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吉州窯香爐的文化意蘊_第1頁
探究吉州窯香爐的文化意蘊_第2頁
探究吉州窯香爐的文化意蘊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https:/探究吉州窯香爐的文化意蘊探究吉州窯香爐的文化意蘊香爐起源于何時,尚未有定論,但其在古代社會生活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角色。焚香是官場活動的基本禮數;敬神祭祖,千古沿用;改善生活環(huán)境,除臭去味,使人輕松愉快,還可提神醒腦。隨著經濟、文化、審美情趣的變化而演繹發(fā)展,香爐從敬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也成為文人雅士的心愛之物,將其擺于書房案頭,讀書時上一炷清香,便有紅袖添香夜讀書的美妙意境;撫琴時裊裊煙香與悠悠琴聲相伴,又有繞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圍。宋、元時的人崇尚香文化,又因瓷業(yè)的空前繁榮,瓷香爐逐漸取代了陶制和銅香爐,成為香爐的主流。各處名窯都有不同風格的瓷爐出品,其造型多仿商、周、秦漢

2、器物,如鼎、u、鬲等形狀。吉州窯位于今江西吉安的永和鎮(zhèn),創(chuàng)燒于唐末五代,極盛于南宋,而衰落于元末明初,延燒時間約五百年,為宋元時期著名的窯場之一,博采眾窯之長,集南、北各大民窯之大成,在滿足民間實用和審美需求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藝術風格。在同時期的窯場中釉色最為豐富,既有南方窯系流行的黑釉、黃釉、青白釉,又燒造北方窯系常見的乳白釉、褐釉、綠釉和琉璃器。宋、元時期黑釉瓷是主要品種,南宋時,新創(chuàng)釉下彩繪瓷、醬釉瓷,以多變的釉色、豐富的裝飾、獨特的工藝和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獨樹一幟。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窯的名貴產品。吉安市博物館所藏的吉州窯香爐數量頗多,造型豐富,有鬲式、鼎式、鼓釘、獸

3、足;裝飾手法多樣,剔花、剪紙漏花、白地褐彩,釉色又有黑釉、綠釉、窯變釉之別,現將館藏之香爐以其釉色及裝飾手法為序,逐一介紹給大家。黑釉吉州窯黑釉分為兩類,一類為通體為黑釉不帶任何裝飾,主要呈色劑為氧化鐵燒成的釉色即呈純黑;另一類以黑釉為地在其上再做裝飾,大體有剪紙貼花、剪紙漏花、剔花等。宋吉州窯褐釉繩紋耳鬲式爐此器高 11、口徑 13.5 厘米。仿商周青銅器鬲的式樣,唇口折沿,溜肩,三袋足,足內中空;口沿處左右各附一繩紋耳,其中一耳殘失。此分襠,袋足鬲式爐在吉州窯的鬲式爐中不多見。器物外施黑釉,上部釉薄,黑中泛黃,下部釉濃,釉色純正,亮而不耀,近底處無釉。器內無釉,露米黃泛紅色胎,整器古樸典雅

4、,端莊沉穩(wěn)。宋吉州窯黑釉鬲式爐,高 6.8、口徑 16 厘米。敞口,折沿,束頸,扁鼓腹,下承三袋狀乳足。底內凹,無釉,外施滿釉。元吉州窯褐釉鼓釘紋缽式爐,仿青銅器式樣,口徑 13.1、足徑 6.2、高 8 厘米。斂口,鼓腹,近口沿及近底處環(huán)列鼓釘紋一周,高圈足。器內施半截褐釉,器外施黑黃釉,釉不及底。黑釉剔花黑釉剔花是陶瓷器的傳統(tǒng)裝飾技法之一,剔花瓷器最初可能是仿自金銀器,金銀器上凹凸感極強的紋飾在某種程度上啟發(fā)了制瓷工匠。剔花出現于五https:/代晚期至北宋早期的磁州窯,具有相當濃厚的北方文化特色,大刀闊斧的灑脫剔技,反映出北方人不同尋常的審美情趣及人的豪爽性格。吉州窯剔花圖案簡練,多以小

5、花卉為主,剔地較淺有留花剔地和留地剔花兩種。前者在施釉的坯體上把紋飾以外的部分剔去,后者在施釉的坯體上剔出露胎的紋飾。南宋吉州窯黑地剔花折枝梅三足爐,高 10.4、口徑 12.5、底徑 8 厘米。平口,內折,直弧壁,三足。器外黑釉地剔折枝梅,器內和底無釉。南宋吉州窯黑釉地剔花三足爐,口徑 12.3、底徑 7.2、高 9.1 厘米。平口內斂,鼓腹,平底,三足。器內無釉,有旋痕。器外施黑釉,腹部剔一折枝蕎麥花紋。底部三足間豎排墨書九位二字,釉不及底。剪紙漏花吉州窯獨創(chuàng)的裝飾技法,先以剪紙紋樣貼于胎體之上,后施黑釉一層,待其晾干后,去剪紙以露其輪廓,黑釉與胎色形成對比,技法簡練,大俗大雅。元代吉州窯

