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課件_第1頁
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課件_第2頁
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課件_第3頁
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課件_第4頁
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 第四章鋼筋混凝土結構抗震設計2 本章內容提要 4.1 概述 4.2 震害及其分析 4.3 抗震設計的一般規(guī)定 4.4 框架和框架-抗震墻結構水平地震作用的計算 4.5 框架結構內力與位移計算 4.7 框架梁、柱、節(jié)點抗震設計及抗震構造措施3 1.我國對高層住宅 的劃分: 我國住宅建筑設計規(guī)范(GBJ96-86)中規(guī)定79層為小高層住宅,1030層為高層住宅。一、 多層與高層4.1 概述2. 我國其他有關規(guī)范中規(guī)定: 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J45-82)中規(guī)定10層及10層以上的住宅和建筑高度超過24m的其他民用建筑為高層建筑。 鋼筋砼高層建筑結構設計與施工規(guī)程(JBJ3-90)中規(guī)

2、定10層和10層以上的民用建筑為高層建筑。此規(guī)定僅限于鋼筋砼結構,其高度不超過200m。4 二、 多層及高層建筑結構體系1. 框架結構體系 (1)由線型桿件梁和柱組成的結構,稱為框架。整幢結構都由梁柱組成,稱為框架結構體系。 (2)特點: 建筑平面布置靈活,立面設計多變; 具有較大的空間,使用方便。 但剛度較差,用于層數(shù)較少的高層建筑。5 框架結構體系典型的平面圖框架房屋7 (3)框架在水平荷載作用下的變形特點: 框架側移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側移由由柱、梁的彎曲變形產生。柱和梁都有反彎點??蚣芟虏康牧汉椭鶅攘Υ?,層間變形也大,愈到上部層間變形愈小,使整個框架結構的側移曲線呈剪切型,如圖(a

3、)。8 第二部分側移由柱的軸向變形產生。柱的拉伸和壓縮使結構產生側向位移。這種側移底部層間變形較小,愈到上部層間變形愈大,使整個結構的側移曲線呈現(xiàn)彎曲型,如圖(b)。由于框架結構中第一部分側移是主要的,所以疊加后的框架側移曲線仍呈剪切型特征,如圖(c)。9 2. 剪力墻結構體系 (1)利用墻體作為承受豎向荷載,抵抗水平荷載的結構,稱為剪力墻結構體系。(2)特點: 墻體間距一般38米,適用于較小開間的建筑。 整體性好,剛度大,側向變形小,承載力容易滿足。 平面布置限制大,小空間,結構自重大。 (3)變形:側移曲線為彎曲型(高寬比較大的剪力墻結構),如圖。10 (a)(b)(c)(d)(e)(f)

4、11 3. 框架-剪力墻結構體系 、框架-筒體結構體系 (1)在框架結構中設置部分剪力墻,就組成了框架-剪力墻結構。如果將剪力墻布置成筒體,又可稱為框架-筒體結構體系。 (2)特點: 建筑上能提供較大的空間。 剪力墻(筒體)側向剛度大,承擔大部分水平荷載。 框架主要承受豎向荷載,也承擔少部分水平荷載。 整個結構的剛度和承載力比框架結構體系大為提高。12 13 抗震墻框架-抗震墻14 (3) 變形:框架側移曲線呈剪切型變形,剪力墻側移曲線呈彎曲型,兩者共同工作后,側向位移曲線呈彎剪型,見下圖。15 4. 筒體結構 (1)筒體的基本形式 a. 實腹筒:用剪力墻圍成的筒體,稱為實腹筒。 b. 框筒:

