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2節(jié) 種群數量的變化習題_第1頁
第四章 第2節(jié) 種群數量的變化習題_第2頁
第四章 第2節(jié) 種群數量的變化習題_第3頁
第四章 第2節(jié) 種群數量的變化習題_第4頁
第四章 第2節(jié) 種群數量的變化習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課時作業(yè) 一、選擇題1建立數學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驟:根據實驗數據,用適當的數學形式對事物的性質進行表達;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通過進一步實驗或觀察等,對模型進行檢驗或修正;提出合理的假設。下列排序正確的是()ABC D解析:數學模型的建構步驟包括: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建立模型檢驗或修正。答案:B2某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的棲息地后,種群開始增長。隨著時間的推移,種群停止增長并維持相對穩(wěn)定。在停止增長期間()A增長率大于零 B老年個體數量最多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為零 D種群密度最大解析:當種群數量處于環(huán)境容納量時,出生率與死亡率相等,此時種群密度最大。答案:D3自然界中生物種群增長常表現為“S”型曲線。下

2、列有關種群“S”型曲線的敘述正確的是()A“S”型曲線表示了種群數量和食物的關系B種群增長速率在各階段是不相同的C“S”型曲線表明種群數量和時間無關D種群增長不受種群密度制約解析:“S”型曲線表示了種群數量和時間的關系;種群增長速率由最小增加到最大,再下降到最?。环N群增長受種群密度制約。答案:B4經調查,第一年某種昆蟲種群數量為N0,如果在理想的條件下,每年的增長率0.2保持不變,則第三年該種群數量為()A1.2N0 B1.44N0C2.2N0 D3.6N0解析:由于是在理想條件下,種群數量的增長模型為NtN0t,由于10.21.2,t2,所以第三年的種群數量為1.44N0。答案:B5生態(tài)學家

3、高斯(Gause)在0.5 mL培養(yǎng)液中放入5個大草履蟲,在培養(yǎng)第5天之后,大草履蟲的數量基本維持在375個左右。對此實驗認識不正確的是()A高斯實驗得到的K值受到培養(yǎng)液容量的限制B高斯實驗得到的K值是375C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變形蟲,K值也是375D重復此實驗,K值有可能不同解析:在相同條件下培養(yǎng)不同的生物,K值是不同的。答案:C6.如圖是某種生物遷入一生態(tài)系統后,種群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由此可以判斷()A種群數量先增大后減小BB點時種群數量最大C影響A點和C點增長速率變化的因素不同DB點對應的種群年齡結構為穩(wěn)定型解析:根據曲線中的信息可以看出,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說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4、種群數量呈現增長趨勢。因此D點時,種群數量最大。影響A點和C點增長速率變化的因素不同。B點對應的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此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為增長型。答案:C7下列關于種群數量變化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紫莖澤蘭(一種毒草)侵入我國四川涼山地區(qū)后,泛濫成災,其增長曲線近似于“J”型B對農作物合理密植后,其數量不應大于“K”值C一個呈“S”型增長的種群,數量在K/2左右時增長速率最大D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qū)后,一定呈“J”型增長解析:一個物種引入新的地區(qū)后,若不適應環(huán)境就會被淘汰。答案:D8.某研究所對一條河流的生態(tài)系統進行了幾年的跟蹤調查,發(fā)現某種魚遷入此生態(tài)系統后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

5、如右圖曲線所示;則在t1時該種群的年齡組成類型和根據此圖判斷圖中能反映該魚種群數量變化的曲線分別是()A衰退型和 B增長型和C衰退型和 D增長型和解析:由圖看出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在t2時增長速率減小到零,說明種群數量增長到t2時達到最大值。而在t1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說明此時種群出生率遠大于死亡率,應為增長型種群。答案:B9為研究酵母菌種群密度的動態(tài)變化,某同學用1000 mL的錐形瓶作為培養(yǎng)容器,棉塞封口,裝入200 mL培養(yǎng)液,接種酵母菌后在適宜條件下培養(yǎng),培養(yǎng)過程中()A用血球計數板計數,不同時間取樣后顯微鏡視野中酵母菌細胞數量不斷增加B一段時間內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長C氧氣的

