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論教材課件_第1頁
德育論教材課件_第2頁
德育論教材課件_第3頁
德育論教材課件_第4頁
德育論教材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第十章 德育論第一節(jié) 德育概論第二節(jié) 德育的幾個基本模式第三節(jié) 價值多元化與德育討論:1、“二十四孝”還適合現代社會么?2、在一所小學聽語文課改實驗課,課上突然有一個女生破了鼻子,血不停的流著。只見她一手捂著鼻子,不知所措。面對這一突發(fā)事件,老師停下了與學生的交談。“快,誰來幫幫她?”“我”?!拔摇?。兩個同學急忙攙起她走出了教室第一節(jié) 德育概述一、德育的含義國外多數學校的德育是指道德教育,我國學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勞動教育、法制教育等,實為社會意識教育。政治教育:是指形成學生一定政治觀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學生一定世界觀、人生觀的教育。道德教

2、育:促進學生道德發(fā)展的教育。我國德育外延的演變德育即政治教育(建國以來直至1970年代末)德育即政治思想教育(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1980年代中期)德育即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1988)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3)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5)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1995)德育即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質教育(1998)說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 二、教育與德育什么是教育?教人偷東西是教育嗎?“教育”的道德標準教育必須包含道德的目的或善意教育必須包含有價值的內容或產生有益的影響教

3、育必須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教育不僅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它們的目的還必須合乎道德。教育不僅是一種有意施加的影響,這種影響還必須出自善意。教育包含使人為善的意圖,德育代表使人為善的教育意圖。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目的,沒有道德的目的,就無所謂教育。德育即教育的道德目的。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活動,只有服務于一定社會的道德目的,包含使人為善的意圖,才是一種教育。純粹的智力訓練并非智育。促進學生體力發(fā)展的活動,只有服務于一定社會的道德目的的意義,包含使人為善的意圖,才是一種教育。純粹的健身運動或競技運動并非名副其實的體育。德育是教育的最終目的赫爾巴特:“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

4、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倍磐骸暗赖履康膽斊毡榇嬖谟谝磺薪虒W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不論是什么問題的教學。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這句盡人皆知的話就成了偽善的托詞?!敝袊鴩裾?912年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主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把德育視為“教育目的”,意味著德育是學校一切工作的目的和歸宿;把德育視為“教育工作”,意味著德育是學校眾多工作中的一項工作。三、德育“工作化”傾向及其批判理論誤區(qū):錯把德育、智育、體育的劃分當作學校分工依據。實踐誤區(qū):錯把德育設置成學校

5、的一項專職工作,妨礙學校全體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學校德育,造成對學校德育的忽視和削弱。德育“工作化”的誤區(qū)一、訴諸體驗的德育模式 第二節(jié) 德育的幾個基本模式 體諒情境后果情境沖突情境一個跟你同歲而且要好的男孩子或女孩子,因為你不知道的原因顯得十分心煩意亂。你怎么辦?1體諒情境 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人際關系的敏感性,鼓勵學生對一切表明人的需要、利益及情感的言語信號和非言語信號的觀察和理解。2后果情境 有人在朋友開車時用令人發(fā)笑的事逗他,接著可能發(fā)生什么事? 激發(fā)學生超越一對一關系的道德,采取旁觀者的立場客觀地進行思考,以增強學生對行為后果的想象、理解、推測的能力。小明到鄰居王爺爺家找小剛,看到一只藥瓶很

6、好玩,就拿去玩了。接著可能發(fā)生什么事? 3沖突情境 鼓勵學生在最后道出自己在特定的沖突情境中會怎么辦之前,扮演與之發(fā)生沖突一方的角色。情境 女孩子的立場: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子,媽媽住院時我悉心看家。我認為弟弟應該接受他的那份家務,我曾請求弟弟幫助掃地和裝盤。他不干,因為他認為這不是男人的活。 男孩子的立場:媽媽住院時,姐姐看家。她要我?guī)椭鷴叩睾脱b盤,但我不會去干,因為我認為這些都是女人干的活。作業(yè) 男孩:試把自己置于這個女孩的立場上,你會怎么辦,比方說,你會有什么感受?對于這種情境,姐姐兩人能夠接受的解決辦法是什么? 女孩:試把自己置于這個男孩的立場上,你會怎么辦,比方說,你會有什么感受? 情

7、境 學生們圍在一起看老師批改作業(yè)。學生甲站在里圈,學生乙站在外層,他個子矮被甲擋住了視線。乙說:“你能不能站過去一點,讓我看看。”甲說:“我還沒看好呢?!币也环饬耍澳阏孀运?,占著位子不走?!奔醉斄艘痪洌骸澳悴抛运侥?,是我先來的,憑什么讓你?”“你自私!”“你最自私!”問題 (1)試把你置于甲生的位置,如果你是甲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會怎么辦? (2)試把你置于乙生的位置,如果你是乙生,你是怎么想的?你會怎么辦? (3)兩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解決辦法是什么?二、間接德育德育模式直接的道德教學:德育“學科化”傾向及其批判間接的道德教育:學科教學的德育機制實施“全方位德育” 直接的道德教學:通過專門的

8、道德課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理論。 間接的道德教育:滲透在學科教學和學校集體生活各個層面的道德影響。(一)道德課的利與弊 1道德課的由來1872年,日本頒布學制,小學開設“修身”課,中學開設“修身學”課。1882年,法國以法令形式規(guī)定“道德課”為學校的正式課程。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規(guī)定蒙學堂和小學堂均開設“修身”課。1904年,清政府頒布并實施的奏定學堂章程,開設“修身”課,后改為“道德要義”。1912年,國民政府恢復“修身”課,后改名“公民”課、“三民主義”課、“黨義”等、“公民訓練”課、“團體訓練”課等。蘇區(qū)小學設置了“共產主義”或“共產主義淺說”、“政治常識”、“社會

