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高考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含答案)_第1頁
2023屆高考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含答案)_第2頁
2023屆高考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含答案)_第3頁
2023屆高考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含答案)_第4頁
2023屆高考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2023屆高考專題復習: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含答案)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之”的用法(一)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2指示代詞,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

2、它。)(季氏將伐顓臾)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助詞。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

3、竊符救趙)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三)動詞,到去。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齊桓晉文之事)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以”的用

4、法(一)介詞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以八月十三斬于市。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

5、欺于張儀。(屈原列傳)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以一當十(成語)夜以繼日(成語)秋以為期(詩經(jīng) 氓)(二)連詞。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各各竦立以聽。(促織)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

6、以致”等。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六國論)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自王侯以下莫不

7、逾侈。(以:表范圍)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jié)作用。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四)動詞1以為,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皆以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六)通假1通“已”,已經(jīng)。固以怪之矣。日以盡矣。2通“已”,止。無以,則王乎?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⒁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把作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鑄以為金人十二。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

8、山記)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一、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1.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2. 輟耕之隴上。3. 奉之彌繁。4. 侵之愈急。5. 子孫視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7. 汝識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10.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11. 余之力尚足以入。12.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

9、下。13.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14.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5.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16.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17. 頃之,煙炎張?zhí)臁?8. 蚓無爪牙之利。19.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20.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1.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22. 夫晉,何厭之有。二、下列加點的“之”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E.師道之不傳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三、判斷“之”在文中

10、的意義。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久3之,此僧以簞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撓,實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9之乎?”一、解釋各句中“以”的意義以及用法。1.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 自以壽不得長3.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4.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5. 忠不必用矣,賢不必以6.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7. 宮之奇以其族行8. 農民以鬻子者9. 無以,則王乎!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 不賂者以賂者喪12.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14.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15. 不以此

11、時引綱維,盡思慮16.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17. 請其矢,盛以錦囊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19. 余船以次進20.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21. 高祖以圣武定鼎22. 以相國守代23. 以資政殿學士行24.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25.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26.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27.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28. 木欣欣以向榮29. 作師說以貽之30.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31. 背晉以歸梁32.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趙亦盛設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D.余與四人擁火以

12、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F.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G.今以鐘馨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H.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三、判斷“以”在文中的意義?!氨鼱T夜游,良有1以也?!比?以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3以如吾之容現(xiàn)于當衢,則恐驚人。故自當4以書卷為伴,棄夷5以近則隨眾而游,險以遠則獨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鬧天宮”之勇,從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暢游書海8以極夫天地之樂,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10以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吾雖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13以權貴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

13、見用,忠不見15以”之嘆。賈詡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敵,同行數(shù)十人皆為所執(zhí)。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勿殺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敵。叛敵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詡實非段穎外孫,權以濟事,咸此類也。后李傕等與詡議,欲迎天子置之營中,詡曰:“不可。挾天子,非義也?!眰嗖宦牎;蛑^詡曰:“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碧熳蛹葨|,而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為傕嫌,欲殺之。詡謂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

14、。(取材于后漢書三國志)良、平:指漢代張良、陳平。傕(ju):音,用于人名。天子:指漢獻帝。文帝:指魏文帝。下列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營中A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B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C何陋之有陋室銘)D策之不以其道(馬說)送吳純甫先生會試序予為童子時,則知有吳純甫先生。長而登先生之門,悅而忘其歸也。蓋世之所謂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學,邃于文,熟于事。少時,為縣大夫郡邑長者所推重。當?shù)勒咄鶉@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頓挫者幾三十年。先生自負瑰瑋,不見施設,獨喜為人言之。人無賢愚,見者傾倒。自少年學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進之

15、。士之有志者,亦皆歸先生。每從嘉林修竹間,紆衿方履,笑詠相隨,殆無虛日。時有質辨,剖析毫發(fā),議論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霽,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隱憂于其間。天子中興,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詔書數(shù)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廢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嘗言者。故與先生游者,皆去為顯官。先生獨為諸生,揖讓進退自若也。嘉靖辛卯,先生始發(fā)解,于是將上禮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論不施于早晚之間,而施于遇不遇之際。不以徒遇之為喜,而以得所遇之為樂。予惟國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將相,接踵而興。豪杰之士,莫不自見于其間。而比年以來,士風漸以不振。其始羸然一書生耳,才釋褐而百物之資可立具

