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資本循環(huán)與運動的社會體系 內容提要:產品交換關系是人與人的關系,貨幣是從產品交換關系中產生的。商業(yè)和資本起源于投機活動。交易關系的形成是由于買賣雙方相向選擇的一組活動,商品與貨幣的交換比例僅僅是其中的一個要素。資本活動推動了市場拓展和社會生產體系的資本化。資本擴展利潤的努力是從降低資本預付總額和提高資本回流總額兩個方向展開的。資本擴大利潤的努力不僅推動社會分工的深入發(fā)展,而且導致了壟斷的形成。利潤來自于資本對勞動的投機,資本對勞動的投機跨越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的兩極。壟斷資本也是市場主導資本。人,才是市場的主體,資本是人格化的,商品價值體系是一個社會性的對勞動產品的評價體系,社會價值來自于人們的
2、觀念互動。產業(yè)資本以資本對勞動的雇傭關系形成為標志,金融過程則是資本的私人占有關系的社會展開形式。因為資本對人的生存的控制,壟斷資本進而控制政治權力體系,在社會中居于統治地位。資本循環(huán)與運動的市場體系是人類第一個社會化生存的體系。在西方的經濟觀念中,因為供給和需求的概念被西方的經濟學研究者主觀地設定出來,所以他們的市場經濟邏輯迄今為止仍然本末倒置,一度以所謂的“稀缺性”作為問題的核心;同時因為將人的主體性從市場中抽離,從而形形色色的商品以及用來衡量它們的社會尺度的幣這些被人占有的客體取代了它們的占有者而成為市場的主角,西方的經濟學說脫離了經濟活動為了人的生存的本質,成為一種與人不相干的神秘觀念
3、體系或者臆想體系,而且這種觀念和理論體系于如何改善人的生存及人類社會發(fā)展再也沒有助益。從經濟思想上回歸人的主體性,進而重新認識人的社會性生存體系的構成及其運行,在這個體系背景下看待市場問題,我們才能回到所要探討的問題的真相和本源。本文的目的在于,將人作為市場中的主體,從人的行為的角度考察經濟活動中人與人的關系,重新認識市場的社會本質。初始的產品交換關系和貨幣的產生早期的比較原始的產品交換活動以私人占有和剩余產品出現為兩個基本前提。在社會分工比如手工業(yè)、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等初步的社會分工已經出現的前提下,這種交換活動稱為“市”,也就是我們所知的趕集活動。集市的存在或者趕集活動的發(fā)生,是在偶爾的產品交換
4、活動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偶爾的產品交換活動或許發(fā)生在人類活動的任何地方,比如村落之中的某個草屋前、田邊小路等等人們可能相遇的地方,也就是在某個時點在某個地點上人們相遇了,對各自持有的東西進行詢問并且一方向另一方發(fā)起互換的請求,并且就交換的物品品種和數量達成一致,于是交換發(fā)生了。這種直接交換都是各取所需,各自換得的東西用于自己的生產與生活目的。偶爾的交換活動給不同的人和家庭帶來的生活上的改善(用粟米換到打獵的獵物)或者生產上的幫助(用獸皮換到弓箭)。因為某個地域上的人們從事不同種類的勞作,獲得的產品種類和數量開始擴大,在部落或者村落的首領的組織下,定期定點的“市”也就產生了。原始的產品交換活動中,
5、一個集市的形成常常在人們的足力所及的短距離區(qū)域內,人們直接交換各自占有的產品并且形成初始的產品交換關系,以直接滿足生存或者生活所需。這種交換關系是在人與人之間產生的,交換的可能是不同種類或者數量的商品,他們的產品交換關系的形成基于不同的環(huán)境和參與交換的人們在現場各自攜帶的物品的差異,其內容也就五花八門。這種集市將不同的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在一定距離的區(qū)域上相互有限聯系起來,人們的生存也就開始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依賴,并且開始促成這個區(qū)域內人們相互聯系的生存體系。這個體系就是以多種產品相互交換所形成的市場?!笆袌觥边@個名詞,從詞源上來自于人們的直觀考察,而所有的產品交換活動卻是在人與人之間發(fā)生的,因
6、此市場首先是人的交換活動的總和,以多種產品的交換關系匯聚而成。在產品交換活動中,交換不同種類和不同數量的商品的人們首先遇到的相互交換的商品的種類和數量多少的問題,以某個種類和數量的商品交換對方另外品種和數量的商品并且同意互換,是相當偶然的事情,交換比例需得到雙方的認可;達成一致仍然是偶然情況,更常見的是雙方不一致,患多患少。交換的中介物也就因此出現了,雙方先與另外的某種被大家廣泛接受的商品相交換,比如糧食,然后再用這種產品去換回自己合意的產品。于是貨幣這種中介物就出現了。貨幣出現并作為交換媒介的同時,又成為進行交換的不同種類產品和數量的統一衡量標準。貨幣首先是產品交換關系充分積累的產物,并且因
7、為這種交換關系體系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沒有產品交換關系體系的存在,那么作為貨幣的產品也就回歸它的自然屬性,被不同的人們拿來用于他們不同的目的。貨幣其次是社會觀念的產物,它必須被參與產品交換的人們所認可和接受,由此成為交換媒介或者交換手段;它作為人們觀念分歧的調和者,從而在這種交換體系中被參與交換的人們用于衡量產品的工具,對人們用于交換的勞動成果進行評價,成為這種交換體系中所有人的價值尺度或者社會價值尺度;正如人們賦予某個尺度標準,用來衡量長、寬、高等空間三維的變化一樣。貨幣的價值尺度和交換手段的職能或者作用,是被加入到某一個產品交換體系中的所有人賦予的,而不是它自發(fā)的。貨幣的產生,一方面使得產品
8、交換關系的廣度在時間和空間上得以擴展,使得用產品交換到貨幣的人們可以在等待某段時間之后再到集市進行交易,用貨幣換回自己可以使用或者消費的產品,這樣貨幣就為在不同的時點到達同一個地點的人們進行產品交換提供了可能。如果貨幣還被不同地點的集市或者交換的人們所接受,那么持有貨幣的人可以在另一個時點和地點用貨幣換回他要使用或者消費的產品。因此貨幣的出現使得在不同時點和地點的相遇的人們可以進行產品交易,從而將他們的生產與消費聯系起來。另一方面,貨幣作為產品交換衡量標準的出現,產品開始出現價格。然而因為在不同時點或者地點上產品交換雙方各自的差異性,同種的產品,甚至是同一批產品,它們在不同地點或者時點被不同的
