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心有靈犀一點通:動允直接(zhji)知覺的共鳴原理摘要(zhiyo) 我們如何知覺所處環(huán)境中的動允?傳統(tǒng)認知理論認為我們只能間接知覺動允,而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則認為對動允的知覺是個體與環(huán)境信息直接共鳴的過程。用具動允效應為檢驗這兩種理論預測提供了可能。研究者關于用具動允效應做了大量實驗研究,在傳統(tǒng)認知理論框架下,不論是西蒙效應還是動作模擬表征理論都不能很好解釋這些研究中的新發(fā)現(xiàn)。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首先判定動允并不是存在于我們頭腦中的認識(rn shi),而是實際存在于個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的事實,對動允的直接知覺就是對動允的檢測而非推測,是對動允信息的拾取而非對記憶內容的提取。這種直接知覺表現(xiàn)為身體的相關動
2、作機制(動作神經元、肌肉組織等)與環(huán)境中動允信息的共鳴。進化與學習在共鳴的形成與發(fā)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關鍵詞 動允 共鳴 直接知覺 生態(tài)心理學 動作模擬 西蒙效應1 引言伯樂向秦穆公舉薦九方皋為其相馬。九方皋歷時三月,回報沙丘有千里馬,是一匹黃色的雌馬。穆公派人牽回這匹馬,卻是一匹黑色的雄馬。秦穆公很不高興地對伯樂說:“你推薦給我相馬的人,連顏色雌雄都分不清,怎么可能分辨出千里馬。”伯樂聽完卻不禁贊嘆道:“若皋之所視,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列子說符九方皋無視駿馬的雌雄顏色這類個別屬
3、性,直接認識其為千里馬。這有悖于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理論,即我們必須依靠對個別屬性這類低階信息的加工處理才能整合出千里馬這類高階信息(Marr, 1982; Newell & Simon, 1972)。與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相反,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提出,我們并不需要依賴低階信息,而可以直接知覺高階信息。就實驗研究而言,九方皋相馬太過特殊而久遠,不能用于檢驗這兩種認知理論。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會遇見各種用具,例如杯子、椅子、剪刀、鑰匙,對這些用具應當如何使用操作,我們熟稔于心不亞于九方皋相馬之術。我們是否如九方皋相馬一般直接知覺到這些用具如何使用操作,即用具動允呢?以這些日常用具作為實驗材料,研究者們開始
4、探索人們是間接還是直接地知覺到用具動允。最近十多年來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實驗數(shù)據,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論,使我們得以更全面地認識知覺現(xiàn)象。以下,我們將首先說明動允這一概念,然后回顧關于用具動允效應的實驗研究,包括單個用具情形下和復雜情形下的用具動允效應,在介紹這些實驗研究的同時,將簡單討論這些新發(fā)現(xiàn)與舊有認知理論之間的沖突。由于動允效應來自于動允知覺,我們隨后將討論轉向對動允知覺的理解,分析了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即使經過修正也不能解釋動允知覺的原因,并以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的共鳴(resonance)原理解釋動允知覺。2 動允: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基礎概念Gibson以動允 Affordance一詞為Gibson
5、所創(chuàng)造,由動詞afford演變而來。漢語中沒有與之直接對應的詞語,國內研究者對其有多種翻譯,諸如:供給、能供、承擔、能允等等,我們這里采納動允這一譯法( HYPERLINK /kns/popup/knetsearchNew.aspx?sdb=CJFQ&sfield=%e4%bd%9c%e8%80%85&skey=%e9%b2%81%e5%bf%a0%e4%b9%89&scode= t /kns/brief/knet 魯忠義, HYPERLINK /kns/popup/knetsearchNew.aspx?sdb=CJFQ&sfield=%e4%bd%9c%e8%80%85&skey=%e9%9
