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_第1頁
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_第2頁
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_第3頁
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_第4頁
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低山丘陵地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 何炬 張雪松 鄧振Summary:為探討中部低山丘陵地區(qū)的農村居民點空間格局及其影響因素,運用核密度分析、多環(huán)緩沖區(qū)分析、平均最近鄰指數法、空間疊加分析等方法,對“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復雜地形的湖北省隨縣進行典型研究。結果表明,隨縣主要以小規(guī)模農村居民點形式存在,大規(guī)模的農村居民點數量較少;平均分離度=18.53,最大分離度=157.04,是鳳凰山林場,最小分離度=1.31,是古均街居委會;平均最近鄰指數為0.68,表明隨縣農村居民點存在顯著的集聚特征;核密度分析顯示,農村居民點主要集聚在縣域中南部和西北角地區(qū);自然因素中地形因素影響

2、明顯,社會經濟因素中建制鎮(zhèn)輻射影響明顯。本研究結果可為長江流域水源充足、道路通達度高、低山丘陵為主的地形復雜區(qū)農村居民點整治和鄉(xiāng)村振興提供依據。Key:農村居民點;核密度;低山丘陵;多環(huán)緩沖區(qū);平均最近鄰: F321.1 文獻標志碼: A :1002-1302(2019)14-0310-06鄉(xiāng)村振興問題近年來一直是中國發(fā)展的重要議題,而對于農村居民點的研究一直是鄉(xiāng)村發(fā)展問題的熱點內容1-3。農村居民點作為人口空間集聚的重要載體,在生產生活、經濟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承和生態(tài)維護等各方面充當重要角色4-6。中國國土廣袤,地形復雜多樣,歷史文化多元悠久,農村居民點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經濟條件必然千差萬別

3、,對復雜多樣地形區(qū)的農村居民點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特征是農村歷史、經濟、自然、文化、生態(tài)和社會等各方面因素綜合耦合作用形成的結果7-9。一直以來,對農村居民點的研究是國內外學者不斷探究的熱點問題。針對中國多樣的地形地貌特征和不同地區(qū)的經濟文化條件,相關學者開始嘗試從典型地形區(qū)角度對農村居民點進行研究,盧德彬等對梵凈山地區(qū)進行了山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與空間重構的研究,為西部山區(qū)新農村規(guī)劃提供參考10。張磊等以大理市海西地區(qū)為例,對高原湖泊平壩區(qū)的農村居民點空間格局演變狀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預測11。針對此研究方向的新穎性,本研究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復雜地

4、形的湖北省隨縣進行典型研究,借助GIS、RS等相關技術軟件,運用分離度指數12、平均最近鄰指數13、核密度分析14方法對農村居民點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采用多環(huán)緩沖區(qū)分析15、空間疊加分析12等方法對農村居民點影響因素進行剖析,以期能為中部低山丘陵地區(qū)或兼有山地和平原復雜地形區(qū)的農村居民點整治、精準扶貧和鄉(xiāng)村振興等工作提供理論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研究區(qū)概況隨縣,隸屬隨州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地處桐柏山南麓、大別山西端、大洪山東北部。隨縣國土總面積5 673 km2,轄區(qū)有19個鄉(xiāng)鎮(zhèn),391個村(居)委會,2016年總人口98.83萬人。2016年,隨縣全年完成地區(qū)生產總值193.28億

5、元,規(guī)模工業(yè)總產值456.39億元,規(guī)模工業(yè)增加值115.2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24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0.47億元。隨縣地貌特征以低山丘陵為主,兼有山地和沖積平原,一般海拔高度701 140 m。境內北部最高點為桐柏山太白頂,海拔1 140 m;西南面最高點為大洪山寶珠峰,海拔1 055 m。中部為一片狹長的平原,稱之為“隨棗走廊”。隨縣處于淮河流域與長江流域的交匯地帶,境內涢水流貫其間,厥水、漂水、溠水、均水形成涢水流域(圖1)。1.2 數據來源及預處理數據主要來源于隨縣國土資源局,包括隨縣201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隨縣2016年統計年鑒、30 m30 m的D

6、EM數據。借助ArcGIS 10.2軟件,從變更調查數據庫中提取隨縣水系圖(河流和水庫)、主要道路圖(鐵路、公路和農村道路)、建制鎮(zhèn)圖和農村居民點的矢量數據;從DEM數據中提取出相關地形數據。1.3 研究方法1.3.1 農村居民點分離度 農村居民點分離度指數16是景觀格局的指標之一,它可以相對于普通的面積比率,同時考慮了斑塊面積和斑塊數量,能更加科學地反映斑塊分布的離散程度,分離度越大,表明行政村內農村居民點越離散,反之,越小則越集聚,公式如下:2 結果與分析2.1 農村居民點特征2.1.1 規(guī)模特征 從隨縣2016年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庫中提取出農村居民點矢量數據,其中剔除小于0.1 hm2

