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弱的聯盟擴容與全球治理秩序_第1頁
虛弱的聯盟擴容與全球治理秩序_第2頁
虛弱的聯盟擴容與全球治理秩序_第3頁
虛弱的聯盟擴容與全球治理秩序_第4頁
虛弱的聯盟擴容與全球治理秩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虛弱的聯盟擴容與全球治理秩序【內容提要】霸權國近來訴諸聯盟擴容政策,增加聯盟成員數量、豐富國家類型和擴大議題覆蓋范圍,試圖將聯盟政治從雙邊發(fā)展到諸邊和小多邊,強化聯盟實力,進而實現對崛起國的“規(guī)鎖”。霸權國的聯盟擴容行為源于一系列主客觀因素的變化,本質是聯合所謂的志同道合國家,修復和重置既成全球治理體系,實現霸權護持的目標。從理論層面上看,聯盟擴容的實現需滿足聯盟收益改善、聯盟成本分攤、霸權國提供聯盟補償三個條件。然而,博弈論模型的推演表明,聯盟擴容會導致后續(xù)加入國家預期收益降低、霸權國承擔成本上升以及難以提供持續(xù)聯盟補償,因而聯盟擴容的補償資源和補償機制愈發(fā)不足。霸權國的聯盟擴容行為是以霸權

2、護持為目標的,并未考慮滿足系統內國家應對全球性問題的訴求,加之霸權實力下降將不斷減少聯盟成員的功能性收益,反而會對全球治理秩序產生負面影響。【關鍵詞】霸權國;聯盟擴容;成本分攤;議題聯盟;全球治理* 任琳,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鄭海琦,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研究生,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培養(yǎng)博士生。一、研究準備(一)提出問題聯盟是國家間關系的普遍現象,是霸權國用以維系地位的重要工具。近年來,聯盟政治中出現了新現象和新趨勢。特別是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在聯盟問題上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擴容傾向,將傳統軍事聯盟擴展為廣泛的圍繞各類全球問題治理的議題

3、聯盟,同時逐步增加聯盟對象數量。文中涉及聯盟政治與國際關系理論中的聯盟概念存在相同點的同時,也具有某些不同點。拜登在首次外交政策講話中提出,美國需要修復聯盟并再次與世界接觸,應對當下和未來挑戰(zhàn)。美國不能僅僅依靠自身,必須通過各國共同努力才能應對全球挑戰(zhàn),應對威脅的方式是更多的聯盟。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北約指出,必須和盟友與伙伴結成更廣泛的聯盟,增強內部凝聚力和應對各類挑戰(zhàn)的能力。美國亞洲事務主管坎貝爾(Kurt Campbell)認為,美國需要在聯盟關系上創(chuàng)新,針對問題性質成立特殊聯盟,并且需要擴大現有的聯盟關系。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由于聯盟對象、聯盟歷史、戰(zhàn)略訴求等不同,美國的聯盟手段路徑有所

4、差異,然而,擴容卻是一個共同傾向,而擴容都是針對崛起國,進而實現霸權護持的目標。在印太地區(qū),美國長期以來把雙邊聯盟組成的“軸輻體系”作為地區(qū)霸權的基礎,這種雙邊聯盟有助于美國強化對盟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控制。然而,隨著地區(qū)局勢的發(fā)展,美國正將雙邊聯盟擴展為諸邊和小多邊體系。在雙邊聯盟的基礎上,美國不斷擴大聯盟關系,相繼形成了美日澳、美日韓、美日印等多個三邊機制?!坝√珣?zhàn)略”提出后,美國又著力推動美日澳印”四邊機制”成型,該機制立*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張宇燕老師的啟發(fā)和支持,兩位匿名評審專家也對文章的修訂給予了悉心指導,筆者在此向他們一并致謝。 本文的霸權國主要指美國,因為全球治理概念和事務

5、的逐步成型,是在二戰(zhàn)后以聯合國為核心的一套治理機制成型之后的事情,在這個時間段,全球系統內霸權國的指涉對象只有美國。 修復聯盟主要指拜登政府試圖回歸聯盟政治,嘗試修復特朗普政府時期曾某種程度上由于美國單邊霸凌、貿易戰(zhàn)和多邊層面上采取“退出外交”而導致的聯盟關系受損的現象。因此,聯盟修復與聯盟擴容是兩個概念,前者并非本文研究重點,只是后者常常是以前者為基礎的。 Joseph R. Biden, Jr., “Why America Must Lead Again,” Foreign Affairs, Vol. 99, No. 2, 2020, p. 76. Kurt M. Campbell and