16、,此何從而得之哉?亦獨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祿寵錫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盡賴此輩,而如是彌望,君子蓋以為世道無窮之慮焉。初,先生與余論天下事,予未嘗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為在位者皆以此為心,則天下可以無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從事焉,則猶饑渴而飲食之也。夫趨俗之士師師,持正之士諤諤。夫諤諤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為而此為之倡者一人隨者十人則固當有聲氣之同者。若是而相與持天下之勢,君子又以為世道無窮之幸焉。故予謂先生不謂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謂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雖襁褓而朱紫,日唯諾于殿廷,吾不謂之遇也。因書以為別。(取材于歸有光的同名文章)本文寫于吳純甫44歲

17、即將赴京參加會試之時。文中的“發(fā)解”指考中鄉(xiāng)試第一名,“將上禮部”指即將赴京會試。施設:施展才能的機會。褐:粗布衣衫。錫:同“賜”。師師:莊嚴恭敬的樣子。下文的“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朱紫:古代高級官員的服色,借代高官顯爵。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悅而忘其歸也 而又惜其晚也B. 當?shù)勒咄鶉@息 故與先生游者C. 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D. 士風漸以不振 因書以為別(一)哀公命席,問于孔子,曰:“敢問儒行?!笨鬃訉υ唬骸叭逵邢现湟源福硪箯妼W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

18、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保ㄈ〔挠诙Y記)解釋:齊難(zhi nn):莊重恭敬的意思。和:舒適。沮:恐嚇。干櫓:盾牌。(二)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彼焓雇奖嗫鬃印?鬃硬坏眯校^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炊之于壞

19、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弊迂曇运埜婵鬃印W釉唬骸拔嵝呕刂疄槿示靡?,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闭兕伝卦唬骸爱犖粲鑹粢娤热耍M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睂υ唬骸跋蛴邪D珘欙堉校弥?,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丶词持?,不可祭也?!笨鬃釉唬骸叭缓?,吾亦食之?!鳖伝爻?,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倍佑纱四朔?。(取材于孔子家語)解釋:埃墨:灰塵、塵土。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

20、確的一項是( )(3分)A.愛其死以有待也 愛:吝惜B.儒有委之以貨財 委:推托C.子貢以所赍貨 赍:攜帶D.窮改節(jié)乎 節(jié):操守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懷忠信以待舉 B. 其自立有如此者夫夷以近 其孰能譏之乎C. 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D. 吾之信回也向之所欣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 夙夜強學以待問:早晚努力學習來等待別人詢問B. 淹之以樂好:用聲色嗜好使他沉溺C. 告糴于野人:告訴村民哪里可以買到米D. 豈或啟佑我哉:難道是祖先(在)啟發(fā)保佑我們嗎11. 材料(一)中談到儒者“言必先信”,下列語句與

21、之不符的一項是( )(3分)A.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 學而B.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 為政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論語 公冶長D.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 論語 陽貨 12. 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13. 根據(jù)材料(二),完成題。(共8分)材料(二)結尾“二三子由此乃服之”一句中的“之”,指代的內容是什么?請依據(jù)原文簡要說明理由。(3分)材料(二)中有“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鬃佑犊v誦,弦歌不衰”。請你結合材料(一)中的語句,從儒者人格的角度簡要評析孔子的上述行為。(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

22、春秋之所治,人與我也。所以治人與我者,仁與義也。以仁安人,以義正我。仁之于人,義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眾人不察,乃反以仁寬己,而以義設人,逆其理,鮮不亂矣。莫欲亂,而大抵常亂,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義之所在也。是故春秋為仁義法,仁之法在愛人,不在愛我;義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雖能正人,弗為義;人不被其愛,雖厚自愛,不為仁。仁者,愛人也。昔者晉靈公殺庖廚以善飲食,非不厚自愛也,然而不得為淑人者,不愛人也。不愛,奚足謂仁?兵已加焉,乃往救之,則春秋弗美。未至,豫備之,則美之,善其救害之先也。夫救早而先之,則害無由起,而天下無害矣。觀物之動而先覺其萌,絕亂塞害于將然而未形之時,春秋之志也