6、褐釉地漏花火珠火焰紋爐,口徑 9.3、足徑 5.9、高 6.3 厘米。平口內斂,圈足。器內無釉,器外施褐釉,腹部剔一露胎火珠火焰紋,釉不及底。窯變釉在這里,黑釉則成為各種美麗顏色的襯托。在其上施灑一層摻入了不同的金屬原料作呈色劑的釉,在高溫燒制過程中因物理、化學反應,呈現出色澤不同的、獨特的窯變結晶,在釉面形成不規(guī)則帶狀或塊狀且以黃黑相間的雜斑,兩種釉在燒成過程中相互滲透發(fā)生變化,而形成深淺色斑點,大部分能產生結晶釉產生皆以不可復制性的奇異效果,像油滴、玳瑁、虎皮釉、鷓鴣斑。釉面與釉斑交相輝映,別具風韻,窯變色斑猶如云霧、細雨、蘆花、玳瑁的甲殼、虎皮的紋斑或青、藍、綠、紫的火焰,以及貌似鷓鴣鳥

7、胸部燦爛羽毛的鷓鴣斑釉。這些異彩繽紛的釉面裝飾,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大自然美好的記憶,吉州窯黑釉器上斑斕的釉色成為裝飾的主流。南宋吉州窯黑釉地虎斑三足筒形爐,高 10、口徑 13.1、足徑 8.8 厘米。平口內斂,腹部微微鼓起,腹以下逐漸內收,平底,下承三足。胎質白中泛黃,器內無釉,旋胎指痕清晰可見。該器物采用了玳瑁紋,器外飾黑釉地,釉色純正,黑釉上灑大小不一的黃釉玳瑁斑,斑上顯碎冰裂紋。釉不及底,底足無釉。器型規(guī)整圓潤,做工簡潔大方,金黃色釉斑與純黑色釉地對比鮮明,過度自然,渾然一體,為吉州窯黑釉虎斑紋的代表作。南宋吉州窯黑釉地玳瑁斑鬲式爐,通高 4.7、口徑 4.7、底徑 3.5 厘米。唇口,

8、折沿,束頸,鼓腹,平底,三乳足。器內施半截黑褐釉,器外半截黑釉地飾玳瑁斑,底部旋紋明顯。形體不規(guī)整。南宋吉州窯茶色地灑黃釉雙耳三足爐,口徑 8.5、底徑 5、高 6.8 厘米。平https:/口翻唇,對稱方耳,束頸,扁鼓腹,三乳足。器內無釉,器外茶色地灑黃釉,釉不及底。綠釉吉州窯綠釉是一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色釉,其燒造方法有兩種:一是以素胎直接掛釉燒制,釉面易開片剝落;一是在白釉器上罩釉燒成。如宋吉州窯綠釉缽式爐,口徑 12.2、底徑 7.6、高 7.5 厘米,平口內斂,斜弧壁,平底,三足。器內無釉,有旋底,器外施綠釉開碎冰裂紋,底和三足無釉。元吉州窯綠釉三足爐,高 10、口徑 10.8 厘米

9、。平口,短豎頸,鼓腹,三足。器外施綠釉,器內和底無釉。元吉州窯綠釉獸足爐,口徑 12.8、底徑 10、高 10.4 厘米。寬平口,口沿外侈內斂,直腹,雙戟耳,平底,三獸足造型清晰,雙目圓睜,長嘴高鼻,面目猙獰。器內口沿呈流釉狀,底無釉,雞心明顯。器外通體施綠釉,釉不及底。釉面剝落者少。釉下彩繪吉州窯的釉下彩繪以鐵元素為著色劑,一般不施化妝土,直接在胚胎上用鐵質彩料繪畫,然后再罩一層薄透明釉,燒成后彩繪多呈黑褐、褐色或紅褐色,窯溫的變化也影響彩繪色調。宋吉州窯褐彩繪牽牛花飛蝶紋筒式形爐,高 6.3、口徑 9.5、足徑 5.8 厘米。平口,內折沿,直弧壁,圈足。器體上下各飾二道弦紋,中間褐彩蝴蝶花草紋,器內多道弦紋,圈足無釉。元吉州窯褐彩蝶紋筒形爐,高 5.6、口徑 9.2、足徑 5.5 厘米。平口,直腹,折徑,圈足。器內壁旋紋明顯,器外壁飾五只蝴蝶紋。元吉州窯褐彩冰菱花紋鬲式爐,通高 16、口徑 20.3、底徑 9 厘米。平口,翻唇,束頸,鼓腹,平底,三乳足。頸部飾多道弦紋,腹部飾滿冰菱花紋,三 u足分別飾心形開光卷草紋。器內無釉,弦紋明顯,器外施黃白釉地飾褐彩花紋。本品為吉州窯的代表作,可稱得上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