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必修三知識點_第1頁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_第2頁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_第3頁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_第4頁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知識梳理】 一、“百家爭鳴” 1. 背景:(l)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的提高,促進封建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2)社會變革:社會結構發(fā)生急劇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張。 (3)學術下移:出現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發(fā)展為“學在民間”。 (4)社會需求:各國紛爭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人才及其治國方略的需求。 2.各學派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莊子;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韓非子;等等。 3. 評價:(1) “百家爭鳴”是中國歷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2) 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的重要階段; (3) 各家學派彼此滲透、吸收、融合,奠定

2、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孔子 政治:a.核心是“仁”,即“愛人”。 b.“德政”,即強調統(tǒng)治者要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c.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教育:首創(chuàng)私學,主張“有教無類”。 戰(zhàn)國 孟子 政治:a.發(fā)展孔子的“仁”"為“仁政”思想。b.發(fā)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進一步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倫理:主張“性本善”。 茍子 政治:a.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b.強調人民群眾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倫理:主張“性本惡”。 影響:戰(zhàn)國后期,儒學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來發(fā)展成中國傳統(tǒng)

3、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時期 人物 主張 春秋 老子 哲學:a.認為世界本原是“道”強調要順應自然。b.認為世界萬物是不停地運動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斷轉化的。 政治: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 戰(zhàn)國 莊子 認為世界萬物都是相對的。認為放棄一切差別觀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集大成者:韓非子。 主張:提出系統(tǒng)的法治理論, 主張依法治國。 意義:迎合了建立大一統(tǒng)專制國家的歷史發(fā)展趨勢。 【學習探究】 1、比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異同。 項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愛人 仁政 仁義 民本思想 為政以德 民貴君輕 君舟民水 異 人性論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惡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

4、”思想? 提示: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脈相承又各具特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強調“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 它并不是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fā)點的,而是一種加強統(tǒng)治的策略。 雖然它與我們當前提倡的“以人為本”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第2課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梳理】 一、從“無為”到“有為”(新儒學的背景) (1) 漢初統(tǒng)治者吸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 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諸侯國的勢力日益猛漲,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威脅著西漢的穩(wěn)定。 (3) 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積極有為的政治思想成為形

5、勢發(fā)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學 1. 特點:糅合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時代特色的新的儒學體系。 2. 內容: (1) 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統(tǒng)”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 (2) 針對加強君權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學說,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針對為人處世道德標準, 提出“三綱五?!比寮业赖掠^。 3.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 4.根本目的:神化專制皇權,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確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學,適應了西漢政府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使其能夠通過思想統(tǒng)一來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tǒng)”。 (2)

6、措施: 漢武帝起用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儒家學說成為選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標準。 將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規(guī)定為教科書。自此,教育為儒家所壟斷。 國家興辦太學;地方設立郡縣學校,大大提高了儒學的地位。 (3) 結果 儒家思想成為歷代統(tǒng)治者推崇的正統(tǒng)思想; 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 【學習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學與先秦儒學有何不同? 提示: 地位:先秦儒學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學被當成真理而獨尊。 主題:先秦儒學談論現實問題,而新儒學談論神學。 功能:先秦儒學是對“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學是為現實政治服務。 第3課 宋明理學 【知識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學:在漢

7、武帝的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魏晉南北朝時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 2.佛教: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吸收儒學精神,漸趨中國本土化。 3.道教:在民間廣為流傳,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又稱“三教合一”。 5.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學 1. 背景:隋唐時期儒學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北宋儒學大師韓愈率先提出復興儒學。 2. 內容: (1) 二程的思想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把天理與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提出“格物致知”的認識論。 (2) 朱嘉的思想 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

8、三綱五常;人性與天理一致。 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以“理”為核心。 4.本質:為維護君主專制和封建統(tǒng)治秩序提供理論依據。 5. 地位: (1) 把儒學發(fā)展到一個新階段,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 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 朱熹學術影響到日本、朝鮮,形成“朱子學”學派;還傳及歐洲。 三、陸王心學 1. 南宋時期陸九淵的思想 (1)“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認為天地萬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2.

9、 明中后期王陽明的思想 (l) 宣揚“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的命題。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學說。 (3) 強調內心反省,用道德修養(yǎng),去掉人欲,恢復良知的本性。 【學習探究】宋明理學的影響和評價。 提示: (l) 影響: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深遠影響。 (2) 積極:注重氣節(jié)、道德;重視主觀意志力量;講求自我節(jié)制,發(fā)憤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體現了儒家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 (3) 消極: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了人性,成為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進一步鞏固和凸現了儒學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體地位。 程朱理學與陸

10、王心學的異同。 第4課 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 【知識梳理】 一、李贄的離經叛道 (1) 內容: 破除對孔子思想的迷信。 批判“存天理,滅人欲”的說教, 強調人正當的私欲。 (2) 意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要求。 二、黃宗羲對君主專制的抨擊 (1) 內容: 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 主張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義:抨擊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以后反專制斗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顧炎武倡導經世致用 (1) 內容: 重視對社會實際情況的了解, 形成經世致用的思想。 主張到實踐中求真知, 力求解決國計民生的現實問題

11、。 (2) 意義:開一代樸實學風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內容: 世界是物質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觀存在的實體。 物質的發(fā)展變化有規(guī)律可循。 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認識的。 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2) 意義:啟示近代人們的思維方法, 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歷史必修三學習方法 學習歷史的時候,你上課的時候一定要專心聽,下課后多記筆記、然后對于老師已經講了的知識你要多背,對一些歷史年代要聯系上下文的內容來記憶。比如說學到了某個歷史事件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有個了解,然后把我們要弄清它的意義、作用和影響等,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方便了我們的記憶。 歷史必修三學習技巧 首先分析問題,打破傳統(tǒng)的先閱讀材料后看問題的做法。以前做題學生往往先閱讀材料,如果材料較難理解又無明顯提示,便茫然不知所云,尤其是古文,更是很難讀懂。但若先看問題,掌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