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機化學電子教案_第1頁
無機化學電子教案_第2頁
無機化學電子教案_第3頁
無機化學電子教案_第4頁
無機化學電子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1章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系教學要求1 .掌握近代理論在解決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問題上的重要結論:電子云概念,四個量子數(shù)的意義,s、p、d原子軌道和電子云分布的圖象.2 .了解屏蔽效應和鉆穿效應對多電子原子能級的影響,熟練掌握核外電子的排布.3 .從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系的關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質的周期性.教學重點1 .量子力學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的描述.2 .基態(tài)原子電子組態(tài)的構造原理.3 .元素的位置、結構、性質之間的關系.教學難點1 .核外電子的運動狀態(tài).2 .元素原子的價電子構型.教學時數(shù)8學時教學內容1 .核外電子運動的特殊性:核外電子運動的量子化特征氫原子光譜和玻爾理論.核外電子運動的波粒二象

2、性德布羅衣的預言,電子的衍射試驗,測不準關系.2 .核外電子運動狀態(tài)的描述:波函數(shù)、電子云及其圖象表示徑向與角度分布圖.波函數(shù)、原子軌道和電子云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四個量子數(shù)主量子數(shù)n,角量子數(shù)l,磁量子數(shù)m,自旋量子數(shù)ms.3 .核外電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電子原子的能級屏蔽效應,鉆穿效應,近似能級圖,原子能級與原子序數(shù)關系圖.核外電子排布原理和電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規(guī)那么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性的關系元素性質呈周期性的原因,電子層結構和周期的劃分,電子層結構和族的劃分,電子層結構和元素的分區(qū).4 .元素某些性質的周期性,原子半徑,電離勢,電子親和勢,電負性.1-1道爾頓原子論古代自然哲

3、學家對物質之源的臆測:本原論元素論和微粒論原子論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約460370BC:宇宙由虛空和原子構成,每一種物質由一種原子構成.波意耳:第一次給出了化學元素的操作性定義-化學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質組分,化學相互作用是通過最小微粒進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這樣的最小微粒組成的.1732年,尤拉LeonhardEuler,17071783:自然界存在多少種原子,就存在多少種元素.1785年,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ntoineL.Lavoisier17431794:提出了質量守衡定律:化學反響發(fā)生了物質組成的變化,但反響前后物質的總質量不變.1797年,里希

4、特J.B.Richter17621807:發(fā)現(xiàn)了當量定律.1799年,法國化學家普魯斯特JosephL.Proust17541826:發(fā)現(xiàn)定比定律:來源不同的同一種物質中元素的組成是不變的.1805年,英國科學家道爾頓JohnDalton17661844:把元素和原子兩個概念真正聯(lián)系在一起,創(chuàng)立了化學原子論:每一種化學元素有一種原子;同種原子質量相同,不同種原子質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種不會轉變?yōu)榱硪环N原子;化學反響只是改變了原子的結合方式,使反響前的物質變成反響后的物質.倍比定律:假設兩種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種化合物,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質量比存在整數(shù)倍的比例關系.瑞典化學家貝采里烏斯J.J

5、.Berzelius17791848:確定了當時元素的原子量,發(fā)明了元素符號.1-2相對原子質量原子量1-2-1元素、原子序數(shù)和元素符號化學中元素的概念經過兩次重大開展,從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學的元素概念.再到現(xiàn)代化學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這些進展對化學這門重要根底科學確有革命性意義.古代元素的本來意義是物質的基元單位,是世界萬物的組成局部,如我國的五行學說;古希臘的四元素說,但這些僅僅是一種天才的猜想.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學的直覺M.不是近代的科學概念僅是人類深入物質層次的熟悉水平的暫時性界限.如四元素說認為物質本原是幾種抽象的性質,由這些原始性質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

6、產生萬物,這種把本來不存在的脫離物質的抽象性質當做第一性東西,是錯誤的,唯心的.以此為指導思想,自然會產生一哲人石II的思想.十七世紀下半葉英國波義耳Boyle.R.16271691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錯誤慨念,于1661年在其名著?疑心派的化學家?一書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一元素是組成復雜物體和分解復雜物體時最后所得的那種最簡單的物體M,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為更簡單的某些實物M-化學的目的是熟悉物體的結構.而熟悉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體分解為元素M.波義耳第一次把物質的最終組成歸結為化學元素.他的元素概念是實在的基元物質.波義耳確實為人們研究萬物的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這是化學開展中的一個轉

7、折點,對此恩格斯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一波義耳把化學確立為科學M.但這個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觀因素.確認什么是元素往往有個人經驗和當時化學方法的局限性問題.當時無法分解的東西不一定是元素.如波義耳本人就認為火是元素.發(fā)現(xiàn)氧的英國普列斯特里Priestley.J.17331804和瑞典的舍勒K.W.Scheele,1742l786都還相信一燃素II是元素.正是一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說觀點,并使化學發(fā)生革命的元素在他們手中沒能結出果實來.十九世紀原子分子論建立后,人們熟悉到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通過不同的方式結合而構成的.在氧氣、氧化鎂、水、二氧化硫、碳酸鈣等性質各不相同的物質中都合有相同的氧原子

8、,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義為:一同種的原于叫元素M.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質組分的化學分類名稱.原子核組成的奧秘被揭開以后,人們通過科學實驗發(fā)現(xiàn):同種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質子數(shù)目是一樣的,但中子數(shù)卻可以不同.如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原子有99.759%是由8個質子和8個中于組成的168O,有0.037%是由8個質子和9個中子組成的178O,0.204%是由8個質子和10個中子組成的188Oo由于中于數(shù)不同,所以同一元素可以有原子質量不同的幾種原子,但決定元素化學性質的主要因素不是原于質量而是核外電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又決定于核內的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所以質子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共化學性質根本是相同的.根據(jù)現(xiàn)代

