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重點學科申報課件_第1頁
教育學重點學科申報課件_第2頁
教育學重點學科申報課件_第3頁
教育學重點學科申報課件_第4頁
教育學重點學科申報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任課教師:曾文婕上課班級:2011級小學教育專業(yè)小學課程設計與評價任課教師:曾文婕上課班級:2011級小學教育專業(yè)小學課程設計與評價第一部分小學課程的指稱由于課程定義具有復雜性,因而課程的指稱也比較多樣,我們可以從指稱的層次和指稱的載體來加以把握。 一、小學課程指稱的層次課程一般有四個層面的指稱:一指國家、地區(qū)或學校的課程系統(tǒng),英文一般為“curriculum”;二指一系列的專門課程,英語國家稱“curriculum”或“programme”;三指具體的某一門課程,如語文課程、數(shù)學課程等,相當于“subject”或“course”;四指一節(jié)課,相當于“minicourse”或“l(fā)esson”。

2、小學課程這一概念也涵攝了這四種指稱。(一)課程系統(tǒng)小學課程可以指稱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或一所學校的小學課程系統(tǒng)。我國小學課程設置表年級課程門類一二三四五六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語文語文語文語文語文語文數(shù)學數(shù)學數(shù)學數(shù)學數(shù)學數(shù)學外語外語外語外語體育體育體育體育體育體育藝術(或選擇音樂、美術)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與學校課程北愛爾蘭小學課程結構英國北愛爾蘭地區(qū)的課程、考試和評價委員會(Council for the Curriculum, Examinations and Assessment, CCEA)2007年公布了新的12年義務教育階段課程體系。其中,小學為7年,一般4歲入學,分為基礎階段(The

3、 Foundation Stage)即1-2年級,關鍵階段一(Key Stage 1)即3-4年級,關鍵階段二(Key Stage 2)即5-7年級。小學三個階段的課程包括七個學習領域(areas of learning)。北愛爾蘭小學課程結構學習領域內容要點語言與讀寫(Language and Literacy)包括說、聽、讀和寫;鼓勵學校教學其他語言。數(shù)學與計算(Mathematics and Numeracy)聚焦于通過該課程促進學生數(shù)學概念和計算能力的發(fā)展。藝術(The Arts)包括藝術與設計,戲劇與音樂。我們周圍的世界(The World Around Us)聚焦于地理、歷史、科學

4、技術等知識、技能和理解的提升。個性發(fā)展與相互理解(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聚焦于情感發(fā)展,社會技能,學會學習,健康,兩性關系與性教育,以及當?shù)睾腿蚬餐w的相互理解。身體發(fā)展與運動(PhysicalDevelopment and Movement)(1-2年級)/體育(Physical Education)(3-7年級)聚焦于通過游戲和一系列體育活動促進學生體育知識、技能和理解的提升。宗教教育(Religious Education)依據(jù)教育部和四個主要基督教堂共同制定的大綱落實。(二)系列課程小學課程可以指稱為達到一些特殊目

5、的而設計和實施的小學課程系列。 PYP課程設計和實施背景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 IBO)設計和實施的小學課程(Primary Years Programme, PYP)。旨在將學生培養(yǎng)為:勇于探索的人(inquirers)勤于思考的人(thinkers)善于交流的人(communicators)敢于冒險的人(risk-takers)樂于反思的人(reflective)知識淵博的人(knowledgeable)有原則性的人(principled)關心他人的人(caring)胸襟開闊的人(open-minded)均衡發(fā)展的人

6、(balanced)在此基礎上,形成國際情懷(international-mindedness)PYP結構圖(參見http:/pyp)(三)一門課程小學課程也可以指稱小學中的某一門課程。在我國,絕大多數(shù)小學課程均由教育部組織專家研制有相應的課程標準,作為教材編寫、課堂教學和學生評價的一個主要依據(jù)。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就規(guī)定了小學數(shù)學課程包括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部分的內容及其具體的內容安排,并從知識技能、數(shù)學思考、問題解決和情感態(tài)度四個方面提出了小學生數(shù)學學習要達到的基本目標。(四)課時課程小學課程這一概念還可以指稱小學中的一節(jié)課。二、小學課程指稱的載體從指稱的載體來

