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評述_第1頁
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評述_第2頁
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評述_第3頁
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評述_第4頁
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評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評述 李云 張嘉寧摘 要:涅槃題材圖像是克孜爾石窟中佛傳故事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隨著佛教東傳,佛教藝術在傳播過程中出現(xiàn)較大的發(fā)展,并逐漸豐富。涅槃圖像經(jīng)中亞傳入中國,在克孜爾石窟中廣泛分布,數(shù)量眾多并自成體系,學術界對其研究成果頗豐。文章擬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梳理,作一回顧與評述。Key:克孜爾石窟;涅槃題材;圖像“涅槃”,梵語為Nirvna,原意是“吹滅”“清涼”“平靜”。說一切有部把“涅槃”描述為“灰身滅智,捐形絕慮”的狀態(tài),將“無上涅槃妙果”稱作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涅槃題材圖像發(fā)展過程來看,公元1世紀以前,在古印度巴爾胡特和山奇浮雕中是以塔為比喻手法來暗

2、示涅槃;貴霜王朝時代的公元2世紀左右,在坎達拉佛教藝術中初現(xiàn)了表現(xiàn)釋迦牟尼入滅的圖像。涅槃題材圖像經(jīng)中亞地區(qū)傳到中國,在傳播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較大發(fā)展,并逐漸豐富。此類圖像在新疆克孜爾石窟中是佛傳故事的重要組成內容之一,并自成體系。賈應逸談到克孜爾石窟藝術視涅槃題材為重要內容的原因時指出:這與龜茲人長期信仰說一切有部、把“寂滅”“解脫”看作人生的理想歸宿有關??俗螤柺攥F(xiàn)存涅槃題材圖像的洞窟共53個,主要表現(xiàn)了釋迦牟尼涅槃后,諸天人、弟子等哀悼的場面。涅槃題材系列圖像主要包括的情節(jié)有: 行雨大臣送佛渡恒河、阿阇世王悶絕復蘇、佛履三道寶階降還、度善愛乾達婆王、蘇跋陀羅先佛入滅、無余涅槃、天樂舉哀供養(yǎng)

3、、密跡金剛哀戀、荼毗、分舍利、斷五趣輪回、提婆達多砸佛、樹神舉哀、第一次結集、法身常住等。本文通過對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及評述,為進一步梳理該圖像的發(fā)展變化及體現(xiàn)出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等做前期準備。一、涅槃題材圖像整體研究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先后有俄國、瑞典、日本、德國、法國等“探險隊”來新疆考察,非法從新疆挖盜掠走大量珍貴文物。僅克孜爾石窟被德國探險隊剝去和損壞的壁畫就達500余平方米,其中不乏有涅槃題材壁畫。一個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對涅槃題材圖像的研究已取得了較豐富的成果,為認識古代新疆、探索克孜爾石窟佛教藝術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初,主要由外國學者對克孜爾石窟涅槃題材圖像進行研究

4、。20世紀中末期開始,國內學者開始對其經(jīng)典及圖像進行研究,在研究方法與內容上都有著進一步的開拓。當前對克孜爾石窟涅槃題材圖像的整體研究主要集中在圖像與經(jīng)典的對照、圖像的構成及圖像的比較這幾個方面。(一)圖像與經(jīng)典研究隨著學術的發(fā)展和視角的拓寬,有關涅槃題材圖像研究所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對其圖像所據(jù)經(jīng)典的探討是較為重要的方面。石窟藝術中的圖像皆是依據(jù)經(jīng)典繪制,一些學者注意到了圖像與經(jīng)典的問題。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克孜爾石窟藝術中的涅槃題材圖像體現(xiàn)的是說一切有部的思想。印度學者Rajeshwart Ghose Grace S.L.Wong認為克孜爾地區(qū)所掌握的是說一切有部的大般涅槃經(jīng),由此經(jīng)典決定了

5、壁畫主題與圖像的選擇;并參照圖像討論了大般涅槃經(jīng)的主要經(jīng)本及相關衍生經(jīng)文,為研究其涅槃題材圖像的原始文獻資料提供了參考。李瑞哲的新疆克孜爾中心柱石窟與小乘佛教一文中對佛涅槃有關的部分畫面進行了經(jīng)文對照,同時將長阿含經(jīng)游行經(jīng)和大涅槃經(jīng)相比較,指出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焚棺、收舍利方面與大乘涅槃的含義有所不同。趙莉認為佛涅槃的事跡主要記錄在長阿含經(jīng)游行經(jīng)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中,在增一阿含經(jīng)八難品中有簡略記述,主要體現(xiàn)了說一切有部的思想觀念。并用長阿含經(jīng)游行經(jīng)與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對克孜爾石窟中的涅槃題材圖像綜合排列起來進行對照敘述,較為系統(tǒng)地針對圖像及其所對應的經(jīng)文進行了解讀,為研究系統(tǒng)的涅槃