9、化學的觀念,元素是原子核里質子數(shù)即核電荷數(shù)相同的一類原子的總稱.這樣,人們就進一步了解了元素的本質,元素就是以核電荷為標準,對原子進行分類的,也就是說,原子的核電荷是決定元素內在聯(lián)系的關鍵.迄今為止,人們已經發(fā)現(xiàn)的化學元素有109種但第108號元素尚待最后認定,它們組成了目前的大約五百萬種不同物質.宇宙萬物都是由這些元素的原子構成的.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稱單質,如氧氣、鐵、金剛石等.單質相當于同一元素表現(xiàn)為實物時的存在狀態(tài).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稱化合物,如氧化鎂、硫酸、氫氧化鈉、食鹽、水等.最后,必須注意的是,我們不要把元素、單質、原子三個概念彼此混淆.元素和單質是宏觀的概念.單質是元素存在

10、的一種形式(自由態(tài)或稱游離態(tài)).某些元素可以形成幾種單質,譬如碳的同素異性體有金剛石、石墨兩種;硫的同素異性體有正交硫、單斜硫、無定形硫和彈性硫等.元素只能存在于具體的物質(單質或化合物)中,脫離具體的物質,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從這個角度看,元素和單質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原子是微觀的概念,而元素是一定種類的原子的總稱.元素符號既表示一種元素也表示該元素的一個原子.在討論物質的結構時,原子這個概念又有量的涵義.如氧原子可以論個數(shù),也可以論質量.但元素沒有這樣的涵義,它指的是同一種類的原子.譬如: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而絕不能說成水分子中含有兩個氫元素和一個

11、氧元素.1913年英國科學家莫斯萊(Moseley,Henry.18871915)從X射線(或稱倫琴射線)的研究入手,發(fā)現(xiàn)以不同單質作為產生X射線的靶子,所產生的特征X射線的波長不同.他將各元素按所產生的特征X射線的波長排列后(圖11),就發(fā)現(xiàn)排列次序與其在周期表中的次序是一致的.他把這個次序名為原子序數(shù).莫斯萊總結的公式為:即特征x射線波長(入)的倒數(shù)的平方根與原子序數(shù)(z)呈直線關系(圖12).式中a、b對同組譜線來說為常數(shù).這就是莫斯萊定律.原子序數(shù)不僅代表元素在周期系中的位置,而且還有一定的物理意義,它代表著原子的某種特征.盧瑟福在完成他的利用a質點散射測定核電荷的實驗工作后,便結合莫

12、斯萊的結果做出普遍的結論:原子核的電荷在數(shù)值上等于元素的原子序數(shù).1920年英國科學家查德威克(Chadwick,James.18911974)進一步做了不同元素的風質點散射實驗.其實驗結果見表11.證實了上述推論的正確,也可以說用實驗證實了原子序數(shù)是原子的根本參數(shù).1-2-2核素、同位素和同位素豐度具有一定數(shù)目的質子和一定數(shù)目的中子的一種原子稱為核素.例如原子核里有6個質子和6個中子的碳原子,它們的質量數(shù)是12,稱碳一12核素或寫為12C核素.原于核里有6個質子和7個中子的碳原子質量數(shù)為13,稱13C核素.氧元素有三種核素:16O、17O、18O核素.具有多種核素的元素稱多核素元素.氧元素等

13、都是多核素元素,天然存在的鈉元素,只有質子數(shù)為11,中于數(shù)為12的一種鈉原子23nNa,即鈉元素只有23Na一種核素,這樣的元素稱單一核素元素.同位素的發(fā)現(xiàn)和核化學的開展是二十世紀的事,然而關于同位素的預言那么在上一世紀就己提出.人們測量一些元素原子量后,發(fā)現(xiàn)測得越精確,就越證實各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氫原子量的整數(shù)倍.又如門捷列夫排周期表時,把硫(127.61)排在碘(126.91)前,還有量(39.95)排在鉀(39.09)前,鉆(58.93)排在銀(58.69)前,都說明同一元素的原子量并不是一單一的II數(shù)值,好象是許多數(shù)值的平均結果,不然無法說明門捷列夫的排法,正好符合性質的周期性變化.英

14、國科學家克魯克斯(Crookes,w.18321919),俄國科學家布特列洛夫(18281886)為解釋上述矛盾先后提出過同一元素的原子可具有不同的原子量,而且可用化學分播法將它們分開,實際上他已從自發(fā)的唯物主義立場提出了同位素的思想.但是在科學上自發(fā)的唯物主義思想并不能反抗唯心主義的襲擊.他們二入先后屈服于降神術.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一許許多多自然科學家已經給我們證實了,他們在他們自己那門科學的范圍內是堅決的唯物主義者,但是在這以外絕不僅是唯心主義者,而且甚至是虔誠的正教徒M.以后隨著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發(fā)現(xiàn)一些元素的蛻變半衰期不同,而于1910年由英國科學家索迪(SoddyJFrederick

15、l8771956)提出同位素的慨念.質子數(shù)相同而中子數(shù)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稱同位素.即多核素元素中的不同核素互稱同位素.同種元素的不同核素,質子數(shù)相同,在周期表中占同一位置,這就是同位素的原意.同位素有的是穩(wěn)定的,稱穩(wěn)定同位素;有的具有放射性,稱放射性同位素.目前的天然元素中約有20種(氟、鈉、鋁、磷、金等)僅有單一的穩(wěn)定同位素,但都有放射性同位素.可以說,大多數(shù)天然元素都是由幾種同位素組成的混合物.到1976年為止,已發(fā)現(xiàn)的107種元素中,穩(wěn)定同位素約300多種,而放射性同位素達1500種以上,但多數(shù)是人工制備的.目前已經發(fā)現(xiàn)氫有三種同位素,在自然界有兩種穩(wěn)定同位素:11Hk和2iH笊