9、交換的雙方共同賦予的價格,也會產生差異。商業(yè)與資本的起源貨幣的產生使得產品具有價格,而因在不同時點、地點和不同交換雙方的不同所致的價格的差異性,又會推動利用某種數量的商品的價格差異進行投機牟利的活動從事這種活動的人在某個時點、地點用貨幣按某個相對較低的價格與某個產品的生產者交換,然后在另一個時點或者地點與另一個產品的消費者交換,再按照相對較高的價格換回更多的貨幣。他們不僅通過產品的再次賣出收獲貨幣補償他們在買進產品時的預先付出的貨幣,而且在賣出產品時收回的貨幣總額一般要多于再買進產品時付出的貨幣,因此在前后兩次交換中能夠獲得一個貨幣數量的差額。他們以獲得的來自價格差額的貨幣從市場中獲取自身生存
10、的條件和生活資料為生,并且擴展自己的事業(yè)。從事這類活動的人被稱為商人。這類活動也就是新的社會分工商業(yè)的起源。商人及其持有的貨幣或者用于交換的產品在市場中意義和作用因此發(fā)生變化。因為商人通過與他人交換獲得的產品不是再用于自身的消費,而是用于商人的進行價格投機、謀取貨幣差額的事業(yè),所以此時商人持有的產品才稱之為商品。因為商人的出現,產品交換也就越來越多地向商品交換轉變,從而勞動產品不僅僅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而且是用來牟利的勞動產品。而在商人手中的貨幣的功能也發(fā)生同樣發(fā)生變化,除了用于商人自己的生活消費之外,越來越多的部分被用來從事傷人的投機牟利事業(yè)。這樣商人及其持有的商品和貨幣構成最為初始的資本
11、形態(tài),也就是資本的起源。商人和資本的產生如影隨形。資本是社會關系的范疇。就社會中資本存在的現實形態(tài)而言,資本的個體不僅包括這些被人占有貨幣與商品等客體,而且還包括占有它們的主體的人本身;在這個意義上,資本是人格化的,人與其控制、處置和應用的貨幣與商品構成資本的基本內容;一個人擁有的商品和貨幣的多少構成某個資本的個體特殊性。商人牟取來自于買賣價格差額的貨幣,被稱為利潤,這部分差額貨幣同樣被商人所占有,也是商人從事投機活動目的所在。我們將商人將用于購買自己的生活所需的之外的重新用于擴大他的牟利事業(yè)的利潤部分稱之為資本的自然積累。商人的牟利本性首先來自于自己及其家庭生存下去的現實需要,其次利用資本的
12、自然積累擴大其事業(yè)以鞏固自己生存的物質基礎。資本的私人占有形式在資本的構成關系內部一般而言分為兩種,一種是單個的自然人對商品與貨幣的占有形式,這是最基礎的私人占有,比如某個人占有的私人財產。還有一種是商人聯合起來占有或者說是商人占有的聯合體,在聯合體內部,他們按照某種約定或者社會關系共同占有一批商品或者貨幣,在聯合體外部,區(qū)別于其他的占有者;這種商人聯合體實質上是一種社會組織,被人們通常稱為企業(yè);這是一種有限的共有制。這種聯合或者共有起因于商人們擴大他們事業(yè)的需要,同時也是股份制的前身。貨幣、商品或者商品化的對象只有和占有它們的人一起,才構成資本本體。而在既有的經濟學理論中,人們將商品與貨幣當
13、做資本的本身,這是一種誤解。商品和貨幣作為人的占有對象,它們本身是客體。比如在卡爾?馬克思的資本論中,“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構成資本循環(huán)或者投機增殖的基本模式。但是在這種資本的范式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盡管卡爾?馬克思主張商品交換關系是人與人的(生產)關系,但是在他的理論著述中,作為人占有的客體的商品和貨幣本身,悄然取代了人的主體地位,而它們的數量特征的分析也就成為所謂規(guī)律描述的起點;于是商品和貨幣作為人占有的客體被賦予的生命力,似乎它們是自動地在市場運動,至于占有他們的人以及人的對商品和貨幣的處置意愿及其相應的行為差異,被所謂的“供給”與“需求”的兩極范疇所簡單化和輕率忽視;被人占有的商品和貨幣
14、作為物,其數量和屬性特征也就替代的人成為既有市場理論中各種邏輯的起點。交易關系的內涵在商人們將商品與貨幣的交換活動中,商品的買方與賣方形成商品交易關系。這種交易關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潛在的買賣雙方處于某個地域上不同的地理空間位置,因此他們有必要尋找對方,在某個地點找到自己的交易對手、克服彼此的空間阻隔成為交易活動發(fā)生的第一個必要條件。一方即使到達能夠開始交易的地點,他也有可能要等待它的潛在交易對手的到來,有可能是買方持有貨幣(這就是貨幣處于閑置或者儲藏)在等待,也有可能是賣方持有商品(賣方自己儲存商品)在等待。在某個地點等待對方、克服他們的時間隔離是交易活動發(fā)生的第二個必要條件。潛在的
15、交易雙方即使在某個時點并在某個地點相遇,他們也可能失之交臂,因為他們或許不認識對方,或許都不了解對方的意愿,那么他們必須傳遞信息或者信號,比如在集市上或者走村串戶時大聲吆喝、詢問并且得到對方的響應。在克服時間隔離和空間隔離后相互傳遞交易意愿和信息成為交易活動發(fā)生的第三個必要條件。在觀察人們在集市上的行為時,我們可以發(fā)現這三個必要其條件達成的過程。即使是定期的,參與交換的人們都力圖在接近的時點到達集市的所在的位置,潛在的買方有可能在集市上挨個尋找過去,潛在的賣方則在路旁擺賣并且傳遞信號、等待潛在買方的到來。交易關系卻因為人的活動內容與特征的多樣性,每一個交易關系的內涵都具有其特殊性。商品與貨幣的
16、交易是通過人的買賣行為來實現的,如果我們以人為中心來觀察一次次的交易活動,那么商品與貨幣的交易也就不再是一次簡單的商品與貨幣的換位,而是買賣雙方相向選擇行為的結果。一次交易活動的完成,對買方而言,就是買方與賣方協商一致并且付款的行為過程,實際上在付款過程的背后還有選擇以何種支付方式完成向賣方的貨幣交付,是一次付清還是分期分批支付,通過銀行進行匯款轉賬至少要支付少量的結算費用,在早期的貿易中買方付款還有金銀貨幣的押運費用;對賣方而言,就是賣方與買方協商一致并且交貨的過程,而在現實中還包括運輸、儲存、質檢、保險、售后服務等等內容,是一次錢貨兩清還是分期分批交貨。很顯然,因為行為方式的不同,都需要交
17、易雙方的勞動,而且這些勞動有可能被定價,比如支票費用和運輸倉儲費用,也有可能沒有明碼要價,比如商人和自己的伙計押運貨物或者錢款從一地到另一地。而且在一次交易活動中,商人們之間有可能是交易某種某批的產品,也有可能混合多種商品,以不同的數量和價格進行一攬子交易。在完成交易的時間上,有可能只是短短幾分鐘,比如某個主婦到超市去買一壺食用油,也有可能跨域幾年甚至十幾年,比如按揭購買商品房。從交易環(huán)境條件和交易行為內容來看,我們很難發(fā)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交易。就人的行為而言,交易關系的形成是買賣雙方之間相互關聯的行為組合。在雙方的意愿或者意志上,雙方進行至少一次行動、在交易環(huán)境變化的情況下甚至是多次的協商,進
