之一?!澳巳∶蓻_斗艦數(shù)十艘,實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

12、帷幕,上建牙旗,先書報曹公,欺以欲降?!敝荑槿〉酶蟮乃畱?zhàn)優(yōu)勢,避免和曹操進行遠距離弓箭對射。采用速度快的艨艟來火燒赤壁。一旦燒亂曹船,之后的近戰(zhàn)也好遠戰(zhàn)也罷,曹船都是東吳的靶子了。外,在古代西方的制船水平是遠遠不如中國的。想要撞破船身,船身是不能太牢靠的。公元前800年的西方,船身可能遠遠不如三國時期中國的戰(zhàn)船質量。水戰(zhàn),在防守上依靠弓箭的多。進攻上艨艟斗艦的進攻效果更強。黃祖的兵將害怕與東吳進行接舷戰(zhàn),而沖撞的效果僅僅是為接舷戰(zhàn)的輔助。所以黃祖為防守“祖橫兩蒙沖挾守沔口”,采用“以弩交射,飛矢雨下”,達到東吳“軍不得前”的效果。而東吳是攻方,為了避免在黃祖的弓箭防守下造成較大的損失,采用

13、速度快的艨艟來接近敵船,靠東吳強悍的肉搏能力,直接打亂敵軍。所以戰(zhàn)后孫權對部下的勇猛大為贊賞。所謂小虎認為沖撞戰(zhàn)是水戰(zhàn)的主要方式可能是受西方戰(zhàn)的誤導。三國時期主要還是弓箭和接舷戰(zhàn)。麒麟說得很有道理,中國古代和西方的水戰(zhàn)可能形式不一樣。西方水戰(zhàn)中的撞角是安裝在船頭的吃水線附近,這樣在撞擊敵艦以后,可以使敵艦吃水線部位出現(xiàn)窟窿,造成漏水。如果撞角在吃水線以上太高的話,恐怕是沒有什么威力的。我們看加勒比海盜電影里,很多時候對方的火炮已經擊中了船的側舷,但是由于位置在吃水線以上,不會造成船身漏水,所以把船身修補一下還可以繼續(xù)用。那些海盜船的側舷上也開了很多窗口作為火炮的炮口。西方古船的側舷也開了很多窗

14、口作為船槳伸出的地方。另外,撞角有很多是用金屬打造的,也可能只是前面的部分尖頭是金屬制的,這樣硬度比對方船艦的木板要高,容易撞毀敵艦。雅典人不光是改變了海軍的艦種組成,他們還改變了海戰(zhàn)的戰(zhàn)術。在海軍由五十槳船主導的時代,由于雙方主要是靠弓箭來交戰(zhàn)的,所以雙方一般會在相隔3050米左右的距離上并行行駛,讓本方甲板上的弓手在側舷向對方射箭。而三列槳艦由于速度較快,所以雅典人想出了更有效的戰(zhàn)術:在艦艏的“豬頭”前加上一塊由青銅制成的“頂/ram”(參見上圖)。這樣,可以讓三列槳艦直接沖向對方的側舷,用“頂”去撞對方的船身。由于“頂”是在水線附近的,所以一旦對方的船身被“頂”撞破,馬上就開始進水,當然

15、也就失去戰(zhàn)斗力了(參見下圖)?!绊敗弊钤缈赡茉谖迨畼臅r代就已經出現(xiàn)了,但一直不是海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斗武器。這是因為五十槳船沒有足夠的速度。據(jù)測試,要想把一般的船體撞破,攻擊者的速度至少需要有10節(jié)。所以這種戰(zhàn)術是隨著三列槳艦的流行才流行開的。這種“頂”戰(zhàn)術要求船既有速度,也能靈活操縱、快速變換行駛方向,以求在海戰(zhàn)中隨時尋找戰(zhàn)機。這就是當時海戰(zhàn)的訣竅。事實上,一組訓練有素的船員,能夠讓一艘三列槳艦在1分鐘之內完成180的轉彎,且轉彎半徑不超過1.5個船長。 由于“頂”長期和水接觸,所以希臘人沒有用更硬的鐵來鑄造它,而是用了比較不容易生銹的青銅。而且他們故意沒有把“頂”的前端鑄成一個針尖,而是鑄得比

16、較鈍(參見下圖)。這是為了避免撞上對方的船之后,“頂”被嵌在對方的船身上,自己的船也動彈不得了。畢竟我們需要的效果是“撞破”,而不是“扎穿”。這種稱為“頂”的撞角,有的資料中認為最早是由古埃及人發(fā)明的,后來被古代腓尼基、古希臘人和古羅馬加以利用和發(fā)揚光大。中國古代可能并沒有使用撞角作為主要進攻手段,沒有從古埃及人那里學習利用撞角用于軍事,所以應該還是以箭矢戰(zhàn)為主,靠近時使用接舷戰(zhàn)。水戰(zhàn)各船的用途和裝備在通典中有明確記載,格思略引如下: “其船,闊狹、長短隨用大??;勝人多少,皆以米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櫓、帆席、縆索、沉石、調度,與常船不殊。樓船:船上建樓三重,列女墻戰(zhàn)格,樹幡幟,開弩窗

