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構成概述課件_第1頁
設計構成概述課件_第2頁
設計構成概述課件_第3頁
設計構成概述課件_第4頁
設計構成概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藝術設計基礎教程構成概述第一章 平面構成基礎第二章 立體構成基礎第三章 色彩構成基礎一、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二、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三、構成的學習與方法一、設計命題與設計案例二、相關知識點三、平面構成的應用和欣賞一、設計命題與設計案例二、相關知識點三、立體構成的應用和欣賞一、設計命題與設計案例二、相關知識點三、色彩構成的應用和欣賞何謂構成?造型領域的“構成”一詞產生于20世紀初,一般認為,以德國的包豪斯設計學院為中心的設計教育體系是目前構成教育的起源。視覺藝術領域的“構成”,是指將一定的形態(tài)元素,按照視覺規(guī)律、力學原理、心理特性、審美法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組合。構成作為一門基礎課,在藝術設計教學體系

2、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了解構成課程的歷史與發(fā)展、意義與功能以及構成的學習方法,對我們將來的專業(yè)學習是十分重要的。三大構成平面構成 立體構成 色彩構成設計構成構成概述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構成的學習與方法1源于包豪斯時期的設計構成教育 2繼承與發(fā)展的日本設計構成教育3香港、臺灣地區(qū)對內地構成教育 的影響 4對中國構成教育的思考1教學目的和意義 2構成表現(xiàn)形式和美學 3設計構成的價值1繼承傳統(tǒng)是構成教學的基礎 2仿生學習是構成教育的源泉3創(chuàng)新追求是構成設計的靈魂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1一、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設計構成1. 源于包豪斯時期的設計構成教育“構成”一詞來源于俄國的構成主義

3、藝術。構成主義藝術,是俄國十月革命前后興起的前衛(wèi)藝術運動,它從反對狹隘的個人化和地域觀念出發(fā),采用徹底的非具象與非再現(xiàn)的手法,以全世界通用的幾何形態(tài)為特色,使用鐵板、玻璃、電線、纖維等工業(yè)材料,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造型。1919年,德國創(chuàng)立“公立包豪斯學?!保⊿taatliches Bauhaus),校長、建筑師瓦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提出了“藝術與技術新統(tǒng)一”的口號,并在學校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實驗。左圖: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右圖:包豪斯校舍 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2 畫家約翰.伊頓(Johannes Itten)出生于瑞士,他十分重視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哲學和藝術,對形式非常

4、敏感。他通過對大量古畫的分析,找出視覺規(guī)律,特別是韻律和結構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事物的敏感性。伊頓開設的課程有: 自然物體練習; 不同材料的質感練習; 古代名畫分析。 形式大師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于19221933年期間在包豪斯任教。康定斯基對包豪斯基礎課的主要貢獻體現(xiàn)在“分析繪畫”和“色彩與形體研究”兩個方面。 抽象派繪畫大師克利(Paul Klee)在包豪斯開設自然現(xiàn)象分析、造型、空間、運動和透視研究等課程。左圖:包豪斯學院的標志,由朱斯特施密特(Joost Schmidt)設計下左圖:康定斯基繪畫作品下右圖:1923年包豪斯學院設計作品展招貼廣告,由朱斯特施密特設

5、計 設計構成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3設計構成 藝術家莫霍里納吉(Laszlo Moholy-Nagy)是構成派的追隨者,他將構成主義的要素帶進了包豪斯的基礎課,為學生開設了工藝類、藝術類、科學類三類課程,使學生了解材料的屬性,熟悉造型表現(xiàn)的原理。納吉開設的課程有:懸體練習;體積空間練習;不同材料結合的平衡練習;結構練習;質感練習;鐵絲、木材結合;構成及繪畫。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密斯設計的范斯沃斯住宅瑪麗安妮布蘭德設計的茶具由密斯設計的巴塞羅那椅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4設計構成2. 繼承與發(fā)展的日本設計構成教育德國的構成教育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傳到了日