5、由密排柱和深梁框架圍成的筒體,稱為框筒。 c. 桁架筒:筒體的壁是由豎桿和斜桿形成的桁架組成,稱為桁架筒。 16 (2)筒體的特點 筒體具有空間整體受力性能。在水平荷載作用下可看作固定于基礎上的箱形懸臂梁。 筒體比單片面結構具有更大的抗側剛度和承載力,并具有很好的抗扭剛度 。17 (3)筒體結構形式 筒中筒結構 用框筒或桁架筒做為外筒,實腹筒做為內筒,形成筒中筒結構。當采用鋼結構時,內筒也可由框筒做成 。 內外筒通過樓板聯(lián)系,共同工作,抵抗水平力。 框筒及筒中筒設計時,其布置原則是盡可能減少剪力滯后,充分發(fā)揮材料的作用。 18 19 多筒體系: 當采用多個筒體共同抵抗側向力時,就成為多筒結構

6、。 成束筒:兩個以上筒體排列在一起成束狀,稱為成束筒。如西爾斯大廈 。 多筒體結構:在一個平面內設置多個筒體,適應于復雜平面的布置要求 。 多重筒體結構 。20 21 5. 巨形框架結構 利用筒體作為柱子,在各筒體之間每隔數(shù)層用巨形梁相連,形成巨形框架,如圖。 在巨形框架的各層可以建造普通的多層框架或形成很大空間的中庭,滿足建筑的需要。 下頁圖是巨形框架的例子。22 (a)桁架型(b)斜格型(c)框筒型一、框架梁、柱的震害 梁柱變形能力不足,構件過早發(fā)生破壞。一般是梁輕柱重,柱頂重于柱底,尤其是角柱和邊柱更易發(fā)生破壞。1、柱頂 柱頂周圍有水平裂縫、斜裂縫或交叉裂縫。重者混凝土壓碎崩落,柱內箍筋

7、拉斷,縱筋壓曲成燈籠狀。 主要原因:節(jié)點處彎矩、剪力、軸力都較大,受力復雜,箍筋配置不足,錨固不好等。 破壞不易修復。4.2 震害及其分析2、柱底 與柱頂相似,由于箍筋較柱頂密,震害相對柱頂較輕。3、短柱 當柱高小于4倍柱截面高度(H/b3時)假定:節(jié)點轉角=0,即Kb=反彎點位置:一般層0.5H 處;底層2/3H i層k柱的線剛度:i層k柱的側移剛度 : 78 第i層總剪力: i層k柱分配的剪力:適用于層數(shù)少的框架結構,因為此時柱截面尺寸小,易滿足Kb/Kc3的條件。 79 3. 用D值法計算框架內力近似考慮節(jié)點轉動對柱側移剛度和反彎點位置的影響。考慮節(jié)點轉動對柱側移剛度的影響系數(shù)假定:節(jié)點

8、轉角相同(1)計算各層柱的側移剛度D 考慮樓板對梁線剛度的影響,框架梁截面慣性距b增大系數(shù)中框架:2.0;邊框架1.581 (2)計算各根柱所分配的剪力 已知第i層層間地震剪力Vi 82 (3)確定柱子反彎點高度y83 (4)計算柱端彎矩Mc (5)計算梁端彎矩Mb (6)計算梁端剪力Vb(7)計算柱子軸力N 柱子軸力為各層梁端剪力的代數(shù)和。 85 二、 豎向荷載下框架內力的計算1.計算方法 (1)分層法 按本層梁和上下柱組成的計算單元,將整個框架分成若干個開口框架。然后按彎矩分配法計算各單元框架,最后再將柱端彎矩疊加,形成整體框架的彎矩圖。 (2)彎矩二次分配法 將各節(jié)點的不平衡彎矩,同時作

