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與企業(yè)理論前沿綜述_第1頁
合同與企業(yè)理論前沿綜述_第2頁
合同與企業(yè)理論前沿綜述_第3頁
合同與企業(yè)理論前沿綜述_第4頁
免費預覽已結束,剩余7頁可下載查看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合同與企業(yè)理論前沿綜述楊其靜內容提要: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的研究是當前國際學術界十分活躍的一個領域。本文對近期國際學術界在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的研究動態(tài)做一個較為全面的介紹,并提出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希望這一工作能夠對國內的相關研究提供有益的幫助。關鍵詞:不完全合同理論企業(yè)理論權力理論 自從(1986),(1990)的經典性文章發(fā)表以來,不完全合同理論很快就對合同與企業(yè)理論的研究產生了重大影響,以至于大量的合同和企業(yè)理論文獻要么是對該理論的應用和發(fā)展,要么就是對該理論的批判。鑒于此,本文首先簡要地介紹由(1986),(1990)所創(chuàng)立的不完全合同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簡稱為理論),以及引入財富約束之后的企業(yè)最

2、佳融資結構理論。隨后,我們將分別介紹當前國際學術界在合同理論、權力理論以及企業(yè)理論方面的爭論和發(fā)展,并把我自己對相關問題的思考融入其中。最后部分是一個總結,并指出當前關于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研究的幾個值得關注的方向。一、不完全合同理論與產權理論1。的基本分析框架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之前,經典委托代理理論是研究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的主流并能夠對許多現象有很強的解釋力(優(yōu)秀的綜述可參見,1987)。在這個框架中所要解決的焦點問題是:委托人如何選擇或設計最優(yōu)合同來克服代理問題。由于這些最優(yōu)合同包容了幾乎所有的或然情況()及其行動對策,所以在本質上屬于不需要事后再談判的完全合同1。因此,除了暗含假設委托人擁有選

3、擇代理人和設計合同的權力之外,在該分析框架中一般也就不會有控制權、權威等變量存在的空間。也正是這個原因,代理理論無法對組織形成和產權配置等許多現實社會經濟現象給出合理的解釋。鑒于此,等人認為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特別是相關變量的第三方(尤其是法院)不可證實性使得合同是不完全的-不可能在初始合同中對所有的或然事件及其對策做出詳盡可行的規(guī)定。這就意味著,必需有人擁有"剩余控制權"(),以便在那些未被初始合同規(guī)定的或然事件出現時做出相應的決策。具體來說,剩余控制權就是關于非人力資產在初始合同未規(guī)定的所有情況之下如何被使用的那種排他性決策權,而且這種權力天然地歸非人力資本所有者所有。

4、與此同時,等人還斷言在合同不完全的環(huán)境中物質資本所有權是權力的基礎,而且對物質資產所有權的擁有將導致對人力資本所有者的控制,因此企業(yè)也就是由它所擁有或控制的非人力資本所規(guī)定。由于有了這種獨特的合同與權力觀,再加上當事人風險偏好中性與信息對稱假設,以及當事人不能承諾事后不要求再談判這三個假設,理論就掙脫了完全合同理論的分析框架,轉而研究物質資本所有權或剩余控制權的最佳安排。也正因為此,的不完全合同理論也被稱?quot;財產權經濟學"( )2-站在社會福利最大化角度研究最優(yōu)或最佳的財產權結構應該是什么。在的基本分析框架中,為了更好地分析剩余控制權或財產權的配置對關系專用性投資的影響,等人

5、還進一步作了如下假設:當事人不受財富約束,并有充足的閑置經營能力;再談判成本為零;在事后按照納什談判解方法分配盈余。非常顯然,在這些假設下事后的帕累托最優(yōu)解釋可以獲得的。但是,有效率的事前專用性投資卻未必會發(fā)生,因為當事人在事前就預期到敲竹杠風險,即專用性投資所產生的盈余不可避免地要在事后再談判中被交易伙伴分享。解決這一問題的手段就是在事前分配物質資產所有權,因為所有權可以強化所有者的談判力或控制敲竹杠風險的能力,從而影響當事人事前的專用性投資積極性。然而,在一方獲得所有權而增強了事前專用性投資的積極性的同時卻打擊了另一方的專用化投資的積極性。那么,最佳的所有權安?quot;應該是什么&quo