6、 Rush Doshi, “How America Can Shore Up Asian Order,” Foreign Affairs, January 12, 2021, HYPERLINK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1-12/how-america-can-shore-asian-order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1-12/how-america-can-shore-asian-order,訪問時間:2021 年 6 月 22 日。足于美國與日印澳建立的雙邊和三邊戰(zhàn)略關系。2020 年以來,美日澳印在加強合作的同時還

7、與越南、韓國和新西蘭等國共同對話,被視為朝向“四邊+”機制轉型的重要一步。在歐洲地區(qū),美國也開始嘗試擴容 G7 等諸邊機制。2020 年,特朗普政府提出 G7 擴容,試圖納入印度、俄羅斯、韓國和澳大利亞組成 G11。2021 年的 G7 領導人峰會不僅首次邀請韓國正式參加會議,還發(fā)表了聯合志同道合國家的全球行動議程。2021 年的美英領導人會議上,美國宣布達成新大西洋憲章,超越傳統的美英聯盟,承諾與共享民主價值觀的所有伙伴密切合作,反擊破壞聯盟的外部行為。在全球范圍內,拜登還發(fā)起重建美好世界倡議(B3W),旨在團結主要民主國家實施高標準和透明的基礎設施伙伴關系,與“一帶一路”進行制度競爭。整體

8、來看,美國在印太和歐洲的聯盟體系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擴容現象,不斷納入新成員以壯大聯盟力量,并且目的都是“規(guī)鎖”崛起國,在各領域實現包圍和競爭。霸權國在聯盟成員數量、國家類型(是否是傳統盟國或發(fā)達國家)和議題覆蓋度方面不斷擴展,主要表現形式為強化霸權國在某一區(qū)域或領域內的戰(zhàn)略存在和安全影響,亦或是把聯盟政治的應用從雙邊聯盟發(fā)展到諸邊,并進一步擴散到區(qū)域和多邊。相對傳統聯盟的安全導向為主導,本次擴容的目標是霸權護持和維護優(yōu)勢地位。本文主要研究選定的是特定議題中聯盟成員數量的擴容問題,文后使用的博弈論分析專注的是博弈者(player),探討的也是某一議題領域里霸權國家的聯盟擴容行為。后文之所以從“成

9、本收益”(分攤補償)和擴容對象國數目兩個維度展開論述,目的是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亦即:霸權國是否能為這種擴容提供足夠的俱樂部產品補給,進而給予擴容對象足夠的動力加入集團?此外,隨著擴容對象數量的增加,這種聯盟政治的穩(wěn)固性如何呢?第一個問題實則也是從經濟理 The White House, “The New Atlantic Charter,” June 10, 2021, HYPERLINK /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6/10/the-new-atlantic-charter/ /briefing- HYPERLINK /briefing-

10、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6/10/the-new-atlantic-charter/ 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1/06/10/the-new-atlantic-charter/,訪問時間:2021 年 6 月 22 日。性視角回答了第二個問題。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本文嘗試兼顧堅持理論簡潔性和存在多議題領域的現實情境。就現實分析而言,擴容涉及從傳統安全議題到更為廣泛的全球治理議題, 這是討論成員擴容的前提條件,擴容后的聯盟表現為圍繞某一議題內的“議題聯盟”,呈現出“傳統聯盟”的形態(tài)。就理論模型而言,由于存在多議題被作為假設前提,

11、我們的模型可以進一步簡化議題間差異,進而僅分析同一議題領域內的聯盟擴容,主要表現為霸權國聯盟政治之主要動因、作用邏輯,以及由于霸權國為盟國提供“俱樂部產品”能力和意愿的下降而導致擴容后的可能結果?;趯χT上問題的觀察,本文依次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霸權國現階段的聯盟政治表現為在各領域內的聯盟擴容行為,即聯盟擴容出現的時代背景?這種擴容的穩(wěn)定性強弱如何、作用是什么?表 1 美國當下聯盟擴容的行為表現目標影響因素局限領域對象G7 擴容針對中國的排中國的權力增成員國內部對經濟協調、政俄羅斯、韓國、他性集團,地長;特朗普政接納俄羅斯的治合作印度、澳大利緣經濟合作,府希望盟友承分歧;機制本亞加速與中國脫擔

