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_第1頁
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_第2頁
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_第3頁
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_第4頁
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對設計“以人為本和“綠色設計兩個觀點的反思內(nèi)容摘要:本文通過對設計界流行并存在爭議的兩個問題,即設計是否以人為本、綠色設計的指向兩個問題進展了考慮。筆者認為,設計“以人為本是一個有關人與自然的悖論,“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在邏輯體系上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必須充分適應人的生物學特征即人類的自然屬性;而綠色設計的實現(xiàn),不應該停留在如何改造自然的思維層面上,而應改造“人的思想觀念,即摒棄“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觀念,借助于東方哲學的智慧,追求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鍵詞:以人為本設計倫理綠色設計abstrat:aadeisshuldbenthefllingtpintsfrrefletin,andtha

2、tis:thepeple-entereddesign,greendesign.theauthrfthisartilethinkinganddraanlusin:“peple-rienteddesignisahuanandnatureftheparadx.theartilesauthrsregnizedthat:nature-basedlgifthedesignneptinthesystetbeabletbetterandrepleteexpressinfthedesignustfullyeetthebilgialharateristis.thatisthenaturalhuanattribut

3、es.theauthralsbelievesthat:therealizatinfgreendesignshuldntreainnhttransfrnaturefthethinkinglevel.huanbeingsshuldberethinkingtheirrelatinshipithnature,andshuldabandnthehuanenternept.theauthrsaid:innteprary,huanshuldbethrughtheusefhuanisdftheanientrientalphilsphy,tahieveharnyithnature.keyrds:peple-ri

4、entedethisfdesigngreendesign1、設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指在設計中將人的利益和需求作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最根本的出發(fā)點,并以此作為衡量活動結果的尺度。當今設計界,設計“以人為本幾乎成為“金科玉律?!耙匀藶楸驹从谖鞣秸軐W思想,尤其是自笛卡爾的主客二分法提出以來,把自然放在了人的對立面,認為自然界中一切都要為人的利益效勞,人是宇宙自然一切的中心。古希臘先哲普羅塔格拉斯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尺度;是一切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培根也認為“人應當是世界的中心,整個世界萬物都在協(xié)調(diào)一致地為人效勞。正是這種“以人為本的生存邏輯,最終造就了興旺的西方工業(yè)文明以

5、及不斷被縱容的消費文化。設計的根本目的就是處理人與物之間的關系。結合當前工業(yè)活動和消費文化帶來的種種弊端,筆者認為設計界有必要對“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進展反思和修正。設計是否應該“以人為本?關鍵要看站在何種角度。這是一個有關人與自然的悖論。假如就設計談設計,“以人為本的提法并沒有錯,但是孤立地講“以人為本,就潛在這樣一種危險:即在設計中僅僅考慮人自身的利益和需求,并作為設計活動的唯一尺度,從而產(chǎn)生誤導,使人走向與自然的對立。尤其是隨著時代的開展,隨著人類對自然以及自我認識的愈發(fā)深化,人類越來越認識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局部,人類自身的力量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得渺小和柔弱。生態(tài)學的研究結果說明:人類

6、屬于自然,而自然并不屬于人類。從這個角度來講,“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可能是有害的。假如將這一問題作辯證的考慮,提出“以自然為中心或者“以自然為本的指導思想,或許是一種更好的理念。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不是兩者的對立。在中國的哲學體系中,歷來提倡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辯證關系,即“天人合一,這是中國哲學所追求的終極理念。“天人合一說最早由儒家提出,他們認為人與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賦,盡心知性便能知天,到達“上下與天地同流。這里“天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的關系。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明人為宇宙之中“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

7、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強調(diào)人為宇宙中“四大之一,突出了人的行為活動要符合自然的規(guī)律?!暗婪ㄗ匀桓抢献由鷳B(tài)觀的核心思想與根本規(guī)律。它要求“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也,尊重萬物的生存權利,遵循萬物自身的本性和規(guī)律,予以輔助、促進,而不敢任意妄作。道家后期的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就是合一的,只是人的主觀區(qū)分才破壞了統(tǒng)一。他主張消除一切差異,天人混一,用現(xiàn)代語言來說,人應當于自然合為一體的。由此可見,人類作為宇宙的精華,是“人亦大,是其中平等的一員,而不可以凌駕于地、天、道之上。人類不是宇宙萬物的尺度,更不能成為他們的立法者、主宰者和征