6、思想體系提供了幫助。也有學者認為克孜爾石窟藝術中的涅槃題材圖像中除含有說一切有部因素外,也含有其他派別因素。朱英榮舉例說明了圖像與大乘經(jīng)典的聯(lián)系,指出其反映了當?shù)卮笮〕朔鸾滔嗖⒘餍械默F(xiàn)象,為研究大小乘流傳的情況提供了部分依據(jù)。何恩之在克孜爾石窟壁畫年代分期新論補證一文中提到了曇無讖帶著大乘涅槃經(jīng)到達了龜茲和甘肅地區(qū),為研究涅槃題材圖像所據(jù)經(jīng)典的對照提供了新思路。郭萍對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剺面”圖像進行了解讀,認為其中有粟特襖教的存在。劉芳、鮑丙峰、屈鈺麗在新疆克孜爾壁畫中佛陀涅槃圖探討與分析一文中,同樣舉了克孜爾石窟中劃面、劃胸的舉哀弟子,認為其反映了北亞游牧民族的薩滿因素,并以涅槃佛身后的火

7、焰背景為據(jù),認為其含有襖教的文化因素存在,但在其涅槃圖像中是否存在祆教、薩滿因素,還有待進一步商榷。(二)圖像的配置研究涅槃題材圖像是克孜爾石窟中佛傳故事畫的重要內容,并大量出現(xiàn),對其圖像配置的研究同樣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李瑞哲指出克孜爾石窟中多數(shù)大像窟和中心柱窟的后室塑、繪涅槃像的配置情況,說明本地非常注重對涅槃的表現(xiàn),并探討了從中心柱窟的主室到后室的參拜順序:從主室開始,繞中心柱窟右旋行走,出后室觀主室前壁彌勒這一程式。任平山則認為不是所有的圖像都按照這一順序安排,一種現(xiàn)象是后甬道空間不夠,該題材圖像就畫在左右甬道;另外一種現(xiàn)象是左右甬道呈對稱方式繪制佛塔或供養(yǎng)人,對主室和表現(xiàn)涅槃題材區(qū)

8、域作了劃分,不存在完全繞中心柱旋轉的圖像配置。日本學者宮治昭對克孜爾石窟中的涅槃圖像構成做了系統(tǒng)的分析,將其圖像構成分為了四個程式,并舉例對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三)圖像的比較研究宮治昭在涅槃與彌勒的圖像學一書中對涅槃圖像在極其廣大的地域范圍中進行了細致的分析研究,以印度、中亞為中心,東及中國、日本,揭示了涅槃、彌勒圖像的傳播發(fā)展狀況,探討了佛教中有關死(涅槃)與生(彌勒)的問題。此外,他的關于中亞涅槃圖的圖象學的考察圍繞哀悼的形象與摩耶夫人的出現(xiàn)一文通過對巴米揚、克孜爾、敦煌的涅槃圖像研究,找出它們與犍陀羅、印度涅槃圖像的差異,以探明中亞涅槃圖像的特征,并對中亞歷史背景進行考察,其中對圖

9、像細部變化的探討主要涉及涅槃經(jīng)變中拔發(fā)剺面、刺心剖腹等哀悼場面與摩耶夫人出現(xiàn)等內容。國內學者賈應逸對克孜爾與莫高窟的涅槃題材圖像從圖像構成、演變趨勢及所據(jù)經(jīng)典等方面進行了對比,指出兩地圖像在內容、形式、風格上的日益分流,對研究兩地佛教藝術及相互關系也有重要意義。劉永增在敦煌莫高窟隋代涅槃變相圖與古代印度、中亞涅槃圖像之比較研究中,將莫高窟隋代第 427、295、280 窟中的涅槃變相作出全面探討,并將其與犍陀羅、巴米揚、克孜爾石窟中的涅槃圖進行了橫向比較研究,由于時間與空間的差異,這些涅槃圖像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于亮在克孜爾石窟壁畫題材研究中涉及到了克孜爾石窟與巴米揚石窟中的涅槃圖