16、,另有一種31H短為人造氫的同位素.氯在自然界中有兩種穩(wěn)定同位索:3517C1和3717C1o碳有三種同位索:126C、136C為穩(wěn)定同位素,146C為放射性同位素.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的原于核雖有差異,但是他們的核外電子數(shù)和化學性質根本相同.因此同一元素的各種同位素均勻地混合在一起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種礦物資源中.在化工冶煉過程中,發(fā)生同樣的化學反響最后均勻混合,共存于該元素所生成的各種物質中.我們所接觸到的就是各種穩(wěn)定同位素的混合物.此外,人們也發(fā)現(xiàn)存在著質量相同而性質不同的原于,例如3616s和3618Ar,質量數(shù)都是36,由于它們的質子數(shù)不同,分屬于不同元素一一硫和壺U同樣的6529Cu和

17、6530Zn,質量數(shù)都是65,由于它們的質子數(shù)不同,也分屬于不同元素一一銅和鋅.這種質量數(shù)相同,質子數(shù)不同,分屬于不同元素的幾種原子,互稱同量素.同量素的存在,也說明了以核電荷質子數(shù)作為劃分元素的標準是符合客觀規(guī)律的,抓住了事物的本質.1-2-3原子的質量同位素發(fā)現(xiàn)以后,人們熟悉到每種元素都有一定數(shù)目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核素.某核素一個原子的質量稱為該核素的原子質量,簡稱原子質量.1973年國際計量局公布了原子質量的單位,規(guī)定一個12C核素原子質量的1/12為一統(tǒng)一的原子質量單位II,用一uII表示.有的資料中寫為一amull,mull.因此,12C的原子質量等于12u.通過質譜儀可以測定各核素的

18、原子質量及其在自然界的豐度,據(jù)此就可以計算出元素的平均原子質量.如汞的平均原子質量為200.6uo根據(jù)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某元素一個原子的平均質量即平均原子質量對12C原子質量的1/12之比,即為該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可見,相對原子質量和平均原于質量是兩個有區(qū)別的概念,同一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和平均原子質量的數(shù)值相同,但平均原子質量有單位u,相對原子質量那么是一個沒有單位的物理量.根據(jù)數(shù)學上一比II的道理,同量綱的量比只有比值而沒有單位,它僅僅表示對某一基準的倍數(shù).如汞元素的相對原于質量ArHg=200.6表示汞元素平均原子質量是12C核素原子質量1/12的200.6倍.相對原子質量與平均原子質

19、量的關系和相對密度與密度的關系很相近.必須指出,元素的一相對原子質量II和核素的一原子質量M,雖然都是以12C為基準,但是它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現(xiàn)將它們的區(qū)別比擬如下:1 .相對原子質量是某元素一個原于的平均質量對12C核素一個原子的質量的1/12之比,而原子質量是某核素一個原子的質量,前者是討論某元素天然存在的所有核素原子的平均質量,后者只討論某元素一種核素原子的質量.2 .從數(shù)值看,一種元素只有一個原子量;除單一核素元素外,同種元素各核素原子質量不同.3 .相對原子質量沒有單位,而原子質量有單位常用u表示.因比對單一核素元素來說,它的相對原子質量和原子質量數(shù)值相等但是前者無單位,后者有單位

20、.如鈉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等于22.98977,23Na核素的原子質量等于22.98977u.4 .某些元素的相對原于質量與核素的豐度有關;原于質量與核素的豐度無關.最后指出:原子質量和質量數(shù)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某核素原子的質量,后者表示某核素原子核中質子數(shù)與中于數(shù)之和,雖然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接近于1u,但不等于1,再加上靜質量虧損的原因,除12C核素的原子質量是整數(shù),其數(shù)值恰好等于質量數(shù)之外,其余核素的原子質量都有小數(shù),質量數(shù)那么全是整數(shù).1-2-4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國際原子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給原子量下的最新定義1979年是:一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是該元素1摩爾質量對核素12C的1摩爾

21、質量1/12的比值.由于1mol任何元素都含有相同的原子數(shù),因此,相對原子質量也就是一種元素的一個原于的平均質量對12C核素一個原子的質量的1/12之比.所謂一個原子的平均質量,是對一種元素含有多種天然同位素說的,平均質量可由這些同位素的原子質量和豐度來計算.相對原子質量用符號ArE表示,A代表原子質量,下標r表不相對,E代表某元素.如氯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等于35.453,可表示為ArCl=35.453,它表示1mol氯原子的質量是核素12C的1摩爾質量1/12的35.453倍.亦即1個氯原子的平均質量是12C原子質量1/12的35.453倍.可見相對原子質量僅是一種相比照值,它沒有單位.自1

22、803年道爾頓發(fā)表原子論以來,人們自然要考慮這樣的問題,一個原子有多重從那時起,就有人開始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工作.由于原子很小,質量很輕最輕的原子約重1.6M0-24g,而最重的原子也不夠此重的250倍.一般情況下,又不能獨立存在,因比人們不僅無法取出單個的原子,更沒有這樣精密的天平能夠稱出原子的真實質量.但是,我們可以稱取1mol某元素的原子,用摩爾質量除以阿佛加德羅數(shù).從而得到以克為單位的某元素原子的質量.以克為單位的原子質量,數(shù)字極小,使用極不方便,只好選取某元素的原子質量為標準,令其它元素的原子質量與之比擬,這樣求得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道爾頓首先提出以最輕的氫元素H=1為相對原子質量標