6、t;呢?等人相信總盈余最大化的所有權結構就是問題的答案,并且斷言"在均衡狀態(tài),產生最高社會盈余的所有權結構將被選擇"(,1995(1998),49),因此主張"擁有重要投資或重要人力資本的一方應該擁有所有權"(,1995,。2)。2。的第二代模型:最優(yōu)融資結構理論雖然的幾個經典性模型非常優(yōu)美,但是僅僅適用于古典資本主義企業(yè),因為這些模型都是建立在當事人不受財富約束的特殊假設之上。(1992)3很快就發(fā)現并放棄了這一不現實假設,轉而研究貧窮的企業(yè)家與投資者之間的最佳控制權安排。該模型假設某企業(yè)可以產生的可證實的貨幣收益,但企業(yè)家擁有不可證實且又不可讓渡的在

7、職私人收益,從而導致單純追求貨幣利益的資本家與同時追求貨幣和私人利益的企業(yè)家之間的利益沖突。為了實現總收益(+)最大化,最佳控制權結構應該是:如果貨幣收益(或企業(yè)家的私人收益)與總收益之間是單調遞增關系,那么投資者(或企業(yè)家)單邊控制總是可以實現社會最優(yōu)效率(命題3或1);如果貨幣或私人收益與總收益之間不存在單調遞增關系,那么控制權的相機配置將是最優(yōu)解,即企業(yè)家在企業(yè)經營狀態(tài)好時獲得控制權,反之投資者獲得控制權(命題5)。其中,"控制權相機轉移"思想是該模型的核心。由于該思想很有創(chuàng)建性,因此立即被等人接受,并應用于最佳債務合同的研究中(,1989,1994;,1995,。5

8、)。不過,等人堅持認為控制權的轉移只能以債務人不能還本付息為條件,而不可能根據狀態(tài)(如收入、利潤水平等)相機轉移,因為這些狀態(tài)變量不可證實。4顯然,上述模型已經否定了"股東單邊治理是最優(yōu)治理結構"的傳統(tǒng)觀念。但是,多種融資工具并存現象,尤其是外部股權廣泛存在的現象尚不能在這些模型中得到很好的解釋。為此,(1994)注意到長期和短期債權的不同作用,并且認為最好讓短期債權人獲得控制權。隨后,(1994)更為深刻地認識到單一的債權僅僅能促使債權人在企業(yè)狀態(tài)不好時實施控制權,但是卻不能在企業(yè)狀態(tài)良好時發(fā)揮作用。為了實現企業(yè)價值最大化或代理成本最小化,引入外部股權投資者就顯得十分必要

9、,因為他們會在企業(yè)經營狀態(tài)良好的情況下實施控制權(。1039)。這就意味著,為了實現對企業(yè)經營者的最佳控制,企業(yè)的最佳融資結構應該是股權與債權,短期與長期債權并用。此外,(1995,6)還意識到短期債權具有控制經理的非道德行為的功能,而長期債權(或股權)卻有支持企業(yè)擴張的作用,因此企業(yè)最佳融資結構應該要在這兩者之間權衡??傊?,當我們放棄合同當事人不受財富約束這一假設之后,研究的焦點就不再是那些與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相關的敲竹杠問題,而是回到了傳統(tǒng)的投資人與企業(yè)家(或企業(yè)經營者)之間的委托代理問題。但是由于合同不完全性和控制權變量的引入,上述模型已不再屬于那種以完全合同理論為基礎的傳統(tǒng)委托代理理論

