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L目 錄第一講 緒論1第二講教育本質、屬性與功能16第三講教育目的23第四講教育與社會28第五講教師和學生41第六講 課程論與教學論49第七講 學校德育論58第一講 緒論一、為什么要學習教育學:1日常經驗的超越:教育的根本規(guī)律第一,教育的外部根本規(guī)律:教育要適應社會開展需要的規(guī)律過度教育over educated:印度、拉美(巴西)開展中國家優(yōu)先開展:根底教育、掃盲教育、職業(yè)教育、農村教育第二,教育的內部根本規(guī)律:教育要適應受教育者、教育者身心開展的規(guī)律不平衡性、順序性、階段性、互補性、個性差異性上海靜安區(qū)課程改革:學生“最近開展區(qū)教師的“職業(yè)倦怠(job burnout)皮亞杰(Jean P
2、iaget,1896-1980)2教育問題的解釋:“三蛇鬧中國(2005):教師的角色 錢學森的錐心之問(2005):大師的土壤?三丁目的夕陽?(2005):國民教育的根底3理論實踐的溝通:普及義務教育: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1619) 教育是天賦人權多元智能理論:Howard Gardner (1983)4教師教育專業(yè)化的需求:根底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專業(yè)開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二、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教育(一)“教育一詞的詞源學考察:1中西方的源起:1) 中國古代對教育的理解:甲骨文的“教、“育和“學,教、學即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說文解
3、字?“教育作為合成詞極少出現(xiàn)于中國古典文獻中,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近代“教育一詞才出現(xiàn),源于日本真名 “兒童學習的學問也譯成“教學論福澤諭吉(18351901)?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夫子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有教無類。-?論語衛(wèi)靈公?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那么不復也。-?論語述而?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4、。學然后知缺乏,教然后知困。知缺乏,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2) 西方人對教育的理解:德語:Erziehung 英語:Education 法語:Educotion 皆為拉丁詞根:EX和 DUCO,一個是“從出,另一個是“引導,合起來就是“引導出來。就是將潛在的能力喚醒,引發(fā)出來。Gift “才能與“禮物是同一語,暗示人的潛能是上帝所賜之物蘇格拉底:我不是給人知識,而是使知識自己產生的產婆。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柏拉圖:洞穴之喻2分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理解“教育:廣義:但凡能夠增進人
5、們的知識和技術,使思想品德發(fā)生變化,使得個體社會化的實踐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特指學校教育,即在學校的情境中,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方案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的活動。3當代“教育新解:E-Efficacy 效能D-Diversity多元U-Universe國際C-Cooperation 合作A-Action行動T-Technology科技 e-learning時代I-Innovation創(chuàng)新O-Open開放N-Nothing is impossible來源:臺灣成功大學師資培育中心2005期中作業(yè):任選?學記?、?論語?、?史記孔子世家?一篇閱讀,寫讀后感。字數(shù)不限,要切合教育主題。第12
6、周后交來。 (二) 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 英國教育家沛西能-教育并非人類社會所獨有的活動和現(xiàn)象,在動物界早就存在孟子: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上圖:洛侖茲效應動物的“母親印刻2心理起源學:代表人孟祿-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班杜拉的“模仿學習理論:環(huán)境、認知、行為三因素直接模仿綜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模仿學習理論的意義:1)身教重于言教2)觀摩教學3)學生認知差異3勞動起源說:凱洛夫-教育起源于人類所特有的生產勞動 動物表現(xiàn)的僅僅是本能4、教育起源爭論的意義:認清教育的本質(三) 教育的根本要素:1教育對象學生2教育者教師3教育過程影響(四) 教育的形態(tài):1
7、制度化與非制度化的教育終身教育2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5 + 2 = 03不同社會的教育類型農業(yè)社會、工業(yè)社會、信息社會美瑪格麗特米德:1、?薩摩亞人的成年?1928:青春期的危機2、?代溝?1970Margaret Mead1901-1978三、教育學的歷史演進:(一)教育學釋義:在英語國家中,作為一門學科或研究領域來說,“教育學通常被稱為Pedagogy、Pedagogics或Education。Pedagogy一詞首先出現(xiàn)于16世紀末期1583年的歐洲,意為“關于研究兒童的撫養(yǎng)和教育的方法、技巧或理論的學問。從詞源學的角度來說,Pedagogy源自于14世紀的拉丁語paedago
8、gous,意為“男孩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后來,paedagogous這個詞演變成了現(xiàn)代英語中的“pedagogue,即“學校教師、施教者以及帶有一定貶義的“學究之意。如果進一步追溯的話,上述這個拉丁詞paedagogous又源于古希臘語paidagogou。該詞是由paido- boy 和agogos leader 兩個詞綴組成,直譯為“教仆,是指在古希臘時期專門負責照顧、接送奴隸主的孩子上學并督導其學習的奴隸?!敖唐褪且环N需要具備相當淵博的知識方可勝任的特殊奴隸,通常情況下是由在古希臘諸城邦之間戰(zhàn)爭中俘獲的其它部族中的有文化的人來充當。 據考證,最先提出教育學這個概念的,是弗蘭西斯培根在162
9、3年撰寫的?論科學的價值和開展?一書,對“各種科學作了百科全書那樣廣博的觀測。并且按照科學的內在特點,對不同科學的研究對象和知識范圍進行了認真考察。其中,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科學開列出來,認為是關于“指導閱讀的學問。從1632年夸美紐斯?大教學論?的發(fā)表算起,教育學科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從當初作為國民師資培訓的教育科目開展到教育學科群教育學的開展。(二)西方教育家/教育思想家:1“近代教育之父、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及其?大教學論?1632: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體系完整的教育學著作。1939年商務版中譯本1提出泛智主義教育觀:“把一切知識教給一切人的全部藝術,人天生具有“學問、“