12、更多成本;身的掣肘,新鉤大流行造成的成員加入難度供應鏈中斷較大,美國不能單獨決定;成員國經濟增長的功能性訴求無法充分滿足 雖然,我們在理論分析中放棄了對多議題領域擴容這一維度的考察,即不同議題領域中的擴容難度比較,但是由于把議題范圍的擴展作為分析的前提條件,在某種程度上也對理論模型的簡潔與現實關懷做出了必要的平衡?!八倪厵C制”擴容(特指 2017 年以來 美國主導的 四邊安全對話)深化與區(qū)域盟友 伙 伴的 聯系,構建印太安全網絡;塑造印太地區(qū)秩序美國與成員國均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中國的地區(qū)影響力增強,地區(qū)國家感到擔憂忽視地區(qū)國家的現實需求; 不理解中國與地區(qū)國家的經濟關系;地區(qū)國家不愿選邊站軍

13、事安全、發(fā)展投資越南、韓國、新西蘭“五眼聯盟”減少成員國對華經濟依賴; 構建對華安全制衡集團中國能力的增強引發(fā)擔憂, 擔心中國的侵略 和 秘密 影響;日本等國存 在 意愿 加入;成員國歡迎日本加入新成員能在多大程度上與五眼保持一致; 新成員加入難度較大;美國與成員國之間不對稱的情報共享情報共享、安全合作、5G 技術合作日本、法國、德國技術聯 盟擴容護 持 霸權 優(yōu)勢,制衡中國的高科技進步美國與盟國之間已經具有技術合作基礎; 部分國家對中國技術構成的安全風險感到擔憂施壓盟國取消與 中 國的 合作;難以提供替代中國的技術選擇高科技、網絡安全、5G 技術合作日澳印、歐洲國家重塑經 貿投資規(guī)則掌握全球

14、經濟治理主導權, 弱化中國經濟影響力美國的經濟主導地位受到沖擊;部分新興經濟體要求改革經濟治理體系和規(guī)則伙伴國追隨美國 的 收益 減少;損害對象國的既有經濟收益關稅、特殊待遇盟國和發(fā)展中國家(二)基本概念聯盟擴容行為的核心研究對象是聯盟(alliance)和議題聯盟(coalition),因此有必要對二者進行清晰界定。聯盟是國際政治的核心概念,對此概念的研究成果豐碩。斯奈德(Glenn Snyder)提出,聯盟是國家在特定情況下使用或不使用軍事力量對抗成員國以外國家的正式聯合。沃爾特認為,聯盟是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安全合作的正式或非正式承諾,任何聯盟的定義特征都包括特定情況下針對某些外部行為體的

15、軍事承諾。通常而言,聯盟需要正式的條約文本和明確的威脅來源,成員國之間的合作相對正式且行為受到聯盟約束。由于議題領域的泛安全化,例如經濟安全化,霸權國傳統聯盟手段也在不斷突破傳統安全領域,進而擴展至技術、經貿和基礎設施投資等領域。這在某種程度上引發(fā)了近年來學者對議題聯盟的關注。只是議題聯盟不僅適用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之間,也適用于南北國家之間;可以是非排他和包容的,也可以是被霸權國工具化和戰(zhàn)略操縱,因而具有排他性的。隨著國際環(huán)境的演變和國家利益考量的多元化,聯盟行為不僅存在于軍事安全領域內,也包含在國際政治、世界經濟以及全球治理等更廣義的領域內。隨著各類全球性問題的出現,議題聯盟的覆蓋范圍逐漸擴大,

16、不僅包括既有的經貿、氣候變化等治理,也包括安全、科技等領域的治理。1995 年全球治理委員會發(fā)布的文件明確指出,傳統和非傳統安全是全球治理的一部分,主權安全是國際社會的基本目標,但其他安全挑戰(zhàn)遠遠大于外部侵略的威脅。因此,非傳統安全領域是聯盟擴容的重點議程。劉豐指出,議題聯盟是為了應對具體議題而形成的非正式合作,政策議程具體,內部進行經常性的討價還價,成本分擔和利益分配趨于短期化,具有廣泛適用性和靈活性等特點。史田一認為,議題聯盟是國際行為體在特定時機、針對特定議題、基于共同的利益關切,聯合志同道合者形成的聯合關系網絡,包括現有制度之外創(chuàng)建的常態(tài)行動型聯盟和現有制度之內創(chuàng)建的議價博弈型聯盟。威

17、爾金斯(Thomas S. Wilkins)指出,議題聯盟和聯盟同屬于 Glenn Snyder, Alliance Politic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7, p. 4. Stephen Walt, “Why Alliances Endure or Collapse,” Survival: Global Politics and Strategy, Vol.39, No.1, 1997, p. 157. 任琳、孫振民:經濟安全化與霸權的網絡性權力,世界經濟與政治2021 年第 6 期,第 83-109 頁。 任琳、鄭海琦:聯盟異化的起源,國際政治科學2