10、,而是基本理論的擴展,因此被有些學者稱為第二代模型。我們將它們統(tǒng)稱為"不完全合同理論"或"財產權理論",因為它們同屬于這樣一個分析框架:以合同不完全性為研究起點,以財產權或(剩余)控制權的最佳配置為研究目的。但是由于該分析框架中存在許多內在缺陷,因此遭到不少批評。然而,正是這些批評深化了我們對問題的認識,推進了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的發(fā)展。二、合同理論1。第三方不可證實性是合同不完全的基礎嗎?在等人之前,合同的不完全性已經成為了交易費用經濟學的重要理論基礎。然而,理論的獨特之處在于強調合同不完全的根本原因是相關變量的第三方(尤其是法院)的不可證實性,即所謂的&q

11、uot;可觀察但不可證實性",而不是那種難以被形式化的當事人有限理性假設(,1988)。但是,它是合同不完全性的堅實基礎嗎?等人最早對此提出了質疑(,1999;,1999)。他們首先深刻地認識到合同當事人所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具體的或然事件本身,而是或然事件對支付的影響。也就是說,人們所要簽定的只是"用支付命名的合同"(-),即合同的根本目的在于要對預期的"支付或然情況"()做出某種規(guī)定。鑒于此,只要當事人能夠設計出能夠自我實施的合同方案,那么相關變量的不可證實性就變得無足輕重了。等人還進一步指出:既然理論假設當事人具有足夠理性,以至于在事前就能預

12、期到事后各種或然情況下的支付函數,并且還可以發(fā)生有效率的事后再談判(零再談判成本假設),那么當事人設計并簽訂社會最優(yōu)的完全合同就不是不可能的事。至此,"不同的或然事件能否被有效地識別或區(qū)分"就成為完全合同能否被簽訂的唯一關鍵性因素。沿著這一思路,等人提出了著名的"不相關定理",其大致含義就是:只有當兩種或然事件對支付的影響無法被區(qū)分時,才會對合同的完全性產生影響。在此,我們不能不承認等人思想的深邃:決定合同性質的并不是或然事件本身的物理性質,而是或然事件對當事人的效用的影響。 此外,有的經濟學家還注意到理論主要是在正式的法律框架中討論問題,而且采用的是一

13、次性靜態(tài)博弈方法,因此當我們考慮到重復博弈所形成的非正式合同()的作用,那么"可描述但不可證實性"對當事人簽定一份無需再談判的完全合同的制約作用將大打折扣。比如,企業(yè)文化的形成就有助于對企業(yè)各當事人行為的約束和調整(,1990)。5等人(1997)還發(fā)現聲譽的力量能夠促使交易伙伴按照初始合同的安排(比如價格)完成交易,哪怕外界環(huán)境(比如價格)波動幅度相當大。當然,如果環(huán)境特別復雜,當事人又不能承諾不會要求再談判,那么有效率的可以自我實施的完全合同就很難存在,因此不完全合同就還是最佳選擇(,1999;,1999)。然而,這種反駁并不能說明的完全合同理論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因此

14、還有許多工作需要我們去做。2。不完全合同與完全合同現在,讓我們思考一個更加微妙和更加重要的問題,即我們應該在什么層面上研究完全合同與不完全合同?我們必須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在框架中,合同都只有一個性質-不完全性,而且?guī)缀跛醒芯慷际且源藶槠瘘c。我們并不否認現實中幾乎所有的合同在絕對意義上都是不完全的,但是我們卻不禁要問:抽象地在絕對意義上討論"不完全合同"有多少理論和現實意義?我個人的回答是否定的。事實上,現實中的人們并沒有因為合同必然是不完全的這一事實而放棄簽訂盡可能完善的合同的努力。這是因為人們真正關心的并不是合同的不完全性本身,而是合同的完全程度。因此有學者提出了&q

15、uot;可行的完全?quot;()概念,并將之定義為"如果一個合同對于交易及其實現手段進行了更精確的定義,那么該合同就比其他合同更少一些不完全性",并且"那種描述了如何在每一種可以想象到的情況下實現交易的契約就不但是一個完全的而且還是一個可以實現的契約"(,2000,。388)。此外,在與等人的長期辯論中也認識到"完全合同并不是意味著未來行動的過程都被規(guī)定在初始合同中(否則,控制權的概念就沒有意義了)。簽訂完全合同僅僅指當事人在給定的且有限的關于他們未來偏好的知識和行動可能性集合的條件下所簽訂的最佳合同"(2001,。14)。也許,有