7、看,提及小學課程這一概念時,可指課程原理、課程計劃、課程標準、課本、輔導資料、教師指南、補充材料、課程包和網(wǎng)絡課程等。(一)課程原理課程原理(curriculum rationale),一般說來就是對課程原則的闡釋,作用在于通過清晰地闡述某一課程行動進程的原因、原則和目的意義,來說明它是正當?shù)?。在我國,課程原理相當于教育行政部門頒發(fā)的有關文件、發(fā)表的有關文章。(二)課程計劃在歐美國家,課程計劃稱為教育計劃或教育標準(educational programme or standards),在蘇聯(lián)稱為教學計劃。在我國,新中國成立后,曾長期跟隨蘇聯(lián)稱之為教學計劃,現(xiàn)在隨著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已改稱為課程

8、計劃。(三)課程標準課程標準(syllabus),在我國一度曾模仿蘇聯(lián)稱教學大綱。例如,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就對小學數(shù)學課程的性質、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進行了規(guī)定,并且具體闡述了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實施建議。(四)課本 課本(textbook),又稱為教科書,在我國也叫教材,是根據(jù)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編寫的、用于課堂教學的正規(guī)的課程專門用書。(五)輔導資料輔導資料,在國外稱為課本分析(textbook analysis),包括學習導引或練習冊,是用于指導教師和學生閱讀、理解和掌握課本正文內容的各種材料。(六)教師指南教師指南(teachers guide),也稱教師全書、教師手冊

9、、教師指導書或教師用書,是幫助教師組織進行課程教學的工具。教師指南有時又叫課程指南(curriculum guides),它可能覆蓋某一特定年級的一種活動或一門科目領域,也可能覆蓋某一特定年級的所有活動或科目。(七)課程補充材料課程補充材料(supplementary materials),是在教學活動的常規(guī)資料外,另外設計與開發(fā)的豐富活動、擴展內容和增添設備與用品的那些特殊材料。一般而言,課程補充材料是專門用于課程提高(curriculum enrichment)的,課程提高有兩種類型:(七)課程補充材料第一種是集體提高課,又稱“延伸規(guī)劃” (extended planning),是教師在用

10、以指導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的學程所規(guī)定的基礎課程之外,設計和組織的教學活動,是面向全班學生的;第二種是個別提高課(individualized enrichment),是教師為加快學習者學習進度或為滿足那些有特殊需要和興趣的學習者而設計組織的特殊學習活動,是面向個別特殊學生的。補充材料就是特指用于這樣的集體提高課和個別提高課的教學材料。(八)課程包課程包(curriculum packages),是指專門設計用于達到特殊目標的一套配套的教學材料。這些材料既可以是提供兩周或一年等較長教學時間用的,也可以是限制用于一個短周期的。通常這些材料包含使用多種媒體和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它既包括學生直接

11、用的材料,也包括協(xié)助教師或其他指導者開展活動的輔助材料。(九)網(wǎng)絡課程近年來,人們運用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進行課程創(chuàng)新,便開發(fā)出網(wǎng)絡課程。網(wǎng)絡課程,在英文中常用online course、e-learning course、web-based course和internet course等詞,主要是在網(wǎng)絡上運行的課程,其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xié)作性和自主性等特征。學習任務:三個小組完成如下題目:閱讀本章后,是否豐富和更新了你對課程概念的理解?請具體闡述。 要求:(1)個人先思考,再在小組內討論,

12、由輪值組長加以整理,并于9月14日完成,上傳至網(wǎng)絡課程;(2)三個小組間討論,選出一位代表將三小組的看法加以整理,并制作PPT,在課堂上匯報;(3)PPT構圖美觀,認真校對,保證沒有錯字、漏字、多字;(4)匯報者語言生動,富有吸引力。合作活動學習第二部分小學課程的類型 雖然課程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但是,基于不同的標準,我們可以劃分出不同的小學課程類型,進而更為深入的理解小學課程的概念。一、以課程決策層次為標準劃分以課程決策層次為標準,可將課程劃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種類型。國家課程,是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頒布和組織實施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公民基本素質發(fā)展的一般要求,體現(xiàn)國

13、家的教育意志。一、以課程決策層次為標準劃分地方課程,是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頒布和組織實施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地方社會發(fā)展及學生發(fā)展的特殊需要。校本課程,是由學校自行確定和組織實施的課程,其主導價值在于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和展示學校的辦學宗旨與特色。二、以課程運行層次為標準劃分理想課程官方課程學校課程所教課程所學課程所得課程懸空課程大量存在三、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可將課程劃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整合課程。學科課程(subject curriculum),又叫分科課程(branched curriculum),是從各門學科領域選擇部分內容、分門別類地組織起來