9、分配和傳遞。第一次按梁柱線剛度分配固端彎矩,將分配彎矩傳遞一次(傳遞系數(shù)為1/2),再作一次彎矩分配即可。86 2.分層法計算基本假定:()本層梁荷載對其它層梁的內力影響可以忽略不計1梁EI大,節(jié)點轉角小,則引起的柱M小,傳遞的M越小。即:EA梁/EA柱32 節(jié)點有側移時,影響下層,故忽略豎向荷載下的側向變形。即外荷與結構均對稱(2)彈性約束假設為固定支座(柱的線剛度為0.9 ic) 即柱線剛度取 i=0.9 ic87 分層法計算步驟:(1)逐層取出開口框架計算簡圖 88 (2)計算出梁、柱的線剛度或相對線剛度。 對柱線剛度作出調整: 底層柱線剛度不變,傳遞系數(shù)為1/2; 其余層柱線剛度乘以系

10、數(shù)0.9,傳遞系數(shù)為1/3。 (3)用彎矩分配法計算各開口框架彎矩。 (4)把計算結果桉節(jié)點一一對應迭加,即得整個框架彎矩。 (5)如果節(jié)點不平衡彎矩值較大,可重新分配一次,但不再傳遞。 (6)計算跨中彎距:90 3. 梁端的彎矩調幅 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塑性內力重分布性能,在豎向荷載作用下可以考慮適當降低梁端彎矩,即進行彎矩調幅。調幅系數(shù)如下: (1)現(xiàn)澆框架結構:=0.8-0.9 (2)裝配整體式框架: =0.7-0.8 梁端彎矩調幅后,跨中彎矩應相應增加,并且調幅后的跨中彎矩不應小于簡支情況下跨中彎矩的50%。91 調幅后跨中彎矩為: 注意:只有豎向荷載作用下的梁端彎矩才可以調幅,水平

11、荷載作用下的梁端彎矩不能調幅。92 4. 關于活荷載的不利布置 當活荷載不很大時,可以按滿跨布置。 當活荷載比較大時,可將跨中彎矩乘以1.1-1.2的增大系數(shù)。以考慮活荷載不利布置對跨中彎矩的影響。93 三、 框架的內力組合1.控制截面 (1)梁:兩端截面及跨中截面。 (2)柱:原則上選擇每層柱的上、下端作為控制截面。 層數(shù)不多時,整根柱配筋相同。 層數(shù)較多時,分段配筋。 94 2.內力組合(組合內力設計值) (1)1.2恒+1.4活 (2)( 1.2恒+0.5活)+1.3震 組合時采用表格計算。 恒恒載下的內力 活活載下的內力等+96 3.選取最不利內力用于配筋計算 (1)梁的最大內力 (考

12、慮地震左、右作用)。 組合兩端負彎矩(取大者): 梁端正彎距:梁端剪力(取大者) :97 組合跨中彎矩(取大者) : 梁端截面取柱邊緣內力組合值用作配筋計算。 配筋計算:當層數(shù)不多時,各層梁可統(tǒng)一配筋。 當層數(shù)較多時,可按幾層為一段統(tǒng)一配筋。 98 (2)柱的最大內力 考慮結構兩個主軸方向分別組合。 進行柱子兩端內力組合,并考慮地震左、右作用。 考慮以下幾組組合: 最大彎矩、及相應的剪力和軸力 最大軸力、及相應的彎矩和剪力 最小軸力、及相應的彎矩和剪力 按柱凈高兩端內力組合值進行配筋計算:層數(shù)不多時,整根柱配筋相同。當層數(shù)較多時,分段配筋。99 四、 框架結構位移驗算1.多遇地震作用下層間彈性

13、位移驗算 (1)層間地震剪力:Vi (2)層間剛度: (3)層間彈性位移: (4)層間彈性位移驗算100 2.罕遇地震作用下層間彈塑性位移驗算 (1)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 y (2)計算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層間地震剪力101 (3)層間屈服剪力Vyi的確定 計算梁、柱的極限抗彎承載力 102 計算柱端的有效屈服彎矩 可根據(jù)不同的屈服機制,確定柱端的有效屈服彎矩。103 計算第i層第j根柱的受剪承載力 計算第i層的樓層屈服剪力104 (4)計算樓層屈服強度系數(shù)(5)確定薄弱層 105 (6)計算薄弱層的層間彈塑性位移(7)薄弱層的彈塑性位移驗算106 4.6 框架-抗震墻結構內力和側移的計算(自學)10