23、準當時尚未發(fā)現(xiàn)同位素,因而認為同種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質量.某元素一個原子比氫原子重幾倍,那么原子量就是幾.后來由于很多種元素都能與氧化合生成氧化物,它們的化合量可與氧直接比擬,1826年改用O=100為標準.1860年又改O=16作標準,這樣可使相對原子質量數(shù)值小些,同時保持氫元素原子量約等于1.而所有元素原子量都大于1.到1929年發(fā)現(xiàn)了氧的同位素.隨后人們通過實驗證實氧的同位素豐度在自然界的分布是不均勻的,因而熟悉到用天然氧作相對原子質量標準不夠妥當.物理學界隨即采用16O等于16作為相對原于質量標準,但是化學界仍然保持了天然氧相對原子質量等于16的標準.從這時起就有了所謂化學相對原子質

24、量和物理相對原子質量并行的兩種標度.這兩種標度之間的差異約為萬分之三.1940年國際原于量與同位素豐度委員會確定以1.000275為兩種標度的換算因數(shù):物理相對原子質量=1.000275訛學相對原子質量實際上,由于天然氧的豐度是略有變化的,規(guī)定換算因數(shù)也不是一種妥善方法,由于兩種相對原子質量標準并存所引起的矛盾,自然就促進了統(tǒng)一一原子量標淮的要求.在化學工作中使用相對原于質量的地方很多,因此,化學界希望選擇一個新標度,并希望這個新標度對原有的相對原子質量數(shù)值改變越小越攵經過反復的討論1H、4He、19F、12C、16O等均曾被考慮過作為新的相對原子質量標堆,最后認定以12c作標準有許多好處:1

25、2C在碳的天然同位素中所占的相對百分數(shù)比擬固定,受地點影響不大,而且對12C的質量測定比擬精確,最重要的是,采用12C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新標準,各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變動不大,僅比過去降低了0.0043%,對大多數(shù)元素來說變動不大.實際上,除氧之外,只有五種元素Ag、C1、Br、K、Ar的相對原子質量稍有變動.于是在1960年和1961年,國際物理學會和國際化學會先后正式采用以12C的原子質量=12作為相對原子質量的新標準.從此,相對原子質量有了統(tǒng)一的新標準,不再存在所謂化學相對原子質量和物理相對原子質量的區(qū)別,而統(tǒng)一改稱為國際原子量了.1-3原子的起源和演化公元前約四百年,哲學家對萬物之原作了

26、種種推測.希臘最卓越的唯物論者德??死毓?60370年提出了萬物由一原子|產生的思想.其后世界各國的哲學家,包括中國戰(zhàn)國時期?莊子?一書中,均對物質可分與否爭論不休,延續(xù)時間很久.1741年俄國的羅蒙諾索夫17111763曾提出了物質構造的粒子學說,但由于實驗根底不夠,未曾被世人重視.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熟悉由臆測開展到科學,主要是依據(jù)科學實驗的結果.到了十八世紀末,歐洲已進入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生產的迅速開展推動了科學的進展.在實驗室里開始有了較精密的天平,使化學科學從對物質變化的簡單定性研究進入到定量研究,從而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一些元素互相化合時質量關系的根本定律,為化學新理論的誕生打下了根底.這些

27、定律是:1 .質量守恒定律:1756年,羅蒙諾索夫經過反復實驗,總結出第一個關于化學反響的質量定律,即質量守衡定律一參加化學反響的全部物質的質量,等于反響后的全部產物的質量.2 .定組成定律:1779年法國化學家普勞斯特17541826證實一種純潔的化合物不管來源如何,各組分元素的質量間都有一定的比例,這個結論稱為定比定律.3 倍比定律:1803年英國的中學教師道爾頓發(fā)現(xiàn),當甲乙兩種元素互相化合生成兩種以上化合物時,那么在這些化合物中,與同一質量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的質量間互成簡單的整數(shù)比.這個結論稱為倍比定律.例如氫和氧互相化合生成水和過氧化氫兩種化合物:在這兩種化合物中,氫和氧的質量比分別是

28、1:7,94和1:15.88,即與1份質量的氫相化合的氧的質量比為4 .9:15,88=1:2.這些根本定律都是經驗規(guī)律,是在對大量實驗材料進行分析和歸納的根底上得出的結論.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這些質量關系的規(guī)律這樣的新問題擺在化學家面前,迫使他們必須進一步探求新的理論,從而用統(tǒng)一的觀點去說明各個規(guī)律的本質.1787年,年輕的道爾頓首先開始對大氣的物理性質進行了研究,從中逐漸形成了他的化學原子論思想.當時,他繼承了古代希臘的原子論,認為大氣中的氧氣和氮氣之所以能互相擴散并均勻混合,原因就在于它們都是由微粒狀的原子構成的,不連續(xù)而有空隙,因此,才能相互滲透而擴散.19世紀初,為了解釋元素互相化合

29、的質量關系的各個規(guī)律.道爾頓把他的原子論思想引進了化學,他認為物質都是由原子組成的,不同元素的化合就是不同原子間的結合.例如碳的兩種氧化物碳和氧的質量比分別是3:4和3:8,和一定質量的碳相化合的氧的質量比恰好是1:2.這不正是原子個數(shù)比的一種表現(xiàn)嗎這使他確信.物質都是由原子結合而成,不同元素的原子不同,因而相互結合后就產生出不同物質.為了充分證實他的觀點.精確區(qū)分出不同元素的原子,他認為關鍵是區(qū)分出不同原子的相對質量,即相對原子質量,于是他著手進行測定相對原子質量的工作.他把氫的相對原子質量定為1,并假定了元素化合時需要的不同原子數(shù)目.依照當量定律和定組成定律提供的大量數(shù)據(jù),初步測出了氫、氧