18、而對雙方應采取的行為進行約定;為了達成不同種類、數量和價格的商品與貨幣的互換而按照約定或者在對方認可的前提下采取各自的行動。同一個商人擁有的一批商品或者貨幣,與不同的商人交易,就構成一個交易關系簇,因此一簇交易關系的形成同樣包含多組商人的行為。我們在交易活動中還可以看到雙方共同制定“行為規(guī)則”的影子,比如我們常見的合同以及作為合同附件的不等的補充協議。如果某種包含某些內容和方式的成功的行為組合,在市場中反復發(fā)生,那么也就固化為商業(yè)領域的習慣或者慣例。這些習慣和慣例的產生歷經很多次的交易活動,并且在這些失敗和成功的交易活動中脫穎而出,也是對商人們最省事最有效的行為組合,將他們行為選擇簡單化和模式
19、化,在時間上更快、更大的可能性上促成他們交易關系形成,達成他們各自的企圖。傳統經濟學因為只看到商品與貨幣之間物與物的現象關聯,關于交易的討論常常簡單地認為交易過程就是討價還價以及物與物的比例關系,將市場的交換活動理解為商品與貨幣的換位,將人的主體作用扔在一邊,自然地誤認為價格是問題的全部,因此也就失去了交易活動中人的行為內容與方式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獨特性。價格因素在商人們的交易活動中只是一個因素或者他們考慮的一個方面。資本循環(huán)和市場發(fā)展商人和資本從市場的中產生,又反過來推動了市場中交換關系或者交易關系體系的發(fā)育,不斷拓展市場的廣度與深度。任何商品從它的生產者向它的使用者和消費者轉移,面臨空間、
20、時間和信息傳遞上的三大障礙。資本成為克服這三大障礙的強有力的手段。早期商人從異地到另一地的販運為商品從處于某個地點的商品生產者向處與另一個地點的消費者提供了可能的聯系或者溝通方式。早期在某個集市的坐商(集市上的店鋪)及其購買儲存則為溝通不同的時間到達同一個地點的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提供了可能。早期集市上的小販吆喝、店鋪的商品擺賣和招牌,以及近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則為交易雙方的信息傳遞提供了可能,而且信息的承載者和發(fā)出者則是在集市上活動的商人或者資本本身。很顯然交易關系的形成是克服這三大障礙的標志。商品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生存依賴或者聯系至少需要一個維度的交易關系或者買賣關系的形成,如果一
21、維的交易關系不夠,那么就會產生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交易關系順序鏈接合成的交易關系鏈條,從而打通商品生產者與商品消費者之間的關聯。很自然地,在這種前后銜接的交易關系鏈條之間,相鄰的兩個交易關系節(jié)點就構成資本循環(huán)。資本循環(huán)首先為商人的生存提供來源,在對進行投機的商品的掌控上,商人是商品的提供者;而在獲得貨幣之后,商人首先是消費者,然后才用利潤進行資本自身的自然積累。因為商人的居間作用,市場交易關系體系也就是資本的循環(huán)體系。不同的商品生產者群體、經營一個或者多個商品的商人群體、具有不同生活方式并且每個消費者消費不同產品或者商品組合的消費者群體,他們通過市場的大量維度的交易關系體系形成生產與消費的體系或
22、者生存體系。資本預付與資本回流“貨幣商品更多的貨幣”是我們所熟知的資本循環(huán)的范式,“貨幣商品”的階段是商人的購買階段,商人和低報價的商品出售者進行交易,與不止一個的賣方形成多維交易關系,稱為資本循環(huán)的第一階段;這個階段也被稱為資本預付階段。資本預付過程就是商人購買商品并且達成對商品的實際占有、控制、運輸與維護、直到“更多的貨幣”回收之前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商品從一個占有人向另一個占有人轉手,而且交易關系就是在這種轉手過程中確立,并且在賣給它們的購買者之前,商人還必須對這些商品繼續(xù)必要的維護。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商品以貨幣定價,而且交易過程相關的貨幣預付或者支出不僅包括投機的商品價格總額,而且還
23、包括為實現商品的交易過程的各種支出,比如早期商人們雇傭的的伙計的吃喝住行用度、店鋪或者倉儲設施的建置、商人赴異地采購而旅行的自付開銷、為了將商品送達商品的購買者的所在的而雇傭的人員車馬費用以及沿途的關卡的通行雜費它們都包含資本預付范疇中。而“商品更多的貨幣”的階段則是商人的銷售階段,商人作為賣方和高報價的購買者進行交易,與不止一個的買方形成多維的交易關系,也稱為資本循環(huán)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也被稱為資本回流階段。資本回流過程則是商人將商品再度賣給它的購買者并且獲得貨幣的過程。在這個階段商品的購買者不僅支付商品的價格總額,比如約定由買方承擔的各種雜費,比如賣方代墊的運輸費用;為促成交易關系的完成,
24、買方還有可能向向其他相關方支付費用,比如商品的檢驗檢疫費用、零星的匯兌費用等等,他們處于協議的約定之外,同時卻包含在交易活動的范圍之內。從交易過程本身來看,對商品和貨幣的私人占有關系的變化,一方面發(fā)生在商品數量上,另一方面發(fā)生在貨幣數量上,它們都是資本循環(huán)的結果。因時因地而變的價格導致的買賣雙方之間得失,最終在他們各自的占有關系和狀態(tài)上反映出來。商品價格的高低和各項雜費的支付,意味著交易過程時時地地包含著分配的特征或者屬性。無論如何,資本循環(huán)是由兩個階段并且以兩次交易關系的形成而構成的。資本循環(huán)的目的是為了利潤,也就是資本預付的貨幣總額和資本回流的貨幣總額之差。成本的概念是從資本預付當中衍生出