14、7 4.7 框架結構梁、柱與節(jié)點的抗震設計及構造措施一、框架設計的基本原則 1.強柱弱梁 2、 強剪弱彎 108 3.強節(jié)點(強錨固)弱桿件 梁柱節(jié)點的承載力宜大于梁、柱構件的承載力。 “更強的節(jié)點” 4.強壓區(qū)弱拉區(qū)注意:“強”和“弱”的概念 109 二、框架梁截面設計 1.截面尺寸bbhb (1) bb200mm,且1/2bc(加強節(jié)點區(qū)) (2) hb/bb4(或hb/bb0.25)(薄腹梁容易發(fā)生剪切破壞) (3) ln/hb4 (深梁容易產生剪切破壞) (4) (剛度要求) (5) (便于縱向、橫向梁底縱筋通過) 110 2.材料 (1)砼強度等級 C30(一級抗震) C20( 二、

15、三級抗震) (2)縱向受力鋼筋:HRB400 HRB500 箍筋:HPB300 HRB400111 3.梁正截面受彎承載力112 矩形截面或翼緣位于受拉邊的T形截面梁,其正截面受彎承載力應按下列公式驗算: 113 混凝土受壓區(qū)高度應符合下列要求: 一級 x 0.25 h0 二、三級 x 0.35 h0 同時 x 2a 114 (1)剪壓比限值 為了保證梁截面尺寸不至于太小.規(guī)范規(guī)定:對于跨高比大于2.5的框架梁,其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式: 對于跨高比不大于2.5的框架梁,其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式:4.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115 (2)強剪弱彎 為了實現(xiàn)“強剪弱彎”,規(guī)范規(guī)定:對于抗震等級為一、二、三

16、級的框架梁端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116 (3)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 對于一般框架梁,斜截面受剪承載力按下式計算: 對于集中荷載作用下的框架梁,按下式計算:117 5.提高梁延性的構造措施 梁端截面的受壓筋與受拉筋面積比: 有一定的受壓鋼筋可以減小受壓區(qū)高度; 地震下,梁端會出現(xiàn)彎矩反號。 梁頂面和底面的通長鋼筋(考慮地震彎矩的不確定性) 一、二級不應少于214,且不應少于梁端頂面和底面縱向鋼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不應少于212。 118 梁中貫通中柱節(jié)點的縱筋直徑d 一級框架:dhc /25 二級框架:dhc /20 梁端縱筋配筋率2.5,且相對受壓區(qū)高度一級不應大于0.25,二

17、、三級不應大于0.35。 119 梁端箍筋加密 .作用 (a)保證梁端塑性鉸區(qū)的抗剪強度。 (b)約束砼以便提高梁端塑性鉸區(qū)變形能力。 . 梁端箍筋加密要求 (a)加密區(qū)的長度、箍筋直徑、箍筋間距(見表)。 (b)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200mm和20d箍中大者(一級) 250mm和20d箍中大者(二、三級) 300mm(四級)121 三、 框架柱截面設計1. 柱的設計原則 (1)強柱弱梁,使柱盡量不出現(xiàn)塑性鉸。 (2)在彎曲破壞之前不發(fā)生剪切破壞。 (3)控制柱的軸壓比不要太大,防止小偏心受壓破壞。 (4)加強約束,配置必要的約束箍筋。 2. 柱截面尺寸bchc (1)矩形柱bc或hc300mm,