23、。其至明矣。是以知明先,而仁厚遠。故王者愛及四夷,霸者愛及諸侯,安者愛及封內,危者愛及旁側,亡者愛及獨身。獨身者,雖立天子諸侯之位,一夫之人耳,無臣民之用矣。如此者,莫之亡而自亡也。故曰:仁者愛人,不在愛我,此其法也。義者,非謂正人,謂正我也。雖有亂世枉上,莫不欲正人。奚謂義?昔者楚靈王討陳蔡之賊,非不能正人也,而春秋弗與,不得為義者,以其身不正也。潞子之于諸侯,無所能正,春秋謂之有義,以其身正也。故曰:義在正我,不在正人,此其法也。 。愛在人,謂之仁;義在我,謂之義。君子求仁義之別,然后辨乎內外之分。是故內治反理以正身,據(jù)禮以勸福;外治推恩以廣施,寬制以容眾。春秋刺上之過,而矜下之苦。以仁治

24、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此之謂也。故求諸己,謂之厚;求諸人,謂之薄。自責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是故以自治之法治人,是居上不寬也;以治人之法自治,是為禮不敬也。居上不寬,則傷厚而民弗親;為禮不敬,則傷行而民弗尊。弗親則弗信,弗尊則弗敬。仁義之處可無論乎?雖有天下之至味,弗嚼,弗知其旨也;雖有圣人之至道,弗論,不知其義也。 (取材于董仲舒春秋繁露)解釋:潞子:小部落的首領。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而以義設人 設:陷害B然而不得為淑人者 淑:善良C則春秋弗美 美:稱贊D觀物之動而先覺其萌 萌:萌芽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25、(3分)A. 所以治人與我者 B. 乃往救之此先漢所以興隆也 乃不知有漢C. 其至明矣 D. 莫之亡而自亡也 至若春和景明 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 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逆其理,鮮不亂矣:違背了這個道理,少有不混亂的B.以暗于人我之分:以致于隱藏起別人和自我的分歧C.絕亂塞害于將然而未形之時:把禍亂消滅在將要發(fā)生而沒有成形的時候D.是故內治反理以正身:所以要求自己就要依據(jù)道理來端正自身11下列補寫在文中橫線處的句子,最準確的一項是(3分)A故曰:以仁安人B此則人與我也C是義與仁殊D故曰:義,我也12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春秋刺上之過,而矜下之苦。自責

26、以備,謂之明;責人以備,謂之惑。13.下面語段中,孝文皇帝的行為是如何體現(xiàn)仁義的?請結合本文的“仁義觀”,簡要分析。(6分)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身衣弋綈,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和親后,匈奴背約入盜,帝令邊備守,不發(fā)兵深入,恐煩百姓。(取材于漢書文帝紀)解釋:弋綈:黑色粗厚的絲織物。徐文長傳袁宏道徐渭,字文長,為山陰諸生,聲名藉甚。薛公蕙校越時,奇其才,有國士之目。然數(shù)奇,屢試輒蹶。中丞胡公宗憲聞之,客諸幕。文長每見,則葛衣烏巾,縱談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會得白鹿,

27、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記,皆出其手。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視一世士無可當意者,然竟不偶。文長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一切可驚可愕之狀,一一皆達之于詩。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羈人之寒起;雖其體格時有卑者,然匠心獨出,有王者氣,非彼巾幗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識,氣沉而法嚴,不以模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之流亞也。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當時所謂騷壇主盟者,文長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

28、越。悲夫!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歐陽公所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tài)”者也。間以其余,旁溢為花鳥,皆超逸有致。卒以疑,殺其繼室,下獄論死。張?zhí)吩炅?,乃得出。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或自持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周望言:“晚歲詩文益奇,無刻本,集藏于家?!庇嗤暧泄僭秸撸幸猿?,今未至。余所見者,徐文長集、闕編二種而已。然文長竟以不得志于時,抱憤而卒。石公曰:“先生數(shù)奇不已,遂為狂疾;狂疾不已,遂為囹圄。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雖然,胡公間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禮數(shù)異等

29、,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悅,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獨身未貴耳。先生詩文崛起,一掃近代蕪穢之習;百世而下,自有定論,胡為不遇哉?梅客生嘗寄予書曰:文長,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詩。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藉:盛大。曲糵:酒。石公:的號。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B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C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