6、9%88%e7%ac%95%e6%a1%a5&scode= t /kns/brief/knet 陳筧橋, HYPERLINK /kns/popup/knetsearchNew.aspx?sdb=CJFQ&sfield=%e4%bd%9c%e8%80%85&skey=%e9%82%b5%e4%b8%80%e6%9d%b0&scode= t /kns/brief/knet 邵一杰,2009)。(affordance)意指置身環(huán)境中的個體所具有的行為(xngwi)可能性,它是環(huán)境中的事物、處所、事件允許個體 事實上,Gibson在這里使用的是“animal”一詞,如果直譯為“動物”,則意思表達不全,
7、因為Gibson在使用“animal”時顯然包含了人。譯為“主體”則預先假定了與之相對的客體,這種預先的假定的主客體分離為生態(tài)心理學所反對,因為生態(tài)心理學始終強調動物與環(huán)境所組成的統(tǒng)一系統(tǒng),并將這種系統(tǒng)作為行為分析的基本單元。而且在哲學上,提出這種分離的前提與存在基礎則未能得到任何說明(參見,海德格爾,1984)。如果采用海德格爾的“此在”一詞,應當能更清楚地表達這里“animal”的意思,但“此在”一詞在心理學界還頗為生僻,其背后復雜的哲學意義不易闡釋清楚。因此,作者在這里采用“個體”一詞,需要注意的是不應當將其作為與客體(環(huán)境)相對的個體來理解,而應當理解為置身于環(huán)境中的、與環(huán)境聯(lián)系為有機
8、整體而存在的人或者動物。做出的動作與行為(Michaels & Carello, 1981; Gibson, 1986)。椅子邀請安坐,懸崖(xuny)告誡回避,美味可以食用,獵物允許捕獲。自然界各種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訴說著這樣的允諾。對人類來說,“森林乃是一片(y pin)林場,山是采石場,河流是水力,風是揚帆之風”(海德格爾,1984)。我們能夠認識這樣的行為可能性,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也決不否認這種認識能力,根本區(qū)別在于,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認為這是間接推導的結果,而生態(tài)心理學則認為,動允正是知覺的內容,是直接知覺的結果。“當我們看到事物,我們所知覺的是它們所提供的動允,而不是它們的各種屬性。在實驗室
9、情景中,我們可以按指導語要求分辨這些屬性的不同,但通常情況下,我們所注目的是動允,并不關注一件事物可以被分解成的各種屬性.動允是一系列變量之中的常量,知覺此一常量要比知覺所有分離的變量更容易。沒有必要去分辨一事物的所有特征,事實上這也不可能做到。知覺是經濟節(jié)約的。”(Gibson,1979)動允既不單純歸屬于行動的個體,也不單純歸屬于所在的環(huán)境,而是個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所自然浮現(xiàn)(emergent)的事實(Stoffregen,2003)。懸崖上的椅子不適合安坐,遠去的獵物不可以捕獲。同時,動允又與個體當前的能力與狀態(tài)有關,對于飛翔的鳥類而言,峽谷并不成為障礙;對于幼小的兒童而言,小小的房間也可以是
10、寬闊的游樂場。因此,動允是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整體聯(lián)系的反映。這種聯(lián)系實實在在地存在于個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個體對動允的知覺只是對相應動允信息的拾取,之所以能夠拾取這些信息,則是因為在種群進化與個體發(fā)展過程中,個體已經具備了與這些信息相適應的身體條件與生理條件(Michaels & Carello, 1981; Gibson, 1979),從而可以實現(xiàn)與這些信息之間“心有靈犀”一般的共鳴。Gibson(1979)很早就以日常用具為例說明人對動允的直接知覺,但在當時,并沒有充分的條件對此進行驗證。直到Tucker和Ellis(1998)首先以帶手柄的用具作為實驗材料發(fā)現(xiàn)了用具動允效應。3 單個用具的動允效
11、應傳統(tǒng)認知理論認為我們先認識用具的低階屬性,再推導出高階信息,例如動允信息(參見Ciesk, 2007)。如果實驗任務只要求對低階屬性作出判斷反應,而與動允信息無關,此時不應當出現(xiàn)動允知覺,或者應當在稍晚些時候才會出現(xiàn)動允知覺,因此,動允信息的變化不會對被試的判斷發(fā)生影響,在反應時上也就不會表現(xiàn)出差別。而生態(tài)認知理論則認為,對動允的知覺是首先發(fā)生的反應(Gibson, 1979),動允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對被試的判斷發(fā)生影響,哪怕與當前任務無關,這種影響不會隨個體的主觀意圖而改變。3.1 來自反應時研究(ynji)的證據為了驗證這兩種預見,早期(zoq)的行為研究(Tucker & Ellis,