6、本。1932年,東京文理科大學桐光會創(chuàng)立了名為構成教育的刊物,1934年由學校美術協(xié)會出版構成教育大系,這本書是由建筑師川喜田煉七郎和新派的造型教育家武井勝雄共同完成的。該書在強調創(chuàng)作激情的同時,將構成視作造型教育的新內容,并加以探討。1949年,日本的國立大學開始設立構成座。對日本的構成教育起到重要推動作用的是東京教育大學。1949年舊制的東京高等師范的藝術技能系被改為東京教育大學教育學部的藝術系,此后,東京藝術大學、筑波大學等日本主要的藝術大學都開始開設構成專業(yè)。陳列在上海松江月湖公園雕塑博物館內的伊藤隆道的動構成作品日本乃至世界一流的藝術家和構成大師,伊藤隆道他在構成領域最為著名的理論和

7、實踐是他“四次元構成”,通俗的叫法是“動的構成”“動態(tài)造型”,也有人稱之為“金屬雕塑”。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5設計構成福田繁雄是另一位將構成的基本理論應用于設計的平面設計師,正是由于對構成的深刻理解和巧妙運用,他被人們廣泛譽為“視覺創(chuàng)意大師”和“日本的艾歇爾”。他在看似荒謬的視覺形象中透射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感和連續(xù)性。他的作品總是緊扣主題、富于幻想、令人著迷。他用筆極其簡潔,慣用嬉戲般的幽默感和視幻覺一一無理圖形、圖底反轉和二重視等,來創(chuàng)造新奇怪異的藝術情趣。福田繁雄招貼展自取滅亡 福田繁雄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6設計構成3. 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qū)對內地構成教育的影響目前我國藝術院校的構成教育間接

8、地來自歐洲和日本。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的香港、臺灣地區(qū)享有交通上的便利,較早接觸到歐洲和日本的構成教育,成為構成教育進入內地的主要通道。第一個將構成教學由香港傳播到內地的是王無邪的學生呂立勛,他于1970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大一藝術設計學院”,成為當?shù)乇容^有名的一所私立設計學校。1979年中國內地改革開放以后,呂立勛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xiàn)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邀請,來到北京講授平面構成與立體構成課程,這次講學被視為構成教學進入中國內地教育系統(tǒng)的開端。臺灣省是大陸引入構成教育的另一重要通道。20世紀70年代,王無邪的平面設計原理、立體設計原理教材,靳埭強平面設計實踐等教材由臺北的出版社這些教材很快被介紹到

9、中國大陸,從此,構成教育在中國大陸地區(qū)得到了充分的傳播和發(fā)展。破裂的空地 王無邪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7設計構成富有構成特點的靳埭強設計作品構成教育的歷史與發(fā)展8設計構成4. 對中國構成教育的思考二是把握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鑒賞和訓練,學會拋繁存簡,尋找事物視覺方面的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新。三是對材料形態(tài)特性的理解,這是在當代條件下學習構成的難點和重點。四是從民間、民俗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構成元素和表現(xiàn)手法,這是改變西方傳統(tǒng)構成很重要的一種方法。五是要學習并培養(yǎng)整體把握對象的能力,讓審美始終貫穿于設計過程的始終。當前,中國的設計教育正在經歷一個從向西方借鑒、模仿轉向適應自身文化的創(chuàng)新階段,構成訓練作為一項必不

10、可少的基礎訓練也應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從需要出發(fā),從自身文化出發(f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僅為專業(yè)服務,更懂得如何應用。其中,有五個方面的因素在支配著這門課程的創(chuàng)新。一是拋棄常規(guī)的思考方法,從自身經驗以外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和思考事物。中國內地的構成教育由兩個方面的力量推動。一是廣州美術學院的尹定邦教授受港臺設計基礎教學的影響,最先在20世紀80年代初導入該課程,改革和充實了國內的基礎課程,沖擊了內地長期以來的傳統(tǒng)教學。二是由無錫輕工業(yè)學院吳靜芳老師為首的首批改革初期國內公派留學研修教師在80年代初訪學回國后,帶回了日本、德國的構成教學經驗。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9設計構成系統(tǒng)的構成課程可以細分為“平面構成”