17、、矛穴,置拋車、礨石、鐵汁,狀如城壘。忽遇暴風,人力不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成形勢。蒙沖:以生牛皮蒙船覆背,兩廂開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敵不得近,矢石不能敗。此不用大船,務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戰(zhàn)之船也。斗艦:船上設女墻,可高三尺,墻下開掣棹孔;船內五尺,又建棚,與女墻齊;棚上又建女墻,重列戰(zhàn)敵,上無覆背,前后左右樹牙旗、幡幟、金鼓。此戰(zhàn)船也。 游艇:無女墻,舷上置槳(音獎)床,左右隨大小長短,四尺一床。計會進止,回軍轉陣,其疾如風,虞候居之,非戰(zhàn)船也。海鶻:頭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鶻之狀,舷下左右置浮版,形如鶻翅翼,以助其船,雖風濤漲天,免有傾側。覆背上,左右張生牛

18、皮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戰(zhàn)船也。” 樓船在西漢時即廣泛使用,路博德南征時即有使用樓船。到了東漢初年,公孫述曾造十層樓船,耀武漢沔。到了東晉,孫恩曾率樓船千艘,氣勢震天。但是樓船有致命弱點,就是不抗風浪。漢元帝曾經想乘樓船,薛廣德以死相諫,以為險途,人君當慎之。三國時代,杜畿、董襲就是死于樓船事故。所以,樓船一般只用于風浪較小的河流,主要是防御和震懾敵軍,真正作戰(zhàn)未必發(fā)揮得了很大的作用。 純以撞擊作為攻擊方式似不多見,從通典來看,攻擊方式多種多樣。撞擊這種類似性攻擊的方式大概古人不太會使用吧,畢竟就算撞沉敵艦自己的船也會有致命損傷。我也認為沖撞應該不是三國水戰(zhàn)的重點。這個戰(zhàn)術不僅需要

19、較高的操船水平,而且要不停的運動找到上風向,因為風力不夠就嚴重限制動能。因為要騰挪,這就限制了他的作戰(zhàn)場所,只有大海有足夠大的場所來完成這種騰挪。以長江中游的寬度就不可能了。因為戰(zhàn)場范圍的限制,水戰(zhàn)必定是極其無聊的對射+登船(個人認為)其他的戰(zhàn)術都很難施展開。撞擊也應該只局限于大船對小船。說句題外話,以長江中游的寬度(武漢一帶約為2000米)別說對戰(zhàn),就是駐扎大規(guī)模水師都捉襟見肘,所以我一直認為曹操和周瑜不是南北隔江對峙的,而是東西對峙即上游和下游對峙的。10層樓船?這個真的可以打仗?如果可以的話,那古代中國的科技真是鬼神莫測。如果不可以的話,這種大二無用,徒耗錢財?shù)臇|西也算是戰(zhàn)史上的蠢物了。

20、我也基本同意沖撞戰(zhàn)的確不能作為古代中國水戰(zhàn)的主要方式。因為沖撞戰(zhàn)要求艦船的速度達到10節(jié)以上,需要用三列槳艦才能達到這樣的高速度。帆船的速度很難達到這樣的高速度。另外,赤壁之戰(zhàn)的時候,雙方的確是駐扎在上下游的,赤壁和烏林本身就不在一處。而根據(jù)密版主等人的研究成果,好像說曹軍駐扎在云夢澤、巴丘湖之類的地方。我也不是很清楚,可以請密版主來解答這個問題。因為接舷戰(zhàn)的關鍵是船員的數(shù)量,所以樓船的可載人量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像樓船多的可載3000人。如果是少量的敵軍涌上船舷,樓船依靠人數(shù)優(yōu)勢反而可以占優(yōu)。所以樓船搞的那么多層,目的之一也是為了增加載人量。另外水軍戰(zhàn)法也很重要。甚至比陸軍還要重要。艨艟斗艦突入敵陣,切割打散。水上不同陸地,船與船之間分散了很難再集結。而接舷戰(zhàn)一旦將對手打散,就可以各個擊破。所以赤壁之戰(zhàn),曹操將戰(zhàn)船相連,也有防止吳軍利用艨艟突擊的作用。吳軍的艨艟斗艦當時是其優(yōu)勢。這是水戰(zhàn)和陸戰(zhàn)的區(qū)別之一。如果同樣的人數(shù)2000,一個是樓船,另一個是兩只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