10、道德和“虔信的種子于是教育不分男女貴賤,百科全書式的教育,首倡普及教育?泛智學校?2自然適應說:人的生長就像植物生長一樣存在自然規(guī)律,教育應該按照這種自然規(guī)律分階段進行。6-12、12-18、18-243最先提出學年制和班級授課制:改變了過去分散式教學,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時間與組織形式的狀況。4教學方法上:主張廢除強制灌輸,建議用說服、贊揚和獎勵的方法來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主張廢除咬文嚼字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地運用直觀教學法。主編?世界圖解?5國家既對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有管理教育的最高權力。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6遺留問題: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教育應當是什么,而不是“教育是什么,不是從經驗事實中歸納,
11、而是從價值觀念中進行推論圣經、權威、自然,因此不是“科學的教育學夸美紐斯(1592-1670)217世紀英國思想家洛克的?教育漫話?1693:提供了一套家庭教師培養(yǎng)紳士的教育標準1系統(tǒng)批判“天賦觀念論提出“白板說:人的知識都是通過經驗而來的。知識另一個來源:反省,表現(xiàn)出不徹底性。?人類理解論?2人人平等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人的好壞,十之八九都是由教育決定的,人類千差萬別,是由于教育之故。應對兒童嚴加“管教。 民主、憲政思想,自然權利。?政府論?3教育目的:培養(yǎng)紳士。紳士具有強壯的身體、高雅的風度、精明的智慧與才干。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背景,新貴族和新興資產階級4教育的組成局部:virtu
12、e、wisdom、breeding、learning健康教育:“要忍耐勞苦,不要嬌生慣養(yǎng)、“著衣不可過暖,堅持冷水浴德行教育:以理智克制欲望,反對溺愛和放縱,寬嚴適當,選擇典范智慧與知識教育:學問放在最后,廣泛學習各種科目,尤其是實用學科滿足資產階級教育的需求,排斥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重視旅行約翰洛克1632-1704318世紀盧梭的?愛彌爾?:近代教育思想史上的豐碑,開創(chuàng)了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先河,影響了裴斯泰洛齊與康德社會背景:法國大革命的前夜 法國封建專制統(tǒng)治由盛而衰教育背景:殘留的中世紀經院主義教育 體罰 背誦 紀律 宗教課程1性善論:人的天賦中秉有自由、理性和良心,人類天性善良,順應天性,
13、人類就可以進入黃金時代?,F(xiàn)代技術危害人類,現(xiàn)代社會腐敗不堪,需要“高尚的野蠻人。2教育的方法:遵循自然、實現(xiàn)自然目標、造就自然人。培養(yǎng)感情先于理智。反理性主義的先驅3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自然人 反對教育是培養(yǎng)社會“公民的觀點,“效勞、“責任、“義務、“命令都與自然人無關。教育以個人為本位,愛彌爾:自愛、自主、自立、自制4自然懲罰法:以不危險為前提,讓孩子在實施不良行為的過程中遭到自然的懲罰。盧紀末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教育小說?林哈德與葛篤德?深受盧梭的影響,放棄神學研究,投身教育1人自然本性并非善良,需要通過教育培養(yǎng)人性; 2教學心理學化:學校教育建立在心理學根底之上,
14、愛是教育的起點、中心和終點;3要素教育理論:教育按照自然法那么進行,從簡單到復雜,個人、家庭、職業(yè)圈、社會、國家,如德育先培養(yǎng)對母親的愛;4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53H的教育:心的教育手的教育頭的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與道德相統(tǒng)一。裴斯泰洛齊174618275康德:第一個在大學講臺上講授教育學的人,四次在柯尼斯堡開設“教育學講座,講座內容由學生整理成書,1803年出版了?康德論教育?一書康德深受盧梭思想的影響,自稱是盧梭將自己引上了正路l 康德像盧梭一樣,高度推崇人性。人,只有人才需要教育,人純粹是教育的產物;盧梭的人是自然人,康德的人是文明人l 教育在于引導人自己開展自己
15、的潛在能力;l 人所需要的教育是約束動物性,開展?jié)撛谀芰?,形成善良意志;l 教育過程的起點,是以防止與克服人性蛻化為目的的訓練,從小養(yǎng)成服從理性命令的習慣,而約束以不養(yǎng)成奴性為限度;l 教育過程的終結,使人到達完善狀態(tài),自己運用善良意志支配自己的行為,實現(xiàn)人的天職;l 教育的過程是引導人的自我實現(xiàn)的過程??档?72418046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1806年:第一部現(xiàn)代教育學著作l 1794年求學耶拿,師從費希特;1797年在瑞士任家庭教師期間結識裴斯泰洛齊;1800年進哥廷根大學求學并任教,出版?普通教育學?;1809-1833年,在哥尼斯堡大學繼承了康德的教席,講授教育學,成為“傳統(tǒng)教育學
16、派的代表l 學科獨立科學教育學:使教育學建立在實踐哲學與心理學的根底之上l 教育目的:培養(yǎng)人的德行自由、完善、善意、法權、正義l “多方面興趣理論:教學應該開展多方面興趣,才能到達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yǎng)德行。六種興趣:經驗的興趣、思辨的興趣、審美的興趣、同情的興趣、社會的興趣、宗教的興趣l 教育性教學: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也沒有無教育的教學l 四階段教學法:將課堂教學劃分為明了、聯(lián)想、系統(tǒng)、方法四個階段,這一理論后來被他的學生開展成“五段教學法。預備、提示、比擬或聯(lián)想、總結、應用。赫爾巴特1776-18417梅伊曼與拉伊的實驗教育學1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美一些國家興起的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兒
17、童開展及其教育問題的理論流派。代表人物及著作:德國教育學家梅伊曼的?實驗教育學綱要?、拉伊的?實驗教育學? 2根本觀點:l 反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思辨的教育學;l 用實驗、系統(tǒng)觀察與統(tǒng)計等新的研究方法來研究教育,尤其是當時實驗心理學的成果運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研究“科學化;l 教育實驗與心理實驗存在差異:教育實驗是在真正的教育情境中發(fā)生的;l 教育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假設、實驗、驗證3評價:舊教育學認為可靠的許多方法、原那么與理論,多是教育家個人的經驗或推論,在實驗教育學中只被認為是各種假設,要通過實驗的方法對他們進行檢驗,擺脫經驗的束縛,辯其真?zhèn)危瑢⒔逃龑W從思辨中解放出來。實驗教育學提倡用實驗