11、“立體構成”“色彩構成”“空間構成”“光構成”等多個方向。學習構成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分析、研究和系統(tǒng)的訓練,讓學生從舊有的觀察事物的模式中解放出來,以新的(設計者的)眼光和觀念對事物進行獨特的理解。構成教育的手段是研究和訓練,最終目的是達到對形式規(guī)律的掌握和運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思維方式和造型觀念。構成教學需要培養(yǎng)一種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由形象到結構的思考能力,理性、抽象的形態(tài)和結構成為構成最為基本的表現(xiàn)形式和美學,因為它抽象而簡單。二、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1. 教學目的和意義商業(yè)攝影師Bela Borsodi的紙藝作品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10設計構成2. 構成表現(xiàn)形式和美學理性指的

12、是設計對象的合理性,“合理”包括了功能的合理和心理的合理。德國Sturlgart設計中心在評選每年的優(yōu)良產品時,設定了以下標準:產品與人體的尺寸、形狀及用力角度是否配合;產品是否順手和便于使用;是否能防止使用人操作時意外傷害和錯用時產生的危險;各操作單元是否實用;各元件在安置上能否使其意義毫無疑問地被辨認;產品是否便于清洗、保養(yǎng)及修理,等等。藝術中的抽象表現(xiàn)是對自然對象加以簡化、提煉或重組,或完全舍棄自然對象,以純粹的形式加以表現(xiàn)。結構是設計構成所要表現(xiàn)和追求的另一大主題,結構的表現(xiàn)拋棄一切附加的裝飾。商業(yè)攝影師Bela Borsodi的紙藝作品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設計構成11用紙片建構的“大

13、廈”美國藝術家Jill Sylvia用紙片構建的“大廈”,演繹輕盈與堅固的完美平衡,體現(xiàn)出了單純化、抽象化和高度概括的結構之美、形式之美。不同厚度、軟硬度的紙張是藝術家進行構成創(chuàng)意的重要材料。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設計構成123. 設計構成的價值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圣殿”2010年上海世博會向我們展現(xiàn)了非常精彩的建筑作品,這些建筑作品最基本的原型就是設計構成。例如,英國館的設計是一個沒有屋頂?shù)拈_放式公園,展區(qū)核心“種子圣殿”外部生長有六萬余根向各個方向伸展的“觸須”,在展區(qū)中猶如一朵飄浮的蒲公英花。白天,觸須會像光纖那樣傳導光線來提供內部照明,營造出現(xiàn)代感和震撼力兼具的空間;夜間,觸

14、須內置的光源可照亮整個建筑,使其光彩奪目。這一建筑的意圖是引導人們思索如何利用自然來迎接城市面臨的挑戰(zhàn)。設計構成對于設計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為藝術設計應用和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除此以外,當代設計構成教育的價值早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內部,其外延已經擴展到產品創(chuàng)新、社會生活和經濟發(fā)展的方方面面,構成教育中所提供的許多思維方法、設計技巧與現(xiàn)代高科技相結合,被運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將我們的生活裝點得更為精彩。構成教育的意義與功能設計構成13芬蘭館“冰壺”的外墻采用了一種以構成中的“排列”為基礎的造型形式,形成了如同魚鱗一般的視覺效果。這種“魚鱗”采用了一種新型材料,以標簽紙和塑料的邊角余料為主

