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在寒熱錯雜證中的應用思考,_第1頁
經(jīng)方在寒熱錯雜證中的應用思考,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經(jīng)方在寒熱錯雜證中的應用思考, 經(jīng)方在寒熱錯雜證中的應用思考北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級博:研究生摘要:寒熱錯雜證是臨床中常見的復雜證候,特別是在慢性病和疑難病癥中更多見,包括表里寒熱錯雜證、上下寒熱錯雜證、中焦寒熱錯雜證,病情難以把握,治療棘手。?傷寒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治療寒熱錯雜證效驗的方劑,筆者認為深入理解該證的病機特點,借鑒經(jīng)方寒熱并用、巧妙配伍和應用的思路,對于提高中醫(yī)治療復雜疾病寒熱錯雜證的療效大有裨益。關鍵詞:寒熱錯雜;寒熱并用;經(jīng)方思路寒熱錯雜證,是指寒證與熱證交織在一起同時出現(xiàn)。它是機體臟腑陰陽失調的結果,屬于?靈樞?根結?所說的“陰陽相錯?!昂疅徨e雜一詞,原本用于對?傷

2、寒論?諸痞證的病機概括,主要是以方測證歸納而來,但古今醫(yī)家的著述都顯示,寒熱并存的病機廣泛地存在于諸多病證的開展過程中。臨床中各種慢性病、疑難病久治不愈常出現(xiàn)寒熱錯雜證,包括表里寒熱錯雜證、上下寒熱錯雜證、中焦寒熱錯雜證等,病情復雜,治療棘手。寒熱錯雜證的證候特點早在?經(jīng)?中就有寒熱錯雜相關病癥的簡要記述,如“胃欲寒飲,腸欲熱飲,兩者相逆,直到仲景?傷寒論?的出現(xiàn),才對寒熱錯雜證進展詳細的描述,并提供了具體的治療方藥,如桅予干湯證、半夏瀉心湯證、烏梅丸證等。假設秋曾以?傷寒論?中治療寒熱錯雜證的個經(jīng)方為根底,博采歷代醫(yī)家用此類方所取得的驗方效案,以統(tǒng)計學方法為主,系統(tǒng)分析了寒熱錯雜證的證候特點

3、?;?傷寒論?原文、歷代醫(yī)著和現(xiàn)代雜志發(fā)表的寒熱錯雜證證治驗案中的病癥、體征分析顯示:寒熱錯雜證是以脾胃腸等臟腑功能失調所派生出的一類證候群,并與肝的疏泄功能紊亂有重要關系;寒熱錯雜證一般是從性質互逆病癥的并見為著眼點進展確診的。其主要證候表現(xiàn)多以自覺病癥為主,如四肢厥冷、腹痛、心下痞,很難用一個客觀的標準來判定這個復雜的病證。其中饑而不欲食、心下痞悶、四肢厥逆、臍腹動悸、久利及大便異常為其特征性病癥,舌苔黃膩或黃白相間,脈弦為其常見的舌脈特征。上述結論提醒了寒熱錯雜證的規(guī)律性特征,具有較普遍的指導意義。但在臨床實際中,疾病的表現(xiàn)是錯綜復雜的,特別是一些慢性病、疑難病久治不愈,要遠遠超出以上

4、所列病癥特征,有的甚至沒有明顯的寒熱錯雜特征,而投以寒熱并用之劑往往收到良好的效果,說明寒熱錯雜證多有病程較長的特點。寒熱錯雜證的病因病機寒熱錯雜證的形成,必有寒熱之邪并存于體。邪之所至,一由外感,一由生,具體來講不僅與外界環(huán)境、自身體質有關,還與臟腑功能失調、誤治、失治有關。病機總屬寒熱錯雜,新病多實證,久病多虛實夾雜。臟腑生理病理因素寒與熱作為中醫(yī)辨證的綱領,其實質是陰陽失調在病證屬性上的反映。從寒熱錯雜的證候特點來看,其形成與脾胃關系最密切。脾主升清,喜燥惡濕,假設脾虛清陽不升,溫煦失職則生寒,假設濕困脾陽,脾陽受損則虛寒生,中焦虛寒,所謂“虛則太陰,假設脾陽虛損傷及腎陽,則引起下焦虛寒

5、,所以脾虛是引起寒證的主要病理根底。胃主通降,喜潤惡燥,胃氣易于壅滯,郁而化熱,所謂“實則陽明,假設胃火上炎則涉及上焦,所以胃氣壅滯是引起熱證的主要病理根底。脾與胃,一臟一腑,互為表里,升降相因、納運相協(xié),燥濕相濟,脾胃同病常出現(xiàn)寒熱錯雜證,假設病情進展,極易形成上熱下寒證。邪氣與體質因素從中醫(yī)學發(fā)病觀點來看,疾病的發(fā)生開展離不開正邪斗爭,所謂“正氣存,邪不可干。體質是機體由于臟腑經(jīng)絡氣血陰陽等盛衰偏頗而表現(xiàn)出來的素質特征,代表著正氣。素體陽盛者,假設外感寒邪,易入里化熱,如大青龍湯證,或過食生冷,傷及脾陽等均可形成寒熱錯雜證:素體虛寒者,假設復感外熱或過食辛辣之品也可導致寒熱錯雜證;久病體衰