6、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產生量D可直接從靜置的培養(yǎng)瓶中取出培養(yǎng)原液稀釋后進行計數解析:酵母菌是兼性厭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過程中,既能進行有氧呼吸又能進行無氧呼吸,因此氧氣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產生量。一段時間內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長。用血球計數板計數,相同時間取樣才能說明問題。應該振蕩混合均勻后取出培養(yǎng)原液稀釋后進行計數而不是從靜置的培養(yǎng)瓶中取樣。答案:B10.如圖為某種群數量增長的“J”型曲線和“S”型曲線。若不考慮遷入和遷出,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改善空間和資源條件有望使K值提高bc段種群增長速率逐漸上升bc段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比較曲線Y與曲線X表明, 自然狀態(tài)下種群無法超出理想狀態(tài)下的最大

7、增長速率A BC D解析:K值與空間和資源條件等有關,因此改善空間和資源條件有望使K值提高。在bc段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上升,由于受種內斗爭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死亡率上升,因此bc段種群增長速率下降。答案:A11.某種群死亡率如圖中曲線所示,出生率如圖中曲線所示,則在哪一時期此種群的個體總數達到其生活環(huán)境負荷量的頂點()Aa BbCc Dd解析:開始時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個體數量增加;當出生率降到與死亡率相等時,個體數量最大;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時,個體數量就會減少。答案:C12.右圖表示某種魚遷入一生態(tài)系統后,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在t0t2時間內,種群

8、數量呈“J”型增長B若在t2時種群的數量為N,則在t1時種群的數量為N/2C捕獲該魚的最佳時期為t2時D在t1t2時,該魚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解析:“J”型曲線的增長速率是一直增大的,而“S”型曲線中當種群數量為K/2時,增長速率最大,即t1所對應的時間,當t2時增長速率變?yōu)榱悖N群數量不再增長即達到了最大值。答案:B二、非選擇題13某研究所對一個河流生態(tài)系統進行了幾年的跟蹤調查,請根據相關調查材料回答問題。(1)圖中甲表示某種魚遷入此生態(tài)系統后的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隨時間的變化曲線。請分析回答:圖乙中A、B兩圖中能反映魚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的是_。這種魚在t2時期后,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9、_。在t1時該種群的年齡組成可能為_型。(2)一般野生動植物種群的數量控制在環(huán)境容納量的一半(即K/2值),此時種群_最快,可提供的資源數量也最多,而又不影響資源的再生,當種群數量大于K/2值,種群的_將開始下降。所以在開發(fā)動植物資源時,種群數量大于K/2值時就可以獵取一定數量的該生物資源,而且獲得的量_,當過度獵取導致種群數量小于K/2值時,種群的增長速率將會減慢,獲取的資源數量將減少,而且還會影響資源的再生。解析:(1)由題中曲線圖可知該魚群遷入某池塘后,種群數量增長迅速,隨著種群(魚)數量的增多,由于空間、食物、天敵等原因,魚群中的個體間斗爭加劇,死亡率上升,種群數量增長速率開始下降,當

10、種群數量達到環(huán)境容納量時,種群增長速率變?yōu)?。因此,該魚群的數量變化曲線應該為“S”型。在t2時期后,主要是因為種內斗爭加劇和捕食者增加,種群的出生率與死亡率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種群增長速率為0,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在t1時期種群的增長速率最快,幼年個體數量最多,可以判斷其年齡組成為增長型。(2)在K/2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快,種群數量超過K/2時可適量獵取。答案:(1)B種內斗爭加劇和捕食者增加,種群的出生率與死亡率處于平衡狀態(tài),種群數量不再增加增長(2)增長速率增長速率最大14甲、乙、丙三位同學均對酵母菌的生長情況進行了探究。甲、乙兩同學先配制了含有酵母菌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培養(yǎng)液,調節(jié)到酵