30、、氮、硫、磷、碳等元素的原子量,為他的原子論提供了依據(jù)并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道爾頓原子論的主要內容有三點1 .一切物質都是由不可見的、不可再分割的原子組成.原子不能自生自滅.2 .同種類的原子在質量、形狀和性質上都完全相同,不同種類的原子那么不同.3 .每一種物質都是由它自己的原子組成.單質是由簡單原子組成的,化合物是由復雜原子組成的,而復雜原子又是由為數(shù)不多的簡單原子所組成.復雜原子的質量等于組成它的簡單原子的質量的總和.他還第一次列出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道爾頓的原子論合理地解釋了當時的各個化學根本定律.根據(jù)原子論的論點,原子是物質參加化學反響的最小單位物質在發(fā)生化學反響時原子的種類和總數(shù)

31、并沒有變化,各原子又有自己確定的質量,因而反響前后質量不變質量守恒定律.化合物的復雜原子是由為數(shù)不多的簡單原子組成.在復雜原子中所含不同的簡單原子的數(shù)目和質量都是確定不變的,故復雜原子的質量組成一定定組成定律.如果甲元素的一個原子能與乙元素的一個、兩個或幾個原子化合形成多種化合物,乙元素原子量都相同,那么與相同質量甲元素化合的乙元素質量之比必成簡單整數(shù)比倍比定律等等.由于道爾頓的原子論簡明而深刻地說明了上述化學定律,一經提出就得到科學界的成認和重視.由上面的說明可見,元素互相化合的質量關系是原子學說的感性根底,而原子論那么是上述各定律推理的必然結果.原子論說明了各質量定律的內在聯(lián)系,從微觀的物

32、質結構角度揭示了宏觀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總結了這個階段的化學知識.同時,原子論引入了原子量的概念,開創(chuàng)了研究原子量的測定工作.原子量的測定又為元素周期律的發(fā)現(xiàn)打下了根底.但是道爾頓的原子論是很不完善的.隨著化學實驗工作的不斷開展,在許多新的實驗現(xiàn)象面前原子論碰到的矛盾越來越多.19世紀初,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17781850)開始了對氣體反響體積的研究.他通過各種不同氣體反響實驗發(fā)現(xiàn),參加反響的氣體和反響后產生的氣體的體積都有簡單整數(shù)比關系.例如一體積氮氣和一體積氫氣化合生成成兩體積氯化氫:一體積氯氣和兩體積氫化合生成兩體積水蒸氣:1-4原子結構的玻爾行星模型1-4-1氫原子光譜1 .連續(xù)光譜(c

33、ontinuousspectrum)2 .線狀光譜(原子光譜)(linespectrum)3 .氫原子可見光譜4 .巴爾麥(J.Balmer)經驗公式(1885)-1:譜線波長的倒數(shù),波數(shù)(cm).n:大于2的正整數(shù),RH:常數(shù),1.09677576D07m-1n=3,4,5,6分別對應氫光譜Balmer系中Ha、Hb、Hg、Hd、里得堡(Rydberg)瑞典1913n2:大于n1的正整數(shù),:譜線的頻率(s-1),R:里得堡(Rydberg)常數(shù)3.289X015s-11-4-2玻爾理論(1)行星模型(2)定態(tài)假設(3)量子化條件(4)躍遷規(guī)那么1-5氫原子結構(核外電子運動)的量子力學模型1

34、-5-1波粒二象性1 .光的波粒二象性對于光:P=mc=hn/c=h/l對于微觀粒子:l=h/P=h/mu2 .微粒的波粒二象性(LouisdeBroglie,1924)1-5-2德布羅意關系式P=h/l=h/mu1-5-3海森堡不確定原理微觀粒子,不能同時準確測量其位置和動量測不準關系式:Ax-粒子的位置不確定量Au-粒子的運動速度不確定量1-5-4氫原子的量子力學模型1 .電子云2 .電子的自旋3 .核外電子的可能運動狀態(tài)4 .4個量子數(shù)(1)主量子數(shù)n,n=1,2,3正整數(shù),它決定電子離核的遠近和能級.角量子數(shù)l,l=0,1,2,3n-1,以s,p,d,f對應的能級表示亞層,它決定了原子

35、軌道或電子云的形狀(3)磁量子數(shù)m,原子軌道在空間的不同取向,m=0,1,2,3.l,一種取向相當于一個軌道,共可取2l+1個數(shù)值.m值反響了波函數(shù)(原子軌道)或電子云在空間的伸展方向(4)自旋量子數(shù)ms,ms=±1/2,表示同一軌道中電子的二種自旋狀態(tài)5.描述核外電子空間運動狀態(tài)的波函數(shù)及其圖象1-6基態(tài)原子電子組態(tài)(電子排布)1-6-1構造原理(1)泡利原理每個原子軌道至多只能容納兩個電子;而且,這兩個電子自旋方向必須相反.或者是說,在同一個原于中,不可能有兩個電子處于完全相同的狀態(tài),即原子中兩個電子所處狀態(tài)的四個量子數(shù)不可能完全相同.(2)洪特規(guī)那么在n和l相同的簡并軌道上分布