18、方法探索兒童,根據實驗數(shù)據改革教育,成為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濫觴。但是走向了唯“科學主義的極端,夸大其功,受到文化教育學等學派的批判。8. 德國的文化教育學:19世紀末在德國出現(xiàn)的用文化科學的方法,即理解與解釋的方法進行教育研究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狄爾泰?關于普遍妥當?shù)慕逃龑W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與文化?、利特?職業(yè)陶冶、專業(yè)教育、人的陶冶?根本觀點:1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會歷史背景下進行的,因此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2因為教育的過程是一種歷史文化過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爾巴特純粹的概念思辨來進行,也不能依靠實驗教育學的數(shù)量統(tǒng)計來進行,而必須采用精神科學或文化科
19、學的方法;3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會歷史的客觀文化向個體的主觀文化的轉變,并將個體的主觀世界引導向博大的客觀文化世界,從而培養(yǎng)完整的人格;4教育方法主要是陶冶與喚醒,教育應該從教師的文化陶冶和人格的觀點來看,教育不是一門嚴格的科學,作為一位老師須具備特殊的人格氣質,而特殊人格的涵育并非訴諸于嚴格的探究,因而教育不能像實驗心理學一樣。應該設立特殊的學校培養(yǎng)師資,希臘的例子。5博爾諾夫的非連續(xù)性教育思想:非連續(xù)性教育事件有“較大的威脅生命的危機,對全新的更高級的生活的突然喚醒、號召,使人擺脫無所事事狀態(tài)的告誡和對今后生活舉足輕重的遭遇等等。?教育人類學?6文化教育學的缺乏:在思辨氣息很濃,在許多問
20、題的論述上具有很強的哲學色彩,這就決定了它在解決現(xiàn)實的教育問題上很難提出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議,從而限制了它在實踐中的應用。 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39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學:1背景:實用主義教育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國的杜威(Dewey,1859-1952)、克伯屈(Kilpatrick,1871-1965)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經驗與教育?,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等。實用主義教育學也是在批判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tǒng)教育學的根底上提出來的,其哲學根底是美國外鄉(xiāng)的實用主義。杜威提出“進步教育的理想,用來取代“
21、傳統(tǒng)教育:第一,“傳統(tǒng)教育傳授過時的死知識,這種知識以固定的教材的形式提供應學生,教師照本宣科,學生死記硬背;第二,“傳統(tǒng)教育按照過去傳下來的道德標準去訓練學生;第三,“傳統(tǒng)教育的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準那么的代理人。2根本觀點: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過程與生活的過程是合一的,而不是為將來的某種生活做準備的;2教育即學生個體經驗繼續(xù)不斷的增長,除此之外教育不應該有其他目的;3學校是一個雛形的社會,學生在其中要學習現(xiàn)實社會中所要求的根本態(tài)度、技能和知識;4課程組織以學生的經驗為中心,而不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中心;5師生關系以兒童為中心,而非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成長的幫助者,而非領導者
22、;6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自己的獨立發(fā)現(xiàn)、表現(xiàn)和體驗,尊重學生開展的差異性。 課堂、教材、教師舊三中心 社會、活動、兒童新三中心3克伯屈的設計教學法:杜威的學生克伯屈等在美國搞“設計教學法,曾經風行一時,并對許多國家有極大的影響。它廢除班級授課制度,打亂學科界限,不用傳統(tǒng)教材;根據學生興趣和自動原那么,把原來的學科知識另行設計組成假設干“單元,按設計讓學生進行活動。4檢討:無視了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無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無視了學校的性質。John Dewey1859-195210. 批判教育學:1背景:批判教育學是20世紀70年代之后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也是當前在西方教育理論界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思潮。代
23、表人物有美國的鮑爾斯、金蒂斯?美國:經濟生活與教育改革?、阿普爾?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吉魯?霸權、抵抗與教育的自相矛盾?、法國的布厄迪爾?教育、社會和文化的再生產?、巴西的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的教育學?拉美的杜威。 什么知識最有價值 誰的知識最有價值2根本觀點:1學校教育是推進現(xiàn)實社會公平和現(xiàn)實社會公正的強有力手段和途徑;2有什么樣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就有什么樣的學校教育機構,社會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經濟結構都強烈地制約著學校的目的、課程、師生關系、評價方式等,學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產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政治意識形態(tài)、文化關系和經濟結構;3批判教育學的目的就是要提示看似自然事實背后的利益