10、像對比,通過對比可看到涅槃圖像在向東傳播過程中進行了本土化發(fā)展。二、涅槃題材圖像個案研究關于涅槃題材圖像的研究不僅限于整體的研究,也有對于個案的研究。當前對其圖像的個案研究主要有單窟圖像研究、單組及單個形象研究這幾個方面。(一)單窟圖像研究早在1984年,朱榮英就在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新1號窟一文中對克孜爾新1窟的涅槃題材圖像及涅槃塑像進行了探討,并引據(jù)經(jīng)典與其進行對照。陽艷華在克孜爾石窟186窟壁畫藝術研究中認為186窟后室及甬道中的塔中坐佛對確定石窟的分期具有一定價值,并推斷186窟是克孜爾繁盛期轉向衰落期的過渡窟。姚律對克孜爾38窟中的涅槃題材圖像進行了較為整體、細致的分析,其中對涅槃圖

11、中的火焰身光對圖像配置的影響做了推論,認為在克孜爾中心柱窟涅槃圖像中,對于如何配置焚棺、八王爭分舍利及佛塔,與其火焰因素有關。賈應逸對克孜爾第114窟壁畫圖像進行了分析,認為其后甬道后壁所描繪的荼毗和第一次結集圖像內容與大乘經(jīng)典大般涅槃經(jīng)后分和大智度論的敘述相吻合。雷啟興在龜茲早期壁畫研究以克孜爾117窟為例中對克孜爾第117窟中的三層壁畫進行了辨識,指出主室后壁第二層壁畫中有涅槃圖像存在,并對第二層圖像進行了風格劃分,同時對三層壁畫風格的轉變進行了探析,通過對壁畫的研究也進一步揭示了壁畫風格的演變。(二)單組及單個形象研究對于單組及單個形象的研究,在多篇文章中有所涉及。趙莉的龜茲石窟“解脫觀

12、”研究以“無余涅槃”圖像為中心一文中分別對15種涅槃題材圖像進行了經(jīng)典的對照。李瑞哲在小乘佛教根本說一切有部經(jīng)律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反映一文中對“阿阇世王悶絕復蘇”“荼毗”“須跋陀羅先佛入滅”“度善愛乾闥婆王”“第一次結集”“無余涅槃”等幾組圖像進行了研究。于亮的克孜爾石窟壁畫題材研究一文中對“阿阇世王悶絕復蘇”“八王分舍利”“第一次結集”這三組的圖像構成進行研究。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者對部分涅槃題材圖像進行了單獨的研究。姚士宏的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阿阇世王題材壁畫一文對克孜爾石窟中“阿阇世王”題材圖像與內地石窟差異性、圖像所處的位置及為何獨現(xiàn)于克孜爾石窟等問題進行了探討,通過分析指出了龜茲佛教

13、的發(fā)展與整個佛教發(fā)展的情況是一致的,即先小乘后大乘的模式。于向東從“變文”“變相”入手,探討了克孜爾第205窟阿阇世王聞佛涅槃圖像與唐代“轉變”之間的關聯(lián)。姚睿的觀者的目光淺議克孜爾第205窟阿阇世王靈夢入浴一文以該題材圖像為切入點,結合窟內其他圖像,以觀者的角度對阿阇世王形象進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上較為新穎。申展橋在六世紀克孜爾石窟壁畫與北齊墓室壁畫巖彩比較研究一文中,對克孜爾第205窟的“焚棺圖”進行了研究性臨摹,并對其技法進行了分析?;粜癯踉邶斊澢Y婆故事壁畫研究一文中對照經(jīng)典解讀克孜爾石窟中“度善愛乾闥婆王”圖像。滿盈盈在克孜爾石窟中的游牧藝術元素一文中認為乾闥婆及其眷屬這一圖像中很有

14、可能含有游牧民族的婚戀方式因素,但是,該觀點還需進一步對照經(jīng)典,進行綜合性考證。楊淑紅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佛塔中指出“佛塔”圖像形式的演變受時代及當時文化的影響。萬熹、楊波在論克孜爾石窟涅槃佛像的笈多風格一文中,認為涅槃圖像從整體身形、姿態(tài)上看,更加接近印度笈多藝術的風格。三、關于涅槃題材圖像的其他相關研究(一)圖版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版了一系列畫冊、圖錄,其中包括中國新疆壁畫全集第13卷、中國新疆壁畫藝術第13卷、中國新疆古代藝術寶典第13卷、西域美術全集7龜茲卷克孜爾石窟壁畫第711卷。這些畫冊在記錄圖版的同時又對涅槃經(jīng)變附有或簡潔或系統(tǒng)的論述,極具學術價值?;粜癯?、祁小山編著的絲