36、的電子,將盡可能分占不同的軌道,且自旋平行.(3)能量最低原理就是電子在原子軌道上的分布,要盡可能的使電子的能量為最低.1-6-2基態(tài)原子電子組態(tài)1-7元素周期系門捷列夫Mendeleev(1834-1907),俄羅斯化學家.1834年2月8日生于西伯里亞的托波爾斯克城,1858年從彼得堡的中央師范學院畢業(yè),獲得碩士學位.1859年被派往法國巴黎和德國海德爾堡大學化學實驗室進行研究工作.1865年,彼得堡大學授予他科學博士學位.1869年發(fā)現(xiàn)化學元素周期律.1907年2月2日逝世.1 .元素周期表概述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化學元素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隨著元素原子量的遞增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元素周期

37、表是化學元素周期律的具體表現(xiàn),是化學元素性質的總結.元素周期表中的三角關系:門捷列夫預言:(1)錢、銃、錯、針、鐳、鋼、鎂、銖、得、竊、成和稀有氣體等多種元素的存在.(2)有機硅化合物的性質.元素周期表的應用:2 .元素周期律理論的開展過程1869年門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并預言了銃、錢、錯的存在.1894-1898年稀有氣體的發(fā)現(xiàn),使元素周期律理論經受了一次考驗.1913年莫斯萊的表達:-化學元素的性質是它們原子序數(shù)(而不再是原子量)的周期性函數(shù)M20世紀初期,熟悉到了元素周期律的本質原因:-化學元素性質的周期性來源于原子電子層結構的周期性也19401974年提出并證實了第二個稀土族一舸系元

38、素的存在.(6)人類對元素周期律理論的熟悉到目前并未完結,客觀世界是不可窮盡的,人類的熟悉也是不可窮盡的.3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與元素原子電子層結構的關系3.1 元素的分區(qū)與原子的電子層結構根據(jù)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的特征,可以把周期表中的元素所在的位置分為五個區(qū).6s區(qū)元素,最外電子層結構是ns1和ns2,包括IA、IIA族元素.p區(qū)元素,最外電子層結構是ns2np1-6,從第mA族到第0族元素.d區(qū)元素,電子層結構是(n-1)d1-9ns1-2,從第mB族到第皿類元素.ds區(qū)元素,電子層結構是(n-1)d10ns1和(n-1)d10ns2,包括第IB、IIB族.f區(qū)元素,電子層結構是(n-2

39、)f0-14(n-1)d0-2ns2,包括翎系和鋼系元素.3.2周期與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能級組內軌道所能容納的電子數(shù)各周期中元素表1周期與能級組的關系1一1s222二2s2p883三3s3p884四4s3d4p18185五5s4d5p18186六6s4f5d6p32327七7s5f6d7p3232(1)周期數(shù)=電子層數(shù)=最外電子層的主量子數(shù)no(2)各周期元素的數(shù)目=相應能級組中原子軌道所能容納的電子總數(shù).3.3族與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周期能級組能級組內各原子軌道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6個族:7個A族主族和7個B族副族,還有1個零族和1個第叩族.現(xiàn)在國外把元素周期表劃分為18個族,不區(qū)分主族或副族,按長

40、周期表從左向右依次排列.各區(qū)內所屬元素的族數(shù)與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的關系見表2.表2各區(qū)內所屬元素的族數(shù)與原子核外電子分布的關系元素區(qū)域s、p、ds區(qū)元素d區(qū)元素其中第叩族只適用于Fe、Osf區(qū)元素元素族數(shù)等于最外電子層的電子數(shù)ns+npRu和等于最外層電子數(shù)與次外層d電子數(shù)之和n-1d+ns均為第mB族元素4 .現(xiàn)代各式元素周期表4.1 短式周期表4.2 寶塔式周期表4.3 環(huán)形和扇形周期表4.4 長式周期表5 .未來的元素周期表表3具有雙幻數(shù)的核素核素名稱符號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核素質量氮-4He224氧-6O8816鈣-40Ca202040鉛-208Pb82126208類鉛-298EKPb11418

41、4298超鉛-482SpPb164318482表4周期與相對應的核外電子排布的關系周期電子充填狀態(tài)電子數(shù)目元素種類數(shù)目11s2222s2p8833s3p8844s3d4p181855s4d5p181866s4f5d6p323277s5f6d7p323288s5g6f7d8p505099s6g7f8d9p50501-8元素周期性1-8-1原子半徑原子的大小以原子半徑來表示,在討論原子半徑的變化規(guī)律時,我們采用的是原子的共價半徑,但稀有氣體的原子半徑只能用范德華半徑代替.短周期內原子半徑的變化1、2、3周期在短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shù)的增加,核電荷數(shù)在增大,原子半徑在逐漸縮小.但最后到稀有氣體

42、時,原子半徑忽然變大,這主要是由于稀有氣體的原子半徑不是共價半徑,而是范德華半徑.長周期內原子半徑的變化4、5周期在長周期中,從左向右,主族元素原子半徑變化的趨勢與短周期根本一致,原子半徑逐漸縮?。桓弊逯械膁區(qū)過渡元素,自左向右,由于新增加的電子填入了次外層的n1d軌道上,對于決定原子半徑大小的最外電子層上的電子來說,次外層的d電子局部地抵消了核電荷對外層ns電子的引力,使有效核電荷增大得比擬緩慢.因此,d區(qū)過渡元素從左向右,原子半徑只是略有減小,縮小程度不大;到了ds區(qū)元素,由于次外層的n-1d軌道已經全充滿,d電子對核電荷的抵消作用較大,超過了核電荷數(shù)增加的影響,造成原子半徑反而有所增大.