16、人會認為使用"最佳完全合同"()一詞只是一個簡單的語義學問題,因為"最佳完全合同"還是承認合同的不完全性。但事實上,這種區(qū)分包含著重大的方法論上的差別,因為"最佳完全合同"不僅意味著當事人能夠追求一個可以實現的最佳合同完全性水平,而且更加強調研究那些影響合同完全程度的因素。因此,與抽象地談合同不完全性相比,我們相信對最佳完全合同的研究就顯得更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由于這一思想最近才被提出,所以這方面的研究少得可憐。不過,(1992)的文章就包含了這種思想。認為合同條款規(guī)定得越周密,規(guī)范合同條款的成本就越大,但是合同能夠自我實施的范圍就越大

17、,而且合同的事后執(zhí)行成本就越少,因此當事人必需在這兩種成本之間進行權衡以便簽訂一份最佳完全合同。最近,陳志俊(2001)也在無意識中用一個關于最佳產品質量等級精度(一個可證實的變量)的正式模型表達了最佳完全合同理論的思想,雖然他的本意是想在框架中作一些研究。在此,我們還要特別指出,在絕對意義上使用合同不完全性概念還導致理論具有另一個更加致命的先天性弱點,即"剩余控制權"也變成了一個沒有大小,沒有范圍差異的"萬金油"似的變量。結果,剩余控制權的內涵與外延也就變得十分模糊,以至于等人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我們)并不區(qū)分合同規(guī)定的控制權與剩余控制權,而

18、且在事實上剩余控制權等同于完全控制權"(,1999,。134)。因此,在文獻中剩余控制權和控制權兩詞經?;煊玫默F象就不難理解了。不過,這一現象的最大危害卻是阻礙了我們認識投資者的"(剩余)控制權"的內涵和外延。這一點將在下一節(jié)中進一步說明。3。合同的功能我們知道理論直接來自于對交易費用經濟學中的套牢問題的關注。在研究中,等人將合同視為激勵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的工具,并且相信在那些存在重要關系專有性投資的交易中一體化是最佳的合約形式。 具有諷刺性的是,對上述觀點的批評首先就來自于交易費用學派。(1996,2000)認為將所有無效率都歸結為人力資本事前投資的扭曲,而不是

19、合同執(zhí)行過程中的不適應性,并且還通過零成本的再談判假設而將事后的不適應性蒸發(fā)掉了。這使得僅僅片面地強調合同的事前激勵功能,而忽視了交易關系中的治理活動是一個連續(xù)的過程,從而忽視了合同的事后適應性功能。(2000)進一步通過對法國電力公司1977。1-1997。1期間的河上運煤合同的經驗性經濟計量分析發(fā)現:合同形式的選擇似乎并不是為了激勵事前的資產專用性投資,而更像是為當事人提供充分的適應性。合同設計和執(zhí)行理論更是認為只要對初始合同以及再談判程序進行恰當的安排,那么并不需要一體化就能實現社會最優(yōu)解(。,1994;,1999;,1999)。此外,有些學者還注意到的合同激勵功能存在的前提是企業(yè)經營者

20、同時又是所有者,但是在所有者和經營者分離的情況下,合同的功能將是十分復雜的,現在還不是十分清楚,因此需要進一步研究(,1998)。三、權力理論對于理論來說,合同的不完全性只不過是研究問題的一個起點,而構成整個分析框架的真正基石卻是其權力觀。我們可以將理論的權力觀概括為:剩余控制權就是"可以按任何不與先前的合同、慣例或法律相違背的方式決定資產所有用法的權力"它天然地歸資產所有者所有,因為"擁有剩余控制權實際已被作為所有權的定義"(,1995(1998),。35);更為重要的是,"在合同不完全時,所有權是權力的來源"(同上),因為&quo