18、長邊/短邊3,一般取正方形。 (2)圓形或多邊形截面的內接圓直徑350mm。 122 (3)剪跨比宜大于2.0;柱凈高Hn /hc 4(避免短柱)。 (4)偏心距。柱中線于梁中線之間的偏心距不宜大于柱截面寬度的1/4。123 3. 控制柱的軸壓比 (1)軸壓比的定義 柱的組合軸壓力設計值N與柱的全截面面積bchc和混凝土抗壓強度設計值fc乘積之比值,稱為軸壓比。 124 (2)控制柱的軸壓比的意義 柱的軸壓比是影響柱子延性和破壞形態(tài)的主要因素之一。試驗表明,柱的位移延性隨軸壓比增大而急劇下降。 軸壓比不同,柱將呈現(xiàn)兩種破壞形態(tài):受拉鋼筋首先屈服的大偏心受壓破壞受壓區(qū)混凝土先壓碎而受拉鋼筋未屈服

19、的小偏心受壓破壞。 軸壓比小于一定數(shù)值,為大偏心受壓破壞,是延性破壞;反之則為小偏心受壓破壞,是脆性破壞。125 (3)軸壓比的限值 規(guī)范中給出的軸壓比的限值,是依據(jù)理論分析和試驗研究確定的。軸壓比的限值見下表。結構類型抗震等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框架結構0.650.750.850.9框架-抗震墻、板柱-抗震墻及筒體0.750.850.900.95部分框支抗震墻0.60.7-柱軸壓比的限值126 4. 柱的內力設計值調整(強柱弱梁) (1)強柱弱梁,使框架實現(xiàn)梁鉸側移機構。要求除頂層和軸壓比小于0.15的柱之外,節(jié)點處梁柱彎矩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 9度和一級框架尚應符合:127 (2)強剪弱彎???/p>

20、架柱和框支柱端部組合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調整: 9度和一級框架結構尚應符合:128 (3)一、二、三級框架結構的底層,柱下端截面組合彎矩設計值,應分別乘以增大系數(shù)1.5,1.25,1.15。底層是指無地下室的基礎以上或地下室以上的首層。 (4)一、二級框架結構的角柱,按調整后的彎矩、剪力設計值,尚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1.1。129 5. 柱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 矩形截面受彎承載力計算130 6. 柱縱向鋼筋配置 (1)框架柱截面宜采用對稱配筋。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縱向鋼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 (2)最大配筋率限制:總配筋率不應大于5%;一級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側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宜大于

21、1.2%。 (3)最小配筋率限制:柱截面最小總配筋率應符合下表要求。類別抗震等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中柱和邊柱0.9(1.0)0.7(0.8)0.6(0.7)0.5(0.6)角柱、框支柱1.10.90.80.7括號內數(shù)用于框架結構132 7. 柱的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計算 (1)剪壓比限值 對于一般柱,應符合 對于短柱,應符合:133 (2)柱斜截面受剪承載力134 8. 柱的箍筋配置 (1)柱端箍筋加密的作用 增加柱端截面抗剪強度。 約束混凝土,提高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及變形能力。 為縱向鋼筋提供側向支撐,防止縱筋壓曲。 135 (2)柱箍筋加密區(qū)的范圍 柱子兩端取截面高度(圓柱直徑)、柱凈高的1/6和

22、500mm三者的最大值。 底層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凈高的1/3。 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和因非結構墻的約束形成的柱凈高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級、二級框架柱的角柱,取全高。136 (3)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直徑和肢數(shù) 一般情況下,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取用。 137 一級框架柱的箍筋直徑大于10mm且肢距不大于150mm時及二級框架柱的箍筋直徑不小于10mm且肢距不大于200mm時,除柱根外最大間距允許采用150mm;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時,箍筋最小直徑允許采用6mm;四級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時,箍筋直徑不應小于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間距不應大于100mm。 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一級不宜大于200mm,二、三級不宜大于250mm和20d箍較大者,四級不宜大于300mm。至少每隔一根縱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約束;當采用拉筋組合箍筋時,拉筋宜緊靠縱向鋼筋并勾住箍筋。138 (4)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小配箍率和最小配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