12、1998)是這樣設計的:在顯示器上向被試呈現(xiàn)一只帶柄的用具圖片,例如馬克杯、平底鍋等。這些用具的置向不同(正置或者倒置),手柄的朝向不同(向左或向右)。由于所呈現(xiàn)的圖片位于顯示器中央,手柄向左的用具應當以左手抓握,手柄向右的用具則應當用右手抓握更為順手。但實驗并不要求被試抓握用具,只要求被試判斷這些用具的置向并按鍵反應。實驗結果表明,在一致情形下,即手柄的朝向與實驗任務所要求的正確反應手一致,相比于不一致情形,被試的反應時更快。這種由指向特定動作(操作)的用具所帶來的動作反應優(yōu)勢被稱為動允效應(affordance effect)。后續(xù)的一些實驗對原始范式作出了一些改進,以伸手接近并按鍵或者抓
13、握的方式(fngsh)(接近-抓握式反應)代替將手提前置于鍵位上做簡單按鍵的方式,可以更容易觀察到反應時差別(Bub & Masson, 2010)。如果改變任務動作為單手捏取或抓取,同樣可以觀察到動允效應。向被試呈現(xiàn)一些應當采用不同方式來操作的物體,例如硬幣、鉛筆、鑰匙一類應當用手指捏取,而榔頭、瓶子一類應當用整個手掌抓取。,要求被試根據聲音信號做出捏取或抓取動作(Ellis & Tucker, 2000),例如聽到高音時立即做出抓取動作,聽到低音時立即做出捏取動作;或者要求被試將所看到的物體進行分類(Borghi et al., 2007; Tucker & Ellis, 2001),例如
14、分類為自然物和人造物,同時做出捏取或抓取動作以表示不同分類。實驗結果表明,用具所對應的操作動作與任務所對應的操作動作存在一致性效應,當用具所暗含的操作方式與任務動作相一致時,反應時更快。動允效應首先表明,對動允的知覺具有不受主觀意圖影響的優(yōu)先性。其次,動允效應與特定的動作無關,無論是左右手的指向動作還是單手的抓取與捏取動作,都表現(xiàn)出動允效應。同時,反應時差別必定來自于身體狀態(tài)的不同,因此動允知覺與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緊密聯(lián)系。隨后進行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證實了這一身體變化。3.2 神經生理學證據在進行用具動允效應反應時實驗的同時,通過fMRI掃描可以觀察到,當用具所指向的動作與任務動作相一致時,在被試的
15、頂葉、背側前運動皮層和額葉這些與運動緊密相關的腦區(qū)存在更強烈的激活(Grezes, Tucker, Ellis & Passingham, 2003)。更早的研究顯示,如果向猴子呈現(xiàn)可抓握的用具,即使猴子不做出任何動作,其前頂內溝(AIP)和腹側前運動皮層的F5區(qū)的部分神經元細胞也會產生放電反應(Murata et al., 1997; Sakata et al., 1995),就像猴子在真正執(zhí)行抓握動作一樣。同樣地,采用fMRI、PET和TMS(經顱磁刺激)等技術對人類被試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僅只是呈現(xiàn)用具圖片,在被試的相關運動皮層 有關這些腦區(qū)的詳細介紹與相關實驗,參見綜述:Cast
16、iello & Begliomini, 2008。和手部肌肉組織就出現(xiàn)了明顯反應(Makris, Hadar & Yarrow, 2011; Chao & Martin, 2000; Franca, 2012),而且反應極其迅速(Makin, Holmes, Brozzoli & Farne, 2012)。基于這些結果,研究者們修正了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所假設的表征框架,他們認為,大腦(dno)對事物的表征不僅包括視覺屬性,還包括對相關動作屬性的直接表征。當我們看到用具,就和對其進行視覺表征一樣,對用具的動作表征也立即產生了(Tucker & Ellis, 1998, 2004; Ellis & T
17、ucker, 2000)。面對用具時動作皮層的自動激活被作為這種表征理論的證據。這種理論后來發(fā)展為動作模擬表征理論以解釋動允知覺,我們將在第五節(jié)對其作詳細討論。在這里我們首先要討論的是,如果我們看到用具(yngj)時通過動作神經元表征其動作屬性,那么是否在任何時候只要我們看到用具,就必定會激起與之相應的動作(操作)神經元的反應?早期的研究者認為正是這樣(Jeannerod et al., 1995; Ellis & Tucker, 2000),但事實(shsh)并非如此。3.3 基于行為可能性的動允效應根據Gibson(1979)的定義,動允是置身于環(huán)境中的個體的行為可能性。因此,如果動允效應
18、基于動允而發(fā)生,那么當行為可能性不存在時,動允效應也就不會出現(xiàn)。在實驗研究中,當用具位于個體所能夠觸及的范圍之外,個體失去了操作用具的行為可能性,盡管用具的外觀沒有發(fā)生任何改變,動允效應卻不會出現(xiàn)(Stefani et al, 2014; Yang & Beilock, 2011; Junghans, Evers & Ridder, 2013),也不會在大腦運動神經皮層和手部肌肉組織觀察到相應變化(Maranesi, 2014; Costantini, Ambrosini & Tieri et al, 2010; Costantini, Ambrosini & Scorolli, et al.