24、關系,幫助教師和學生對自己所處的教育環(huán)境及形成教育環(huán)境的諸多因素結合起來,即對他們進行“啟蒙,以到達意識“解放的目的;4批判教育學認為教育現(xiàn)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觀的,而是充滿利益紛爭的,因此教育理論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學主義的態(tài)度和方法,僅僅依靠收集、整理、統(tǒng)計一些數(shù)據來進行,而要采用實踐批判的態(tài)度和方法,提示具體教育生活中的利益關系,使之從無意識的層面上升到意識的層面 。Paulo Freire1921-1997教育即解放!11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雖然沒有教育學方面的專著,但他們對教育都非常關心,有許多精辟的教育論述,指導著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研究。代表人物是蘇聯(lián)的教育家馬卡連柯、凱洛夫
25、、蘇霍姆林斯基,中國的楊賢江等。主要集中在前蘇聯(lián)和中國等國家。根本觀點: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xiàn)象,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不存在脫離社會影響的教育;2教育起源于社會性生產勞動,勞動方式和性質的變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內容的改變;3現(xiàn)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學生個體的全面開展;4現(xiàn)代教育與現(xiàn)代大生產勞動的結合不僅是開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養(yǎng)全面開展的人的唯一方法;5在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們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反作用于它們,對于促進工業(yè)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開展具有巨大的作用。凱洛夫1893-1978第二講教育本質、屬性與功能一、教育的本
26、質本質是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構成,既反映了同類事物的共性,又是此類事物區(qū)別于它類事物的個性特征。1、教育的“本質問題 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學中的一個經典性問題,是指教育作為一種社會活動區(qū)別于其它社會的根本特征,即所謂“質的規(guī)定性。1該問題最初源于20世紀50年代初斯大林?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學問題?的發(fā)表,引起了蘇聯(lián)教育界對教育屬性的討論。后來,?蘇維埃教育學?雜志編輯部在討論總結中提出了教育是上層建設的觀點。21951年毛澤東對武訓的批判:不去觸動封建經濟根底及其上層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3文革期間,教育本質的異化:教育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學校是階級斗爭的工具。列寧
27、: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4“教育本質大討論的導火線:1978年3月,于光遠在?學術研究?上發(fā)表了“重視人的研究一文,認為就整體而言,“不能說教育就是上層建筑。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大力興辦教育事業(yè)。1978年5月真理標準大討論1980年,顧明遠: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現(xiàn)代教育的普遍規(guī)律。2、中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教育本質大討論:教育是社會的上層建筑:傳統(tǒng)觀點(潘懋元等)教育是生產力:教育間接或直接參與了物質生產(孫冶方、于光遠)教育既是上層建筑又是生產力:“多質說的悖論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實踐活動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范疇孫冶方(19
28、08-1983)于光遠(1915-)3、教育本質大討論的意義:1兼顧到教育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功能;2確立了教育優(yōu)先開展的戰(zhàn)略地位;3影響到教學方法的改革:提倡自由,反對專制;4端正了教育目的:全面開展。1983國慶節(jié),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三個面向二、教育的屬性任何事物除本質以外還具有多種屬性。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同樣富有各種屬性,其中既有根本屬性,又有各種外在屬性。1. 教育的本質屬性:社會性教育的社會性本質屬性,決定了教育的另外一個屬性:社會制約性。它是教育社會性的最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指教育受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和生產力開展水平的制約,受社會文化傳統(tǒng)和人口等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例如,
29、在某一特定社會中,教育目的、培養(yǎng)目標、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規(guī)模,都受到這個社會中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開展水平和科學文化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2. 教育的其它屬性教育的永恒性:是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也就永遠存在。列寧:“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范疇。教育的階級性:是指教育所反映的是一定階級的要求并為它效勞,這表達在教育目的、制度、方針、內容甚至方法。教育的民族性:是指民族傳統(tǒng)與特點在教育上的反映,如語言、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標準等。教育的生產性:是指教育能夠通過為社會培養(yǎng)各種專業(yè)人才而推動社會開展。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培養(yǎng)勞動力;二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促進科技的開展,進而推動生產力的開展。
30、1990年斯坦福大學的劉遵義教授對19601985年間58個國家影響GDP的因素分析說明,四年的受教育程度是教育顯示其社會效益的臨界點。在此根底上,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一年,可使GDP提高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獨特的開展規(guī)律和能動性,可以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具有獨立于政治、經濟等其它社會現(xiàn)象的性質。主要表現(xiàn)在:教育與生產力和政治經濟制度開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的存在不隨社會制度的變遷而改變;教育具有本身的規(guī)律和特點;教育的繼承性。除上述屬性以外,教育還具有超前性、遲效性等三、教育的功能(一)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功能即教育在與人及周圍環(huán)境相互影響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教育功能理論是教育學的