9、進化史”等課??谷崭鶕氐闹行W設置“政治常識”或“政治”、“公民訓練”或“公民”、“邊區(qū)建設”等課。解放區(qū)的中小學則開設“政治”或“政治常識”、“公民”、“民主政治”、“民主建設”、“青年問題”、“時事研究”、“政治經濟學”、“新民主主義論”、“政策”、“中國革命運動史”、“哲學”、“社會發(fā)展史”、“時政講話”、“社會科學”等課。 1950年,教育部頒發(fā)中學暫行教學計劃(草案),中學6個年級均開設“政治”課。1978年,教育部頒發(fā)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學教學計劃試行草案,規(guī)定在小學四、五年級及中學各年級開設“政治課”。1981年頒發(fā)全日制五年制小學教學計劃(修訂草案),把“政治”課改為“思想品德”

10、課,各年級開設。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教學計劃規(guī)定:小學統(tǒng)一開設“思想品德”課,初中統(tǒng)一開設“思想政治”課。高中的“政治”課也相應改名為“思想政治”課。新一輪課程改革:小學一二年級“品德與生活”,三至六年級“品德與社會”,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在學科教學日益智育化,且未尋找到有效的辦法通過學科教學實施德育的形勢下,單獨設立道德課,至少可以使學校德育的實施在課程和時間上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證。開設單獨的道德課,有利于系統(tǒng)地全面地向學生傳授道德知識和道德理論,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 2道德課在實施德育上的優(yōu)點3道德課質疑把道德教學與學科教學相提并論,貶低了學校德育的價值和

11、地位。德育內容不能限制在一套固定的課程里進行教學。安排一門獨立的課程實施德育,道德教學不免流于宗教式的說教或勸誡,淪為道德灌輸。難以確定誰有資格擔任道德課教學。道德教學的時間非常有限。道德課的教學效果不佳。 (二)學科教學的德育機制 道德目的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并在一切教學中居于主導地位不論是什么問題的教學。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品德這句盡人皆知的話就成了偽善的托詞。 杜威1教學內容中的德育教材明顯的思想內容教材暗含的價值取向課程價值觀 2教學過程中的德育道德滲透在教法中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道德表率作用課堂生活氣氛的道德感染力 (1)滲透在教法中的道德影響 學科教學

12、如果一味地灌輸,其重心如果放在學生被動的學習、自私的吸收和排他性競爭上,學生養(yǎng)成的將是個人主義的意識和習慣。 學科教學的重心如果放在學生主動參與、積極貢獻、相互合作和互惠共享上,學生養(yǎng)成和不斷發(fā)展的將是民主生活的意識和習慣。 (2)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道德表率作用 民主教育的最佳方式是教師以民主作風對待學生,教育學生平等待人的最好方式是教師平等地對待學生,教育學生關心他人的最有效方式是教師關心學生。教師在課堂生活中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和作風,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發(fā)展的影響,遠勝于他們口頭上的道德教導的影響。(3)課堂生活氣氛的道德感染力 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評里,他將學會譴責;如果孩子生活中敵意里,他將學會暴力

13、;如果孩子生活在嘲諷里,他將學會害羞;如果孩子生活在羞恥里,他將學到罪惡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里,他將學會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贊美中,他將學會欣賞;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將學會處事公正;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感里,他將學到信心;如果孩子生活在肯定中,他將學會自愛;如果孩子生活在被接納和友誼中,他將學會喜愛這個世界。諾爾特(D. Nolte)(三)學校集體生活中的德育 集體教育原則。成功的道德教育,是在學生集體中進行的教育,是通過學生集體影響學生個體的教育,是為了集體而進行的教育。 學校即社會的原則。學校必須把學生作為社會成員予以教導和關懷,根據學生全面的社會關系來確定學校的全部工作和道德目標,使

14、學生能夠明智地認識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而且能夠全面地實現其社會關系。討論:作為一個集體的宿舍文化對你的影響德育(四)小結1淡化德育“學科化”“課程化”傾向2在學科教學中加強間接德育3實施“全方位德育”第三節(jié) 價值多元化與德育討論:中小學生該不該“見義勇為”近日,教育部就新版中小學生守則向公眾征求意見。新版守則合并了以往的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修訂)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修訂),將70條要求精簡為9條,并刪去“見義勇為,敢于斗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要進行勸阻”等表述,同時提出了“控制上網時間”、 “熱心志愿服務”、“低碳環(huán)保生活”等新要求。中小學生守則“變臉”引起了各方關注。甲:勇

15、敢是美德。乙:別教我孩子勇敢,請教我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甲:勤勞是美德。乙:為了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勤勞才有價值;為勤勞而勤勞,是奴隸的美德。甲:節(jié)儉是美德。乙:節(jié)儉是短缺經濟背景下的美德;在商品經濟社會中,適度消費才是美德。甲:相互謙讓是處理利益沖突的基本準則。乙:相互謙讓和各不相讓一樣,會造成沖突和爭執(zhí),惟有公正才是處理利益沖突的基本準則。一、全球化、多元化、網絡化背景下的價值沖突二、網絡時代價值多元化的后果知識和道德權威的淡出和消失價值相對主義盛行信仰危機 作為網絡發(fā)展帶來的社會文化結構變動結果之一,“權威”正在退出知識和思想(價值觀)領域。(董志強:權威的退席)網絡自由的困惑網游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