18、021 年第 2 期,第 35 頁。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1995, HYPERLINK /u-gov/global-neighbourhood/chap3.htm /u-gov/global-neighbourhood/chap3.htm. 劉豐:國際政治中的聯合陣線,外交評論2012 年第 5 期,第 61 頁。 史田一:國家為何因特定議題結盟?,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20 年第 3 期,第 28-30 頁;史田一:美國對外政策中的“議題聯盟”行為分析,國際關系研究2020 年第 3 期,第

19、 115-116 頁。結盟(alignment)的一部分,聯盟是基于正式條約、基礎相對廣泛的永久性機構, 而議題聯盟則更為非正式、持續(xù)時間較短。議題聯盟通常涉及“低級政治”議題, 存在向傳統聯盟轉化的可能。綜上,議題聯盟的特征在于不需要明確的文本條約或外部威脅,成員國的合作相對松散和非正式,不會面臨傳統軍事聯盟的“牽連”和“拋棄”困境。相比傳統聯盟,議題聯盟更能夠反映當前國際現實,有助于議題提出國實現最大程度的利益動員。本文討論的霸權國聯盟擴容主要是指在國際形勢變化的背景下,傳統軍事聯盟存在向議題聯盟轉化的趨勢,在成員數目和議題范圍方面均出現擴展的傾向,兼具戰(zhàn)略和議題導向。霸權國的聯盟政治日益

20、轉向多領域、多對象的,以泛安全化和議題聯盟為實現路徑,以霸權護持和打壓競爭對手為目標,最終以聯盟擴容為表現形式的新的聯盟政策不斷顯現出來。雖然組織擴容在管理學等學科中已有長期關注,但作為當前國際政治領域的重要現象,霸權國的聯盟擴容尚未有明確的學理定義。從方式上看,聯盟擴容表現為霸權國把聯盟政治的應用從雙邊聯盟發(fā)展到諸邊、小多邊,進而將影響擴散到區(qū)域(”四邊機制”擴容)或全球(”五眼聯盟”、G7 等)。聯盟擴容與聯盟形成(即從零盟友開始擴容)密切相關,取決于潛在盟友加入聯盟并支付成本后能否獲得凈收益,而凈收益則取決于聯盟規(guī)模和組成。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更多采取單邊和雙邊原則處理與盟國的關系。特朗

21、普政府在多個場合明確表達對多邊機制缺乏興趣和信任,認為多邊機制損害美國利益,著力強調雙邊和小多邊關系。蓬佩奧直接質疑多邊主義的效用,認為多邊主義并不總是可取的。多邊機制在 Thomas S. Wilkins, “Alignment, not alliance the shifting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toward a conceptual taxonomy of alignment,”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38, No. 1, 2012, pp. 63-64.

22、 王存剛:議題聯盟:新興大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新方式,中國社會科學網,2015 年 3 月 11 日, HYPERLINK /zzx/wztj_zzx/201503/t20150311_1540972_1.shtml /zzx/wztj_zzx/201503/t20150311_1540972_1.shtml 韋宗友:國際議程設置: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世界經濟與政治2011 年第 10 期,第 50 頁; Thomas S. Wilkins, “Alignment, not alliance the shifting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coope

23、ration: toward a conceptual taxonomy of alignment,” p. 75. Todd Sandler, “Alliance Formation, Alliance Expansion, and the Core,”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43, No. 6, 1999, p. 727. US Department of State, “Restoring the Role of the Nation-State in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 Dece

24、mber4, 2018, HYPERLINK /restoring-the-role-of-the-nation-state-in-the-liberal-international-order-2/ /restoring-the-role-of-the-nation-state-in-the-liberal-international-order-2/,訪問時間:2021 年 6 月 22 日。特朗普的戰(zhàn)略中缺少一席之地,而這正是冷戰(zhàn)后亞洲區(qū)域主義的組成部分。美國的舉動破壞了其他國家和地區(qū)一直維護的多邊主義,與之相對,拜登更加注重多邊主義原則,但拜登政府回歸多邊同樣是選擇性的、工具性的回歸。