31、一個重要根底理論,它反映了不同教育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活動所引起的變化和結果的多方面思考。 (二)教育功能的演進:古代社會強調教育的政治倫理功能在中國古代教育中,教育被認為是仕途的必由之路:“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學記?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仕而優(yōu)那么學,學而優(yōu)那么仕。?論語?在古希臘,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屢次強調教育的教化作用,認為它比理想國中的立法、理財和軍備更重要。古希臘教育:雅典VS斯巴達人假設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溫良、神圣的造物;但是他假設沒有受教育,或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東西。假設國家建設合宜,必定有好的教育,好教育一定產生
32、好國民,好國民得到教育一定更好。所以教育是增進國家福祉的唯一方法,教育是國家的根底。柏拉圖開展個體功能觀 近代自歐洲文藝復興以來出現(xiàn)的一種教育功能理論,以斯賓塞的?教育論?最具有代表性,強調教育對開展個體人性和個性以及為現(xiàn)實生活做準備的作用,主張教育目的應從多方面為人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做準備。另一方面,他也明確提出了教育必須符合自然、重視開展兒童的心智和身體的健康成長。 改造社會功能觀 教育萬能論:通過改變人的社會見解來改革社會愛爾維修杜威歸納了教育的三個功能:第一是社會整合的功能,第二是促進社會平等化的功能,第三是促進人的身心和智力開展的功能。(?學校與社會?、?民本主義與教育?)現(xiàn)代教育功能
33、理論 目前,在教育學中,通常把教育的功能分為兩大局部: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前者是指從宏觀的角度來說教育對整個社會開展所具有的作用,后者是指個體身心開展所具有推動作用。(三)教育功能的分類:1、教育的個體功能與社會功能(1) 教育的個體功能包括:個體社會化、個體個性化個體社會化(獲得社會價值標準、目標認同、必須技能、社會角色)狼孩全人教育學校是社會化組織之一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批判把教育作為個體人格完成的觀點,認為教育是一種有方案有步驟的社會化。個性化 主體意識 個性心理 創(chuàng)造性個體的謀生與個體的享用(2) 教育的社會功能:提高國民素質:義務教育的根底性、全民性與全面性文化的傳承與開展:傳遞、保存
34、、活化、選擇、批判、融合、創(chuàng)新促進經濟開展:人力資本的培植政治民主化:傳遞民主意識 教育民主化是政治民主化的組成局部教育與可持續(xù)開展(3)建國后教育功能的變遷:政治功能 經濟功能 文化的傳承提升民族素質 滿足市場經濟的要求 進行誠信教育 2、教育的正功能與負功能 這里主要談教育的負功能:(1) 個體負功能:應試教育對全面開展與個體潛能的壓抑 對身心健康的摧殘韋伯預言:在現(xiàn)代社會中,不管那個國家和地區(qū),為人生行為所進行的人格教育將讓位于為專門工作所進行的職業(yè)教育,他這里的人是指國家的社會成員,也就是杜威所說的社區(qū)成員。在專業(yè)化社會中,學校成為專業(yè)化訓練的場所,教師也專業(yè)化了,引起某種形式的僵化。
35、 施蒂納的“腦中之輪: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對施的批判“輪子即個人無力擺脫的思想約束 有兩個層次:日常生活和理想不是個人擁有了思想,而是思想擁有了個人!“自由的人與“受過教育的人的區(qū)分 為個人信仰留下空間 對黨化教育、法西斯主義教育、軍國主義教育等的警醒推薦閱讀:美喬爾斯普林格著:?腦中之輪教育哲學導論?,北大出版社,2005(2) 社會負功能:教育過度現(xiàn)象:教育超越了社會開展的需要所造成的負面效果如古巴、印度、喀麥隆等國的人才外流 中國學歷教育的過度 職業(yè)教育的缺乏盲目的教育先行與擴招 導致就業(yè)難非學校化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國社會批評家古德曼伊利奇等人現(xiàn)代產業(yè)社會是消費社會超過自然限度現(xiàn)代文明
36、面臨巨大危機而學校助紂為虐加劇危機學校教育是體制化、專制化的 應取消代之以學習網絡Paul Goodman1911-1971古德曼關心的是:在一個過度結構化和理性化的世界里,教育如何為施展個人的自由和平均分享權力創(chuàng)造條件。3、教育的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非預期功能默頓:顯性功能Manifest Function是主觀目標與客觀結果相符的情況;隱性功能Latent Function指這種結果既非事先籌劃,亦未被覺察到。顯性教育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實際運行中所出現(xiàn)的與之相符合的結果。如促進人的全面和諧開展、促進社會的進步。隱性教育功能是伴隨顯性教育功能所出現(xiàn)的非預期的功能,如教育復制了現(xiàn)有的社會
37、關系,再現(xiàn)了社會的不平等;學校照管兒童的功能。高等教育的隱性教育:控制人口增長、促進社會流動和分層、勞動力蓄水池人口學家的研究結論:全體國民受教育程度的上下與人口出生率的上下成反比。我國的情況:女性初婚年齡推遲。受教育時間越長,就業(yè)年齡就越大,結婚年齡就越遲,人口出生率就越低。第三講教育目的山東省淄博市三位教師聯(lián)名致信國務院:學生真苦,教師真累,如此下去,民族未來真的很危險。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主體對于教育結果的觀念預期。即教育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美國教育家B. F. Skinner: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這剩下來的東西包括哪些?精神、人格、自
38、學能力、主體意識,等等、等等教育目的是對各級各類教育教育目標的普遍和概括的抽象,是教育的起點和歸宿。這也是赫爾巴特的主張,?普通教育學?(1804)副標題為“從教育目的的得出的推論,倫理學作為教育目的論的根底。 教育目的超越時空具有普適性,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共三編,第一編標題:教育的一般目的。教育目的分為:可能目的,即培養(yǎng)學生為從事職業(yè)做準備。必要目的,即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道德品質。1、“教育目的的由來:依據不同的理念(自由主義、民族主義、個人主義、國家主義),也依據人類社會的歷史和現(xiàn)實。如自由、完善、仁慈、正義和公平五種道德觀念構成了赫爾巴特教育目的論的理論根底。美國民主主義教育目標:自我實