11、母菌生長的最適pH,各取1 mL于試管中,接種等量的酵母菌菌種,放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yǎng)一段時間,進行計數。(1)甲同學直接取培養(yǎng)液,用血球計數板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進行計數,觀察到的圖像如圖所示。已知計數板方格總邊長為1 mm,涂抹厚度為0.1 mm。在從試管中吸出酵母菌培養(yǎng)液時,為了確保隨機取樣,必須_。若計數得到每一小格中酵母菌平均為10個,則該1 mL培養(yǎng)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約_個。(2)乙同學將500個紅細胞與該1 mL培養(yǎng)液混勻后制片觀察,進行隨機統計,結果如下:視野1視野2視野3視野4紅細胞數(個)21172220酵母菌數(個)1029810694則:該同學模擬了種群密度調查中的_(方法

12、)。該1 mL培養(yǎng)液中共含有酵母菌大約_個。(3)丙同學欲探究pH對酵母菌生長的影響,他的實驗如下,請補充完整。配制含酵母菌生長所必需的各種營養(yǎng)成分的培養(yǎng)液。各取2 mL加入數支試管中;_;_;_。解析:(1)吸出培養(yǎng)液進行計數前,必須要振蕩試管,以確保均勻隨機取樣。每個小格的體積為0.2×0.2×0.1×103 mL,酵母菌數量為10個,則1 mL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數量為2.5×106個。(2)該方法模擬了種群密度調查中的樣方法,通過紅細胞與酵母菌數目的比值計算酵母菌數量。觀察的視野中紅細胞數平均值為20,酵母菌數平均值為100,因此酵母菌數是紅細胞的5倍

13、。(3)該實驗的自變量是pH,因此應設置不同pH的溶液分別培養(yǎng)等量酵母菌一段時間,并進行計數。答案:(1)輕輕振蕩試管(或搖勻試管)2.5×106(2)樣方法2 500(3)分別配制若干不同pH(如1、3、5、7、9、11、13)的溶液,并等量加入各支試管中向各支試管中分別加入等量的酵母菌,置于相同的適宜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間隔相同時間連續(xù)多次進行顯微抽樣計數,記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15請根據圖所示“種群生長”的坐標曲線,回答下列有關問題:(1)馬纓丹是一種生活于熱帶地區(qū)的有毒植物,為達到觀賞目的,人們把它引種到夏威夷,一段時間后,馬纓丹大量繁殖,對夏威夷的畜牧業(yè)造成嚴重威脅,圖中曲線_

14、符合馬纓丹的瘋狂蔓延趨勢。(2)根據生態(tài)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圖中曲線_,若出現_段則表明人口出現了負增長。(3)曲線和曲線代表的種群進化速度較快的是_,其進化過程中基因頻率_(填“一定”或“不一定”)會發(fā)生改變。(4)太湖藍藻事件使太湖美麗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線表示太湖中藍藻的增長曲線,當種群數量達到_點后,增長速率為0。(5)依據自然界中“種群增長”的特點,人們在進行狩獵或海洋捕撈作業(yè)時,應在_點后進行,原因是_。解析:(1)馬纓丹引種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對夏威夷的畜牧業(yè)造成嚴重威脅,說明其呈“J”型增長,圖中曲線符合馬纓丹的瘋狂蔓延趨勢。(2)根據生態(tài)學原理,世界人口增長應該表現為“S”型增長,圖中曲線符合其增長趨勢,若出現曲線下降,如cd段,則表明人口出現了負增長。(3)曲線表示種群數量呈“J”型增長,說明外界環(huán)境適宜,自然選擇的作用較弱,而曲線代表的種群隨著時間的增加,增長速率減慢,到一定程度后種群數量呈下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