30、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D是時/公督數(shù)邊兵威振/東南介胄之士/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一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云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諸生:古代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中央、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B有司:“司”即管理,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故稱有司。C巾幗:本是古代婦女戴的頭巾、發(fā)飾,后來引申為女子的代稱。D同年:科舉時代同榜考中的人,有時候也指年齡或輩分相同的人。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徐文長極有才略,好出奇謀。他作胡宗憲的幕僚時,非常受信任,一切奏疏、公文等

31、都由他代作;談論軍事策略,大多能切中要害。B徐文長才華橫溢,文采極高。他游歷北方,以詩作記游抒懷,內容非常豐富;文章匠心獨運,才思敏捷;書法剛柔相濟,奔放蒼勁。C徐文長恃才傲物,不慕名利。當時有人認為他是文壇首領,徐文長自己卻不認同,而且斥責推崇自己的人,因而他的名聲不能超出越地。D徐文長仕途不暢,命運多舛。他早年多次科舉失利,晚年憤慨更深、狂疾更重,最終心懷怨憤而死,認為徐文長一生無所不奇,因而一生坎坷。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文有卓識,氣沉而法嚴,不以模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之流亞也。(5分)譯文:_(2)幕中禮數(shù)異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悅,是人主

32、知有先生矣。(5分)譯文:_復習任務徹里,燕只吉臺氏。曾祖太赤,為馬步軍都元帥,從太祖定中原,以功封徐州、邳二州,因家于徐。徹里幼孤,母蒲察氏教以讀書。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見,應對詳雅,悅之。從征東北邊還,因言大軍所過,民不勝煩擾,寒餓且死,宜加賑給。帝從之,乃賜邊民谷帛牛馬有差,賴以存活者眾。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時行省理財方急,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徹里曰:“學田所以供祭禮、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還朝以聞,帝嘉納焉。二十四年,桑哥為相,引用黨與,鈞考天下錢糧,民不勝其苦,自裁及死獄者以百數(shù),中外騷動。廷臣顧忌,皆莫敢言。徹里乃于帝前,具陳桑哥奸貪誤國害民狀,辭語激烈。帝怒,謂其毀詆大臣,失

33、禮體,命左右批其頰。徹里辯愈力,且曰:“臣與桑哥無仇,所以力數(shù)其罪而不顧身者,正為國家計耳。茍畏圣怒而不復言,則奸臣何由而除,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臣竊懼焉?!庇谑堑鄞笪颍疵鼛浻鹆秩偃送浼?,得珍寶如內藏之半。桑哥既誅,復奉旨往江南,籍桑哥姻黨江浙省臣烏馬兒、湖廣省臣要束木等,皆棄市,天下大快之。徹里往來,凡四道徐,皆過門不入。進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漳劇盜歐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號令嚴肅,所過秋毫無犯。有降者,則勞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豈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來歸,即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彼麞怕勚?,悉款附。未幾,歐狗

34、為其黨縛致于軍,梟首以徇,脅從者不戮一人,汀、漳平。九年,以疾薨,年四十七。薨之日,家資不滿二百緡,人服其廉。(選自元史徹里,有刪改)學田:舊時辦學用的公田。他柵:其他營寨。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賣所在學田以價輸官 樊噲側其盾以撞B.且使陛下有拒諫之名 不出,火且盡C.得珍寶如內藏之半 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誰不知高巍,遼州人,尚氣節(jié),能文章。母蕭氏有痼疾,巍左右侍奉,至老無少懈。母死,蔬食廬墓三年。洪武中,旌孝行,由太學生試前軍都督府左斷事。疏墾河南、山東、北平荒田。又條上抑末技、慎選舉、惜名器數(shù)事。太祖嘉納之。尋以決事不稱旨

35、,當罪。減死,戍貴州關索嶺。特許弟侄代役,曰:“旌孝子也?!奔盎莸奂次?,上疏乞歸田里。未幾,遼州知州王欽應詔辟巍。巍因赴吏部,上書論時政。用事者方議削諸王,獨巍與御史韓郁先后請加恩。略曰:“勿行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臣又愿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人饋問。賢者下詔褒獎之。驕逸不法者,則告太廟廢處之?!睍啵垲h之。已而燕兵起,命從李景隆出師,參贊軍務。巍復上書,言:“臣愿使燕。披忠膽,陳義禮,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休兵歸藩?!钡蹓哑溲?,許之。巍至燕,自稱:太祖上賓,天子嗣位,布維新之政,天下愛戴。今王據(jù)北平,取密云,下永平,襲雄縣,掩真定。雖易若建瓴,然自興兵以來,業(yè)經(jīng)數(shù)月,尚不