39、現(xiàn)的目標、人際關系的目標、經濟效率的目標、公民責任的目標2、教育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教育目的是對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的總體設想和規(guī)定;培養(yǎng)目標是對各級各類學校所提出的具體標準和要求。因此,培養(yǎng)目標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如我國?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方案?對中小學培養(yǎng)目標的規(guī)定: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和初中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根底教育,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開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yǎng)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奠定根底。3、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前者是指“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后者還包括“怎樣培養(yǎng)人,范疇更大4、教育目的類型:價值性目的、工
40、具性目的;終極性目的、階段性目的;正式目的、非正式目的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法:(1)認知領域:知識、領會、運用、分析、綜合、評價(2)情感領域:接受、反響、價值、組織(3)動作技能:知覺、定向、機械動作、適應布盧姆loom,B.S.,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1956年他出版了?教育目標分類學?第一分冊認知領域。二、歷史上的教育目的觀:1、中國古代教育目的觀:孔子:君子不器培養(yǎng)君子、圣人:內圣外王 修己以安百姓 達者兼濟天下,窮者獨善其身 大道不行,乘浮桴于海2、西方教育目的歷史演進: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個人本位:亞里士多德:植物靈魂 動物靈魂 理性靈魂 體育 德育 智育 夸美紐斯:教育在于
41、培養(yǎng)身心和諧開展的人盧梭:自然主義教育觀 自然人為他自己而生活 反對強制和灌輸 把兒童培養(yǎng)成自由人康德:后神學時代純粹理性 道德律令 審美判斷力 教育是培養(yǎng)真正的人 裴斯泰洛齊:強調個人能力的和諧開展社會本位:柏拉圖:教育是構建理想社會的手段 涂爾干: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會我,在而非“個體我凱興斯泰納:首先是公民,其次才是人。“公民教育理論 通過個人的完善來實現(xiàn)為國家效勞的目的?!皣夜駪哂械娜椘焚|:關于國家的任務的知識智育;具有為國家效勞的能力職業(yè)教育;具有熱愛國家,為國家效力的品質德育。 Georg Kerschensteiner1854-19323、我國現(xiàn)代教育目的觀及其問題:1
42、904年?奏定學堂章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培養(yǎng)通才 1906年學部正式規(guī)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1912年蔡元培“五育并舉: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自由、平等、親愛)、世界觀教育、美育 蔡元培、蔣百里等倡導的軍國民教育:主張對各級學校實行軍事訓練,以軍人的愛國尚武精神培養(yǎng)學生,以軍隊的組織方式組織社會,以勤苦強毅、愛國心鼓勵國民以御外侮。源于古代斯巴達教育。 1929年國民黨代表大會確定三民主義教育目標 臺灣:德、智、體、美、群人際關系、社會參與和公民意識五育并進身心和諧開展四維八德: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蔣百里1882-1938建國后政府對教育目標的設
43、定:1957毛澤東?關于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開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全面開展+勞動者周恩來1963年7月在北京市高等學校應屆畢業(yè)生大會上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開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為無產階級的政治效勞,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全面開展+勞動者+生產勞動馬克思主義全面開展目標的置疑: 從來沒有實現(xiàn)過 建國以后按專業(yè)口徑培養(yǎng)人才 實用主義教育目標的設定 毛澤東試圖打破但由于方案經濟的需要而未能成功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
44、定?: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四有新人1986年公布?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目標: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開展,為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根底。全面開展+四有新人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與開展綱要?: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開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效勞、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全面開展+建設者、接班人+兩個必須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效勞,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全面開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兩個必須+全面開展+建設者
45、、接班人4、學者的觀點:扈中平:勞動者人才建設者和接班人公民孫喜亭:針對95年以后國內經濟主義思維方式支配了對教育目的的理解,明確指出:“教育是培養(yǎng)人,而不是培養(yǎng)勞動力?!凹僭O把教育看成是勞動力的教育,那就是手段的教育、工具的教育,而不是目的教育、人的教育。人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人,而不僅應是勞動力的教育。魯潔:適應與超越:人既是預成的,又是生成的人不斷通過實踐摒棄給定性與自在性 尋求應然的超越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教育研究?96/2石中英:從人性的結構看教育目的的根本結構1、人類的教化-喚醒青少年身上的類的意識,幫助他們掌握人類的根本價值責任、義務觀念,引導他們反思作為類的存在所面
