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儉明談談當今的語言研究_第1頁
陸儉明談談當今的語言研究_第2頁
陸儉明談談當今的語言研究_第3頁
陸儉明談談當今的語言研究_第4頁
陸儉明談談當今的語言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談談當今的語言研究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2013-10-14上午)北京大學陸儉明Lu_ma2008一近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們對語言和語言研究的新認識語言是什么?語言有什么功用?我們干嘛要研究語言?我們該怎么研究語言?在這些根本性的問題上,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有了新的認識。(一)先說說對語言功用的新認識以往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維的物質(zhì)外殼;是記錄、傳承民族文化和人的認識成果的載體。以上,體現(xiàn)了語言的工具性?,F(xiàn)在語言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資源性和情感性。(二)再說對語言本體性質(zhì)的新認識以往語言是一個聲音和意義相結(jié)合的符號系統(tǒng)?,F(xiàn)在語言該分為內(nèi)在語言(internal lang

2、uage,簡稱Ilanguage)和外在語言( external language,簡稱E-language )?!皟?nèi)在語言”,是存在于人腦心智中的自然客體,是人類千萬年來遺傳形成的信息“編碼-解碼”、“表達-接收”系統(tǒng),其重要性類似于人的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巴庠谡Z言”,是內(nèi)在語言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這就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是“聲音和意義相結(jié)合的符號系統(tǒng)”。(三)最后說說對語言研究的新認識以往著重于描寫,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研究分析的方法比較單一,主要從形式的角度加以考察描寫?,F(xiàn)在在描寫的基礎上,需要進一步對所描寫的種種現(xiàn)象作出盡可能科學、合理的解釋,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既要重視語言的本體研究

3、,也要重視語言的應用研究;語言的應用研究是語言本體研究的試金石;語言的應用研究和語言的本體研究存在著互相推動、互相促進的關(guān)系。在研究分析的方法上,注意多視角、多層面、多方位地考察、描寫、分析。正是基于對語言和語言研究認識的不斷加深與更新,語言科學呈現(xiàn)分支學科越來越多的蓬勃發(fā)展的態(tài)勢。語言本體研究,從大的方面來說,出現(xiàn)了形式語言學、功能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等分支學科,相應的,形成了形式語言學派、功能學派和認知語言學派。至于各個學派的基本思想與觀點我想左思民教授等老師都跟你們談過,限于時間這里不細說了。有同學不清楚,待會兒互動時可以提問。語言應用研究,從上個世紀后半葉開始大為發(fā)展,從大的方面來說,出

4、現(xiàn)了數(shù)理語言學、模糊語言學、計算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統(tǒng)計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生物語言學、神經(jīng)語言學、病理語言學、應用語言學(專指有關(guān)第二語言/外語教學的分支學科)、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法律語言學、廣告語言學、網(wǎng)絡語言學等分支學科。二語言研究的目的任務語言研究的目的任務,我想主要有五個:目的任務之一,將語言的共時狀況與歷史發(fā)展狀況研究、分析、描寫清楚,以解決好“是什么”的問題。為完成這一目的所做的研究是屬于最基礎性的研究任務。語言事實都不清楚或不甚清楚,你解釋什么呀?當然更談不上為語言應用服務了。不斷考察、挖掘、發(fā)現(xiàn)、描寫新的語言事實,這是語言研究的基礎,是語言研究永恒的研究課題。目的任務

5、之二,對種種語言現(xiàn)象,作出盡可能合理、科學的解釋,以解決好“為什么”的問題。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所做的語言研究是屬于深化性的研究任務。在學術(shù)研究中,光關(guān)注、光知道“是什么”,不去探求、不想知道“為什么”,就不會有理論深度,科學含量不可能高。所以,語言研究進到了“解釋”這一步,理論上深化了,才能真正讓我們對語言面貌有一個清楚而又清醒的認識,也才能真正為語言應用服務打下堅實的基礎,做好理論準備。目的任務之三,探索人類語言的共性和各個語言的個性特點。語言共性的探索是語言科學研究的新的研究任務,這種探索有利于更好認識語言的個性特點,也有利于對整個人類語言及其發(fā)展有更深刻的認識。目的任務之四,加深對語言本質(zhì)的