25、換句話說,兩屆美國政府的重點不是多邊主義本身,而是通過在某一問題上訴諸多邊主義、美國能否獲利。從這個視角出發(fā),聯盟擴容發(fā)揮作用往往借助的中介是更大范圍的多邊國際規(guī)則和制度,即把擴容后的聯盟影響力以制度非中性的方式,傳遞到更大范圍,進而“圍堵”或“規(guī)鎖”崛起國的發(fā)展。這一傳遞機制最終作用于全球治理秩序。從對象上看,與以往只關注原有的盟國不同,其他發(fā)達國家乃至其他發(fā)展中國家(例如印度)均是霸權國擴容的潛在對象。傳統盟國和主要伙伴是美國聯盟戰(zhàn)略的內核,與美國利益最為攸關,因此是美國聯盟的首要選擇對象。與美國具有共同利益或者身份認同(like-minded country)的其他發(fā)達和發(fā)展中國家同樣也

26、逐步成為聯盟的潛在對象。從美國角度來看,與其他國家合作應對共同挑戰(zhàn)具有更高的合法性和更低的成本??藏悹柡蛧野踩瘑T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博格(Laura Rosenberger)強調,與盟友、伙伴和朋友合作是與中國打交道的最佳方式,這是拜登政府對華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 See Seng Tan, “Consigned to hedge: south-east Asia and Americas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strategy,”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96, No. 1, 2020, p. 132. 任琳:后疫情時代的全

27、球治理秩序與中國應對,國際問題研究2021 年第 1 期,第 112-123 頁。 張宇燕、馮維江:從“接觸”到“規(guī)鎖”:美國對華戰(zhàn)略意圖及中美博弈的四種前景,清華金融評論2018 年第 7 期,第 24 頁。 全球治理的定義:“由國家或經濟體構成的多權力中心的國際社會,為處理全球問題而建立的具有自我實施性質的國際制度、規(guī)則或機制總和;或在沒有世界政府情況下,各國際博弈者通過集體行動克服國際政治中市場失靈的努力過程?!保◤堄钛?、任琳:全球治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載國際政治科學, 2015 年第 3 期,第 1-29 頁。)基于全球治理的理念和實踐產生的歷史淵源,全球治理秩序既有全球治理的功能屬

28、性,又具有權力屬性;前者相對中性,旨在對全球問題進行功能性治理和共同管理;而后者具有非中性,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擺脫大國權力博弈的色彩,特別是美西方發(fā)達國家由于在二戰(zhàn)后形成秩序的時候具備了先行者優(yōu)勢,因此具有更明顯的制度性權力優(yōu)勢,這也是霸權國在感受到權力下降后試圖修復全球治理秩序的原因所在。(任琳:退出外交與全球治理秩序,國際政治科學,2019 年第 1 期,第 84-115 頁.)當下這套全球治理秩序的核心組成部分是二戰(zhàn)后形成的世界經濟、國際安全和其他各類全球問題的治理機制,主要依托聯合國框架下的組織機構設計,涵蓋了安理會、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衛(wèi)生組織等機構。 Freeman Spog

29、li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White House Top Asia Policy Officials Discuss U.S. ChinaStrategy at APARCs Oksenberg Conference,” May 27, 2021, HYPERLINK /news/white-house-top-asia-policy-officials-discuss-us-china-strategy-aparc%E2%80%99s-oksenberg-conference /news/white-house-top-asia-poli

30、cy-officials-discuss-us-china-strategy-aparc%E2%80%99s- HYPERLINK /news/white-house-top-asia-policy-officials-discuss-us-china-strategy-aparc%E2%80%99s-oksenberg-conference oksenberg-conference,訪問時間:2021 年 6 月 22 日。從目標上看,聯盟成立本身就是基于外部安全威脅的。隨著霸權國影響力降低,借助新盟友打壓崛起國的訴求也不斷增加。衰落的霸權會尋求拉攏新盟友來制衡崛起大國,尋求盟友建立制衡性聯

31、盟。有學者指出,當權力轉移的預期不斷增加,成員國會更加傾向于重新調整聯盟承諾,致使聯盟變化的現象更為普遍。此外,借助聯盟擴容把霸權國的影響力傳導至區(qū)域、多邊和國際規(guī)則層面,其目的是“規(guī)鎖”崛起國,不僅減少對方戰(zhàn)略空間和支持者,還要在國際事務中壓制崛起國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美國“規(guī)鎖”政策的核心是要規(guī)范中國行為,把中國的發(fā)展方向和增長極限控制在無力威脅或挑戰(zhàn)美國世界主導權的范圍以內。該政策的實現路徑是通過加強與盟友和其他國家的政策協調,在區(qū)域和多邊規(guī)則層面合作削弱中國的經濟、技術和國際制度能力。在某種意義上,重塑和擴容區(qū)域小多邊也是霸權國實現其戰(zhàn)略目標的路徑之一。印太地區(qū)安全結構中的小多邊主義興起