7、的圖斑后剩下農村居民點共計21 574個,總面積是 19 878.91 hm2,平均農村居民點面積為0.92 hm2,最大值為31.65 hm2,小于平均值的共計15 570個,占72.17%,大于平均值的有6 004個,占27.83%,從以上基本數據可以分析,隨縣農村居民點數量龐大,小規(guī)模農村居民點為主要形式存在,大規(guī)模的農村居民點數量較少。本研究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根據隨縣自身獨特性,將隨縣農村居民點根據面積(S)規(guī)模大小分為小、中、大型3個類型:0.10 hm2s2.1.2 離散特征 根據公式(1),計算出隨縣391個村(居)委會農村居民點的分離度,其中,分離度平均值為18.53,最大

8、值是鳳凰山林場為157.04;最小值為1.31,為古均街居委會??梢婋S縣不同區(qū)域的行政村之間的分離度差異是比較明顯的。借助ArcGIS 10.2軟件,對隨縣農村居民點進行平均最近鄰分析,結果顯示ANN=0.68,小于1,存在顯著的正相關性;且Z=-90.00,Z值小于-1.96,表明產生這種聚類摸索可能性小于1%,拒絕零假設,綜上判斷,隨縣農村居民點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顯著的空間集聚特征。/s2.1.3 空間特征 對隨縣農村居民點進行核密度分析,可以將離散數據分析成果所顯示的農村居民點空間集聚特征可視化(圖3)。從圖3可以看出,核密度最大值是16.10個/hm2,即在1 hm2面積上最多有16.

9、10個農村居民點分布;農村居民點核密度估計值在空間分布整體上大致呈現出由南向北遞減的趨勢;高值基本分布在洪山鎮(zhèn)、長崗鎮(zhèn)、三里崗鎮(zhèn)、柳林鎮(zhèn)、均川鎮(zhèn)等縣域中南部地區(qū);縣域南段邊緣地帶和北部地區(qū)是低值分布區(qū);中值區(qū)域基本在縣域中部地區(qū),縣域西北角的小林鎮(zhèn)和草店鎮(zhèn)也有零散分布。2.2 影響因素分析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其本質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類因素相互耦合驅動的結果。本研究在借鑒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隨縣自身區(qū)域性,分別從自然條件因素和社會經濟影響2方面,利用空間疊加分析和多環(huán)緩沖區(qū)分析方法,選取了高程、坡度、水系、主要道路和建制鎮(zhèn)5個因子進行影響因素的探究。2.2.1 自然條件因素

10、對隨縣DEM數據分別提取高程和坡度數據,用自然斷裂法分段后,再用重分類分別將高程和坡度分為5個等級,等級越高表示影響越弱(下同),最后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得到各個等級內農村居民點分布情況結果(圖4、圖5)和統計數據(表1、表2)。從圖4、表1分析可知,隨縣農村居民點大規(guī)模集聚分布在高程500 m以下的13級丘陵和平原地區(qū),居民點個數和居民點面積所占比例都接近98%,基本分布在隨縣的中部和由中部向南北部延伸的丘陵區(qū),還有東北角地區(qū);只有極少居民點零星分布在500 m以上的45級山地,也就是縣域南部邊緣地帶和北部地區(qū)的高山地區(qū)。對圖5、表2進行分析,約有90%的農村居民點分布在坡度小于10的1、2級地

11、區(qū),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和縣域東北角地區(qū);剩余零散小規(guī)模分布在坡度大于10的地區(qū),主要是南北兩端的35級坡度較大地區(qū)。對提取出的水系圖(河流、水庫)進行1.00 km為距離間隔的多環(huán)緩沖區(qū)分析,在分為5級的基礎上,將距離水源大于5 km 以上設定為近無影響, 即距離水系大于 5 km 則水源對農村居民點分布基本無影響。對圖6、表3分析可知,有超過50%的農村居民點分布在1 km以內,總面積近55%;在大于5 km近無影響等級中有19個農村居民點分布,面積有 9.93 hm2,占總面積的0.05%,可忽略不計,可見水系因素對農村居民點分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將上述結果對比分析,可以明顯看出高程和坡度

12、對農村居民點分布的影響程度非常大,遠遠比水系因素影響明顯,可見地形因素在自然因素中占主要地位。2.2.2 社會經濟影響 同上述方法,分別對建制鎮(zhèn)和主要道路進行多環(huán)緩沖區(qū)分析,建制鎮(zhèn)以2 km為間隔距離進行5級分析,設定大于10 km為農村居民點近無影響;主要道路以 3 km 為間距進行5級分析,設定大于15 km的距離為近影響,結果分別見圖7、圖8和表4、表5。從圖7、表4結果可以看出,建制鎮(zhèn)輻射范圍距離在2 km以內的農村居民點分布數量不足50%,面積占總比例為 50.10%,大于10 km的近無影響區(qū)域分布有18個居民點,面積占0.07%,可忽略不計,可見建制鎮(zhèn)輻射范圍對農村居民點分布影響

