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楚簡武王八年伐耆芻議_第1頁
清華楚簡武王八年伐耆芻議_第2頁
清華楚簡武王八年伐耆芻議_第3頁
全文預(yù)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1、清華楚簡“武王八年伐耆”芻議沈建華清華大學(xué)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眾所周知尚書·西伯戡黎是關(guān)于商亡前歷史的一篇重要文獻,記述了商末紂王與祖伊對于天命的討論對答。事從周人征伐黎國事件引起,祖伊深恐預(yù)感商朝即將亡國,苦口勸告君王,可紂王仍自信“我生不有命在天”,而最終被周人覆滅。西伯戡黎這段典故,千百年來一直成為一個膾炙人口的歷史故事。繼保訓(xùn)文王遺訓(xùn)簡公布之后,我們又整理出一篇由14枚竹簡組成的文獻,篇題名為耆夜,不見史書記載。文中有“武王八年征伐(黎),大戡之,還,”之語,引起人們的極大關(guān)注。自漢代以后儒者基本都認同文王戡黎,但到了唐宋時期,幾乎所有人都反對文王戡黎,而主張武王戡黎。至近

2、代以來,大部分學(xué)者仍主張文王戡黎,這個討論可以說從未中斷(見劉起釪尚書學(xué)史頁479)。清華竹簡耆夜篇的記載,正好支持了宋人武王戡黎的說法,這一發(fā)現(xiàn),是對于傳世文獻的補充,并有助于開展討論,弄清西周初期的歷史真相。此外,耆夜對研究周代禮儀和先秦詩歌內(nèi)涵也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這對于我們認識西周歷史,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一)楚簡耆(黎)夜主要記載:武王征伐耆(黎)國,班師凱旋而歸,回到周都,在文王宗廟舉行了“飲至”慶功典禮,輔佐武王的重要大臣有周公、畢公、召公、呂尚父、辛公,他們互相作詩飲酒。第一枚簡開頭如下:“武王八年征伐(耆),大戡之,還,乃飲至于文太室”“”即耆字,為黎國。文獻所見“黎”字有好幾

3、種不同的寫法,如尚書·西伯戡黎作“黎”;史記·殷本紀作“饑”;周本紀作“耆”;西周甲骨H:42作“”,與說文字同。說文曰:“,殷諸侯國,在上黨東北。從邑利聲,古文利,商書·西伯戡?!薄瓣取?、“饑”、“”等國名,都是指同一地點,出現(xiàn)多個歧異字體的原因,顧頡剛、劉啟釪認為是由于商、周兩族不同的方言音近假借所致。耆夜地名“”字,即“耆”字異體,從旨從邑,與卜辭“旨”方國字形同,最早楊樹達和陳夢家就提出卜辭“旨”即尚書·西伯戡黎之黎國(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頁296;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釋旨方頁69)。耆夜楚簡此地名的出現(xiàn),可證楊樹達和陳夢家的說法是可信的

4、。卜辭“旨”國,出任商王“西史”(合集5637)與羌、雀等國相鄰。又有“旨”國替商王征伐薛伯,以及獲羌(英藏594正)等戰(zhàn)事?!爸肌钡兀挥诮裆轿鏖L治縣黎城縣。后漢書·郡國志上黨郡:“壺關(guān),有黎亭,故黎國?!庇掷ǖ刂驹疲骸肮世璩?,黎侯國也,在潞州黎城縣東北十八里,尚書云西伯戡黎是也?!背啞啊弊?,從今從戈,與說文字同。說文曰:“,殺也,從戈今聲。商書曰:西伯既黎?!倍斡癫谜f文解字注字下注:按“漢、魏、六朝人、堪、戡、龕四字不甚區(qū)別。左傳王心弗堪,晉書·五行志作王心弗,勝也。”又注:“爾雅曰堪,勝也。郭注引書·西伯堪黎,蓋訓(xùn)勝,則堪為正之字,或假借,或假借戡,又或假

5、借龕,皆以同音為之也”。今得楚簡“大”之“”字,正與說文字相同,由此而知“”字即為“戡”的本字,而非郭注之假借字。尚書·西伯戡黎所言的“西伯”究竟是文王還是武王?從西漢以來,鄭玄、王肅都認為,勘黎的是周文王。史記·殷本紀、周本紀及尚書大傳均如此。到了唐代,有不少學(xué)者開始質(zhì)疑,認為論語所言:“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戡黎之事直接是對商王朝的挑戰(zhàn)。被孔子稱為“至德”的文王,不可能做出“稱兵天子之畿”征伐舉動。孔穎達尚書正義對鄭玄提出反對,曰:“黎國,漢之上黨郡,壺關(guān)所治黎亭是也。紂都朝歌,王圻千里,黎在朝歌之西,故為近王圻之諸侯也。鄭云:入紂圻內(nèi)。文王猶尚事紂,不可伐其圻內(nèi)