19、, 2011; Arjan, Horst & Lier et al., 2011; Cardellicchio, Sinigaglia, & Costantini, 2011; Bonini, Maranesi & Livi et al., 2014)。而且,這種情形下的動允效應和被試自己估計的觸及范圍無關(被試通常高估自己的可觸及距離),只和實際的可觸及范圍有關(Ambrosini, Scorolli & Borghi et al., 2012; Ambrosini & Constantini, 2013;)。這些研究說明動允效應并不是針對用具的簡單反射,而且被試對動允的知覺并不來自對距離這
20、一類低階屬性的加工處理,個體的動允知覺并不基于個體對自己身體的主觀表征,而是基于實在的置身于環(huán)境中的身體(Ambrosini et al., 2012),來自于對個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整體理解。因此,對動允的知覺不僅包括對用具的認識,還包括對用具與個體之間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用具所處環(huán)境的整體狀況的認識。動允效應隨當時情景所規(guī)定的動允而變化,如果當時情境中不存在動允,動允效應就不會出現(xiàn)。對復雜情景下的動允效應的研究,進一步說明動允效應基于個體對環(huán)境整體的認識。4 復雜情境下的動允效應日常所在環(huán)境遠比實驗室復雜豐富,通常多個用具同時出現(xiàn),也會有其他人在場,在這些情況下,當我們遇見用具,是否會出現(xiàn)動允效應
21、?如果動允效應確實以動允為基礎,當我們面對復雜情景時,動允效應應當仍然存在,并且只與當時情景中的具體動允有關。4.1 面對(min du)多個用具時的動允效應Stefani等(2012)在被試面前放置一只裝滿橘汁的瓶子,實驗任務只要求(yoqi)被試伸手提起瓶子,并通過三維運動捕捉儀記錄被試的動作軌跡。瓶子的旁邊放有干擾物,如果干擾物是蘋果(和瓶子之間不存在動作聯(lián)系),則不會影響被試的動作;如果干擾物是一只空杯子,那么被試的提起瓶子的動作就會類似于向杯子中傾倒橘汁;而如果放置一只裝滿橘汁的杯子,被試的動作則不會受到影響。這說明面對多個用具時,用具之間的動允關系凸顯出來為個體所覺知并表現(xiàn)在動作反
22、應中,而且這種反映傾向與主觀意圖無關。除了對動作的影響,對用具動允的知覺還直接導向對匹配用具的注意(Roberts & Humphreys, 2011),例如看到螺絲刀,就會引發(fā)對螺絲的注意。這說明對用具動允的知覺不僅是對動作可能性的認識,還包括對動作對象(duxing)的覺知。而且,當個體看到對相匹配的用具一同出現(xiàn)時,還暗含著對其所在背景的認識(Roberts & Humphreys, 2013)。另外,對匹配用具動允的優(yōu)先覺知并不是因為這些用具通常會被放置在一起而形成的空間上的聯(lián)想,而是因為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的動允關系(Borghi, Flumini & Natraj, 2012)。這些研究
23、表明,我們同樣能夠迅速地覺知到多個用具之間的動允關系,并且我們的后續(xù)動作也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不僅如此,對多個用具的動允關系的知覺在完全沒有注意到用具時已經發(fā)生(對單個用具也是如此),甚至影響到對用具的覺察,在本文最后一節(jié)我們將會回到對這個問題的討論。4.2 社會情境中的動允效應 前面已經談到,當用具置于遠處,個體失去抓握該用具的動允,動允效應消失。但若是該用具位于其他人的可接觸范圍內,動允效應又會出現(xiàn)(Costantini, Committeri & Sinigaglia, 2011;)。神經生理學研究同樣觀察到在此情形下相關運動皮層和肌肉組織的激活(Costantini & Sinigag
24、lia, 2012; Cardellicchio, Sinigaglia & Costantini, 2013)。對猴子運動皮層單神經元電活動記錄也發(fā)現(xiàn)了類似的結果(Maranesi,2014)。據此我們可以推斷,人們不僅知覺自身的動允,也知覺著他人的動允。動允的定義意指它是個體與環(huán)境整體的聯(lián)系,以上這些實驗研究表明,首先,我們對用具動允的知覺是迅速的而且是自發(fā)的,其次,這種迅速的反應并不是針對用具本身,而是針對環(huán)境整體、個體與環(huán)境整體的關系以及個體與其他個體之間的關系。傳統(tǒng)認知知覺理論已不能解釋這種準確而迅速的反應。面對挑戰(zhàn),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家們從兩方面捍衛(wèi)理論。一方面,他們試圖以西蒙效應解釋