32、主要源于對美國領導權和聯盟體系可持續(xù)性的懷疑,以及應對地區(qū)戰(zhàn)略挑戰(zhàn)的多邊安排的缺乏。美國將小多邊主義視為多邊主義的有用“變體”,有助于實現安全目標,小多邊主義作為印太安全路徑的可行性取決于美國能否將雙邊同盟轉變?yōu)閰^(qū)域安全網絡。從內容和表現形式上,聯盟擴容涉及議題領域和成員數量。文中討論霸權國美國的聯盟擴容行為,實則也是一種聯盟轉型的重要表現,重點不是打造傳統軍事聯盟,而是關注擴容成員的數目,在某種意義上是把所謂緊密的政治和安全聯盟關系在成員規(guī)模和議題范圍層面予以拓展,進而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聯盟的緊密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與傳統聯盟政治不同,以這種聯盟擴容為特征的現代 Randall L. Sch

33、weller, “Domestic Structure and Preventive War: Are Democracies More Pacific?” World Politics, Vol. 44, No. 2, 1992, p. 238. Colin Krainin and Robert Schub, “Alliance Dynamics in the Shadow of Shifting Power,” International StudiesQuarterly, published online on June 15, 2021, p.12. 張宇燕、馮維江:從“接觸”到“規(guī)鎖

34、”:美國對華戰(zhàn)略意圖及中美博弈的四種前景,清華金融評論2018 年第 7 期,第 24 頁。 Bhubhindar Singh and Sarah Teo, “Introduction: minilateralism in the Indo-Pacific,” in Bhubhindar Singh and Sarah Teo eds., Minilateralism in the Indo-Pacific: The 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 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SEAN, (London

35、: Routledge, 2020), p. 2. William T. Tow, “Minilateral Securitys Relevance to US Strategy in the Indo-Pacific: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The Pacific Review, Vol. 32, No. 2, 2018, p. 5. 實際上,由于霸權實力的相對衰弱,美國在降低海外駐軍和海外軍事行動開支,所以傳統意義上的軍事聯盟之表現實則在減弱。聯盟政治表現出戰(zhàn)略導向和議題導向,因此也常常表現為某種“議題聯盟”。由于完全重塑聯盟的成本極其高,原有傳統的聯盟關系

36、成為此輪擴容的基礎,而擴容后的集團(聯盟擴容的結果)表現為“傳統聯盟”的形式,例如“G7”和“QUAD”。在這個意義上,聯盟擴容的結果并不一定是擴大的軍事聯盟,而可能是霸權國發(fā)起的具有松散性、臨時性、不穩(wěn)定性的議題聯盟,具有排他性和戰(zhàn)略導向。(三)關于聯盟擴容的既有研究當前直接研究聯盟擴容現象的成果較少,主要集中于以下幾種研究視角。一是論證聯盟擴容具有能力聚合作用。一般來說,聯盟是聚合能力對抗威脅的工具, 國家結成聯盟,通過集中力量對抗共同敵人來增強安全。在某種意義上,聯盟是弱國的游戲,或是加總權力達成獲勝同盟的行為,而權力計算是聯盟行為的核 心。聯盟是為了增加集團的絕對力量,通過與他人聯手增

37、強實力是一種權宜之計, 也是提升實現國家目標能力的一種方式。斯奈德提出,聯盟的價值在于提供威懾和防御收益,增加此收益有助于吸引更多新成員加入。實現權力聚合有助于聯盟成員國更好地應對安全挑戰(zhàn),減少競爭對手的外部壓力。具體到北約案例中, 霍羅維茨(Liviu Horovitz)和格茨(Elias Gtz)提出,老布什政府擴大北約是為了緩解歐洲的安全顧慮,避免歐洲走向不穩(wěn)定。美國通過北約東擴能夠壓制俄羅斯的挑戰(zhàn),通過北約將美國的力量和影響投射到東歐,表現出捍衛(wèi)中東歐地區(qū)免受俄羅斯威脅的決心。在安全之外的議題領域,聯盟擴容同樣可以發(fā)揮整合各國力量的作用。在氣候變化領域,小國可以通過聯盟擴容壯大其實力和

38、話語權。小國聯盟可以依靠更大的成員數量來提高議價能力,有助于擴大聯盟的集體規(guī)模效益及其議程的合法性。建立聯盟可以使小國從聯盟其他成員的專業(yè)知識中獲益, 從而更有效地進行談判,有助于提升聯盟中每個成員在談判中的權重,使其成為 關于權力聚合,可參見 James D. Morrow, “Alliances and Asymmetry: An Alternative to the Capability Aggregation Model of Alliances,”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5, No. 4, 1991, pp. 906

39、-907. Thomas S. Wilkins, “Towards a Trilateral Alliance?: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Expediency and Values in AmericanJapaneseAustralian Relations,” Asian Security, Vol. 3, No. 3, 2007, p. 256. Glenn H. Snyder, “Alliance Theory: A Neorealist First Cu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44, No.