36、能出蕞爾一隅地。且大王所統(tǒng)將士,計不過三十萬。以一國有限之眾應天下之師,亦易罷矣。愿大王信巍言,上表謝罪,再修親好。朝廷鑒大王無他,必蒙寬宥。況大喪未終,毒興師旅,其與泰伯、夷、齊求仁讓國之義不大逕庭乎?巍白發(fā)書生,蜉蝣微命,性不畏死。洪武十七年蒙太祖高皇帝旌臣孝行。巍竊自負:既為孝子,當為忠臣。死忠死孝,巍至愿也。如蒙賜死,獲見太祖在天之靈,巍亦可以無愧矣。書數(shù)上,皆不報。已而景隆兵敗,巍自拔南歸。至臨邑,遇參政鐵鉉,相持痛哭。奔濟南,誓死拒守,屢敗燕兵。及京城破,巍自經(jīng)死驛舍。(選自明史高巍列傳,有刪節(jié))5.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旌孝子也 旌:表彰B帝壯其

37、言,許之 壯:認為豪壯C毒興師旅 毒:毒害D巍自拔南歸 拔:脫身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太學”,指古代的大學,在太學讀書的學生叫太學生。B“伏臘”,指伏日與臘日,夏祭為伏,冬祭為臘,是古代兩種祭祀的名稱。C“太廟”,指中國古代帝王的祖廟。在先秦有不同的稱謂,自秦漢起稱太廟。D“洪武”,即明太祖的年號。建文四年時,成祖廢除建文年號,改為洪武三十五年。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高巍入仕以后,積極向上進言。他任職期間,先上疏開墾河南等地的荒田,后又條陳上奏抑制末技、謹慎選舉等事,這些建議被太祖采納了。B高巍思慮周密,行事穩(wěn)

38、妥。在削王的問題上,他主張加恩,建議皇帝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并重視親人間的禮節(jié),褒賞賢才,嚴懲驕縱不法之徒。C高巍雖善于辭令,卻未能化解危機。在燕王起兵后,他主動請命使燕,多次面對燕王,不卑不亢,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可最終仍未能說服燕王罷兵。D高巍為國盡忠,死而后已。他在李景隆兵敗后,啟程南歸,后投奔濟南,誓死據(jù)守,并多次打敗燕王軍隊。等到京城被攻陷,在驛站中自縊身亡。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尋以決事不稱旨,當罪。減死,戍貴州關索嶺。(5分)譯文:_(2)披忠膽,陳義禮,曉以禍福,感以親親之誼,令休兵歸藩。(5分)譯文:_文言文閱讀之文言虛詞(之、以)“之”的用法(

39、一)代詞。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shù)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2指示代詞,這,此。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二)助詞。1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

40、心語之間?;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頃之,煙炎張?zhí)?。(赤壁之?zhàn))

41、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三)動詞,到去。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 ”(齊桓晉文之事)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以”的用法(一)介詞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鐘山記)2表示憑借。譯

42、為:憑,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以八月十三斬于市。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6表示依據(jù)。譯為:按照,依照,根據(jù)。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zhàn))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

43、,有時可以省略。以一當十(成語)夜以繼日(成語)秋以為期(詩經(jīng) 氓)(二)連詞。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鐘山記)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各各竦立以聽。(促織)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當求數(shù)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

44、割,以趨于亡(六國論)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三)助詞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jié)作用。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四)動詞1以為,認為。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皆以

45、美于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2用,任用。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六)通假1通“已”,已經(jīng)。固以怪之矣。日以盡矣。2通“已”,止。無以,則王乎?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⒁曋嬋淮笪镆?,以為神。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把作為或制成。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鑄以為金人十二。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

46、宴)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一、解釋句中“之”字的意義和用法1.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2. 輟耕之隴上。3. 奉之彌繁。4. 侵之愈急。5. 子孫視之不甚惜。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7. 汝識之乎?8. 可以知之矣。9.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10.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11. 余之力尚足以入。12.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13.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14.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15. 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16.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47、、蟲魚、鳥獸,往往有得。17. 頃之,煙炎張?zhí)臁?8. 蚓無爪牙之利。19.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20.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1.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22. 夫晉,何厭之有。二、下列加點的“之”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B.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賤行,視五人之死,輕重固何如哉D.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E.師道之不傳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三、判斷“之”在文中的意義。一僧欲1之南海,詢于唐僧,唐僧不2之應。久3之,此僧以簞食瓢飲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難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撓