25、早期的動允效應實驗。另一方面,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開始對自身做出修正,將動作表征納入我們看到用具時的表征內容,以動作模擬表征理論解釋動允知覺。5 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不能解釋動允效應5.1 西蒙效應(xioyng)不能解釋動允效應如果目標刺激在空間位置上出現(xiàn)在反應手的同一側,即使被試針對目標刺激的非空間信息(例如顏色)做出反應,反應也會更快,這被稱作空間一致性效應,或者西蒙效應。在早期的動允效應實驗中,所呈現(xiàn)帶手柄用具都具有(jyu)明顯的朝向信息(手柄指向左邊或者右邊),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動允效應其實是西蒙效應的一種變式(Cho & Proctor,2010)。對于這樣的解釋,已經有充分的實驗證據證明其錯
26、誤(Wilf, Holmes, Schwartz & Makin, 2013;Couth, Gowen & Poliakoff, 2014)。我們在這里只介紹兩例比較簡單有趣的實驗。其中一項實驗由Pappas(2014)完成,他在實驗中呈現(xiàn)一些帶手柄用具的剪影和照片(正置或者倒置),要求被試判斷這些用具的置向并按鍵反應。結果表明呈現(xiàn)剪影時不會像呈現(xiàn)照片那樣出現(xiàn)動允效應,這說明動允效應并不是由能夠(nnggu)指示方向的簡單形狀引起。另一例實驗由Masson等人(2011)完成,實驗中帶手柄的用具被旋轉了90度,要求被試對在之后呈現(xiàn)的信號做接近-抓握式反應,按照西蒙效應的解釋,此時由于手柄指往上
27、下方而不再是左右方向,應當不會觀察到動允效應。而實驗結果表明,基于用具整體適宜抓握方式的動允效應依然存在?;谶@些研究,目前大多認為動允效應和西蒙效應無關,它們是兩種獨立起作用的一致性效應(Symes et al., 2005; Pellicano, Iani & Borghi et al., 2010)。5.2 動作模擬表征不能解釋動允知覺動允效應(指反應時上表現(xiàn)出的一致性優(yōu)勢)來自于動允知覺,而動允知覺又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認為,當我們看到用具時,首先建立與動作無關的視覺表征(Marr, 1982),然后再利用這些表征對動作做出決策、計劃并執(zhí)行(Newell & Simon, 1
28、972)。而實際上當被試看到用具,動作神經元也立即被激活。因此,傳統(tǒng)認知心理學家不得不修正這種認識,轉而認為視覺系統(tǒng)對事物的表征不僅包括一般的視覺描述信息,還表征事物所允許的相關動作與操作(Goodale, 2011; Ellis & Tucker,2000; Tucker & Ellis, 1998)。動作模擬表征理論(Jeannerod, 1994; 2001; 2003)認為,認為當我們看到事物時,神經系統(tǒng)會激活,就像觀察者正在實際操作事物一樣,通過這種神經模擬機制,事物可以提供的操作在大腦中得到表征 在實際生活中,事物所能夠允許的操作極其豐富,如果要進行表征則會面臨著資源限制的問題,C
29、isek(2007)認為我們內部存在某種注意選擇機制從而限制了進入表征的感覺信息。但這種被輕描淡寫的注意選擇機制已然成為了一種先在的“領悟”。我們在下一節(jié)的討論中將說明這種先在的“領悟”已經歸屬于直接知覺的范疇。(Garbarini & Adenzato, 2004)。我們通過在大腦中想象模擬對事物施加動作,預測每一操作的后果,根據這些后果選擇最后的操作,從而實現(xiàn)動允知覺(Prevete, Tessitore, & Catanzariti et al., 2011) Michales(1988,1993)認為這種事物與動作之間的聯(lián)系并不是什么存在于大腦內部的對刺激和反應的配對編碼,而是事物與動
30、作之間的生態(tài)聯(lián)系。她拒絕心理表征假設,她認為。我們并不需要通過表征以及其他中介來認識動允。Hommel(1997)提出了動作效應編碼,用于表征每一動作的感覺效應,在動作與后果之間建立直接的聯(lián)結。個體選擇某一動作編碼,則可以生成相應的感覺效應,反過來這種效應又促進對動作的選擇。在動允知覺過程中,對刺激的編碼與動作編碼相聯(lián)系,看到刺激也就激起了動作編碼,從而生成相應感覺效應,促進對動作的選擇。動作模擬表征理論用于解釋動允知覺的核心理論在于,我們通過大腦內部的動作模擬預知(y zh)到動作的實際效應,根據這些實際效應選擇恰當?shù)膭幼鳎瑥亩鴮崿F(xiàn)了動允知覺。初看起來動作模擬表征理論似乎很合理,但在以下兩種