21、t;對物質資產的控制能夠導致對人力資本的控制:雇員將傾向于按照他的老板的利益行?quot;(,1990,。1150)。顯然,這就是"資本強權觀",即相信資本所有權能夠無條件地給其所有者帶來某種控制其他要素所有者的權力,并能夠因此獲取分享交易或組織盈余的權力。比如(1990)就先驗地認定任何人只要擁有豪華快艇的所有權就可以分享到由合作所產生的盈余。1。權力理論的新發(fā)展我們首先注意到,在的所有文獻中"資本強權觀"都只是一個先驗性假設,其存在條件和適用范圍從來都沒有被認真考察過。那么,這種權力觀是對現實情況的合理歸納嗎?的確,在資本相對稀缺并且相對重要的環(huán)境中

22、,尤其是在古典資本主義企業(yè)中,資本強權觀與現實情況還顯得比較和諧。6但是,一旦我們進入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企業(yè),特別是那些以人力資本為關鍵要素的新型企業(yè),的資本強權觀就顯得難以自圓其說。針對這種情況,(1998)就指出"對任何關鍵性資源的控制權都是權力的一個來源",而其中的"關鍵資源"可以是非人力資本,也可以是人力資本,比如天才、創(chuàng)意等。由于對關鍵資源的控制權為當事人帶來的權力是源于他對該資源的使用權的管理,而且非完全依賴于正式的法律強制,因此這種權力觀可以適用于黑社會這樣的非正式組織。當然,在分析那些以人力資本為關鍵核心資源的新型企業(yè)時,-的觀點就更

23、顯示出其強大的解釋力。在這篇經典性文章中,-還試圖證明與所強調的財產所有權配置相比,通過對關鍵資源的使用權的合理配置會更利于促進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因為使用權配置不會造成當事人的自滿情緒。與此同時,等人也放棄了在抽象意義上的"剩余控制權"概念,并明確地意識到那些擁有信息和知識優(yōu)勢的代理人掌握著實際運作企業(yè)資源的"實際控制權"(),并?quot;實際控制權"的配置也應該與信息和知識的分布相對稱,7雖然這種權力的范圍和空間會受到投資人的"正式控制權"()的約束(,1997;,2001)。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99)在研究企業(yè)科

24、層結構時也不得不放棄他們一貫堅持的資本強權觀,轉而采納了-和等人的思想,即強調"創(chuàng)意"()才是實際權力的來源。此外,不少經濟學家已經注意到權力也可以通過精心的組織安排而獲得。(1989)認識到企業(yè)經理可以通過"經理專用性投?quot;(-)來強化自己在企業(yè)中的地位;此外,企業(yè)經理還可以通過對融資結構的選擇(,1995)或者對董事會的精心安排(,1998;2001)來強化自己的地位。與此同時,(1992)還研究了企業(yè)內部各部門如何使用資源強化各自的地位,并明確指出這些權力并不需要財產權做支撐。(1999,)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企業(yè)多元化所帶來的內部權力斗爭會造成巨

25、大成本?,F在,我們對組織制度安排就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即特定的科層結構要么是用來強化當事人的地位,要么就是用來防止這些消耗性的權力斗爭(,2000)。2。資產所有權的控制權的內涵及其外延事實上,的權力觀在分析框架內部就難以被邏輯一致地堅持到底,因為它至少存在兩個悖論:(1)非人力資產所有者在的基本模型中無條件地擁有分享組織或合作盈余的超級權力,然而在第二代模型中卻只能獲得參與企業(yè)的保留收入;(2)作為投資者天然權力的剩余控制權卻在第二代模型中可以轉移給無資產的企業(yè)家或企業(yè)經營者。我們認為導致這些悖論存在的深層次原因就在于等人并沒有真正搞清楚與所有權相關?quot;(剩余)控制權"的內