48、,實可欽佩。然汝8之言亦過矣,君將驕而笑9之乎?”一、12動詞“到去”;37第三人稱代詞“他”“它”“他們”“它們”;89指示代詞“這”;1012用在定語和中心語中間“的”;13用在中心語和補語中間;1416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17用在時間副詞后,補足音節(jié);1820定語后置的標志;2122賓語提前的標志。二、BF(A這 B助詞,提前賓語 C往,到去 D助詞,不譯 E取獨 F助詞,提前賓語)三、1、動詞,可譯為到、往2、代詞,可譯為他3、助詞,調節(jié)音節(jié),用在時間詞后,不譯4、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5、代詞,可譯為這件事6、助詞,賓語前置標志,不譯7、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49、8、結構助詞,可譯為的9、人稱代詞,可譯為我一、解釋各句中“以”的意義以及用法。1. 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2. 自以壽不得長3. 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4.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5. 忠不必用矣,賢不必以6.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7. 宮之奇以其族行8. 農民以鬻子者9. 無以,則王乎!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1. 不賂者以賂者喪12. 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14.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15. 不以此時引綱維,盡思慮16.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17. 請其矢,盛以錦囊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19. 余船以次進20.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21. 高祖以

50、圣武定鼎22. 以相國守代23. 以資政殿學士行24.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25. 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26. 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27.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28. 木欣欣以向榮29. 作師說以貽之30. 舉以予人,如棄草芥31. 背晉以歸梁32. 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二、下列加點的“以”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趙亦盛設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D.余與四人擁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F.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G.今以鐘馨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H.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xiāng)自剄三、判斷“以”在文中

51、的意義。“秉燭夜游,良有1以也?!比?以己美于潘安,則出無傷;否則,3以如吾之容現(xiàn)于當衢,則恐驚人。故自當4以書卷為伴,棄夷5以近則隨眾而游,險以遠則獨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鬧天宮”之勇,從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之美暢游書海8以極夫天地之樂,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棄之也,豈10以一冕之故而棄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長享逸樂。吾雖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師,然終未13以權貴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賢不見用,忠不見15以”之嘆。一、 13動詞“以為”“認為”;45動詞“使用”;6動詞“做”;7動詞“率領”;8動詞“有”;9動詞通“已”,“停止”;

52、1012介詞“因為”“由于”;1314介詞“在,從”;15介詞“在的時候”;1618介詞“拿,用,把,憑”;1920介詞“按照”;21介詞“依靠”;2223介詞“憑借的身份”;24連詞,表并列;2527連詞,表因果;28連詞,表修飾;2930連詞,表目的“來,用來”;31表承接;32副詞,通“已”,已經(jīng)。二、BG(A目的連詞 B把 C并列連詞 D順承連詞 E因為 F憑借 G把 H在)三、1、名詞,可譯為原因2、動詞,可譯為認為3、介詞,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依據(jù)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譯為憑借4、介詞,可譯為把5、連詞,相當于而,表并列或遞進關系6、連詞,相當于而,表承接關系7、連詞,相當于而,

53、表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8、連詞,表目的關系,可譯為“來”9、介詞,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10、介詞,可譯為因11、連詞,表原因,可譯為“因為”12、介詞,可譯為在13、介詞,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跟、和14、連詞,表界限或范圍15、動詞,可譯為用賈詡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時人莫知,唯漢陽閻忠異之,謂詡有良、平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敵,同行數(shù)十人皆為所執(zhí)。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勿殺我,我家必厚贖之?!睍r太尉段穎,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敵。叛敵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詡實非段穎外孫,權以濟事,咸此類也。后李傕等與詡議,欲迎天子置之營中,詡曰:“不可。挾天子,非義也?!眰嗖宦?。或謂