8、服者,而應當維護自然萬物的和諧開展。設計以“自然為本,道法自然,在邏輯體系上涵蓋了“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用“以自然為本來揚棄“以人為本,并非意味著設計不再考慮人的舒適和便利。實際上,“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可以更好、更全面地表達設計必須充分適應人的生物學特征即人類的自然屬性。而“按照人的尺度來設計就顯得自私狹隘?!耙宰匀粸楸镜脑O計并非是藐視人的需求,更不是極端地犧牲人類的利益去滿足自然的需要。當然,假如犧牲自然的利益來滿足人類的貪心,那更是本末倒置、舍本求未的錯誤行為。研究人類文明的開展歷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與自然界之間的關系經(jīng)歷了“一體、“獨立、“和諧三個階段。人類從制造工具并從事消費勞動改造自

9、然開場,實現(xiàn)了對自然的第一次否認和超越。伴隨人類消費力的進步,“以人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逐漸浸透人類的意識形態(tài),人類獨立于自然的意識開展到了極致,甚至出現(xiàn)了“人定勝天的口號,工業(yè)文明正是在這種獨立意識不斷開展理論的結果。當今信息文明時代,由于人類開展不斷地受到自然力的制約,從而迫使人類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與自然的關系。這是人類對自身獨立意識的再否認和再超越。因此,“以自然為本的理念必將順應歷史車輪的轍跡,繼續(xù)對“以人為本進展“否認之否認的哲學超越。“以自然為本的設計理念,作為哲學意義上內(nèi)省的考慮,并不是絕對地否認“以人為本的設計觀念?!耙宰匀粸楸敬蚱屏藗鹘y(tǒng)設計的作用領域,要求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10、選擇一種與地球的承載才能相適應的和諧生活方式,建立一種新型設計倫理標準,從而減緩生態(tài)急劇惡化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后果。2、“綠色設計應該指向什么?綠色哲學的本質,本來是表達對自然的敬畏。綠色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xiàn)的一股國際設計潮流,它反映了人們對于現(xiàn)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環(huán)境及生態(tài)破壞的反思由于目前科技的飛速開展和人類物欲的膨脹,人類在向大自然無休止的索取過程中,正在遭受到大自然的無情懲罰。在這種大背景下,“綠色設計被提出來。它的核心,宣揚的是“3r思想:即redue、reyle、reuse,它要求不僅減少物質和能源的消耗,減少有害物質的排放,而且要使產(chǎn)品及零部件可以方便的分類回收并再生循環(huán)或

11、重新利用。這在當下無疑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但是筆者認為概念化的“綠色設計存在這樣一種危險:即綠色設計僅僅成為人類欲望無限擴展的一種階段性“緩沖,揭開“綠色設計的面紗,暴露出來的仍然是人類赤裸裸的貪心。在拜物主義甚囂塵上的今天,只要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就會不斷開發(fā)能源來制造垃圾,怎么可能會實現(xiàn)“綠色設計呢?在筆者看來,設計出既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又絲毫不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危害的產(chǎn)品,僅僅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理想。一個不容無視的事實是,人們在熱衷于“綠色設計的同時,為實現(xiàn)“綠色而付出了更高的技術本錢和能源消耗。在某程度上,對綠色設計的盲目狂熱還可能得不償失。比方如今所倡導的綠色能源太陽能,在外表看來沒有直接對

12、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危害,但太陽能相關技術的開發(fā),設備的消費制造過程,甚至太陽能系統(tǒng)的配套產(chǎn)品都會產(chǎn)生污染。例如廢棄的太陽能蓄電池,假如處理不當,對環(huán)境所造成的污染,其治理難度更大。只是由于如今太陽能仍然屬于昂貴的能源而尚未普及,加之太陽能蓄電池的使用壽命較長,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集中顯現(xiàn)。其實,如今的所謂“綠色能源有太多的政治和利益因素在里面。在網(wǎng)絡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對于“太陽能技術全部是一片喝彩聲,幾乎沒有人去客觀地分析和評價。但歷史的開展早已證明,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呢?筆者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深切地感受到:我們一直都生活在自己編造的各種謊話之中!人類對于“綠色的追求不僅徒勞而且正在不斷加