6、認識,構(gòu)建并逐步完善語言學及其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架構(gòu)和體系。目的任務之五,為語言應用服務??茖W研究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應用。語言研究也不例外。就漢語來說,當前最緊迫的漢語應用研究是:其一,為國家制定良好的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所需要的語言應用研究;其二,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漢語應用研究;其三,面向漢語作為二語或外語教學的漢語應用研究;其四,面向語文教學的漢語應用研究。對于語言應用研究方面的工作,有人瞧不起。其實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很重要,可不能小看它。從某個角度說,語言應用研究將會回過頭來檢驗我們語言本體研究方面到底做得怎么樣。換句話說,語言應用研究可以視為語言本體研究的試金石。就上面所談的語言研究目的任

7、務來看,很顯然,語言研究實際包括兩大部分內(nèi)容:一是語言的本體研究,包括語言共時研究、語言歷時研究和語言理論研究;二是語言的應用研究。無論是語言的本體研究還是語言的應用研究,要推進,要發(fā)展,都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新的語言事實的挖掘與發(fā)現(xiàn),二是語言理論的不斷升華、更新與發(fā)展。這二者起著互相推進的作用。以上兩方面可以說是語言研究發(fā)展的兩大支柱。三語言研究發(fā)展的兩大支柱之一:不斷挖掘與發(fā)現(xiàn)新的語言事實注意挖掘以及有心、用心地去發(fā)現(xiàn)新的語言事實,一般出于以下三方面的需要。1. 為了證實所謂證實是以事實和一定的理論原則來證明某種觀點或假設。例如,對于當代談得比較多的構(gòu)式(construction)問題,復

8、旦大學劉大為(2010)有自己的獨到想法,提出了“修辭構(gòu)式”這一新概念,并認為語法構(gòu)式由修辭構(gòu)式而來,修辭構(gòu)式到語法構(gòu)式是個連續(xù)統(tǒng)。為證實他的觀點和他的假設,他挖掘了許多有說服力的語言事實。不妨看其中的一例:(1)游船票他可以代買,但是上船剪票時不能代剪,只能讓檢票員把你們一個個剪進去?!凹簟卑雌浔旧硪饬x,只能有“剪去”、“剪下來”等說法?!凹暨M去”就是一種新的修辭現(xiàn)象,就是一種修辭構(gòu)式,其構(gòu)式義是“通過剪票允許人進入某場所”。但檢票的方式可以有多種,可以剪,可以撕,可以鉤,可以刷這種修辭構(gòu)式一旦使用開來,那當然也就可以說“把你們一個個撕進去”、“把你們一個個鉤進去”、“把你們一個個刷進去”等

9、等,從而就由修辭構(gòu)式演變?yōu)檎Z法構(gòu)式,形成一種新的動趨式。(劉大為2010)這也就應了功能語言學派“用法先于語法”之說。漢語中類似的現(xiàn)象多的是。再如,漢語的介詞“和”和英語的前置詞with,都有引出表示伴隨者的語法意義與用法。這是“和”和with的共性;但是漢語的“和”跟英語的with有明顯差異漢語的“和”作為介詞時,只起引介伴隨者與事的作用,沒有其它作用;但“和”又可以是連詞,表示并列關(guān)系。而英語的with呢?沒有表示并列的連詞用法,但with作為介詞,除了引介伴隨者與事外,還可以引介工具、方式、原因等。例如:(2)I cut the potatoes with a knife.(我用刀切了這