54、詡曰:“此中不可久處,君胡不去?”詡曰:“吾受國恩,義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碧熳蛹葨|,而傕來追,王師敗績。司徒趙溫為傕嫌,欲殺之。詡謂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年七十七,薨,謚曰肅侯。(取材于后漢書三國志)良、平:指漢代張良、陳平。傕(ju):音,用于人名。天子:指漢獻帝。文帝:指魏文帝。下列句中“之”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營中A而兩狼之并驅如故(狼)B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C何陋之有陋室銘)D策之不以其道(馬說)D送吳純甫先生會試序予為童子時,則知有吳純甫先生。長而登先生之門,悅而忘其歸也。蓋世之所謂慷慨魁

55、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學,邃于文,熟于事。少時,為縣大夫郡邑長者所推重。當?shù)勒咄鶉@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頓挫者幾三十年。先生自負瑰瑋,不見施設,獨喜為人言之。人無賢愚,見者傾倒。自少年學子稍知向方者,必引而進之。士之有志者,亦皆歸先生。每從嘉林修竹間,紆衿方履,笑詠相隨,殆無虛日。時有質辨,剖析毫發(fā),議論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霽,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隱憂于其間。天子中興,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詔書數(shù)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廢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嘗言者。故與先生游者,皆去為顯官。先生獨為諸生,揖讓進退自若也。嘉靖辛卯,先生始發(fā)解,于是將上禮部。皆喜先生之遇,

56、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論不施于早晚之間,而施于遇不遇之際。不以徒遇之為喜,而以得所遇之為樂。予惟國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將相,接踵而興。豪杰之士,莫不自見于其間。而比年以來,士風漸以不振。其始羸然一書生耳,才釋褐而百物之資可立具,此何從而得之哉?亦獨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祿寵錫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盡賴此輩,而如是彌望,君子蓋以為世道無窮之慮焉。初,先生與余論天下事,予未嘗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為在位者皆以此為心,則天下可以無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從事焉,則猶饑渴而飲食之也。夫趨俗之士師師,持正之士諤諤。夫諤諤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為而此為之倡者一人隨者

57、十人則固當有聲氣之同者。若是而相與持天下之勢,君子又以為世道無窮之幸焉。故予謂先生不謂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謂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雖襁褓而朱紫,日唯諾于殿廷,吾不謂之遇也。因書以為別。(取材于歸有光的同名文章)本文寫于吳純甫44歲即將赴京參加會試之時。文中的“發(fā)解”指考中鄉(xiāng)試第一名,“將上禮部”指即將赴京會試。施設:施展才能的機會。褐:粗布衣衫。錫:同“賜”。師師:莊嚴恭敬的樣子。下文的“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朱紫:古代高級官員的服色,借代高官顯爵。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 悅而忘其歸也 而又惜其晚也B. 當?shù)勒咄鶉@息 故與先生游者C. 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D.

58、 士風漸以不振 因書以為別B(一)哀公命席,問于孔子,曰:“敢問儒行?!笨鬃訉υ唬骸叭逵邢现湟源?,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陰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豫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貨財,淹之以樂好,見利不虧其義;劫之以眾,沮之以兵,見死不更其守。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為甲胄,禮義以為干櫓;戴仁而行,抱義而處;雖有暴政,不更其所。”(取材于禮記)解釋:齊難(zhi nn):莊重恭敬的意思。和:舒適。沮:恐嚇。干櫓:盾牌。(二)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拜禮焉,路出于陳、蔡。陳、

59、蔡大夫相與謀曰:“孔子圣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于楚,則陳、蔡危矣。”遂使徒兵距孔子。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鬃佑犊v誦,弦歌不衰。子貢以所赍貨,竊犯圍而出,告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炊之于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jié)乎?”孔子曰:“改節(jié)即何稱于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jié)乎?”子曰:“然?!弊迂曇运埜婵鬃?。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云,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闭兕伝卦唬骸爱犖粲鑹粢娤热?,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

60、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丶词持?,不可祭也?!笨鬃釉唬骸叭缓酰嵋嗍持??!鳖伝爻?,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倍佑纱四朔?。(取材于孔子家語)解釋:埃墨:灰塵、塵土。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愛其死以有待也 愛:吝惜B.儒有委之以貨財 委:推托C.子貢以所赍貨 赍:攜帶D.窮改節(jié)乎 節(jié):操守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3分)A. 懷忠信以待舉 B. 其自立有如此者夫夷以近 其孰能譏之乎C. 子貢以所飯告孔子 D. 吾之信回也向之所欣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