31、實驗情況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與事實相矛盾:只有在呈現(xiàn)實際可操作的用具時,相關動作皮層神經元細胞才會激活。如果訓練猴子在信號燈亮或者呈現(xiàn)可抓握用具一段時間間隔之后再做出抓握動作。當可抓握用具一出現(xiàn),盡管此時還不需要做出動作,在猴子的相應動作皮層卻可以觀察到放電反應。但是當信號燈亮時,并沒有像呈現(xiàn)用具時那樣激活相關腦區(qū)(Maranesi,2014)。也就是說,至少對猴子而言,動作表征(bio zhn)只針對實際可操作的用具,而不針對抽象的信號。動作模擬表征理論不能解釋我們如何知覺到動作的不可能。當用具(yngj)置于遠處,動允效應消失(Costantini et al., 2010; 2011)。按照
32、動作模擬表征理論,我們需要通過模擬才能確定我們抓握不到該物,但實際上運動皮層的沉默說明我們并不是通過模擬才知道我們抓握不到。因此,進行動作模擬表征的前提是必須認識到動允,我們必須先認識到不可能才能對可能的動作進行表征(Natraj et al., 2013)。只有在動允知覺作為前提的情況下,動作模擬表征才有選擇的范圍,才有可表征的內容,動作模擬表征正是動允知覺的結果,否則不可能進行表征。實驗研究觀察到,只有當用具呈現(xiàn)在手臂可觸碰的最遠距離邊緣時,個體運動皮層才會激活(Coello et al., 2008),也就是說,只有在模糊不清的情況下,動作模擬才開始起作用。因此,動作模擬表征或許確實存在
33、,但我們不應當將其看作是對動允的知覺,更應當看作是動允知覺的后續(xù)影響。就理論而言,動作模擬表征還存在如下問題:其一,動允是行為可能性,包括可能與不可能、適宜與不適宜的行為,并不是僅僅只是適宜的行為,更不是實際發(fā)生的行為(Franchak & Adolph, 2014)。動作模擬表征理論混淆了二者的區(qū)別,把對動允的認識限定為對實際可執(zhí)行的動作的認識。其二,面對日常環(huán)境中的眾多事物,每一事物皆可能允許多種操作,而且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又會增添新的可能,作為行走在環(huán)境中的個體來說,隨時進行大量的表征與計算在資源上受到限制,同時也是沒有必要的(Declerck,2013)。其三,動允知覺是對環(huán)境整體的全面的
34、認識,并不僅僅是對單個用具的認識,而動作模擬表征理論限制了我們的認識范圍。將動允知覺的認識對象限定在所遇見的單個的用具,忽視了個體對環(huán)境整體的認識。因此,盡管該理論在機器人領域取得了成功,用于解釋我們在所置身的豐富而復雜的生活環(huán)境中的動允知覺,卻并不合理。其根本悖論在于,進行動作模擬需要前提,即我們必須首先“領悟”到可能與不可能、必要與不必要,才能在有限的范圍內進行模擬。Cisek(2007)曾提出一種動允競爭理論,認為我們提前經過某種注意選擇機制預先排除掉大多數(shù)不可能,只選擇少部分進行表征,再通過模擬表征剩余動作可能以確定適宜的動作。這種被輕描淡寫的注意選擇機制恰恰是該理論的關鍵,但Cise
35、k卻不能對其做出說明。從邏輯上說,要進行選擇,必須要有參照的標準,在該理論中,這參照的標準只能是適宜的動作,而這適宜的動作卻正是經過模擬表征之后所確定的。于是我們看到,如果缺少先在的“領悟”,那么問題還沒有開始就已經陷入了死循環(huán)。對機器人來說,先在的“領悟(ln w)”來自于為其編程的程序員,因此表征理論可以運行良好(lingho)。但對于活躍于環(huán)境中的我們,這種“領悟(ln w)”,即動允知覺,只能來自于我們自己。在Gibson看來,即來自于個體自身狀態(tài)與環(huán)境狀態(tài)之間自然浮現(xiàn)的共鳴。6 來自Gibson的解釋:動允知覺是直接的知覺正如前文所引述Gibson(1979)的論斷:面對豐富的世界,
36、動允是知覺的內容,我們首先注目的是動允,環(huán)境所包含的動允信息和個體之間發(fā)生共鳴,這種共鳴也就是對動允的直接知覺。注目、共鳴和動允知覺是統(tǒng)一的整體,是對同一過程的三種描述方式。通過前幾節(jié)的討論我們可以確定,動允是知覺的內容。另外,當我們遇見用具,視覺皮層和動作皮層的的相應通路一同被激活,據此可以認為對動允的覺知至少不晚于對用具個別屬性的覺知。但我們仍然不能確定,對動允的覺知是否先于對用具的形狀、顏色這類個別屬性的覺知。九方皋“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究竟是因為他看到了駿馬的顏色雌雄,只是后來將其遺忘,抑或是他根本就沒有注意到駿馬的顏色雌雄,而直接注意到駿馬之為千里馬?對此,我們將通過實驗證據來
37、說明。6.1 我們首先注目的是動允如果向由于腦損傷而患有對側忽視的病人呈現(xiàn)兩物體,病人通常不能覺察在其對側視野中出現(xiàn)的刺激物,只能報告在其同側視野中出現(xiàn)的物體。但如果單獨在其對側視野中呈現(xiàn)刺激物,則會被覺察到。這說明病人在注意方面存在著較大限制。Riddoch等人(2003)按照通常的使用方式向患有對側忽視的被試呈現(xiàn)有相互作用關系的用具(例如,茶壺和杯子,壺嘴指向杯口),這時對側忽視的現(xiàn)象減輕了,被試通常能和覺察同側視野中的物體一樣覺察并確認對側視野中的物體。也就是說,當用具之間存在動允關系時,被試可以覺察到原本被忽視的物體。如果將這兩件用具倒置,或者使壺嘴背向杯口,此時兩用具之間不具有即時的