14、的課程形態(tài),如語文、數(shù)學和外語等。三、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活動課程(activity curriculum),又叫經(jīng)驗課程 (experience curriculum)或學生中心課程 (student-centered curriculum),是指以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和興趣愛好為中心、以活動為組織形式的課程形態(tài)。如在杜威(Dewey, J. )指導下,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校從1896年起試行的“活動課程”,即以人類衣食住之類的基本活動(紡織、縫紉、烹飪和木工等)為小學課程的中心。三、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整合課程(integrated curriculum),又叫綜合課程,是采用各種有機整合的

15、形式,使學校教學系統(tǒng)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之間形成有機聯(lián)系的課程形態(tài)。首先,整合課程超越了學科課程。它克服了學科課程分科過細的缺點,打破原有學科間的界限,將過去條塊分割的知識融為一體。其次,整合課程超越了學生中心課程。它克服了學生中心課程主張一切從學生出發(fā)的偏激立場,明確強調課程的社會價值與本體價值的整合。三、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第一個層面是相鄰知識系列的整合。比如代數(shù)、幾何和三角等知識系列的整合,植物、動物、生理衛(wèi)生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知識系列的整合等。第二個層面是性質相近學科的整合。比如歷史、地理和道德等整合形成“社會科”,音樂、美術和舞蹈等整合形成“藝術科”等。第三個層面是人文、自然和社

16、會學科的整合。比如,為了理順和幫助人類正確理解人、社會、科學和技術之間的價值與非價值、正功能與負功能、意義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共存的復雜關系,人們便整合出“STS”(Science,Technology & Society)課程。三、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第四個層面是文化的整合。長期以來形成和流行的學科課程,對文化發(fā)展在具有選擇性的同時也強化了封閉性,使學校里的教育內容與文化發(fā)展之間出現(xiàn)了嚴重的割裂。鑒于此,整合課程著力構建課程的開放與選擇相統(tǒng)一的機制,從而保證新知識能及時進入課程與已有知識形成有機整體,實現(xiàn)教育內容變化與文化發(fā)展之間的整合。三、以課程組織形式為標準劃分第五個層面是學生與文化的

17、整合?,F(xiàn)代工業(yè)化導致文化對人的異化,這反映在學校教育中,就是教育內容對學生需要的漠視、疏離和束縛,教育內容的割裂帶來學生發(fā)展的片面化,從而形成了學校教育內容與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對立。整合課程追求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xiàn)學生與文化的整合,讓教育內容成為學生自由和諧發(fā)展的優(yōu)化的環(huán)境、土壤和養(yǎng)料。黃甫全.整合課程與課程整合論J.課程教材教法,1996,(10):6-11. 四、以課程內容排列方式為標準劃分以課程內容排列方式為標準,可將課程劃分為直線型課程和螺旋型課程。直線型課程,就是對課程內容以環(huán)環(huán)緊扣、直線推進、不與重復的方式加以安排。如“環(huán)境保護”校本課程的內容,按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

18、的利用與保護、大氣的污染與治理、噪聲的環(huán)境污染等主題順序展開,就基本屬于直線型排列。四、以課程內容排列方式為標準劃分螺旋型課程,又稱圓周型課程,就是在不同階段上安排主題相同的課程內容,但逐漸擴大范圍和加深程度。如小學數(shù)學課程中的四則運算按“整數(shù)四則運算小數(shù)四則運算分數(shù)四則運算”安排,就基本屬于螺旋型排列。四、以課程內容排列方式為標準劃分階梯型課程,是根據(jù)客觀需要與可能,從人類文化中選擇出精華部分作為預期教育結果,然后根據(jù)學生發(fā)展的動態(tài)水平層次,把它們按難度高低分解后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排列成一道波浪式上升的階梯,從而在課程實施中適應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躍上一個又一個階梯,一步一步地把預期教育結果內化為學生的發(fā)展成果。 黃甫全.階梯型課程引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 五、以學生選擇的自由度為標準劃分以學生選擇的自由度為標準,課程可劃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即要求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選修課程,即學生可以按照一定規(guī)則來選擇學習的課程。六、以課程影響形式為標準劃分以課程影響形式為標準,課程可劃分為顯性課程、隱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