13、明顯;從圖8、表5分析可知,而對道路的緩沖區(qū)分析,設定的大于15 km的近無影響等級分布農村居民點有124個,面積占比接近1%,可見道路的影響明顯小于建制鎮(zhèn)的輻射影響。據此判斷,在社會經濟因素中,建制鎮(zhèn)輻射因素占據主要地位。3 結論與討論本研究基于GIS、RS的地理信息數據處理方法,以低山丘陵地形為主的隨縣為典型研究區(qū),直觀地看出了隨縣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在定性和定量結合的基礎上,選取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兩大因素下的5個典型因子,通過數理統計,結合空間分析方法,明顯看出了農村居民點受各個因子影響程度大小。研究結論如下:(1)從基本規(guī)模特征看,隨縣農村居民點基數龐大,主要呈現出以小規(guī)模農村居民

14、點存在形式,大規(guī)模的農村居民點數量較少;從離散特征看,分離度指數平均值等于18.53,農村居民點呈現出一定的集聚性;平均最近鄰指數ANN=0.68,說明隨縣農村居民點存在顯著的集聚特征。(2)從空間分布特征上看,核密度分析顯示農村居民點主要集聚在縣域中南部和西北角地區(qū),具體是洪山鎮(zhèn)、長崗鎮(zhèn)、三里崗鎮(zhèn)、柳林鎮(zhèn)和均川鎮(zhèn)等鎮(zhèn)和西北角的小林鎮(zhèn)和草店鎮(zhèn),這樣的空間分布特征,與隨縣“南北部高,中部低”的地勢特征基本吻合。(3)通過緩沖區(qū)分析和空間疊加分析發(fā)現,高程小于200 m的平原區(qū),農村居民點分布數量和面積占總比重比例均接近95%,坡度小于10的地形平坦區(qū)也是如此,相對于水系因素的影響,可判定自然因素

15、中地形因素影響相對明顯;社會經濟因素中,道路的近無影響等級區(qū)域還存在一部分的農村居民點,面積占總比重近1%,而建制鎮(zhèn)輻射影響的近無影區(qū)基本沒有農村居民點,可以判定,社會經濟因素中建制鎮(zhèn)輻射影響相對明顯。本研究以低山丘陵區(qū)的隨縣作為典型區(qū),對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嘗試性探究,取得了相關成果和結論,但還存在不足,尤其是對于影響因素的研究,缺少更加定量化和精細化的對比分析,在隨縣這樣兼有山地、丘陵、平原復雜多樣地形的地區(qū),需要對各地形區(qū)進行分區(qū)研究。在今后對農村居民點的研究中,可以在因素程度的定量、對比和分區(qū)研究開展進一步的探討。Reference:1Shi Y Q,Sun X,Zh

16、u X D,et al. Characterizing growth types and analyzing growth density distribution in response to urban growth patterns in peri-urban areas of Lianyungang Cit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2,105(4):425-433.2韓 非,蔡建明. 我國半城市化地區(qū)鄉(xiāng)村聚落的形態(tài)演變與重建J. 地理研究,2011,30(7):1271-1284.3周國華,賀艷華,唐承麗,等. 論新時期農村聚居模式研究J.

17、 地理科學進展,2010,29(2):186-192.4金其銘. 我國農村聚落地理研究歷史及近今趨向J. 地理學報,1988,43(4):311-317.5姜廣輝,張鳳榮,陳軍偉,等. 基于Logistic回歸模型的北京山區(qū)農村居民點變化的驅動力分析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07,23(5):81-87.6Tan M H,Li X B. The changing settlements in rural areas under urban pressure in China:patterns,driving force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Landscape a

18、nd Urban Planning,2013,120:170-177.7張小林. 鄉(xiāng)村空間系統及其演變研究:以蘇南為例M. 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24-56.8劉彥隨,劉 玉,翟榮新. 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 地理學報,2009,64(10):1193-1202.9姜廣輝,張鳳榮,顏國強,等. 科學發(fā)展觀指導下的農村居民點布局調整和整理J. 國土資源科技管理,2005,22(4):60-65.10盧德彬,楊 建,毛婉柳,等. 山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與空間重構研究J. 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7(2):238-246.11張 磊,武友德,李 君. 高原湖泊平壩區(qū)農村居民點空間格局演變及預測分析以大理市海西地區(qū)為例J.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8,23(2):126-138.12宋 文,吳克寧,劉霈珈,等. 基于空間自相關的區(qū)域農村居民點分布與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J. 中國農業(yè)資源與區(qū)劃,2016(12):70-77.13姜廣輝,何 新,馬雯秋,等. 基于空間自相關的農村居民點空間格局演變及其分區(qū)J. 農業(yè)工程學報,2015,31(13):265-273.14黃 聰,趙小敏,郭 熙,等.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縣農村居民點布局優(yōu)化研究J. 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20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