10、些土豆。)【引出工具】(3)She greeted us with smiles.(她用微笑歡迎我們。)【引出方式】(4)I tremble with fear always.(我總是因為害怕而發(fā)抖。)【引出原因】這樣看來,漢語的“和”與英語的with似乎毫無可比性。但有學者認為,二者的差異可能具有語言類型學的意義。為了證實這一想法,有學者就去考察世界上眾多的語言,調(diào)查有關(guān)語言事實,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仫佬語、黎語、布努語、拉珈語、壯語、拉基語、苗語以及西非的Awutu語和Benue-Kwa語等,屬于漢語類型;德語、法語、丹麥語、挪威語、西班牙語、愛沙尼亞語、Quechua語、Flemish語、Haus

11、a語、Fon語、Ewe語、Yoluba語、Ga語等,屬于英語類型;從而證實了上面的想法。而且,還進一步解釋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由詞序不同造成的如果該語言其介詞短語/前置詞短語在句中位于主語之后、謂語動詞之前,引介伴隨者的介詞/前置詞的語法化路徑就如漢語一般;如果該語言其介詞短語/前置詞短語在句中位于句末,引介伴隨者的介詞/前置詞的語法化路徑就如英語一般。(詳見吳福祥2003)2. 為了證偽所謂證偽是以事實和一定的理論原則來證明某種觀點與想法之錯誤。下面舉個實例“像X似的”的切分問題?!跋馲似的”(如“像木頭似的”)這一句法結(jié)構(gòu),應切分為A還是B?A. 像 / X似的:像 / 木頭似的B. 像X

12、 / 似的:像木頭 / 似的陸儉明(1982)通過與其它句法格式“跟一樣”的比較分析,確認取A切分比較合理。即:A. 像 / X似的(像 / 木頭似的)邢福義(1987)認為A切分是不可取的切分,應取B切分:B. 像X / 似的(像木頭 / 似的)邢福義先生為了證明陸儉明(1982)切分法之偽,挖掘出了這樣的語言事實:(5)像一個豬 / 似的 È 像個豬 / 似的這是頗有說服力的語言事實。為什么?因為所有講現(xiàn)代漢語語法的論著凡談到數(shù)詞“一”的省略都說,當“一 + 量詞 + 名詞”處于賓語位置而且并不要強調(diào)數(shù)量時,“一”可以省略。根據(jù)這一大家公認的“一”的省略規(guī)則,顯然“像一個豬似的”

13、應取B切分。即:(6)像一個豬 / 似的按(6)切分,即按B切分,“一個豬”作“像”的賓語,“一”可省略,從而才有可能出現(xiàn)“像個豬似的”那樣的說法。然而我總覺得我先前的論證還是比較嚴密的。但我要推翻邢福義(1987)的說法,即要去證明邢福義(1987)說法之偽,我得挖掘出有說服力的語言事實。結(jié)果還真發(fā)現(xiàn)了。請看:(7)查了 / 一位旅客的證件È 查了 / 位旅客的證件(他例行公事似的查了位旅客的證件,突然發(fā)現(xiàn)那證件上的照片跟通緝令上的照片是那樣的相像,不由得抬頭注視著那位旅客。報)(8)看了 / 一篇書評的開頭È 看了 / 篇書評的開頭(今天不知怎么的,心里慌慌的,做什么事

14、都定不下心來,剛拿起新來的文藝報,看了篇書評的開頭,就又放下了刊)(9)忽然,她看見 / 只松鼠在松樹上偷偷地望著她。Ç(忽然,她看見 / 一只松鼠在松樹上偷偷地望著她。)(10)突然,他發(fā)現(xiàn) / 個孩子在鐵道上坐著Ç (突然,他發(fā)現(xiàn) / 一個孩子在鐵道上坐著)以上實例中的“一 + 量詞 + 名詞”都不直接處于賓語位置而“一”也可以省略。由此說明邢福義(1987)的實例不足以駁倒陸儉明(1982)的切分意見。同時,例(7)(10)語言事實的發(fā)現(xiàn),將幫助修改現(xiàn)代漢語里“一”的省略規(guī)則。3. 為了探究有意思的現(xiàn)象或問題這里不妨舉個實例,那就是名量詞“位”的用法。按辭書和語法論著