40、1, 1990, p. 111. Liviu Horovitz and Elias Gtz, “The overlooked importance of economics: why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nted NATO enlarge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43, No. 6-7, 2020, pp. 847-868.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但在國際貿易規(guī)則談判中,聯盟擴容不一定導致力量增強和目標實現。聯盟越大,成員變得更加多樣化,就越難保持凝聚力,從而導致內部協調和討價還價的壓力增加。在某些情況下,小

41、型聯盟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存在較多中立、騎墻或被動追隨者,那么小型聯盟就是實現目標和達成效率的關鍵。較大的聯盟具有人數優(yōu)勢,而較小的聯盟有助于表達共同立場。二是霸權國訴諸聯盟擴容,加強對聯盟對象的控制,使之服務于霸權國強化區(qū)域乃至全球秩序主導權的目標。劉豐提出,聯盟成立之初是為了應對共同安全威脅,當前則更多地是為了維持美國全球主導地位、推進全球戰(zhàn)略目標,而美國主導的一系列聯盟也在不斷調整戰(zhàn)略目標、接納新成員、擴展勢力范圍。在軍事安全領域,倡導北約擴容能夠防止歐洲國家自主組建地區(qū)性安全機構,以弱化成員的獨立安全功能,并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歐洲參與美國主導的經濟秩序。擴容也使美國不得不承擔更多的安全承諾

42、,使歐洲國家在安全上搭便車,加強對美國的依賴,從而加入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近年來,美國的聯盟擴容受到部分學者的關注,他們提出美國正在擴大聯盟成員網絡和非軍事角色,增強自身在聯盟中的主導地位。美國需要改革既有的聯盟體系,關注國家安全和經濟發(fā)展所面臨 Amrita Narlikar and Diana Tussie, “The G20 at the Cancun ministerial: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evolving coalitions in the WTO,” World Economy, Vol. 27, No. 7, 2004, p. 95

43、4; Nicole Deitelhoff and Linda Wallbott, “Beyond soft balancing: small states and coalition-building in the ICC and climate negotiations,” Cambridge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25, No. 3, 2012, p. 348. Christophe Dupont, “Negotiation as coalition building,”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Vol. 1

44、, No. 1, 1996, p. 54; Peter Drahos, “When the weak bargain with the strong: negotiations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Vol. 8, No. 1, 2003, pp. 79-109; Carola Klck, “Multiple Coalition Memberships: Helping or Hindering Small States in Multilateral (Climate) Negotiations

45、?”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Vol. 25, No. 2, 2020, pp. 279-297. 劉豐:美國的聯盟管理及其對中國的影響,外交評論2014 年第 6 期,第 91 頁;劉豐:聯盟與國際秩序,當代美國評論2019 年第 3 期,第 13 頁。 Liviu Horovitz and Elias Gtz, “The overlooked importance of economics: why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wantedNATO enlargement,”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

46、l. 43, No. 6-7, 2020, pp. 847-868. Joshua R. Itzkowitz Shifrinson, “Deal or No Deal?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the U.S. Offer to Limit NATO Expansio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0, No. 4, 2016, pp. 7-44; Joshua R. Itzkowitz Shifrinson, “Eastbound and down: The United States, NATO enlargement,

47、and suppressing the Soviet and Western European alternatives, 19901992,” Journal of Strategic Studies, Vol. 43, No. 6-7, 2020, pp. 816-846; James Goldgeier and Joshua R. Itzkowitz Shifrinson, “Evaluating NATO enlargement: scholarly debates,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roads not taken,” International Po

48、litics, Vol. 57, No. 3, 2020, pp. 291-321; Rajan Menon and William Ruger, “NATO enlargement and US grand strategy: a net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57, No. 3, 2020, pp. 371-400. Sung Chul Jung, Jaehyon Lee and Ji-Yong Lee, “The Indo-Pacific Strategy and US Alliance Network Expandabili

49、ty: Asian Middle Powers Positions on Sino-US Geostrategic Competition in Indo-Pacific Reg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30, No. 127, 2021, pp. 53-68; Wooyeal Paik and Jae Jeok Park, “The Quads Search for Non-Military Roles and Chinas Strategic Response: Minilateralism, Infrastructure Inves