26、涵和外延,而僅僅是套用現行法律制度。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理論并沒有真正超越傳統(tǒng)的委托代理理論,雖然前者多了一個"(剩余)控制權"概念,因為這兩者在本質上都是以"資本強權觀"為思想基礎,并且還以"資本至上觀"作為合同或制度設計的指導思想。鑒于此,我們也最好拋開現有的法律成規(guī),用市場的眼光捶治齪屠斫饌蹲收咴諂笠抵械娜?力)。我們注意到,包括第二代理論在內的主流企業(yè)理論之所以將企業(yè)視為股東的企業(yè)的主要根據無非是強調資產所有者是企業(yè)中最大的甚至唯一的專用性資產的投資者,是最后的風險承擔者。的確,在此邏輯下投資者應該獲得控制敲竹杠風險的權利(,

27、1997;張維迎,1996)的結論無疑是正確的。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我們又怎么能夠由此就主張"企業(yè)就應該為股東利益最大化服務"的資本至上觀呢?不僅如此,我們還根本不能斷言:非人力資產所有者能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并且還能無條件地分享組織盈余。因為,如果沒有其他附加條件,那么單純的"專用性投資"不僅不會增強,反而會削弱當事人分享合作盈余的談判力(楊瑞龍,楊其靜,2001)??傊覀冋J為在崇尚自由交易原則的環(huán)境中只?quot;風險控制權"才是投資者的天然權力(利),并且這一權力(利)只會隨著財產所有權的轉移而轉移,而決不會僅僅由于某種自然狀態(tài)或

28、信號發(fā)生變化而發(fā)生轉移。因此,所謂的"控制權相機轉移"實際上是一種誤判,是"權利實際擁有"與"權利實際實施"兩者之間混淆的結果,也是資產所有者的風險控制權和企業(yè)經營者的經營管理權兩者相互混淆的結果。在此,我們不能不稱贊(1983)的高明:"決策控制權"就是投資者對企業(yè)經營者的"管理決策權"的限制和約束的權力,其功能是減少投資風險。(1998)等人的經驗研究也更加使我們堅信:投資者的控制權不應該是一個絕對意義上的抽象概念,因為它有明確的外延或范圍-以控制當事人所承擔的風險為限,并且也以此為條件。也

29、正是基于此,我們認為投資者擁有的也許不是"剩余控制權",而是"明晰控制權",而企業(yè)經營者的經營權才是剩余控制權。8不過無論怎么說,控制權在企業(yè)中的分配不會象許多文獻所認為的那樣"要么全部,要么為零"(-)。當然,由于不同的投資者的資產性質不同,交易的內容不同,所處的市場或技術條件不同,從而所面臨的風險和獲得的索取權也是不同的,因此他們所獲得的控制權理所當然也就不同。不過,只要投資者所承擔的風險不能被其他權利(如高額風險傭金)所完全補償,那么這種投資者的風險控制權就決不會是零,而且也不會因為某些投資者(如股東)在實施其控制權而否定其他投

30、資者(如債權人)控制權的存在。事實上,"控制權相機轉移"現象的本質是:投資者的風險控制權在特定的條件下從"潛伏"狀態(tài)變?yōu)?quot;活躍"狀態(tài)的過程。我們坦率地承認由于現實操作上的困難,任何權利的邊界都不會完全清晰,但這并不能否定這樣一種基本觀點,即任何當事人的權利都必須存在的范圍和條件,而不可能是某種先驗的超級權利,否則將違背市場平等交換的基本原則。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有必要反思合同不完全性的本質。的確,我們不可能在初始合同中就事先規(guī)定未來每一件或然事件及其相應的行動方案,所以我們不可能在絕對意義上放棄控制權或權威;但是我們卻有可能事先對各個