25、來的,盡管這個概念成為人們的習慣用語。商人們對不同商品或者同種的不同數量的商品進行投機,從而確定的資本預付和回流的結果時就會試圖確定商品單個的種類和個體在“生利”事業(yè)中作用大小,這樣在商人投機或者資本循環(huán)的第二階段之前的所有預付通過商人自身的不同的主觀計算方式和估計,分攤到不同的和單個的商品上,從而形成商品的單位成本。這種分攤方式具有商人自身的主觀性,來源于商人內心的思考和計算,而且這種計算衡量與他們人無關,這一點可以在商人們采用不同的成本計算方式上體現出來;從近現代至今財務會計核算當中,商人或者企業(yè)的成本與利潤的計算方式即使經過一再的標準化,但是每一個商人和企業(yè)采用的成本計算方式仍然帶有商人
26、或者企業(yè)自身的主觀意志特征。不過,因為成本概念的出現,資本循環(huán)的效果或者說資本的增殖幅度也就開始被商人們試圖精確計量。生產過程資本化一般而言,在資本循環(huán)的過程中,商人是從兩個方向上擴展其利潤的,一個方面就是盡力減少資本預付的價格總額,另一方面就是竭力擴大資本或流的價格總額;這一點在所有的資本循環(huán)方式或者類型上都起作用。資本的投機當然以單一的商品為起點,然而隨著資本的自然積累,資本循環(huán)能力提高,他們的資本循環(huán)與投機也就擴展到多種商品上面,從而出現綜合性的商行或者貿易企業(yè)。不論是單個商品的投機還是多種商品的投機,它們在物品的自然形態(tài)上一般而言不會發(fā)生改變;也就是商人購進的商品種類和數量,除了一些損
27、壞或者變質不堪使用之外,不會發(fā)生重大的改變。由于資本的自然積累而導致商業(yè)規(guī)模的逐漸擴大,并且商人天然地要求降低資本預付,資本的運動也就由商品交換領域向產品生產領域擴展,比如商人開始購買或者開設作坊和手工工場,在直接獲得商品來源的同時降低他們在既有的商業(yè)鏈條或者資本循環(huán)鏈條中的資本預付和單位商品的成本,從而生產過程被商人內在化于資本循環(huán)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這個生產環(huán)節(jié)也就被資本化。產品生產過程的資本化在資本循環(huán)的方式上與商業(yè)過程中資本循環(huán)既有本質上的一致性,這種一致性在于,相對于商人而言,資本回流的價格總額同資本預付的價格總額相比較同樣產生利潤,從而資本循環(huán)的實質不變;由于商品內容和方式上的差異性,即在
28、資本預付的階段,商人與其他生產者形成一簇交易關系,購進一批不同種類商品,而且這一批商品作為生產的前提條件和準備;在資本回流階段,商人與其他購買者形成一簇購買關系,商人出售生產出來的一種或者多種商品,而且銷售的價格總額要超越資本預付階段。生產過程的資本化前提和關鍵在于,商人從生產過程中獲得的商品比從其他生產者手中獲得的商品的單位成本要低得多,生產過程開始內在于商人的資本循環(huán)環(huán)節(jié)。以此為起點,資本也就像社會中的其他行業(yè)滲透和進駐,推動這些行業(yè)日益資本化。從而以資本循環(huán)為動力,以商品交換或者交易關系為手段聯接起來的人類種種生產活動也就逐步開始形成一個社會性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勞動者處于每個行業(yè)
29、生產過程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從而被雇傭于占有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生產條件的某個資本或者商人,與商人形成雇傭關系,也就是資本與勞動者之間關于勞動力商品的交換關系;同時資本通過循環(huán)或者投機增殖,在自身所處的生產與交換環(huán)節(jié)與他的上游或者下游的資本各自形成交易關系簇。通過資本之間不同交易關系鏈條所組成的網絡體系,社會生產被高度地組織起來。最原始的不同種類地自然資源的從產地開始,經過復雜交易關系途徑在不同的商品占有者之間轉手,經過不同的勞動者之手在不同生產環(huán)節(jié)進行加工,最終到達它的消費者手中,變成對人類生存有益的一系列商品。資本循環(huán)體系不僅將不同行業(yè)人們的生產,而且將生產與消費聯系起來,將不同時間和地域上的人們的生存聯系
30、起來,推動了市場體系的發(fā)育和某個地域內人們的生產與生活的社會化。資本循環(huán)與社會分工資本循環(huán)不僅推動生產與消費的社會化,而且推動社會分工的不斷分蘗和社會分工體系的復雜化與精細化。這種社會分工的深化是通過商品生產活動的專門化完成的,首先體現在資本循環(huán)第一階段的變化,其動力來自于商人或者企業(yè)為降低資本預付或者產品單位成本的努力。我們知道,在某種企業(yè)中間產品的生產過程中,生產條件或者原料同樣是以商品的形式購進的,成為其資本預付的內涵。在某種生產條件或者原料上,如果企業(yè)的外購的中間產品(生產條件和原料),其采購價格越來越低于企業(yè)自己生產而成本,那么以這種原料的生產方法或者生產條件的提供方法為前提的創(chuàng)新及
31、其生產過程,就會從企業(yè)自產轉為該企業(yè)的上游生產,從而誕生一個新的生產環(huán)節(jié),比如運輸業(yè)、保鏢業(yè)、倉儲業(yè)、廣告業(yè)先后從商業(yè)中分離出去,現代工業(yè)生產中的不同的汽車零配件生產越來越多地從汽車生產過程中獨立出去,由不同的資本實體各自來進行。其次體現在革命性技術的出現并且資本化。資本以這類技術為依托不僅創(chuàng)造新產品的生產過程,導致新的行業(yè)門類的產生,對社會生產體系進行革命性系統性的影響,而且還會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并且大幅提高人類的生活水平。隨著社會分工體系的豐富和商品生產環(huán)節(jié)的增加,勞動技能的片面化和個人勞動專門化的趨勢也就越來越顯著和深入發(fā)展,單個的勞動者在某個商品的生產過程中只是成為其中一個工序或者環(huán)節(jié)
32、的勞動者。同時由于所有資本循環(huán)在降低資本預付上的天然要求,某種商品或者相關聯的一批商品的生產的企業(yè)內部和區(qū)域組織也就集約化,一方面在企業(yè)和地域空間上規(guī)模越來越大的生產組織活動以更多的資本的集中使用為前提,另一方面,因為勞動力片面技能的提高和在單位商品生產上的勞動力成本的分攤最少,商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卻是最低的。這就是人們通常而言的“規(guī)模經濟”或者“范圍經濟”。當然,社會分工體系不僅因為資本循環(huán)而分蘗,而且還會對既有的社會分工種類進行組合,比如資本循環(huán)所帶來的交易關系體系變化,導致專門貿易向綜合性貿易,百貨商店向超市業(yè)態(tài)轉變,以及由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電腦和手機互聯網絡地形成而導致的超市業(yè)態(tài)向網絡商