15、關(guān)于量詞“位”的用法說明量詞,用于人,含敬意那量詞“位”不能用于第一人稱,如我們不能說“*我們?nèi)欢际巧虾H恕???墒桥龅搅诉@樣的實例:(11)問:“請問幾位?”答:“我們五位?!爆F(xiàn)在怎么用于第一人稱了?怎樣解釋這現(xiàn)象?為要探究這個問題,就得進一步去尋找語言事實。關(guān)于這個問題,我已有詳盡論說,并根據(jù)漢語的情況,提出了一條新的會話原則,那就是“應答協(xié)調(diào)一致性原則”,具體請參看陸儉明(2007)。由上可知,挖掘新的語言事實,發(fā)現(xiàn)新的語言現(xiàn)象對語言研究極為重要。因此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挖掘語言事實,特別要注意挖掘和發(fā)現(xiàn)有價值的語言事實。什么是有價值的語言事實呢?這可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前人從未談及的

16、語言現(xiàn)象。例如:(12)出席這屆世運會的有53個國家、78個體育代表隊、543名男女運動員。上面這個句子里的“53個國家、78個體育代表隊、543名男女運動員”,是目前未見有人談及的語言現(xiàn)象。第二種類型,隱性的語言事實。什么是“隱性的語言事實”呢?在科學上,有時所舉的事實表面看是這樣,實際并非如此。這是由于習慣的理論觀點使然。如天文學,在中世紀的歐洲,普遍持“地球中心”說。依據(jù)的事實是“太陽天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去,這表明太陽是圍著地球轉(zhuǎn)”。后來證明,并非太陽圍著地球轉(zhuǎn),而是地球圍著太陽轉(zhuǎn),至于太陽天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去這一現(xiàn)象,是由地球本身自轉(zhuǎn)造成的。語言學中也會有類似情況。由于我

17、們在語言研究中往往習慣于某種理論方法,于是面對各種實際可能不同的語言現(xiàn)象只習慣于用自己熟悉的理論方法去分析、去處理,結(jié)果就會失之偏頗。譬如目前我們一般都習慣于傳統(tǒng)的句法上“主-謂-賓”、語義上“施-動-受”這樣的分析思路。可是漢語中有的句子做這樣的分析,對解讀句子的意思可以說毫無幫助。請看:(13)一鍋飯吃不了十個人主 謂 賓 句法分析受事 動作 施事 語義分析 主 謂 述 賓 層次分析事實上,這是一種表示容納量與被容納量之間數(shù)量關(guān)系的句法格式。再請看下面一個例子:(14)十個人吃不了一鍋飯例(14)與例(13)按傳統(tǒng)的分析方法,內(nèi)部語義關(guān)系會被認為不相同,即:(13)一鍋飯 吃不了 十個人受

18、事 動作 施事(14)十個人 吃不了 一鍋飯施事 動作 受事其實,它們內(nèi)部的語義關(guān)系是一致的,都是:容納量 容納方式 被容納量例(13)、(14)都表示X量 不能容納 Y量(X量是指動詞前那數(shù)量成分所表示的數(shù)量,Y量是指動詞后那數(shù)量成分所表示的數(shù)量。)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只此一例,有一系列的同類句子。請看:(15) a 十個人吃了 / 吃不了一鍋飯。b 一鍋飯吃了 / 吃不了十個人。 c 一個人坐了 / 坐不了兩個位置。d 一個座位坐了 / 坐不了三個人。 e 一天寫了 / 寫不了五十個字。 f 五十個字寫了 / 寫不了一天。 g 一天走了 / 走不了二十里地。 h 二十里地走了 / 走不了一

