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語文能力_第1頁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語文能力_第2頁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語文能力_第3頁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 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語文能力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語文能力關鍵詞:學生   質疑探究   語文能力內(nèi)容摘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教師要適當引導,把握問題設計的特點,創(chuàng)設情境,悉心呵護,激發(fā)學生質疑的興趣,同時要以身垂范,訓練學生質疑探究的能力和技巧。質疑探究初步的方法有復述式、分析式、概括式和評價式;質疑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前后比較法、同異比較法、情理比較法、虛實假設法、角色假設法;而逆向法和逆眾法則是質疑探究的最高境界。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靈魂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毙抡n程標準指出:“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2、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見語文教育真正價值所在的就是要體現(xiàn)人文精神,激發(fā)和喚醒人的發(fā)現(xiàn)、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和意識。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鉆研教材,學會提問,學會探究,是滿足學生個體的內(nèi)在需要,又是激發(fā)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特別是培養(yǎng)思維力的重要途徑。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種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起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長期以往,則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和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教師的“問”應該是方法,是途徑,而不是目的和結果。在語文教學中,能不能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逐步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且不斷探究這些問題,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是語文教學成敗的關鍵。一、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一)

3、教師應把握問題設計的特點對問題的設計,教師應考慮思維性、開放性。思維性是指所設計的問題具有一定內(nèi)涵,一定思維的問句,如果僅僅是一些簡單的認知問句,缺乏一定思維性,只能使學生停留在簡單的認知基礎上。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真理是相對成立的,這些都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當多提出一些開放性、研究性的問題,鼓勵學生自由思維,發(fā)展思維,引導學生大膽想像,大膽創(chuàng)新。學生在認真讀完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后,教師要求學生思索,“課文寫了一個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那么皇帝上當受騙該怨誰呢?”學生紛紛談出自己的見解:有的說皇帝上當怨兩個騙子,他們施展了騙術;有的說怨兩個大臣,他們向皇帝謊報情況;有的說怨那些內(nèi)臣,他們裝腔

4、作勢;有的說怨市民,他們?nèi)嗽埔嘣?;有的說怨皇帝自己,他昏庸愚蠢,才導致如此荒唐的結果。這個問題的設計,就啟迪了學生的思維。(二)創(chuàng)設情景,悉心呵護,激發(fā)學生生疑的興趣創(chuàng)設情景,便于打開學生心靈之窗,消除學生被動接受的心理狀態(tài),引導鼓勵學生從自我封閉走向思維開放,從被動接受走向主動尋解的氛圍中。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無論在課內(nèi)還是課外,都及時給予解答;如果課內(nèi)時間不允許,也應在課外彌補;如果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釋,也應多方查閱資料,師生共同探討,給學生一個較為滿意的結果。(三)多方設疑,全面探究,訓練質疑探究技巧教師引導學生多方面提出問題、探究問題時要考慮思維的求異性,思維的逆向性,多動腦,多思考。在

5、分析朱自清春中充滿春意的春花圖時,我設計了多個問題:你覺得作者用什么順序來描寫春花的?用“都開滿了花”來代替“你不讓我,我不讓你”,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狈路鹗刮覀兛吹搅耸裁矗拷陶咴谠O計問題時,應注意問題設計的臺階性,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創(chuàng)設不同性質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多角度設置問題進行探究,可從作者的思路去考慮,可從表現(xiàn)手法上去考慮,可從作品的社會效果方面去考慮,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二、學生質疑探究方法的形成(一)初步的質疑探究法1、復述式引導學生用“是什么”設計問題,這類質疑方法,主要是復述教材內(nèi)容或簡單回憶所學的知識,但缺乏思維的難