38、動允關系,視覺忽視現(xiàn)象再次出現(xiàn)(Riddoch et al., 2011)。表明這種作用并非因為用具在外形上存在“格式塔”引起,而是由用具之間的動允關系決定。在這些實驗中,被試并不能注意到對側視野中的用具,但是卻“看”到動允,因此,對動允的知覺發(fā)生在實際注意到用具之前。更有趣的是,被試更容易覺察到主動型用具(茶壺),即使主動型用具位于對側忽視視野內,也會比位于同側視野內的被動型用具更容易得到覺察(Riddoch et al., 2003),以至于忽視了同側視野原本可以被正常覺察的事物。對正常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主動型用具置于被試通常所習慣使用的手的附近(例如對右利手被試來說,茶壺放在右手側),
39、此時對用具的覺察會更加迅速(Yoon et al., 2010)。不僅僅是我們所提到的這幾份研究,其他一些研究也發(fā)現(xiàn),用具動允為我們所首先注目(Garrido-Vasquez & Schubo, 2014; Humphreys & Riddoch, 2001; Roberts & Humphreys, 2010)。這些實驗證據表明,對動允的覺知先于對用具的注意,被試在沒有注意到用具的情況下卻能夠準確地對用具動允產生直截的反應。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不“看”具體形狀的情況下就首先“看”到動允。更有力的證據來自于Fang與He(2005)的研究。采用雙眼競爭范式,向具有正常視覺的被試的一只眼呈現(xiàn)高對
40、比度動態(tài)噪音圖,向另一只眼呈現(xiàn)低對比度的靜態(tài)事物圖片,這可以使前一只眼(優(yōu)勢眼)在知覺競爭中持續(xù)保持數(shù)分鐘之久的優(yōu)勢,而忽略另一只眼(非優(yōu)勢眼)的圖片內容。在實驗中被試雙眼實際看到的圖片完全不能分辨出任何有用信息。通過fMRI掃描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的大腦的背側通路的激活水平降低到基線水平,也就是說被試此時只不過是看到了一張隨機(su j)的噪音圖。但令人驚奇的是,如果向非優(yōu)勢眼呈現(xiàn)用具圖片(例如一只扳手),那么盡管背側通路仍然沒有激活,在被試大腦的腹側通路(與動作有關)卻出現(xiàn)了明顯的激活。這份研究結果清楚地說明我們在完全看不清物體的情況下仍然保持對動允的知覺?;谝陨涎芯浚覀円呀浛梢曰卮痖_頭所提出
41、的問題了,即我們首先注目動允,而不需要來自對低階屬性的間接推導。因此,這種首先的注目只能是直接的知覺。接下來的問題是,通過何種方式(fngsh)實現(xiàn)了我們對動允的直接知覺。6.2 通過(tnggu)共鳴實現(xiàn)動允直接知覺Gibson(1979)以收音機類比共鳴的發(fā)生。首先播音員發(fā)出聲音,通過機械裝置轉換為無線電波散布到環(huán)境中,當環(huán)境中的無線電波遇見收音機時,如果收音機的調頻與無線電波的調頻一致,就會發(fā)生諧振再通過其他機械裝置發(fā)出聲音。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推導,也不需要記憶,聲音就在收音機與環(huán)境所組成的系統(tǒng)中顯現(xiàn)出來。以此來理解對動允的直接知覺。首先,動允真實存在于環(huán)境中,并且以某種信息形式散布,
42、而我們具有與這些信息相一致的反應潛力,即我們的各種感官系統(tǒng)以及神經細胞都與動允信息相適應,而我們的身體、四肢與動允相適應。這種適應來自于種群進化與個體學習。當我們與動允信息相遇,共鳴也就立即發(fā)生了,這種共鳴表現(xiàn)為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也由此實現(xiàn)對動允的直接知覺。6.2.1 動允信息是個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高階整體信息動允是個體與環(huán)境在交互中所自然浮現(xiàn)出的行為可能性(Stoffregen, 2003),因此,動允信息是整體的信息,用具只是動允關系的一部分。前述對用具動允效應的討論中我們已經知道,動允效應基于個體、環(huán)境、個體與環(huán)境的關系、個體與用具的關系、個體與他人的關系整體發(fā)生。動允不是由個別用具所具有的,
43、動允信息也不是個別用具所發(fā)出的信息。正因為這種整體性,在動允效應實驗中,讓被試用雙眼觀看用具相比單眼觀看會激發(fā)起更強烈的 手部肌肉組織細胞活動(Makris et al., 2013)。觀看三維用具圖片也要比觀看平面的用具圖片激發(fā)起更顯著的動允效應(Castiello, Bonfiglioli & Bennett, 1998)。單純學習到的動作信號并不會激發(fā)其動作神經元反應,面對真實的用具才可以引起相關反應(Maranesi, et al., 2014)。原因就在于這些情形下,動允信息更加完整更加豐富。當整體情形越一致,共鳴就越可能發(fā)生。對于患有單側忽視的被試,如果用具以常用的方式呈現(xiàn)(Rid