33、城轉變。社會分工體系發(fā)展變化的前提是資本能夠找到新的運用領域并且盈利,從而不斷織造新的交易關系簇,構造新的資本運動利益鏈條,降低成本并且擴大利潤,催生新的資本循環(huán)模式的產生,排擠和摧毀舊的利益鏈。這也就是人們通常而言的資本“創(chuàng)新”。在現象上我們就能夠不斷發(fā)現新技術、新的生產和交易組織方式的采用,不斷通過低成本導致的商品低價格,將舊式行業(yè)、生產及其生產者排擠出社會生產領域,資本從而實現對舊式生產者的剝奪,從而這些行業(yè)的業(yè)主和從業(yè)者趕出來,作為勞動者加入新式的生產過程。資本循環(huán)體系的豐富過程也就是生產社會化和社會分工體系的迅速發(fā)展過程。人們不再單獨地生產自身需要的全部產品,而是參與某種產品生產的某
34、個環(huán)節(jié);為他人生產;同時消費也依賴于更多的人。勞動力資本化在市場體系組成的人類生存系統中,人的生存所需要的一切都有賴于人的活動或者勞動來完成,一切人的生存基礎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都是人的勞動的成果。因為資本在市場中循環(huán)的緣故,將勞動者與他們的勞動條件(物質基礎和工具)分離,也就成為資本的私人占有的社會格局;因為勞動者不得不與資本的私人占有者的占有物相結合才能進行勞動,其生存也就開始依賴于資本本身,從而處于被持續(xù)地剝奪狀態(tài),他們的勞動成果的一部分也就被無償占有。這種剝奪過程是一個資本對勞動的投機過程,這種投機過程貫穿于社會性的資本循環(huán)體系,處于社會生產與社會消費的兩端;在社會生產過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上的
35、企業(yè)中,資本通過雇傭勞動者,支付工資,這是資本對勞動進行投機的起點,這種雇傭關系遍布于全部的社會生產過程生產、交換、分配過程都是通過勞動者的勞動來組織和實現的;而在社會消費領域,資本又將勞動者生產的產品再以比工資總額更高的價格賣給生產他們的勞動者。這也是社會分配和消費不平衡不公正的根源,從而引起經濟的周期性動蕩。就商業(yè)本身而言,商業(yè)資本已經開始雇傭勞動,換言之在商業(yè)中已經出現雇傭勞動者。就資本對勞動的雇傭關系本身而言,實際上需要兩個條件,其一是勞動者自身的人身獨立性,其二,他們一無所有,只能靠出賣勞動來生存。以雇傭關系為前提,勞動者因此與勞動條件和物質基礎,比如土地、工具等等(均表現為資本占有
36、者的私人財產)相結合,從而能夠生產對他人有用的勞動成果。只不過在近現代以前的商業(yè)中,這種雇傭關系更多地被潛藏在勞動者對主人的人身被占有關系或者人身依附關系之中,從而與當時社會中更廣泛的私人占有關系的時代特點相吻合。但是這種雇傭關系因為勞動者的人身獨立性的上升而逐漸萌芽,比如很少的受過一定教育的家道衰落的“自由民”在商業(yè)中尋找“工作”;比如店鋪的掌柜或者伙計,和店主協商食宿問題和按年度收取工錢。隨著資本循環(huán)體系在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領域延伸,將越來越多的生產行業(yè)資本化,越來越多的人口和家庭被資本循環(huán)逐步剝奪他們的個人所有并被卷入市場體系,勞動者將自身的勞動力作為商品與資本占有者交易,從而被資本
37、占有者組合進資本的社會生產過程,作為其中的一個要素而被資本化 市場主導資本在傳統經濟學里,壟斷也叫獨占,通常指資本對一個產業(yè)的控制,而且是從通常的產業(yè)方面而言的。而實際上最早的壟斷不是出現在生產領域,而是首先出現于商業(yè)或者市場。一方面,通過投機,資本在市場中不斷進行自我積累,從而占有社會財富盡可能大的份額;另一方面,經過積累的資本規(guī)模越來越大,使得資本在市場中的投機活動擴大,資本成為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的買賣對手,為它們在市場越來越具有主導和支配地位提供前提。因為資本隨著投機活動成功而不斷積累,導致資本規(guī)模的擴大,資本在市場成為盡可能多的市場參與者的買賣對手,在以低單位成本為基礎上的低買進報價
38、成為市場交易關系集中的最大買方,將其他高成本的同行日益排擠出他們所在的行業(yè),同時因為他們在同行中控制越來越多的產品生產,處于既有的交易關系體系上的產品購買者又不得不從在市場中獲勝的資本手中購買產品,生產者在高銷售價格上成為市場交易的最大賣方,商人資本對市場人群或者交易對手的控制力也就不斷強化,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操縱整個市場運行。這就是在市場中資本走向壟斷的過程。壟斷不是因為資本規(guī)模,而是因為市場中的交易關系向壟斷者集中,資本規(guī)模只是壟斷的一個副產品或者必要條件,壟斷的充分條件是低成本的生產和獨特的市場地位。同時壟斷與資本的自然積累與社會積累相互促進,資本的積累為以眾多交易關系集中為特點的壟斷的
39、形成提供條件,而在低成本上的優(yōu)勢以及因為壟斷形成給壟斷者在銷售報價上的話語權、其交易對手們按照壟斷者的高報價成交使得壟斷者能夠獲得更高的利潤,反過來又擴大了自身的資本自然積累過程,并且壟斷企業(yè)因為高利潤而引起其他社會資本的追逐,又推動了資本的社會積累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資本之間相互掠殺是必然的,投機失敗的商人資本首先會在資本上損失,其次因為資本力量的萎縮不得不拱手讓出其固有的交易對手人群,并且在不斷的投機失敗后黯然退出這個行業(yè)。在資本積累與集中過程中最終會有商人資本勢力或者集團勝出,接手其他商人資本的交易對手人群將投機活動和市場運行繼續(xù)下去,成為市場越來越絕對的控制力量,勝出的商人資本也就成為市