50、tment, and Regional Balancing,”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 30, No. 127, 2021, pp. 36-52; Thomas J. Christensen, “There Will Not Be a New Cold War,” Foreign Affairs, March 24, 2021,的威脅,不再局限于軍事,重新分配安全開支,將更多經費用于領導聯盟所需的非軍事國家安全中。三是從聯盟成員與新成員的共同利益角度出發(fā)研究聯盟擴容。聯盟傾向于吸收具有共同安全和經濟利益的成員加入,保證聯盟的穩(wěn)定性。國家關注盟友表

51、現趨同利益的行為和實現利益的能力,從而評估盟友的可靠性,維護聯盟相互依賴。加入新聯盟使成員國獲得經濟激勵,聯盟擴容具有再分配效應,成員國和加入國之間的分配沖突通常需要通過將擴容收益重新補償給潛在的擴容失敗者來解決,從而確保擴容的成功。此外,規(guī)范要素也是聯盟擴容的重要考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影響成員的共同利益判斷。共同的文化和身份能促進內部穩(wěn)定,面對具有相似價值觀和規(guī)范的新成員,聯盟擴容的動機更大。成員國身份是聯盟的關鍵因素,聯盟向滿足規(guī)范條件的國家提供成員資格。擴容需要設定區(qū)域成員資格標準,成員資格通常建立在共同規(guī)范的基礎上,有助于明確聯盟擴容的范圍和對象。國家選擇加入聯盟,因為它們認為成員國共

52、享相似的原則和觀點。四是從成本分擔的視角研究聯盟擴容。其中,俱樂部理論強調增加成員數目會導致邊際成本增加,俱樂部產品隨之更具競爭性。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an)指出,對于某一成員而言,一方面隨著成員數目增加,集團帶來的邊際成本為負值,減少了成本分攤,但另一方面隨著成員數目的遞增,俱樂部供給某一成員的邊際收益也逐漸逼近負值。俱樂部內某一成員獲益的條件是,新加入 HYPERLINK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l-not-be-new-cold-war /articles/united- HYPERLINK /art

53、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l-not-be-new-cold-war states/2021-03- HYPERLINK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l-not-be-new-cold-war 24/there- HYPERLINK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l-not-be-new-cold-war will- HYPERLINK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

54、l-not-be-new-cold-war not- HYPERLINK /articles/united-states/2021-03-24/there-will-not-be-new-cold-war be-new-cold-war Michael H. Fuchs, “How Americas China Policy Loses Friends and Strains Alliances,” Foreign Affairs, March HYPERLINK /articles/china/2020-03-12/how-lose-friends-and-strain-alliances%

55、3B 12, 2020, /articles/china/2020-03- HYPERLINK /articles/china/2020-03-12/how-lose-friends-and-strain-alliances%3B 12/how- HYPERLINK /articles/china/2020-03-12/how-lose-friends-and-strain-alliances%3B lose- HYPERLINK /articles/china/2020-03-12/how-lose-friends-and-strain-alliances%3B friends- HYPER

56、LINK /articles/china/2020-03-12/how-lose-friends-and-strain-alliances%3B and- HYPERLINK /articles/china/2020-03-12/how-lose-friends-and-strain-alliances%3B strain-alliances; MiraRapp-Hooper, “Saving Americas Alliances,” Foreign Affairs, Vol. 99, No. 2, 2020, p. 137. Iain D. Henry, “What Allies Want:

57、 Reconsidering Loyalty, Reliability, and Alliance Interdependence,”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44, No. 4, 2020, pp. 4583; Victor D Cha, “Allied Decoupling in an Era of USChina Strategic Competition,”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Vol. 13, No. 4, 2020, pp. 509-536. Thomas Plumper an

58、d Christina J. Schneider, “Discriminatory European Union Membership and the Redistribution of Enlargement Gains,”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Vol. 51, No. 4, 2007, pp. 568-587. Frank Schimmelfennig, “The community trap: Liberal norms, rhetorical action, and the eastern enlargement of the Europea

59、n Unio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55, No. 1, 2001, pp. 47-80; Frank Schimmelfennig, “Strategic Action in A Community Environment: The Decision to Enlarge the European Union to the East,”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 36, No. 1-2, 2003, pp. 156-183. Kilian Spandler, “Regional standards

60、 of membership and enlargement in the EU and ASEAN,” Asia EuropeJournal, Vol. 16, 2018, pp. 183-198; Kilian Spandler, Region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ASEAN, the EU and the Politics of Normative Arguing, Gewerbestrasse: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p. 178. Terrence P. Hopmann, The nego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