31、當事人的權力范圍和實施權力的條件,甚至包括再談判的規(guī)則都做出規(guī)定,那么這種合同是否可以認為是一個完全合同呢?也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人們才努力訂立一個足夠完全的合同,而且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討論控制權的最佳配置才顯得有意義,因為在合同不完全的絕對意義上我們甚至都不知道(剩余)控制權的真實內涵和外延,最優(yōu)合同或產權安排又有多少現實意義呢?最后,(1999)的研究值得我們關注,因為他意識到等人對資產所有權功能的認識過于狹窄,并且提出資產所有權的最主要功能是授予規(guī)定游戲規(guī)則和重新構造企業(yè)內部激勵制度的權力,而不是僅僅用于解決與專用性投資相關的敲竹杠問題。四、企業(yè)與企業(yè)治理理論前面我們花了那么多精力討論了

32、近期的一些主要合同與權力理論,其主要目的是便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企業(yè)理論的發(fā)展。這不僅是因為前者主要體現在企業(yè)理論的文獻中,更重要還在于人們之所以對企業(yè)有不同的理解正是由于對合同和權力(利)理解不同。因此在這節(jié)中我們在前幾節(jié)討論的基礎上進一步考察企業(yè)理論的前沿。1。對企業(yè)性質的最新理解我們知道自從(1937)的開拓性文章發(fā)表以來,至少在主流的合同和企業(yè)理論中形成了這樣的共識:企業(yè)是一個利用"權威"方式來配置資源的特殊裝置。雖然包括科斯、威廉姆森在內的經濟學家都給出了自己對企業(yè)性質的理解和企業(yè)邊界的理論,但是他們并沒有明確地回答"權威"的來源,而且也沒有明

33、確回答企業(yè)的歸屬和企業(yè)邊界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哪怕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骨子里早已認定企業(yè)是以股東為代表的投資人的企業(yè)。相比之下,等人倒是旗幟鮮明地展玖慫塹墓鄣悖?quot;企業(yè)就是由它所擁有或控制的資產(比如機器,存貨)所組成"(,1986,692)。顯然,這種觀點不僅和現行的法律框架十分接近,而且也與等人的合同和權力觀相匹配-既然非人力資產的所有權就是權力的來源并且能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人力資產,那么擁有非人力資產所有權的股東就能夠控制企業(yè),并且只有非人力資產的存在才能維護企業(yè)的穩(wěn)定性。但是正如前面我們的分析,由于的權力觀僅僅在所有者-經營者合而為一的古典資本主義企業(yè)中勉強適用,因此的企業(yè)

34、觀遭到許多人的反對或質疑就不奇怪了,其中和就是眾多反對者中的代表人物。他們認為權力不僅僅來自物質資產所有權,或者說物質資產并不是企業(yè)的唯一的關鍵資源,因此企業(yè)并不能夠完全由非人力資產所規(guī)定,特別是在那些人力資本已經成為企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關鍵性要素的新型企業(yè)中。他們反復強調企業(yè)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物質資產集,而是這樣一個集合-不僅包括那些被共同所有的關鍵要素、天才和創(chuàng)意,還包括那些獲得這些關鍵要素使用權并且為之進行了相應的專用性人力資本投資的人們( ,1997)。因此,企業(yè)可以被看作一個專用性投資的紐結,或者說是相互專用化的資產和人員的一個集合??傊?,企業(yè)的經濟本質是"一個難以被市場復制的專

35、用性投資的網絡"(,1997,5),而且是"圍繞關鍵性資源而生成的專用性投資的網絡"(,2000,33)。此外,他們還注意到企業(yè)存在的意義在于能夠通過這些關系專用性投資而產生某種準租金或組織盈余,并且作為某種增長機會集而存在和發(fā)展(,2000)。與此同時,他們還強調由于技術條件和市場環(huán)境的差異或變化,那些決定企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關鍵性資源的種類和分布也就不同,因此企業(yè)的性質、組織結構和邊界也將不同,特別是以人力資本為核心資源的新型企業(yè)與以物質資本為核心資源的現代商業(yè)企業(yè)(,)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在新型企業(yè)中,決定企業(yè)存在和發(fā)展的關鍵要素是具有不可讓渡性的人力資本,這就決