6、度,如一面寫的是什么事情?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2、分析式學生可以用“為什么”質疑。此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如教故鄉(xiāng)時可以問:“為什么說我和閏土之間已經(jīng)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又如, 為什么以“一面”為文題?3、概括式學生可用“有哪些”、“怎么樣”來質疑。如教背影時,學生可提問,文中“我”流淚有哪幾次?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4、評價式引導學生判斷文中的事情和人物,分析主題思想,品評藝術特色,如學生質疑:通過刻畫性格多變的“變色龍”,反映了一種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二)基本的質疑探究法1、比較法比較質疑法,通過比較提出問題的質疑方法,將疑念進行一番分析、加工、整理后,從中挖掘較為深刻的疑問來。(1)前后比

7、較通過前后比較提出問題。如閱讀故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閏土由“少年英雄”到“木偶人”,楊二嫂由“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前后對比怎么會判若兩人?通過對這兩個人物前后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比較分析探究,就可以得出答案:舊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破產(chǎn),使中國農(nóng)民生活悲慘,小市民階層的生活也陷于困頓。(2)同異比較通過分析比較,在同中找出不同,并質疑解答。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通過閱讀我們知道,祖母去世,父親失業(yè),家中光景慘淡,兒子還要讀書。錢從哪兒來?今后的日子該怎么過?一系列難題擺在父親的面前,作為家庭頂梁柱的父親肩負著多么沉重的生活負擔是可想而知的。相比之下,兒子雖然年已二十,但在父親眼里仍然是個孩子。家里生活再

8、苦再難,還有父親支撐。照理說,最難過最痛苦的是父親而不是兒子。但是,面對同樣的家庭不幸,兒子“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而父親卻說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的寬心話來。通過分析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父子對同樣的不幸表現(xiàn)出不同的態(tài)度。由此可以進一步提出質疑:作者為什么要寫父子對同一事情的不同態(tài)度?“天無絕人之路”是什么意思?父親為什么對兒子說“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等等。通過分析比較異中求同,尋找它們之間的相同因素,并提出質疑。比如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的第二部分,描寫了兩幅不同的畫面,一幅春光明媚,色彩亮麗;一幅陰沉昏暗,色調凄涼。閱讀這段內(nèi)容,學生有意識地質疑:這兩段截然不同的景物描寫的目的是什么?學生探究出是為了

9、引出遷客騷人由此而產(chǎn)生的思想感情:一喜一悲。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性?其都是由他們所見所處的環(huán)境決定的。通過以上的質疑探究可知這種“環(huán)境決定論”是不可取的 。那么我們應該擁有什么人生觀、價值觀呢?學生在異中求同,不斷探究,培養(yǎng)學生歸納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3)情理比較文本有的事情和現(xiàn)象,可能是合情,但不合理;有的可能是合理的,但不合情;有的表面上合情合理,但細細探究,并非如此。通過情和理的比較,引導學生質疑探究,提高他們辯證、全面的思維能力。比如最后一課中“法蘭西萬歲”只兩個詞,寫出來很簡單,為什么韓麥爾先生卻要使出全身的力量,這似乎不合理。引導學生質疑。又如一面中“現(xiàn)在,先生是死了!我

10、們不愿恣情的悲痛?!薄拔摇睂︳斞甘悄菢拥某缇矗阳斞府斪髯约旱木裰е?,為什么先生死了卻“不愿恣情悲痛”?引導學生在情和理上質疑探究。2.假設法假設質疑就是通過假設文本中沒有或與文本情節(jié)發(fā)展相反的情況,提出疑問的質疑方法。此方法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1)虛實假設法假設文本中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實的不存在,把不存在的設為存在的。通過這種假設法來質疑, 還有助于發(fā)展推理和想象能力。比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寫到“我們回來的時候改乘圣瑪洛船,以免再遇見他”就戛然而止。于勒叔叔的事情是否被別人知曉,于勒叔叔今后怎樣,小說沒有交代。于是,我們可以假設:假如事情敗露,故事會怎樣發(fā)展呢?假如于勒叔叔的事情沒有敗露,