6、?!钡搅怂未?,胡宏、薛季宣、呂祖謙等均力主武王戡黎。朱熹在晦庵集(四庫全書本卷五十一)中也表達了與孔穎達的相同看法,他同時進一步質(zhì)疑曰:“按書序言殷始咎周,周人乘黎,則殷自此以前,未嘗惡周也。殷始有惡周之心,而周又乘襲戡勝近畿之黎國,迫于王都。且見征伐此,祖尹所以恐,而奔告于受曰:天既訖我殷命,曰恐、曰奔告,訖我殷命,則其事勢亦且迫矣,恐非文王時事也。”比起其他宋儒憑心而測來說,朱子的懷疑,是用歷史眼光分析,頗合道理。他認為周是殷的屬土臣民,殷之前未必與周交惡,眼看商紂王朝危在旦夕,快要被周人覆滅,迫在眉睫之中,祖伊才大恐不安向紂王警告。朱熹武王戡黎的推論,與耆夜簡不期相同,可見武王戡黎之說,

7、并非出于偶然。一定有所本。(二)王國維在周開國年表案文考證說:“酒誥之肇我民,惟元祀,是為文王受命之元祀。武王即位克商,未嘗改元?!庇衷弧盁o逸言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謂文王在位之年。大傳、史記言文王受命七年而崩,則謂其稱王后之年也?!保ㄒ娭苠a山編校王國維集第四冊頁140)。清華保訓(xùn)簡所言“惟王五十年”,印證了無逸:西伯“厥享國五十年蓋即位五十年”。由此說明周文王稱王時間,應(yīng)該在即位之初就已稱王了,“惟王五十年”也就是王國維所言的:“文王在位之年”。王國維所說的“武王即位克商,未嘗改元。”值得注意。耆夜楚簡所言:“武王八年征伐耆(黎)”。如果按尚書大傳、史記·周本記記載文王稱王

8、后:“七年,而崩”之說的話,那么耆夜簡謂“武王八年征伐耆(黎)”,可理解為文王死后第二年(即八年),也是武王稱位后的頭一年。此年出兵戡黎,與文獻并不抵牾。接著在武王二年(即文王九年)兵渡盟津,即今河南孟津縣。史記·周本記記載:“九年,武王上祭于畢。東觀兵,至于盟津。為文王木主,載以車,中軍。武王自稱太子發(fā),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專?!?。武王四年(即文王十一年),渡過黃河伐商,向?qū)傧鲁济褡髁苏鞣デ暗氖膸焺訂T,作泰誓三篇。尚書序曰:“惟十一又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作泰誓三篇”。又史記·周本記曰:“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師畢渡盟津?!蔽渫跷迥辏次耐跏辏?,克商。從武

9、王即位伐黎,到兵渡盟津,八百諸侯會師克商,歷時前后整四年。由此可知武王戡黎是克商的整個軍事部署中的第一步,先伐黎,獲勝后,再直逼商紂王朝都邑。因此才會有祖尹得知西伯戡黎后,大恐,奔告,發(fā)出“訖我殷命”的感嘆,這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真相的。所以說,歷史上的武王戡黎與武王克商,應(yīng)視為伐商的兩個組成部分,兩者前后銜接,合乎情理。馬保春在其晉國歷史地理研究一書中指出:“晉西南是周人向東挺進過程中很關(guān)鍵的地理部位,自此至南陽、至?xí)x東南(東陽)、至殷墟王畿邊緣,都得越過晉西南而為之?!保?8)。此時的西土如上博楚簡所言“九邦叛之”,人心向背顯而易見,商紂王室岌岌可危,武王東進渡過黃河勢不可擋,最終牧野之戰(zhàn)

10、結(jié)束了商朝歷史。商代后期周人已經(jīng)壯大,正如論語·泰伯所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而形式上,周仍為商屬國。我們從商代卜辭中可以看出不少反映商與周有宗主國與屬國關(guān)系的材料。卜辭所見“周”被商人冊封為“周方”(合集6657)、“周侯”(甲436)。西周甲骨中,有“冊周方伯”(H11:84),說明了周人接受商王室的冊封。反之周人也替商人占卜,求商的先祖太甲保佑和祭祀帝乙、先祖成湯(H11:1),這些資料據(jù)李學(xué)勤分析,“其年代可定為周文王”時期。(西周甲骨的幾點意見文物第九期)西周卜辭記有“衣(殷)王田至于帛?!保℉11:3)“帛”地,也見于殷墟卜辭,見合集36842片,“帛”與“在高

11、(鎬)”同版,說明兩地相距不遠,屬于周人地域。帛雖為周地,商王仍可以來此田獵。許倬云指出:“(西甲)此片卜殷王來帛田獵。也惟有周人服屬殷商,商王才能來周地田獵”。(許倬云西周史修訂本頁63)商王除了在周地田獵,還為周地舉行求雨祭祀(合集30793)。周人臣服商王,必盡臣事君之禮,卜辭有周人向商室貢納“周入”的記錄。(合集6649)詩經(jīng)·大雅·大明曰:“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大任有生,生此文王。”文王的母親是來自商邑之女,周文王與商人是甥舅的親戚關(guān)系,早時還未到“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的交惡程度。當然,商王冊封周方的真正目的,是把周方伯視為重要大臣,作為抵御犬戎侵略,保護王室的屏障。史記·殷本紀記商紂王封“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惫疟局駮o年佚文曰“周克余無之戎,太丁命季歷為殷牧師?!庇涊d了武乙之世周王季歷伐西落鬼戎之事跡。從武丁卜辭中可以看到,商王對于臣屬經(jīng)常使用的命令詞語,同樣也用于周人身上,如,“令周”(合集4883)“呼周”。如有不順,商王也使用“撲周”(合集681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