40、場的主導資本。這個過程是一個馬太效應過程。隨著壟斷在越來越多的產品和行業(yè)上出現,直至對社會中所有產品及其生產和流通環(huán)節(jié)的控制,社會的生產過程也就完全資本化。在這個體系中,壟斷資本,或者市場主導資本對中小資本進行持續(xù)剝奪,迫使他們要么退出相應的生產領域;或者尋找更低單位成本的產品生產方法,比如開發(fā)新技術,在時間和空間上對資本循環(huán)的交易關系體系進行重組。在市場中無法生存的資本,其占有者也就被剝奪,最終加入雇傭勞動者的行列。這樣,一方面,以資本形式體現的勞動產品也就日益被社會中的少數人集中占有,另一方面,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不得不靠出賣雇傭勞動來獲得生存,從而所有人的生存都被資本所控制。資本在市場形成
41、壟斷是商人(資本)獲得對市場中的人群的主導與支配地位的需要,也是商人資本投機獲得利潤的需要和必然。資本產生于市場,并在市場中逐步積累,壟斷也就成為資本在市場確立統治地位的標志。市場價值與社會價值體系貨幣的產生使得商品的價值衡量標準走向統一,成為人所掌握的工具,并且被人用來簡約物物交換比例計量的繁雜和消除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混亂,從而為市場價值的產生準備了前提。在貨幣條件下,單個市場參與者(買房或者賣方),對某個商品在交易之前,會有一個基本的看法和衡量,這種看法,基于該市場參與者所知的有關這個商品的方方面面,包括習慣、經驗和一些簡單的邏輯,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商品買或賣的估價,即認為該商品值多少貨幣,
42、愿意為此支付或收到相應的貨幣數量,這是一種認知活動。不同的市場參與者,其價格認知是不同的,這種認知,不僅僅包括估價本身心中的價值衡量,也包括與此相關的方方面面,比如愿意買或賣的某種主觀或者客觀的條件,這些條件以滿足自身的需要作為基礎。正是這種估價的差異,即該商品在不同的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愿意支付和收到的貨幣量的不同,使得市場交易成為可能或者不可能。這種認知或者估價,隨著該市場交易者與其他市場交易者的接觸是逐步發(fā)展的。認知開始時具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因為人們之間林林種種的社會聯系和社會接觸,這種想法或信息在市場參與者之間交互傳播,不同市場參與者之間的認知開始交互影響。這種相互影響,始于買方的詢價,相
43、互了解對方的認知。在尋找的過程中,賣方如果能夠找到接受自身估價或者報價的買方,就會有交易出現;否則,賣方會繼續(xù)尋找新的買方。在一個區(qū)域有限和信息能夠短時間很快傳播的市場,較多的買方和賣方進入,會相互適應性調整報價;買方會根據所能知道的實際交易和其他人的報價,修改自己的報價,賣方也會同樣修改自身的報價。這種報價的修改,顯然是基于個人認知的傳播與互動,從而認知逐步循著信息傳遞途徑在市場人群中擴散反復回饋,產生傾向性。這種市場報價不是單一的,由于單個市場交易者信息來源渠道的差異和時間及空間上的限制,單個市場參與者的價格認知具有片面性和有限性,只能根據有限的信息采取行動。要發(fā)展和擴大這種認知,就需要進
44、一步獲得相關信息,必須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其他代價;因此個別交易成功的結果使得交易價格之間存在差異,交易價格在時間和空間上呈現一個高低的相互獨立的序列,依買賣雙方面臨的問題的特殊性而不同。因為個別交易活動或者交易關系形成的特殊性,在特定的時點和地點上形成有別于其他交易關系的市場價格,同時構成市場價值的一個基本單元,交易價格同時具有觀念性。在交易價格產生過程中,相應的市場參與者經驗在積累,在一次次交易中會形成一些看法,這些看法在交易中反復在市場參與者之間流轉和回饋,愿望和看法開始交鋒,在討價還價和不斷的估價修正中逐漸趨于一致,形成市場理念。市場會越來越被這種理念所覆蓋,一方面,因為這種理念的相關信息
45、被市場所有交易者或多或少地共享,市場理念在越來越多的交易行動當中被支持和證明,理所當然和深信不疑是一個漫長的社會心理積淀過程。另一方面買賣雙方的尋找過程和等待會大大縮短,市場因此也越來越組織化,市場有關各方的聯系也越來越緊密;交易取決于相互需要,而穩(wěn)定市場的形成則是觀念趨同或一致的產物。就某種商品而言,它的市場價值產生于一定時間階段內圍繞這種商品的買賣活動;在一定時間階段內,這種商品的市場價值也就由在這個時間階段內和這個地域市場中所有商品價格的總和,換言之,這種商品的市場價值存在于這一組交易價格之中。這種觀念的積累和趨同,就是市場價值。貨幣也就在這個市場交易關系體系中處于中心地位,成為所有交易
46、關系的結點和價值標準,市場既是交易關系的體系,也是市場價值的形成機制或者體系。商品的市場價值存在于參與市場的人們的觀念體系之中,包括是非曲直、經驗積累和邏輯思考等等,價格只不過是市場價值的標準化和可衡量的市場外在表現。市場價值在緩慢發(fā)展和很少變化的自然經濟時期甚至代代相傳。從資本的早期形態(tài)(比如長途販運)上觀察,我們可以發(fā)現,在長途販運過程中商人或者資本就將自己的利潤意志貫徹到商品價格形成之中,在面向生產者購進的過程中壓低自己的買方報價,而在面向消費者或者使用者銷售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賣方報價;而且相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相隔遙遠,除了商人們給他們帶來的種種定價“借口”之外,根本就無從知道和驗證
47、與商品交易相關的信息;實際上如果生產者和消費者能夠建立信息傳遞渠道和商品的運輸、儲存以及交易的方式,也就沒有了商人們倒買倒賣的可能性;商人們的活動首先是基于牟利產生,從而也就有了他們進行資本循環(huán)的動力。其次才是客觀上將時間、空間和信息上隔離的生產者與消費者聯結起來,同時商人們通過資本循環(huán)過程本身傳遞信息,并且將自己的想法與觀念在交易關系體系中傳遞。在以資本為主體的市場中,壟斷資本始終是市場的主導者,市場過程是主導資本控制和操縱的以人與人的交易關系為內容的行為過程,這個機制是由資本循環(huán)與投機推動的。在實際的資本行為中,出于擴張利潤的需要,資本(商人或者企業(yè))的作為市場賣方的對象選擇,在多個買方存