11、情節(jié)會是怎樣?假如于勒叔叔后來真的發(fā)了財,會怎樣?假如船上的一幕是于勒與他的好朋友船長串演的一幕試探兄嫂的戲,情節(jié)又該怎樣發(fā)展?(2)角色假設法把文本中的人物和閱讀的學生進行置換,或把文本中的人物相互置換,以此質疑探究。比如,你是孔乙己的店小二,你會怎樣對待孔乙己?(三)創(chuàng)造性的質疑探究法1.逆向法對思維定勢,克服其負面效應,勇于打破常規(guī),想別人之未想,求別人之未求,言別人之未言,標新立異,開拓創(chuàng)新。如課文愚公移山是通過“移山”來表現(xiàn)古代勞動人民不怕困難、人定勝天的堅強信念,而學生卻提出了這樣的疑問:愚公為什么不移屋?既然愚公“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萬事大吉了嗎?這個問題實際

12、上是對思維定勢的一種挑戰(zhàn)。當然,通過探究可以知道,愚公不移屋而移山是有它的道理的。比如,從歷史角度看,環(huán)境不允許,還有舊的鄉(xiāng)土觀念的影響;從題材看,本篇是神話故事,只是表明古代人民崇尚“見難思變”,鄙視“見難思遷”的思想意識。但這畢竟是一種有益的探索,有助于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對深入理解課文也有好處。作為教師,在鼓勵學生的挑戰(zhàn)精神之外,更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排除思維定勢影響的能力,善于從多個角度多層面考慮問題,提出問題,從而使語文課真正起到鍛煉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作用。又如造成孔乙己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科舉制度,就有學生質疑:在封建社會,爬上去的知識分子畢竟是少數(shù),沒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為什么其他人

13、沒有成為孔乙己呢?學生們接著探究,究竟什么是根源呢?一是他自身缺乏適應社會生存的能力,二是冷漠的社會環(huán)境。通過這樣的探究,學生明白立足社會首先要學會生存,其次要讓世界充滿愛。2.逆眾法即對現(xiàn)成的結論不迷信,不盲從,不唯上,而是從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分析,找出缺陷與不足,以便揚棄。比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句中的“蒼蒼”,課本注釋為“茂盛的樣子”。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蒹葭本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那么怎么會在“白露為霜”的秋天枝繁葉茂呢?通過質疑,探索出編者之誤,“蒼蒼”應為“白色”,有證:“兩鬢蒼蒼十指黑 。” 又如背影中的父親是一個慈祥平和的、能直面慘淡人生的、既疼愛兒子又得到兒子愛戴的父親形

14、象。但我們也不妨試問:父親是真的疼愛兒子嗎?兒子是真的愛戴父親嗎?疑問提出后,首先要在課文的字里行間找出支持自己觀點的論據(jù)。比如,一個二十歲的小伙子,又有數(shù)次上京的經(jīng)驗,做父親的卻不放心。父親要是真心愛兒子,就應該給他以培養(yǎng)自立能力的機會。況且,既然父親能直面慘淡的人生,也應該教育兒子敢于直面人生。父親不是教育兒子早日自立,而是一味溺愛,這不是愛,而是害。從上面的分析看,我們的疑問似乎有點道理。為了取得進一步的驗證,還應再從課文中尋找自我反駁的論據(jù)。通過對課文的深刻理解,我們知道,背影所敘述的事情發(fā)生于1917年,正值軍閥混戰(zhàn),天下大亂之際。父親對單身獨往北京的兒子極不放心,可以說是人之常情,當時的父親,喪母失業(yè),一身重債,光景慘淡,再經(jīng)不起雪上加霜的風險。因此他用了雙保險的辦法送子北上,也是可以諒解的,當時的父親在剛剛遭受到慘重打擊后,精神上極度痛苦和空虛,兒子的北上使父親更加孤苦寂寞,即使能與兒子多呆一會兒,也是一種莫大的安慰。出于這種心境,他送兒子一程應該無可指責。經(jīng)過這樣一番駁論,已經(jīng)可以認識到 “父親不真心疼愛兒子”是站不住腳的。接著學生完全可以探究“兒子是不是愛父親”。以上的逆眾質疑及探究,使我們更能深刻理解人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