19、天。 上述對“一鍋飯吃不了十個人”和“十個人吃不了一鍋飯”內(nèi)部語義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的新認識,實際就是發(fā)現(xiàn)了一種隱性的語言事實。有人可能要問:難道“人”和“吃”之間沒有“施-動”語義關(guān)系?難道“吃”和“飯”之間沒有“動-受”語義關(guān)系?當然有,但那只是一種潛在的關(guān)系,在這類句式中凸顯的并非“施-動”“動-受”這樣的語義關(guān)系,而是“容納量-容納方式-被容納量”這樣的語義關(guān)系。(參看陸儉明2010,2012)第三種類型,要注意挖掘和發(fā)現(xiàn)最簡單和最帶有普遍性的語言現(xiàn)象。從研究方法上來看,推進科學研究更需要運用演繹法。各種學科的科學體系可以說都是“從簡單到復雜的推理系統(tǒng)”(陸丙甫2012)。在語言研究中去注意挖掘

20、和發(fā)現(xiàn)最簡單和最帶有普遍性的語言現(xiàn)象有助于“從最簡單、最普遍的基本現(xiàn)象為初始起點,通過推導得到一些語言結(jié)構(gòu)的基本規(guī)律”(陸丙甫2012)。這里不妨舉個語音上的例子,那就是關(guān)于三聲變調(diào)。在上個世紀70年代乃至更早,大家對普通話“三聲+三聲+三聲”的變調(diào)問題進行過熱烈的討論。為什么會引起討論呢?有留學生問:“好想你”、“很好演”,有人第一個字說成半上,第二個字說成陽平;有人則第一個字說成陽平,第二個字說成半上,這有規(guī)律沒有?于是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一時三個三聲字連讀變調(diào)問題成了討論的熱點。1989年上海師大吳為善教授,通過研究得出了獲得學界普遍肯定的結(jié)論。(吳為善1989)他說:如果是1+2結(jié)構(gòu),最

21、前面的上聲字變?yōu)榘肷希虚g的上聲字變?yōu)殛柶?,如:?6)好-雨傘、很-勇敢、有-影響如果是2+1結(jié)構(gòu),最前面的上聲字變?yōu)殛柶?,中間的上聲字變?yōu)榘肷?,如:?7)小米-酒、展覽-館、也許-有而中國社科院語言所博士生柯航(2007)則使用了更為簡單、不受成分之間語法關(guān)系或語義關(guān)系影響因而更具普遍性的例子,那就是:5-99、55-9這是他利用了人類認知上習慣于將相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的認知趨向,從而進一步證實了吳為善教授的結(jié)論。5-99和55-9就是屬于最簡單、最具有普遍性的語言現(xiàn)象,或者說語言事實。在語言研究中很需要去挖掘和發(fā)現(xiàn)這類最簡單、最具有普遍性的語言現(xiàn)象或者說語言事實。第四種類型,要注意挖掘

22、和發(fā)現(xiàn)有特殊語法價值的詞語。這些詞語或能更好論證某種語言理論,或有助于更好解釋某種語言現(xiàn)象。這里不妨舉一個英語的例子。那就是wanna這個詞語。wanna,是英語里助動詞want跟to連用時發(fā)生連讀音變造成的。例如:(18)a. I want to go to the school.(我要去學校。) b. I wanna go to the school.(我要去學校。)wanna的這一特性為生成語法學派所利用,用來解釋、證明英語里疑問句定式動詞前的Who或What確實是從后面位置上移上來的,而且在后面的格位上,確實還留有語跡(trace)。請看例句: (19)I want to go to

23、the school. (我要去學校。)(20)I want John to go to the school.(我要約翰去學校。)如果把這兩個句子變成疑問句,我們將看到:(21)Why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school?(你為什么要去學校?)ÈWhy do you wanna go to the school? (你為什么要去學校?)(22)Who do you want to go to the school?(你要誰去學校?)È(23)*Who do you wanna go to the school? (你要誰去學校?)例(23)wa

24、nt與to很明顯是連在一起的,可是在這里不能連讀成wanna。為什么?就因為John雖作為疑問對象用Who被提到句首了,但是在原位上還留下語跡t,即:(23)Whoj do you want tjto go to school?(你要誰去學校?)這語跡tj影響want與to發(fā)生連讀音變。這證明who確實是按英語疑問句的規(guī)則是由want后那個名詞語移往句首的,并且證明在原來的位置上確實還留有一個語跡,致使want跟to不能發(fā)生連讀音變,不能說成wanna。生成語法學派正是據(jù)此,建立了一條“疑問詞痕跡定理”(Proper Binding):疑問句句首的疑問代詞必須約束句中某一個居于論元位置的成分;