44、doch, 2011),呈現(xiàn)在常用手一側(Yoon et al., 2010),都會帶來更高的覺察率。相應地,如果用具呈現(xiàn)在其通常所在的環(huán)境中,例如茶壺和茶杯出現(xiàn)在餐廳背景下,則更容易被覺知(Roberts & Humphreys, 2013)。其次,動允信息是高階信息,是蘊含在各種變量之中的常量,但卻與低階信息完全不同。在前述討論中已經例舉了大量實驗證據以說明,我們并不需要注意個別用具即可注目動允。動允信息是一種不同于個別屬性信息的高階信息,就視覺(shju)而言,這些信息蘊藏在結構化的光流(structured optic flow)中,我們的身體如同能夠接受無線電的收音機對這些光流信息做
45、出直接的反應,即共鳴。6.2.2 共鳴是身體(shnt)與動允信息之間的共鳴傳統(tǒng)認知理論將神經生理學研究所觀察到的動作皮層神經元激活視為對當前可執(zhí)行動作的表征,通過這種表征來獲得對動允的知覺(Ellis & Tucker, 2000)。在生態(tài)認知心理學看來,這些大腦神經元活動,以及同時觀察到手部肌肉組織活動本身就是共鳴在生理上的反應,也即是動允知覺。當環(huán)境系統(tǒng)中可作出某種動作的動允信息恰好與我們相遇,身體(shnt)的相關組織即與之共鳴,這種共鳴即表現(xiàn)為運動神經元與肌肉組織的活動,這些組織激活的同時我們也就知覺到動允,因此,我們以我們的整個身體知覺動允,而不僅僅是大腦。當環(huán)境中沒有出現(xiàn)可以做出
46、動作的動允信息時,共鳴沒有發(fā)生,我們的身體也是安靜而沉默的,我們也就自然明白沒有做出某種動作的可能。在這里我們實現(xiàn)了在上一節(jié)所說的先在的“領悟”。當環(huán)境信息更豐富,動允信息也就更完整,身體的共鳴更明顯,動作神經元和肌肉組織的反應也更激烈(Makris et al, 2013;Anelli, Borghi & Nicoletti, 2012);當個體的準備狀態(tài)越充分,對動允的覺察也就越敏感,動允效應也就顯著。當個體的動作系統(tǒng)產生損傷時,不能做出某種動作時,這種共鳴也消失了(Poliakoff et al., 2007; Metral et al., 2014)。動允真實地存在于個體-環(huán)境系統(tǒng)內,我們所做的只是“心有靈犀”一般以我們的身體聽到它們的呼喊。同時,個體主動的身體狀態(tài)的變化可以促成與動允信息的共鳴。Humphreys和Riddoch(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普及型彩色攝像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屆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聯(lián)考高三上學期開學考-物理試題(含答案)
- 2025年中國新量子亞健康檢測儀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數(shù)字鏈路復接器數(shù)據監(jiān)測報告
- 小兒假膜性腸炎護理
- 2025-2030年中國三級綜合醫(yī)院行業(yè)發(fā)展前景調研及投資規(guī)劃報告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生物三:2免疫調節(jié)導學案(第課時)
- 新疆科信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新疆莎車縣2025屆初三第一次摸底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答案
- 新鄉(xiāng)市紅旗區(qū)2025年數(shù)學三下期末監(jiān)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美洲印第安文明的發(fā)展與衰落-瑪雅、阿茲特克與印加
- 靜脈溶栓的出血護理
- 4、瀝青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 家庭教育講座活動流程
- 大學《思想道德與法治》期末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麥肯錫入職培訓第一課在線閱讀
- 精神障礙社區(qū)康復服務投標方案
- 省級課題結題報告范本
- 什么叫干槽癥課件
- 電纜敷設勞務分包合同(通用)
- 造價咨詢公司規(guī)章制度及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