6、者,臟腑陰陽失衡,或陰盛格陽,形成真寒假熱證,或陽盛格陰,形成真熱假寒證。由此可見,患者體質的偏頗在寒熱錯雜的形成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誤治、失治因素患病之初,多數(shù)患者病情簡單,或為寒證,或為熱證,或為實證,或為虛證,一旦誤治、失治,疾病遷延不愈,則易形成寒熱錯雜證,虛實夾雜證。如本為實熱證,治療時過用寒涼之藥,不但不能使熱邪盡除,反而傷及臟腑陽氣而出現(xiàn)寒證,從而形成寒熱錯雜證;或病情復雜,多種疾病集于一身,治療時不能全面考慮,顧此失彼,也容易導致病情變化形成寒熱錯雜證。所以對于誤治、失治造成的久病不愈的疾病應考慮其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的病機特點。經(jīng)方在寒熱錯雜證中的應用。寒熱錯雜證寒邪與熱邪共存

7、于一體,病情復雜,單純治療寒證或熱證往往難以取效,仲景?傷寒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治療寒熱錯雜證效驗的經(jīng)方,并在后世的臨床中廣泛應用?,F(xiàn)將常用的經(jīng)方總結如下:表里寒熱錯雜證表里寒熱錯雜證,包括機體表有寒、里有熱的證候和表有熱,里有寒的證候。如?傷寒論?中桂枝二越婢一湯證、大青龍湯證,均為表寒里熱證。桂枝二越婢一湯證是表寒重里熱輕之輕證,其方為桂枝湯與越婢湯:用量的合方,為表里雙解輕劑,其中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外散表寒,用越婢湯取其辛涼之性,宣泄在里之郁熱;大青龍湯證為表寒重里熱輕之重證,方中重用麻黃,佐桂枝、生辛溫發(fā)汗,外散風寒,加辛甘寒之石膏,以清郁閉之熱,甘草、大棗和中以滋汗源。兩者均用麻黃、桂

8、枝等辛溫之品以散表寒,以石膏等辛寒之品清里熱,寒熱并用,表里雙解。另外,陽盛格陰之表寒里熱證和陰盛格陽之表熱里寒證,因其不具備寒熱錯雜的病機特點,在此不作闡述。上下寒熱錯雜證上下寒熱錯雜證,包括上有熱,下有寒和上有寒,下有熱的證候。從?傷寒論?的方證分析看,臨床中以上熱下寒證多見。如梔子干湯證、黃連湯證、干黃芩黃連人參湯證、烏梅丸證等。梔予干湯證以苦寒之梔子清胸膈之郁熱以除煩,以辛熱之干溫中焦之陽而散寒:黃連湯證以苦寒之黃連清在上之熱,以辛熱之干溫在下之寒,辛開苦降,復中焦升降之機,半夏降逆和胃止嘔,桂枝通陽散寒交通上下寒熱陰陽,人參、大棗、甘草健脾和中;干黃芩黃連人生湯證以苦寒之黃芩、黃連泄

9、降胃熱,辛熱之于通陽祛寒,甘溫之人參補中益氣,清上溫下則嘔利止;烏梅丸證重用酸性之烏梅,益陰柔肝,斂陰澀腸,以苦寒之黃連、黃柏泄熱止嘔,以附子、干、細辛、蜀椒、桂枝溫陽散寒,以人參、當歸補養(yǎng)氣血,全方酸甘辛苦復法,溫臟與清熱并用??偠灾?,此類方證均以黃芩、黃連等苦寒之品清在上之熱,以附子、干等:辛熱之品溫在下之寒。中焦寒熱錯雜證中焦寒熱錯雜證,主要指誤治、失治使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氣機痞塞,寒熱錯雜于中的證候。?傷寒論?主要提到了半夏瀉心湯證、生瀉心湯證、甘草瀉心湯證等。半夏瀉心湯證以半夏、黃芩、黃連清胃熱降逆止嘔,佐以人參、干、甘草、大棗健脾溫中,使脾升胃降,中焦氣機調暢,痞證自除;生瀉心湯

10、證重用辛溫之生,開胃氣,散水氣,干溫補中州,半夏、生、黃芩、黃連合用,辛開苦降以和胃氣,干、人參、大棗、甘草溫脾補虛以運四旁,脾升胃降,上下斡旋,其痞自消;甘草瀉心湯證重用甘草以溫中補脾,佐以干、人參、大棗則溫脾散寒、補中益氣,半夏降逆和胃止嘔,黃芩、黃連清胃中邪熱,諸藥協(xié)和,使虛得以補,熱得以清,寒得以溫,脾胃升降之機復司。總而言之,此類方證主要采用辛開苦降甘調之法恢復脾胃升降功能,使中焦氣機調暢,痞消邪除。經(jīng)方治療寒熱錯雜證的啟示“寒熱錯雜一詞源于經(jīng)典,其經(jīng)方應用驗之于臨床。在疾病錯綜復雜的今天,學經(jīng)典,用經(jīng)方,有必要對古人遺留下來的珍貴經(jīng)歷進展思考,以提高臨床診治水平。慢性病、疑難重病當

11、辨識是否有寒熱錯雜的病機特點從?傷寒論?寒熱錯雜方證的分布特點來看,主要屬于太陽病變證和厥陰病,多由誤治或病情遷延難愈所致。隨著社會的開展,致病因素和影響疾病的因素日益增多,疾病譜逐漸擴大,對于各種慢性病和疑難重病,西醫(yī)沒有確切的治療方法,根據(jù)古人的經(jīng)歷,中醫(yī)治療當考慮其寒熱錯雜的病機特點,辯證施藥或許可提高臨床療效。治療寒熱錯雜證當用寒熱并用之法?素問?至真要大論?日:“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神農本草經(jīng)?亦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這是立法、遣方、用藥的根本法則,即針對病情的寒熱用寒涼藥以清熱,用溫熱藥以散寒。寒熱錯雜證是寒證與熱證并存的證候,二者相互聯(lián)系,單純以寒藥清熱則助寒,單純以熱藥散寒則助熱,只有寒熱并用才能使寒熱之邪并除?!昂疅岵⒂檬侵笇⒑灾兴幣c熱性中藥同用在一首方劑中,使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