48、在并且賣方能夠對他們進行比較的前提下,是從低報價的賣方向高報價的買方依次選擇的;而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yè)利用市場強勢刻意壓低自己的買方報價并且要求賣方屈從自己的意愿。而處于資本循環(huán)第一階段的貨幣資本并不足以促動企業(yè)在購買過程中的提高報價,而且價格的形成不是與貨幣資本數量有關,而是取決于占有資本的人的利潤意志。貨幣資本可能增加了,獲得資本融通的企業(yè)的資本實力增強了,更多的是增加商品或者原料儲備的可能性,資本預付向生產出來的產品分配同樣是由控制企業(yè)的人來進行的,同時憑借這些物質基礎對人的勞動進行吸收,而作為購買者出現的企業(yè)也就更有能力去壓低而不是提高市場價格,以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而在資本循環(huán)的第
49、二階段,亦即商品賣出的階段,因為資本循環(huán)過程的具體特點不同,資本增殖卻是通過商品銷售過程中的交易關系形成而實現的,一方面這里的勞動吸收發(fā)生了,但是勞動的社會評價卻是由商品的買方來認可的,另一方面,增殖部分及其多少不是由吸收勞動的企業(yè)本身來進行,而是由在生產出來的產品上形成的交易關系來認定。貨幣資本的價值轉移是分期分批進行的,資本循環(huán)周轉時間和頻率也就各不相同,并且在賣出商品時不僅貨幣資本的價值轉移部分或者全部完成,而且?guī)砝麧櫟膬r值部分。只要沒有其他因素干擾,利潤動機會將資本的壟斷賣方報價擴展到市場的買方所能夠容忍的最高限度。市場價格機制在空間或者資本投機的環(huán)節(jié)上表現為價格波,而是時間上表現為
50、題材價格模式。在這里是作為“供給”方的商品賣方反而在要求提高銷售產品的報價并且力爭按照高報價成交,商品的買方則與此相反,而不是按照西方經濟學所謂的“需求”推動“價格上漲”。在關于所有商品及其交易關系的層面上,人們在所有商品上不僅發(fā)展他們之間的交易關系體系,而且在維系一定地域上人們的生存的意義上這種交易關系的體系也是對勞動產品進行相互評價的社會性評價體系,這種價值體系之所以是一種社會性的價值體系,首先是因為人們?yōu)樗松a和勞動,同時消費依賴于他人,處于社會分工體系的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其次這個體系是以人的社會性,即人與人之間的生產協作關系以及個體與個體之間、社會組織與社會組織之間的聯系廣泛
51、發(fā)展,為前提和基礎的,它存在于交易關系之中,而不是的僅存于某個人內心的“主觀價值”,也不是某個神秘外在所導致的“客觀價值”。商人卻對于利潤的來源常常歸因于產品的“自然價值”或者“客觀價值”,也就認為作為自然物的商品本身能夠自然“生利”或者“增殖”,在他們沒有理解價值的社會性之前,這種理解也就是商品和貨幣的拜物教,商品與貨幣的拜物教是所謂“客觀價值”的觀念基礎。市場價值因為不斷的交換活動的發(fā)生,具有其內在規(guī)定性。首先,市場價值具有階段性,即這些交換行為在一定的時間內完成,從而市場價值對應于這個時間段上市場參與者們的觀念形態(tài)總和。其次,市場價值具有社會性,其形成以一個個交換行為的發(fā)生作為基礎,也就
52、是交換關系這種人與人的關系的確立;而且由于市場交換關系的頻繁和反復發(fā)生,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和聯系也就得以擴展,這又豐富和鞏固了市場價值的社會性內涵。再次,市場價值經常變動,即它是由在這個時間段上發(fā)生交換行為的市場參與者的觀念或者看法構成的,是一種特定的觀念形態(tài)或者意識形態(tài)組合,而且隨著新的交換行為的發(fā)生,市場價值也隨之變化。又次,市場價值體系的運行是被資本主導的,處于主導資本的控制當中;這也就是通常而言的壟斷資本在市場定價權或者市場話語權,非壟斷資本或者普通的市場大眾只是市場報價的接受者。資本通過控制交易關系的形成,進而控制社會性價值體系的形成與運行,并且將資本的意志或者意愿貫徹到交易關系的
53、形成之中。在資本的循環(huán)體系上,商人和資本竭力地推動交易價格的差異的產生,而在某個交易關系的環(huán)節(jié)上,因為壟斷的形成,商人與資本又將市場的報價趨向一致。產業(yè)資本范疇資本的占有者持有它的貨幣,到達資本循環(huán)的起點,購買勞動工具、生產條件與雇傭勞動者,才能開始作為社會生產過程一部分或者某個環(huán)節(jié)的勞動過程。在這些不同的部分或者環(huán)節(jié)中運動的資本,我們稱之為產業(yè)資本。產業(yè)資本范疇的核心在于資本與勞動者形成的雇傭關系,從而私有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勞動條件等等人類生產與消費的物質基礎才能與勞動者相結合,開始勞動生產,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因為生產的社會化,私人財產或者私人占有物同勞動相結合,一種產品或者一批產
54、品從它的自然資源形態(tài)到它們最終為人們所消費和使用,不僅經過物質的時間遞延、空間不斷轉移和它們自然屬性和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而且還經過一群人的聯合勞動。產業(yè)資本在它們循環(huán)的各個起點雇傭勞動者,并且以雇傭關系為條件占有全部的勞動產品,同時與產業(yè)鏈上的其他資本進行交易,完成自己的循環(huán)。在產業(yè)鏈條上,資本一方面吸收勞動并且支付工資,同時通過資本循環(huán)的第二階段實現獲得各自的利潤;這樣,利潤和工資從產業(yè)鏈的上游到下游層層累加,分配到不同的中間產品和最終消費品上;在最終消費品的最后銷售環(huán)節(jié)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走到盡頭。經過資本循環(huán)鏈條,處于產業(yè)鏈上的不同企業(yè),通過交易關系及其價格,獲得總利潤中它們的各自份額。所有的最終消
55、費品的價格總額既包含所有的工資,又包含了所有的利潤。在現象上,勞動者是自由的,他們不再在人身上依附于他人,他們可以“自由”地選擇某個雇主形成雇傭關系,并且經過協商解除這種關系;而在整個社會性的市場體系中,他們卻只能依靠出賣自己的勞動能力來獲得生存,在生存上形成對產業(yè)資本的依附關系,如果不被資本雇傭或者失業(yè),他們就會失去生存依托。對勞動者進行剝奪和控制,是產業(yè)資本控制社會生產過程最為關鍵和核心的步驟;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勞動條件等等物質條件如果僅僅被某個人占有,而且這個占有者不運用他的占有物與其他人發(fā)生關系,進而加入資本循環(huán)過程或者社會生產過程,那么他的占有物也就不會變身為會下金蛋的雞。私人占有