46、臨的根本問題;無論誰死了,我都覺得是我自己的一局部在死亡。因為我包含在人類這個概念里面。因此我從不問喪鐘為誰鳴,它為我,也為你。彌爾頓2、公民的培養(yǎng)-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培養(yǎng)青少年的政治品格、經濟能力和文化意識,幫助他們批判性地適應社會開展的要求; 3、個性的陶冶-根據青少年學生的需要、興趣、根底和可能性,幫助他們成為有鮮明和健康個性的人,正確地認識自我、設計自我和實現(xiàn)自我。個性的核心是自我認同問題。個性應該與社會性和類特性相融合,而并不是過分的獨特性。三、全面教育(all round education):全面教育包括,教育目標教材教法德育內容,等等19761986英國教育大辯論時期:英國除
47、宗教外無全國統(tǒng)一課程設置圍繞著教育目標是謀求職業(yè),還是開展能力而展開辯論最終指向課程設置:學生在八大領域經驗(即美與創(chuàng)造、倫理、語言、數(shù)學、身體、科學、社會和政治、精神)的學習來實現(xiàn)教育目標。到了1985年,又增加了“技術一項,成為“九大經驗領域。長達10年的教育大辯論導致1988年英國?教育改革法?:設立國家課程,注重學生的“全面教育。設立的國家課程由10門學科組成:英語、數(shù)學、科學、技術、地理、歷史、現(xiàn)代外語、音樂、美術、體育。其中,核心課程為英語、數(shù)學和科學三門,其他七門為根底課程。以增強根本知識和根本能力為主的自由、開放式教學第四講教育與社會一、 教育與經濟西方教育經濟學探討的主要問題
48、:如何估算教育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如何估算個人的教育投資和收益以及收益率;教育同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之間存在著的關系,教育與勞動力市場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預測未來的勞動力供求;如何有效地分配和使用教育經費。1、人力資本理論和教育經濟學:芝加哥大學舒爾茲教授的人力資本理論:農業(yè)經濟學家美國農業(yè)經濟30年增長未被說明的原因人的知識、經驗、技能人力資本相對于物質資本的優(yōu)勢現(xiàn)代經濟增長最主要的成就是人力資本存量的增長1979年諾獎授予“把教育投資如何影響農業(yè)以及整個經濟的分析系統(tǒng)化的第一人Theodore W. Schultz (1902-1998) 人力資本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歐洲“二戰(zhàn)中物質資本消滅人力
49、資本留存人力資本理論的淵源更久遠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學習的時候,固然要花一筆費用,但這種費用可以得到歸還,兼取利潤。 人力資本理論:1) 人的能力作為稀缺資源必須進行投資才能得到2) 教育投資不受收益遞減規(guī)律的約束3) 人力資本投資不是消費支出,而是生產支出4) 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包括教育投資還包括健康投資、科研投資等,但教育投資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教育資本在國民收入增長中所做奉獻的比率是33% 人力資本理論的樂觀主義傾向:人類未來不取決于空間、資源和土地而取決于人力資本知識經濟的本質是人力資本理論對人力資本理論的異議:芝加哥大學教授郝克曼的觀點:一個技術興旺的社會需要熟練的勞動力,但認為教育系統(tǒng)的任
50、務主要在于智力技能的生產的看法,不可能從根本上理解學校與經濟之間的關系。學校所鑒別出的智慧能力與經濟上的成功沒有因果關系,即教育與經濟增長呈弱相關。促成了第二代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2、信號篩選理論:教育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提高人的認知水平,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是對具有不同能力的人進行篩選。在勞動力市場上,由于信息不對稱,雇主可以憑借標識和信號了解求職者的能力。其中,教育水平是反映受教育者個人能力大小的一種非常重要的信號。雇主對受教育水平高者支付較高的工資。教育勞動生產率工資VS教育篩選工資3、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人力資本理論遺留的的問題:人力資本投資越多越好?何以解釋西方國家60、70年代教育文憑
51、膨脹,失業(yè)率升高的問題?勞動經濟學家的議題: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 接受教育只是為進入一級市場并提供應雇主一個培訓潛力大的信號,那些接受教育少的人被認為培訓潛力低,只能占據勞動力階梯的末端或留在二級勞動力市場上。中國大學生就業(yè)難的原因探討:正規(guī)與非正規(guī)勞動力市場的區(qū)隔健全勞動力市場是根本4、教育本錢補償(分擔)理論:公共財政的根本原那么:受益原那么:誰受益誰付費公平原那么:相同的人得到相同的對待,不同的人不同的對待教育本錢不可精確測量學校本錢一般分為經常性投入與非經常性投入其他概念:生均本錢制度本錢1963年舒爾茨將教育本錢分為兩局部:提供教育效勞的本錢和學生上學的時機本錢。明確指出:政府完全壟斷
52、往往形成高額教育本錢 教育本錢補償理論:“誰來付費的問題誰應該支持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教育的本錢如何由納稅人和直接受益者來分攤?義務教育存在外部收益問題,政府作為民意代表應該予以本錢補償;高等教育那么相反,本錢分擔。90年代后隨經濟開展水平的提升,政府單一投資的政策逐漸改變形成多元投資辦學主體格局私立教育興起根據本錢分擔理論企業(yè)也要付出本錢5、中國教育投資的情況:?世界銀行2000年?報告:為了提高經濟增長率,開展中國家一般十分注重有形資本物質資產和金融資產的積累,而對人力資本與自然資本環(huán)境資產重視缺乏。中國總人口及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均居世界第一,具有潛在的人力資源比擬優(yōu)勢。但由于教育,尤其是高
53、等教育開展滯后,我國國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較低,勞動力結構重心偏低,整個人力資本處于相對不利的地位。1999年中國總人力資本僅相當于美國的44.3%,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美國以及日本、韓國等國家。這些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呈不斷下降趨勢。2007年,占GDP3.4%解決之道:消除人力資本投資與物質資本投資之間的不平衡 形成完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 改變地區(qū)差異 減少社會不平等 政府減少對教育的壟斷 鼓勵私人進軍教育市場改變根底教育投資與高等教育投資倒掛現(xiàn)象6、中國教育經費及財政撥付體制:我國是中央、省、市、縣、鄉(xiāng)鎮(zhèn)五級預算、撥付體制。而目前我國經費主要依靠縣、鄉(xiāng)財政和農民自籌,中央和省級政府在義務教育