36、定物質資本所有者不再居于企業(yè)的主導地位,虼似笠擋荒薌虻賾夢鎦首時糾炊迤笠怠?br> 2。企業(yè)治理理論的發(fā)展對企業(yè)性質的不同認識必然導致不同的企業(yè)治理理論。在以委托代理問題為核心的企業(yè)理論中,企業(yè)治理"就是安排各種手段以便那些公司資金的提供者可以以此保證他們自己能夠獲得投資收益"(1997),或者說"公司治理的標準定義是指對股東利益的保護"(,2001,1)。在第二代模型中將上述思想擴展到最佳的企業(yè)融資結構選擇理論,因為"選擇有效率的治理結構的問題十分接近于為企業(yè)選擇一個恰當的融資結構的問題"(,1992,490)。但是這種企業(yè)治

37、理理論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脫離現實,因為多數情況下企業(yè)的融資合同和結構都是由企業(yè)經營者,而非股東決策的。如果牽強地認為前者的決策體現的是后者的意志,則必然違背經濟人的基本假設。9與之針鋒相對,許多學者指出除了投資者之外,工人、企業(yè)經營者、供應商等等都對企業(yè)進行了專有資產投資,也承擔了經營風險,因此企業(yè)就應該由所有的"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1995;楊瑞龍、周業(yè)安,1997,等等)。應該說,在"風險承擔者應該獲得風險控制權"這一邏輯下,下賭注者共同治理理論肯定是一個理論進步。然而,我們又不得不指出下賭注者共同治理理論并沒意識到"風險承擔和控

38、制"與"組織租金的創(chuàng)造和分配"這兩者是不相同的兩件事,雖然它們有重合的部分(楊瑞龍、楊其靜,2001)。與上述以防止風險為核心內容的治理理論不同,-認為企業(yè)治理的問題并不是簡單的最優(yōu)財產所有權配置問題,而是如何對關鍵的物質或人力資產的使用權進行管理,并且這也正是組織安排的精髓所在( ,1997)。此外,他們還提出這樣一個新觀點,即在那些以人力資本為核心資源的新型企業(yè)中,維護企業(yè)的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是企業(yè)治理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新任務,并且最大化股東價值也許不再是一個恰當的目標,因為這不會導致企業(yè)價值最大化。而且,他們認為在這些新型企業(yè)中,"治理系統(tǒng)的首要作用就是

39、要確保捕獲機會的能力與由此產生的報酬之間的一致性"(,2000,39),并且"法定控制權應該給那些掌握實際控制權的當事人,以便使權力斗爭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最小化"(同上,37)。當然,所有這些都可最終歸結為:"企業(yè)治理系統(tǒng)就是各種約束手段的復雜集合,而這些約束手段塑造了當事人對關系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準租金的事后談判力"(,1997)。可以這么說,理論更接近現實,更具解釋力,因而代表著學術界對企業(yè)和企業(yè)治理理論的最新認識,哪怕該理論本身也并非是完美的,比如他們仍然以最大化企業(yè)價值作為治理的目標很可能導致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分析方法之間的混亂。 五、總

40、結通過以上的介紹和分析,我們對理論創(chuàng)建以來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的最新發(fā)展情況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我們應該承認以為首的理論對于推動新制度經濟學的發(fā)展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理論遠非一個基礎牢固且邏輯內在一致的成熟理論。不過,也正是理論的這些不足激發(fā)了合同和企業(yè)理論的新發(fā)展。我們知道合同的不完全性是理論的起點,也是相對于先前的完全合同理論的一種進步,因為現實中的合同不可能是絕對完全的,否則權威或控制權都沒有存在的空間。然而,第三方不可證實性并不能直接推導出不完全合同,因此合同不完全的基礎到底是什么還值得進一步研究。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認為在絕對意義上討論合同的不完全性并沒有多少現實意義,真正重要的是研究合同的完全程度及其決定因素,因此最佳完全合同理論是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研究領域。此外,我們還注意到理論主要是在正式合同而且還是在一次性靜態(tài)博弈的框架中研究問題,因而忽視了非正式合同的研究。雖然關于非正式合同的研究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