15、要原料,表面堅硬耐磨、水分含量低、質量輕、不褪色?!氨鶋亍钡耐庑戊`感來源于芬蘭大自然,頂部的碗狀開口設計,可促進自然通風,且能鋪設太陽能電池板,為展館提供電力;雨水也可進行回收再利用。2010年上海世博會芬蘭館“冰壺”2010年上海世博會西班牙國家館外墻融合所有藤編工藝構成的學習與方法設計構成141. 繼承傳統(tǒng)是構成教學的基礎三、構成的學習與方法傳統(tǒng)是文化和藝術得以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這里的構成教學的傳統(tǒng)指的是對包豪斯基礎教學本身的學習,和為了凸顯自身構成教學特色而吸收中國已有的一些相關表現(xiàn)手法。真正的藝術都是從生活和傳統(tǒng)中汲取養(yǎng)分,不斷地積累而成的。當前,中國構成教學中應該秉承的“傳統(tǒng)”包

16、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來自中國自身的豐厚的文化底蘊。二是構成課程的起源包豪斯的創(chuàng)新精神的傳統(tǒng)。蘇州博物館新館 池塘、假山、小橋、亭臺、竹林等古典園林元素組成的現(xiàn)代風格的山水園是在傳統(tǒng)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例如,蘇州園林中的花窗就是一種既具功能性又具審美性,既節(jié)省材料又因地制宜的優(yōu)秀設計。如包豪斯提出設計應該“為大眾服務”的口號。構成的學習與方法設計構成15粽子的制作過程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造物的智慧:兩縷平展的粽葉,通過折疊、彎曲、交叉而成為一個立體的容納空間。最后充分利用了粽葉自身結構特征,利用粽葉的尖角固定結構,其間不用任何其他材料粘貼或連接。構成的學習與方法設計構成162.

17、 仿生學習是構成教育的源泉仿生是人類推進科學進步的一種最為重要的研究和學習方法,也是藝術家、設計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工具和手段。自然界的萬物都有著它們自身的結構規(guī)律,依靠各自的規(guī)律及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和生存結構,生態(tài)達到了精密的平衡,循環(huán)往復,周而復始。仿生設計學(Design Bionics)是在仿生學和設計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以自然界萬事萬物的“形”“色”“音”“功能”“結構”等為研究對象,在設計過程中有選擇地應用這些特征原理進行的設計,同時結合仿生學的研究成果,為設計提供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徑。仿生設計學作為人類社會生產活動與自然界的契合點,使人類社會與自然達到了高度的

18、統(tǒng)一,正逐漸成為設計發(fā)展過程中新的亮點。右上圖:各種形式的自然界生物形態(tài)右下圖:動物界的相似性在動物界,相似性常常應用于偽裝。如同其他海洋生物一樣,善于模仿的章魚能呈現(xiàn)出其天敵的顏色、紋樣、圖案和相近的形態(tài)。構成的學習與方法設計構成17仿生設計學按照其不同的觀察角度,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形態(tài)仿生設計。研究生物體(包括動植物、微生物)和自然界物質(如日月、風云、山川、雷電等)的外部形態(tài)及其象征寓意,通過相應的藝術處理手法將之應用于設計之中。功能仿生設計。研究生物體和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功能原理,并用這些原理去改進現(xiàn)有的或建造新的技術系統(tǒng),以促進產品的更新?lián)Q代或新產品的開發(fā)。視覺仿生設計。研究生物體的

19、視覺器官對圖像的識別、對視覺信號的分析與處理,以及相應的視覺流程,廣泛應用于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和環(huán)境設計之中。構成的學習與方法設計構成18結構仿生設計。主要研究生物體和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內部結構原理,如植物的莖、葉以及動物形體、肌肉、骨骼的結構,及其在設計中的應用問題,適用于產品設計和建筑設計 混水器設計混水器像一朵綻放的百合,也像一個海螺。 水力渦輪機仿生設計讓水力渦 輪 機 更 加 安靜,性能更加可靠,而且造型也很美。后裔 Jeffrey Dever,2004殼 Donna Goohran,2004構成的學習與方法設計構成193.創(chuàng)新追求是構成設計的靈魂藝術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其外延是不斷的技術更新與觀念的提升,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