15、綢之路新疆佛教藝術中,用中、日、英三種語言對克孜爾石窟中部分涅槃題材圖像進行了簡要論述。馬秦、范書財編著的龜茲造像、馮斐編著的龜茲佛窟人體藝術也收錄了部分克孜爾石窟中的涅槃題材圖像。(二)著述類國內對于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的相關著述較少,大多是概述類,包括朱英榮、韓翔編著的龜茲石窟,朱英榮、王建林編著的龜茲石窟漫譚,趙莉編著的龜茲石窟百問,李裕群編著的古代石窟,陳鈺、何奇編著的克孜爾石窟壁畫故事精選,周菁葆編著的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研究等著作,都對克孜爾石窟中部分涅槃題材圖像有收錄。四、總結及展望通過對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來看,目前對該問題的研究呈現(xiàn)如下特點:在整體研究上,結合圖像與經(jīng)典的對照方

16、面及圖像配置方面的研究已較為深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克孜爾石窟中的涅槃題材圖像為參照,進行的比較研究為學界開闊了研究視野。但從美術與美術學的角度及跨學科研究角度所做的研究略顯薄弱,有待進一步的開拓研究。在個案研究方面,雖克孜爾石窟中存在大量的涅槃題材圖像,但對單窟、單組及單個圖像的研究還是相對較少,尚有部分涅槃題材圖像或因規(guī)模較小、情節(jié)簡單,或因畫面漫漶,而未能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與針對性研究,仍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圖版類的著作為學者研究涅槃題材圖像提供了豐富寶貴的圖像資料,但在對圖像的解讀上,仍有部分細節(jié)有待考證。著述類著作大多是概述性地對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進行描述,國內暫時沒有對其圖像

17、進行深入研究的專門著作。涅槃題材圖像在向東傳播的過程中,產生了本土化的發(fā)展。因此,在比較研究的領域還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和空間。綜上可見,對克孜爾石窟中涅槃題材圖像的專項研究依然有待進一步探索,部分小幅畫面的研究尚需進一步挖掘。Reference:1賈應逸.克孜爾與莫高窟的涅槃經(jīng)變比較研究C/龜茲文化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龜茲文化研究(三).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趙莉.龜茲石窟“解脫觀”研究:以“無余涅槃”圖像為中心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15(5).3Ghose R,Wong G S L,郭夢源,等.克孜爾石窟涅槃圖所反映的故事和傳說概述J.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8、2005(2).4李瑞哲.新疆克孜爾中心柱石窟與小乘佛教J.宗教學研究,2006(3).5朱榮英.論新疆克孜爾千佛洞涅槃畫的幾個問題J.法音,1982(3).6何恩之,趙莉.克孜爾石窟壁畫年代分期新論補證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郭萍.從克孜爾石窟壁畫看龜茲地區(qū)粟特藝術的傳播J.西域研究,2010(4).8劉芳,鮑丙峰,屈鈺麗.新疆克孜爾壁畫中佛陀涅槃圖探討與分析J.塔里木大學學報,2017(3).9李瑞哲.克孜爾“西域式”石窟模式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04.10任平山.克孜爾中心柱窟的圖像構成D.中央美術學院,2007.11宮治昭,唐啟山.論克孜爾石窟:石

19、窟構造、壁畫樣式、圖像構成之間的關連J.敦煌研究,1991(4).12宮治昭.涅槃和彌勒的圖像學M.李萍,張清濤,譯.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13宮治昭.關于中亞涅槃圖的圖像學的考察:圍繞哀悼的形象與摩耶夫人的出現(xiàn)J.敦煌研究,1987(3).14劉永增.敦煌莫高窟隋代涅槃變相圖與古代印度、中亞涅槃圖像之比較研究J.敦煌研究,1995(1).15于亮.克孜爾石窟壁畫題材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3.16朱榮英.新疆拜城克孜爾千佛洞新1號窟J.文物,1984(12).17陽艷華.克孜爾石窟186窟壁畫藝術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18姚律.克孜爾石窟第38窟佛涅槃圖像談J.新疆藝

20、術學院學報,2013(1).19賈應逸.克孜爾第114窟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6(4).20雷啟興.龜茲早期壁畫研究:以克孜爾117窟為例D.華東師范大學,2017.21李瑞哲.小乘佛教根本說一切有部經(jīng)律在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反映J.敦煌學輯刊,2006(1).22于亮.克孜爾石窟壁畫題材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3.23姚士宏.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阿阇世王題材壁畫C/龜茲文化研究編輯委員會編.龜茲文化研究(三).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24周菁葆.絲綢之路佛教文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25于向東.克孜爾第205窟阿阇世王聞佛涅槃壁畫與“轉變”J.裝飾,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