43、同短周期一樣,末尾稀有氣體的原子半徑又忽然增大.特長周期內原子半徑的變化6、7周期在特長周期中,不僅包含有d區(qū)過渡元素,還包含有f區(qū)內過渡元素翎系元素、鋼系元素,由于新增加的電子填入外數(shù)第三層的n2f軌道上,對核電荷的抵消作用比填入次外層的n1d軌道更大,有效核電荷的變化更小.因此f區(qū)元素從左向右原子半徑減小的幅度更小.這就是翎系收縮.由于翎系收縮的影響,使翎系后面的各過渡元素的原子半徑都相應縮小,致使同一副族的第5、6周期過渡元素的原子半徑非常接近.這就決定了Zr與Hf、Nb與Ta、Mo與W等在性質上極為相似,難以別離.在特長周期中,主族元素、d區(qū)元素、ds區(qū)元素的原子半徑的變化規(guī)律同長周期

44、的類似.同族元素原子半徑的變化在主族元素區(qū)內,從上往下,盡管核電荷數(shù)增多,但由于電子層數(shù)增多的因素起主導作用,因此原子半徑顯著增大.副族元素區(qū)內,從上到下,原子半徑一般只是稍有增大.其中第5與第6周期的同族元素之間原子半徑非常接近,這主要是翎系收縮所造成的結果.1-8-2電離能元素的第一電離勢越小,表示它越容易失去電子,即該元素的金屬性越強.因此,元素的第一電離勢是該元素金屬活潑性的一種衡量尺度.電離勢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原子核電荷、原子半徑和原子的電子層結構.由上圖可見元素第一電離勢的周期性變化.在每一周期中,在曲線各最高點的是稀有氣體元素,它的原子具有穩(wěn)定的8電子結構,所以它的電離勢最高.而

45、在曲線各最低點的是堿金屬元素,它們的電離勢在同一周期中是最低的,表明它們是最活潑的金屬元素.各周期其它元素的電離勢那么介于這兩者之間.在同一周期中由左至右,隨著原子序數(shù)增加、核電荷增多、原子半徑變小,原子核對外層電子的引力變大,元素的電離勢變大.元素的金屬性慢慢減弱,由活潑的金屬元素過渡到非金屬元素.在每一族中自上而下,元素電子層數(shù)不同,但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隨著原子半徑增大,電離勢變小,金屬性增強.在IA族中最下方的葩有最小的第一電離勢,它是周期系中最活潑的金屬元素.而稀有氣體氨那么有最大的第一電離勢.某些元素其電離勢比同周期中相鄰元素的高,是由于它具有全充滿或半充滿的電子層結構,穩(wěn)定性較高.

46、例如N、P、As具有半充滿的軌道,Zn、Cd、Hg具有全充滿的n-1dns軌道.1-8-3電子親合能當元素處于基態(tài)的氣態(tài)原子得到一個電子成為負一價陰離子時所放出的能量,稱為該元素的電子親合勢.元素的電子親合勢越大,表示它的原子越容易獲得電子,非金屬性也就越強.活潑的非金屬元素一般都具有較高的電子親合勢.由于電子親合勢的測定比擬困難,目前元素的電子親合勢數(shù)據(jù)不如電離勢數(shù)據(jù)完整,但從上面已有的數(shù)據(jù)仍不難看出,活潑的非金屬具有較高的電子親合勢,而金屬元素的電子親合勢都比較小,說明金屬在通常情況下難于獲得電子形成負價陰離子.在周期中由左向右,元素的電子親合勢隨原子半徑的減小而增大,在族中自上而下隨原子

47、半徑的增大而減小.但由上表可知,VIA和VDA族的頭一個元素氧和氟的電子親合勢并非最大,而分別比第二個元素硫和氧的電子親合勢要小.這一反?,F(xiàn)象是由于氧、氟原子半徑最小,電子密度最大,電子間排斥力很強,以致當加合一個電子形成負離子時,放出的能量減小.1-8-4電負性元素的電離勢和電子親合勢都是只從一個方面反映了某原子得失電子的水平,只從電離勢或電子親合勢的大小來衡量金屬、非金屬的活潑性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實際上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時,有的元素的原子既難于失去電子,又難于獲得電子,如碳、氫元素等.因此在原子相互化合時,必須把該原子失去電子的難易程度和結合電子的難易程度統(tǒng)一起來考慮.因此把原子在分子中吸引

48、電子的水平叫做元素的電負性.由上表可見元素的電負性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在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隨著原子序數(shù)增大,電負性遞增,元素的非金屬性逐漸增強.在同一主族中,從上到下電負性遞減,元素的非金屬性依次減弱.副族元素的電負性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在周期表中,右上方氟的電負性最大,非金屬性最強,左下方葩的電負性最小,金屬性最強.一般來說,金屬元素的電負性在2.0以下,非金屬元素的電負性在2.0以上.根據(jù)元素電負性的大小,可以衡量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的強弱,但應注意,元素的金屬性和非金屬性之間并沒有嚴格的界限.1-8-5氧化態(tài)元素的氧化數(shù)與原子的價層電子構型或者說與價電子數(shù)有關.主族元素的氧化數(shù)在主族元

49、素原子中,僅最外層的電子即價電子能參與成鍵,因此主族元素氧、氟除外的最高氧化數(shù)等于其原子的全部價電子數(shù),還等于相應的族數(shù).主族元素的氧化數(shù)隨著原子核電荷數(shù)遞增而遞增.呈現(xiàn)周期性的變化.過渡元素的氧化數(shù)從HIBVDB族元素原子的價電子,包括最外層的S電子和次外層的d電子都能參與成鍵,因此元素的最高氧化數(shù)也等于全部價電子數(shù),亦等于族數(shù).下面以第4周期的元素為例:從田BVDB族過渡元素的最高氧化數(shù),隨著原子核電荷數(shù)遞增而遞增,呈現(xiàn)周期性變化.IIB族元素的最高氧化數(shù)為+2,IB族和第叩族元素的氧化數(shù)變化不很規(guī)律.第2章分子結構教學要求1 .掌握離子鍵和共價鍵的根本特征和它們的區(qū)別.2 .掌握價鍵理論