25、反之,居于論元位置的成分因造成疑問句而移位至句首,在原位留下的痕跡,必須受疑問代詞約束。英語里的wanna也是屬于有特殊語法價值的詞語。我們就需要挖掘和發(fā)現(xiàn)類似英語的wanna這樣的有特殊語法價值的詞語。漢語里邊也有特殊語法價值的詞語,如副詞“到底、究竟”和“一共、總共”等,限于時間不舉例說明了。必須了解,材料是學術(shù)之根,事實是理論之源。四語言研究發(fā)展的兩大支柱之二:研究的理論方法不斷更新和完善對語言事實的考察和描寫固然重要,但它畢竟只是研究的基礎,還未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真正意義上的科學研究,必須對考察、描寫所得的語言事實及其內(nèi)在規(guī)律作出科學的解釋,并進一步從中總結(jié)出具有解釋力的原則,

26、升華為系統(tǒng)的理論,能用這些原則、理論來解釋更多的語言事實。因此,不斷更新和完善研究的理論與方法,這是一個學科得以發(fā)展的關(guān)鍵。科學研究的本質(zhì)就是以已知求未知,科學研究貴在探索與創(chuàng)新。語言研究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做好繼承和借鑒這兩件事,不繼承、不借鑒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而在繼承和借鑒的過程中,要堅持三條:第一條,對理論方法必須堅持多元論。新理論、新方法的產(chǎn)生,都有其內(nèi)在原因。這可以從三方面來認識:第一,就科學領域說,不存在放之四海、放之古今而皆準的理論方法。任何一種理論方法都有它可取、有用之處,但也都有它的局限。局限不等于缺點,局限是說,任何一種理論方法都只能解決一定范圍里的問題,都只能解釋部分現(xiàn)象,

27、都不能包打天下。第二,客觀世界是極為復雜的,況且在不斷發(fā)展變化。而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至今仍是少而又少;因此,在研究過程中會不斷遇到新問題,不斷發(fā)現(xiàn)新現(xiàn)象,要求研究者去解決,去解釋。第三,對于新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對于新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象,常常是原有的理論方法不能有效地加以解決或解釋。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研究進程中,常常會逼著研究者要不斷尋求新的研究理論與分析方法,以便來解決用先前已有的理論方法不能解決的問題,來解釋用先前已有的理論方法不能解釋的現(xiàn)象。語言學界的新理論、新方法之所以不斷涌現(xiàn),也是這個原因,也就是這個道理。半個世紀來產(chǎn)生的一些新理論、新方法都是在為了解決新出現(xiàn)的問題、為了解釋新發(fā)現(xiàn)的現(xiàn)

28、象而提出來的。這體現(xiàn)了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而不是簡單地替代不是說新的理論方法產(chǎn)生后原有的理論方法就可以拋棄不用了。不同的理論方法之間常常表現(xiàn)為一種互相補充的關(guān)系。因此,說到語言研究的理論、方法,我首先要強調(diào)這樣一點:不要只滿足于了解、掌握一種理論,一種方法。必須堅持多元論,吸取各種理論方法中的精華,為我所用。第二條,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已有的理論知識首先要虛心學,但不能認為不可說個“不”字,更不能迷信。對于喬姆斯基及其理論,不管人們怎么加以評價,有一點我認為我們應該加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對他老師、美國結(jié)構(gòu)主義后期代表人物海里斯(Z. Harris),對他原先所學的可以說在當時處于語言學界霸主地位的美國