54、投入承當?shù)呢熑芜^小。“國家教育開展研究中心 1998年對大陸7省市26縣的抽樣調查,樣本縣義務教育經費總支出中各級政府負擔的比率是:縣以上各級財政的教育補助??罴s占12%,縣財政約占9.8%,其余78.2%為鄉(xiāng)、村負擔。由于很多貧困地區(qū)鄉(xiāng)財政十分困難,導致教育投入嚴重缺乏,拖欠教師工資及影響教師素質。 中國教育的重點和難點始終是在農村,特別是農村真正實現(xiàn)“普九。教育經費分配不合理,過多傾向高等教育。據教育經濟學家王善邁教授統(tǒng)計,按預算內教育經費計算,高等教育占了20%左右,中等和初等教育占80%;高等教育經費總量中80%來自政府,而義務教育經費中只有60%是政府撥款。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
55、開展綱要?:在我國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稅費,校辦產業(yè)收入,社會捐、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新體制。簡稱“財“稅“費“產“社“基)按照這一體制,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要在上世紀末到達4%。1994年實行分稅制,財政分灶吃飯,中央利用稅收返還和轉移支付的方式,對欠興旺地方的教育財政進行補助。要逐步建立一套與分稅制相適應的各級政府合理分擔義務教育經費的投入體制,實現(xiàn)教育預算單列,將教育費附加改為“教育稅,形成穩(wěn)定的義務教育經費來源。 1995年公布的?教育法?規(guī)定教育經費必須實現(xiàn)“三個增長: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
56、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尤其是第一個增長至關重要1994年公布的?教師法?,第25條規(guī)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于或者高于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笆晃迤陂g將醞釀出臺?教育投入法?:教育財政投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到百分之四。二、教育與社會1、學校是進行社會選拔、分層的機構前現(xiàn)代社會,社會流動、社會分層的主要因素是財產、門第,現(xiàn)代社會是職業(yè)、學歷現(xiàn)代社會是學歷社會 學歷主義盛行 上大學付出時機本錢 要考慮回報率 文憑學歷主要解決信息不對稱科南特堅決主張“巨人統(tǒng)治:他夢想在美國能建立才學統(tǒng)治的社會,他認為這個社會是“無階級的社會,它的實質是
57、沒有世襲的階級或者種姓,權力和特權在每一代人身上即告終結并自動地重新分配,也就是時機的重新分配。在科南特看來,美國能夠用來把時機重新加以分配的“連續(xù)不斷的過程,就是美國的公立學校系統(tǒng)。2、學校是社會關系再生產的場所布爾迪厄:通過教育再生產出一個文憑社會與資歷社會。直接繼承物質財富的舊體制,被通過直接繼承文化財富、投資于文化財富來間接繼承物質財富的新體制所取代了。文化資本具有頑強的生產能力,它與其他資本形式共同維持著社會的再生產 文化資本與其他資本存在共謀關系文化資本的獨特功能在于實現(xiàn)現(xiàn)存秩序的合法化布爾迪厄發(fā)現(xiàn),學校不是文化資本轉移的唯一場所。如教養(yǎng)主要來自于家庭,學生的心靈并非一張白紙,而是
58、在入學前已經配備有不同的文化資本。文化資本同樣需要投資,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維持起超過勞動力再生產之必要限度的子女教育,因此,不同子女的入學時機實際是不平等的。皮埃爾布爾迪厄1930-20023、學校是積累社會資本的重要場所科爾曼、普南特20世紀80年代提出社會資本理論:社會資本是指社會組織的可通過協(xié)調活動而提高社會效能的特征,如信任、標準和網絡;它是個體人力資本的聯(lián)合而生成的社會關系結構或社會心理結構;它標志著處于社會結構和網絡中的個人動用稀有資源的能力。張維迎:北大光華管理學院MBA不光是學管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取無形社會資本所以高學費高回報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一方面是文化資本
59、,另一方面就是社會資本。我們把重點放在了文化資本上面而忽略了社會資本。如誠信度與社會繁榮的關系:誠信度高可以節(jié)約社會交易本錢我們需要通過受教育積累社會資本,特別是在我們國家,宗教信仰不普及的地方,學校所承當?shù)姆e累社會資本的功能更加沉重,因為在有信仰的國家是通過信仰來積累社會資本的。三、教育與政治:世界各國政治對教育的控制模式: 法國模式:中央集權英國模式:放任制美國模式:分權制教育制度與政治制度的關系:教育與權力、資本、社會民主的關系使得具有教育的上層建筑特征 文教制度是國家政治制度的組成局部,如科舉制度、現(xiàn)代考試制度 以統(tǒng)一高考為例教育對教育對象的規(guī)訓作用(微觀政治學):18世紀出現(xiàn)新的教育
60、技術,考試、評分與書寫,改變著學生的學習與教師的教學,細小的教學實踐的變革,使教學雙方面對經常性的監(jiān)視與評斷,因而懂得自我評判,對自己的身體與思想做出經常性的檢查、評分與計量,這就是現(xiàn)代社會權力關系的基石?,F(xiàn)代學校中的權力:學校中的層級觀念和科層體系 數(shù)量化管理 大學官本位 大學是社會的公共領域與自由堡壘,如美國大學中的保守主義與自由主義之爭在受公眾輿論控制的社會里,大學力圖成為一個精神自由的島嶼。在那時,所有的觀點都無生長的限制。 艾倫布魯姆艾倫布魯姆:?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隱蔽課程: 隱蔽課程背后是該社會的支配性構造的意識形態(tài)韓國和朝鮮的歷史教科書:四大文明與朝鮮戰(zhàn)爭集團主義是日本學校的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熱水自動增壓泵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液化氣瓶封口機數(shù)據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交通設施承包合同
- 組織活動合同范本
- 2025年02月迪慶州事業(yè)單位工作人員(291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創(chuàng)業(yè)扶持借款協(xié)議
- 展覽免責合同范本
- 便攜式智能血氧儀企業(yè)制定與實施新質生產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上衣襯衫企業(yè)數(shù)字化轉型與智慧升級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供應鏈戰(zhàn)略發(fā)展協(xié)議
- 教育的減法讓孩子更幸福(課件)-小學生教育主題班會通用版
- 垃圾中轉站運營管理投標方案(技術標)
- 大格子作文紙模板
- 速成格魯吉亞語
- 轉學申請表、轉學證明
- 分層作業(yè),分出活力小學數(shù)學作業(yè)分層設計的有效策略
- 團員組織關系轉接介紹信(樣表)
- 網絡安全系統(tǒng)集成高職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 射頻消融術介紹【共48張PPT】
- 驗證機械能守恒物理實驗報告
- 5.13 導游口頭語言表達技巧《導游業(yè)務》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