50、,雜化軌道理論.3 .掌握分子軌道理論的根本內容.4 .了解分子間作用力及氫鍵的性質和特點.教學重點1 .VSEPR2 .VB法3 .MO法教學難點MO法教學時數(shù)8學時主要內容1 .離子鍵:離子鍵的形成、離子的特征(電荷,半徑,構型)2 .共價鍵:價鍵理論電子配對法(本質,要點,飽和性,方向性,類型b鍵、冗鍵).3 .雜化軌道理論:雜化軌道理論的提出,雜化軌道理論的根本要點,雜化軌道的類型-sp、spd等各種類型及舉例.4 .分子軌道理論:分子軌道理論的根本要點,分子軌道的能級圖,實例-同核:H2、He、02、F2、N2;異核:NO、HFo5 .共價鍵的屬性:鍵長,鍵角,鍵能,鍵級.6 .分子

51、間的作用力和氫鍵.教學內容2-1化學鍵參數(shù)和分子的性質分子結構的內容是:分子組成、分子空間結構和分子形成時的化學鍵鍵參數(shù):用各種不同的化學量對化學鍵的各種屬性的描述.鍵能:在101.3KPa,298K下,斷開1molAB理想氣體成A、B時過程的熱效應,稱AB的鍵能,即離解能.記為H0298(AB)AB(g)=A(g)+B(g)H°298(AB)鍵能的一些說明:對雙原子分子,鍵能即為離解能,對多原子分子,鍵能有別于離解能.同種化學鍵可能因環(huán)境不同鍵能有很大差異.對同種化學鍵來說,離解產物的穩(wěn)定性越高,鍵能越小.產物的穩(wěn)定性可以從電荷的分散程度、結構的穩(wěn)定性來判斷.鍵能越大鍵越穩(wěn)定,對雙

52、原子分子來說分子就越穩(wěn)定或化學惰性.成鍵原子的半徑越小,其鍵能越大,短周期中的元素的成鍵水平與其同族元素長周期的相比鍵能肯定要大得多.在同一周期中,從左到右原子半徑減小,可以想見其成鍵水平應增大.但F-F、O-O、N-N單鍵的鍵能反常地低,是由于其孤電子對的斥力引起.一般單鍵鍵能不如雙鍵鍵能,雙鍵鍵能不如叁鍵鍵能.但雙鍵和叁鍵的鍵能與單鍵鍵能并無簡單的倍數(shù)關系.一般來說,原子間形成的第一個鍵最穩(wěn)定,第二個鍵次之,第三個鍵最小,假設有第四個鍵那么更小.對雙原子分子間形成的鍵:同核雙原子分子同族元素從上到下鍵能下降,由于原子半徑增大而成鍵水平下降;異核雙原子分子在核間距一樣或幾乎一樣時,電負性相差

53、越大,鍵越穩(wěn)定.雙原子分子可用生成熱求得鍵能;多原子分子可用鍵能近似求得反響熱.H2O(g)=H(g)+OH(g)OH(g)=H(g)+O(g)HCOOH(g)=HCOO(g)+H(g)D(NH2-H)=431D(NH-H)=381D(H-OH)=500.8KJ/molD(H-O)=424.7KJ/molD(HCOO-H)=431.0KJ/molD(N-H)=360假設一個原子與多個相同原子形成多個化學鍵那么一般有:Di>D2>D3>->Dn,但說到鍵能那么是其平均值.2鍵長鍵長:成鍵兩原子的核間的平衡距離.之所以用平衡距離是由于分子處于振動之中,核間距離在不斷變化之中

54、.原子核間距離越短,化學鍵越穩(wěn)定.鍵長也受環(huán)境影響,一般來說,成鍵原子環(huán)境電負性越強鍵越短.F3Si-Cld=200pmH3Si-Cld=205pmH2ClSi-Cld=202pmCl3Si-Cld=201pm3鍵角鍵角:同一分子中鍵與鍵的夾角.鍵角與成鍵原子的成鍵軌道有關,在成鍵軌道確定時還決定于成鍵原子的價層電子鍵角用于說明分子的空間結構,對分子的性質尤其是物理性質有推導作用.過小的鍵角90意味著分子張力大,穩(wěn)定性下降.4鍵的極性由于成鍵兩原子的正負電荷中央不重合而導致化學鍵的極性.正負電荷重心不重合的化學鍵稱極性鍵.正負電荷重心重合的化學鍵叫非極性鍵.一般來說,對同原子形成的化學鍵,假設其所處環(huán)境相同,那么形成非極性鍵,異原子形成化學鍵那么肯定是極性鍵.離子鍵是最強的極性鍵.對共價鍵來說,極性越大,鍵能越大.5分子的性質分子的極性是由化學鍵的極性引起,組成分子的化學鍵假設都無極性,那么分子肯定無極性;而假設組成分子的化學鍵有極性,那么要看分子的結構情況以判斷有無極性,假設整個分子的正負電荷重心得合那么無極性,否那么有極性.分子極性的大小用偶極矩來衡量:心=q.d其中q為點電荷,單位為庫侖;d為點電荷間距離,單位是m,1為偶極矩,單位是C.m.對雙原子分子來說,點電荷間的距離就是核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