56、的資本只有加入某個社會生產行業(yè)被使用,才能作為社會生產的物質基礎和條件,并且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發(fā)揮作用,這就是資本就業(yè)。私人占有物必須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找到它的位置,如果這些私人占有物被擱置于社會生產過程之外,它們也就是廢棄物。私人占有的資本之所以成其為資本,找到它們有利可圖的運用領域或者途徑是必備條件;因此資本同樣可能被排斥于社會生產過程之外,成為私人占有者孤立的私有物,這就是資本失業(yè)。勞動者的就業(yè)與失業(yè),是以資本的就業(yè)與失業(yè)為前提的;資本因為在社會生產體系的某個環(huán)節(jié)加入而有利可圖,資本才會就業(yè),同時雇傭勞動者;反之資本退出社會生產過程的失業(yè),也就導致被它們雇傭的勞動者失業(yè)。在產業(yè)資本的推動下生產的
57、專門化和社會化日益摧毀以前自給自足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從而對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條件的私人占有方式也就超越了以前的歷史階段。金融資本范疇金融過程首先是資本的私人占有或者社會組織個別的聯合占有向資本化的社會生產過程配置的過程。資本的私人占有關系之所以是私人占有,是因為就某個主體占有的客體或者對象而言,他們的主體會排斥其他占有者對這些客體或者對象的占有,同時區(qū)別于其他主體形成的占有關系。之所以是占有關系,是因為在與勞動相結合之前,這些私人占有物的被占有狀態(tài)可以通過資本授受活動形成一種在占有者之間發(fā)生的資本借貸關系,從而改變它們被占有的實際主體(人或者社會組織)和狀態(tài)。占有者持有它的私人占有物,大
58、多數情況下是貨幣,當然也不排除將商品提供給其他人或者社會組織使用;到達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起點,達成資本就業(yè)。私人資本向產業(yè)資本轉變,兩者之間同樣面臨時間、空間和信息傳遞途徑等等障礙,資本的私人(或者個別)占有者與它的實際使用者只有跨越這些障礙,進行資本授受活動,才能形成兩者之間的借貸關系。這些資本的私人(或者個別)占有者與它的實際使用者,就他們的主體性而言,可以是個人與家庭,比如私有財產的所有者、私人作坊,也可以是社會組織,比如政府、企業(yè)或者其他社會實體。而就單個個體的資本而言,一般而言它只能夠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加入產品生產過程的某個部分或者環(huán)節(jié)。這種從私人占有物轉變?yōu)樯鐣a過程的要素的過程,也就是私人占有物向某種或者一批產品的生產過程配置的過程,成為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的起點。和商品與貨幣的交易關系體系一樣,借貸關系同樣形成它們自己的體系。依照借貸關系,資本的私人(或者個別)占有者將他們的占有物向與它們的實際使用者進行授受或者融通的過程,我們稱之為金融過程。處于這個過程中的資本,我們稱之為信用資本或者金融資本。金融過程是通過復雜交織的借貸關系體系完成的,我們將這個借貸關系體系稱為金融市場。借貸關系體系是資本的私人占有關系在以市場為基本組織方式的社會生產系統中的社會展開形式。這也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標前協議書-環(huán)保設施建設3篇
- 2025招標代理廉政合同
- 2025版煤炭運輸居間代理與環(huán)保監(jiān)測合同4篇
- 2025-2030年中國車床市場運營狀況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豆類種植行業(yè)發(fā)展前景調研及投資戰(zhàn)略分析報告新版
- 2025-2030年中國蘆筍罐頭行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前景趨勢分析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羊毛硫氨酸行業(yè)發(fā)展狀況及營銷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納米氧化鋁行業(yè)發(fā)展前景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新版
- 2025-2030年中國糖精行業(yè)運行現狀及投資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DLT 572-2021 電力變壓器運行規(guī)程
- 公司沒繳社保勞動仲裁申請書
- 重慶育才中學2025屆化學九上期末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成都市2022級(2025屆)高中畢業(yè)班摸底測試(零診)數學試卷(含答案)
- 【云南省中藥材出口現狀、問題及對策11000字(論文)】
- 服裝板房管理制度
- 河北省興隆縣盛嘉恒信礦業(yè)有限公司李杖子硅石礦礦山地質環(huán)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
- 第七章力與運動第八章壓強第九章浮力綜合檢測題(一)-2023-2024學年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學期
- 醫(y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2022含注釋)
- 微視頻基地策劃方案
- 光伏項目質量評估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