29、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不迷信,取懷疑態(tài)度,以挑戰(zhàn)是姿態(tài),提出一種嶄新的轉(zhuǎn)換生成語法理論。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們看到,喬姆斯基對它的學生也是這樣要求的??傊?,不要認為寫在書上的東西,特別是不要以為大家、權(quán)威的東西,不能說個“不”字。要知道那些大家、權(quán)威畢竟也是人,而非神。他們可能會受到這樣那樣的限制,更何況難免會有疏漏。這里不妨舉一個例子。很多人都知道王士元教授吧,他是“詞匯擴散理論”的提出者。有人認為他稱得上是華人中世界級的語言學家。但是他有一篇文章出現(xiàn)了考慮不周之處,具體說對“雞不吃了”的解釋出了問題?!半u不吃了”, 那“雞”既可以理解為“吃”的施事,也可以理解為“吃”的受事。這是漢語語法研究與教

30、學中作為有歧義的一個經(jīng)典例子。這個例子最早是由趙元任先生提出來的。以往是從句子成分的移位和句法成分的省略兩方面來解釋這句話的歧義現(xiàn)象的。下面假設的甲、乙兩組實例清楚地顯示了這一點(“雞A”代表“雞”作為“吃”的施事,“雞P”代表“雞”作為“吃”的受事):(24)甲 乙 雞A不吃白菜了張三不吃雞P了 白菜雞A不吃了雞P張三不吃了 雞A不吃了張三不吃了 白菜不吃了雞P不吃了王士元教授于2006年他應邀在清華大學文學院作系列演講,部分演講內(nèi)容在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fā)表。其中有一篇,發(fā)表在2006年第6期上,題目是“語言是一個復雜適應系統(tǒng)”。在這篇文章里,王士元先生對漢語語法學界的這個經(jīng)典

31、例子“雞不吃了”的歧義現(xiàn)象,在前人解釋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新的解釋從詞匯角度,具體說從“詞的詞義延伸”的角度來加以解釋,具體是:“雞”既能用來代表一種家禽,也能代表這種家禽的肉。同樣的,也可以說“魚不吃了”有歧義,因為“魚”可以指一種動物,也可以指這種動物的肉。但是,如果說“牛不吃了”,或者說“馬不吃了”,就沒有這樣的歧義了,因為“?!焙汀榜R”只能指動物,而不能指這些動物的肉。王士元先生的看法中有可取之處,也有考慮不周之處??扇≈幨牵⒁獾搅吮硎緞游锏脑~在意義上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既能代表某種動物,也能代表那種動物的肉;另一種情況是只能代表某種動物,不能代表那種動物的肉這無疑是對漢語詞

32、義研究的一種貢獻。目前一般辭書上,還未見有對“雞”“魚”“嚇”這類詞注出上述兩項意義的。但是,王士元先生以此來解釋“雞不吃了”的歧義,就顯得欠考慮了。如果我們按王士元先生的說法,根據(jù)義項將“雞”分化為“雞1”和“雞2”“雞1”代表雞這種家禽,“雞2”代表雞這種家禽的肉。語言事實告訴我們,代表某種家禽時的“雞1”所形成的“雞1不吃了”,還照樣還可能產(chǎn)生歧義。設想某動物園里,給獅子老虎這些肉食動物每天只是喂雞,結(jié)果獅子老虎吃得有點倒胃口了,看到雞,如果是死雞,只是聞聞,咬一兩口就不吃了;看到活雞,只是戲弄,不怎么吃了。飼養(yǎng)員向領導匯報,說“獅子老虎現(xiàn)在雞不吃了”。這里的“雞不吃了”里的“雞”在理解上一般是指家禽,即“雞1”。這說明,“雞”作為家禽理解時,也可能形成受事主語句“雞1 P不吃了”。至于“牛不吃了”“馬不吃了”“羊不吃了”在某種語境下也可能會有歧義一指“牛/馬/羊不吃什么東西了”,一指“老虎/獅子不吃牛/馬/羊了”。其實,“雞不吃了”這一句式是否有歧義,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按“NP不V了”(NP代表名詞語,V代表動詞)這種句式所造成的句子,其中的NP與V之間是否既可以理解為“施事動作”語義關(guān)系,又可以理解為“受事動作”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