13、重自我戕害。例如早些時候,出于“綠色的目的,人們將那些難降解的苯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進展所謂的“回收再利用,制成各類化工塑料制品,造成了不可消除的“白色污染。之后發(fā)現(xiàn)了“白色污染的嚴重性,又開場推廣可降解的“綠色材料。然而實際情況怎么樣呢?1998年12月13日,針對“白色污染的問題,科技部會同國家經(jīng)貿(mào)委、環(huán)??偩?、鐵道部結合召開了綠色一次性餐具技術開發(fā)交流會。中國農(nóng)村技術開發(fā)中心負責人王志學當時在會上就談到:可降解的紙漿類紙餐具的原料消費過程污染嚴重,本錢較高,且本身強度及防水抗?jié)裥暂^差,人類使用效果非常不理想。對此,筆者認為,“綠色設計的觀念仍然是建立在西方物質主義的消費

14、文化根底上,單純依靠所謂的技術進步或者設計師的努力,永遠不可能走出“污染治理更為嚴重的污染這個怪圈。正如阿爾戈爾在其著作?瀕臨失衡的地球?中所說:“我對全球環(huán)境危機的研究越深化,我就越加堅信,這是一種人類內(nèi)在危機的外在表現(xiàn)。人類追求幸福舒適的生活方式無可厚非,但是人類受信念倫理的控制,將設計手段或方式當作目的,并迷失在追求這些目的的手段中不能自拔。就像西美爾批判現(xiàn)代人把金錢當作目的一樣。西美爾還指出:“目的為手段所遮蔽,是所有較高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和主要問題。設計的兩難困境在于,一方面我們抱怨設計手段破壞了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另一方面我們又寄希望于新的設計來改變這種現(xiàn)狀。這種兩難困境使得人類在每一

15、種新產(chǎn)品誕生的同時,就需要有更多的技術與創(chuàng)造來解決這種新產(chǎn)品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設計作為技術的實現(xiàn)手段正在處于不斷的惡性循環(huán)之中,這是科技增長的宿命。當科學技術威脅到人類生存的時候,人類除了尋找新的技術來制約外,在物質角度來說,目前沒有其他可行的方式來解決。正因如此,海德格爾發(fā)出了絕望的嘆息:“只有一個上帝能救渡我們“綠色設計的極致就是不要設計,但這顯然走向了事情的反面。人活著就要消費,就要制造垃圾,而設計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過度消費的催化劑。因此真正實現(xiàn)“綠色,在設計方法的領域里是找不到答案的,只能向人類的思想領域去尋求解決的方法。例如從人的觀念入手,借助于我們東方哲學的智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

16、諧,改造人類審美的價值觀念等。何塞盧岑貝格在?自然不可改進?一書中認為,生態(tài)絕非僅僅是自然的問題,也是人自身的問題,人既要保護自然生態(tài),也應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甚至可以說,人類只有發(fā)自內(nèi)心地敬畏自然,解決好自身的精神生態(tài)問題,才會對整個世界,包括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有一個正確安康的認識態(tài)度,也才有可能最終解決好“綠色問題。阿爾戈爾的感受與何塞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進的觀點,給我們提供了反思“綠色設計的很好借鑒。筆者認為,實現(xiàn)“綠色設計的根本途徑,不是考慮通過什么方式去改造自然,而是首先要改造“人自身的觀念,即上升到觀念層面使人類對設計倫理問題進展反思。除了倡導可持續(xù)開展的設計道德觀念,在

17、設計中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之外,更重要的是摒棄“人類中心主義和將人的權利凌駕于萬物之上;揚棄自然無價值的理論,認識到“自然具有獨立價值。也許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綠色設計。參考文獻:1.dnnranhuan-entereddesignnsideredharful以人為中心的設計是有害的?a通信雜志?“交互設計專欄2022年7月2.鄭曙旸以人為本設計觀悖論首屆環(huán)境藝術設計大展及設計論壇“2022為中國而設計文集中國建工出版社2022年6月3.黃友敬論老子的生態(tài)觀“自然和諧開展弘揚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22年9月4.姚民義當代設計:以自然為本美術觀察2022年09期5.李長春由可持續(xù)開展展望以自然為本的將來設計裝飾2022年12期6.滕守堯著文化的邊緣南京出版社2022年1月7.geraldiprianitherngfreptinessinglbaldesi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